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棍糊 首发于公众号神棍糊的小海滩她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
她是照顾者,是养育者,是红颜祸水背锅侠。
她就是没成为过人。
伊丽莎白,一名聪慧绝顶的化学家,研究生期间被导师性侵,反抗时用铅笔刺伤了对方,因为拒绝道歉未能拿到博士学位。
剧的开篇就是那根黄色的铅笔,那根让她在五十年代的美国无法进入科学界的反抗武器,那根女人的阳具。
作为实验员的她要负责给夸夸其谈同时业务能力堪忧的同行们煮咖啡,因为她是女性。
作为科研项目的主要设计者和参与者她的名字无法进入文章,因为她是没有博士学位的女性。
作为一名工作上几乎不会出错的员工被莫名其妙辞退,因为她是位怀孕的女性,还是位未婚先孕的为工作单位抹黑的女性。
作为一名用化学思维来做饭的电视烹饪节目主持人她被要求穿着性感紧身裙子摆出撩人姿势给下班回家的男人调酒,因为她是没有话语权的被要求服务于听从于男性的女性。
剧的开头伊丽莎白是一位无法团结其他女性的女性。
她高傲,孤僻,不苟言笑。
她反感低级娱乐,反感家长里短,反感香水指甲油。
她主动切断了与父母的联系,她打算抱着科学家的梦走完余生。
直到她遇见了真正看见自己尊重自己把自己的生命力全部释放出来的男主。
也许有男性观众会说女人再厉害又怎么样,还是需要男性吧?
也许有女性观众会觉得这样的情节还是抹杀女性的个体性,怎么什么都要扯上不靠谱的男人。
但在我看来这是人成长的关键,就是接纳他人真心诚意的帮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不确定性中,在对自己的不断突破中,培养自己的韧性。
“Cooking is chemistry and chemistry is life. Your ability to change everything, including yourself, starts here.”这是伊丽莎白烹饪节目的开场白。
她成长的越来越快,由于性侵带来的对男性的恐惧也消失了。
这也是我在《情绪的力量》里写过的,对任何情绪我们都要接纳,接着去分析,调节,最后反过来驾驭情绪。
借用伊丽莎白一句话:Fear is simply neurotransmitters reacting to a perceived threat .从刚开始宁愿发一篇把自己名字去掉的文章,因为科研成果更重要,成长到科研成果就是个狗屁,任何事都可以为人类作出贡献,我做饭都能做出花。
关键不在于这个东西本身是什么,而在于我能不能在其中找到自我价值,并且这件能找到自我价值的事情是不是属于我,是不是由我说了算,这一路的成长实在是太酷了。
讽刺吗?
是很讽刺,那就是一个女性科学家只能在厨房里才能完成自己梦想的年代。
在那个男人说着这是我的节目我的文章我的机构我的规矩的年代,在那个男性自卑虚弱到不吃壮阳药就不敢出门见人的年代(一个比喻),伊丽莎白秉着“个人界限神圣不可侵犯”不卑不亢地用手中那只铅笔为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地。
讽刺的同时感人吗?
苦难能激发出一个人巨大的潜力。
她从反感电视,反感不确定性,反感与他人来往,反感香水指甲油,到拉拢女性同盟,到成为一位电视明星。
决定不生育的她无可奈何地生下那个孩子的时候,护士问给孩子取什么名字,她说没想过。
护士说你可以跟着当下的心情起,她说mad。
这位叫Mad的小女孩就这么跟着同时打两份工的单身妈妈长大了。
刚开始伊丽莎白手忙脚乱,觉得自己找不到当妈妈的感觉,自己一定是位坏母亲,直到她向邻居同时也是自己今后的好朋友求助。
这点我也非常推崇,即自己不能度过难关时向经历过类似处境的女性求助。
女性间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它会让你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
天真的伊丽莎白问想把自己孩子送走这种邪恶的想法别的母亲有过吗?
别的母亲们都笑了。
亲爱的,母亲天生就爱自己的孩子到一切痛苦都会被孩子的笑容弥补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我还想加一句,它还是一个帮助父权制扩张的迷惑女性的谎言。
伊丽莎白问好朋友你后悔过自己生孩子吗,毕竟生育切实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业?
好朋友诚实的回答道,我不后悔,因为这个过程也帮我成长为了一个更有韧性的人,但如果时光倒流,我会做出一些不一样的选择。
我之前在《母爱,万恶之源》里写过虎毒不食子是因为虎的世界里虎不需要做个好母亲。
不诚实面对自己只会导致母亲对孩子的恨意越来越深。
不,我不只是一位母亲,我还是个人,我会因为自己的时间空间受到侵犯而感到烦躁,我有独立于家庭亲人以外的个人价值需要实现,我不需要为这一切感到羞耻。
为母则刚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在孤立无援这种苦难中硬生生被拔出来的韧性。
是我们回过头去诠释自己过往的时候采取的“美”的视角,不代表女性就该选择这种苦难,拥抱这种苦难,只是为了成长为一个更有韧性的人。
就像伊丽莎白刚开始对男朋友讲自己是坚定的不婚不育族:生育几个孩子对于你们男性来说只是一件事情,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人生选择,这就是我做出的人生选择。
伊丽莎白的武器是她的烧瓶,她的厨房。
我的武器是我的笔。
这里面都在不断诞生新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思想的碰撞孕育出的新生命比小孩有吸引力多了。
我对生育的态度就是,它是一场意外。
只能承担这场意外的时候那就转换视角把这当作是一场让自己成长的旅程,但只要可以不承担我是不会去承担的。
我在伊丽莎白身上看到了我自己和妈妈的影子。
我不厌女,但我厌恶男权世界想方设法塑造出的女性模样。
因为这不真实。
我反感不真实。
反感人需要压抑真实的自己取悦他人的环境。
我和她一样觉得社会要求我展现我的女性特征就是对我的侮辱。
我从小就讨厌人们告诉我应该穿有腰身的东西以及高跟鞋。
我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邋遢?
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不拘小节?
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不用显示出自己的身材?
我就想和《泰坦尼克号》里的Rose一样ride like a man, chew tobacco like a man, and spit like a man。
我不想当一个必须有女人味的女人。
我当然会选择性的展现自己女人的一面,那是我想享受权力快感的时候。
性魅力即权力。
但我希望性魅力这种东西只是我思维魅力之外的加分,我不需要这种权力加持也能让你为我倾倒。
同时我理解他人在这种压迫中做出的各种选择。
就像伊丽莎白说的,我们不相信上帝,但是我们尊重他人的信仰。
对于我来说就是我尊重的相信这个的人,但是我不尊重这个信仰本身。
所有歧视女性的东西我都不尊重。
人活得功利点当然没错,在这个男权社会里我甚至鼓励女性朋友们功利一点,把功效性拆解开,专注在目的上,少琢磨些哲学议题。
把把自己当成工具人的人当成工具人有什么错?
这是基本的公平。
哪怕从大方向来说不算可持续发展,但当下自己能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跟旧世界里的老爷爷一样死板狭隘,尽可能地去拥抱所有的渠道,去传递自己的声音,去创建自己的游戏规则。
做一个把别人的眼光当成屁的荡妇。
女性朋友们我再拿大喇叭喊一次,男人们感到难受的东西就是我们身上最有魅力的部分,也是他们实际上又爱又怕的部分。
他们的自卑让他们害怕,他们的慕强让他们爱的牙痒痒。
当男人们认为你傲慢,自我,强势,不苟言笑,不平易近人,不温柔体贴,不听话乖巧,不像个女人的时候就是你最接近成功的时候。
为什么女人要笑?
为什么男人不被要求微笑?
就像伊丽莎白说的,医生做手术的时候被要求笑吗?
当男性告诉你“我来跟你讲”“听我跟你说”“你不懂”的时候直接让他们闭嘴。
站起来反抗权威,顺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带上那群被压迫的男性,c翻这个损人不利己的男性思维主导的世界。
女人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别纠结自己是不是“好女人”。
对面的人感到不舒服吗?
让ta反省自己去。
还有一点,女性更容易内疚,也就是更容易内化他人的感受。
我作为有所谓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的人,某种程度上应该算是女性中的女性,知道这个非常累人。
我都可以努力不在意自己感受到的他人的感受,你们也可以。
永远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尤其是对孩子。
孩子在你过自己生活的时候会失望沮丧对吗?
那就是他们自己需要面临的课题。
妈妈不是围着孩子转的工具,妈妈是个人。
界限不划清大家都会难受。
你不会对不起任何人,你只会对不起你自己。
停止所有的自责,内疚,和羞耻。
这些都是大机器操控个体的垃圾手段。
我以前讲过女性是灵性更高的动物,就包括逻辑思维我都觉得男性整体要差很多。
不是男性天生逻辑不好,而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荒谬就只能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声东击西。
久而久之逻辑功能就丧失了。
就像那个著名的笑话,问:今天这片土地上还有家暴吗?
答:《反家暴》已经被我们写进了法律。
反省是锻炼逻辑思维的最佳路径,连自己的双标都看不到还能有啥逻辑。
我在一次一次的和女性的交流中发现女性真的不知道比男性觉醒超前了多少年。
举一反三的能力,向内探索的能力,对个人成长的渴望,这些都很少能在男性身上看见。
每个女性体内都有一个小野兽的声音。
男性有没有我不知道,但应该都有一个自己母亲的声音,如果不弑母很难成长起来。
全能自恋世界的根源就在母爱,就在把女人当工具当乳房根本不当人的母爱身上。
只有当所有母亲都不是好母亲的时候,男性才能从巨婴状态中解放出来,人类才能从无休止的仇恨与对抗中解放出来。
所以我说女性是希望。
放弃你的女人身份,放弃你的母亲身份,先为了你自己而活,找到你自己的人生价值,再说去照顾任何人。
知道男性为什么自我厌恶更重更深吗?
就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喜欢自己这个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耀武扬威的傻样。
除了这部剧我还要推荐2020年的《美国夫人/Mrs. America》和2022的《珍妮热线/Call Jane》。
我喜欢看那个年代的女权运动,因为那提醒着我权利是一点一点斗争来的。
奴隶不能幻想好心奴隶主给自己插上翅膀自己就能飞起来。
自己的翅膀要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利益要自己维护。
不要去期待男性这种自卑双标妈宝绿帽受虐狂生物来拯救自己,他们大多数人自己都还在那个壳壳里瑟瑟发抖着期待着妈妈来救自己,不拖你后腿就不错了。
像《柯莱特/Colette》里的柯莱特那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剪掉那根企图拴住自己的绳子。
我之所以提《美国夫人》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从来不因为是一个性别一个性取向就天然是一个群体,这不是人群之争,是派别之争,也是权力之争。
女性内部的分歧也很大。
在这部剧里我们可以说自由派没有深入群众,没有拉拢广大家庭主妇群体,傲慢使她们输掉了战争。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反派“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作为一个精英女性来打没有出路的只能做家庭主妇的没有任何保障的底层女性的仗。
在那个女性申请信用卡都需要家庭男性签名的年代里,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有受到过任何歧视,断章取义地高喊还我们家庭还我们自由。
用工作来反工作,只不过为了她的政治理想罢了。
还是一个反传统的理想,一个需要女权斗争来的理想。
而《化学课》里的女主就在成长中丢弃了这种傲慢,和广大妇女打成一片。
这就是我说的,共情力才是最终武器。
我实在不是一个保守派,我没有什么保守的思想,我活到现在也没做过什么结婚梦,但是我不会去瞧不上人家想穿婚纱的人。
虽然我说人不因为性别天然是一个群体,但是再往深了说人与人都没有什么大不同。
我们人人都在找优越感,与其横眉冷对他人,不如找到那个共同点,以此形成更广更深的链接。
几年前我悲观的想,只要女性要生育,这件事就没完,永远没有什么平等。
就像我觉得父母子女的关系是死结一样。
后来我的想法改变了很多,积极了一些,关注于如何在现有状况下做到最好。
我永远都抱着希望,不相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因为打破那个死循环的出路就在每一个个体先把人生价值建立在自己身上。
“为自己而活太难了,不如为了别人吧。
去治愈那个童年有创伤的小孩太难了,不如好好对下一个小孩吧。
”只要这种思维一被拔起,所有循环都可以打破。
只要人人都学会自爱,就不再有绑架。
而男性朋友们,你们要是想成长,先学着做一个共情能力更强逻辑思维也更强的女人吧。
(作者 神棍糊)
熬夜一口气看完,太燃太励志太巧妙了。
女主思维敏捷,简单利落,身材好(好细条啊,好看),男主太帅了,这俩人感情线也真的是无比动人,每次看到女主幻想男主从前的画面,心里都一个咯噔,好遗憾。
尽管看第二集他俩浓情蜜意的时候很担心剧情会陷入“事业成功各自出轨或者其中某个人变异希望男耕女织的生活”的俗套中,又庆幸还好男主火速下线。
(🤨)故事主线自然吸引人,我还是更惊喜于其中一些小火花,灵光一现让我很是激动。
一分一分把星打满:1、男主爱爵士,因为爵士出乎意料,女主爱寻常的音乐因为她喜欢和弦有规律的堆叠推进,我有同感;2、男主爱跑步和划船机,他说跑步就是一个脚在前另一个脚继续在前,然后你就会回到家,吼吼我最近正在尝试跑步🏃解决一切问题的实践中,所以我很激动;另外男主说划船机是最和谐的精致的运动,虽然我没玩过这个运动,但是这一部分那个产科医生绝对是女主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也就是运动能带来转机好运,很奇妙;3、男主看远大前程79遍,他说,书不变但是读者每一次读都会感受不同,这不是这么多年自媒体教我们阅读很重要,阅读千人千面的道理么,我逐渐认同并感受到了;4、用狗狗的角度去陈述男主车祸,用牧师和男主通信的方式来叙述男主成年后的一段生活并阐明他对神学的看法,而他的名字凯文就是取自一个神学家,信仰在闪光,兜兜绕绕感觉人生很妙;这种处理精致巧妙灵动,导演好聪明啊!
5、秀兰邓波似的女儿,简单利落超级聪明的脑袋,简直了,哎,不由得审视自己, 能像这个小女孩一样干脆利落点么,更甭提她妈妈女化学家了。
唔,感觉公众号们会铺天盖地的宣传这片子吧,毕竟大女主,女儿当自强正席卷全世界。
暂时这么几条,想到再补。
一万种蘑菇,只有约5%能食用。
全部人类,只有约5%的人容易沟通。
人和人之间也是存在化学反应的,比如爱情,又或厌恶,说不清楚的原因。
化学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是意外。
我们不是要避免意外,它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女主的爱侣意外身亡她又意外怀孕,凭她的执拗她活出了自我。
“我们不必接受坏事,但我们必须接受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自己会变,环境也会变”。
我想到《再见爱人》的老纪还有王睡睡,是不是没学过化学课,为什么那么抗拒改变,自己难受却还只会责怪别人变了。
勇气是变革的根基,存在就是为了改变。
梦想不会直接实现,必须主动行动起来。
改变不了别人,但改变自己改变条件改变环境是可以循序渐进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小溪可能会变成激流,不了解它的动态没有危机意识的人后果可能很严重
《化学课》但凡挑这剧里的一个点说清楚都比现在的好。
凯文是线索,人设也不错,是个好人,但是他的存在分散了这个剧的好多东西。
然后最后两集又让他作为工具人整个串起来……这剧还是在后期总让我觉得里面的角色为了觉醒而觉醒,太虚浮了,总是在说结果不说过程。
这点《隐藏人物》就做得特别好,但是《化学课》整个倒过来。
给你两个天才和天才生下的天才小孩,给你一个因为丈夫的工作而不得不耽误自己当律师的邻居,给你一个被发现天赋后直接考上大学的观众。
给你一个被家族操纵但是后面突然能变成拥有一个大型慈善基金会的祖母。
像那个小孩过家家,突然冒出来好多牛逼的人,然后你猜怎么着,他们牛逼的能力全部都是标签……怎么成现在这样的?
不知道,反正这个剧里所有女的都很牛逼很有天赋,所以我们这个剧挺女权的你们看吧都给我打满星。
第一感觉是翻译怪怪的,总觉得是化学让我学到了,或者化学应该让我学到的。
是个有些俗气的励志的故事。
伊丽莎白生活在50年代的美国,原生家庭压抑,读博时候差点被导师强暴竟然无法毕业,进入研究机构工作后因为女性身份遭受各种霸凌。
然而伊丽莎白又聪明又漂亮,高智商的她吸引到了机构里面正常三观的明星男化学家凯文,相知相爱。
然后意外凯文去世,她怀孕,继续被霸凌,依靠她聪明的大脑找兼职养女儿。
因为厨艺超群演讲动人,化学家成了节目主持人,然后开始帮助其他女性和群体。
还和女儿一起找到了凯文的有钱妈妈。
这是我2023-2024看到的最喜欢的作品了1.我不用快进看,没有逻辑大漏洞坑智商,不用谈论演技,谢天谢地看美剧不用面对这个问题,我终于得到了看电视剧的基本快乐2.虽然故事老套,可是剧情的语言是女性友好的,没有过分贬低男性,忽视性别不平等的残酷,而是平常的讲出来。
伊丽莎白每次的表达都让我看的既心痛又释然,而且她不是爽文一样让你感觉不值一提的表达。
每次她在叙述都是依靠自己的勇气,运用自己的智慧,每一次看到她的表达我都感同身受的流泪。
3.剧情终于让我真实看懂,女性渡过难关靠的是自己,还有部分女性朋友的陪伴支持。
看到现在,伊丽莎白最大的难关就是生孩子养孩子这几年,没有谁能帮助她。
她自己查文献自己记录观察孩子的成长,熬到过不去,终于打开自己找邻居求助,获得女性朋友的开解。
我并不反感这时候凯文以幻觉出现,因为凯文不是以男性出现的,他是以女主拥有的爱出现的,因为伊丽莎白有了爱,爱成为了帮助她渡过难关的一部分。
4.虽然片子也有点建议女性生孩子养孩子,可是它不回避问题。
回避伊丽莎白完全没想过要这个孩子,得知有孩子时她是极度愤怒的,怀孕过程她很痛苦,也通过不停的剧烈运动希望能自然流掉,护士告诉她生完孩子你会失禁,因为孩子没有工作后她会反抗,让女人怀孕的是男性,你们会开除凯文吗?
邻居在鼓励她时也会告诉她,生完孩子的痛苦,母爱不是什么与生俱来的,如果她重新选择,她会选择事业而不是先生两个孩子。
我喜欢这样看到女性困境和痛苦的表达。
5.虽然片子里面两个男性角色凯文和怀特都刻画的很完美,一个让伊丽莎白有了爱情,一个协助她走到主持事业的成功,可是完全不会弱化伊丽莎白自己的优秀。
她爱自己的化学,在化学专业是卓越的,她可以完美运用自己的专业在生活中,比如表演节目,做菜,养小孩。
我好崇拜。
她虽然屡屡遭受霸凌,但她仍然激励他人。
她从不因为害怕而不去向亏欠自己的人讨回公道。
伊丽莎白是如此的闪闪发光,任何人掩盖不了她的光芒,不管任何男性。
希望国产剧看看别人怎么拍女主作品的。
6.最后两个化学家谈恋爱那里我真的磕到了。
后面真的哭死。
这么学游泳我真的被秀到了。
你说为什么看国产剧水下接吻看吐的我还是被秀到了呢
(完整原文发在本剧小组,第一次写长文得到众多友友的回应肯定非常高兴,经提醒特发长评)8集实在不够看,搜到原著小说已经翻译引进,于是今天摸鱼飞快看完了汉语译本,英文版也打算看一下。
汉语译本略显生硬,有点翻译腔,不影响整体阅读,应该说剧版改编前半段比原著小说出彩,后半段非常拉跨。
先说比较出彩的改编点:1.邻居太太的形象更立体。
原著中邻居Harriet是五十岁花白头发的家庭主妇,有一个令人生厌的丈夫但因为恪守天主教信仰而从未考虑离婚。
Harriet经常鼓励女主,帮女主看孩子,最后决意离婚找工作和电视节目编导(就是Stewart那个角色)谈恋爱。
(剧肯定不会照这个拍了哈哈哈,Stewart注孤生)2.黑人角色的设置并不突兀。
原著中女主在直播节目公开表态支持Rosa Parks,可见原著作者是有意识地不仅讨论女性失权,也要讨论黑人的地位问题。
剧版设定男主住黑人社区、邻居夫妇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抗议活动,我觉得是很充实整体剧情结构的,不然只围着女主拍,冲突性不够。
3.剧版男主比原著小说完美太多了。
原著小说对男主的设定是:瘦瘦高高,不算太帅,非常记仇。
但是剧版男主,真的,太戳我了。。。
(我在《壮志凌云2》也关注到男主这个演员了)选美和圣诞节两个情节都是原创,远超原著对感情线的描写水平。
原著里的男女主表白,呃,只能说我再啃啃英文版吧,汉语翻译实在不太有chemistry。
原著里的男主更像是一个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男人,即使非常发自内心地尊重女性,但仍然会在细节上存在一些由于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刻板思想,比如“很想结婚”、“想让女主婚后改夫姓”。
我看到有友友比较想看女主搞事业,吐槽第7集是纯粹男主视角。
可以理解网友的想法,但是剧版的男主比原著小说的性格丰满很多,相当于给观众开了上帝视角,更能感受到男女主是两个破碎灵魂的完全吻合。
4.剧版男主和牧师的通信比原著延伸了很多。
原著中牧师只是帮Madeline追查了天主教孤儿院的线索,和男主的通信也是戛然而止,牧师对信仰产生了一定怀疑,但两人没有谈及爱、家庭和对未来共同生活的向往。
原著的男主不愿多说童年经历,一方面是对某人的记仇,另一方面是经历并不美好。
而剧版通过两人的通信,不仅表达了男主对女主的爱意,更把记仇的恨意、一个孤儿的痛苦,转化为对感情生活、对完整家庭的渴望和不安。
再说说剧版没拍好的部分吧:1.电视剧果然没有拍出原著中对于church孤儿院的描述(多次明示暗示存在lian童,男主也是受害者;而且捐赠图书中有进化论内容会被撕掉),也没有还原女主在电视直播中公开表示自己是无神论者的情节。
原著中年少怀孕的Avery Parker(男主母亲)被父母无情地扔到church福利院,由于不肯签字放弃对男主的抚养权而被单独关小黑屋忍受生育之苦。
Avery在生产后被告知孩子已经夭折,从没抱过自己的儿子。
剧版church孤儿院神父骗Wilson(基金会律师)说男主已经死了,是想利用男主酿酒赚钱。
而原著中基金会并不是大撒网式地给各地孤儿院捐钱,神父只有编出男主已经死了,才能骗到Wilson(基金会律师)为男主设立纪念捐赠。
原著作者对religion(catholic)的态度是很有点嘲弄的,原著里男主对catholic孤儿院彻底恨透了,完全属于靠着顽强意志从泥坑里挣扎出来。
2.剧中扩大了关于shen学和科学的讨论。
原著中没有提及男主名字的由来,而Avery被church夺走了儿子,也就此不再信教,并将基金会的捐赠致力于科学教育。
我个人觉得用shen学学者的名字来给儿子取名,非常说不通。
(个人一个猜想:男主的名字来自新教学者,而原著中的反面形象是catholic孤儿院,不知道编剧是不是想试图借此调和religion和科学之间的矛盾。
)剧本通过“与牧师的多年通信”和“名字来自shen学学者”这两点,建立了shen学与科学的比较,态度是中立的,而原著更倾向于否定、嘲笑、瓦解religion。
同时剧本仍然在强调爱情有一种信仰上的神圣性,第7集中原创台词:“或许我没意识到,教会其实成功地让我心里又爱又怕。
(Perhaps the church did a better job of intertwining love and fear in me than I realized.)”在原著中没有对应,原著将男女主之间的契合称为“纯粹的化学反应”。
对于上述两点改编,我只能将其归因于美国保守的religion氛围。
3.电视台的油腻老板干了许多蠢事,恶人有恶报,第8集太手下留情了。
如果照原著会非常有趣,油腻男要求在办公室单独见女主(此处剧中略有暗示:女主和Frask相互提醒不要单独见油腻男),正扯裤腰带意图不轨时,突发心脏病倒地哈哈哈!
此时女主正镇定地从挎包中她坚持携带的自用厨刀(优秀的厨子一定是用自己的家伙事!!!
)鬼知道油腻男心脏病发是酒喝多了,烟抽多了,还是劣质起酥油吃多了,还是被女主的大刀吓怕了。
4.邀女主一起划船的医生出现太突兀。
大概是剧集时间不够没拍前因,其实男主带女主加入了8人船队,医生是队长,这才引出女主去找医生做产检,后面医生邀女主划2号位。
5.剧中删掉了女主接受重要杂志采访招致的负面评价,我认为这是大败笔。
可以说原著的高潮就在于杂志文章中所展露的社会广泛意义上对女主的(负面)评价,以及女主如何回应、女主的朋友们和记者又是如何尽力帮助女主重塑形象。
剧本竟然把这都删了!!!
我不理解,我真的不理解,我虽然爱嗑cp看全部是男主视角的第7集,可我宁愿专门有一集拍女主接受采访的相关情节,把这个事情拍透彻。
6.Frask小姐的故事线全部没了!
原著中Frask原本也有学术梦想,可在遭遇与女主相同的强奸事件后,她选择了妥协放弃,在Hastings采取了ci jing &mei nan策略,甚至为了伤害女主散布过恶意谣言。
最后她在无法忍受不断加码的不公正对待后,与女主站在统一战线,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拍出来的对照组啊。
我不懂为什么要删了,为什么非要和Walter凑一对。
7.原著中Walter给女主写了一句非常点题的台词,作为告别直播节目的结语,剧本给删了,我觉得有点遗憾。
伊丽莎白说,“谢谢大家。
”她一边朝观众点头,一边说道。
“最后一次,再让孩子们摆好桌子。
然后,我要让你们每一个人都花些时间,重拾自我。
挑战一次自我吧,女士们,运用化学定律,改变现状。
”观众们再次起身,再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正当伊丽莎白转身要离开时,观众们都不知所措起来—因为他们没有听到最后的指令。
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于是看了看沃尔特。
他做了个手势,好像早就有了主意,接着在一张提示卡上写了几笔,然后拿给她看。
她点点头,转身朝向摄像机。
“化学入门课到此结束,”她宣布,“下课。
”最后以女主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吧,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这么长的内容,感觉文笔得到了锻炼机会,希望以后每次看剧都能写点东西。
“化学的本质就是变化。
”她这样写道。
“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她转过身来对观众说,“当你害怕时,一定要记得。
勇气是变化的源动力,而变化一直都是化学的使命。
所以,当你明早醒来时,要对自己做出这样的承诺。
不要再止步不前了。
不要在意别人眼中的你是否能够成功。
不要再任由别人将你按照性别、种族、经济地位或是宗教信仰这类标准进行划分。
不要再让你的聪明才智被埋没,女士们,要规划自己的未来。
今天,你回到家后,问问自己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改变。
接着,就去行动吧。
”
宣传的“大女主剧”,但也没那么大女主。
一开始女主化学研究不被认可,被盗窃,最后也不了了之。
在做了好几集美食节目后,她又回到化学岗位,这过程中她也激励了很多女性。
我是很喜欢女主在节目中对其她女性的认可鼓励和带动的。
对于工作生活中性别歧视有所反映,女主的职业生涯一直就是被打压的过程。
女主也很强大,这是女性意识的体现。
但是那个活在前两集的顺直白男男主就是里面一坨老鼠屎,他死了但还活着,反复在后面出现。
编剧对他的塑造太好了,有天赋能力,受人尊敬,赏识女主。
然后死了又是白月光。
但实际上,他享受着性别红利,可以因为天赋受到赏识和器重,独享一个实验室。
他享受的性别红利从何而来,还不是在从对女性的压迫。
他轻而易举地说要孩子,然后让女主怀孕打破她的生活。
但他什么责任也不用承担。
编剧这部分可能也是有通过对照讽刺顺白男的人生,但是后面他故事反复出现,无限柔情,反而在侵占女主的故事线,成为观众口中完美的男人。
这更加讽刺了。
邻居家的黑人姐姐作为另一条线,她的丈夫的形象也被柔化,明明是让她放弃法学院毕业的人,推卸育儿责任的人,最后也能和解。
这条线的抗争也刻画得不够深入,有点虎头蛇尾。
给了男人太多关注了,活了两集的男人,我们就知道了他的童年过往,他在孤儿院就天赋异禀。
还有女主死去的哥哥的故事,邻居和男主的故事,但是女主自己的童年呢,她的化学天赋从小体现在哪,她的学习之路呢?
男性的故事每一部剧都在书写,而女人的故事呢,很少写,写了还要留一半空间给她的哥哥弟弟爸爸男友。
这部剧的拍摄节奏和手法我还挺喜欢,但是不够深入,作为娱乐可以一看。
只是很多男性角色的剧情感觉没必要加入,编剧像是擦亮眼睛党,其他男人歧视女人阻碍女人贬低女人,但一定有个好男人的。
那个好男人,享受了女人所无法拥有的东西,然后只是搭了把手而已,他依然享受着红利,但是这次他还多了一个高帽和一个心甘情愿的奴仆。
题外话,糖里掺屎,温水煮青蛙才最可怕。
我记得一个细节是女主在电视节目里终于穿裤子了然后很兴奋地告诉邻居。
然后就没怎么看到女性穿裤子了。
这个情节给我一种荒诞的感觉,如果没有这一情节,我只会觉得她们始终服美役可能是时代局限下思想还未觉醒,但是她穿了裤子之后依然穿裙子却给我一种作秀感,也是自由女权主义给我的感觉,高喊女人有穿任何衣服的自由,然后依然穿不舒服的高跟鞋,裙子,时刻服美役。
批判性别歧视,男人的压迫,然后投入男人的怀抱。
半醒不醒,察觉到不公平但却没有实际上完全改变,这也是整部剧给我的感觉。
可能后面有女主穿裤子情节,但是第七集男的故事像拉了坨大的,快进⏩看不进去了。
一些疯狂吐槽的情节
本剧有个迷人的概念:烹饪就是一堂美好的化学。
最近连续看了四部「古装剧」。
镀金时代,王冠、同路人、化学课。
古装剧最迷人的部分就是革命。
都是老议题,但这些戏都能把关键人物扭转旧思想的进程写的丝丝入扣。
女科学家的专业形象,最后不得不化身为「傅培梅」才得以让世人看见。
是「厨房」也是「实验室」。
这不仅是本剧内容,女主为了研究,不得不将自家厨房改造成实验室的过程,既讽刺了与男性争夺资源的劣势,也将女性主导厨房的天性扭转成她扬名天下的优势。
查尔迪更斯:「我对这一天记忆犹新,它给我带来巨大的转变。
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一天,想像一下我们若在生命中删除了某一天,这会对人生轨迹产生怎样的影响?
」。
收回先前以傅培梅一词说了「化学课」。
封神的最后两集,平淡流泻所有生命里环环相扣的每一环节,就像排列组合的DNA…细数电视剧里的几个封神集数。
「The last of us的第三集」「Breaking bad的苍蝇一集」再就是「化学课的第七集」这是一本了不起的原著,影集的改编功不可没。
化学课一词翻的不好。
真正原意是「化学教会我的功课」。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溯源与发现爱的旅程。
也是化学课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从来无法体会科学是如此的柔软,直至它融化了我所有的偏见。
我会对这一天记忆犹新。
听说做了很多改编,因为还没看过原著,不知道两版相比如何,但是就剧情本身观感而言,也能看出来很多具有衔接、推进剧情作用的情节没有呈现出来,剧情走向会有些跳跃,第八集感觉结束的太仓促了,有种强行大团圆的感觉。
有的地方强行把化学和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也感觉有点牵强;作为一名化学生,想起老师的严格要求,再看看这部剧里,看到女主在实验室里弄食物、在厨房里做实验,就感觉天哪真的没有实验室安全问题吗,不怕试剂、用品交叉污染吗……感觉好怂。
还有一些剧情上的bug,为什么能忽悠到设备、仪器、用品,在家里安装这些东西公司、工人都不会怀疑吗,而且这些经费总归得有一个收口结算吧,不会查到女主身上吗……相信原著里可能对这些都有着笔,但本片里都没有(不知道是不是拍了又删了),还是感觉不太自然。
但瑕不掩瑜,个人觉得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看女主似乎已经到绝境之后如何成功地打了一个翻身仗,看似放弃了的梦想最后还是能继续。
单亲妈妈、艰难的抚养女儿长大还要支持自己的化学梦想,虽然有很多过于不真实的“幸运”,但人有时候就是想看点鸡汤来激励自己。
搬运了网友的笔记,也给自己打打鸡血吧如女主所说,“化学的本质就是变化。
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当你害怕时,一定要记得。
勇气是变化的源动力,而变化一直都是化学的使命。
所以,当你明早醒来时,要对自己做出这样的承诺。
不要再止步不前了。
不要在意别人眼中的你是否能够成功。
不要再任由别人将你按照性别、种族、经济地位或是宗教信仰这类标准进行划分。
不要再让你的聪明才智被埋没,女士们,要规划自己的未来。
今天,你回到家后,问问自己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改变。
接着,就去行动吧。
”
E01 Male primate behavior. E02 这样的男性角色是否出于幻想?
E03 人是有多面性的。
/No one can do it. But then you expand. You think you can't do it, and you do it anyway. That's being a mother./ one foot by one foot =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E05 I was too cowardly to do what I knew to be right, as I had been too cowardly to avoid doing what I knew to be wrong. 我怕本非美玉,不敢雕琢。
/But change is good. Change is evolution.E06 The lesser of two evils is still evil. / 女主的科学启蒙人是同性恋哥哥,buff叠满,女主“科学狂人”的表达也如此刻板。
/ 我也很思念他,以至不敢提及他。
E07 一些催婚现象。
/一个对信仰不同的笔友、对饱受社会歧视的邻居、对步履维艰的女性都表现出热忱和尊重的人,会对同事和名义上的老板如此harsh?
想要设立“反派”,就要先射箭后画靶吗?
E08 Because many women do not have bootstraps to pull themself up by. / 两代女性经由男性亲密连接,你还要说你是大女主剧吗?
就像三代最亲密的女性被不同姓氏所分割一样,本片的议题也被锁链拴住了。
没有这种男的(懂得尊重,仅此而已)。但那又有什么关系,独美。
白男削弱白女的科学心,黑男动摇黑女的政治心,女人最大的失败是好色,然而还是要以爱的名字好色。白男虽死但没死透。没有父权也要召唤父权,毕竟没有父亲的孩子是不完整的。嘻嘻。
🤣居里夫人是大家记得的唯一女科学家,果然成为伟大女化学家先要死老公(不是)果然狗粮撒太猛第二集男主角就下线了,目测风格在《性爱大师》和《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之间复古大女主,感觉还不错追起~
半夜一口气看完了
拉着进度条看了一下...虽然质感很好,但这个故事太像网文小说了(?)怎么搞得像国产大女主电视剧一样,竟然最后还是女主的对象才是重点?(而且黑人邻居/朋友这条线加得也太生硬了吧,美式年代剧的悬浮感就是这么搞的吗?)宗教的部分也是感觉突然想起来要上升一下,才加了点多少有点不伦不类的讨论...Is it all about Calvinism then?
金手指 网文的感觉
硬核科学女性主义,赞
一部还算不错的女性向作品,也许大家都说这是女权作品,可这部作品对男人有着可笑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此片还提到了种族问题,第六集就展现了,就算同为朋友,白人对黑人的痛苦毫无感知也不甚在意。黑人的权力要自己争取,对白人从来没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怎么女男问题上就天真了起来),就算让他很快下线,可他的灵魂还是无处不在。女权作品里的女孩还要追寻她的“父”?不得不说这种作品真的只是男权允许下的“女权”。我仿佛看到以前无数部的男权作品,没在男人生命中出现过一秒的爹,成为他们一生的追寻。女权作品就不能学习一下像任何一部普通的男权作品,像他们忽视女人一样去忽视男人吗?
又名《阴魂不散的男人》
zzzq
女权们写评论的时候,怎么跟那条狗去垃圾桶里翻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如出一辙?
非常 apple tv 的剧,专供精英女性,Netflix 绝对不会拍的类型。拍的还行,同类题材也不算出色,但就是很爱看这种女科学家剧,同类内容更喜欢电影《隐藏人物》。
3.5+ 我愿意给女主把报名表上的Mr改成Miss的剧打高分。更新 2-然而内核我只想给2分…披着独立女的外包装构建的鄙视链吗这是 emmm
我国清代的天文学家王贞仪,同样需要拍一部传记片,让更多人知道她,但国内拍不出来这种历史优秀女性名人,上次看到有拍向警予的电视剧,立马跑去看了,前几集就给我辣眼睛辣出来了……这部剧是律政俏佳人那个女主开的公司投资的,布布是执行制作人之一,俏佳人专门投资大女主电影,几部都挺不错的。
高开低走,女主逐渐沦为炮灰,我期待的是女主在化学领域发光发亮,但是后面一直大肆吹捧男主。真的好虚伪,就没有这样的男的好吗!!!
好,看,女化学家/融入化学知识的美食博主。去掉女人的名字。时代背景接近麦瑟尔夫人。爵士乐、音乐剧配乐。别幻视前夫哥了。是不是经费太少了,孩子你应该当一个化学家的质问还没解答就完结了
女主剧可能更多需要麦瑟尔夫人、绝望写手…而不是男主死后还魂指引女性前进的伪女主剧
有哪一个做化学相关科研的人会把盐说成氯化钠 把醋说成乙酸
我就说这剧咋这么正常,一看果然是女导演
刚看一集,会有感情戏的样子,看了评论就弃了吧,披着女权外皮的言情剧,这就是自由人想要的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