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亨利·舒格的神奇故事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拉尔夫·费因斯,本·金斯利,戴夫·帕特尔,理查德·艾欧阿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剧照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2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3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4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5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6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3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4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5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6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7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8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9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20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长篇影评

 1 ) 2023年让我震撼的电影,力荐

亨利的故事让我感到惊讶,可以说在发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是嘴巴张开的表情但有一部分人看完之后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感受,没有产生共鸣,我也理解,电影的好与坏,无聊于精彩,完全跟个人的经历是否产生共鸣有关在这之前,我看了一本书叫《认知觉醒》 这本书有一次词语让我印象深刻,叫专注力,连比尔盖茨,巴菲特都第一时间觉得很重要的词语,专注力在这个奶头乐到处都是的世界, 越来越稀缺,,你多久没有完整看过一本书,静静的享受看过一部电影。

当我打算好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各种事情,比如微信讯息,突如其来的日常琐事,把我要做的事情打乱,打散,让我没法保持专注力,哎?

我刚才是干嘛?

电影 亨利无意中看到一本书,上面记载着一个马戏团的大叔无意中学到一个提升专注力的瑜伽方法,就是看蜡烛,电影有一个台词说的很对,你很难把一个念头在心里保持几分钟,因为这真的很难,这需要平静,精气神,有时候开车很久了,就会感觉很累,我们常说伤神,我想这个神 也是可以锻炼的吧?

亨利最后修得冥想这个功夫,开发出了特异功能,在赚到钱后,内心也很平静,也很迷茫,因为一切答案就这样摆出来,这时候金钱的理解,他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去做医院和儿童救助中心,曾经和他一样的赌徒,桌子旁边的女人也变成老母鸡,他们的贪婪就是曾经亨利的磨样,这个电影,也让我重新感悟冥想, 这个电影让我产生关联的词语,专注力,平静, 冥想。

 2 ) 礼盒中的礼盒装的谁的故事

值得支持的叙事实验情景喜剧or 拟话剧:韦斯安德森再次献出了出色的影像艺术——鲜亮清新的光影色彩,油画质感的氛围营造,精致却特设瑕疵的对称构图。

选角上仍然采用莎剧风格的舞台剧演员(特别喜欢小胡子),飞快的谈吐,诙谐的台词,灵活的变装,几近淡漠的表情。

当然,这部短片最出色的仍然是对于叙事结构的探索与实验。

犹如打开一个精致缤纷的礼盒,却见到又一个礼盒——故事就是套中套,环扣环,借助不同的媒介(一本书、一句传言、一次经验传授),将观众带入故事中的故事,但故事的最后一定是故事主人公的遽然消逝。

每当故事戏剧式地丧失了讲述的客体,故事必然由此进行主体变迁的自然过渡,讲故事的人终于成为别人口中的故事。

这个精致的叙事结构成功统一了形式与内涵,只是最后呈现出一种不伦不类的介于舞台剧与打破第四面墙的面向观众的说书之间拟话剧。

一边演一边说+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高速切换+舞台布景的灵活切换+不时混入镜头中的“剧组工作人员”+光影色调的瞬时跳跃等等早已暗示了这部短片的“述说的意识”。

这背后甚至还有更多引发观者思考的问题,譬如观众对于故事中的“演说者”的身份定位为何?

观众作为故事的观赏者与聆听者,是否还有“观众”之外的身份定位?

故事作为讲述者、主人公、聆听者共同参与的一门传播的学问,谁才是故事的主要塑造者?

或许这背后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无声斗争,或许是联想与事实的误差矛盾,或许是电影《通天塔》故事新编的全新诠释,“故事本身的真伪是否值得在乎”的看客视角的娱乐至上论,甚或只是导演身为故事掌控者的牢骚式哲学。

正如电影最后抛出的那个问题:亨利休格为什么不暴露真实姓名呢?

那些知道其身份的人又为何不曝光他的姓名呢?

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以及其引发的系列思考,都有待观众细细品味。

我一直坚信好的电影作品应该是能落实到人身上的,尤其是人的思想上的。

显然这是一部抛出问题的实验性短片,而一个好的问题总比一个固态的答案更令人兴奋,更能激发观众的思潮与追问。

诚然我是被触动到的那一批观众;但即使看完不知所云也没有关系——影像本身亦是不错的韦斯安德森式的艺术表演,你会得到舒适至极的观影体验。

就好比打开一个精致的礼盒,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或许本就求之不得,又或许本来就不重要。

彩蛋:(怨妇韦斯安德森内心牢骚:这群 b 观众到底懂不懂我的电影在讲什么啊,这群 b 演员到底有没有在表达我的意思啊)(卷福:这个 b 导演要我演出什么感觉啊,这些 b 观众不会又给我加新人设吧)(观众:这个 b 导演能不能好好讲故事啊,这个 b 卷福…(看见女装镜头)好…(截图))

 3 ) 短结构故事

主要讲诉一个能透视牌面的赌徒通过掌握这个技巧在全世界的赌场大赚特赚的故事。

他从一本印度的不用眼睛看东西的人的故事得到启发,学习瑜伽以及关注对于自身的感受。

他把钱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度过了非常有意义的一生。

剧情中值得关注的是亨利第一次通过不断练习透视获得能力从而在赌场赚钱以后,并没有感到高兴即使自己原本是多么贪婪想要更多钱,当然他父亲给他的遗产其实也不少。

他把钱撒到街道被警察训斥后,决定从事慈善做更有意义的事。

故事中人物表情和心理活动等内容都会被角色直接通过语言念出。

就像是每个角色都在对着镜头的观众进行一段自述加表演。

在短短40分钟内汇聚了大量台词,角色快速的换装和制片场景的替换,主体节奏是非常快。

非常快速的告诉观众一个比较精巧的故事。

作为2024奥斯卡获奖作品,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短篇故事,导演是韦斯•安德森。

 4 ) 韦斯·安德森的短片片单

24 Short Film Recommendations from Wes Anderso为纪念《亨利·休格的奇妙故事》成为2023年letterboxd评分最高的真人短片,导演韦斯·安德森列出了自己最为推荐的短片片单。

豆列: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7960861/

沙漠中的西蒙 (1965)7.91965 / 墨西哥 / 剧情 短片 历史 / 路易斯·布努埃尔 / 克劳迪奥·布鲁克 西尔维娅·皮纳尔

三个女儿 (1961)暂无评分1961 / 印度 / 剧情 喜剧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Chandana Banerjee Nripati Chatterjee

环法万岁 (1962)8.31962 / 法国 / 纪录片 短片 运动 / 路易·马勒 Louis Malle / Jean Bobet

房屋是黑的 (1963)8.81963 / 伊朗 / 纪录片 短片 / 芙茹弗·法洛克扎德 / 芙茹弗·法洛克扎德 艾布拉希姆·格勒斯坦

那不勒斯的黄金 (1954)7.71954 / 意大利 / 喜剧 / 维托里奥·德西卡 / 托托 莉安拉·卡雷尔

吃口香糖的女孩 (1976)7.31976 / 英国 / 短片 / John Smith

预备..开始..嗖!

(1955)暂无评分1955 / 美国 / 喜剧 动画 短片 家庭 / Chuck Jones / 保罗·朱利安

十的次方 (1977)8.71977 / 美国 / 纪录片 短片 / 查尔斯·伊姆斯 雷·伊姆斯 / 菲利普·莫里森

三艳嬉春 (1962)8.11962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爱情 奇幻 / 维托里奥·德西卡 费德里科·费里尼 马里奥·莫尼切利 卢基诺·维斯康蒂 / 玛丽莎·苏尼纳斯 Germano Gilioli

彼德与狼 (2006)8.02006 / 英国 波兰 挪威 墨西哥 / 剧情 动画 短片 / 苏西·邓普顿

巴黎,我爱你 (2006)8.32006 / 法国 列支敦士登 瑞士 德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格斯·范·桑特 汤姆·提克威 沃尔特·塞勒斯 亚历山大·佩恩 杜可风 热拉尔·德帕迪约 阿方索·卡隆 诹访敦彦 希尔万·肖默 韦斯·克雷文 伊莎贝尔·科赛特 顾伦德·查达哈 文森佐·纳塔利 / 朱丽叶·比诺什 威廉·达福

私语时刻 (2000)8.02000 / 澳大利亚 / 剧情 短片 / 简·坎皮恩 Gerard Lee / David Benton Ann Burriman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2018)8.52018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悬疑 歌舞 西部 / 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 哈利·米尔林 佐伊·卡赞

大都会传奇 (1989)7.2198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马丁·斯科塞斯 伍迪·艾伦 / 伍迪·艾伦 米娅·法罗

Very Nice, Very Nice (1961)8.01961 / 加拿大 / 短片 / Arthur Lipsett

灵眼 (1966)暂无评分1966 / 美国 / 纪录片 短片 / 布莱恩·德·帕尔玛 / 大卫·霍克尼 杰弗里·斯蒂尔

六发子弹的手枪 (2004)7.82004 / 英国 爱尔兰 / 短片 / 马丁·麦克唐纳 / 布莱丹·格里森 Rúaidhrí Conroy

安托万与柯莱特 (1962)7.91962 / 法国 / 剧情 喜剧 短片 / 弗朗索瓦·特吕弗 / 让-皮埃尔·利奥德 玛丽-弗朗丝·皮西尔

华丽的咏叹 (1987)7.51987 / 英国 / 剧情 喜剧 音乐 / 罗伯特·奥特曼 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比尔·布赖登 让-吕克·戈达尔 德里克·贾曼 弗兰克·罗达姆 尼古拉斯·罗伊格 肯·罗素 查尔斯·斯特里奇 朱利安·邓波 / 泰莉莎·拉塞尔 巴克·亨利

该死的托比 (1968)7.41968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恐怖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萨尔沃·兰多内 特伦斯·斯坦普

欢愉 (1952)8.21952 / 法国 / 剧情 喜剧 / 马克斯·奥菲尔斯 / 克洛德·多芬 加比·莫尔莱

神秘列车 (1989)8.11989 / 日本 美国 / 剧情 喜剧 犯罪 / 吉姆·贾木许 / 永濑正敏 工藤夕贵

 5 ) 远不及当初看原著的惊喜

远不及当初看原著的惊喜,尽管有着丰富的布景,也只呈现出了一种动态插画旁白的观感,几个故事中首位的亨利休格,是原著最喜欢的一篇,画面感非常强,作者风格也让故事充斥着一种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感,但电影布景和逐字逐句念的旁白,完全与之冲突,全片令我眼前一亮的只有天鹅中演员的演绎,以及在全片一点儿奇幻元素都不加以表达,多半演员都在无实物表演,连老法师浮空都要用一个与环境同色的凳子做替代的修饰之情况下,竟然出现了一只会动的老鼠!

实在让我讶异,过分点说仿佛全片的舞台感都是为了让这只老鼠能动这件事形成一种现实与奇幻的对比。

这样的角色旁白在小说里不显得突兀,在电影里则使得角色除了第一人称台词和一些表演的瞬间以外落得被剥夺情感的人偶,尽管这些时刻里他们的情绪格外清晰,但多半时间仍处于出戏状态,抛开导演对场景、构图、颜色的把控,也许罗尔德达尔的故事大部分还是更适合像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那样拍

 6 )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韦斯·安德森编剧、导演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高度忠实还原了挪威裔英国小说家罗尔德·达尔的同名中篇小说。

作为Netflix出品的41分钟短剧,安德森用四个层层叠叠嵌套的奇怪而奥秘横溢的套娃故事,重塑了一出精致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冒险故事。

我们可以从这个意外又幽默的故事里发现诸多的趣味,这不仅仅是导演一贯的电影美学的体现。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到《小行星城》再到《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安德森把形式和内容高度集合在一起,洋溢着陌生而熟悉的对称艺术趣味,故事的发展一定需要破坏平衡,才能有动力向前推动,神奇的是本片最不缺的就是神奇和破坏。

你相信世界上有人不用眼睛就能看到东西吗?

亨利·休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就做到了。

从一本尘封多年的医疗笔记中,亨利了解到一段惊世骇俗的往事:通过练习瑜伽,印度人莫哈特闭上双眼也能看见世间万物。

一个电石火光般的灵感在亨利的大脑里炸开,他要利用笔记里的奥秘,横扫全世界赌场的财富,然而结局却出人意料。

亨利·休格最终选择了用“不劳而获”的财富,去做慈善事业,拯救了诸多儿童的生命,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这个结局,将一个本来是贪婪的赌徒,彻底改造为“善人”。

这与原著作者的人生阅历,有相当的关系。

原著作者罗尔德·达尔作为北欧背景的二战飞行员、间谍,足迹遍布全球,看惯了、听到了大千世界的各种真真假假的神奇故事。

他又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吹梦巨人》等让他获得了广泛的荣誉。

罗尔德·达尔也曾经为007电影撰写剧本,他与007有着某些相似度,甚至包括传说中他曾经多次色诱他国女特工。

亨利·休格是经常出没在高端社交场合的花花公子,偶然间读到了充满奥妙的笔记本,相信并且尝试了不用看也能透视一切的能力,从而将财富进行了巧妙又美好的投资。

导演采取绘本风格的饱和色调,固定机位拍摄舞台剧风格的呈现方式,甚至可以出现工作人员在布景,彻底打破第四面墙,让故事中的角色一再对观众说话,各种心里话非常坦荡自然的表达。

在四个可以独立的小品中,每一场都有一个主要的讲述者(说书人),专注着推动情节的发展,至于观众是否相信,那就全凭借缘分了。

本片充满着自反性叙事的快感,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我们也可以体味到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的轻盈。

本故事也可以当做是在构拟的城市里发生着的奇幻传说。

罗尔德·达尔也是故事的角色,他在片头就告诉观众他在撰写这个故事,观众时刻能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刻意引导的“间离效果”明显的电影。

至于如何理解亨利·休格,观众大可以发散思维。

那本笔记,来自印度。

印度人的一切,都曾经被大英帝国所攫取,就连大英帝国的名字也来自于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

从瑜伽的超级专注力,到穿透式发现世界的一切,从马戏团成员到亨利·休格,跨越了平凡人的视力范畴,从更高维度看这个世界的运转,很有在四维空间看“这个世界”运转的玄妙。

全世界的赌场里的赌资,完全就是权贵者从全世界掠夺而得,亨利·休格散尽这些财富本质上是个人对世界不公的校正,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最终最多也只是盗亦有道的现代罗宾汉。

这并非是牵强附会的解读,毕竟作者和导演都是把本故事作为元叙事文本来创作。

 7 ) 韦斯安德森:“我的电影没有美学”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公众号 2023年11月3日 #迷影栏目。

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感谢)作者: 握瑜生“每一部电影都是独立的,它是它自己的东西。

他们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一种感觉、一种配乐、一种方法。

”作为新世纪好莱坞传统下延续迷影精神的新一代代表人物,评论家普遍认为,韦斯·安德森的创作承继了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新好莱坞电影与在九十年代空前繁荣的美国独立电影运动,而他本人则是现时代继续沿着现代电影的讨论之路不断前进的少数创作者之一。

韦斯·安德森和他的电影今天已经成为当代影坛不可不尝的独特一席,无论你爱他还是恨他,都无法否认其影像风格流传之广泛、个人色彩之强烈、艺术追求之“另类”,尤其是独树一帜的视觉表达使得他的作品拥有了令人过目不忘的特质。

今年,他的第11部长片新作《小行星城》刚刚在夏天登陆戛纳主竞赛单元,紧接着安德森又推出了与网飞合作的四部短片,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全部改编自著名英国小说家罗尔德·达尔的原作,分别是:《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天鹅》《毒》《捕鼠人》。

这已经不是安德森第一次执导达尔作品的改编电影,2009年,他曾与同是新生代名导的好友诺亚·鲍姆巴赫共同改编了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广受好评。

另外,二十年前拍摄《天才一族》(2001)时,安德森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达尔的遗孀林赛·达尔,这也为后来《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乃至这四部最新短片的改编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上,自《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创造出不可复刻的巨大成功后,安德森接下来的几部长片都未能达到包括影迷、评论界在内各方观众的预期水准,有关“自我重复”“陷入形式化怪圈”的负面评价几乎没有停止过。

在同一年度内接连推出长片和短片的操作对于熟悉安德森的观众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位以想象力著称的电影人从不缺乏旺盛的创作激情,四部短片新作直接上线流媒体平台播出在外部机制上显示出安德森尝试继续寻求变化,而内容上再次向“故事”端的滑动又传递出了哪些新意呢?

罗尔德·达尔,这位1916年出生于英国的挪威裔传奇作家,曾亲历过二战也写过战争片剧本、为007系列和好莱坞B级片做过编剧、在英国本土的受欢迎程度甚至一度超越了J.K.罗琳,斯皮尔伯格、蒂姆·波顿以及安德森都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并先后把它们搬上了大银幕。

达尔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奇幻通俗故事讲述者之一,也是同时为孩子与成人写作的创作者。

他的作品所涉题材极广,描写对象极多样,叙事天马行空,兼具黑色幽默与哀伤情绪,以上种种均与韦斯安德森的个人品味高度契合。

安德森的作品同样给人以部部独立、各成世界的感觉,但同时又内蕴着贯穿性的价值取向——对情感、友谊、生活意义的再发现、对异域风情尤其对印度情有独钟(《穿越大吉岭》,2007);避开单一的成人视角视角、使用伪童话叙事、对儿童成长等社会议题的关注(《月升王国》,2012);传奇叙事、对作家/艺术家(创作者)故事的偏爱 、对小人物命运与大情节走向下细节的关注,对反战隐喻和种族命题的探讨(《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等等……安德森四部短片新作呈现出黑暗童话(《天鹅》)、异域传奇(《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悬疑小品(《捕鼠人》)和讽刺故事(《毒》)四种不同的叙事风格,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作为基底的好故事。

影片时间最长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不过41分钟,其余三个均仅有17分钟左右,看似规模精致浓缩的短片实则更加考验创作者的驾驭能力,也最能体现出主创的艺术价值观念。

由于影片规模的客观限制,要求短片必须迅速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故事在此被提到了更核心的位置上,清晰而明确的故事线索是这四部作品所共有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讲述一个叫亨利的年轻人偶然得知有位瑜伽大师可以做到将身体悬浮并进行冥想,为获得特殊能力于是他向大师求教,历经三年努力的亨利练成了透视能力,并最终善用这一能力投身社会慈善事业直到去世的故事;《天鹅》源于真实事件,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了善良、聪明的男孩小彼得·沃森面对霸凌勇敢抗争、永不屈服的经历;《捕鼠人》讲述了一个为了更好灭鼠而几乎把自己变成了人形老鼠的捕鼠人来到小镇灭鼠的故事,道出了“为了除掉一种恶,非要先把自己变成恶本身,甚至更恶之物”的寓言;《毒》发生在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讲述了一个疑心自己被困在毒蛇威胁下的男人,与试图帮助他的朋友以及印度医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它试图传达“比起毒蛇对人的侵害,反而是歧视、偏见这样的东西更加有害”。

这四个各具特色的故事,可以说与安德森一直以来求变求新的创作追求不谋而合,而在内容层以外,安德森还反复强调再次选择达尔作品的另一个理由,即“可表演性”:“真正吸引我的是他的讲述(故事)的想法与方式……从中我找到了一些我认为可以被‘表演’的东西。

”[1]回顾安德森20多年来的影像实践,其中有两个端点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的创作,一边是(文学的)故事,另一边则是(影像的)视觉呈现,而在电影视觉实验上的高度自觉与他对于戏剧、漫画形式的迷恋息息相关。

在最新的长片《小行星城》中,安德森采取元叙事、元表演的方式,借由电影表演讲述了幕后台前关于“表演的表演”的往事,指涉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剧场与由明星表演主导的电影创作,片中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女主人公形象明显带有向玛丽莲·梦露致敬的意味。

那是大批戏剧演员开始从舞台转向银幕拥抱的时代,观众们会心甘情愿地为某部电影买单——仅仅是为了去看像马龙·白兰度这样的演员和他们的表演。

而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演员表演,安德森从《天才一族》的创作开始将戏剧元素引入电影,这与他积极第探索戏剧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间的深度融合有关。

安德森作品的视觉表现中不仅有华丽、不拘一格的摄影机运动和细碎、别出心裁的剪辑方式,还有许多环境层面上的“运动”,这在他的四部短片新作中也有延续——对影片布景调整、场面调度过程的直接暴露,在这种选择中他寻觅着对现代电影边界的趣味性拓展。

在某种程度上看,今天样态的“韦斯·安德森影像美学”已经逐渐成型为一种“可见的美学”,一种不吝张扬和自我标榜的美学,是近30年的电影创作历程中一步步摸索出的艺术实现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新作《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等四部短片,可以将安德森创作上的这种回归与较早个人风格形成时期、新世纪后的风格成熟期的不同阶段串连起来,重审其影像强辨识度与难以归类性并存的根源——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之间的不停摇摆。

韦斯·安德森始终是矛盾综合体,一方面,很难忽视他作品中强烈的怀旧情绪与感伤主义倾向,这体现在对二十世纪叙事的高度迷恋,大量的迷影致敬、向各种意义上对“黄金时代”的缅怀,如《法兰西特派》对纸媒时代的致意、《小行星城》向戏剧表演全盛期、带着异国情调加州地域和文德斯公路片致意、《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中对个体命运的重新划定和救赎叙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挑战传统影像的惯例与规则,以狂飙突进的戏仿、消解中心实现着他的解构之路,如长片处女作《瓶装火箭》(1996)怀揣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时代情绪,以青年视角对五六十年代美国公路片的不彻底戏仿、《月升王国》中对于好莱坞经典文本《肖申克的救赎》的戏仿、《布达佩斯大饭店》《法兰西特派》等用“小叙事”置换“大历史”。

在某种程度上,安德森享受这种游移、崇尚这种变化。

在晚近的访谈中他矢口否认了“你的影像拥有一种美学”的评论,并把这一切更多地归于一种在持续创作过程中的积累与演进,而“人们有义务与自己竞争,(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和他们以前的工作进行比较。

”[2]《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再次证明了安德森的“古怪”手法与那些合适他的故事能结合得多么恰如其分、贴合无间,他拒绝为那些对他的作品抱有预设的观众的期待落空负责,因为他本人仍在继续尝试求得不同的答案。

就像朗西埃在《图像的命运》中所说“(电影图象)将可见物及其意义或言语及其效果连接起来和分来开来,让他们制造诸多的期待,然后又让这些期待偏向。

”[3][1] https://deadline.com/2023/09/wes-anderson-interview-roald-dahl-the-wonderful-story-of-henry-sugar-1235548935/[2] https://www.indiewire.com/features/interviews/wes-anderson-interview-asteroid-city-1234874967/[3] [法]朗西埃,《图像的命运》,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 ) 子不语 怪力乱神

想聊一聊这部片子之外的:我以前有个朋友,她告诉我她父亲从事赌博行业,有一年过年她父亲悄悄告诉他自己有透视眼,她自然不信,她父亲就指着过年来家里打牌的牌桌说:你看到那个人手里的牌了吗,从左至右依次是…… 。

她走去一看果然如此,惊讶极了,他父亲娓娓道来,原来是他小时候生病后意外获得了这样的天赋,从此逢赌必赢,不过牌桌上盆满钵满 生活上就会多灾多难…原配外面偷人 离了婚 又生了病,处处碰壁…一旦停下不赌,便风调雨顺……她说她曾经也向母亲求证过,母亲说这秘密一旦被外人得知按规矩便是要剁手的,所以要小心保密…我听她讲完这些乱七八糟的自然不信,还和办读书会的朋友聊起过这些,那个朋友看过很多书,他却告诉我他是会选择相信的,他的回答并不同于我以往以为的那样‘人越是看了很多书便越会倾向于理性’,我对此印象深刻。

我继父是小有名气的风水先生,客户很多是些企业老板 政府官员的,尽管对这些我一直保持距离,可却也依旧听到过不少他算得很准的事迹,例如一次有人家里白事的时候请他帮忙看日子,因为有“雨洒坟”的说法他专门算了会下雨的日子,结果当天晴空万里 大家纷纷奚落,他不满转身就走,半个钟左右后就突然天降大雨……另外就是家里偶尔丢了东西什么的 去哪儿找 找不找得到之类的他也几乎都算得清楚,后来明白是靠的梅花易数,自己也有出于好奇请求他带我入门去学一学……有在剧组工作的朋友讲过剧组办开机仪式时是个雨天,请了道士施法停雨,道士说只能停半个钟需要抓紧时间操办,超时不管,法毕 雨停,半个钟左右雨水依旧……若假设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我真的无法理解,因为对未发生的事情展开预测非要说也没什么难以理解,天气预报也会根据气象观测得出结论,只不过是准确概率的问题罢了,可施个法 念个咒什么的,我难以想象… 在我看来人类是渺小的,在不确定性中自保对很多人来说都用尽了全身气力,更别提什么人力可撼天 “偶开天眼觑红尘”之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切虽然不至于使我滑向唯心主义,却也多少渐渐宁愿接受‘不可知论者’这一说法,最近看《周易》,了解到文王易经 孔子做易传,合而为《周易》,《周易》又称之为‘百经之首’,又有后来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孜孜不倦的立书做注解,清 《四库全书》,很大部分篇幅也做了相关的收录,一系列由此可见在古时便存在的普遍性,皇室政治 文人雅客 如此,小到草介平民更不用多说,《笑林广记》中也有“这个歪屄恁般恶!”般粗鄙不堪的民俗故事引人嗤笑……由此,可见古时的主流观念里 是对一个规律性 神秘感 可预测性深信不疑,且深入人心成为所有人的基础认知,相较于现代人所普遍的面临的虚无感 无意义感,是否古时的人们就更加幸福呢?

万物皆有法 三尺有神明,言行举止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事出皆有因 有因必有果,不敢造次 也不至于“轻视此身 轻视此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 怪力乱神

 9 ) 绘本风格的观影体验

在韦斯·安德森的新短片中可以看到比《小行星城》更激进的舞台调度和对话方式,这种毫不避讳的处理方式我认为比《小行星城》那种亦真亦假的暧昧表达更加易于接受。

不论是演员机械式的动作与表情,还是完全复述文稿形式的台词表达(例如说话之后加上“我说”),以及角色对话后与第四面墙的观众直接眼神交流,都营造出了一种绘本般的观影体验。

影视的动态与连续感被压抑,绘本方式的离散与平面画面成为主要构成,作为短篇幅作品观看时饶有趣味。

此外,韦斯·安德森在他经典的对称式构图和《小行星城》中的舞台幕后风格更进一步,这部影片有一种更加纯粹的舞台剧风格,但同时又保留的电影的视角切换与光线调度,在舞台剧、小说、电影三种艺术形式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舞台剧风格中除了人物行走与场景切换的表现,悬浮的处理方式将舞台剧的辅助道具形式与电影的固定镜头的优点兼收并蓄,在直白中透露着幽默感,尤为亮眼,或许这也是这个画面成为了海报的一个原因。

故事本身也挺有趣,但我并没有读过原作,所以我并不清楚这是导演的功劳还是原著本身就如此吸引人。

我在观影过程中脑海中先浮现出来的是《全职猎人》漫画中会长的每天一万次挥拳,然后是黑塞《悉达多》中悉达多经历人生百态后心境的变化,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佛教哲思的意味。

另外,故事对于“真实性”的讨论值得思考。

一方面是叙述层级递进中的真实性:瑜伽行者的话是否真实?

领悟到瑜伽行者奥妙的 The man who sees without his eyes 的经历是否真实?

记录事件的医生所言是否真实?

阅读了医生记录的亨利·休格的故事是否真实?

将亨利·休格的故事写成的书籍《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是否真实?

又或者现在这部改编后的电影看起来是否真实?

从理性上来说一个童话故事肯定没人会信以为真,但是每个子故事中又总有那么些元素将故事包装得有些真实性,思考哪些元素带来了真实性也是个有趣的思维活动。

并且递归来看,上述层级的不同人可能也都对上一个层级的真实性抱有怀疑,但是他们选择了相信并且创造出了下一个“真实”的故事。

另一方面是亨利·休格赚到一笔大钱后对人生真实性或者说确定性的质疑,看见不可见之物的引申含义是可以准确看见人生中各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功成的亨利·休格可以看到生命的红线,也可以预知自己未来的财富,这个角度透露出的人生观是非常积极的存在主义。

 10 ) 韦斯·安德森的解构主义

自《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韦斯·安德森在解构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风格的极具的浓烈与情感极具的浓缩,对于镜头语言的不懈追求架空,对于演员表演的自我塑造,对于文本的纯粹追求。

让他的风格在最近几年中独树一帜。

风格强烈冲击之下,他内在情感的抒发却越发的隐晦,甚至枯寂。

《布达佩斯大饭店》对于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塑造是里程碑式的。

之后的《法兰西特派》,《小行星城》很明显的感觉到韦斯·安德森的一种对于风格,对于嵌套式叙事的重复性塑造。

他试图建立起自己的一套风格指纹,所有的纹路都是带着安德森的基因的,却无关乎安德森的灵魂。

电影界对于韦斯的不断重复自我的批判,促使韦斯不断的反思,洗练自己的电影。

他钟情于戏剧,漫画,绘本,咖喱味的异域风情以及上世界八九十年的怀旧复古味道,他一步步剥离自己的情绪,一帧帧加强戏剧的形式,以至于完全泯灭自己的主张于影片,而去突出演员,场景,文本的地位。

客观,理性到丧失人情味。

如果说《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法兰西特派》还带着缅怀逝去的一丝哀伤,那么《小行星城》,《捕鼠人》,《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则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风格实验。

以绝对冷静,公正,理性,无情的眼睛去呈现他钟情的风格。

9月新出的四部短篇,我只看了两部《捕鼠人》,《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这种实验性的舞台剧风格,加之刻意为之的减少镜头语言以及他被人津津乐道的配乐,最大化的减少个人的情绪展示,最大化的突出个人的兴趣特色。

虽然浓烈到让人印象深刻,但却具有最高的可复制性。

太过于强烈的符号特色,是很容易被捕获且复制的。

独树一帜却不够稀缺深刻。

像是玛丽莲梦露所扮演的金发美女,撩拨诱惑,却空落花瓶的感觉。

风格很美,很诱人,但是缺少灵魂。

韦斯·安德森纤细,哀愁,敏感,徒然的灵魂被掩埋了。

依旧喜欢,但却无法令人满足。

因为唯有二者完美融合,才是完整的韦斯。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短评

像他这样的男人只是生活的装饰,但即使是他这样的男人也可以成为瑜伽大师,浮在空中半米高。

5分钟前
  • Monaghan
  • 推荐

不喜欢罗尔德·达尔的故事,也不喜欢东方主义的背景。韦斯·安德森这套不好看的短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可能是说服了我博尔赫斯式短篇也是有办法影视改编的。

9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還是又短又小的好啊🌚在如此精緻精確的場設調度下我看到了一種冰箱中層只有12cm高卻又剛好可以放可樂的機械美

14分钟前
  • CHERYL AI
  • 力荐

对强迫症友好的画面,当然这是导演的一贯取向了,只是觉得有时顾着看画面都无视剧情了,嗯,当然演得挺好的。

19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看不下去。。。让演员念旁白,我宁愿读原著

20分钟前
  • 双持电蚊拍
  • 较差

韦斯·安德森的新作(×)54岁父亲拍给7岁女儿的礼物(√)风格归风格,“没有突破”也是二十年前业界就曾对他有过的批判,但从最近几部作品看来,很难说韦斯·安德森没有受到“老来得女”的影响,而从其一呼百应的明星效应以及丝毫不被外界意见左右的创作轨迹来看,这种精致的重复和纯良无害的风味可能还会是他未来几年的主旋律。

22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5】能清晰看到Wes Anderson方法的继续演进。以往,机械性体现在动作和规范精确的场面调度,在多年以来的分层结构训练后,元叙述的嵌套早已轻而易举。于是自《小行星城》以来,一种平行递进的模式出现,机械性不仅体现在视觉,也变成“场” 的支撑,到了本片里我们看到他创造了一个几乎可以不断任意切分、延伸的机械模块,电影创作和叙述的原理终于成为其本身,形式主义的批评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作为一名作者,他已经坦诚如X射线般透视其骨骼,愿意与你共享全部。

27分钟前
  • DeckardYang
  • 力荐

舞台形式很不错,调度也厉害,其他的就…

30分钟前
  • 疾行慢赏
  • 较差

特别像这几个演员陪安德森玩过家家 卷福换装那段笑死/综合最近安德森的创作来看 空间越来越舞台化 或者说已经成为了舞台 场景更加精心打造 文本越来越庞大 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做法 本身有趣 但似乎越来越让观众间离 如同之前安德森的采访说的那样 他每次都会尝试新的东西 估计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吧 没办法 安德森粉 无脑支持吧

33分钟前
  • 樂啊樂
  • 推荐

怎么也没想到Wes Anderson和Ronald Dahl如此搭配!

35分钟前
  • 小晨
  • 还行

也只是一个装饰品....

36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所有的表现形式都迁就无聊的机械运动出现。人物的表演、行动,画面的灯光、布景——韦斯·安德森在竭尽所能消灭电影感,向着有声绘本的世界一往无前

40分钟前
  • 费磊尼
  • 还行

wes anderson故事4/4.看完觉得蛮可爱的,当导演真好,喜欢的小说马上就拍成短片,还有大牌来演。

41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首先这种色调在前几年看会觉得眼前一亮,但在现今各种短视频调色的轰炸下已经一点不觉得新鲜。其次我不知道韦斯安德森还要拍多少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或者说他拍的东西还叫不叫电影。初看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月升王国的惊艳已经变成了疲惫。至于本片的故事,你看他的台词,他根本不在乎这个故事。

44分钟前
  • 幼稚君
  • 较差

(写稿前二看)和之前几作又是完全不同的理念,对小说原著逐字逐句的朗读,既不是为了用读的姿态制造情绪的脉冲,也不是为了引导出对于事件完整的视听再现,它悬空在文字和影像之间,正如这则童话中的时间是一个被疯狂压缩的秘密——文字中的神迹到底是不是真的?唯物主义者左思右想,站在中间,他知道自己在拍一部电影。

46分钟前
  • TWY
  • 推荐

韦斯安德森真的就是个画马卡龙色ppt的啊😅😅😅

48分钟前
  • Adkins_Jiang
  • 还行

你自己能看懂这玩意吗?

50分钟前
  • 王海全
  • 很差

透视血栓财富密码,悬浮板凳心灵套娃;Wes Anderson 算不算创了一种影像小说流派?

5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这个是这几个短片里最棒的没有之一

58分钟前
  • 🪐丧甜治多心
  • 推荐

非常失望,一个有博尔赫斯风格的故事被一个有博尔赫斯潜力的导演拍的这样简单无趣。

1小时前
  • 减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