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再聚焦于去审判一位杀了被抛弃婴儿的杀人犯,而是把视角放在了一个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的工人身上。
在时代的浪潮里,她想要走捷径的嫁入豪门,也想要轻松的抛弃孩子生活,然而人性似乎并不像做决定的瞬间时脑子里想的那么轻松。
于是反复的内心,纠结的选择,让并不起眼的她作为时代的缩影出现在了故事的中心。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惊艳的故事,即使基于一个残酷的事实,即使里面呈现了一些人性的纠结和大背景下生活的艰辛,但对我来说依然是不够动人的。
我难以看到这位女性更细腻的一面,只看到她在生活中的摇摆和什么都想要的纠结。
或许这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不可避免的,也或许我想要看到的成长改变是奢望也并不是创作者的本意,但作为一名女性主角,只承载了故事的推动和讲述的功能确实会让我感到遗憾。
更深层的挖掘呢?
关于她的痛苦,她无法割舍的母性,以及她在无法选择时的沮丧,我都认为给的太浅了,不足以打动我的内心。
但电影的光影,却实打实的吸引到我,让我有一次被黑白电影吸引。
开场的第一组脸的镜头就抓住了我,让我想到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尤其是在女主的丈夫掀开面具的时刻,我更加坚信培根的画一定是作为参考存在的。
生活的痛苦和人性的扭曲是画家的主题,也成功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主旨。
我最喜欢的一组镜头是在故事的开始,女主爬出窗户坐在床边打毛线的部分,这个视角是细腻的,温柔的,让我感受到她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的,即使是很困难的当下,她也想要冲破被束缚的生活。
故事越往后她的生活越艰难,也越痛苦,精神的痛苦也在不断刺激着她,甚至走上了需要药物的路。
很多隐藏在阴影里的脸和镜子里空洞得眼神,也都通过艺术的手段呈现出了人们的状态:麻木,扭曲,痛苦,无路可逃。
故事看到最后,被诟病的杀人犯,生活在痛苦中的女主,持续混乱的生活,在一个拥抱里算是有了一点点的希望,但更多的是唏嘘。
不管是那些不负责的男人,抛弃孩子的母亲还是杀害孩子的凶手,也都不过是历史的车轮下的残骸,我甚至觉得都很残忍,而没得选似乎也成为了一切残忍的开始和更残忍的理由吧。
看这部片子前我只知道和社会议题有关,以防被剧透没再看任何其他影片信息,更没注意到这原来是一部惊悚片……。
开篇看到王子爱上灰姑娘、恶婆婆以及妈宝男的熟人要素眼前一黑,又在看到致敬工厂大门的镜头眼前一亮。
丈夫诡异的面具再到马戏团的身体恐怖,我和周围观众急迫的呼吸声配上电影的视听真是最好的呼应。
看达格玛处理送养的婴儿,我有想到是杀死,但我想的更阴暗,我以为杀婴后会把他们的某些部位做成商店里的糖……后来发现糖只是糖时甚至默默松了一口气。
达格玛让卡罗琳尝试弄死婴儿,画面只取景到两人扭曲的腿部,第二天又是以一人怀抱另一人后背的姿势醒来,这种画面设计我用刻板的想象猜测,难道也是一种达对卡「强奸」的表达吗?
以及从开篇将卡罗琳赶出房子的母女,扇女儿一巴掌是不是也是在暗示人物命运的轮回?
马戏团男妈妈喂养侏儒的表演,救下卡罗琳的达格玛母女,和无数个将孩子送到达格玛糖果店的母子…这种人物关系像一串珍珠项链一样一个个穿到法庭那场戏,最后达格玛站在画面中央声诉自己应该得到奖章,周围全是唾弃她的受害者,好一个全员恶人局。
多次打破第四堵墙的眼睛,前进或是退后都没有给女性留下空间的社会,真正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以及我还有一个疑问,达格玛带着卡罗琳一起吸毒,卡罗琳还能用母乳喂养艾蕾娜吗…?
真实故事改编,改编的我看到后面真的只想求饶…求你别再吓唬我了…。
#ICA 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丹麦连环杀手Dagmar Overbye的真实事件,她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以帮忙安排收养儿童为名谋杀了多名婴儿。
电影的视角还是蛮不错的,以女主作为一个时代的参与者,事件的参与者呈现出的故事视角虽然相对全面,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底层阶级面对现实的无奈。
战争是隐藏在影片背后的故事,战争似乎造成了这一切,这个元素没有强有力的介入,但每一次丈夫的出现都在提醒观众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丹麦虽然保持中立但仍然面临经济困境,物资紧张导致物价飙升,失业率也在上升:尤其是女性,而且战争中男性大量死亡或伤残使得许多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女性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
这也导致底层的女性会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影片以黑白影像呈现,很好的表现出了营造出整体环境的阴冷氛围,但感觉灰色用的比较差,并没有利用其突显情绪,构图设计的还行,不过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大量其他作品的影子,不论是色彩运镜还是内容构图,《仆人》的那面镜子和《畸形人》的马戏团都格外明显,而且其中的表达也很相似。
印象较深且比较喜欢的两个场景是三面镜子的使用和类似培根画作的角色脸部叠化处理。
三面镜子出现在大量女性主义表达作品中,像杜拉斯编剧的《家庭教师》 ,早期杜拉克默片《微笑的布迪夫人》,梅雅黛伦的照片和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这种视觉都呈现出了同一种表达,那种面对困境时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和多重自我的探讨的视觉展现,感觉这三面镜子不仅是一种视觉美学,而是对女性心理和社会身份的探讨。
培根照片质感的肖像变化在我看来是类似的表达,呈现的是内心的创伤和生存的痛苦和焦虑。
听觉上,前期中规中矩,大提琴小提琴对于氛围的营造感还可以,不过后期几次那种类似刺耳音效搭配下的剧情呈现出的现代感太强了,直接把我从这个故事中拉了出来。
不喜欢,女主眉毛总一跳一跳得很出戏,几次跳剪都很不适。
微笑的布迪夫人
梅雅黛伦
家庭教师
阮玲玉
仆人
培根
三联画
稍微搜索下就能了解到,影片中的杀婴情节套用的原型实际是个什么情况呢,相当于《悲惨世界》里芳汀寄养珂赛特(需要定期打钱)的那户人家不是虐待孩子而是领到孩子就下毒手弄死了但对寄样费照收不误……罪行曝光后丹麦堪称举国震惊吧,随后推出了系列旨在维护婴儿生存权的制度包括临盆监督登记发放补助之类。
但本片如此设计故事,主要是为了回溯到避孕堕胎相关技术成熟前的历史阶段,动荡阶层几乎难以逃脱的,情欲的悲剧性。
卡洛琳跑路前一晚跟丈夫有一段交心:这孩子不要了,咱们以后再生就是了,丈夫挑明自己已不能人事,造就了她的决绝离去。
沉溺肉欲的杀婴妇人为什么又决绝放弃壮男情人而把卡洛琳提拔为床伴呢,因为可以完全不必负担受孕的风险。
影片中最用力的一个镜头,卡洛琳被强行逼迫参与杀婴,这一幕发生在卧室,杀婴妇用身体将婴儿逼入二人的肚腹之间,将卡洛琳压倒在床,发力与挣扎与痛哭之间碾死了婴儿:不考虑婴儿的生存权,杀婴约等于被拖延的堕胎(把以乳母身份自荐的卡洛琳直接变成共犯意味着对母性符号的最大程度的冒犯和剥离意图),同性交合在功能上则约等于避孕或预防式堕胎,一个闭环?
一种救赎(假如情欲享乐的本能正当性有待被积极主张)?
原型人物Dagmar确如影片中杀婴妇对卡洛琳自陈所述,本人前后生育了五个孩子仅有一个存活,史上的调查显示Dagmar涉嫌杀害亲子。
她的孩子均系非婚生育,孩子血缘意义上的父亲包括多名男子,这些人中似乎无人情愿做一个父亲。
我想象她后来的杀婴动机中除了不当谋财之外还有心理上的失衡不忿:用额外的杀害将她自己孩子的命运“公平的”施加给众人。
不过调查显示,被托付给Dagmar的婴童中也有一个得到了她的垂怜和抚育。
她被判处死刑后又获减刑,最后死于狱中。
本片的故事架构相较于原型所处的史实背景另行设计了两点:1战争——丈夫参战后失去音讯,自认寡妇的卡洛琳接受厂主的关怀后陷入热恋并怀孕,此时她的丈夫顶着损毁扭曲的脸容出现,并且这张“怪物”脸下的那个孤独灵魂,随着情节的推进每每成为卡洛琳在极致困厄中的可靠后盾。
事实上丹麦作为中立国并未参与到当时的一战中。
影片中所设定的伤痛女性可以找到并且依靠的志愿父亲,自然也不成其为”历史性”设定,这样的设定所依托的情怀和情感完全是穿越特定历史形态的。
2把遇害婴儿的来源设定成生母们希望把孩子送给医生律师那样的稳定阶层当后代——杀婴妇凭借这样一种理论上可行的解决之道找到自己的财路,败露后又直指其实质是白日做梦。
影片中由此借杀婴妇之口道出了对命运的终极悲观,仿佛她本人的及时行乐和对残忍的超脱笼罩了一层形而上的意蕴。
原本我们可以方便的把这方面的展开看成是谋财害命者的狡辩,但是很明显,电影本身是不赞同我们那样做的,或许某种意义上,丹麦等北欧国家冠绝古今的高福利制度也算是对此的思考与回应了。
電影有些刻意地披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子,開頭的多臉畫面、三面鏡和黑白色調奠定了電影的風格,故事在戰爭下的哥本哈根發生,著重描寫兩位女性的故事。
可能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因素,節奏和劇情皆富有戲劇性且拿捏平衡,插入的那些細節(拿針、戰後毀容男人、道格馬口中的玩物男人),都為劇情添增巧妙的一筆。
;從女性視角來看,那些孤立無援和不得不從,被拋棄以及孕育的犧牲,導致她們走向了極端的深淵,令人難受的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如此,而ㄧ戰後的女人只能遵從社會運轉的規範。
到底拋棄是不是道德上的犯罪,本片並沒有深入的討論,這也是片中比較可惜的一處;從美學、編劇的角度來說,整部電影是在水平之上的,然而在意義深度的討論卻不小心被落下——更著重在殺童魔的可怖,但相對而言,她必定是可悲的,而可悲之處為何?
這有待討論。
不過最後的法庭審判令人唏噓,道德上的辯駁和男性眼裡底下的暗戳戳操控(及言論),讓人憤怒。
不管是資本階級又或者是性別對立,永永遠遠地存在,而女性始終是被漠視的一部分。
改编自真实事件古典厚重的感觉黑白的画面配上阴沉怪异的配乐,时代的悲歌染上了层惊悚的外衣“有些女人不能生育,有些却多的不知所措,互相帮助才是正理!
”“这是上天的恩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送人的东西。
”“这个世界是个可怖之地,但我们必须相信它并不如此。
你明白吗?
”“只要用力就行,像是你永远不想放开一样。
”“那些孩子让他们的母亲受了很多苦,我是在帮她们减轻负担。
”“我不相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杀死。
”“那她们还能怎么办呢?
”“你承诺给她们一个更好的生活,一个充满爱的寄养家庭。
”“你真相信这些话?
看看你周围的世界就知道了。
没人真的相信令她们羞愧的孩子会有慈爱的医生父亲或贤淑的母亲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是那些你们不好做的事,甚至到现在,你们依然害怕承认这一点。
其实,你们应该给我颁发个奖章。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赐给我们每日所需的饮食,宽恕我们的过犯,如同宽恕别人的过犯,不要让我们陷入试探,就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服、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真心感谢你们这样(收养孩子)的人,你们给了孩子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莫怪女主在情感上的势利和反复,只是在战争的乱世和贫穷中寻找到依靠的肩膀。
最后也只能靠自己。
人性的懦弱阴暗比战争带来的毁容伤痛更可怕。
电影技法并不高明,只有女主看到杀婴儿那段,算勉强复现了早期电影《起床号》(1924)乔治皮尔森的大胆创新“寂静的两分钟”,但本片中用法还是太拘谨了。
其余部分仅此而已,至于所谓的表现主义用法,进步性还不如奥逊威尔斯那个时代。
另外,我对这种尺度很大,主题肤浅的电影感到沮丧,这是创作上的偷懒与投机。
如果本片想对战后或者艰难生活中人类母亲这一角色进行良心上的质问,正如电影绕了半天最后想表达的一样,那么创作者必须足够尖锐与大胆,必须敢直面任何大众质疑,而不是抛出一个“生活太艰难,残忍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来让电影潦草收尾,甚至还虚伪地来个小团圆的结尾。
这部电影如果调整结构,是完全可以做到反思与批判的。
比如这样,一面突出人们的生活,另一面把杀手行凶暗藏起来。
当所有人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安心时,电影最后来个最大胆的,完全静音,不是一分钟两分钟,要一个完全寂静的三分钟,这三分钟就是一个个婴儿被杀的画面。
杀完,电影直接结束。
如果创作者愿意并有勇气直面这个主题,他就意识到,电影前半段,大针捅下体堕胎、毁容脸……这些都只是噱头,对于主题没有任何帮助。
导演在创作上的行为,和电影中的婴儿杀手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
杀手在人类脆弱时变成导演,导演在艺术脆弱时变成杀手,二者是自私、肤浅、冷漠、虚伪的一丘之貉。
电影讲述一个很多时候不敢被拿到明面上说的故事,当女性被男性叙事蒙蔽,没有生育自主权时,她们将如何对待自己即将出生的婴儿,这无法预知的未来带给她们的恐惧,到底是如何影响着她们的选择。
在自己都还没长大的时候,又如何对待这莫大的责任。
以及,生活在幻想泡沫中的女性,是如何被打击,一步步地走向不可预测的现实深渊的。
影片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镜头。
第一个是女主拿着针,战战兢兢地在浴桶中捅向自己下体的那一刻,何其地痛苦和撕心裂肺的疼痛我不敢想,痛到无法忍受地尖叫,将自己沉在浴桶中试图隔绝自己的声音,这一刻混合了多少的坚强和绝望。
同时又映射了多少底层女性的真实生活缩影,当你失去掌权男性的庇护,失去工作带来的基本物质保障的时候,甚至连子宫自主权都没有,却要实实在在地承担生育,甚至堕胎的痛苦。
不禁实在让人心酸。
第二个镜头,是一个六岁(还是八岁?
)的半大孩子,要女主抱着喂奶的时候。
画面的确诡异,同时也莫名的和谐。
这难道不也正是某种程度呼应了电影的主旨之一,只有女性才能够真正理解女性的痛苦,只有女性才能够承接女性,帮助女性,将彼此拉出泥潭,结成真正的共盟。
最后结尾的法庭审判也很发人深省,女主之一的糖果店女主人,高呼斥责着这些蒙在鼓里的伪善人,说是我为你们承接了你们不敢拿起的责任,你们看看自己的状况,哪一个是生了敢养的?
不过是替你们擦了屁股,现在却来口诛笔伐我,谁才是真正应该受到审判的人?
感觉描绘和资本家的那一段篇幅可以少一点。
看这段时就忍不住想真有这么容易跨越阶级过上幸福的生活?
最后大着肚子离开确实合理了。
达格玛出场时就感觉她带着悲悯和冷酷的气质。
最后庭审上她的发言不得不承认有几分道理的:意外怀孕自己又无法处理或养育,选择交给一个陌生人相信孩子能去到优渥的环境和有爱的家庭,可那时的环境她们身在局中难道还不清楚吗?
当把婴儿送出去的那一刻命运就不随她们掌控,能活着都是幸运了。
这些送出孩子的人只是害怕后果和无法下手而已。
片中的音乐配的很好,隐隐地催着观众的心变得焦虑且不安。
女主的前夫代表战争对于普通士兵的影响,就算赢了他们这些残疾的只能在马戏团使用着残缺的身体勉强糊口。
不过这个前夫能看出来有些柔软的内心,尽管只剩下一只眼睛,但光影下湿润的眼睛静静地凝视着发生的一切,比如从战场回来听到妻子遇到新的人时、比如看到妻子抱着孩子回来尽管不是自己的血脉但仍然愿意抚养时……女主抱着孩子离开的同时他还拿着摇篮回家呢。
总之,是时代之痛,是性别之痛。
本届我看的所有影片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五星出现了,方方面面的好,非常喜欢。
整部片的色调和配乐都做得太漂亮,德国表现主义最具魅力的展现方式,结合在一起张力很足,加上非常精准的主题和内容,构成了这部我心里的top1,对于我来说其实没有形式大于内容,反而是有轻有重带来的舒适观感。
战后创伤问题,资产阶级压迫,性别不平等,都在黑白的惊恐中被展现出来。
女主角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没拿影后真的可惜。
无数个情节都让人感到抓心挠肝,这种恐惧不来自所谓的音效或者扭曲的物质的腐烂的身体,而是来自作为女性,对男性对社会对自身环境的恐惧。
拿针的女孩,拿着纺织机的针,拿着戳伤自己身体的针,拿着杀死自己孩子的针,拿着囿于窟臼自我困滞的针,时代的罪恶被刻画,无数个“孩子”被亲手虐杀。
btw,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闭环体现在我身边的很多男士都提前离场或者直接睡着,女士们却都愁容满面屏住呼吸。
坏人也是好人,好人也是罪人。
“This world is horrible, but we have to believe it’s not so.”
1.学院画幅加黑白摄影,我还以为是这几年流行的波兰文艺片,变换莫测的脸孔和对比明显的轮廓光,看上去很精致的惊悚剧情片,但实际上风格和主题都不够统一。2.从开场充满紧迫感的手持摄影到后来令人窒息的固定镜头拍摄,叙事重点从前半部分的拿针女孩转移到后来出场的婴儿杀手,无论从堕胎女孩还是杀人魔的角度来说,对于人物关系、行为动机和心理刻画都不够深入,其实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里面,另外对于在战争中受创伤的丈夫这个角色处理的也是莫名其妙,可能导演想要表达和控诉的内容太多,想面面俱到。3.影片的声音设计很特别,场景当中除了主角的人声之外,基本听不到其他环境音,有种萧瑟孤绝的感觉。毁容的丈夫很惊悚,杀人魔的扮演者演技和气场都好强,看着眼熟一查才知道原来演过道各玛95一号作品《家宴》!
感到非常虐心、压抑、困顿、惶恐的影片,黑白摄影和吊诡的配乐更是让人觉得可怖。
倒吸一口气,影院鸦雀无声。
技巧层面所形成的精致是否会剥削本身斑驳沉重的故事,显然情感抵达的效用可否在两者间至关重要。抽离色彩的黑白、压迫性的影像配乐将战争对人的创伤和异化推向一种惊悚,面容的视觉扭曲与行为的扭曲形成呼应。战争对男性的身体伤害在马戏团里被景观化,形成一种凝视的可怖的暴力奇观;贫困底层的生存境遇让女性承受堕胎的生理痛苦与“舍弃/弑婴”的情感摧残,“针”所未竟的暴力即使被她者代替,也依旧无法抹去战争对女性的多重伤害,可惜法庭上的质问让人思省却不够有力
#VIFF2024# 爱了,没想到是玩德国表现主义,一看制作公司里有罗兹就知道视听不会烂
没有脱离传统人道主义电影的路子
片头设计挺不错的。
BJIFF15 有点白瞎了这个影像,和集中在family的国片独立导演一样白瞎技术,只不过一个是议题限制一个是叙事的故弄玄虚。
#8th PYIFF# 精致的黑白影像真的很令人讨厌,导演加入许多复杂的技巧表现,评论里说举轻若重太合适不过了…小女孩是这片子唯一好看的点
这两个小时度过得太难受了,视听盛宴但精神伤害。弃婴是父权制下特有的产物。女性没有生产资料,靠身体和生育能力在父权制下讨饭吃,一旦婴儿不被那个本来想占有她的孩子的男的认可和接受,她就面临增加三重生存压力:失去工作、养活自己、养活婴儿。是生死攸关的时刻。道格玛说的好呀,我只是替你们把脏活干了。在各影评中看到诸如“女主想走捷径嫁入豪门”、“那些母亲们才是杀手”之类的字眼只想冷笑。
非常棒,比较少遇到这种能引起内心波澜的电影了。去年看到戛纳排片本片是第2天晚场,传统垃圾时间,我还担心影片质量。用惯例考虑戛纳排片总会遇到特例。Sean Baker一整部金棕榈电影讲的事,Magnus von Horn仅40分钟就讲完,然后继续发展后续。导演可期,年纪不大,和上一部题材风格迥异居然掌控这么好,视听考究,表演出色。老公吃饭那场戏不摘面具我狐疑,后面剧情一出我立刻理解了,这编剧懂行,专业,会写。导演在东北欧没有文化语言障碍,作为瑞典人这次流窜丹麦问题不大,但是波兰故事、演员、制片人他也玩得转,英文也不错,可能是天赋,这种人不太可能混太差,佩服。
C. 片名的“误导”随着中段的反转被揭开,电影也从前半程的八点档肥皂剧急转直下,变成时空混乱的眩晕与心理惊悚。电子配乐、表现主义打光、关于堕胎与身体政治的隐喻,一切都以最显而易见的方式被强调,却也不可避免地落入用力过猛的生硬和臃肿。2024.5.15 Debussy
硬挺的军服会让缝纫针断裂,柔软的谎言要用堕胎针戳破。战争让英雄变成小丑,责任让霸总变成老赖,绝望让母亲变成刽子手。形式盖过内容了。
尚可,视听令人印象深刻,褶皱的放大是一种奇观
浮于表面且稀碎到捏不到一起的剧情,有战争有渣男有无能的老公,就是没有战后的社会重压,以至于杀婴的辩护只剩下了法庭上徒有慷慨激昂情绪的苍白陈词。浪费了很好的题材,罚主创们集体看一百遍《女人韵事》!!
好好看,好惊喜
偶有几帧好看
2.5 还不如完全抛弃故事...
8th PYIFF。
今年开年算得上惊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