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在清朝被称为索伦部,它是世界上最早被称为战斗民族的族群,几乎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所有比较大的抵御外侵的战争,出了非常多的英雄。
然而,到清末时,鄂温克族的男人都上了战场,只留下老人、妇人和小孩,传宗接代成了问题。
于是,索伦部妇女们历尽艰险前往战争前线“取孩子”。
鄂温克族人涂们将这段真实历史搬上了大银幕,为观众呈现了这么民族曾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涂们是演员出身,《呼伦贝尔城》是其导演处女作。
相信很多观众认识这个演员,还是2017年他凭借电影《老兽》中的“老混蛋”一角拿下金马影帝。
第二年,他又作为颁奖嘉宾来到金马奖,当时正值有位台湾导演发表了不当言论,而作为颁奖嘉宾的涂们走上台说道:“很高兴来到中国台湾金马奖……”霸气回应了之前的不当言论,也让观众见识到了这位鄂温克族人的血性。
其实,涂们之前作为演员演出过很多古装历史影视剧,《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有“草原王爷专业户”的称号。
但是,涂们并不想被定型为类型演员,这一次作为导演,也是因为终于找到了发自心底热爱的题材。
第一次做导演,选择《呼伦贝尔城》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题材,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厚重感,对于涂们来说,挑战有点大。
不过,导演涂们对于题材的处理很巧妙,他没有用一种宏大的视角去表现鄂温克族的历史与战争,而是把叙事视角收紧,将历史与战争当作整个故事的背景板,观众在片中基本没有看到敌我双方的厮杀,看到的是战争中每一个活生生的女人,他们在面对战争,亲人离世之后的真实反映与心理变化,导演把着眼点放在战争背景下的女人身上,更多的是通过女性群像视角去呈现鄂温克族女人的坚韧、牺牲与奉献。
其实,光是表现鄂温克族的女性为了繁衍后代,到前线“取孩子”这个角度就足够新颖了。
影片流露出十分强烈的女性意识,这在男权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产电影中是非常少见的。
片中塑造的女性群像,他们独立自由,十分有魅力。
在去往军营的道路上,导演并没有为故事制造太多矛盾冲突,但是观众却能够体会到他们对于爱情的坚守,对于家庭的责任,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传承的贡献,从女性视角来透视战争的背后,表达战争的残酷及反战思想,诠释鄂温克族人民的家国情怀。
电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反战主题,萨仁高娃饰演的诰命夫人那丹在电影中讲了多少次“战争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作为民族题材电影,《呼伦贝尔城》为国产电影提供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形象。
在战争背景下,不只是前线的男性才被称作英雄,其背后那些独立自主的女性也可称为英雄。
片中出现了好几次萨满围着篝火跳舞的镜头,本来这段跟故事本身没有关系,但它却把影片和鄂温克族群的历史、牺牲等联系在一起,就显得非常感人。
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呼伦贝尔城》提名了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等大奖,最终导演涂们获得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大奖。
观影《呼伦贝尔城》,有两个人,让战台烽倍感惊喜,其一是本片的导演,就是凭借《老兽》获得金马影帝的老戏骨涂们,其二是本片的主演,久违了的著名演员萨仁高娃。
虽然是年近花甲,首执导筒,但对于涂们而言,电影《呼伦贝尔城》却是为祖先立传,意义非常。
毕竟,这是一部讲述鄂温克族繁衍生息的影片,而涂们,又是不折不扣的鄂温克族人,能够将族人传颂至今的“诰命夫人”传承生命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已经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承载了义不容辞的使命,奉上了忠实虔诚的信仰。
由此,整部《呼伦贝尔城》也始终被一种坚毅和感动所包围,令整个观影过程,都满溢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影片开场,因丈夫的牺牲,而被清朝皇帝封为“诰命夫人”的鄂温克妇女那丹,承担起了呼伦贝尔城的安危存亡,男人们被派去守边打仗,女人们在家劳作,但战乱经年,瘟疫不断,令族内人口急剧下降,于是,那丹想出了率领部族的妇女们前往阵地探亲“取种”的计划,带领部族的女人们,长途跋涉去军营探望丈夫。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听起来似乎都有些荒诞,但若真的了解当年的情境,又不得不为那丹的机智与勇敢点赞。
战乱年代,生死都在一念间,唯有活下去,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即便是“探亲团”到达战场,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妻子与丈夫幸福团聚,有的妻子却要面临生离死别之苦。
但不得不说,此一程还是取得了累累的硕果,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方法,真的十分有效的缓解了鄂温克人的生存危机,也守住了古老的呼伦贝尔城的繁荣昌盛。
影片起名为《呼伦贝尔城》,不仅因为这里是故事的诞生地,更是因为其所代表的,正是一名叫“呼伦”的姑娘和一名叫“贝尔”的小伙的爱情结晶。
而影片也用更多的笔墨,为观众呈现了众多鄂温克女性的勇敢与隐忍,独立与自主,她们的求生欲,正是鄂温克族人在民族秉性上的继承,在民族文化上的传承。
《呼伦贝尔城》由萨仁高娃、阿尔德那、阿茹娜、余忠、吉日嘎拉等主演,影片的大部分主创,也都是少数民族电影工作者,由此,带来这样一部极具原生态的粗粝风格的影片,广袤的草原,不屈的民族,熊熊的烈火,悠远的号角,能将我们瞬时带入到几百年前的草原边城,同这帮最早被称为战斗民族的鄂温克人一起战斗,生活,跨入历史长河,迈进生命丛林,跪拜于高耸的长生天之前,影片《呼伦贝尔城》成了一座精神坐标,令人感怀。
辽阔的草原,翱翔的雄鹰,彪悍的边境民族,在既往的影视作品中多有呈现,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鄂温克人,对于这样一个关乎民族延续的故事,却无疑充满了新意,这里是对生命的敬重,对生存的求索,这是人类得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般接续至今的根本。
时至今日,我国的鄂温克族有三万余人,而诰命夫人当年的壮举,始终在鄂温克人民心中传颂,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呼伦贝尔城》的故事,有源有据,功在当年,泽被至子孙后代,功在鄂温克,泽被整个中华民族。
涂们老爷子明年就六十了,他真正被大众所熟知,应该还是17年拿到金马奖影帝,以及隔年在颁奖礼上那番义正辞严的发言。
但其实,从1985年开始,他就已经活跃在大银幕上,最早是以参演《成吉思汗》出道,早年曾经跟第四代导演吴子牛,塞夫和麦丽丝合作居多。
因为他那张带有典型草原特征的面孔,他也分别于85年,97年和13年分别三次扮演成吉思汗这个角色。
15年之后,他因为主演《告别》获得First影展最佳演员奖提名后,开始成为新导演们的爱将,直到凭借《老兽》中执拗、不近人情,其实又有着自己特有生存之道的混蛋老杨这一角色,一举获得金马影帝。
让人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刚刚在表演领域触到天花板的时候,他已经悄然转身,成为一名年纪很大的新导演,带来了这部最温柔的《呼伦贝尔城》。
《呼伦贝尔城》讲述了鄂温克族成年男丁响应军营征召奔赴陕甘北部补营打仗,由于鄂温克族原本人丁并不兴旺。
经年累月的打仗带来的只有男人们阵亡的消息,却丝毫没有凯旋归来的迹象;留守的老弱妇孺又不得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考验,生命的繁衍生息成为了鄂温克人面临的大危机。
为了避免鄂温克人灭族亡种的危险,因丈夫战死沙场而获封诰命夫人的那丹做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带领着索伦部适龄的妇女们穿越重重艰险前往军营去“取孩子”。
整部电影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这群不同寻常的女人完全不输给男人的英勇壮举。
“取孩子”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在涂们导演娓娓道来的叙事中,变得理所应当,而且自有另一种悲壮。
在这里,必须要注意到一个事件背后的深层历史、民族等等特殊的背景。
有媒体评价,这是一部讲述鄂温克族“亡存绝续”的电影,不得不说,这个评价十分的精准,今有和平年代的“过日子就是过人气”,古有“沙场亦有柔情”的民族血脉延续。
在《呼伦贝尔城》里,你看得见涂们等编导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部比较好看的影视作品,更是一个民族的高光历史时刻的完美还原。
与此同时,顺应当今影视作品需要“与时俱进”的想法,这部《呼伦贝尔城》规避了冷兵器战争片习惯展现战争残酷的大场面的惯例,继而转向对于民族精神的展示与思考。
文戏的细腻与影像的升级齐头并进。
说起文戏的细腻,第一场戏就打动了笔者,当得知丈夫战死沙场的噩耗,萨仁高娃扮演的女主角表演很突出,不仅情感的递进层次分明,而且最终的爆发悲恸天地。
这种好演员好演技催生好角色的做法,让人十分佩服。
而片中一众中青年演员如阿尔萨那和余忠等人,也很好的诠释了鲜活的角色,让这个历史故事的厚度显得顺理成章。
再者,刚刚提到的视听影像升级,则是完成了大银幕作品应有的质感。
很多青冷或昏黄的色调,配以天辽地阔的的空镜头,展现了草原的丰饶与自然的瑰丽,让人过目不忘,是为极好的视听享受。
提到呼伦贝尔的名字,脑海顿时会浮现宛如油画一般的风景:白云草原一线平,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千年风霜过后如今祥和宁静孕育无数生命。
却不知它其实经历过无数的动荡,抚平过历史车轮一道道的沟壑。
电影《呼伦贝尔城》,正将镜头对准百年前清朝时期动荡不安的呼伦贝尔城,为观众描述草原上的山林民族鄂温克族人,如何面对残酷现实,如何面对生命繁衍,如何迎接民族未来的感人故事。
虽然影片是讲述匪乱时期下风雨飘摇的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但却规避大篇幅展现刀光剑影和血肉飞溅的厮杀场景。
不以生死悲壮的男性色彩为重墨,反以族中女性群体的角度去折射,从她们动乱中的感受和成长去侧面体现现实残酷所带来的影响,影片的冲击一样巨大,且沉重。
而且电影更让人感动之处在于,表现鄂温克族女性在无法改变的残酷匪乱面前,积极面对勇于改变现状,努力改变族人未来命运的精神。
独立女性精神贯彻全片,成为影片最闪光的魂!
因为常年遭遇匪徒骚扰,鄂温克族人的男性必须拿起武器对抗并且不断有成年男子补营成为士兵,长年累月的自卫战几乎要拖垮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和最重要的繁衍。
眼看族里只剩老人和孩子,所以诰命夫人那丹,组织族中适孕年龄的女性,决定去军营“取孩子”。
浩浩荡荡的妇女团就此出发,长途跋涉各种艰险,来自狼群的骚扰,来自族中女子的生病,那丹夫人带领年轻女子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了军营,并且妇女们也都得偿所愿怀了孩子。
当然期间也并非顺利,海列尔失去了丈夫,乌丽雅继失去儿子后再次失去丈夫。
在军营中这些妇女们感受到了团圆的欢聚,也感受到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也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孩子。
她们是带着族群的使命而来,她们代表着族群的未来。
她们肩上的担子,其实很重很重!
然而,在夫人那丹的带领下全族的女性们以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力量,去克服所有的困难!
比如去的途中伊兰别身染风寒,怕传人其他族人自己默默离去不耽误大部队前行,这种牺牲精神让人感动。
再如夫人那丹,她不畏高龄一路带领妇女们往返,堪称全族女性的精神支柱!
而且到了军营面对牺牲的男性族人,她以长辈的身份去安抚也以族人领导者的责任去收集这些牺牲者的衣帽,带回给英雄的家属,以此告慰!
从鄂温克族人这些伟大的女性身上,看到了他们族人的不畏不惧勇敢和强大!
而这些女性精神更是值得当下女性们去感动和感受的。
在如此动乱的年代都可以自强不息绝处逢生,更何况如今的现代生活又有什么理由去放弃梦想放弃自我?
其实这是影片带给女性观众的一个思考。
再说到电影的导演,该片由金马影帝涂们指导,而涂们导演是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所以他对这片草原和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和浓浓的眷恋。
并且体现在他对于影片的灌注和情怀!
电影很多镜头大量展现草原的磅礴和包容,辽阔和宁静,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力量。
此外涂们导演用宁静但不失厚重力量的镜头,去展现鄂温克族人的顽强生命力和信仰。
对于生离死别,对于向死而生的表达,涂们导演却非常的克制。
不过度煽情也不会过分的渲染,用真实的力量去触碰观众内心的柔软。
所以电影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勇猛的萨雷,深情的本靠,忠贞烈女伊兰别,善良又深情的乌丽雅和海列尔。
这些鄂温克族的年轻人,在涂们导演的镜头下鲜活异常,而他们的精神信仰也随着影片,流淌到观众的心中带来震撼和感染,就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所蕴含的无穷力量。
#呼伦贝尔城# 100年前沙俄入侵东北边疆,清政府看重索伦四部(鄂温克、鄂伦春、、巴虎蒙古、达斡尔)骁勇善战强征年轻勇士戍边,致使呼伦贝尔城沦为“孺妇孤寡”之城,影片以这个背景展开讲述了诰命夫人带领妇女前去战场“取孩子”的故事,相比同类民族题材电影如《红河谷》、《嘎达梅林》,导演避开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视角,将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转成了女人为延续血脉所作的牺牲和斗争,在人丁不旺、民族断根的危亡之际,取孩子如此合理,但在制作上还是有很大硬伤,用不太丰满的人物角色来撑起整个民族的性格未免有些牵强,用长生天、萨满仪式来交待人物的命运有些单薄,用高饱和色调重度渲染婴孩场景甚至用男孩女孩代指呼伦+贝尔诠释“呼伦贝尔城”寓意在当今低生育时代未免让人产生对二胎的联想......特别是在大学生电影节上映,是为了试探民意吗?
不过对于喜欢研究民族史的筒子来说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是看完《额尔古纳河》后对游牧民族心生一丝敬意,100年后他们放下猎枪、下了马背、接受汉化何尝不是一种牺牲,一种对影片所阐述的延续血脉、生生不息的决裂;另外演员都是鄂温克族和蒙古族出身,套马,摔马,驱赶勒勒车等细节也很真实,特别是男主酷似主演《红河谷》的邵兵[调皮]
看的资料馆点映,电影里各种悲伤,电影外的我不伤悲。
只说三个疑问吧:1.生双胞胎的那位女子,如果能在驿站活,又为什么非要回呼伦贝尔死?这一点上,不理解导演的价值观。
2.归途中,有的是没怀孕的女子,非得怀孕的去取冰?导致孕妇流产,剧情需要?3.不能生了孩子再回去,必须得怀孕时回?一年多都过去了,还在乎多半载?
文/温翔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涂们老师也跨界当了导演,即将六十岁的导演处女作《呼伦贝尔城》横空出世。
在娱乐圈演而优则导的演员不少,比如比较成功的姜文、徐峥、陈思诚和赵薇等,而涂们老师也算一位。
导演和演员是不同职业的两个工种,可能在某些演员心目中导演的话语权还是比较高,演员只是按照导演的指令完成表演工作,而导演要负责很多事,包括编剧、摄影、服化道、美术、剪辑等等。
涂们老师快六十岁,而且已经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和中国导协年度最佳男主角的荣誉,理应退休养老,或者减缓接戏的节奏,但涂们老师老当益壮,他不仅是《呼伦贝尔城》的导演,还是编剧之一。
做编剧和导演都是很累的工作,可能涂们老师心中有当导演的梦想,因为不当导演的演员不是好演员,窃以为在涂们老师的心中,《呼伦贝尔城》是他的一个梦,他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
《呼伦贝尔城》没有很新奇的叙事手法,算是很简单的顺叙,偶尔穿插点倒叙,目的是把故事讲透讲深了,能够给观众留下一点思考和感动。
故事很简单,没有任何的噱头,有的是表现淳朴的鄂温克族人民为了保护家园,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家人的团聚和幸福,那丹姨通过自己带着年轻妇女造访军营的动人故事。
扮演那丹姨的是复出影坛的萨仁高娃,她曾经在《公关小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在《呼伦贝尔城》扮演的母亲那丹姨没有一般女强人的张扬,她用很写实的方法演绎,看似弱不禁风,其实内心强大仁慈。
老公战死沙场,而儿子又继承父辈遗风奔赴战场杀敌,那丹姨不明白,持久的战争让很多年轻人失去了生命,眼看着鄂温克族人口越来越稀少,所以她才想出带着年轻女子到军营造访她们的老公们,目的就是能够为鄂温克族续香火,间接的为老公们打气。
这并不是一个传奇故事,但它却是一个现实的故事,常年的战争导致家破人亡,男人们都战死沙场,鄂温克族不能绝后,所以才有了为守护呼伦贝尔城,那丹姨带着妇女们长途跋涉几个月来到军营探望滴血奋战的老公和儿子。
那丹姨的伟大不仅仅是为鄂温克族传宗接代,她还做了很多令人赞叹的事,比如为失去母亲的孩子承担抚养的责任,还有为儿子萨雷抚养在战场捡到的女孩,还要抚养自己的一对龙凤胎孙子孙女,没有坚强的底气和勇气,那丹姨是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而是让女人们走向战场,为鄂温克族传宗接代,这貌似听起来有点荒唐,但的确是比较务实的行为。
涂们老师表现这个故事,没有取用年轻貌美的演员,而且大部分演员都是鄂温克族,是部民族特色浓郁比较有血性的故事。
其实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的传奇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母亲为了民族未来的壮举。
该片获得了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涂们老师导演处女作能够获奖,说明他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寓意了更深沉的内涵,以小见大,彰显了鄂温克族母亲博大宽广的胸怀,为了民族利益,那丹姨坚强的不断向前走,排除重重困难,最终兑现了自己的愿望,也为民族继承了香火。
很多跨界导演都讲不好故事,但涂们老师做到了,虽然不够新奇,但却朴实感人,令人记忆犹新。
至少完成度还是很高,保有他们六零后生人的那种淳朴厚重的风格。
提起呼伦贝尔,脑海中会浮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
试想一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马儿恣意地奔跑,牛羊成群结队地吃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而在这片广袤草原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不为人知的故事,舍弃家庭保护一方平安的英雄儿女,无惧生死与大自然抗争的鄂温克女人……影片《呼伦贝尔城》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和偏写实的表现手法,透过女性的独特视角,撰写了女人与大自然之间顽强拼搏,书写了永不服输的悲情史诗。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由于边境匪患猖獗,为保一方平安,鄂温克族的男丁都被送往军营,一晃三年过去了,将士们渺无音信,而呼伦贝尔城里只剩下老弱病残,死的死、病的病,人口不断减少,生存都成了问题。
无奈之下,那丹带领着育龄妇女长途跋涉,前往军营与丈夫们相聚,为了部族的繁衍生息,也为了能将“孩子”带回来,而等待她们的是一场场生离死别的残酷考验。
都说战争是残酷的,影片中没有用过多的篇幅来对战争加以展现,而是巧妙地采用女性的视角来揭露战争的创伤和后遗症。
当城里的男人都去参军入伍,剩下的女人肩负起生活的重任,赶着牛羊放牧、骑着马穿行草场,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可以说,她们用瘦弱的身躯和坚韧的品格,填补上了男人离家后的空白,长年累月做着和男人一样的工作,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保护着家人的康健地同时减轻将士们的家庭负担。
整部影片,犹如《北方的纳努克》一样,上演了人类与大自然像搏斗奋进的悲情史诗。
前往军营的道路困难重重,不光要克服粮食水源的难题,还有疾病的困扰,几个女孩染上了伤寒,为了不拖累其他人,偷偷离开了大部队,消失在冰天雪地里,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
历尽艰辛来到了军营,等待她们的不光是欢欣和喜悦,更有悲伤与痛苦,期盼多年的丈夫已经不在人世,失落、彷徨、迷惘全都写在了脸上,发人深省有催人泪下。
返程的路上,充满着艰辛与坎坷,孕妇为了取冰摔倒失血流产而死;为了将死去战士的衣物带回家,老管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生下龙凤胎的产妇永远闭上了眼睛;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熟悉的身影,由清晰逐渐模糊,消逝在返程地途中,活着的人除了心酸和泪水,也更坚定了与自然抗争的动力和决心。
《呼伦贝尔城》除了题材独到和故事感人外,汇集了萨仁高娃、阿尔德那、阿茹娜、余忠、吉日嘎拉等人的演出阵容。
尤其是萨仁高娃饰演的诰命夫人那丹,既有面对爱人离别时的悲情时刻,又有对孩子奔赴军营的依依不舍,更有带领部族女人赶赴军营的英勇壮举,眼神、表情和动作中流露出的都是戏,不光让观众领略了老戏骨的风采,更是成为片中不可或缺的加分项。
提起涂们,大家都不陌生,凭借在《老兽》中的精彩演出,斩获金马奖影帝。
作为涂们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呼伦贝尔城》将镜头对准了以鄂温克为主的少数民族,透过他们的英勇不屈、与大自然的残酷较量,刻画了他们坚强勇敢、隐忍不屈、百折不挠的品格。
整部影片的完成度相当高,主题明确、人物突出、故事抓人,感情真挚,虽然出场人物众多,但摆脱了人物脸谱化或群像化的常规设置,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说,涂们导演的处女作相当成功。
《呼伦贝尔城》凭借独到的女性视角,从侧面揭露出战争的残酷无情,特别用写实的手法展示了战争对战场之外的女性造成的伤害,以及女性在战争中无可替代的作用,谱写了少数民族的。
影片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获得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首执导演筒的涂们,已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文/慕容天涯众所周知,金马奖影帝涂们老爷子是个硬气的主,作品列表里每个出演的角色,必然个性鲜明,成片里的表现更是无比突出,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此番,他导演的作品《呼伦贝尔城》一出手,就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让鄂温克人那段不被知晓的历史重现大银幕,是为年内华语作品的良心之作了。
这个故事的关注点,不仅仅是当年索伦部族人保家卫国的大情怀,也非如今作品普遍聚焦的小情爱。
而是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切入点,来展现当年鄂温克人的付出,乃至牺牲。
片中,当年的戍边将士,一别三载,无法归乡,最终整个部族的传宗接代成了大问题。
在女性族长由萨仁高娃扮演的角色带领下,整个部族做出了抉择“他们无法回到家里来,那我们就到前线去”!
于是,女性族人最终长途跋涉来到军营,与前线将士生活在了一起。
故事中延续了血脉,现实里传承了精神。
有媒体评价,这是一部讲述鄂温克族“亡存绝续”的电影,不得不说,这个评价十分的精准,今有和平年代的“过日子就是过人气”,古有“沙场亦有柔情”的民族血脉延续。
在《呼伦贝尔城》里,你看得见涂们等编导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部比较好看的影视作品,更是一个民族的高光历史时刻的完美还原。
与此同时,顺应当今影视作品需要“与时俱进”的想法,这部《呼伦贝尔城》规避了冷兵器战争片习惯展现战争残酷的大场面的惯例,继而转向对于民族精神的展示与思考。
文戏的细腻与影像的升级齐头并进。
说起文戏的细腻,第一场戏就打动了笔者,当得知丈夫战死沙场的噩耗,萨仁高娃扮演的女主角表演很突出,不仅情感的递进层次分明,而且最终的爆发悲恸天地。
这种好演员好演技催生好角色的做法,让人十分佩服。
而片中一众中青年演员如阿尔萨那和余忠等人,也很好的诠释了鲜活的角色,让这个历史故事的厚度显得顺理成章。
再者,刚刚提到的视听影像升级,则是完成了大银幕作品应有的质感。
很多青冷或昏黄的色调,配以天辽地阔的的空镜头,展现了草原的丰饶与自然的瑰丽,让人过目不忘,是为极好的视听享受。
最重要的是,比起偏向主旋律同类题材的脸谱化,片中编导设置了诸多类型的角色。
他们中,有类似族长般的女性角色象征性别意识,有地方的官员默默支持作为后盾,有青少年毅然从戎代表未来,有老仆般的管家耿耿忠心齐心携手。
这样一来,以多元化的角度丰富了看点,也展现了民族由人演绎,群体因个体放光的大与小的互动。
最终,让《呼伦贝尔城》成为了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那段历史,永远铭记。
而这道耀眼的民族之光既点亮在现实里,也闪烁在影像中。
整体质量:★★★★演员表演:★★★★音画效果:★★★★娱乐指数:★★★★
文/张建雄少数民族史诗电影《呼伦贝尔城》用原生态的方式讲述了呼伦贝尔建城的一段历史,着重突出鄂温克族的英雄情结,特别是以诰命夫人(萨仁高娃饰演)为代表的妇女们在特定战争背景下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维护了这个种族的延续,维护了整个民族的尊严,从女性视角深度揭示战争之殇,电影质感如泣如诉、如诗如画,韵味悠长。
《呼伦贝尔城》是影帝涂们的导演处女作,涂们是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演员奖得主,三十余年的演员生涯,涂们塑造了诸多经典角色,譬如《老兽》中的老杨、《告别》中身患绝症的父亲等等。
影片《呼伦贝尔城》由萨仁高娃、余忠、阿茹娜等主演,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清朝末年鄂温克族人传承生命与民族的故事。
影片的最大主题是揭示战争之殇,影片中的女主角那丹(萨仁高娃饰)讲了好多次的经典台词“战争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凸显了“止战、和平”这一主题,战争让鄂温克族的男人们流血、肢体残却甚至牺牲生命, 战争让鄂温克族的女人们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守护家园、放牧、照顾孩子老人……长期的征战使鄂温克族内男丁数量急剧下降,繁衍子嗣面临危机,族中的诰命夫人那丹决心带族中妇女前往军营,让民族血脉生生不息。
作为民族题材电影,电影里面文化内涵形象的展示独特、新鲜,草原民族对“长生天”的信仰贯彻全片,神秘的萨满仪式极具民族特色,人物的命运也因此增添了一丝厚重。
辽阔草原上“长生天”的滋养,呼伦贝尔城的姑娘小伙浪漫、真诚、奔放,他们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也把生育作为神圣的使命。
影片中的萨雷和伊兰别正是这样一对忠贞不渝的情侣,他们青梅竹马,长大之后却被乱点鸳鸯,勇敢追求爱情的萨雷跟好兄弟一起去抢亲,并且用自己的财产安抚情敌一家之后最终和心爱的姑娘结成连理。
刚成婚不久就因战争被迫两地分居。
在“取孩子”的路上伊兰别不幸染上风寒,为了不连累大家,她和几个妇女主动脱离大队伍,误以为妻子已不在人世的萨雷悲痛万分,死里逃生的伊兰别与萨雷相拥的一幕唯美感人,而生下双胞胎之后不幸离世的伊兰别犹如天使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飘然而去,从出走呼伦贝尔城,到带着生命的延续回归,从生命之终再到生命之始的循环,彰显着女性的伟大。
作为一个勇士,无论他是丈夫或是儿子,他都可以义无反顾地向前冲,战死即是英雄,回归即是凯旋。
但妇女不是,面对丈夫或儿子的牺牲,苦难只能由女人独自承受。
她们送丈夫从军,送儿子从军,留下来的所有一切则自己承担,她们所承受的痛苦是悄无声息的、不断渗透的、隐忍的,也是不为人知的。
涂们执导的《呼伦贝尔城》整个影片镜头通体欢畅淋漓,画面非常精致,演员的表演自然流畅。
影片角色塑造立体,细致刻画人性,着重表现鄂温克族人尊重生命的崇高品质,非常打动人,高质量的创作让涂们的电影处女作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导演涂们也凭借此片获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
《呼伦贝尔城》的着眼点却不在战场,反而放在战争中部落女人的身上。用战争背后的角度去展现战争的残酷,女人们长途跋涉奔赴战场,为的是生命的延续。将惯常的男人们浴血沙场,变成了女人为延续血脉所做的牺牲。这在关于战争的古老叙事里,增添了一丝现代的意味。
今天看到大家纪念涂门老师,想到他的老兽,突然想起来我居然也看过这个电影
适合在cctv8放
一群鄂温克族女性千里寻夫的故事,游牧民族的繁衍动机如此朴素且迫切。
2.5我理解女人和男人互相奔赴是一种本能,生孩子是一种本能,回家是一种本能,都是感人的本能。但是导演太新了,新到还没有掌握描绘生活细节的能力,将这个广泛共鸣的故事架空,反而把本能变得不对劲。导演不是有名气、有投资、有导筒就能当的,故事需要细节,人物需要描绘,这是最基本的,在做导演之前就需要掌握的技法。
8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提前点映
无论电影技法怎么样,我都被感动了。第一次看到低成本国产电影塑造出了历史照片般真实的场景。无论妆容服装,包括日常生活动作,真实得好像是回到清朝拍的纪录片。就连群演的表情也自然得舒服。北风般坚韧的女性。肃然起敬。
电影更让人感动之处在于,表现鄂温克族女性在无法改变的残酷匪乱面前,积极面对勇于改变现状,努力改变族人未来命运的精神。独立女性精神贯彻全片,成为影片最闪光的魂!
佳片
叙事节奏有点差劲啊电影的调色也很,黢黑…………
虽然我挺喜欢涂们这个人的,但这部电影引起生理不适。
讲女人军营生孩子的故事~唉~为什么没有三倍速四倍速~既没有战争画面,也没有爱情画面~啥都没有
顽强的民族,顽强的女人,顽强的精神力
很干净的一部电影
我知道龙标要九十分钟,但你的本子最多也就三十分钟,涂们好名了。其他更多的问题我看也不必说了。
故事简单 叙述方式亦过于简单导致觉得拖沓 表演属于夸张派 有很多清洁转折很突然 整体风格有草原的粗犷却没有它的悠扬和壮美
我不想说这电影烂,但真的真的很一般。希望我们的民族以后有更好的电影。
作为民族题材电影,草原民族对于“长生天”的信仰贯穿全片,人物的命运也增添了一丝厚重。从出走呼伦贝尔城,到带着生命的延续回归,从生命之终再到生命之始的循环,也在彰显着女性的伟大。
看得热泪盈眶
好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