花滑这条线我是真的很不明白,真的很乱啊,而且男主的性格很冲动。
我不懂花滑这条线到底是要讲爱情呢还是讲花滑,而且花滑只是普及很少,明明是体育题材,就不能少一点情感线吗?
好好拍体育这条线不行嘛。
花滑这边总体不如短道速滑那一边,而且花滑的拍摄手法真的有点不理解,旋转镜头全部变成特写大脸镜头,感觉就是套了花滑的背景写谈恋爱,唉,其实之前挺期待这部剧的,因为系统讲花滑的剧很少,但……有点失望吧
北方人应该难以理解南方人对雪的执念。
记得2008年成都勉为其难下了一层薄的可怜的雪,教学楼里一群小屁孩倾巢出动排排铺展开来,站在栏杆旁边张嘴接雪嗷嗷待哺,包括我。
当人生中的第一片雪花落在我的黑色羽绒服上时,脑子里除了惊喜之外更多的是羡慕——如果我是每年冬天都能扎进雪堆的北方孩子该多好……这部《冰雪之名》回答了我童年的问题,告诉了我在雪地里成长起来的童年以及青春会是什么样子。
《冰雪之名》第一集开篇的背景落在了1980年春节的雪乡,当严义国赶在年三十之前风尘仆仆回家时,彼时在大洋另一端,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正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
严义国打开收音机,严振华、唐剑以及扎堆在他家里的其他小孩都收听到了大洋另一端关于冬奥会的播报。
在严义国的解释下,孩子们得知这是中国首次参加冬季奥运会,他们没想到在滑雪和滑冰冰雪上的玩闹也能代表祖国参加比赛,你一言我一语中“参加冬奥”“为国争光”脱口而出,看似是童言无忌,却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了关于冰雪梦想的种子。
然而在这届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颗粒无收,当时中国冰雪运动与世界的差距岂止一星半点,甚至收音机前的孩子们连“冬奥”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叽叽喳喳地对严义国说出:“我不喜欢冬天,冬奥我不参加”“老师,秋奥啥时候”“春奥啥时候”。
在天真烂漫的童言童语里,中国似乎离奥运梦想还相当遥远。
从1980年中国首次参加冬奥会,到2002年第十九届冬奥会上杨扬在女子短道速滑500米项目上获得了中国冬奥会的首枚金牌,再到2022年中国成为冬奥会的主办方,过去了42年。
42年的时间里熔铸了无数冰雪运动员的青春热血,在寒冷的冰雪上,他们用滚烫的血泪点点浇筑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基石,托举着一代又一代的冰雪运动员走向未来,让中国成为冬奥强国。
在北京冬奥会如火如荼举办之时,《冰雪之名》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回望来时走过的路。
就像严义国为红星小学的孩子们一层一层浇筑的冰场一样,它坐落于一个小小的村庄,却是严振华、李冰河和唐剑梦想起航的地方;它简陋、稚拙,却正是青春最质朴的模样,也象征着万千中国人的冰雪梦想的雏形。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难以见到真正的雪景,却能通过《冰雪之名》感受到冰雪竞技体育的热情与魅力。
青春的热血洒在雪乡广袤的冰雪大地,以《冰雪之名》熔铸青春火热,共赴冬奥的“冰雪之约”,谱写出一代代中国雪上运动的“冰与火之歌”。
期待《冰雪之名》在接下来会讲出怎样的关于冰雪的故事。
本篇仅是对于李冰河,上篇女主角的塑造及相关剧情的一些感想。
不涉及下篇。
首先要感谢白涛导演和《冰雪之名》剧组对李冰河的用心塑造。
导演的高级审美和对光影的绝妙应用赋予了上篇一种电影般的质感。
妆造团队对李冰河服饰的用心搭配,上演了一场梦回90时代的时装秀。
可以说成年的李冰河从出场开始,形象就非常的打眼。
戴着一顶小红帽向男主奔来的镜头,就像是她喜爱的冰糖葫芦,一下子就甜到了屏幕前的我。
但是在镜头下那样鲜活的李冰河,最终完成度会这么高,可以说是靠演员的演技撑起来的。
编剧赋予人物骨架,妆造给了角色光鲜的外表,而让她活过来走进观众心里的,是彭小苒自己。
在这个命题作文式的献礼剧中,李冰河在故事中的身份并不复杂,主要有两重:双人花滑运动员——这带给她终生追逐的梦想,也滋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厂长家的独生女——围绕着这一家人的分分合合,折射出了90年代出国潮、下岗潮、国企改制的时代背景。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多么复杂难演的角色,前期所需要扮演的天真灵动的少女更是彭小苒得心应手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角色的心理不需要揣摩,角色的动作不需要设计。
小苒为李冰河增添了许多的小细节,比如前期一家人吃饭讨论出国的一场戏,起先冰河对母亲的话撇嘴不在意,挤眉弄眼向父亲暗示“看吧她又来了”,接着发现事成定局时,脾气一下子上来,直接撂筷子走人。
情绪转换十分自然,而且让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青春年少时总有些许叛逆的自己。
而面对初恋这种陌生感情的羞涩与懵懂,对既是童年伙伴又是搭档更是初次心动对象的依恋,也多依靠眼神,和一些动作上的小细节来完成。
虽然90年代已经改开十年了,但总体来说,人们对感情还是较含蓄和克制的。
即使和恋人朝夕相处,但眼神上的交流比肢体的接触还要暧昧。
铁轨上的糖葫芦吻,除了借助绝美的光影让它显得唯美,冰河被突然亲了一下后的惊吓,继而的迷惘、不知所措,最后反应过来的羞涩,这一连串的反应又为这个吻增添了真实,让人心动。
李冰河这个角色更难能可贵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成长。
比起事业上的磨难,家庭关系的剧烈变化更促成了李冰河的成长。
前面已说,90年代的出国潮、国企的改制这些时代背景,无一不在这个普通的家庭投下了阴影,所以围绕这两件事的争吵,从头到尾贯彻在这个家庭的故事中。
李冰河前面从单纯的青春期式的反抗,到去试着理解她母亲的选择,去主动体谅她的父亲,去尝试着支撑起这个家,有一条清晰的成长脉络。
比如,前面和母亲的争吵,往往以爸爸帮着打掩护,李冰河关门或塞耳机拒绝交流,或者母亲搬出“我心脏病又被你气发了”的大杀器,李冰河哭着上前认错来暂时和解。
但是在母亲提出离婚,离家出走后,李冰河和她的那场对谈显示出了她心理上的成长。
她没有哭闹苛责,而是尝试着去理解母亲的选择,尽量地冷静、克制,用成年人的方式和母亲交心。
但是从头到尾她没有正眼看过母亲,因为愤怒和被伤害都体现在了她的眼神里。
这样的处理,让这个角色更显得真实。
因为成长并不意味着你对一切伤害已经心如坚石,而只是学会了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冰场上,她的成长也体现得很明显。
在严振华“伤愈”归来后,练习屡屡出现失误、摔倒,如果是两年前的李冰河,或许她会慌乱,去寻求别人帮助。
但是现在的李冰河,只会很快地调整情绪,冷静地问他要不要降低难度,鼓励他再度尝试。
当然,在恋人主动放弃,提出换搭档后,她还是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
这次痛哭可以看作是前面累积的那些委屈、伤害的一次释放吧。
毕竟没有人是能一夜长大。
但严振华会选择放手,也是看到了她身上越来越强大的独立精神,她不再是那个天真地喊着“大华哥”奔向自己的小红帽。
当他只能在原地踏步,追不上她的身影时,分别,是唯一的结局。
当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接到爸爸脑溢血入院电话后,李冰河跑向医院的那段戏。
接到电话后的慌乱、不知所措——在手术室外麻木自己,沉默地流泪——手术结束病床推出来的彻底崩溃,这一段激烈的情绪转换,借助小苒自己的原声台词,非常地有感染力,而且真实。
比如在楼梯奔跑时慌乱的气声,和颤抖的背影,让你没有看到人物的正面表情时也能感受到那种压力随时要Boom开的慌乱。
哭也是有层次的,情绪一层层递进。
比如妈妈突然归来后,虽然眼晴已经红了,也并没有一下子就哭出来,而是再确认她会留下来,不再抛夫弃女,才一下子哭开。
再比如最后车站苦苦等候严振华的身影,也是眼框泛红,但面对母亲和教练还维持着平静,直到最后火车开动,戴上耳机听着歌,眼泪才一颗颗掉下来。
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可能并不是多么显眼的地方,但一点点积累却让人物更加地真实,让观众共情。
个人觉得李冰河身上还有更多能挖掘的潜力。
不过在一部篇幅不多的献礼剧中见证她的成长,让她的美好随着白色冰雪一起留存在观众记忆中,已经是一件幸事。
再度感谢主创的努力,也期待彭小苒将来会用更多的经典角色和观众相遇。
疫情以来,很久没有今年冬天这么心潮澎湃了,因为D奥会,让2022年这个春节忽然有了些年味。
这些天除了每天在微博刷中国的奖牌榜外,还看了一部几乎跟D奥一起开始又一起收官的电视剧《冰雪之名》。
看完这部剧,仿佛看了一部中国冰雪运动的历史,关于中国艰辛的D奥历程,关于运动员成功之前无数次的失败,关于热爱,关于岁月漫长……
故事是踏实的现实主义,创新地运用上下篇的形式,上篇讲述严振华、李冰河和唐剑这三个孩子,因为1980年从收音机里传来的一则关于我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D奥会的新闻,结为雪乡三剑客,一起想要走雪山,走出哈尔滨,甚至走出中国,最终却难敌现实的困境,各自走散的故事;下篇讲述的是严振华之子严阳,因为对冰雪运动最赤诚的热爱,不顾父亲反对,进入D奥会青训营,经历过各种磨难,心智和能力不断成熟,最后成为了可以代表国家出战的“战士”的故事。
看完整部剧,虽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总体上瑕不掩瑜。
首先,D奥故事从1980的雪乡讲起,奠定了整个故事的更深的立意。
《冰雪之名》没有在故事一开始就聚焦赛场。
而是慢条斯理地带我们到了皑皑雪山;大家以为导演和编剧会讲一个逆袭的热血故事,可人家想要写一部史诗。
由于是本人是某背手遛弯颓废撞线大爷的粉丝,所以此类电视剧也看过一些,有好有坏,但是故事讲述方式大体一致,故事内核也类似,一般都把故事重点聚焦到赛场,赛场故事固然好看,但是关于D奥,关于冰雪运动,我又觉得这样的故事总是单薄了点。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觉得冰雪运动的意义除了竞技的输赢,更多的是生在冰天雪地的人,在面对极端天气时迸发出来的生命力和征服自然的勇气,以及与自然与冰雪的相处之道,开心的是,我在《冰雪之名》看到了这种味道。
比如故事的开篇,冰雪就在屏幕上扑面而来,但似乎与我们的主题不同,这一场大雪并不代表着吉祥,而是带来了困难和危险:这一场大雪把去给孩子们置办除夕夜礼物的严义国隔在了县城,大雪封山,客车停运,严振华和一车人着急地被滞留在县城的客运站里,雪乡深处,是等待大人回家的老人和孩子们。
严义国衡量再三,独自滑雪橇冒着风雪启程,终于在除夕夜赶回家中。
这是第一集的一场戏,私以为也是奠定整个故事基调和格局的一场戏。
冰雪从来都不仅仅是美好的象征。
生活在东北的孩子应该都有过扫雪的经历,前几个月的大雪压坏了多少房屋,08年的雪灾是我们永远沉痛的记忆。
人类与冰雪的博弈从未停止,冰雪运动火热的当下,很有必要让更多没有在雪乡生活过的人明白冰雪运动最核心的精神。
而《冰雪之名》在开篇把故事的起点定在这里,立意已经独树一格了。
其次,《冰雪之名》最大的意义在于这部剧把“D奥”这两个字,从2022年的北京、张家口、延庆延伸到了曾经为冰雪运动挥洒过热血的每一个冰雪人。
有一部分观众在看上篇严振华和李冰河的故事的时候可能会质疑,一个致敬D奥会的故事为什么要以一个失败的运动员为焦点。
下篇里陈谨教练回答记者的那段话正好可以回答。
记者问陈谨怎么定义胜利?
陈谨是这样回答的:“所谓的成功,不过时堆砌了无数次失败后的结果。
”这句话放在中国冰雪运动亦然,从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到D奥会在我们的国家举办,看似短短的四十二年,但是这四十二年是多少严振华,多少李冰河,多少唐剑的青春,是一代代冰雪人用他们的失败,一次一次,一刀一刀,甚至一毫米一毫米地试探出来的经验教训,正是在他们无数次的失败,踩平的冰面上,才有了今天中国冰雪运动员在赛场上势不可挡的中国红,所以上篇的故事不仅是凄美的悲剧,更是对一代冰雪人真实写照。
最后,《冰雪之名》是最一部具备中国情感特质的故事,这种特质叫战友,叫牺牲小我,叫格局,叫只要是我们,谁赢都可以!
叫团魂!
相信看过下篇的观众都会被唐寒和严阳的队友情所打动,这是只有在中国能看到的一幕:在一个竞技运动比赛中,运动员居然都不约而同地把整个团队的胜利看得比自己的胜利更重要。
这种精神是陈谨还在苦口婆心地想要劝说严阳给唐寒破风领滑时,严阳打断陈谨的那句“我愿意!
”,是唐寒在得知自己伤病无法比赛时,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对严阳的帮助……在严阳和唐寒身上,我看到了和今年赛场上许多运动员身上相似的精神。
每个人心中,对于D奥的故事都有不同的想象,《冰雪之名》以纵深的笔触,饱含深情地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洞穿时光,走过荆棘,走向辉煌的故事。
在两代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力量,我们看到了坚持的意义,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冰雪运动必然势不可挡的未来,就像是全剧最后一个镜头,严阳和金莹昂首挺胸的模样!
四十二年,两代冰雪人,共圆一个D奥梦。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在上篇“冰雪情缘”中,前期因为经济困难,后期因为脚踝受伤,严振华在花滑这条道路上吃尽苦头也没能走到最后。
不过老严家应该是有些冰雪天赋在的,多年后子承父业,儿子严阳也展现出了短道速滑上的才能。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残酷的不仅是辛苦的训练,还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就运动员个人来说,身体机能、经济支持、心理素质这些基本条件,都能成为决定他能否坚持走下去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成为冠军还需要时运,这也是为什么全国练花滑和短道速滑的选手那么多,为人熟知的却只有那么几个。
就目前剧情里严阳的表现来看,严阳会比他的父亲走的更远。
首先来看身体条件。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校队里远近闻名的“冰上一刀”,严阳虽然错过了比赛,也能凭自身的实力得到孙教练的青睐特招进青训营,可见他在短道速滑上是有点天赋在的。
在青训营的各项考核中,可以看到严阳的身体素质极佳,是竞技体育的好苗子。
再来看经济支持,20多年过去了,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体育方面也突飞猛进,短道速滑由小众项目变得越来越有名气,国家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除了国家支持外,严阳也不会像老一辈体育人一样背负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因此可以心无旁骛地全力冲刺。
至于心理素质这一点,是最容易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
还记得上篇唐剑因为克服不了心理障碍只能从短道速滑中退出吗?
就目前剧情的分析来看,严阳心理素质极佳,既有毅力,又有韧劲,看似容易冲动,实则胆大心细。
首先严阳对短道速滑的极有毅力,即便他因为父亲的原因短暂中止了训练,选择参加高考,但是也从未放弃过短道速滑的梦想。
甚至在考取了大学之后,毅然办理休学加入青训营。
在青训营里也不怯懦,大胆为自己争取合理权益。
但他的性格里不止坚硬刚强的一面,从他在严森林的冰场里教导小朋友、他为唐寒准备万花油、以及他不计前嫌维护针对他的队友,都可以看出看到他善良柔软的光芒。
过刚易折,过柔易弯,严阳有格局有担当、有决心有胆识,中和的刚刚好。
最后来看时运,几经周折严阳终于加入了青训营,接受国家队模式的训练,就是在为冬奥做准备。
对于冰上运动员来说,难道还会有比冬奥会更难得的机遇吗?
所以说,天时地利,只待人和,台子已经搭好,就看严阳自身给不给力了。
期待接下来,严阳在短道速滑这片天地里,发光,发彩。
随着《冰雪之名》剧情的播出和展开,各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故事脉络逐渐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但剧中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面临着梦想与现实抉择的难题,但他们每个人都做出了各不相同的选择,享受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仅有一次的精彩人生。
先从男女主人公来看,严振华从小就天生热爱冰雪运动,很早就在心中种下了参加冬奥会的梦想种子,又因为和小红帽之间的爱恋情愫,他选择了从速滑转为了双人滑,一路从家乡的野湖滑到了省城体校,这时的他面对滑冰是发自心底的快乐和喜爱,一切动力源自于自我内心,但是渐渐生活的现实面貌一点点浮现,当父亲受伤残疾,搭档面临拆散,家中入不敷出,成绩不被看好,严振华内心对滑冰的热爱变得不再那么纯粹那么简单,在冰上努力蹬起托举的每一步都是“老严家未来的荣耀和希望”,都是姑姑一家明天的一顿饭菜,这些担子压在身上让他滑的更加痛苦简单,梦想已然成为了现实的绊脚石,成绩的下降是必然结果。
在最新的第十四集中当他找回了一些和小红帽一同滑冰时候的单纯快乐,两人终于顺利的进入体工队,满足了父辈的期望和生活的压力,虽距离他自我内心的目标还差着一些距离,但这也是他第一次实现了现实和梦想的和解。
而再看到女主人公李冰河,父母社会地位高,家境富裕,没有生活上的压力,坚持冰雪体育完全依靠的是心中的热爱和对大华哥的喜欢,是自我精神驱动力支撑她在冰场上为了梦想留下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单纯的“为爱发电”,当这种脆弱的精神力面对父母强硬的反对声,以及对她抱有着其他方面很高的期待,又让人始终担心吊着一口气,在这种梦想与现实的对抗中李冰河的冰雪之路能走到哪里还未可知。
而其他角色也都不约而同地在生活中挣扎坚持或潇洒放弃梦想,严振华的小叔严森林身怀发家致富之梦,牢牢抓住时代变革的机遇,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当所有人都告诉他你不会成功的,但他不怕做孤勇者,凭着灵活的头脑和超乎常人的胆量,背井离乡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他是幸运儿,梦想和生活真正的和解。
但也有像唐剑一样,梦想中未来前途一片闪耀,一切都好像在走向正轨,但生活带来的意外给他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他早早的认清楚了现实,生活败给了梦想,但他就是失败者么?
结局还没有尘埃落定。
《冰雪之名》全篇都是梦想与现实的挣扎,主人公脚踏实地,情节现实真切,每个鲜活的角色没有其他影视剧中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的“金手指”,每个人物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相应的对照,他们在梦想和现实中徘徊的身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看过《冰雪之名》之后我们也不能知道身怀梦想,究竟该手握鲜花还是面包?
因为那是我们每个人未来一生都将不断思考的永恒命题,但是会让我们更加自信坚定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它告诉我们不到最后结局永远不定。
《冰雪之名》前四集真的很感人,我看之前以为是讲短道速滑的,看完之后讲的是冰雪人的传承,演员的演技很有感染力,让人能够沉浸其中。
这部剧和《超越》不同的是超越的感动点是对短道速滑的热爱,让人感动的点是家人之间的相惜。
看到中间集数,看简介是讲两代人之间的冰雪梦,但是在大华这条线上太过拢长了,前半部分大华和冰河的奥运梦里穿插着太多的感情戏了。
虽然我不太懂花滑,但是在冰河离开大华去北京时,一个配合10年的人比不上刚搭伙的人吗?
可能是我不懂,可以为冰河的离开设定更多合理,而不是像是第三者的插入。
在这个过程中大华家遭遇了很多变故,但是我觉得变故太多也会让人有一种麻木的感觉。
第一次看到奶奶去世那边,是感动的,但到后面,大华父亲截肢,厂长脑出血,就显得没那么有说服力。
把这部剧看完之后感觉,看了两部冬奥献礼剧,都跟短道速滑有关, 都很好看, 这部剧更好看。
在这部剧里看到了更多情感的东西,也有更多的致敬。
最后一场1500米比赛, 致敬了任子威的兔子战术和武大靖的平昌冬奥会。
陈槿教练的原型是王濛吧(我猜的)还有王濛与李琰教练之间的故事也有隐晦的提及。
我很喜欢这部剧,是我今年目前为止第一部边看边记录感受的剧 人物的设定都很立体。
hgr的脏真的很让人气愤 。
上下篇我更喜欢下篇,上篇有点拢长了。
到最后李冰河和严振华相见部分 这样安排电视上相见确实比线下见面好,还有金雪的身份设定,之前大家都以为金雪是李冰河的女儿,到最后慢慢的让大家知道李恋雪才是李冰河的女儿,至少在金雪身份设定上没有狗血,避免了初恋的女儿成为我儿媳这个狗血剧。
《冰雪之名》是我在D奥会期间无意点开的一部剧集,伴随着运动赛事的开幕、进行,近日也在这场盛会落幕之后迎来了结局。
在看过全部影片内容之后,我认为《冰雪之名》绝对是一部超出预期的冰雪题材献礼剧。
首先在剧情内容上,《冰雪之名》的故事分成上下篇跨越两代,囊括了上世纪与新世纪两代冰雪人的奋斗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与同时期相似的类型剧对比来看,《冰雪之名》上篇的故事并没有拘泥于单纯表现人物的运动生涯,而从各个维度展现时代发展中的中国民众,及其人生中对体育运动追求和努力的经历。
在上世纪时代变革的洪流中,每个人物的人生故事应该都是随之有着全方面多维度的改变。
在大的情节中可以看到很多鲜明准确的时代标志,像下海经商,体制改革类似的特定事件,都可以看出编剧对于时代感的追求和把握。
在小的细节上,也不乏很多精准细致的刻画,像上世纪以平房区和楼房区划分的阶级差异,以五毛钱冰糕和俄罗斯雪球区分的生活习惯,细致入微的展现社会时代面貌。
在《冰雪之名》的下篇中,故事情节设定不算复杂曲折,以当代中国青年的视角描绘为了D奥梦的努力奋斗,真实展现了当下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进程,在下篇故事中,主人公作为上篇人物子役的身份揭露上做了小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追看性,带动观众的好奇心。
同时全方面展现当下中国运动员训练和生活,相关内容的专业性极强,可以看出创作者在专业性的内容上充分的了解支撑故事发生和具体展开。
而在人物上,《冰雪之名》的群像感非常明显,从上篇到下篇,多个重要人物的成长弧线跨度大,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展现人物的成长弘光,无论主角或配角。
留下深刻印象的亮眼角色像:严振华的叔叔严森林,虽为配角,但在上下篇中,他的成长线脉络清晰,从家中最让人操心的胡闹小儿子到牢牢把握住时代机遇的追梦人,再到下篇中热心家乡冰雪运动发展的成功商人,他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每个时期的状态鲜明,层层蜕变让人温暖感动。
同时创作者在人物的关系网络搭建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下篇中男主严阳是上篇男主严森林的儿子,下篇男主对手唐寒是上篇男主好友唐剑的儿子,由此串联起了两位好友的再度相逢。
结尾由女主好友李念雪还稍稍带出了上篇女主李冰河的回归, 让上下两部之间的关联感更加明显。
在结构上,《冰雪之名》分为《冰雪情缘》和《D奥梦想》上下两个篇章,两个篇章中的内容和人物互有联系,形成完整的关系网,并且更明确直观的让观众感受到代代中国冰雪人的坚持与传承,更有时代更迭变迁感。
在影像画面上,《冰雪之名》上篇追求鲜明的年代感,画面质朴,色调真实,画面尽力还原那个时代的沉稳感,置景也用心还原东北雪乡上世纪末的老旧感,让人瞬间能够带回到那个时期。
总得来说,《冰雪之名》是一部在D奥期间带我们了解中国冰雪人奋勇拼搏的故事,献给所有为了冰雪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们,诚心实意超出预期的优质献礼剧。
emm如果说因为这部剧爱上花滑,我只能说不是爱。
离谱,这么多花滑常识性错误居然会有人因为它爱花滑?
要么就是爱上之后恨透这部剧,要不就根本不爱。
只有这两种可能性。
举个例子,好好看看这两个人跳跃的时候腿是什么样的。
我承认他们绝对没有用替身我很感动。
但麻烦花滑专业指导告诉他们怎么盘腿。
男生那两条腿像虾一样蜷着你告诉我他不会摔?
女生看上去好一点但是这种动作明显歪轴啊!!!
我知道你们在吊威亚,但麻烦符合常识。
我可以理解我作为一个冰迷是有点用放大镜在看。
但是新教练让他们做动作的时候那个本子上跳跃和旋转居然只有一种。
离谱。
可笑。
简直是在侮辱花滑。
还有,葫芦滑行是个人就会。
大可不必把这个拿出来作为技术动作。
我简直看地老血吐出来。
这两个主角,练了这么久,还只会抛跳两周?
我还以为是我记错了,结果一查,那个年代的三周抛跳做的不要太漂亮哦!
做个两周颤颤巍巍的,落冰还晃来晃去。
比业余还业余。
编剧简直有毒。
考斯滕怎么看都是抄袭。
抄夫妻店当年的服装,还有一套外国的。
就是那个年代奥运赛场上的衣服。
改了个腰带就不算抄了?
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个别。
自从冬奥申办成功之后这类剧层出不断,误导了不知道多少观众。
每一次我都会很痛苦的指出来然后也没有人理我。
包括冰糖炖雪梨,陪你逐风飞翔。
每一个都有共同问题单也有不同的错误点。
总之错的地方是五花八门闻所未闻。
我知道大家看的是甜剧没有人在意,但是请不要打着冬奥的名头蹭了热度又有这恶多错误。
麻烦编剧导演都上上心吧。
不是演员的问题我不连带。
但我受够了这些剧和被误导的群众了。
盛大的冬奥会开幕式甫一结束,另一台冰雪大戏便拉开帷幕——2月5日(正月初五),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项目《冰雪之名》登陆北京卫视。
这部剧以中国三代冰雪人与冬奥会的四十年逐梦之旅为主题,将青春的激昂与历史的厚重相结合,展现了四十年来国家百姓与冬奥的相伴而行。
以冰雪之名,言中国变迁全剧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对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而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也同大国崛起同呼吸、共脉搏。
剧中严义国、严振华与严阳三代人共逐冰雪梦的传承,也正是中国三代人建设强国的缩影。
三代人对冰雪运动的态度,都与时代同步发展;正是因为冰雪运动,三代人离开家乡、迈入都市、步入国际化。
剧中的冰雪运动,不拘泥于摘金夺银、争光添彩等荣誉,而是展现了时代的深邃与厚重,使冰雪运动上升到全民体育文化。
这也象征着中国的大国情怀:如今中国并不再像四十年前那样,需要用奖牌来证明自身体育实力、发扬民族气魄,而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包容胸怀、大国气度。
以冰雪之名,言百姓民生《冰雪之名》并非聚焦典型,而是着力讴歌无名英雄,以群像的方式展现全民助力冬奥。
正如总编剧梁振华所说: “主人公们的每一次全力冲刺背后,都承载着整个中国基础设施的飞速建造、科技产能的大量投入、冰雪产业的全力支持,承载着教练员、建设者、媒体人、志愿者等普通人的奥运梦想,他们因滚烫的冰雪之心和爱国之心聚集,他们的身影也浓缩了当代中国精神。
”作为一部优秀的体育题材剧集,《冰雪之名》立足现实、落脚细节,力求向观众展现翔实的历史。
剧中演员对东北人感情的恰切掌握,不仅体现在那浓郁的口音上,更埋藏在那内敛而深沉的表达中;总编剧梁振华与主创团队辗转东北多个城市,采访众多我国第一代冬奥运动员,并最终取景于哈尔滨,在鹅毛大雪中复刻了冬奥梦开始的地方;演员们对冰雪运动的了解全面而系统,编剧与导演对于细节的把控恰到好处,无论是滑冰训练、体能训练、姿式训练,演员们都亲自上阵,表演地专业而真实。
这些细节与真实感,都将观众深深地代入了故事中。
故事的上下篇“冰雪情缘”、“冬奥梦想”,让观众看到了人物随时代的成长。
以严振华为代表的老一代冰雪人,为了步入更大的赛场而历尽艰辛,品尝了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苦涩;以严阳为代表的新一代冰雪人,即使自小条件优越,但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并为国争光,毅然决然地刻苦训练,走出了舒适圈。
三代人在逐梦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家乡到城市、由业余到职业的蜕变,也经历了从追逐个人荣辱到民族荣誉的成长。
与此同时,他们也收获了友情、亲情、师生情与爱国之情,塑造了平凡而伟大的饱满形象。
迷幻,当代俊男靓女在莫名其妙的年代戏背景下进行的毫无现实感的cos。
我真的救命,你们拍的时候自己都不觉得尴尬吗
单从电视剧来看,冰雪之名得成功还是在前半部分,前半部分塑造的还是很细腻,但是后半部分却有所欠缺。情感而言,前半部分其实更能打动观众的,但是后半部分就不得不倍速观看了,就像是两个导演拍出来的电视剧,很生硬。
欧豪也是老黄瓜刷绿漆,拜托,找个年轻人能怎么了群演也是不行,全线崩塌
讲述一代冰雪人的故事,整体还可以
除去上下篇衔接的一些生硬感,运动镜头的一些瑕疵,其实上篇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体会到了浓浓的时代感和东北的冰雪风情。另外要感谢导演把彭小苒拍得这么明艳好看,也惊叹她的灵气,演出了花滑少女在成长道路上的羞涩、懵懂、成熟。
有欧豪必是精品
最近怀旧剧共同特色:舞美贴合度远远超过演员演技,要不下回电视剧您把人给我扣了吧还是…为哈尔滨看的,咋咋不正宗,别的就不说了,咱就说哪个东北女孩能因为男孩给下个雪眼冒金光啊?要不咱还是架空吧
就是看在哈尔滨拍摄的,流水账,剧情俗套,很一般,没啥起承转合
大年初五开播!终于有剧追了
冰河和振华这对磕上了。be美学。
难看
前半部垃圾,真就是不加狗血爱情戏就不会拍了是吧?
大可不必
小孩部分可真可爱啊,穿得圆滚滚胖乎乎,放鞭炮上炕,在厚厚的雪里打滚也是我幼年记忆,但看了预告片只要近景动作就很僵硬,对后面花滑部分有点不抱希望//真没看错。。只要拍到脸,演员动作就好僵硬,会滑冰不容易,找点会跳舞的演员也可以吧
唐剑好帅呀,彭小苒真的和小女孩一样,造型好好,我嗑死了唐剑的暗恋,爱死了
连分都没有 怪惨的
陈若轩依然很面瘫 而且胖了油腻了
。。。。。。。剧本太烂了
第一集看来还不错,喜欢女主,为剧情脑补了个热血励志的发展,爱情寓于共同奋斗之中,不知道实际如何。//似乎不是这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