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还真是比较私人的电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6.5。在濃重的悼亡情緒之下,電影其實早已形神皆散,徒留下前後照應的戲劇結構和厚重手法續著最後一絲精氣神。
以后这样的作品能不能不要再进主竞赛单元啊,够浪费时间的,意大利电影有时候真的很踩雷
海报有点坑人。意料之外的不错。全片萦绕着一股淡淡的忧愁却不压抑。
#72nd Berlin#主竞赛 漫长的告别与未完成
视角的选择没有任何灵气
4/5,part1作家骨灰回乡记我很喜欢,呈现了一种战后意大利风俗志的感觉,part2重现了作家未完成的遗作,可能受限于文本未完成吧,看的有点云里雾里的,但是回归到作品还是有意义的吧~~~
为何意大利男孩会用钉子杀死广场上的小女孩,留给世人的谜团就像死神为何会杀死皮兰德娄。男孩选择用一生去忏悔,每年随着季节更替都来看望她的墓碑。而皮兰德娄的骨灰箱在飞机上被人嫌弃,在火车上成为牌桌,在街道上被孩子嘲弄成矮子。花瓶里溢出的骨灰被扬洒进大海,还有地方怀缅,只是已无处追问。
4.5 其实是三部分了。开头结尾单提出来,叙述者不明:也许是皮兰德娄,也许是维托里奥,也许是保罗,也许都是。而中间所有这些充满互文映射的黑白彩色,虚构重演,历史镜头当前影像,已完结的人生未完成的创作,全都化成灰烬掺在一起。对落单的塔维亚尼来说,电影就是一片没法包裹齐全的裹尸布,现在缺的只是一阵海风而已。
黑白部分有点像冷面喜剧(尤其侏儒那段,太无厘头了)几个人通过动作或言语制造一些奇怪的段落(正剧周星驰?),开头有点意思,到后面越来越抓不住,不太了解这样的情绪抒发方式。
遗愿和作品皆为“未完成”,荒诞和念想呼应其间。
属于今年主竞赛里完成度比较高的前排梯队了,尤其是车厢里的布光很精巧。似乎为了避免类型化故意增加了枝桠(死者独白、古质画面、彩色情节剧),只不过大有修剪的空间
极简主义掩盖了大部分,仅余下些许幽默
【8/10】黑白与彩色影像的转换,一段是与皮兰德娄的骨灰的告别,火车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大街上的送别回味无穷;另一段是与皮兰德娄的作品的告别,“on purpose”的含义也耐人寻味。由皮兰德娄已尽的夙愿,将骨灰撒在西西里岛,引出其未尽的遗作《钉子》,尽管从结构上来说,两段故事之间存在无法忽略的割裂感,但对于时间,对于生命,好像必然存在这种不明所以的“on purpose”,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答案。
基于皮兰德娄的生平、作品,但保罗·塔维亚尼从一开始就代入了对哥哥维托里奥的纪念,恐怕没有哪个观众不会被影响。虽感伤但更让人看到了西西里人的从容,甚至每段都有诙谐元素
【1340】我为什么要早起来看这个。
14thBJIFF丨极度干净的影像,送葬之路窗台俯瞰的人(「你的演员」、眼泪与荆棘王冠),剩余的骨灰被撒向大海,片中片,情中情,无比私人化的沉重告别,配乐不够克制(当然也理解对至亲的情感是无法克制的。「钉子」结尾与开场黑白穹顶叠化重合,灯暗谢幕。在可能不超过十个人的IMAX影厅观看很爽。
3.5星。前后断裂的叙事影响观感,如果不事先了解导演与其兄弟的经历,恐怕难以理解这种叙事上的突兀感。前半段黑白影像描述运送皮兰德娄骨灰的情节相当出色,有点冒险公路片的味道,既还原出法西斯时代的压抑氛围,又以幽默的口吻反思当年民众的迷信守旧思维。后半段的彩色故事流露出怅然若失的情绪,应是导演向自己兄长作告别的一种婉转的手法。
甚是唏嘘,而这类宏大叙事的作品,要很具备实力的编导才能实现,虽未能十分满意,导演以90的高龄,还是能运用音乐和画面的牵引下,观众被卷入一种深层的悲伤。
回味无穷,很难得地从银幕上看到了干净的影像,即便一无所知,但感觉得到创作者没有一丝卖弄。想讲的是一个很小的故事,那就好好去讲,真诚地去讲,简约有力,是接受了死亡之后才能做到的创作,情感丰沛又理性。ps.参杂着旧影像的方式很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