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整部电影 我看得有些踉跄想用港版成年猜火车来形容 这个词 不吐不快才下好的SKINS 会是加长版的猜火车吧本片故事 纯属真实如有雷同 不是巧合
这是我05年的时候写的。
大概不只是是因为这部电影而写的。
宴会结束的很晚,很累。
还没有冲凉,就拉下大屏幕,看起了电视。
要不是中间插播广告后的提示说“请继续收看《六楼后座》”,还真的不知道这部从中间开始看的香港电影的名字。
几个年轻人的故事,他们合租的房子叫做“六楼后座”。
他们住进去的时候玩了个游戏:他们把一年内要完成的愿望写了下来,装进瓶子里,封起来,他们告诉房东婆婆,一年后打开,谁没有完成愿望就吃屎,麻烦房东婆婆作评判。
上面的情节使我根据后面的剧情推算出来的,因为刚才讲过,我是从一半开始看的,从他们怎么蹉跎这一年开始看的:每个人在蹉跎的时候偶尔会看一眼那只装着愿望的瓶子,然后,继续蹉跎: 有人暗恋,不敢表达;有人渴望爱情,却总在欺骗;有人做着发财梦,只是做梦。
谁都不曾主动提起那只瓶子。
只是,偶尔凝望…… 一年之后,房东婆婆把要退房的大家聚在了一起,打开了瓶子。
每个人都拿出了那张纸,然后沉默,然后有人高声喊:“不是来真的吧?
玩笑而已吗!
”婆婆在坚持:“说了当然就要做到嘛!
” 其中一个女孩终于肯吃了,她说:“是,我失败了,我已经失败了,我不想连吃屎的勇气都没有啊!
” 看到这里就去冲凉了。
新加坡的夜很静,从晾台看到白天喧闹的停车场,孤独的榕树,一片月光,好像落雪……出来后,老大问我:“眼睛怎么红了?
” 我说累得吧,不好意思说哭过了。
打电话给远在冬天的女朋友,分手吧,对不起,我很笨,一心无法二用,只能放弃你。
有了女朋友,整个人就塌下去了,总盘算着找个安安稳稳的工作,赚钱,养家,买车买房,好好生活。
以前说过去西藏的话,自己背包去,死在路上也无所谓,呵呵,年少时谁没有几个幻想?
不值一提,以前说过什么要活得有激情之类的话吧?
幼稚得有些可笑了,现在有了女朋友了,要有大人样了。
变老的开始,就是失去了吃屎的勇气,就是忽视那个装着梦想的瓶子,就是把放在里面的梦想当作是年少时的游戏…… 而青春,就是相信梦想的存在,会被实现,肯疯狂的跟自己较真儿。
喂!
你怎么了?
我问我自己你,不是那个信仰Lennon的人嘛?
自称Dreamer,相信世界可以因为自己改变的那个家伙嘛?
你,不是喜欢那句“Hope I die before I get old”的人嘛?
人,有的时候得对自己狠一点,逼着自己不忘记那只瓶子,哪怕失败也要有勇气去认真吃屎……2005年夏天,我背包去了西藏,完成了瓶子里的梦想之一……2001年5月27日,我在本子上写过“人活着不能俗,可以失败,可以卑鄙,但就是不能俗,要有豪情,有激情,要懂得欣赏美。
”2001年4月19日 “记得和勇嘛?
那个钟鼓楼下的孩子,他用吃奶的力气嘶喊:‘有没有希望?
’是啊,有没有希望?
”2001年3月29日, “别忘了我们的梦,哪怕在现实中碰得粉碎也别忘了,我们的及大,我们的西藏,我们的酒吧,我们的店,我们的青春。
”……
在距离这部电影上映的五年后,我又重新找出它来一个人看完全部。
喜欢黄真真拍出来的感觉,那些青春就像是一首荒诞的诗歌。
我想,或许我们的青春都是充满荒诞的。
突然发现对于感情其实我们身上都有一种近似盲目的坚持。
因为不知道下一秒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于是连一个陌生的未曾谋面的关怀我们都会渴望。
这还不算是盲目吗?
如果有人会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人,坚持爱他却从没见过他,想要见他却总是没能见上。
那么我愿意相信那是只有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才能做出来的傻事。
当我青春不再,当我已经历沧桑,我绝对不会再去追逐那种一瞬间的感觉,我也不再相信那种摸不到的爱情。
到那时候我只想在身边拥有一个温暖怀抱,早晨醒来能看见一个让我安稳的笑容。
等我到了那个年纪一定就会非常怀念年轻时候的荒诞往事了吧。
谁不曾做过傻事,谁不曾爱错过人。
我喜欢很多很多香港电影里的青春情节。
那些画面是我现在的生活有差距但是又有影响的。
比如Truth or dare的游戏。
还记得我们玩的时候叫真心话大冒险。
我喜欢大冒险,如果让我选,我也一定愿意选大冒险。
因为不知道大家会让自己去做什么样冒险的事,也许刚好会是自己心里也想做却一直不敢做的。
于是愿意去相信一个未知。
当然有时候也喜欢真心话,有时候习惯了撒谎,反而看不清楚心里最真实的声音。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可是这游戏却可以反映出一些本质的状态。
青春的状态。
在青春的日子里,最昂贵的什么?
不是爱情。
而是理想。
高中时在校园里流连,当时以为自己的理想看似伟大其实很廉价。
于是一点点放纵自己,堕落下去。
等到终于有些明白理想的价值时,却发觉自己已经快要过了发梦的年纪。
好像是绕了一大圈才接上了一个自己给自己开的玩笑。
然后发现已经一点而不好笑了。
以前总是在想,到底人生的价值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年轻但又为什么无法把握?
现在看来,好多东西都是庸人自扰。
美丽人生,并不会因为我们在屋子里裹着被子杞人忧天就会轻易来到的。
我总是说,要加油,要努力,要奋斗。
可是,真正做到的有多少?
是不是因为我们年轻一代荒废了青春年华,所以心态也跟着苍老,根本就找不到那种为了某人某事而废寝忘食的精神?
理想,就这样变成了好奢侈的言辞。
看完整部片子后,并没觉得特别好看。
只是一些片段让我想到了自己。
我觉得电影只要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就有它出色的地方存在。
一部看完以后让人没有任何感觉的电影不是能够打动我们的好电影。
Wing的音乐梦想没能实现,但当我看见他妈妈豪情地唱Beyond的歌时,我都被感动。
我们常常以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的理想,但实际上我们怎么可以忽略父母也是从年少轻狂一路走过的啊!
我们以为失去了把握自己理想的机会是痛苦的,那他们曾经就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难过吗?
怎么可能。
父母也曾是年轻人呀。
这样想着就能被感动。
当我们因为某些可笑理由和父母争执的时候,想一想,他们年轻时是不是也这样卤莽这样惹人伤心过。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也曾闯过祸所以现在才约束着我们。
但青春,真的不是可以被约束的东西呢。
年轻时候怎么可能不犯错呢?
我能理解父母,也能理解自己,更加能理解身边的那些青春们。
今后的路还很长。
望也望不到边。
我们渐渐长大。
青春渐渐远离。
也许有一天,回头,会看见那些过往,还镶嵌着青春的岁月里闪闪发光。
至于我们到底要走向什么地方,要实现什么理想。
这都是些沉重的话题。
青春里的疑问大概也只有我们自己的内心才能回答。
只希望你能轻轻地笑。
我们都轻轻地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c8f7d01009aw0.html
《六楼后座》:我们戏谑颓废的青春 ■ 文/火神纪 我们之所以颓废,是因为年轻而不知所谓。
年少轻狂不是错。
因为年少,所以轻狂。
我们是最颓死的一群。
趁着年轻,就彻底地享用我们这个年纪所有的一切吧。
挥霍青春;挥霍梦想;挥霍岁月。
挥霍我们所有的一切。
青春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字眼。
趁着青春,趁着我们还不曾彻底地死寂。
颓废吧。
带着戏谑的味道一起颓废吧。
——火神纪。
题记。
人和电影可不可以有缘份之说呢。
如果可以,那么在某种基本不大可能存在的契机上,一个人遇上了一部电影,那能不能说,我和这部电影其实挺有缘份呢。
在此之前我对这部电影没有半个概念,可是我却突然觉得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电影,没有任何原因。
深夜。
我逛过了我所有的博客和经常上的论坛,无所事事之后,大概是凌晨三点。
开电视,电视上在播这部电影,名字叫《青春犹如方糖》,奈何我对这个名字没有半点感觉,于是上网查了一下,果然没有这部电影,只是广电局的人们又跟我们开了一个可耻的玩笑罢了。
我对他们住的这个地方挺感兴趣,六楼后座,没有任何原因,只是带着某种默契式的东西,又查了一下,果然,这部电影的真名叫《六楼后座》。
等我回到电视机前面的时候,电影已经做完了一大半。
之后我一直在找这部电影,直到亲爱的骡子慢慢地把这部电影给我驮了回来。
如何来形容我的感激涕零的表情呢。
呵呵。
我曾想过这一段不用写下来,直接写电影吧,题外的东西不用那么多;可是这一段如何可以不写下来呢。
人和人之间的某种默契可以被称之为缘份,那么人和电影呢。
从某种程度上说,至少这部电影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没有任何原因,只是这个某名其妙和名字和我疯狂的搜寻行动。
我似乎第一次对着一部我从来没听说过的电影有这种莫名的冲动。
这是缘份。
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青春论题的思索。
一群人,年轻人,为着自己的梦想和年少气盛的冲劲诱发出来的电影。
很多时候我相信,这是一部属于年轻人的电影,这是一部年轻的电影。
电影的最后那些花絮告诉我们,其实主创方也并非如我们想像中那么年轻,可是他们有的是朝气蓬勃青春气息,光是这一点,这部电影已经值得我去仔细地观摩了。
我们年轻,我们一无所获,一无所有。
可是我们并不青春。
年轻是生命必然某个阶段,可是青春却是一种不必然的心态。
某些时候我们感觉悲哀,因为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却已经不再青春了。
过份的物质生活和平庸的天赋让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显得一无是处。
什么是青春,在我们尚且年轻的时候,我们居然无可挥霍,这让活着的本身变成一种悲哀了。
我应该用什么样的一种感恩的心情来写下这些文字呢。
尽量让我们的手指显得柔软,尽量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有所包容。
似乎只有这样,写的这些文字以及观感,我们才不至于辜负了电影的殷殷诚意。
Truth or Dare。
这部电影里最疯狂的一个游戏。
选择诚实或者勇敢。
这是青春的游戏,虽说是极其无聊,可是看着他们痴迷此道的时候,我居然多少有些动心。
动心的不是这个游戏,而仅仅只是这个游戏的名字。
至少在我看来这个名字包括了青春应该有的一些无素。
诚实;勇敢。
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疯狂。
一个无聊的游戏以及一个青春的游戏,因为青春,所以总会有一些不可思议的甚至不可理喻的事情发生。
疯狂地追求一些在成年人看来永远不着边际似乎没有半点意义的东西,这也许就是青青了。
谁能够给青春一个确切的定义。
可是青春可以涵盖的东西,在这个游戏里能够得以体现。
比如不知所谓、疯狂、糜烂;这是青春能够被挥霍的所有。
而诚实和勇敢,也许因此,青春才显得如此美妙,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于这个基础之上的。
因为勇敢所以有所承担,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又因此而衍生的诚实。
青春意味着资本,意味着轻率得有点天真的感动。
而青春的所有一切,也许,仅仅是缘于勇敢和诚实。
Truth or Dare。
不难理解这成了电影的另一个名字。
因为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就是青春。
而每每我们说到青春的时候,当我们似乎还尚能算是年轻,然而我们已经不能再说自己青春的时候,青春这样的字眼总是让我们感触年华老去,时光飞逝。
Truth or Dare。
我们可以轻率地笑着这游戏无聊甚至无知没有半点意义。
可是更深层的理解应该是,我们已经没有任何资本跟他们一样痴迷甚至迷信于这样的游戏了。
可以胡作非为不可一世地迷信某种东西。
青春成了最具诱惑力的最让人感叹的字眼。
Not Truthand NotDare。
意味着我们已经成年,已经不再年轻,已经不再轻信,不再向往,不再痴迷;不再青青。
这部电影里讲述的每一个人的故事也许都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
然而已经逝去。
他们曾经如此固执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爱情、金钱、音乐、文字……甚至是追求一些我们完全陌生的东西。
柏拉图式的爱情只能发生在青春,所以,Karena的爱情变质之前,她的爱情显得如此美丽而透彻。
因为青春,所以期待,所以祈盼,所以想象。
在这样的情感变为一种占据欲望之前,也许,这样的爱情最美。
而因为青春,所以她可以在变质的时候突然放弃了这样的祈盼,唯美可以永远定格。
No music no life。
这是阿Wing的青春。
音乐;出一张个人专辑CD。
这是梦想的青春。
赚到第一桶金,这是更现实的梦;这是阿Jean的青春。
爱情,把自己嫁出去,这是Candy的青春。
青春可以做梦,可以不顾一切。
电影的最后揭示了所有有关青青的猜想:青春犹如方糖,有棱角的,易碎的,荒唐的,甜蜜的;这种甜蜜要亲身用舌尖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偿。
你总不能隔岸观火,人生总有这样的一个阶段:一个做什么都快乐的阶段,一个说什么也真诚的阶段。
他们可笑也可爱。
笑他们皆因我们曾荒唐过,爱他们皆因我们也曾甜蜜过。
电影里有很多欢笑以及让人捧腹的场景。
也有很多让人突然想落泪的悲伤。
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或者已经失去过的东西,也许已经永远不再来了。
可是因为青春这样的永恒的话题,这部已经年代久远的电影突然让我很欣喜,呵呵,我们都曾经荒唐过。
黄真真是一个擅长发现的导演,她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发现这个社会最为敏感的话题,这部《六楼后座》就是一个关于青春的话题,是一代人青春的回忆。
影片宣传海报上所写的“成年人对后生一代一沉百踩”、“教育制度宣告失败”、“宗教死亡却又满天神佛”等语句让人感叹。
因为不管什么样的青春,至少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将要去经历。
而经历过的人们可以用之以缅怀,未经历过的人们可以用之以期盼。
我们曾经躁动不安,是因为我们永远不需要方向以及不需要任何支撑我们的东西,我们有足够的年华任我们挥霍。
白日做梦并不可耻,可耻的也许是我们,因为我们连白日做梦的勇气也没有。
彻底而戏谑地挥霍我们颓废的青春。
在青春的时候,这像一句宣言。
而在青春之后,这成了吊唁。
尽量让我们的手指显得柔软,尽量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有所包容。
青春之后。
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知到那些足以冲毁我们所有一切的东西显得更加动人。
我们必须活下去。
那是为了继续做梦。
当我已经开始遗忘所谓的梦的时候,这部电影让我无地自容。
2007-01-29;丙戌年辛丑月癸亥日。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六楼后座》 ■译名:《Truth or Dare: 6th Floor Rear Flat》 ■导演:黄真真 ■主演:周俊伟/周永恒/林嘉欣 ■类型:剧情/喜剧 ■片长:102 min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发行:Universe Films Ltd ■上映:2003年6月4日
突然发现,看完以后记不起来自己发现了什么,却全都忘不了的,就是适合我看的电影。
本来是追随偶像林嘉欣来看《六楼后座》的,还有早就听过《六楼后座》这首歌,非常喜欢,想找找歌背后的影象是什么样子。
香港这个城市是有动力的,向任何方向都有。
因此时刻强调全民为了理想而努力,至少是为了不浪费时间而努力,并且一定要不食言。
这部片子里看到的还是这些。
香港的电影人在坚持这些追求。
毕竟回归后这些年,香港的地位不如从前,社会在发展,更需要年轻人们加倍地努力追求。
很多地方值得回味。
我是来看林嘉欣的,但更要为卢巧音鼓掌。
神婆演得算是六个房客中最好的。
林嘉欣的角色,算是一贯色彩,看着舒服,内心激荡。
四个男生的作为很像普通男孩子的生活,夸口,义气,玩笑,嬉闹,但各有各坚持的东西。
WING的老妈来访那一段真是精彩。
选了一首《海阔天空》让妈妈来弹唱,犹如老一辈传火炬一样,光芒四射。
我在想为什么妈妈这么爱音乐却不能和儿子早点达成一致,也许是因为大人们总是比我们更加倍地追求完美。
他们已经度过青春,丧失了不怕失败的追求权。
还有老房东太太对孩子们的宠爱,她最后捧着一盘子屎时的执拗,都是淳朴塌实的香港人的缩影。
美颜宝跟前女友玩诚实那一段也精彩。
还有他每次出现在幼儿园的镜头,都让我感慨,谁说青春年少就全都不负责任呢。
面对小朋友时他分明很认真的。
是世界太大了吗?
还是青春的季节太短?
怕挥霍了不行。
要勇敢地走下去。
方糖礼物和序真是巧妙。
生活中的意外都能这样结束,也真是完美到令人感激。
主创真的是费心了的。
六个人合力展现了年轻人要遇到的大多数困惑。
因追求理想与父母冲突、幻想般冲动的爱情、对财富的经营、脚踩两只船、对待过去的态度、怎样突破自我。
最后的花絮里好多人都在一起说青春是什么。
答案倒是次要的,关键是所有人都在花时间思考,或者曾经思考过。
青春显得珍贵。
《六楼后座》是一部青春剧,所有导演拍青春剧都爱用漂亮面孔打动观众,其余的,无非是用梦想、现实、恋情、生活几种矛盾来撞击人人都有过的时光。
我老了,除了漂亮脸蛋令我开怀外,复杂的故事只会让我怀疑人生。
看六楼后座,被片头几行字吸引“本故事纯属真实,如有雷同不是巧合”,这典型的港剧外表下,藏着怎样的纯属真实,我的好奇心总希望得到满足,就慢慢看下去。
故事很简单,主角是一个总体,合租在六楼后座的六个人,他们聚在一起开party玩“诚实或大胆”的游戏,如果不说实话,不做大胆行为,父母断双脚。
游戏玩起来就无边无界(当众打飞机啊,模仿强奸啊什么的),但这只是玩乐的借口,聚众的目的我是这样想的,他们只有在别人的“诚实或大胆”中,得到一点属于自己的欢乐,没有什么比一脸正经的在众人面前做想像中的坏事更刺激的。
但如果这样推断,接下去很有可能会变成蛊惑仔两肋插刀系列,导演当然不愿意,她很聪明的把“刺激”定义游戏上,用诚实和大胆做线索,让六个人许下愿望,一年后若实现不了,就吃房东老太的屎。
然后,故事慢慢讲,这样欲擒故纵,你喜欢么?
总之我很喜欢。
六个人中,除了扮演karena的林嘉欣外,其余演员的面孔不突出,唯一让爱抹鲜红口红的房东老太sex Susie有性冲动吻一下的靓仔,也只是路人甲。
但镜头晃过,六个人在满屋乱窜时并没有故作表演的姿态,神情亢奋直来直去讲话对我来说简直是情投意合。
卢巧音演算塔罗牌的神婆candy,永远先偷偷为自己与男顾客算一张爱情牌;karena为专栏写小说,但总是迟到,灵感由一个声音激发,便爱上了声音背后的人(我却感觉那种腔调像一个咸湿佬);wing像个摇滚青年,爱唱歌想出专辑,他到唱片公司送样带,在天台上大喊no music on live;美颜宝对过去的感情过不去,jean想赚大钱,而leo只想得到一个吻。
没有吓唬人的理想,在他们算起来,这是排在日程上马上会实现的,吃屎远比父母断双脚更让他们心惊肉跳,六个人在天台上玩乐的真实感扑面而来,让我感觉这种场景真的存在过,在声色犬马的都市,在交错乏味的空气中,六楼后座的天台上一串小彩灯,几个张牙舞爪的年轻人,像镜子映射出来的自己。
我热切的期待故事会坦荡的讲下去,仿佛预示所有美梦成真,可积极进取的态度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会先选逃避。
就像wing妈妈说的,音乐不是用来逃避的,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杜丽莎扮演的wing妈妈,在画面冲突过后铿锵有力的唱到“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把这群孩子的脸抹成恍然大悟状,我更是被煽动到了,你以为你的心境爹妈不懂么,他们比你更懂你。
爱听帝女花的Susie对唱歌的wing说快乐是不需要用钱买的,认真的表情让我觉得,这个婆婆年轻的时候,一定更美吧。
后来,他们修成正果没有,自己看喽,我不青春很久了,但所谓的青春,我还是没有明白,是一种可以任意浪费的东西,还是不怕地心引力?
karena说青春是方糖,我基本上同意。
前几日坐大巴回家,早早到了车站,却发现只有中午得车票,在麦麦吃了早餐,百无聊赖,坐在候车大厅穷等。
一干老少众生,逗小孩的,嗑瓜子的,聊天的,倒是我这样拿着书捧着笔的,算是异类。
我们对异类总是有莫名奇妙的抵触感。
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歧视华人的白种人,心里是愤愤不平的,叫嚣的,厌恶的。
我从小住在离上海很近很近的城市,也从小就知道上海人如何轻视外地人,于是,说起上海人的时候,也是充满鄙夷的。
在大学里,我们不喜欢和男生处的特别好的女生,疏远她,孤立她,说起她的时候满是不屑,那是女生里的叛徒。
而事实上呢,老妈看到黑人的时候总说很脏,即使是洗的很干净的黑人;看到土土的小孩,打扮不入流的女生,拖家带口邋里邋图的民工,我们总是要皱眉头,虽然电视里看到农民工的报道会陪着流眼泪;嘴里再怎么叫嚣男人是废物,勾引男人的女人是贱人的女生们,心里对爱情对男人,仍然是充满期待,坠入爱河,立马心甘情愿的变白痴。
年轻的时候,喜欢鹤立鸡群,热爱与众不同,不愿被社会同化,标新立异,新鲜热辣。
成熟一点以后,开始趋于主流,跟着大众口味走,美其名曰“低调”,丢掉的,除了青春的躁动,还有其他。
看黄真真的《六楼后座》。
一群人的dare or truth。
青春的离经叛道,看似荒唐的生活,充斥着的却是青春的追逐与无奈。
对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产生柏拉图式的爱恋;为了喜欢的人改了所有人瓶中的愿望,即使最后“吃屎”;厌倦传统的沉闷琐碎,从最初只为赚钱的念头,到最后一个真正的“笑得葬礼”,每个人的成长与顿悟,于是青春变得很“敢”,而正因为很“敢”,所以很“真”。
剥离掉所有的面具与谎言,生活,就是一场“dare or truth”。
大学的时候,很少玩dare or truth。
即使是很好的姐妹在一起,也有不敢的尴尬。
唯一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文岑生日,在上海故事。
我一路选truth,对与BB的感情供认不讳。
小银一路选dare,可惜我们却想不出狠招。
最厉害的不过是和陌生男人合影一张,被小银一句“我觉得你和我高中同学很像”轻松搞定。
少了说做就做得dare,于是,好多美妙的想法便在反反复复的思考里蒸发,不过,庆幸的是,我们的大学还算“真”。
现在,很少人谈青春。
觉得这个词矫情。
70年代的青春是羞涩的,是《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欲言又止;80年代的青春是纯情的,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一样的简单单纯;90年代的青春是浪漫的,是《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坚持不懈;新世纪的青春,却成了躁动与浮夸的代名词,是不屑的眼神,夸张地装束,是反叛是悸动是不甘心。
可在我看来,任何年代的青春,无论透过什么颜色的太阳眼镜,总能看到纯真的眼神,还有,敏感柔弱的心。
“青春犹如一块方糖,它是有棱角的、易粹的、荒唐的、甜蜜的……这种甜蜜是要亲自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你总不能够隔岸观火。
人生总有这么一个阶段,一个做什么都快乐的阶段,一个说什么都真诚的阶段。
他们可笑也可爱,笑他们因为我们也曾经荒唐过,爱他们因为我们也曾经甜蜜过……”
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港式幽默。
平凡的琐碎的细小事物中,总能融入现实的真切的感情,而又以调侃的方式呈现。
有一段时间以为这部片子是彭浩翔的,黄真真可能不及彭浩翔犀利露骨,却也是和他一样,有着同样的黑色冷幽默风格。
Susie这个角色甚是喜欢,她是老一辈的勤奋努力的香港人的代表,看着这些后生仔长大,在周遭四处都是否认他们的声音的时候,Susie选择了相信。
Susie虽然年纪已大,但就像片尾的那个问题所说的“什么是青春”,一个老人家说,觉得自己很青春,Susie也是一样。
她有着难以磨灭的那种热情,和年轻人一起玩truth or dare,却又很较真地为大家准备了一盘性感撩人的便便。
Susie话,你们都没有做到自己的承诺,所以全部都要食屎啊多么可爱的较真的小老太太啊看六楼后座2的时候,片尾Susie已经走了,那一刻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其实也不一定是因为Susie的死吧,是因为另一群人的生。
那时候,蹦蹦问我,你有必要哭成这样吗,我说,你不知道人都是会联想的么?
联想,不只是情节,还有,感情!
对青春的感情!
看艋舺的时候,同样在感叹青春。
艋舺里的青春是热血的、义气的,充满干劲的。
六楼后座的青春,是迷茫困惑玩乐不知所措之后的重新获得。
什么是青春呢?
想起来,当年在成都做的幸福指数的调查,一接到电话,成都人并没有那么反感与充满敌意,相反,他们大多数都会耐心地听你讲话。
石头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听到这种访问的电话都特别反感,特别不愿意接受的。
而我很幸运,我看到了成都人的热情和友好。
当许多人听到“你是否觉得幸福”时,第一反应是很乐呵地笑两声,然后很肯定地回答:幸福,当然幸福啦!
你知道吗,那种肯定的语气,不是那种为了自己情面而勉强肯定的语气,那语气里,是真的充满了对自己生活的满足。
成都人的乐天知命,是多么的达观、通透,一如他们那耿直爽快的个性。
所以,青春,大概是和幸福一样,无关年龄、无关金钱、无关面容,只与心态有染。
我跟美眉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也来一个一年的约定呢?
因为,我忽然觉得,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一年后的自己,要收获些什么呢?
我又问她,如果是你,会不会吃那盘便便,美眉说不会。
我告诉自己说:我会!
印象中,“六楼后座”一向是等同于“左岸咖啡”的小资词汇,虽然我全然不知这两个词的真正意义。
看过电影介绍才知道,不过是一个破败的楼房的一个残破的房间。
影片看过后,没什么震撼,没什么受益匪浅,单单是觉得这不是一个让我厌恶的影片。
很喜欢这种风格,怎么说,很香港。
我的印象中,香港虽狭小,但不应该仅仅是中环的奢华和维多利亚的壮阔,中银大厦仅仅是个地标,它不能代表大多数的香港人。
反而更喜欢兰桂坊的荼靡,就像是《龙城岁月》中的那样。
就是那种更市井的小民生活,比如这个《六楼后座》。
很破败,生活得很艰难,但却过的很放肆,很乐观。
有介绍说这是描写青春的影片。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但我却分明看到了青春在无情的消逝。
本以为会是部青春立志影片,但到最后却以换掉了瓶中的誓言而结束。
一年的时光,我们任青春慢慢被吞噬,可自己竟没有察觉,就这么残酷。
最后像是花絮的东西竟是在做问卷调查,什么是青春?
就是被从前的无知而浪费掉,到现在开始痛心的要去珍惜的东西吧!
夜里面。
一个人。
看《六楼后座》,喜欢,喜欢得不行,比《吉屋出租》还喜欢。
是近期看到的一部非常合胃口的作品。
黄真真试图用100分钟探讨,或者说是展现青春。
她干得很漂亮。
细腻。
正面交锋。
六楼后座,六位年轻人,六个愿望,六样失落,六种挣扎,六瓣青春。
Leo 带着超大近视镜的男生 头发凌乱 有时羞涩 锻炼身体 年纪最小 暗恋Karena Candy 用塔罗牌算命为生的神婆 生意惨淡 渴望把自己嫁掉 找不到真正喜欢又或喜欢自己的人Karena 抽烟的女孩子 写手 迟到专长 迷恋只问其声不见其人的出版商Jason 用一年的时间写一本叫做《六楼后座》的书阿宝 小时候受初恋情人打击后自称同性恋 职业小丑和布偶人 给小孩子变蹩脚的魔术Wing 吉他手 因为热爱音乐从美国逃学回香港 渴望出一张自己的唱片专辑 唯一的支持者是房东阿婆SusieJean 经常做些小生意 梦想发大财就是这样平凡。
平凡,又青春飞扬。
六个人,在六楼后座,合住一年,在他们最青春的时光。
所有悲伤、欢乐、放荡、晦涩、疯狂、难过、甜蜜、糜乱、激扬、寂寞,都是青春的狂欢。
在每个人的记忆当中,一定留下最真切最难以磨灭的印记。
如他们所忠诚的游戏一般:Truth OR Dare一年中,有人梦想成真,有人一事无成。
那又怎样?
青春本来就是用来挥霍的财富——与其为它的流逝提心吊胆,倒不如图个一时痛快。
反正一直也不否认自己是个即时享乐主义者。
也要有梦想。
趁年少,为梦想再挣扎努力一番。
或成或败,都是英雄。
多说一句。
格外喜欢,Karena,理所当然。
影片开头写到:本片故事 纯属真实 如有雷同 不是巧合影片结尾,Jason在为Karena的《六楼后座》所写的序中这样说:青春犹如方糖,对吧?
有棱角的、易碎的、荒唐的、甜蜜的。
这种甜蜜时要亲身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
你总不能隔岸观火。
人生总有这么一个阶段,一个做什么也快乐的阶段,一个做什么也真诚的阶段。
他们可笑,也可爱。
笑他们,皆因我们曾经荒唐过;爱他们,因为我们亦曾甜蜜过。
用尽全部热量,融化我口中的方糖。
用尽全身力量,品尝我舌尖的青春。
义无反顾地热爱着,无论甜蜜,还是荒唐。
成年人對青年的偏見──還要是最俗套的那一種
什么是青春?
看了反而不知道 乜系青春。。
呢出戏令我想起厦门
后悔看的国语版,少了很多乐趣
和台湾片那种窒息抑郁的青春不同,这就是香港年轻人的青春。疯狂真诚不顾一切。或许会觉得太吵太夸张,可却是我所羡慕的。或许会这是逃避社会,可是在truth or dare的游戏中,他们也长大了。电影没有交代这群人接下来会怎样,可我相信这是他们永不后悔的岁月。最爱后面那段序言!
唯一感觉不错的就是骗两个朋友去撞墙那个梗~
真是羡慕
年少时看的 就那么回事儿
不太记得剧情了 但是记得不喜欢好像借鉴了《成为约翰玛克威琦》里面的一个概念
片子很难看,看片子的夜晚很美丽。
没有什么比那段序对影片的概括更加贴切的了
我怎么那么喜欢这部电影。那些年轻人哇。
拍得很流畅,演员们演得好极了,喜欢里面的每个角色
看着看着睡着了
拼出格及格了,但剧情漏洞太多,强迫症表示好难接受,没有达成愿望要吃屎嘛,为什么只有一个达成其他人就可以不用吃了?
truth or dare 一伙人的放纵青春
挺一群人国语配音真tm吵!
烂,浮夸!
结尾太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