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全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如有雷同,不是巧合,因为是平行的嘛,为了帮助理解故事的人物和剧情的展开顺序,先把人物按代号划分:1、30年前的法官为a,检察官为b,嫌疑犯为c,法官妻子为d,法官辅助为e.2、30年后的法官为A(男主),检察官为B,嫌疑犯为C,法官妻子为D,法官辅助为E,好了,下面进行解析,本文的主题为平行理论,不免是导演为了营造一些推理性的悬疑电影的这一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让看客们在看电影的同时会随着他的这一主题产生对前后两位法官的相同生命轨迹的联想。
影片一开始就借助大量的历史故事背景来展开叙述,平行理论是什么?同时直接引入了30年前的法官大人的命运。
正片由此开始了,进入眼帘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法官大人也就是男主在以一个意气风发的姿态去审视判案,去掌控一大群普通人的结局,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和乖巧的女儿,在一个宴会上被展现出来,这里出现了一个提出主题的女记者,也就是平行理论观点的提出,让故事能得以展开,使男主朝着自己的生命轨迹往30年前的法官经历去靠拢。
说道这个宴会:有以下几个细节被提前预置,也是为了和后面相照应:1.宴会女记者的到来,使男主以外的男性朋友,被重点照顾,检察官B和法官辅助员E,检查官B对自己妻子有想法,及法官辅助员E是单身,和法官妻子D交流密切。
2.男主去了楼上听到他妻子和岳父之间的一份对话,这看似没用,其实已经透露出法官妻子的人格特性。
接下来的法官妻子D的死去也让影片推向故事的高潮部分了,展开叙述了男主为了他妻子所做的种种调查,以为妻子正道,开始就抓住了嫌疑犯(河正宇饰演,这家伙演的追击者也很给力,推荐下),并以男主的角度去看待每件事,和每个人,怀疑嫌疑犯B,怀疑老检察官b,怀疑现检察官B,怀疑法官辅助E,这是主线。
那主题在哪?
是的,在以男主追查线索的时候,还扯出另一条平行线,也就是我们的主题平行理论:30年前的法官和自己的人生轨迹竟如此相同,这是男主的另一条敏感神经,因为妻子已经离他而去,导致他终日惶惶,他不希望自己在走同一条悲剧的路,最终走向命运的终结,(当然这是自己的感受,也是导演让我们感受男主那时的心情)所以在两条线交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男主的愁容,为了女儿所做的种种,看到父爱的光辉,达到了观众们同情男主,站在男主的角度上去帮他思考问题。
直到法官女儿被托付给检察官的时候,整个故事背后的面纱才被一步步揭开,前面的铺垫,检察官B对自己妻子的有想法的猜想,及另一条平行线 也就是30年前的检察官b是杀害当年法官辅助员e和法官儿子的事实,导致男主已经对现检察官B怀疑,(在这里我要声明下,导演一直让我们去站在男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我只想说一句,你丫的坑爹呢,一个个悬念怀疑让人摸不到边,还要跟着走)让法官辅助员E去搭救自己的女儿从而导致了女儿被从一个虎口到另一个虎口去了,让观众们身在一个迷宫里已经是非不分了,看这个像坏人,看那个也像。
最终坏人把女儿带走了,男主的到来也就是整个故事的末尾,为了让男主到来,法官辅助员的自说自话,让男主以及看客们崩溃,也就是前面的几点铺叙用上(这里又引入了法官妻子的一个戒子留作悬念),男主的老婆是个荡妇,他看着男主的老婆死后,是由他拖进小树林的,女儿也不是自己的,说多了都是泪啊,最后法官辅助员死了,女儿也死了(虽说不是亲生的),被先检察官B开枪打死,这也圆满了平行理论的事实(30年前的法官辅助员和孩子也是这么死的)最后为了圆满整个平行理论,男主也走向了他不想走的命运,和30年前的法官结局一样,他在得知自己妻子是个荡妇,和孩子死后,发现了个惊人的秘密(通过那个戒指),男主自己才是杀害妻子的凶手,一个画片,一段回忆,让男主找到了残缺的记忆,早在妻子与人偷情时,已然发现,并十分暴怒,杀害了妻子,为了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不堪回忆,磕了不少药,让自己失忆,结尾才让看客们看懂了大概剧情,和30年前的法官一样的经历,妻子出轨 然后杀妻,结果自己后知后觉,被当做笑柄,被嫌疑犯杀死。
其他的就不一一概述了,我个人建议还是以“一个出轨的女人引发的血案”为题更好,标题既醒目,又能警示现实的那些荡妇们,不要勾三搭四,小心被老公锤死,
其实悬疑片不算是我的最爱,往往观望此类片子也是双重人格的驱使,剧情的跌宕起伏,每一步机关重重,吞噬你的好奇心,吊着你的胃口,不舍不休,正当剧情豁然明朗,柳暗花明的时候,本以为自己已猜的半分玄机,却不料发现自己被陷入另一个剧情编织的更大的陷阱,于是大呼上当,之前自鸣得意的妄断便被一一 Cancel。
可是呢,我们就是这样心甘情愿地被这剧情牵引,甚至蒙蔽,似乎这样不知原委,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的剧情架设才能激发出电影魅力中的每一份生猛而激烈的情绪元素。
至于看到《平行理论》也只是好奇心驱使罢了。
开幕前的绍介引出的无非是条非常无比超级老套的理论。
依然老套的documentary影片的纪实风格,完全是华丽丽的噱头啊,由林肯和肯尼迪生平及遇刺的惊人相似引出的关于时间轮回,历史重演的平行理论,怎么看,怎么都是为后面的剧情造势。
第一反应你以为这将会是一部以平行理论为核心展开剧情的俗不可耐的描摹之作。
可是纵观剧情其实倒是以平行理论为辅,或者说是此理论是为剧情圆润,而不是核心所在。
剧情承转启合的模式是可以照搬《七宗罪》的架构。
直至主人公的最后被杀,所谓的平行理论也算是寿终正寝,得以验证。
我始终认为剧情的核心是揭示人性中隐藏着的阴暗面, 和人格边缘处所原生出的对于时空的敬畏和压迫感。
我得承认我看此类悬疑推理片儿完全是被导演牵着鼻子走的,之于这部颇有争议的,姑且也算是经典悬疑之作吧,一直被诟病剧情牵强,完全被平行理论的套套所拘囿,使得有些剧情的动机生硬。
反正这对我而言,都无关紧要,缘何,请参照本段首句。
浮光掠影地看完第一遍,我只是觉得被导演骗的好辛苦,却好刺激。
剧情其实很简单,一个年轻的法官被出轨的妻子下了迷药,与人偷情,被丈夫发觉。
法官迷失之中杀了妻子,由于药物作用而丧失了杀妻的记忆,从而导演了一出骑驴找驴的侦探历险记。
被骗第一处:我的幼稚在一开始就坦露无遗了。
当那个电话中威胁法官的神秘人物一出现,我就神经紧绷了,如果没有剧情的进展,我差不多可以认定他就是一系列凶案的凶手。
可是跌破眼镜的是,看到最后,我才发现这丫的其实就是个跑龙套的。
不轻不重的扮演了主人公(法官)的终结者,动机很单纯,法官一桩旧案的判罚毁了他的美好未来。
被骗第二处:爱我的人却伤我最深,一点都不假,敌人往往不可怕,往往就隐藏在自己的眼皮下。
法官做梦多不会想到,身边最贴心的副官竟是这所有悲剧的始作俑者。
正是这位副官背着法官和法官妻子搞地下恋情,结果奸情败露,才有了法官在药物作用下杀死爱妻的惨案。
那副文绉绉的书生气真的是具有迷惑性啊,丫的,骗的我好苦,亏我一直把他当好人……被骗第二处:从年轻法官任职宴会上一直盯着妻子的检察官,一看就不是什么好鸟儿,之后剧情的发展也一次次地更偏向于佐证检察官是杀死法官最可疑的凶手,加上其一副要死没埋的冷酷扮相,让人整不心生联想……结果,结果……这个嫌疑最大的刚性人物被证实从来都与谋杀没有任何瓜葛。
亏我当时还一个劲儿地咒他……以上诸多事实论证,我压根儿就不适合看悬疑片儿……可怜辜负了我那仅有的IQ啊……PS: 按照平行理论的说法,在一个历史长度的跨度里,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生命的轨迹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鉴于有人说法官之死与三十年前另一法官有细微出入:前任是畏罪上吊,后者是被人勒死。
我是这样认为的:法官最终被一个小瘪三勒死,看似显得剧情突兀,实则有逻辑可推的。
法官在意识到是自己杀死了妻子,为了避免三十年前的另一法官的结局,便极力地掩盖作案的事实,譬如毁灭之前收集的案情的证据以及有关平行理论的书籍,目的是想摆脱这条宿命论的束缚。
结果法官还是未能逃脱命运之劫,被那个小瘪三给勒死了,看是不符,实则蕴含了宿命的诅咒,永远都无法逃脱的劫数。
人之于时空,是无能的……
如果没看到结局可能会看不懂,我明白理解宿命,但我就是不愿意看到这一切都按照宿命走下去。
男主只是想抗拒一下宿命,但他不明白其实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命运算好了的。
他以为自己了解了命运的安排,他只要推翻它,一切都会结束,他其实并不相信自己会是另一个韩尚俊。
但事情走到最后的时候,他开始怀疑“天底下怎么会有一模一样的人生呢!
”当最后他仍然准备尝试活下去做不一样的韩尚俊的时候,生活给了他最后一个冲击,那个罪犯来了,那张照片上脖子的勒痕还历历在目,分针正在走向12点,一切都和三十年前一样。
“那个命运到底是什么,它看不见又摸不着,可它掌控了我整个的人生。
”是我我都会有抗拒、委屈、不甘的心理,这电影里男主所有的抵抗仿佛都是为了孩子,他自己的心理未免太过省略。
还有这个气氛渲染能不能不要太过,回忆加幻想加记忆重现整个电影被搞的有点乱,很多人看不懂也应该是因为闪来闪去的画面吧。
我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电影。
结局竟然是他自己杀了自己的老婆,真让我错愕。
宿命,有时候确实不能抵抗。
人还是学会谦虚的好啊!
推荐大家看看!
杀人是命运。
——宋基哲关于平行的时空或者说平行的人生,或许我们都有理由相信这种理论的存在,因为,并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论证它是绝对不存在的。
正如影片中所对比的林肯与肯尼迪的人生,他们人生重大事件的发生日期惊人地一致(虽然相差了 100 年的时间),这真的只是惊人的巧合吗?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茶棕色调的画面将我带进这场扑朔迷离的谋杀案件,金石贤法官的妻子尹静被杀了,凶手是谁?
这是一个谜题,而答案会走向何处不得而知。
或许,石贤是避免相信那位女记者的话的,又或许,他只是觉得这太过离谱,以至于根本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是就像30年前那位韩相俊法官一样,石贤的人生似乎也渐渐脱离正轨驶向支离破碎。
石贤人生的错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是升职典礼那天的恐吓电话来临之时吗?
还是看到妻子和自己的助手郑勋如胶似漆的那个夜晚?
或者,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实在完美得不像话啊,这样完美的人生——首尔大学法学院毕业,最年轻的法官部长,法官世家出生的美丽妻子,还有可爱的女儿艺珍——真是众人羡慕。
然而,几乎一瞬间,他向来平铺直叙而未有波澜的完美人生变成一滩烂泥。
为什么呢?
他根本不相信什么“平行理论”,他当然也不愿意相信他人生的结局会像韩相俊一样化为悲剧。
可是巧合,太多的巧合让他不得不相信,而这些看似的偶然似乎都在描绘着一个必然的结果,甚至让他觉得知道韩尚俊的过去就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人,真的能超越宿命吗?
我禁不住想起古希腊悲剧里那些企图违抗命运却又自己走回命运的神祇。
是的,连神在命运前都显得无能为力,况且人呢?
在相似的轮回中,凶手也做着相同的选择。
既然命运的结局都是同样的,那么这一次的真相会如何?
是被石贤冤枉判决的张秀英,是暗恋尹静多年的李江成检察官,是与尹静乱伦的郑勋?
当然,石贤自己大概也不能排除嫌疑。
所有一切都在混乱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就像 30 年前一样,法官和他的助手以及孩子,他们3个人死在了一起。
现在,我只能将它归结为命运了,而愚蠢的人类的错误就在于妄想摆脱宿命而做的多余的蠢事。
从一开始到后来,没有人逃离这结局,因为偶然的背后总有必然。
石贤终会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尹静,尹静终会因为寂寞而向郑勋寻找慰藉,石贤终会因为发现一切而怒杀尹静,艺珍终会是郑勋的女儿,江成终会以为郑勋是凶手而开枪,秀英终会因为误判而杀死石贤。
这是即是结局,亦是开始,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因果仇怨,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错误与宿命。
人类,永远都在重复,因而永远不会结束。
谁会知道呢?
蝴蝶的翅膀终究会扇起龙卷风。
而我们,是不是再小心翼翼都将种下罪恶的种子?
2017.4.21
何谓平行理论?
在电影开场的审问戏中,借助数学教授Sohn的案子解释了这一理论:过去与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生命的轨迹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但是,可能是审美疲劳吧,觉得这部片子到处都出人意料,反而成了过分的矫饰。
按照《海南日报》所讲就是:为了追求悬疑效果而建造的迷宫太过复杂,结果让观众迷失在华丽的迷宫里。
换句话说,电影里层出不穷的多条线索和云谲波诡的情节设置虽然加强了悬念惊悚效果,但却绕晕了观众,尤其是杀害记者的前警察那条线,虽然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但会是让观众更加不知所以。
故事讲的是某检察官的妻子被杀,而他在查案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与三十年前的一桩案子几乎一模一样。
他开始相信平行理论,并想通过对三十年前的案子在破解将要发生的命运……可是,一切却越来越扑朔迷离。
在看的过程中,我脑中对凶手的判定跟着主人公一起由A转向B,由B转向C……一直到最后发现检察官自己才是凶手。
这些都是三十年前的秘密,可是因为相同的命运而再次重演。
主人公在片子里有一句话“我现在看谁都觉得有嫌疑。
”也许就是这样,他一会儿怀疑好友,一会儿怀疑手下,一会儿怀疑岳父,一会再怀疑另一个。
片子的主题在于不可改变的宿命。
原本,我想也许并没有命运这回事吧,影片最后说不定就可以改变人物的悲剧。
可是,一切都是三十年前的重现……令人沮丧。
在知晓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后,也费尽心机想要摆脱这种悲剧命运的束缚,但殊不知,愈是挣扎,愈是企图逃离,才愈陷入到命运的天罗地网。
这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很像,宿命的悲剧。
人在命运之前,不过是被嘲弄的对象。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悬疑片,还是挺有看头的。
--附上片中提到的林肯与肯尼迪的16处巧合:(一) 林肯于1860年被选为总统,整整100年后,即1960年,肯尼迪当选为总统!
(二) 两人都深深地卷入黑人公民权问题中!
(三) 两人都是在星期五,他们的夫人在场的情况下遇刺的!
(四) 两位夫人在白宫生活期间各失一子!
(五) 两位总统都因子弹从背后击中头部而死!
(六) 林肯死于福特剧院,肯尼迪是在乘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林肯牌敞篷车行进中遇刺的!
(七) 两人死后总统一职都由名叫约翰逊的副总统接任!
他们都是南部民主党人和前参议员!
(八) 安德鲁·约翰逊生于1808年,林登·约翰逊生于整整100年后的1908年!
(九) 林肯有一位私人秘书的名字与肯尼迪相同,都叫约翰·肯尼迪; 肯尼迪的私人秘书的姓与林肯相同,都是林肯!
(十) 刺杀林肯的凶手约翰·威尔克斯·布恩,生于1839年; 刺杀肯尼迪的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生于100后的1939年!
(十一)两名刺客都是南部极端分子!
(十二)两名刺客均在送审前遭到暗杀!
(十三)布恩在剧院里向林肯开枪,然后逃进一座仓库;奥斯瓦尔德从一座仓库向肯尼迪开枪, 然后逃进一座剧院!
(十四)林肯和肯尼迪的名字都是由七个英文字母组成!
(十五)安德鲁·约翰逊和林登·约翰逊两个人的名字都是由13个字母组成!
(十六)约翰·威尔克斯·布恩和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两人的名字都是由15个英文字母组合.
两星,其中一星给河正宇的酱油钱。
不想讲太多,点几点,觉得这片子不错的可以根据这几点讨论。
先假设一点,平行理论存在,如果不肯定这点,这片子没法看了。
具体原因为嫌疑犯逃跑时间一样,这是没有别的人物可左右的,所以证平行理论存在。
疑点:1.主角岳父是什么角色?
为什么毁30年前的案卷?
为什么指使警察,杀记者可以勉强解释阻止记者查30年前的案件。
开车撞主角又为了什么?
还要杀他?
然后主角把他杀了也没事?
2.河正宇锁在警局马桶上还能跑掉,为抓一个小孩非要炸校车,关键如此危险分子警方抓不住。
致使最后把主角GG 完成导演平行理论的拼图。
3.主角发现助手和妻子偷情,然后助手傻乎乎的跑出去找主角,主角反而溜回偷情地点拍死了妻子,然后助手回来把主角妻子尸体拖到山上去了,而主角洗洗吃点药就睡了。
4.助手心真大,明知主角杀妻也就是他老相好,反而还天天就像没事人一样跟他一起工作,还帮她分析平行理论我也是醉了。
砸玻璃“救”主角(自己)女儿这段也看不懂。
5.主角家和别墅好像人人都能进……
首先得说,这一部韩国悬疑电影是低于我的预期的,拍的太业余。
很多桥段显得非常无厘头,如果非要说是悬疑犯罪片,这一波连打三通的电话,居然第三通才做出反应。
这女记者被杀,法官被车撞,警方都和没事人一样,最奇怪的是检察官仿佛在扮演警长的角色。
嫌疑人把小孩丢下二楼,丢进一堆棉花里毫发无损,炸了校车只为悄悄带走小孩。
法官一旦和检察官对话,就无视细枝末节,对传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凭自己先入为主。
讲道理,男主简直是我见过IQ最低的韩国悬疑片男主了。
总体上就是一部逻辑不合理的电影,连接是硬伤,对话戛然而止,线索突然中断。
反而在营造恐怖气氛上花费了非常多的精力。
后来我算是想清楚了,这大概不是侦探类的悬疑片,而是通灵类的悬疑片,只要信其有,就会真的有,一如《万能钥匙》。
在这些逻辑硬伤下面,连bug都显得无所谓了,女记者死了是有人举报的也不知道举报是为了干啥,法官刚刚和记者通过电话,居然像个没事人一样能够游离案件之外。
只能说想说的太满,根本没工夫思索这些支线。
人物的登场完全没有一点点交待,直到最后我还是没有捋清楚他岳父和前检察官,在三十年前的案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果说前检察官为了掩盖自己失手杀俩人的过失,把现场伪造成三人被刘杀死,还说的过去。
但是看上去他根本没有指使前警官杀人,我就不知道女记者到底为什么这么惨了。
而男主又太舒服了,汽车一撞就完事了,完了还能徒步去派出所,厉害厉害。
电影的结尾疯狂反转,但是反转的拍摄手法十分不高明,前期的疯狂隐晦,后期的疯狂直白,鲜明对比。
但是不得不说,他的反转还是有点东西的,虽然没有表现好,但是干货是有的,并且与前戏都是能够对应起来的,只是他的伏笔和铺垫,实在是不够高明。
带着对应线索的想法,二倍速二刷一遍,我觉得如果不是看第二编,这部电影可能白瞎了。
捋一捋我的看法吧。
首先是嫌疑人的三通电话,看起来后两通电话是河正宇打的是实锤了,和三十年前的刘不一样,他是真的抱着杀光法官全家的心态出狱的,最后也妥妥为这个结果划下了句号,可以说这是平行理论里唯一不同之处,三十年前的刘,大概是真的没有杀人。
至于第一通电话,没有明确的占据是副署长还是河正宇,我倾向于后者,也就是三通电话都是河正宇打的,至于结果,只是和对电话巧合了罢了。
第二通电话告知要杀人,而在电话之后就死了人,大概也是巧合,毕竟再之后的第三通电话,河正宇明确说了,还没开始呢,也实锤了电话就是河正宇打的。
其次,从结局来推回来,会让人知道,法官妻子其实是被他杀死的,结局说了他妻子事情李检察官,其岳父,副署长都知道,让人一度怀疑他们仨都知道真相,只是为法官掩盖杀人事实。
但第二遍会发现,副署长直到玩偶里掉出了戒指,才发现法官是杀人者。
这么说来,其他两个人可能也不知道。
但总觉得杀人之初几个人的反应,总是像掩盖什么东西,大概还是有这个想法来着吧。
最后的结局,也颇有些强行解释平行理论的感觉,太刻意了。
副署长自始至终都没有杀人的动机,直到男主给他电话告诉他是检察官,他都以为凶手是检察官,直到他抱走了女儿,看到了布偶里的戒指才知道其实是男主杀人,当然这一点臆想其实也是强行真相。
最后副署长纯粹是这次反转的牺牲品,他也是万万不可能杀死自己的女儿的,到最后却成了背锅侠。
最后警车啥的都来了,带走了检察官,带走了两具尸体,留下了法官?
讲道理,哪怕法官不自杀,不被河正宇杀,他杀了前警官,怕是也逃不了干系。
这前检察官也是个奇葩,一言不合就扮演了下层人士的憨憨代表。
总而言之,一切都按照平行理论来解释,剧本其实很好,最后用小小的不同(法官不自杀),却仍然给了一样的同样的结果(被他杀),也是对平行理论最好的诠释。
但还是有更好的解释方法,高潮部分要加的戏太多了,太刻意了。
最后借用一段影评,非常赞同:『《平行理论》缺点在于,为了追求悬疑效果而建造的迷宫太过复杂,结果让观众迷失在华丽的迷宫里。
换句话说,电影里层出不穷的多条线索和云谲波诡的情节设置虽然加强了悬念惊悚效果,但却绕晕了观众,尤其是杀害记者的前警察那条线,虽然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但会是让观众更加不知所以。
同时,在男主角金石贤追查真凶的过程中,观众和他的体验很难达到同步性。
电影是讲究镜头的语言,有时候,只是一个镜头,不需要任何台词,意思便清晰明了。
可有的时候,镜头却未必将内容表达得清楚明晰。
悬疑电影是需要给观众的想象力留下空间以便进行推理分析的,但当空间预留的太多,观众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去推理了。
当然,如果你再看一遍《平行理论》时,曾经困扰的谜团、疑云会渐渐明朗,只是,在观影浮躁的今天,恐怕很少有人会给一部电影第二次观看的机会。
』大概这种宗教性质的宿命论,并不适合东亚人来拍,拍来拍去,只剩疯狂塞桥段,然后疯狂圆漏洞了,想说的太满,却表现不出来,还是更适合人来推动而非神神鬼鬼。
反倒不如像欧美电影,干脆从平行理论出发去解释,就像万能钥匙,记忆碎片一样,可能更好。
电影《平行理论》讲述的并不是平行理论,而是巧借奇妙的“平行理论”外壳讲述了一个关于宿命的故事。
何谓平行理论?
在电影开场的审问戏中,借助数学教授Sohn的案子解释了这一理论:过去与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生命的轨迹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为了便于观众进一步了解甚至信服平行理论,电影罗列了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和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命运的相似之处:林肯在1846年当选国会议员,而肯尼迪在1946年成为国会议员;林肯在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而肯尼迪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暗杀林肯的刺客出生在1839年,暗杀肯尼迪的刺客出生在1939年;林肯死于福特剧院,肯尼迪是在乘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林肯牌敞篷车行进中遇刺的,他们都是在星期五,被子弹从背后击中头部而死的;他们的副总统都叫约翰逊,他们的名字都是由七个英文字母组成的……你可以把这当做巧合。
不过,作为《平行理论》一书的撰写者和实践者的数学教授Sohn可不这么认为,他用数学公式把平行理论演绎了一番,并坚信:在数学上是没有巧合的。
到此为止,还都是电影的开篇,它起到了代入的作用,让观众进入了一个假设真的存在平行理论的情境,有了这个情境,真正的故事才登场。
《平行理论》的主角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法官,叫金石贤。
他有着叫外人羡慕的一切: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女儿,刚刚荣任最年轻的主法官。
不过,从他接到匿名恐吓电话后,他的生活就变得危机四伏了。
先是妻子遇害被抛尸到山上,之后,女儿又成了歹徒威胁他的砝码。
一位女记者告诉金石贤,他的命运和三十年前的韩尚俊很像,韩尚俊也是年纪轻轻当了主法官,而后妻子被害被抛尸到山上……更惨的是,16天后,韩尚俊和他的孩子以及助手也死在了一起。
金石贤曾看过数学教授Sohn的案子,但他不相信所谓的平行理论,他相信的是命运受控于自己。
可当Sohn教授最后的死法真的验证了平行理论后,遭遇生活突变的金石贤也不得不相信平行理论。
为了避免重蹈韩尚俊悲剧的覆辙,金石贤开始调查韩尚俊的死亡事件,企图从中找到破解的密码。
不过,金石贤想要破解的凶杀密码并不比破解达芬奇的密码容易。
观众跟着金石贤一次次地企图破解密码,又一次次地破译失败。
《平行理论》在这一点上跟侦探小说很像,匿名恐吓电话的复仇者,身为检察官的却总是没他优秀的昔日同窗、他的岳父也是担任三十年前韩尚俊案的法官、韩尚俊昔日的检察官同事……人人看看上去都有嫌疑,却又像是清白的。
凶手往往是那个最先被排除在外的,最不被怀疑的,甚至是最找不到杀人动机的那个人。
《平行理论》里的金石贤不是福尔摩斯,不是侦探波洛,也不是柯南,尽管他非常努力地想要挽救自己,但却始终没有在了解到真相前成功解救自己。
反而因为他的过于执着,才最终陷进平行理论早已写成的命运里。
他终究成了另一个韩尚俊。
从这一点上看,《平行理论》的故事很像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它讲述的其实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宿命。
跟俄狄浦斯王一样,金石贤在知晓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后,也费尽心机想要摆脱这种悲剧命运的束缚,但殊不知,愈是挣扎,愈是企图逃离,才愈陷入到命运的天罗地网。
这种宿命的故事总会让人泄气,就像男主角金石贤一样,我们总是更愿意相信命运是掌握自己手中的,而不是被别人写好的剧本。
作为一部悬疑惊悚电影,《平行理论》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它用一种新鲜的理论演绎了另一出《俄狄浦斯王》般的命运悲剧。
《平行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当男主角金石贤命运的密码被最终破解时,观众跟金石贤一样吃惊,甚至难以接受。
《平行理论》缺点在于,为了追求悬疑效果而建造的迷宫太过复杂,结果让观众迷失在华丽的迷宫里。
换句话说,电影里层出不穷的多条线索和云谲波诡的情节设置虽然加强了悬念惊悚效果,但却绕晕了观众,尤其是杀害记者的前警察那条线,虽然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但会是让观众更加不知所以。
同时,在男主角金石贤追查真凶的过程中,观众和他的体验很难达到同步性。
电影是讲究镜头的语言,有时候,只是一个镜头,不需要任何台词,意思便清晰明了。
可有的时候,镜头却未必将内容表达得清楚明晰。
悬疑电影是需要给观众的想象力留下空间以便进行推理分析的,但当空间预留的太多,观众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去推理了。
当然,如果你再看一遍《平行理论》时,曾经困扰的谜团、疑云会渐渐明朗,只是,在观影浮躁的今天,恐怕很少有人会给一部电影第二次观看的机会。
在《平行理论》中扮演男主角金石贤的是《大长今》里的闵大人池珍熙。
不过,像闵大人一样温柔迷人的笑容只在影片伊始有机会展露,之后的池珍熙跟任何惊悚片的男主角一样都只剩下了愁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扮演电话恐吓复仇者的是曾在《追击者》中扮演冷血变态杀手的河正宇。
据说,河正宇本人曾一口回绝过出演这个角色,不过“前辈(池珍熙却)盛情难却,我也想挑战自己,塑造出和以往的杀手都不一样的新角色”。
遗憾的是,和《追击者》中挑大梁的演出经历相比,这次在《平行理论》里,河正宇的戏份并不多,演技也没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本文发表在《海南日报》。
很少很少看棒子的电影,因为一直喜欢平行宇宙,时间旅行的东西,看了这个电影。
失望了,你们不能这样的,别随便借用这么玄乎的理论名称就套在电影上。
中肯的说,如果你换个片名,至少我不会这么失望。
模仿啊模仿……如果真的是平行的命运,那我那个平行的人最后怎么死的呢?其实我不想知道!
一切都是巧合,很巧的慢慢把事情演变成这个样子,是要观众相信命运么?一切都是命么?男主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么,为什么连自己家里别有洞天都不知道。。。说是如果他不追查下去,事情也不会演变到这一步,但是,谜底终究还是要解开的嘛。。。同情他自以为自己光鲜精明的背后每个人都在嘲笑他。
希巴一切都是那么刻意思密达~
既扯淡又无聊,可惜了这剧情
需要智商的片子果真亚洲人拍不好.
除了床戏没有,情节很有意思
妈蛋的,挂羊头卖狗肉
值得一看
是我喜好的类型!设计精妙,结局仍然出人意料。
剧情未免太过于牵强。
创意不错,让你知道了结局却不到最后一秒都不知道成因!充满可能性的剧情线索…
挺好得一片子阿,不能因为是韩国电影就打低分阿
“过去与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生命的轨迹一模一样的两个人”?真的会有这样的两个人么?两条平行线,不会因时机的错乱而扭曲,不会因地点的位移而交集。
借腹怀胎下的奇思怪想。
乱麻帝,非得把人绕糊涂了才过瘾。
略有沉闷无聊,故事还行
能力有限
池珍熙有点苗乔伟的感觉…逻辑性有点差,还以为女记者有什么特别演出,结果就是用来吓人的…
偏爱这一类的悬疑片。故事很棒,尽管有点creepy。评分:4 stars out of 5
有点故弄玄虚。我倒是猜到了法官是凶手,但和平行理论不搭啊。(201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