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房间

The Room Next Door,隔壁的房间(台),邻人之爱

主演:朱丽安·摩尔,蒂尔达·斯文顿,约翰·特托罗,亚历桑德罗·尼沃拉,胡安·迭戈·博托,劳尔·阿雷瓦洛,薇姬·卢恩戈,艾历克斯·休·安德森,伊斯特-罗丝·麦克格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隔壁房间》剧照

隔壁房间 剧照 NO.1隔壁房间 剧照 NO.2隔壁房间 剧照 NO.3隔壁房间 剧照 NO.4隔壁房间 剧照 NO.5隔壁房间 剧照 NO.6隔壁房间 剧照 NO.13隔壁房间 剧照 NO.14隔壁房间 剧照 NO.15隔壁房间 剧照 NO.16隔壁房间 剧照 NO.17隔壁房间 剧照 NO.18隔壁房间 剧照 NO.19隔壁房间 剧照 NO.20

《隔壁房间》剧情介绍

隔壁房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英格丽(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和玛莎(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年轻时是好朋友,她们曾在同一家杂志社工作。后来英格丽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而玛莎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她们渐行渐远。失联多年后,她们重新开始了联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抢钱夫妻海猫鸣泣之时神童你在月夜里闪耀光辉恶之教典序章大明奇冤密战小时代3:刺金时代疯狂拉力赛埃兹拉亿万懦夫黄金刀客动物尖叫时光扇7A公寓女房客奇客和冲的动画大电影会计刺客皮囊第三季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番外篇真幌站前番外地铁猴子传奇之花影危机勇士连流言蜚语去吃饭伐山炮之王屠龙战场最佳精选疑犯追踪第五季琦玉歌者3

《隔壁房间》长篇影评

 1 ) just brief notes

1st for this dir,離開戲院後5分鐘覺得這套戲餘韻挺重,而且挺久沒去戲院看電影了,挺好看完之後好想睇食招財福堡(頂咗乜嘢重復動作嘅gym姐垃圾)諗起其實我都成日會幻想自己周圍嘅人死嘅時候,我會點面對咁個話好似每一次同佢地互動都係賺咗咁so 呢個應該都係一種脫敏療法開頭其實覺得佢地仲乜咁多野講咁煩(諗翻其實可能唔想我呢個觀眾停落黎思考)但係都慢慢覺得佢地幾有趣雖然我依然覺得自己睇得有d抽離睇過作者之前本書,幾中意聽講呢套戲其實有改到好多原著但我都系覺得如果相同故事用文字嚟呈現我會鍾意好多tilda 顏色 :淡—鮮作家:鮮—淡anyway,死係inevitable同ugly咖喇,但系有錢的確係會死得好d阿叔話呢套係呢個導演最大膽,話佢自己都未必自己咁大膽關:好似個導演同佢細語咁remark:間屋好靚差唔多每個鏡頭都有花hopper under the sun文本互涉玩好多顏色,女人sensibility,病關關請睇戲at高先

 2 ) 生命之轻,生活之重

那个拍了《莽荒故事》的导演,拍了一部如此宁静的电影。

尽管电影的主线涉及生死抉择,然而比起癌症、死亡和死亡带来的悲伤,《隔壁房间》更让观众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色彩斑斓的生命环境中,以及人物们的生活方式上。

我很喜欢电影用颠覆主流价值观的方式——尽管并不算新——去描述个体与病痛的关系。

在现代医疗似乎可以永无止境的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到底是获得了更多对生命的控制权,还是在一种控制的假象中逐渐失控、迷茫?

怎样才算抗癌道路的好结局?

选择安宁一定要和屈服的耻辱感挂钩吗?

这些都值得人们好好思考。

其次,电影刻意淡化死亡阴影的影响、突出日常的表达,则很好地平衡了玛莎看似冷酷和自私的决定。

玛莎与英格丽的这段再续友情,如果考虑玛莎的决定的确会显得强人所难,但如果我们从发展深度关系就是邀请人们见证自己的人生,就是邀请人们守护未知的死亡的本质来看,其实死亡的不确定性随时都在,但并不影响我们与他人构建关系。

毋宁说,正是由于生命的有限性以及见证人本质的存在,关系的选择和攀绕着关系的生活的继续,是比死亡更深刻和宏大的议题。

 3 ) 尊严赴死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种奢望

这片的海报总让我想到伯格曼,现在的我已经不再对伯格曼的那股“难受劲”上瘾了,而阿莫多瓦的这部四两拨千斤般的作品倒是挺对我的胃口,看完莫名觉得轻盈而平静,有种润雨细无声的感觉。

人的痛苦来源说白了就是难得糊涂,太过聪明,知道的太多。

而死亡更是成了禁忌话题,让人唯恐避之不及,很少谈论、提及,看似很遥远,其实在无常而短暂的生命线中,它始终相伴左右,如何能克服恐惧,坦然地面对和接受,是所有人一辈子都在思考的问题。

六年前我曾记录过类似的故事。

当年在病房遇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姑娘,骨瘦如柴,面黄肌瘦,肚子胀得很大,睡不着吃不下,下床需要人搀扶,已经是肝癌晚期,医生告知最多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她有个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有个优秀帅气的丈夫,但她只有一个念头,快速结束这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

她常常和我妈聊天,期间就聊到过安乐死。

她谈及曾多次自杀,但都太痛苦了,又怕不够彻底,后来通过朋友弄到过类似安乐死的药(心脏骤停),但没人愿意帮她,没有人能担起牢狱之灾的风险,很可能会被控告谋杀或共谋。

最后病痛折磨了她半个多月后离世了。

我曾听医务人员说过,到了最后大多数人几乎都是被病痛折磨致死,或长或短,还得看命,很少有人能尊严赴死,那是福报。

片中斯文顿扮演的玛莎显然属于精英群体,曾经的战地记者,有学识有文化有品位,甚至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死。

阿莫多瓦拍得很美,同时也把死亡修饰得像件艺术品,得以短暂的消解掉它附带的悲伤和沉重。

玛莎自杀前的准备,涂上艳丽的口红,穿上体面的衣服,没有挣扎和反抗,死后的样子就像睡着了一样,dry and clean。

看到这一幕,如梦似幻,或者说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这片还是阿莫多瓦一贯的风格,养眼的暖色调搭配,有格调的家居和服饰,赏心悦目,没有一丝阴郁的感觉,异常的自然和平静。

音乐、电影、文学、艺术和绘画,包括爱和性,看似在滋养着我们的生活,其实更像是一种精神空洞以及为消散虚无感的寄托和麻痹。

华丽的包装下,也掩盖不住环境的恶化、信仰的扭曲、兴趣的消解,人际关系的脆弱和疏远,孤独和无助被放大,以至于摩尔扮演的英格丽真的是种非常美好的存在。

看这片时能感觉到阿莫多瓦的悲观和沮丧、悲悯和温情,之前他也借由《痛苦与荣耀》表达过。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会很自然的抹去身上的棱角和锋芒,变得平和坦然。

比起玛莎身心上的痛苦,对于英格丽的考验其实更加的残酷,她需要提供情绪和陪伴价值,玛莎是承受死亡,而英格丽的担忧、焦虑和畏惧是得直面死亡以及后续的责任,亲眼见证永远的失去,需要莫大的勇气。

毕竟死去的人已经逝去,但生者还得继续和“死亡”为伴。

临近终点,人就越喜欢忆往昔,表达过往的遗憾,越发觉得命运的不可控,曾经的荣耀和足迹一并消散在回忆和言谈间,一切都会释然。

看到熟悉的基顿,瞬间觉得能暂时忘却烦恼的果然还得靠电影。

片中的两场雪让人印象深刻,“The snow was falling,……like the descent of their last end,on all the the living and dead.”在忧伤美妙的旋律中,感觉一直不留情面的时间突然变得温柔并缓慢下来,周遭的一切变得静谧而安详。

既然谁也逃不过,谁也避免不了,那就只希望能少点痛苦,平静以待、顺其自然吧。

最后斯文顿扮演的女儿的出现,或许是玛莎的“另一种存在”,这种对应和理解,更多的是对活着的人的宽慰吧。

 4 ) 隔壁房间|美版“破·地狱”

如何面对死亡,这大概是个永恒的命题。

毕竟,死后的世界,我们一无所知。

老外面对死亡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这个问题,大概也是越来越被“拿上台面”来说了,欧洲已经有了类似的先河。

但,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依然会“下不为例”。

面对死亡的,是蒂尔达斯文顿。

但,“面对死亡”的,也是朱利安摩尔。

一个是雷厉风行的战地记者,一个是多愁善感的作家,在对待问题的看法上,有着很大的分歧。

最重要的,蒂尔达斯文顿和朱利安摩尔,并不是“闺蜜”。

她们俩人之间……嗯,是曾经拥有共同的“男友”关系。

当然,这里没有什么狗血的三角恋爱,只是蒂尔达斯文顿的前男友成了朱利安摩尔的“现男友”。

一般老人生病,第一反应,当然是“孩子”。

蒂尔达斯文顿也是有孩子的,朱利安摩尔探病时,也问到了这个问题。

在很多“常规意识”里头,老外几乎没有“家庭”的概念,父母和子女一向“随缘”。

蒂尔达斯文顿的女儿,也是如此。

于是,故事轻描淡写的牵扯出了蒂尔达斯文顿的“当年”。

原本美好的一对,因为男友去过一次“越战”,回来之后彻底创伤后遗症。

老外的“反战”,向来也是主旋律。

男友最终还是嘎了,沉重的战后创伤要了他的命。

出生后的女儿,一直追问老爸的消息。

或许,蒂尔达斯文顿也不太会做妈妈,从此母女形同陌路。

身为战地记者的蒂尔达斯文顿,大概有很多“机会”和死亡面对面。

除了越战,还有伊拉克。

在那里,蒂尔达斯文顿接触过太多的“前线”。

那里的“领导”,不会“先走”,他们坚定的“不能让人民失望”,而不是空喊口号。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场“无望且愚蠢”的坚持。

然而,事实证明,当年伊拉克被打得那么惨,依然没被打断脊梁。

事后,蒂尔达斯文顿曾和自己的线人讨论过此事。

不得不说,故事虽然在说“死亡”,但涉及的“争议话题”不是一般的多。

关于往事的回忆,基本到此为止。

其实,相信蒂尔达斯文顿的人生,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精彩的瞬间”,但故事都没有交待,唯独,把这两段“战争”的伤痛拿出来重点推介,大概也有点“老外饺子”的嫌疑。

蒂尔达斯文顿的病,没救了。

医生能做的,无非是延长生命,但是这种延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病人的“痛苦”作为代价。

但是,世间就是这样,有病不治那是怯懦,忍痛抗癌那是英雄。

强韧如蒂尔达斯文顿,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此时,她有了一个决定。

当然,朱利安摩尔不是她的“首选”,但是,蒂尔达斯文顿找了很多的“好友”,对于蒂尔达斯文顿的“无理要求”,都选择了拒绝。

这个“隔壁房间”,最终还是朱利安摩尔答应了。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共同”的男友,也终于现身。

当俩人谈起蒂尔达斯文顿,貌似也没有太多的“伤感”,听到这样的消息,没有表现出惊讶的,相信这“男友”,也是很有想法的一位。

后面的故事,也有交待。

刚到别墅,就搞了乌龙。

蒂尔达斯文顿忘记“带药”了。

俩人着急忙慌的回去拿。

此时,朱利安摩尔找到了“药”,如果是你,你是选择悄悄藏起来,还是给呢?

相信此刻的朱利安摩尔,应该是天人交战。

有一句古话,逝者已矣。

是的,在我们的世界里,逝者已矣,那边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都无法知晓。

悲伤的,只不过是活着的人。

大概有很多被痛苦折磨得不像样子的病人,都在用这个信念坚持。

病人的家属,痛不痛苦呢,大概也是痛苦的。

但是,谁也不愿意说出来。

这,或许就是“死亡”的困境,当然,那些想着“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家伙,不在讨论范围。

和健身教练的一番交流,最后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

朱利安摩尔或许是有感而发,健身教练大概也会“有感而听”。

这个世界的困顿,就是这样冷漠的存在,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转移。

在“陪伴”阶段,朱利安摩尔还是抽空和“男友”见了一面。

和孩子的关系,永远是个世纪难题吧。

男友也有这方面的困扰,即便没有面对死亡。

字里行间,老头也是个倔老头,或者是个变老的愤青。

他整天操心的“环境问题”,压根没人理会。

或许,有这样的背景,老头才会对“死亡”如此看淡吧。

人的一生,在争取这样那样的权利,但,“死”的权利,却没有。

听起来相当的荒唐可笑,谁会愿意自己“求死”呢。

只是,有时候,体面的死去,可能是人“最后的尊严”。

老头其实看问题很准的。

这个怪圈,或许要等到“摇摇欲坠的医疗系统完全崩溃”的那一天,才能彻底解决。

只是……,这或许也是一种“奢望”。

总会有人,有这样的欲望——别这么快死,等榨干了你最后一分钱再说。

故事最后,蒂尔达斯文顿以女儿的身份回归,还是很别出心裁的。

在整个“回归”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不能挖掘出女儿对妈妈离世的伤心。

亲情,或许只是一条若有若无的丝线,它可能会偶尔缠绕,但终究会一扯就断。

说到底,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故事里的人,都很痛苦。

珍惜眼前人。

用“死亡”换取柔软,那只剩遗憾。

 5 ) “我不在隔壁的房间,我是在楼下的房间。”

这是一部能够让人更好的了解安乐死的电影。

在看影片前,pro-choice立場下浅显的想法停留在「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死」。

影片从一个陪伴者的视角,用部分好友拒绝答应住在「隔壁的房间」,用陪伴者反复查看是否紧闭的房门,将「陪伴自杀」/「协助自杀」的概念跃然纸上。

在美国陪伴自杀或会成为了警察质问里的教唆,帮助。

而在安乐死合法的瑞士,大量需求下催生了陪伴自杀的职业。

面对死亡,垂死的人需要人陪,而这个人需要能给到你足够的情感支持,能够尊重你自决的权利……无论是帮助好友还是以陪伴自杀谋生,人本身是出于利他考虑,情感上也遭受了甚至对等的生离死别的悲恸,又怎么能够将这种单纯的陪伴自杀行为归责?

电影中的警察,这位宗教狂热分子,看得出来是那类反对女性有堕胎权的人。

宗教人士主张生命神赐不应人为干预。

(省略百字,懒得评。

)生命倒数的首日忘记带安乐死的药物,抗拒听到陪伴者「你是否没有准备好」的发问,书店里不再购买厚重的书。

Tilda近乎完美演绎了垂死之人的沉重心境。

喜欢电影将「陪伴自杀」具体化为隔壁的房间。

虽然片名是隔壁的房间,但没有人在隔壁的房间。

如果说隔壁的房间是陪伴者提供的精神支持的象征,那「楼下的房间」更甚。

选择楼下的房间,是因为作为好友无法近距离接受好友突然离去;爱意表现在反复爬上楼确认门是否关闭,而在看到大门敞开时的轻舒的一口气;是比起出声挽留更不想看到好友被疼痛折磨,尊重其带着「尊严」离去。

喜欢电影的色彩,明黄色的西服,玫红色的唇色,品绿色的围脖,粉色的雪花。

一切的冷调极大渲染生命凋零,垂死区域的萧瑟。

不选择在房间了结,而在阳光下躺椅上感受时间慢慢流逝与生命的终结,也太美好了。

我好喜欢呀。

@ 邵氏影城

 6 ) 《隔壁房间》:阿莫多瓦的守旧与革新——【春天的放牛班周限定】第98期周限定

《隔壁房间》作为阿莫多瓦的首部英文长片,其革新意义是不可忽视、不可否定的,与其以往作品相比,革新的绝不仅仅是语言。

这位自登场世界电影舞台以来,便以叛逆的姿态不断挑战传统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如今反叛曾经的自己,却又保留了其独树一帜的波普艺术技法,在颠覆和守旧间寻得平衡。

在《隔壁房间》里阿莫多瓦摒弃他拍了近半个世纪的奇情元素,转而投向舒缓的情感基调。

回望阿莫多瓦近年的作品,这种转变的明显尝试似乎是从《胡丽叶塔》开始的。

无论是自我的突破也好,暮年的妥协也罢,尝试解析阿莫多瓦风格的转变,就绕不开《胡丽叶塔》这个他“从良”的开端。

我在《痛苦与荣耀》的长评中曾结合阿莫多瓦的人生经历和过往作品详述了后现代主义的波普艺术在他的电影中的符号表征。

《痛苦与荣耀》——阿莫多瓦的人生情书因此该部分不再展开论述,仅简单概述一下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最早是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二战”后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用来指称现代和西方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自建筑领域的成功后在20世纪70年代被广泛传播到艺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解构着现代主义,质疑过往的经验并嘲弄权威,试图打破既定的规则,揭示每一种理论的时代性和停滞性,是对形而上学的反对。

后现代主义强调尊重多元化和差异性,消除歧视和壁垒,它并非完全调换中心和边缘的位置,而是以包容的姿态接纳边缘文化。

而后现代主义电影亦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突破传统线性叙事的逻辑与规则,通过碎片的拼接和戏仿对经典元素进行重构,以模棱两可的评价标准脱离传统的二元对立,模糊美与丑、善与恶、实与虚的界限,关注人本质的朴素和美好。

一、怀旧的激情与新潮的抒情阿莫多瓦热衷于用非线性叙事打破传统时间线,通过回忆碎片穿插于正文,虚幻与现实相交织,悬念与情感渐次递进。

如《不良教育》里层层嵌套的戏中戏中戏,即使纵观阿莫多瓦乃至整个马德里新浪潮下的所有长片电影,其剧本的精妙性也能名列前茅。

但相比于杜撰的剧本伪装成回忆实现的具有欺骗性质的罗生门,《隔壁房间》一开始便强调了玛莎的纪实性,虽然同为文字工作者,英格丽更贴近感性,玛莎则更贴近理性,战地记者的身份让她的叙述始终基于事实。

她唯一一次杜撰是通过脑补写下了战争中一对同性爱人的故事,且并未发表。

在英格丽和玛莎驱车前往树林别墅前,尤其是玛莎讲述她与女儿的父亲相爱、离别、阴阳两隔的前半段的叙事节奏与《胡丽叶塔》比较相似。

而在电影的后半段,本片的叙事节奏则更像《痛苦与荣耀》——一部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几乎抛却他钟意的西班牙式热情,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的半自传。

蒂尔达·斯文顿曾在采访中说,《隔壁房间》是《痛苦与荣耀》的精神续作。

《隔壁房间》比《痛苦与荣耀》更近距离地凝视死亡。

从玛莎和英格丽住进树林别墅起,死亡的便成为一个必将抵达的目标。

在她们驱车前往别墅的路上,配乐显得悠扬而梦幻;而当玛莎发现自己遗忘安乐死药物时,配乐显示出的是丢失死亡的危机感。

赴死的是玛莎,但英格丽才更像那个被宣判了死刑却不知道死期的人,相比与死亡本身,等待死亡的过程才真正折磨意志。

玛莎或许在治疗方案失败前,就已经想好了结局,化疗的失败只是启动了那个不会逆转的进程,身为战地记者,死亡对她既熟悉又陌生。

而对英格丽而言,死亡奇异而危险,她比将死之人更恐惧死亡,她无法接受有生必有死,却又通过写作和陪伴玛莎来让自己更了解死亡,在这里她成为了玛莎的战地记者。

我最喜欢的是英格丽试探玛莎三次上楼的片段。

第一次上楼是轻松的,也许是她笃定玛莎不会在第一天就了结自己的生命。

第二次上楼前,英格丽辗转难眠,她的步伐中带着急促,眼神中透露着担忧,阿莫多瓦在充满悬疑感的配乐中呈现了英格丽站在紧闭的门前的特写,她即使进度条早已告诉我这大概率是一次欺诈性的演绎,仍然不可避免地被英格丽的视角带入到这次假死的紧张情绪中。

第三次上楼是劫后余生的庆幸。

玛莎的房门如同薛定谔的猫,在夜晚是生与死重叠的状态,每一次上楼,英格丽都是在打开这个盲盒。

只有英格丽注视着玛莎的那一刻,她才能确定这只猫的存活。

而玛莎则是以理性和坚定的姿态奔赴死亡。

我不得不感叹阿莫多瓦和蒂尔达·斯文顿找到了彼此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她拥有着异类的美感,给这部电影带来冷峻的忧伤。

她理智地布置安乐死的计划和死后的事宜,略带惋惜地陈述自己身体的变化,判断力和读写能力的丧失呈现出她枯萎的过程。

她并非是要绽放得多美,而是在将自己的灵魂剖析给世人。

玛莎的果敢,英格丽的胆怯,是这部电影让人动容的原因。

相比其他积极面对死亡为议题的电影,阿莫多瓦并不规劝人笑对人生,而是以现实和理智的姿态,用将死之人和陪同者的双重视角感受生命力流逝的哀伤之美。

对于一名暮年的导演来说,拍摄一部回顾人生和一部凝视死亡的电影似乎并不稀奇。

放弃奔放和猎奇的叙事方式,是否意味着阿莫多瓦叙事野心的消退?

我认为阿莫多瓦在《痛苦与荣耀》中已经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主角在自己第一部电影的回顾展上这样说到,三十多年前他认为,男主演吸毒几乎毁掉了这部电影的拍摄;而现如今他认为,正是那份瘾君子的颓丧感成就了这部经典。

这位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导演接纳着自己曾经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的技法和元素,与曾经反叛的事物达成和解,赋予自己的作品新的生命力,这不就是野心的体现。

二、红与黑色彩是阿莫多瓦电影里的重要意象,据说片场里的阿莫多瓦会甚至会对一把钥匙的颜色作出要求。

因此,考究画面中的色彩,或许有助于理解阿莫多瓦镜头下人物的情感状态。

红是阿莫多瓦电影里最常见的颜色,鲜艳的红总能在画面中最先引起观众的注意。

阿莫多瓦往往会将红色赋予他镜头下那些具有强大精神内核的女性,彰显她们人格中的坚韧与乐观,昭示其在悲剧和磨难中保有生命力和热情。

而在某些情况下,红色是欲望的符号,惹眼的艳红是热烈的情欲,收敛的暗红是激情退却后的淡然。

黑和绿貌似是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出现最少的色彩。

阿莫多瓦出生于西班牙拉曼恰地区的小村庄,树林的碧绿和土地的昏黄是随处可见的色彩。

而缄默之黑,源自女性在家中有人去世时必着的丧服,黑色对他来说既是女性的枷锁,也是死亡的象征。

因此在逃离故乡后,这位以反叛和前卫闻名的导演向往醒目、刺眼、性感的色彩。

而在《胡丽叶塔》中,我第一次看到了阿莫多瓦在画面中使用大面积的绿色。

红色的汽车在山道上穿行,被郁郁葱葱的绿包裹。

宗教在阿莫多瓦电影里的形象从来都称不上讨喜,因此他把同样厌恶的绿色给了胡丽叶塔女儿的修行之地——也是母女分离的开始。

而胡丽叶塔作为无信仰者,身着红衣与之对抗。

《隔壁房间》中同样有红与绿的分割,但相较于《胡丽叶塔》中的对立,此处的构图和光影让这两种色彩呈现和谐的局面,仿佛绿色是归宿。

在《胡丽叶塔》中,胡丽叶塔为丈夫认尸时已经身着过黑色的丧服,但在《隔壁房间》中阿莫多瓦才第一次为日常的服饰用黑色赋予其死亡的含义。

来到树林别墅的玛莎,即使身着暖色的外套,其内核仍是黑色,面容显露出化疗病人的憔悴与疲惫,难掩死亡的冷峻。

反观英格丽,她身上总是携带一抹红色,或是毛衣,或是提包,或是口红,彰显作为健康之人的生命力。

此外,本片中阿莫多瓦明确使用“红色的门”作为关联生死的意象。

敞开的门代表对红色的“接纳”、玛莎的存活;紧闭的门代表对生的驱逐、对死的拥抱。

而与玛莎同住的首夜过后,英格丽战战兢兢地试探门的状态,此时她以一身蓝黑登场,仿佛做好了为玛莎收尸的准备。

玛莎去世后,英格丽不再穿上带有暖色的服饰,连提包都换成了黑色,显示悼念亡者的含义。

而同样由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玛莎的女儿,蜜雪儿,则以红色的内衬出场,她是玛莎生命的延续。

此时两个演员完成了人物职能的互换,捕获了一种超越其躯体和表情的情感真实。

——红酒与谋杀三、女与男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向来是阿莫多瓦电影中最坚固的关系,这或许是源自阿莫多瓦本人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但在自《胡丽叶塔》起,阿莫多瓦镜头下的母亲形象不再坚不可摧,她们在保有独立意志的同时,也展现出脆弱、崩溃的一面。

《胡丽叶塔》中的女主作为第三者获得了自己的婚姻,面对父亲出轨管家,她选择回避这段关系;面对又一次出轨的丈夫,她再次选择沉默,并间接导致其死亡。

在丈夫去世后,胡丽叶塔的失语状态达到巅峰,巨大的愧疚感在无声中如病毒般传染给女儿,而女儿选择了逃离的方式跳出这个轮回,逃到胡丽叶塔找不到的世界一隅,把心灵的屏障具象化为地理的距离。

《痛苦与荣耀》中陷入失语的是儿子。

面对母亲同住的心愿,他用“我有自己的生活”作为挡箭牌建立起隔阂,阻断故土的联系。

而当时光走到了尽头不得不回首,才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太多年岁。

《隔壁房间》中的母女关系同样紧张。

青少年时期偷偿禁果怀孕后,她没有将男友挽留下来承担责任,而是独自诞下蜜雪儿。

之后她沉迷于战地记者的工作,当她离家,亲子关系便每况愈下,也不愿告诉女儿她的身世,当女儿得知父亲的行踪时,也得到了他的死讯。

蜜雪儿和胡丽叶塔的女儿一样,将缺失的父爱怪罪于失语的母亲,她在写给父亲后来的妻子的信中说,“我在那间着火的房子里,他是想救我,他是为我而死。

”如同胡丽叶塔的女儿致电父亲的情人,将罪恶感主动吸收到自身。

这两种行径并非是刻意的疯狂,而是在母女关系的失语和父女关系的缺失中萌生的自我意志,产生了“我对他的死亡负责”的信念感。

但无论是否陷入有毒的家庭关系,阿莫多瓦创作出的孩子,都最终选择了逃离母亲--如同叛逆的阿莫多瓦自己。

而男性在阿莫多瓦的故事里常常处于迷失的状态,尤其是父亲的角色。

《回归》中的父亲企图侵犯女儿,却遭到反杀,于是母亲帮助女儿收拾现场,同时也做好了替女儿担责的准备。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的父亲从未承担抚养的责任,在影片结尾首次登场时,已是一位跨性别者。

《胡丽叶塔》中的父亲因出轨建立起家庭,又最终因另一次出轨在失语中丧生。

在阿莫多瓦的电影里,亲代中的一方往往处于的缺失和迷失的状态,并对剩下来的亲子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或是加强,或是摧毁,而这个缺失的角色往往是父亲(除了《吾栖之肤》中缺失的是母亲),本片中的父亲亦是如此。

这种男性角色的迷失实现了在传统父权社会中话语权向女性的移交。

而本片中另一位有重要戏份的男性角色达米安曾先后成为过玛莎和英格丽的恋人,他是后两者在情欲上的连接点,但同时也是一个争夺话语权的“大男子主义”者,试图突出自我的重要性。

积极的方面体现在他会主动给予英格丽法律上的援助,而另一方面他也难以抑制住对他人的过度规劝和管教,干涉自己儿子的生育计划,对着英格丽大谈特谈世界环境危机,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他的存在体现着阿莫多瓦对传统性别形象的构建。

最后,关于本片为什么叫做隔壁房间,@Morning说:因为我觉得叫做“上下楼房间”不好听。

期待阿莫多瓦的下一次惊喜,75岁正是打拼的年纪。

本次牛班周限定一共有11位牛牛参与,平均分7.5/10。

@raymexic 9 喜欢极了,一旦阿莫多瓦摒弃了《平行母亲》结尾那种他完全不擅长的过分宏大的历史主题而转入那种对于细微情感的描绘之后一切就都对了,那浓烈的色彩、精美的布置、平实的话语和动人的情感是那么让人感同身受。

原来当我们的人生步入终点之后再次回望过去,才发现原来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和不能丢弃的,年少轻狂式的疯狂性爱和动荡不堪的生活境遇早就让我们与所谓的可惜划清了界限,而那些我们曾认为是遗憾和无法解开的谜团也许到了最后也由不得我们来重新打开,所以就这样安静地走向最后一站吧,为自己打理好能打理好的一切,再让树林中鸟儿的歌声和穿透树叶的阳光带着我们走向“隔壁房间”,那里充满了涅槃而生的希望,被大雪静静保护、等待着新一个春天的破茧重生。

@Gordon 9 见本文@ 𝓙𝓸𝓴𝓮𝓻 𝓐𝓲𝓻𝓭.🌈 8.5 细腻温柔的阿莫多瓦,从《人类的呼声》到《隔壁房间》,和蒂尔达两次的合作都很喜欢,面对生死的话题,不是激烈的,而是一点点地化开,去直面@MinamiFans 8 始终相信思念的逝者都会像蒂尔达斯文顿附身的幽灵,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和我们凝望着同一场雪。

@几点奔马 8 不是…这拍的多好啊!

这可不是什么阿莫多瓦生涯最差。

竟然没有以往的情绪浓烈和狗血离奇,反倒是一片平静和安详,感觉和原著文本的散文气质有关系。

总之看得我太舒服了,尤其是大块的红蓝黄色彩,太美了。

还有就是两位老戏骨演的太好了!

金狮奖就该给阿莫多瓦。

他拍出了对人类的希望、理解、共情和爱!

@一级特工 7.5 演员完美撑起这部电影,三场雪的戏刻画了朱丽安•摩尔的角色从拒绝理解到接受事实再到将这份已经内化的生命体验传递出去的心路历程,而蒂尔达•斯文顿的形象气质又非常契合这类处在生与死之间的人物。

色彩也是一大优点,“度假居所”的室内场景的各种红配绿竟然如此好看。

@野凡 7 像是世界级顶尖名厨用精湛的厨艺与技巧进行烹饪大赏,选用的食材也是颇为珍贵的。

将成品端到食客的面前,看得到的精致、细腻与审美,但就是细品起来发现着实寡淡,并不能令人意犹未尽或者激发人们想要再次品尝的欲望。

是一次愉快、具备品质的用餐体验,但并不是足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

@Fairy 7 熟悉的色彩运用,却不再是奇情的故事。

格外温柔的叙述,两位女性的联结。

喜欢最后一幕两人躺在一起突然下雪的场景,如此安静祥和地等待最后的时光,慢慢结束,慢慢凋零。

@小歹 6.5 前半段不断被闪回打断节奏,一半多直接睡过去,半睡半醒之际看到Tilda躺在一边看雪,第二天重新看才知道这时已经到结尾。

重看时还是会被高饱和颜色吸引,鲜艳热烈的颜色与死亡主题形成鲜明对比,死亡不是终点,而是farewell。

面对死亡阿莫多瓦依旧是温情的,没有一个镜头直接展示病痛的折磨,只在细节中透露出她的疲惫不堪,而她的那张脸,本身就是行之将死的最好表现。

至于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这里延续前作中的鬼魂理论,一模一样的女儿躺在原处之时,好像她的灵魂依旧在屋子中徘徊。

阿莫多瓦也是到岁数了,一部回顾人生,一部前瞻死亡,总感觉未来会步戈达尔的后尘。

双女主的演技是很到位,但主视角的摩尔更像一个配件,tilda不断回溯的前史没有落到实际用处,摩尔的态度转变更是摸不到头脑。

看了隔壁房间才知道死亡乐章有多好。

@小植野 6.5@理易峰 6 关于安乐死的讨论,阿莫多瓦温情了两部,看来人上了年纪就会对那些情啊爱啊性啊暴力啊产生厌倦,仍然抓住了后疫情时代对万事万物的懈怠。

前一半频繁闪回节奏不太好,俩阿姨像在演话剧,进入小屋子后观感明显变好,阿莫多瓦的红黄蓝绿还是美的,这次还有粉色的雪,配乐很有悬疑感

 7 ) 当我的朋友决定去死

近期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即金狮奖获奖影片《隔壁房间》在近期的流媒体上线,终于可以一睹为快这部佳作。

影片导演是佩德罗·阿莫多瓦,当代西班牙最负盛名的导演之一。

影片的剧情也很简单,英格丽(朱丽安·摩尔饰)和玛莎(蒂尔达·斯文顿饰)这对老朋友的重聚而开始,已经癌症末期的战地记者玛莎寻求英格丽的帮助,玛莎希望两人一起住进郊外的小屋,而英格丽则在她的隔壁房间,陪伴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看完后博主有注意到几个很有趣的这部电影的点,建议收藏本文,在阅毕后来看看对这部电影是否有同样的关注。

首先本片在我心中的大概是4星(满分五星),导演似乎放弃了很多人物的塑造转而对准了电影中的环境和空间,在玛莎去世的小屋中大量的色块堆砌和极简的建筑风格让人心旷神怡。

电影中涉及的故事一定程度上讨论了死亡是否是一种权利,自杀以及其相关的司法问题。

在电影之外这也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从导演来看,阿莫多瓦早期的电影风格和本片可以称得上是天差地别,这也是导演的第一个英语电影,他很专注于拍摄人的性与欲望,早期电影也很狂野,但是在这部中所有的讨论都只是融入在角色的对话中。

不剧透结尾,但是当结尾的巧妙设计出来后,是否可以get到阿莫多瓦对“生命的延续”的理解,而观众是否又能够认可这样的价值观,很值得思考。

 8 ) 《隔壁房间》,一个没有指纹的世界

《隔壁房间》像一个没有灰尘和指纹的世界。

在这巨大的无菌室里,一切装潢、家具、织物的颜色都经过精心搭配,摆放的角度也被设计,连呕吐和癌症治疗而产生的痛楚和呼喊都如此降噪、洁净,这个被过度控制的世界带给观众的体验是失真的,以至于对话里提到疫情、新自由主义和极右让我愣怔一秒。

影片想致敬的爱德华·霍珀尽管也聚焦于城市和中产的生活场景,但他画中的人物在城市中,心却飘浮于喧哗的景色之外,因而人能够感知城市对人的异化。

阿莫多瓦虽然也想制造人物的幽灵气质,但他的幽灵不是曾经有过生命的幽灵,而是无限接近于无机物,人和室内设计融为一体,成为装置的一部分,鲜有露出鲜活表情的时刻。

蒂尔达斯文顿的身份是战地记者,朱利安摩尔是作家,她们的身份使她们能在对话里自然地讨论文学和艺术,但她们的“装置化”,会让你难以对她们的职业身份产生信任感,而只是作者为了更轻松地书写所谓的高阶语汇而强行粘贴的标签,而放弃对两个女性的关系进行更深入地探索。

在这样的电影里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带给人的感受很奇特,因为死亡不是一种装置艺术,也不仅仅是个哲学概念。

不知道阿莫多瓦是不是想通过这样的设置去消解死亡的意义,但他这么做的时候,似乎也同时消解了活着的意义。

活着是呼吸,是心脏跳动,死亡是不再呼吸,是心脏停止跳动。

死亡不会带来人生的顿悟,不会带来生活的转向。

生前的雪是雪,死后的雪仍然是雪。

人在老了之后难免会想讲述关于老人的故事,思考死亡。

什么是“暮气”?

我觉得“暮气”不应当包含贬义。

对事物的兴趣衰减,“性”变成只能停留在口头的调侃,行动力不再,语言是所剩无几的武器,我们终究要走向这样的世界。

暮气是一种气候,一种自然时令,并不因为离死亡更近而失去意义。

这是我对于一些评论的反对。

 9 ) 战争,死亡,爱

#SSIFF 2024 感谢大师终于愿意拍一部英文电影,让我在大屏幕感受到了情感和颜色的震撼。

作为他和蒂尔达的粉丝,在银幕上欣赏阿莫多瓦美学两位女性的绝佳美貌和细腻是很幸福的体验。

很多人说这个片子不像阿莫多瓦,我却觉得作品依然在他的思考范围里,去讲述女性视角下的情感,囊括了战争伤害和母女纽带。

而一切的流动起步于一场生命的倒计时。

在生命的流逝面前,友情出现了更紧密连接和变化,在享受生命的最后时刻陪伴和分享依然重要。

两位女性的约定,选择信任和选择承受死亡都是和对抗病魔和故事的人们一样,在进行一场战斗。

赢了的是英雄,输了就是输了,而我们都要接受这一切并允许一切的发生。

影片里引用的来自the dead里的台词出现的三次几乎是贯穿整个影片的泪点和呼应。

“… His soul swooned slowly as he heard the snow falling faintly through the universe and faintly falling, like the descent of their last end, upon all the living and the dead.……他的灵魂如同他听到的雪花轻柔地穿越宇宙,轻柔地飘落,如同他们最终的归宿,降临在所有生者与死者之上。

”每一次的讲述都带着温柔的对死亡的释然,在医院,在最后的房子,在和朋友的女儿重遇的瞬间。

她放下了对生命的向往,而她也放下了对她死亡的痛苦与执着,这大概就是生死之间的连接和感受。

影片里两段穿插的故事都是关于战争,一个是越战应激最后葬身于幻想中的尖叫的前男友,一个是工作拍档的伊拉克爱情故事。

死亡,战斗,爱是贯穿她作为记者和母亲生命的主旋律,也因此她不畏惧死亡,也愿意战斗,也需要爱。

而这三个点也是阿莫多瓦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我爱导演的美学,那些无比精致的浓烈配色,连红色和绿色的两把躺椅和淡出的出色画面都让我心醉。

音乐风格也很阿莫多瓦,偶尔的振奋和鼓点,都抓住我的心脏。

两位女性的情感更令人落泪,感受着情感舒缓的流动是我永远的幸福。

 10 ) 我最爱的导演老了但是对死亡的思考太有价值了

我最爱的导演永远第一名,第一次来到英语世界,但我眼里仍是一部欧洲电影。

这次感觉他真的老了,开始直面衰老和死亡主题,依旧是女性作为主角,一位得了绝症在暗网买了安乐死的药准备自杀,另一位作为陪伴者,借由他不同的角色说出来他在这个年纪对生命的感受,尤其是在前期作品里总是被作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性已然只剩力不从心的只字片语,那个在女主们口中年轻时代天生的情人是由一个只喜欢谈论气候变化政治主张保守的糟老头代表,还有那个被告知不被允许触碰客人身体的健身教练,这些有点恶搞的安排只有他的粉丝才能一眼看到会心一笑吧。

故事在其依然艳丽的色彩运用和镜头流转中,得了癌症的战地记者和作家,一位体验过极端经历,一位擅长倾听充满共情力,曾经的生和未来的死被当下的每分每秒连结起来,娓娓道来。

每个角色与两位女主的冲突代表了今日西方世界各方势力的碰撞,但导演显然是站在两位女主这边的——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丧失精神的力量才令人绝望,主动终结一个已无法避免死亡的生命在他看来是对自己最高的负责,最后也得到误解了女主一辈子的女儿的原谅,降伏生之苦死之痛,终获得真正自由。

ps 女主选得真棒 好喜欢那个律师小姐姐看到还在用碟片放电影好复古好有爱 也只有老导演才能拍这种ost还是几十年不变的风格太美了太美了 想哭

《隔壁房间》短评

#Venezia24# 小品(非褒义)。

6分钟前
  • 霧鸢野荻
  • 较差

和几年没联系的老同学联系上,告诉他我最近抑郁想寻死,他给我推荐了这部电影。当Ingrid第一次误以为她已经死了的时候心痛的痛苦,我都能感受到那种痛彻心扉,让我放弃了寻死的念头,我不想我闺蜜经历同样的痛苦。

9分钟前
  • 哦米葛
  • 力荐

Pedro Almodóvar不如Tom Ford.

1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较差

7.7 A film with dignity,but still not courageous enough,阿莫多瓦心中也许一直有一个美国电影梦吧。

14分钟前
  • KID Y
  • 推荐

剧作和色彩运用一样纷呈又严谨,镜头语言和配乐一样带着恰如其分的电影感却又不失平实性。This is the movie we really need in this decade. Such a masterpiece. 不仅把情感写进角色的台词之中,还植入了电影结构中。朱利安摩尔和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几乎压垮了我们…尤其在女儿登场时,It’s literally shocking. 最后在雪中伴随着静谧的古典乐结束,很值得重复观看的巨作。

18分钟前
  • 辩解莉莉周
  • 力荐

熟悉的配色。让我沉睡的剧情。再见,阿莫多瓦

20分钟前
  • NortonHill
  • 较差

各种水土不服的感受,不断想象如果这是传统阿莫多瓦式的西语舒适区抓马剧情该多么的舒畅。建议阿莫多瓦及时停止勇闯英语区的癫公行为,重回西班牙吧。

23分钟前
  • CC
  • 还行

私认为这部信服力不高,感觉拿这个剧本拍出了欧容的感觉,结尾的信服力不大。整个密闭空间内双女主之间情绪酝酿值得称赞,Martha是个复杂的人物,她对Ingrid的信任并非从一开始成立,而是伴随着一种不断试探,逐渐交付的过程。在求死中体现出的惊悚感:光影依次浮动,Martha在第一次有惊无险的“死亡”后透过玻璃窗的轮廓上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从过往的痛苦到携手走过生命的历程是一趟逐渐敞开的生命之旅。但感觉阿莫多瓦还是不太适合英语语境,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尤其是Ingrid这个人物的塑造缺乏信服感,会总让人觉得她过度且夸张(五月十二月的感觉)Ingrid从对于死亡的恐惧里超脱到一种类似于“灵魂转世”的现世里,关于死亡的探讨还是太浅薄了,而全程营造出的惊悚感在结尾没有得到很好的落脚,总有种未尽之感

28分钟前
  • 小满
  • 推荐

#第1300部纪念#色彩还是阿莫多瓦那味儿,但这次情节有些过于着急了,not my type

31分钟前
  • 小救
  • 还行

阿莫多瓦镜头里的纽约都是西班牙风味的,阿莫多瓦即使是拍近来热门的话题电影也依然具有他独特视角与方式方法;选择离去的方式它不该是一个宗教问题或者是社会结构的权力问题,它关乎的应该是得到尊重、善待与陪伴的问题;其实古一法师一开始就可以问摩尔是否愿意陪伴她的,她很难拒绝的,因为她是作家啊;女儿的现身神来之笔,她从未远去;整部片似乎也是某种乔伊斯的致敬片,最后念出化用死者名段落的台词,真是迷人而动人的隽永结尾,一如阿莫多瓦总是那么出色的超为电影加分的结局;你看,在爱书人都无法读进书的最绝望的时刻,电影依然能陪伴你,基顿依然能惹你微笑,真是泪目啊;每个镜头都好美,每个细节都是美

3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IFC 台词比重太大了,而且电影主题主次不分,什么东西都要说上一嘴,但是什么都没有着重。

35分钟前
  • 苍海王子
  • 还行

B+/ 鲜明切分的三段,从扁平的城市景观与琐碎对话逐渐过渡到一种对演员/人物的内部观测。摩尔从被动的观众逐渐成为主动的表演者,是面容,是观看的眼;斯文顿从真实的记录者转变为幽魂,是姿势,是变形的身体;外部空间则从叙述性的、文学的回忆剧场,逐渐转向死亡与未来的排练室/放映厅。实存的银幕上,基顿与乔伊斯构成身体运动与停滞的两极;而不断开关的门与窗成为潜在的银幕:当光透过这些空间的边界时,人物的生命被延续。当斯文顿以一个升格镜头漂浮过来时,我们完全无法辨别她是生是死;而当她以另一身份再度划过同样的弧线时,我们反而能确认:影像的身体是如此笃定地延续与激活着现实的身体。而这可能就是如今的阿莫多瓦对世界尚存希望的缘由。

3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挺好的议题,可惜了。

39分钟前
  • Atlas耸耸肩
  • 较差

1剧本写太烂,想要讨论死亡也没必要隔几句话就来个death吧,除此之外也真能做到每句话都这么直给,每场对话都很假…(后半小时好一丢丢)2整部剧毫无感情,明明乳牙也是讨论同样话题的我能哭的稀里哗啦,这片我真实feel nothing

41分钟前
  • lexrespira
  • 很差

3.5 红与绿,情感牵绊与自然生命,色块中的蒂尔达死得像是大卫霍克尼的画(这一切视觉或许是有些做作了?)很美的东西:玻璃上的幽灵,敞开房门上的影子,《死者》“雪花飘落到所有死者与生者身上”;仍是两女性携手面对难关与母职的困境,推演至充斥着战争、人文自然主义已死的极右世界。阿莫多瓦确实很好地用一种游戏般的设计展现了“轻”的死亡,不是万般准备后的高潮,而是不经意间一个侧身流走。即便选择死,也是斩不断情感与连结,也是充满热情和光辉的,更多活着的人其实才是厌世者。

42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还行

该当如何思忖死亡呢?粉色的雪,清晨的鸟鸣,隔壁房间的你,心中最终尚未散尽的爱。人至暮年,阿莫多瓦一以贯之的缤纷,燃烧出极富散文性或曰文学性的审美,于是艳丽成了哀伤、死寂这些灰蒙名词的新体征,于是体面成了送给自己最富丽的礼物,几乎是夫复何求的那种,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所有的情都是浓烈但节制、周全但清爽的。女性是值得高歌的主体,而女性在高歌中唱尽了另一种更为浓烈、迷人的主张,足以抵抗沉疴中的男性叙述、宗教迷狂、道德审判。Moore和Swinton仿若相互参照而茁壮生长的植物,如此迷人。四星半。

4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摩尔和斯文顿站在两个极端的表演,倒恰巧将阿莫多瓦“水土不服”也好、“美人迟暮”也罢,在异国语境探讨生死议题的那份拘谨和保守“正确”传递。

49分钟前
  • Lynchman
  • 还行

通片宛如一场室内软装广告杂志,人物塑造薄如硫酸纸。美术真的应该这样凌驾于故事之上吗?感觉吃了一块视觉好利来……

52分钟前
  • 芳草碧莲天
  • 还行

因为痛冲进着火的房屋,因为爱留守战乱的废土。没有碰触也能拥抱,没有胃癌也能自戕。气候变迁看见粉色的雪花,血脉相连听见清晨的鸟鸣。找药返回故居,变成重游的鬼。陪伴搬到楼下,变成开着的门。坦然接受关系的结束,也坚决无视生活的征兆。你是那个爱的吻演变出的结果,我是彩色人生里的即兴发挥。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全篇布满了精致色彩,服装、病房和山中别墅也是,充满现代化的景观下洋溢着古典情怀。中产阶级们有些矫揉造作的谈论死亡与爱和他们精心搭配的艺术品,安乐死药品也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保持体面的奢侈品,乔伊斯的《死者》和一些对话有些像硬添上去的装饰物,在大多数不体面的死亡议题上也要渲染死亡的明亮、优雅、尊严与美丽,再讽刺一下面对全球危机的过度悲观主义和警察体系中的宗教分子,像一场场作秀的自我感动显得格外的突兀,死亡也有点故作轻盈,语言叙事承载了过多的内容,整体像一个内容廉价的装置艺术品。影评人升华里边少见又伟大的女性友谊,抱歉真没怎么看出来。作家害怕和恐惧死亡还让她去陪伴像强迫,冠之临终见证者的美名,以为她会借助这个事件克服和坦然,但并没有描绘这种内容,甚至没有自我感动的疗愈,感觉很强硬的女女互助情节。

1小时前
  • L利兹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