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上面这些个影评,沙发我是坐不习惯的,所以我就挨墙角转载一个IMDb上的影评,我想说,影评!
不是政评或史评!
放这个上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能苟同这电影大部分的豆瓣影评,上纲上线儿急急忙忙地把一个好的电影艺术作品给扯成了政治教育片或历史科教片,个人觉得这样去评价电影很没节操。
原因有两个,第一,作为一个从没有在德国生活过或者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您说的那些都不叫事实,叫道听途说;第二,不要把暴力等同于XX思想或XX主义,按您这个逻辑,全世界人民费这么多时间,花这么大劲儿干情儿巩固原始社会了。
废话不多说了,转一个正常看电影人的影评:I went to see this movie without any knowledge of the RAF. I wasen't even born when the RAF was active. Still I could follow the story of the movie because, even though some figures are vague and get no introdu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lines are explained.The movie follows the beginning, top and ending of the first RAF-members; Andreas Baader and Ulrike Meinhof in particular. The rest of the group doesen't get the big introduction Ulrike got but with so many interesting characters the film would get even longer then its 2.5 hours.That is inmediatly the biggest problem with the film; it's length.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events and characters, Der Baader-Meinhof complex never gets boring, but at some point in the movie you start to get irritated by the new events. It would be more wisely if the director had chosen to make a sequel, sothat the second RAF-members get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So why 8 out of 10 stars? Simple, as an action-movie this is brilliant. The story is good and the movie doesen't tell more than it has to. The biggest achievement however is in my point of view the political statement. It doesen't make it. Der Baader-Meinhof complex tells the story of the RAF, but never approves the actions of the group, but also doesen't disapprove them. And that is a great achievement.
通过这部外国资产阶级拍得电影,我并没有感到他们有任何一丝恐怖,相反我觉得他们都是时代的英雄。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这些战士们的光辉事迹!
随便浏览了一下豆瓣,发现竟然有众多的人嚷嚷看不懂。
一段不算太久远的历史,竟然有这么多人完全不知道,多么让人吃惊。
看不懂的该自己找书去恶补历史。
关于60年代激进学生运动和70年代极左恐怖主义的书形形色色,深深浅浅,各种立场的都有。
但说实话,还没见过一本详略得当的中文书来从头到尾介绍一遍。
西欧极左恐怖团伙的电影,我是第一次看到,以前不想看,也不愿看。
太让人无奈的话题。
这部电影给人的直观震撼远远超过了那一堆堆枯燥的文字。
说点本人对他们的看法,西德的RAF,要求美军撤离西柏林,撤离德国,撤离越南,这帮幼稚的年轻人应该清楚东德和东柏林是什么情况?
影片开头抗议巴列维国王,抗议者遇到的不过是拳头和棍棒,而1953年东柏林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仅仅为了增加面包配给而上街,遇到的就是T34坦克。
更可笑的是后来的历史,巴列维国王时代是因为经济不发达,社会发展不充分,很多妇女死于难产,但国王含恨死去后的伊朗的种种历史遭遇,无论某些左粪怎么辩驳,看看现在伊朗人口构成就行,多么可怕!!
伊斯兰革命后出生的年轻人占了人口多数,革命前出生的几代人因各种原因大量非正常死亡以致影响到人口结构。
西德的年轻人为了巴勒斯坦人的权力,为了所谓的“越南人民”可以在几年以后享受全民政治清洗,进集中营吃枪子,华人华侨被抢光家产驱逐回中国,上百万人做船民逃亡,几十万人在大海里喂鱼,而努力在西德用城市游击战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1700万东德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想尽一切办法逃离东德。
这样一个疯狂的时代背景下,高声疾呼美军撤离,真是很有幽默感,他们直接申请移民东德不就完了,可以体验没有美军武力保卫的德国另一半是什么滋味。
那里没有追求利润的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者,更没有帝国主义侵略机器,有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工厂,和社会主义人民武装力量,当然还有效率上比西德无能的资本主义当局要高得多的镇压工具,克格勃,斯塔西。
对于反越战问题,事后诸葛亮的用船民问题,红色高棉大屠杀来谴责这些天真的青年也不应该,这帮喜欢吸毒滥交群P听摇滚乐喊口号的年轻人,自然不会深入研究1917年以后一整部communism用鲜血写成的历史,但如果留心顺化城外那场可怕的再教育清洗的新闻。
也足可以见微知著,这些大头简单小头发达的低能儿,吃饱了撑的,沉湎于毒品与滥交的西方学生,除了追求自己一时放纵的快意之外,可曾真正为越南人民考虑过?
重复前社会主义者“老虎”克莱蒙梭的话没什么意思,但还是不得不说,20岁不信仰communism没良心,30岁还信,没脑子。
对于多数人来说,政治成熟期总晚一些,政治心理年龄停留在激情和叛逆时代的阶段,就是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我最早看到这些极左恐怖组织的介绍,是在80年代的一本杂志,好像叫《海外星云》上,有几篇文章,比较详细的介绍了直接行动,红色旅,红军派,赤军等。
这本杂志好多年没见过了。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60年代整个西方左翼运动基本是围绕反越战展开,但反战运动的中心,美国,除了黑豹党,不成气候的城市游击队共生解放军,H.R.布朗这样的煽动分子,煽动一下放火,发动城市骚乱之外,美国面临的极左恐怖威胁远远小于西欧,好像大报阀赫斯特有个后代孙女就是在做炸弹中不慎炸死,也算是共生解放军造成的聊聊几个伤亡之一。
英国虽然在血腥星期天之后面临爱尔兰共和军的威胁,但爱尔兰共和军问题本质上是民族和宗教矛盾,和法德意这些意识形态矛盾风马牛不相及。
看来这个问题上,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还是有差别。
苏东剧变后,极左势力基本树倒猢狲散,但还是有,希腊貌似是1997或者99年左右,一个叫“11月17日”的组织枪杀了英国驻希腊武官桑德森准将。
这个当年的CCTV新闻里有报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印象非常深。
可能大多数人对西方极左和无政府主义团体不甚了了,也没什么人注意这条新闻。
另,90年代初,大约93年左右,一个叫“战斗的比利时共产党员”的小派别,在布鲁塞尔还按过炸弹,但未造成人员伤亡,之后再未见到该组织活动的记录。
这条新闻当年参考消息在第二版不起眼的地方发过小豆腐块。
80年代的参考消息里还有极左恐怖组织活动的零星报道,比如日本赤军,法国直接行动什么的。
前两年有赤军领导人重信房子的新闻,当年的美女早已韶华不在,面对沧海桑田的巨变,也早已看透世情,不再纠缠于什么飘渺的世界革命,她的日本和阿拉伯混血女儿 确实很漂亮,可是特拉维夫机场那些命丧在重信房子前夫枪口下的冤魂,该去哪超度去??
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革命者追求的是快意恩仇,人道主义与法治在他们眼里,从来都不是值得一提的东西。
大陆官方在80年代出版的国际共运史里,对这些人的定论就是无政府主义,巴库宁分子,有托派背景,暴力活动既不能实质性打击资本主义秩序,而且客观上脱离了群众,疏远了群众,不能充分发动群众云云……陈词滥调隔靴搔痒。
再早出版的官方正式出版物我没见过,不清楚对这些人什么评价。
不过估计72年外交“一条线”以后的官方出版物,对这些人的评价也不会太高。
90年代后,出版的一些列反应苏东问题的书,比如回顾与反思系列等,多有侧面提及这些人的,苏联官方的态度基本是严厉批评:无组织的左倾盲动分子,毛主义者,态度最友善的苏斯洛夫和门徒波诺马廖夫也不过认为他们的活动客观上给西方捣乱,应该暗中支持。
如果这帮年轻人知道了苏共最高层对他们这个态度,不知该作何选择?
至于东德官方和他们到底联系到什么程度,鬼知道,反正神通广大的东德情报部门对西德渗透的非常厉害,6、70年代的阿拉伯恐怖主义的武器和训练多直接来自东德和波兰。
而西德红军派又从阿拉伯人那里得到武器和训练。
80年代克格勃对西德反核人链运动的渗透也非天方夜谭。
今天的年轻人不再像60年代的青年那样被谬误的意识形态引入歧途,理想主义激情过剩,到处滋事,是一件好事,但彻底的沉醉于物欲化中,丧失对自身私人领域之外公共领域的兴趣,丧失对公平、正义、进步的信念,陷入犬儒化的自我陶醉中,同样很可拍。
我周围的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是体育比赛,娱乐明星,时尚物品,和他们谈论五月风暴,伍德斯托克,巴德尔-麦因霍夫,红色旅,浅见山庄,我觉得好像自己成了傻瓜和疯子,在讲着不着边际的呓语。
20世纪从左翼无政府主义者的政治暗杀活动中开幕,又从苏联东欧巨变,理想破灭中谢幕,确实是一个激情澎湃同时又鲜血淋漓的意识形态的世纪,新世纪又回归传统,像浮华的乔治王朝时代那样,充满了追逐物欲的华丽又腐臭的资本主义气息,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每一个人,只要到了某一个年龄段或接受教育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就会关注政治、参与政治。
这样的“政治觉醒”是一个人责任感和集体感的体现,是应该被提倡和鼓励的,然而回顾历史,我看到很多这样的参与带来了无尽的冲突和惨痛的后果。
我正处在关注政治、参与政治这样一个年龄段,所以看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的整个过程中的思考正好反映这个问题。
在那个红色风暴高涨、个人崇拜盛行的1970年代,反帝国主义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尤其在纳粹滋生的德国,每一个德国青年的神经都是高度敏感的,他们绝不可能接受 像Kurt Georg Kiesinger这样的前纳粹分子去领导这个国家。
他们崇拜着格瓦拉、毛泽东、马丁路德金,当格瓦拉被捕后被杀,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被暗杀,美国在越南越是肆虐,他们的反抗情绪就越是高涨,最终,这群“Urban Guerrilla”就开始了从关注到参与的转变。
影片开始,Meinhof还是一名普通的记者,偶尔写一些政治评论针砭时事,然而越南局势的恶化和德国政府的冷漠让年轻人渐渐丧失信心,他们自发进行了和平的抗议、示威,结果却遭到了暴力镇压。
看到这里,我对这群年轻人充满了无限的同情,并对他们所遭受的镇压无限愤慨。
这也是历史上很多政治团体能兴起的原因,比如清朝的太平天国和维新变法,他们有一个极正当、极崇高的出发点,有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领头人,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影片继续,RAF逐渐形成固定的“小团伙”,抗议不成便开始一些捣蛋性质的商店,并在约旦沙漠进行军事训练。
这些行为还是能够被人理解的,无数德国青年的支持让Baader信心百倍,队伍不断壮大,自然应该把抗争推高一些层次。
但从中我也隐约察觉到这些行动中隐藏的危险,初涉政治的人容易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而这正是RAF先锋们头脑发热的开始,他们越是关注斗争的细节,他们的远大目标就越是模糊。
RAF“正义的”行动如多米诺效应一样继续,然而针对美国外交机构和右翼出版社的袭击宣告了他们作为“恐怖组织”的开始。
到以“正当的”理由去洗劫银行后,其实已经有一些冷静的民众感到了事情的不妙而离开了RAF,Baader和Meinhof争吵也提醒着我们这个政治团体已经误入歧途。
走到这一步,虽然已觉察到危险,但理想主义者的坚持却胜过了现实主义者的冷静,我们看到的是暴力活动的继续。
死了那么多人,造成那么大的破坏,正义的天平早已倒向了执政者这边,所以政府对RAF第一代领导人的逮捕不会让大众觉得这是任何的不公。
如果说这次运动到此结束,那RAF的历史评价远不会排到恐怖组织里,而以后发生的一切基本都不是Baader、Meinhof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并希望看到的。
从这里也反映出领袖对于一个新兴政治团体的重要性,领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团体的未来。
RAF的第一代领导者是正义的,他们虽然也疯狂过,但面对监狱的墙壁冷静思考后,他们纠正了那些幼稚的想法,看到了RAF后来人的无知,最终选择了自杀。
此后的RAF领导人一代不如一代,结果就是恐怖主义被推向极致,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看完电影,感到的是心酸。
RAF这个充满理想和生命力的团体干出了人类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恐怖活动,这是一段我们必须接受的历史,作为反例和教训,我认为这值得任何一位青年人去了解与反思。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往往是血气方刚的有志之士看不到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一心向着理想走,却不知已远远脱离了现实。
RAF失败根本原因其实不在于采取那些恐怖行动,他们从一开始就错了,空怀抱负去追寻那个共产主义的梦,完全无视集权下东德人民的生活状态,我想只要经过冷静分析,他们就肯定不会为这样的结果去革命。
参与政治这件事情,其复杂性更加难以琢磨和应对,这就是为什么无数的先锋政治团体都是以失败收场。
批判现实、指出社会存在的问题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如何能把社会变好,或是自己去参与政治就能改变现状,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好。
在政治之外,人们容易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它,但入其内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空想和妄想,等待他们的就是无尽的冲突。
所以我认为,在没有冷静、客观、全面的分析社会形势之前,选择“无为”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去做一个唐吉可德式的革命领袖,毕竟政治不是儿戏。
如果说把这部电影主要分为两部分,那么之前鼓舞人心的革命策划到实施到得到成效是第一部分,后来各位主要领导人被抓入狱是第二部分。
如果说第一部分足够展现了革命的魄力和魅力,那么第二部分则是革命不可逃脱的被背叛的命运。
从一开始,Baader等激进派的想法和行动就充满了冲动,缺乏充分的考虑。
处处的漏洞导致了行动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与损失,许多无辜的人为此丧命。
开头那激进右翼年轻人试图射杀左翼著名领袖和演讲者是从另一方面对革命魄力有余而思考不足的反映。
换句话说,那位激进右翼青年看起来貌似在做无用功,但本质上,Baader-Meinhof领导的革命团体所做的跟这位右翼青年并无两样。
当偏见与仇恨侵蚀人类的大脑的时候,独立和理性思考的空间就会被挤压到无限小。
不仅是行动本身的正义性,而且行动的每个细节都缺乏考虑和设计。
如果试图探求这个貌似不成熟的革命的原因,或许能够从革命者的立场来解释。
革命者是试图挑战这个社会最根本秩序的团体,缺乏物资,技术,人力和合法性。
从各个方面来说,在挑战强大的国家机器的过程中,革命者是处于不利地位的,而这种地位能够让许多不成熟的革命者放弃革命,甚至背叛革命。
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人类的本性和弱点不可避免将对革命发生致命的作用。
而对于坚定的领导者,这种于革命不利的地位将促使他们急于攻击敌人,取得哪怕是一点点的优势,或者对敌人造成损伤,来证明革命事业的成就和正义。
换句话说,革命者处于孤注一掷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利于独立、理性的思考的严密的谋划。
影片的第二部分充分展现了革命魅力过后的无奈与悲哀。
第二代Baader-Meinhof成员在信念上,组织上和技巧上都败第一代领导这许多筹,预示着革命的失败。
他们或许明白革命的主要对象,明白他们反对的是什么,但并不了解他们的对手和整个行动的合法性。
如果说第一代领导者还能够用较严密的思考和计划来鼓舞人心,那么第二代革命者的行为无论是在本质和还是外在上都与那位激进右翼青年所差无几了。
而革命另外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分清敌我。
Gudrun在行动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引用了毛泽东关于分清敌我的话,而革命后期第二代Baader-Meinhof的成员恰恰反了不能分清敌我的错误。
而且,他们还不能够充分认识敌人,理解敌人。
当Baader-Meinhof在得知革命失败后集体自杀时,第二代革命成员甚至还认为是国家机器杀死了革命领导者。
这不仅是对敌人的不了解,也是对革命本身的模糊和盲目坚定。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国家机器里那位戴黑框眼镜的长者却能够理解革命者从而打败他们。
与其他国家官员不同的是,那位长者首先试图在做的是理解革命,而非破坏他们。
这是Baader-Meinhof成员恰恰缺少的而且致命的部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对抗中,如果连你的对手都不了解,甚至你的对手比你还了解你自己,那么,这个对抗的结果就不证自明了。
这也是革命最复杂的部分。
革命包含了如此多的不同立场和力量的团体,有国家机器,革命者,支持革命的平民,反对革命的平民,外国势力。
各方的立场和力量都随着事态的进展而变化。
所以,革命的成功不仅要魄力和勇气,还需要领导人的智慧,革命者的配合,和民众的支持,即合法性。
“红军战线RAF”的城市游击战概念并不是建立在一个乐观的,可以扭转当前联邦共和国和西柏林政治气氛的观点之上的"The Red Army Faction's Urban Guerilla Concept is not based on an optimistic view of the prevailing circumstances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and West Berlin—The Urban Guerrilla Concept authored by R.A.F co-founder Ulrike Meinhof (April 1971)(乌莱克 迈因霍夫,红色战线RAF创始者,“城市游击战概念”作者。
1971年4月。
)如果不知道电影“巴德尔迈因霍夫”的时代背景,观众很有可能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二流的犯罪片。
红军战线RAF或者左派激进分子这些词语在大多数中国年轻人的头脑里也许会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长征或者文化大革命。
事实是这是发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革命运动”的组织和成员的名词。
“红军战线”RAF在西德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和个别的,比如意大利红色旅、德国红军派、法国直接行动,美国天气预报员,日本赤军等等。
而为什么这些组织都在在60年代末出现,70年代盛极一时,最终在90年代初开始暝灭也是有引人深思和反省的历史原因的。
电影“巴德尔迈因霍夫”发生在西德,我只简单分析一下电影中“红军战线RAF”形成的历史原因。
如果要仔细回顾整个60年代的政治组织和激进运动的话,我要写上几年了。
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整个世界分化成“自由世界”和“共产阵营”两大集团,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政治,军事和思想价值的斗争。
虽然没有世界大战的硝烟,白热化和激烈的斗争毫不逊色于任何真刀实枪的枪林弹雨,今天我们把那段时期叫做“冷战”。
直到1990年柏林围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冷战”才悄然落下了帷幕。
德国在二战结束后被美苏分割而治,以柏林墙为界,墙以西,是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世界”西德,而墙以东,则是苏联势力领导的“社会主义”东德。
“红军战线“之所以在西德,在60年代末出现,历史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了巩固本身的利益,在政治上不惜和纳粹分子合作,对左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进行疯狂压制。
西德在1956年取消了共产党的合法性,同时,在西德政府的成员中,不仅大部分的政府官员是右派组织或政党的成员,甚至很多前纳粹份子也担当了西德政府的要员。
(西德第一任联邦总理Konrad Adenauer,竟然保留了前纳粹总理秘书Hans Globke的职位),而在地方层面,纳粹势力更是被西德政府有所保护地,见缝插针般地涌进政府机构。
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左翼青年的政治主张和诉求没有合法的组织平台,虽然很多新的左派政党在此时建立,但他们的性质和目标已经区分于原来的德国共产党,在很多左翼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心里已经和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大相径庭。
另外,作为思想和新闻的喉舌---电台和报纸都被掌控在具有浓烈保守主义思想的大资本家手中,无时无刻地对左翼青年的思想和运动进行控制和攻击。
到了60年代末,西德政坛基本上被社会民主党(SPD)和基督教民主联合党(CDU)的“大联合”联盟所占领(占据了联邦议会95%的议席),前纳粹党员Kurt Georg Kiesinger成为西德联邦总理。
西德的政坛完全笼罩在“Pro-Nato”, “pro-Capitalist”的氛围中,知识份子和青年学生对社会民主党用“政治方便”的手法,与右翼势力同流合污的丑恶行径不仅讨厌而且心生恐惧。
可以这么说,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在西德比美国还要登峰造极,美国在60年代初基本不再有形式上的麦卡锡主义活动,而在西德,这种影响持续得更久。
(在1972年,西德甚至通过了一项法律,Berufsverbot法,禁止激进份子或有“可疑倾向”的人士任职政府部门)有压迫就有反抗!
压迫有多深,反抗有多高!
我以为,这是以后几十年左翼激进运动为什么在西德狂飙突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2.全球范围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与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斗争日趋激烈和白热化。
古巴革命,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南美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事迹在西方,特别是西德知识份子和青年学生中广为传播,切格瓦拉成了游击战士的代名词,以他的头像为标志的暴力革命形象风靡所有左翼青年。
与欧洲密切相关的阿尔及利亚反法独立革命运动也如火如荼,同样,以游击战争的方式引起欧洲人民的强烈关注,最终摆脱法国殖民,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甚至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一种反抗束缚,反抗不平等,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欲望在现实世界中已经成为实际的,每天看得到进展的现实。
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被压制的西德左翼青年,让他们在绝望的自身环境中看到了可能,看到了希望。
3.西方知识份子和青年学生为主的妇女解放运动,无政府运动以及美国民权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在欧美的影响。
这些意识形态的萌发和当时的文化艺术活动密切相关,因为电视的普及,区域不再是阻止思想和艺术交流的主要障碍,美国的大兵在西欧驻军的同时通过流行文化,也带入了大量的非主流政治意识。
欧美因为越战而产生的反战运动, 包括文化领域的嬉皮运动促进了西方青年的反社会,和反资本主义的热潮。
披头士带有浓厚反叛意识的流行歌曲成为革命的下意识的催化剂,为西方激进青年组织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美国的左翼激进组织Weatherman,就是从60年代美国流行歌手Bob Dylan的歌曲中找到了他们组织的名称和含义。
)4.苏联对匈牙利的入侵和共产主义内部分化,反斯大林主义的出现加速了西方左翼青年寻求一条新的政治路线和斗争方式的需求。
所有上述的历史条件都是红军战线最终在1969前后形成的原因。
他们并不是简单的暴力份子, 比如说创始人之一的迈因霍夫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记者,专栏作家和“具有本身专业领域独特思想的知识分子”(维基百科语)。
电影中的女主角,Gudrun Ensslin在关于反伊朗皇后游行冲突中被警察开枪打死示威者的演说中这样说道:他们(指政府和警察)将会把我们都扼杀. 你要知道我们在反抗什么样的猪?
他们是奥斯威辛(大屠杀)的一类. 你怎么可能和制造大屠杀的人讲理?
他们武装到牙齿而我们束手空拳,我们一定要武装起来。
电影中被暗杀的Rudi Dutschke,也是一位著名的知识分子,在他被暗杀之前,反共,反学生运动的主流报纸Bild-Zeitung曾经在头版发表文章,题目就叫:"Stop Dutschke now!" (暗喻:现在就杀了他),也因为他的被暗杀,红军战线的创立者迈因霍夫宣示:烧毁一辆汽车是犯罪,烧毁一百辆汽车是政治行动!
电影“巴德尔迈因霍夫” 和前不久的电影“摔跤王“一样令我感动,感动我的是正如本文开头引用的迈因霍夫的话一样, 也就像Steve McQueen的辛辛那提小子一样,也就像60年代伟大的美国歌星Bob Seger所唱的那首歌一样, 逆风而上!
Against the wind It seems like yesterdayBut it was long agoJaney was lovely, she was the queen of my nightsThere in the darkness with the radio playlng lowAnd the secrets that we sharedThe mountains that we movedCaught like a wildfire out of controlTill there was nothing left to burn and nothing left to proveAnd I remember what she said to meHow she swore that it never would endI remember how she held me oh so tightWish I didnt know now what I didnt know thenAgainst the windWe were runnin against the windWe were young and strong, we were runninAgainst the windAnd the years rolled slowly pastAnd I found myself aloneSurrounded bv stranners I thought were my friendsI found myself further and further from my homeAnd I guess I lost my wayThere were oh so many roadsI was living to run and running to liveNever worried about paying or even how much I owedMoving eight miles a minute for months at a timeBreaking all of the rules that would bendI began to find myself searchinSearching for shelter again and againAgainst the windA little something against the windI found myself seeking shelter against the windWell those drifters days are past me nowIve got so much more to think aboutDeadlines and commitmentsWhat to leave in, what to leave outAgainst the windIm still runnin against the windWell Im older now and stillAgainst the wind如果没有了那种逆风而上的意识,你已经成为了框架里的一件物品。
人民网报道,1月14日,希腊警方称,希腊左翼恐怖组织“革命斗争”(Revolutionary Struggle)称对最近发生在雅典的两起袭击防爆警察事件负责。
这是沉寂多年的欧洲左翼恐怖组织的最新动态。
这个消息使我想起红军阵线在1998年宣告正式解散时引用无产阶级领袖罗莎卢森堡的话作为结束语:“革命說:我曾在、我存在、我依然如此。
”
被开头那段街上的暴力事件震惊了。
记忆很深的一段台词:--我问自己,为什么恐怖组织层出不穷,是什么导致的?
--是个秘密。
也许第一代的RAF明白自己的目的,而随后的成员,都走错了路。
忘记了他们的目的,只是暴力。
其实也有些纳闷,为什么他们会为越南而奋起,或许这只是一个契机。
最后他们的集体自杀。
我觉得,果然,国家是暴力机器,而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
顿时觉得很可怕。
再加上最近个人遇到的某些事件,发现,社会果然很黑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帝国主义入侵越南,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一致谴责。
在主席以及我党的英明领导之下,全世界刮起了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迎头痛击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挑战,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彼时的欧洲大陆,正处在北约反动政权和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伟大的、富有光荣斗争传统的德国人民受到毛泽东思想的感召,正准备投入新的战斗。
德国人民的好儿女——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多年来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压榨。
他们满怀阶级仇恨,组建了红军旅,用马列主义的精神启迪德国人民,以此帮助欧洲民众改造资本主义思想,早日脱离苦海。
红军战士们对帝国主义的爪牙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打击,并在奥运期间援助追求自由的巴勒斯坦人民,成功歼灭数十名以色列侵略者。
革命活动让腐败堕落的资产阶级老爷们惶惶不可终日,德国人民挫败了帝国主义的阴谋,反动派夹着尾巴纷纷落荒而逃,革命形势空前浩大,欧洲民众尽欢颜。
德意志和欧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积极进取的好局面。
然而,仍有部分反动分子亡我之心不死,美帝及其走狗对红军旅展开了一系列疯狂围剿,在他们鬼祟的动作之下,战士们一个个倒了血泊之中,无产阶级革命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岌岌可危…… 虽然随着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两位同志的倒下,革命之火被顽固的落后势力扑灭了,但革命的火种不会消失,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会永远地记往他们,无产阶级革命,终会有胜利的一天!
赵雅茹:2008年上映的影片《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试图为20世纪60、70年代的学生运动、左翼运动讲述一个历史脉络。
在当时世界革命的大背景下,这些运动为什么会转向激进和暴力?
为什么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各种左翼恐怖主义组织?
戴锦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有必要追溯一下20世纪二战后的历史。
我以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发生是变革世界的动能被阻塞、革命实践可能遭到压缩乃至封闭的结果,而非相反。
类似故事的起点一定要追溯到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铁幕演说”、1956年苏共二十二大揭秘及同年苏军入侵匈牙利、英美联军武力强占苏伊士运河——出自两大阵营领袖国家的暴行重创了世界。
寻找美苏模式之外的、新的可能性的动能造就了全球60年代。
其中,“第三世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还是用詹明信的说法吧:长的60年代(对应着短的20世纪?
)始自1959年元旦。
这一天,古巴革命成功,切·格瓦拉带领着300多个衣衫褴褛的游击队员战胜了五万美式装备的政府军开进了首都哈瓦那。
用史学家霍布斯邦的说法,那一时刻,“全世界的左派为之欢呼”。
按照詹明信的定义,60年代终了于1973年9月11日(另一个“9·11”),那一天,智利陆军元帅在美国CIA的支持和直接资助下发动军事政变,以十足恐怖主义的形式推翻了民主政权,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遇害。
这期间,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是越南战争的爆发和持续升级:经由电视媒介,一边是美军的越南暴行在美国、欧洲、全世界引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大规模反战运动,一边是越南战争——一个东南亚小国,不仅挺身对抗美国的军事霸权,而且令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美军深陷的泥潭——极大地鼓舞了全球的反美、反帝社会力量。
而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则是切·格瓦拉之死。
1967年10月8日,切·格瓦拉率领的玻利维亚游击队与由CIA训练并指挥的政府军遭遇,切受伤被俘,9日被杀害在无花果村。
10日全球主要报刊头版刊载了这一消息及玻利维亚军方的陈尸照片。
“那一天,大半个世界在哭泣。
”然而,人们始料未及的是,切·格瓦拉之死却成了60年代全球青年学生主题反制运动的直接触发点。
1968年,巴黎迸发了“五月风暴”,不仅左翼学生而且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大部分法国思想家、导演、学者都涌上街头,修筑街垒。
运动引发工厂全面罢工、市民罢市,一时间几乎倒阁。
由法国“五月风暴”到意大利“热秋”,“最后一场欧洲革命”席卷了西欧,并与北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强烈共振。
然而这场革命骤然引爆,瞬间燎原,但很快便在极端残暴的镇压下熄灭。
遭到挫败的左翼学生、学者、艺术家并未因挫败而放弃;继发的浪潮,是他们深入工厂,走向乡村,参与并记录、表现工农的抗争运动,更为激进的,则投身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游击战。
然而,随着60年代终结及美军被迫撤离越南,遍地星火的全球抗争渐趋沉寂。
到70年代初、中期,60年代所开启或尝试打开的社会空间与变革可能渐次破碎、封闭。
这便是左翼恐怖行动兴起的国际背景,也是我们今天“阅读”《卡洛斯》《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所必需的历史知识。
换言之,最为激进的欧洲左翼青年由游击战到依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恐怖行动,是革命无望后绝望的铤而走险与反抗绝望的极端选择。
王炎:阿拉伯世界也发生了类似情况。
埃及1952年纳赛尔政变,两年后掌权,在1956年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取消了英法在埃及的特权,激发了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
埃及实行土地改革、经济国有化等社会主义改造,短时间内带来奇迹般的经济增长,社会民生迅速改善,阿拉伯世界从埃及道路看到未来的希望。
纳赛尔顺势提出“泛阿拉伯主义”,构想阿拉伯各国凝聚成一个共和国。
他的魅力激发了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许多国家的世俗化、民族主义革命,反殖、反帝浪潮席卷阿拉伯世界。
美英支持以色列打赢第三次中东战争,泛阿拉伯运动在1967年遭重创,埃及失去在阿拉伯的领导地位,巴勒斯坦解放希望渺茫,巴解组织也转向激进和暴力。
1999年获奥斯卡奖的纪录片《九月的一天》,曾采访慕尼黑绑架案唯一的幸存袭击者杰莫·阿尔·加希(Jamal al Gashey)。
他回忆当年参与恐怖活动的心路历程,作为从小生活在巴勒斯坦难民营的一个苦孩子,不惜生命投身巴解运动,终身不悔。
他没有多少伊斯兰宗教情节,而只是献身政治事业,这与反恐时代大肆渲染的极端宗教激进主义根本不同。
刚才戴老师讲到欧洲“68学运”这条线索,我想提及另外一条线索,即大西洋的另一侧北美也遥相呼应。
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与民权运动如火如荼,出现了“黑豹”这样激进的暴力组织。
不仅是黑人参加,也有白人学生积极参与。
“黑豹”从6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末策划了大量暴力事件,纪录片《释放西尔维娅·巴拉尔迪尼》(Freeing Silvia Baraldini)就从白人学生西尔维娅的视角讲述这场革命。
最后,FBI暗杀了“黑豹”领袖,逮捕了许多像西尔维亚这样有影响的人物,判了重刑。
如今关在关塔那摩的政治犯,大多仍是“黑豹”成员。
美国与欧洲不同的是,以诉求种族平权的面貌出现,没有白人蓝领的支持,也没有欧洲式的工运,特别是与反战抗议纠结在一起。
当然还有古巴、拉美在后院策应。
总之,冷战时代的北美大陆不像后来叙述的那样歌舞升平。
漫长的60年代,世界革命风起云涌,各大洲遥相呼应,当今世界的主流话语极力淡化这段历史,把反恐局限在针对宗教激进组织的斗争。
我想《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卡洛斯》《通向浅间山庄之路》这些影片展示给我们反恐时代的“史前史”,揭开了恐怖主义外衣下隐藏的、相去并不久远的一段革命史。
当美国政府频频用极富感情色彩的词汇来涂抹国际政治时,还有多少人能保持冷静,理性探究事情的真相?
国家竟然可以是“邪恶”的,而“恐怖”居然也成为了一种主义。
ah, my foes, and oh, my friends 世界不是给污染弄糟的,而是给人类的虚伪自私摧毁了的。
你以为我们比中世纪的黑暗强多少?
强权国家代替了教士,依然只手遮天。
恐怖主义不过是他们最糟糕的私生子!
不是先有的恐怖分子才催生了恐怖主义。
后者只是愤怒到极端后才爆发的不幸——对谁都是如此。
他们不是为自己的面包而放置炸弹,绑架和暗杀要人,他们怀有不可不谓崇高的理想:为了第三世界,为了越战,为了朝鲜,为了中欧。
他们无法认同自己的政府在这些问题上所扮演的霸权角色,为了这种分歧,那些年轻人选择了开战。
但他们的道路只能在体制高压下被一再堵截,直至疯狂,双手沾满洗不掉的鲜血。
这时,他们还有多少理想?
被政府塑造为暴徒和凶手的他们,在临死前也会胆怯和迷茫——“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许会死吧”“哪一方正确呢?
这并不清楚。
最后的战斗是从猪猡手里解放人类,这是革命,怀着对生命的爱和对对死亡的试探。
我为人民服务。
”他们是为人民服务……谁能认同?
但又难以断然否认……日本赤军的首领重信房子说过,“在过去的特殊时代和情况下,赤军所做的代表了人们的需求,但是现在,我讲解散日本赤军组织,在法律之内继续奋斗。
”嗨,恐怖主义,你到底是什么?
了解世界,开拓视野
头疼...........
最近在看Aust的原著,电影感觉起来非常主观而且有崇拜色彩,很矛盾。
一群帅哥美女组成的RAF
7,电影拍得很凌厉,节奏非常好。记录片转场加强了电影真实性和厚重感。一群嬉皮士搞革命果然没有前途
片尾曲竟然用的是《在风中口交》。
毫无意义的一部电影
毛泽东这大魔王
女主援引毛泽东那一大段的时候好吃惊。
2009-12-29,8.
有美化暴力之嫌
此类电影一定要少而优
你的激情只是新鲜粪便上散发的热气
挺好一故事 讲的乱糟糟的
打着政治历史题材的幌子,投艺术电影的机,倒暴力情色的把。
社运课上老K放的。
一涉及意识形态,嗯,评论区阴阳怪气的2B的劣根性就又藏不住了,呵呵
能革成命的总是令人倒胃口的人
真的很一般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