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于历史没有太多的了解的话,看政治隐喻片就是一种折磨。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电影每一个场景的设置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味的,但是如果不了解政治,观众们看到的不过是一种略带无聊乏味的电影场景,而且政治隐喻片本身地节奏就很慢,缓慢的节奏之下,观众们就更加昏昏欲睡了,然而当你略微知道一些历史背景的话,政治隐喻片的观看过程就会饶有趣味了,甚至于还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将爱放逐》就是一部政治隐喻片,隐喻的是什么呢?
俄罗斯的前身,苏联。
《将爱放逐》是一部讲述家庭的故事,妻子怀孕了,然而却对于丈夫来说是一个灭顶之灾,妻子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但是孩子的父亲却不是丈夫。
丈夫只听完了这句话就感觉天塌了。
因为丈夫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妻子是一个背叛自己的人。
妻子想要跟丈夫有更多的交流,然而丈夫面对妻子只有冷冰冰的选择,妻子在不愿意做选择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丈夫的选择。
然而丈夫的选择却出了意外,在给妻子做了手术之后,妻子自杀了,丈夫更加崩溃了,而让他接着崩溃下去的却是一个已经无法挽回的谎言,原来妻子需要的是跟丈夫交流情感,而丈夫却一意孤行的让妻子流产,更加讽刺的是,流产的孩子却是丈夫的,妻子之所以说不是丈夫的孩子,原因在于丈夫让她觉得疏离,她不愿意新诞生的生命继续跟随丈夫的暴力。
这个略带无聊的家庭伦理剧里面并没有欢笑,有的只是黑沉沉的压抑的氛围,如果你不了解冷战,如果你不了解俄罗斯在冷战之后,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状况,本片看上去就很乏味,然而当你结合这些历史背景去看待本片的时候,本片就不止饶有趣味了。
试着做一下人物带入去重新了解人物,丈夫暴力,丈夫还有自己的兄弟,丈夫原本是干着坏勾当的人,然而却在妻子的感召之下回归了家庭。
这是不是俄罗斯的历史,而妻子可以看作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当社会主义将俄罗斯彻底的改造之后,俄罗斯收起了自己的暴力,开始变成了这个红色大家庭的主杆,然而在孕育了两个孩子之后,这个红色家庭的主干渐渐的背离了自己曾经组建家庭的初衷,于是,夫妻两渐渐的梳理了。
对于妻子来说,眼前的丈夫越来越陌生,而对于丈夫来说,自己却没有太多的变化,妻子不过是疑心加抑郁而已,丈夫依旧是按照自己的计划生活着,包括重回到自己的故乡。
这里代表着苏联在后期逐渐的演化为帝国主义,原本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显现出来侵略性。
然而约束他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妻子却无能为力,只能告诉他,而且是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告诉他,我怀孕了,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能跟你一样,否则我不会要继续),孩子代表着什么?
下一代,如果下一代继续着上一代丈夫的暴力,那么下一代的产生本身就是痛苦的一种根源,于是,妻子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然而丈夫却并没有认真的跟妻子交流。
于是,本片所发生的妻子被流产,实际上也就说明了苏联在八九十年代最终走向解体的结果,丈夫不能允许异类出现,这种跟自己没有关联的异类是丈夫所不能接受的,而丈夫口中的异类不过是妻子对于丈夫的后代的另一种表达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异类,然而丈夫却并不嫩真正的理解妻子,甚至于两个人坐下来谈话也成了一种奢侈,于是,悲剧发生了。
我们所看见的历史就是苏联最终走向了解体,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彻底的放飞了自己,然而这种放飞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因为俄罗斯本身已经背离了自己的民众。
苏联解体最大的获益者除了美国之外,还有原来加盟国的寡头财阀,位高权重者等等,但是维度没有让加盟国的民众们获得更好的生活,然而历史不容假设,这样看似双输的结果只有在结果赤裸裸的呈现出来的时候,才会被认知,进而需要反思,然而现实中的丈夫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
现实中的俄罗斯在推动了苏联解体后,也没有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否让自己不可承受,西方世界给俄罗斯开出的休克疗法的药方并没有让俄罗斯从此摆脱困苦,而俄罗斯也没有如愿以偿的加入到西方阵营当中,他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相信了他相信的东西,最终却让自己走向了毁灭。
如果现在去看俄罗斯的历史的话,本片无异于给这个国家树立了一面镜子,在历史的大河中,俄罗斯的每一次国家行动都完整的契合了本片的故事情节,然而结果如何,就只有大家公论了。
左右扭曲,他最终会走到哪里?
……你好,再见
以前只看过黑白的苏联电影,很多改编自文学名著。
小时候学校好像还组织看过,年代久远,记忆模糊。
最近一次看俄罗斯的电影是不久前重温的塔可夫斯基的Stalker(潜行者),正好这部影片有不少借鉴它之处,很感慨俄罗斯这片孕育伟大艺术家的沃土继续发芽开花结果。
网上匆匆地看了半分钟预告片,很爱几个开阔宁静的镜头。
晚饭后赶到电影院,影片已经开始几分钟了,片头没看着,只见一辆老旧的汽车在宽银幕间飞驰。
污染严重的工厂,阴沉萧索的街道,突如其来的大雨,单调轰鸣的低音,整个气氛灰暗而沉重,让我以为走错了放映厅。
男人取出他兄弟胳膊里的子弹,痛楚只在雨帘模糊的窗后蜻蜓点水地透露了一点。
后来的情节展开中同样用极为含蓄的手法表现了人心的挣扎和痛苦,意到笔不到,一切尽在不言中。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看似平静的四口之家离开了城市去乡下的老屋生活,妻子坦白怀了别人的孩子,丈夫在兄弟的帮助下令女人堕了胎,导致其死亡,而兄弟也因病相继死去。
男人去杀妻子的情夫,却发现她的妻子根本没背叛他,她是因为对生活的失望而自杀死去。
情节应该有很多冲突可以表现,但影片却在极度平静下铺陈。
老房子像一个垂暮老人般矗立在一条深沟边,一座木桥是连接外界的唯一途径。
屋后的小树林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淡黄色的枯草覆盖着轻微起伏的丘陵,偶尔羊群在远处无声地经过,景简得不能再简,镜头静止得不能再静止。
当遮光的木窗一扇扇卸下,黑暗被蚕食,男孩的侧影把明和暗隔成一个黄金分割。
老壁炉里燃起了火,地板走起来嘎吱响,墙壁的颜色剥落得很好看。
白色的瓷瓶瓷脸盆,淡蓝色的搪瓷浴缸,发黄的旧电话,掉漆的家具,一件件破旧朴素的道具真是无与伦比的精致,焕发出经过岁月沉淀的美。
这部电影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些比人物更会说话的细节,因为无声,所以更有想像的空间。
男人在听到女人的坦白后没有暴怒,也没有厉声质问,只是呆了一阵,然后转身离开,开始在田野里漫无目的地奔走,愤怒只剩下一个在白夜疾走的躯壳。
观众可能有比主人公更多的想法,电影并不需要再渲染什么,留给每个人用自己的想法去把留白的地方填满。
换了别的导演更多的会让演员好好地去发挥演技,制造戏剧效果,达到催泪或震撼的效果。
但这部电影不同,再大的痛苦,比如被欺骗,丧妻丧兄等,都隔岸观火地间接表现。
演员只是一个物体,沿着故事轨迹活动,甚至都不需要有什么演技。
这和片面突出演员而忽视影片整体性的大多数电影比起来实在是高明出许多。
孩子像苍蝇一样反复地玩耍着,带来些须活力,但即便是这样也难以冲破家庭的悲剧。
女人肤白胜雪,或蓝裙或红裙,在色调单一的背景前愈发显得美丽高贵。
她心里的孤独和痛苦化为慵懒的酣睡,重复的洗漱和间歇性的哭泣。
很简单,却是万千表达的概括提炼。
火车车厢里一家人对称地分左右坐卧着,唯有中间的风景在移动,这静止的镜头很像巴尔丢斯的画,隐藏着很多语言在画面背后,观众思考的比电影表面呈现的多得多。
妻子的堕胎和死亡没有正面描写,我们连她最后一面也没见着。
医生进屋了,男人在门口等待,夜色降临,没有一点动静,两个生命在男人焦虑和自责面前悄然消失,完全没有血和痛的刻画。
导演真是吝啬得可以,别的电影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他一概不给,连声音都几乎不存在。
接近结尾时出现了一个塔可夫斯基式的长镜头,从山坡开始,贴着地面,缓缓地倒退,穿过房子悬空的地基,不停地贴着地面倒退,许多细节被银幕几何倍地放大,雨点渐渐打碎平静,越来越密集。
不被人类情感左右的客观世界显现出主宰的力量,情绪被大自然淡化的同时又似乎被暴雨激化。
一头一尾,地点相同,在城里,同样的倾盆大雨,同样阴郁的蓝灰色,同样毫不吝啬的钟鼓齐鸣,震撼的音乐极佳地配合了电影的格调,让人回味不已。
影片很美,美在不显山露水,美得含蓄隽永。
导演把电影语言运用得十分精到,所谓减一分太白,增一分太赤,并不是越艳丽越好看,恰到好处即止。
可能有人觉得略苍白一点,反正按我得口味正好。
建议找个精神状态良好的时候认真地欣赏,不然大多数观众会睡着。
仅为个人存档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
影片其实在控诉男权的专制和暴力,而配角则衬出软弱无能的另一种男权极端!
故事的悲剧最终是因为男人的自负和缺乏沟通,源头是自私和自以为是的思维。
导演刻意选用仪式感很强的视听,强化出这一慢性杀人的过程中,男人的种种表现,如同肃静的审视;尤其冷色调的布景和摄影做得十分精妙,油画般精致却又十分压抑!
但摄影和剪辑强调形式感,反而拖沓了节奏。
整体来看,影片的形式感和概念,要好过故事情节!
■一句话点评:谜一般的人物,诗情洋溢的超长镜头,回味久远的摄影画面,一个带有宗教乃至哲理意义的抽象故事。
兹维亚金采夫的第一部长片《回归》(又译《爸不得爱你》)横空出世,在200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奖,前苏联乃至俄罗斯电影的优良传统仿佛跟着他一同回归,一时间“塔可夫斯基灵魂附体”的呼声不断。
时隔四年,新作《驱逐》看上去依然是传统的家庭题材,讲述重点却从生疏父子转移到陷入痛苦的中年夫妻。
片名选择上,上一次是“回归”,这一次是“驱逐”。
一来一往间,故事大不相同。
《驱逐》讲述一个男人得知妻子背叛后的情感疾苦,他满腹怒气,决心打掉她肚中不属于自己的孩子。
剧情简单,刚过半段就暗涌不断。
几个主要人物更是琢磨不透,只等观众去揭开那层面纱,消去疑云。
如果说《回归》的主题已经令一部分人感到理解有障碍,那《驱逐》是再往高塔走上了一层。
在缺乏西方宗教文本、信仰及其表述的东方国度,表述起来尤其困难。
所以不能抱着解谜的心理去揣测人物动机,只会是纠缠不断,比如处于对立位置上的丈夫和妻子。
常人看来浅显易懂的一个问题,只需要在“是”或“不是”间选择,结果他们搞得虚实不清。
完全可以避免的误会被扩大化,一段能够修复的关系遭遇阻断,连带幸福的家庭一起毁灭。
开玩笑说,还真是剧中人物自找的,但搪塞终归是搪塞,正经分析的话还是有很多东西可说。
故事里相似的意外突然,《回归》表现为突然归家的父亲,《驱逐》的平静则被一次意料之外的怀孕所打破(对于丈夫而言),冲突由此引发。
事实上,《驱逐》里突然乍到、还未成形的孩子并非不可以解释,如果执著于孩子是不是偷情而得,那显然是非理性的进入方式。
《回归》中导演借用了《圣经》和“七天创世纪”的素材章节,《驱逐》里的宗教色彩体现为东正教里对圣母的崇拜,换话说问题出在孩子的“归属”上。
站在妻子的立场上,这个孩子不属于他们夫妻的任何一方(听上去不可理解,但影片要点正在于此),但也不是生搬玛丽亚和耶稣的关系。
隐喻的不断组合只会让影片更加沉闷,为了避免问题被复杂化,不妨将《驱逐》看作通过寓言(神话乃至传说)来解读人生的处境,它不是随处可见的个人案例,也不是带有强烈暗示的社会题材。
一旦道破这种影片与神圣的重要关系,《驱逐》就要失色不少。
它的深层意义在于:唯有每个人自己去尝试理解,如同面对没有作出选择的开放式结局,找到一个合适的故事出口。
当死结出现,丈夫急于从妻子身上寻找原因,而从没有想到过需要拯救的是自身。
放下这个问题的困扰,转而讲述兹维亚金采夫的影像风格,那实在轻松很多。
主题晦涩并没有让摄影随之沉郁,说下印象深刻的几处地方。
树林里有过两次谈话,一次两个小孩在交谈,摄像机一直在移动,人物走位自由变化。
后来是丈夫与妻子,镜头跟随妻子前行,丈夫由左边出画,又由右边入画,很好地体现了他在是非问题上的咄咄相逼。
后来的暴雨降至、水流穿过草地而下的长镜头,两分半钟一气呵成。
绝妙的地方不在于由高及低、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而在于最后水面呈现出房子的倒影,继而被砸落的雨滴完全打破,安静不在。
这只是影片里随便挑选而出的例子,片中臻于超然境界的美妙镜头俯拾皆是,山野羊群、雾中小屋……用质感逼真乃至油画效果都不足以形容和表达得尽。
雨和水是兹维亚金采夫喜欢的天气意象,《回归》中的几场雨微妙地改变了故事进程。
《驱逐》中,开头结尾的两场雨,使得整体气氛更加凝重压抑。
车子同样是个重要道具,在《回归》里始终伴随着旅行,后来两个孩子独自驾车离开。
《驱逐》里车子贯穿了全片,从城里到乡下,跟着焦躁不安和濒于崩溃的丈夫,来回不停。
拉夫罗年科在饰演丈夫角色上,喜形怒色收放有度。
他将情绪起伏还有丧气的沉默表现得精彩不已,像极了现实生活中遭遇妻子偷情出轨的愤慨丈夫。
一番求解后遭受更大打击,换得无法述说的痛苦。
他被驱逐流放,走向不可预知的将来,这种来自内心的挫败又成功地传达给观众,获得影帝也是实至名归。
【北青报】一个导演的内容题材风格都会延续,《回归》里宗教就是个不可忽视的存在,采访里导演本人也指出了。
1.哥林多前书 13refers to a single abstract chapter in the Bible on love: 1 Corinthians Chapter 13.http://www.bbintl.org/bible/gb/gb1Co13.html2.伊甸园,圣母玛利亚。
the anti-hero’s tranquil family house, far from the inferred socio-political turbulence elsewhere. Soon after the wife’s proclamation we see her children playing with the jigsaw puzzle depicting an angel appearing to Virgin Mary, mother of Jesus, that she will bear a child. These clues indicate to the viewer that wife was innocent.3.Vera身着蓝色(红色)蓝色与圣母玛利亚4.巴赫的圣母圣歌the selection of classical music Bach’s Magnificat or the Song of Virgin Mary. 5.彼拉多的洗手There is washing of the brother’s bullet hit arm, reminiscent of Pilate washing his hands in the Bible.6.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第一封信At the heart of his failure is a failure of love, indicated in a scene in which he reads to the children at bedtime from St Paul's First Letter to the Corinthians, one of a number of biblical allusions in the film: "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gels, and have not charity, I am become as sounding brass..." In a film pervaded by death, it is Alex who seems deadest of all.……
早期的俄罗斯电影是我们童年回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是后来就很少见到苏联电影的踪迹。
这部电影记载着俄罗斯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重新辉煌。
很牛的叙事手法,很美的俄罗斯风光和画面,很喜欢女主角的表演,虽然获得大奖的是男主角。
我们我们曾经相深爱过。
我们因爱播下和种子,满怀期待地迎来爱情的结晶,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与兴奋,慢慢消散在无数的尿布中。
爱情在夹杂在锅碗瓢盆的烟火中,激情退去,剩下米醋油盐。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牵手,没有对话。
我们还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但你看不见我。
我爱你,但我在你的眼睛里看不到你。
我们死去的爱情如何能播种生命?
那个孩子还是我们的孩子吗?
三是魔法数字,但我们终究没有办法启动魔法棒。
物件电话声。
影片中的沉默被电话声打破,一家人外出时,聚会时。
电话那边带来的猜疑,中断了与亲友午后的小聚。
蓝色。
薇拉蓝色的连衣服,让她蓝色的眼睛更深邃。
纪儿蓝色的衬衫,仿佛他母亲的悲伤流淌到他身上,从他的眼睛里传递出来。
卧室掉色的蓝色的床和墙漆,这个家曾经的家人静悄悄地生活与离去。
拼图。
通过电话声那边,镜头接孩子们安静地拼图。
他们最后完成拼图了吗?
他们努力完成的拼图是他们想要的吗?
翻了几篇“评论”,扯得云里雾里,主义,理论,宗教,什么名词看上去高深就扯什么。
好的作品都是建立在作者对生活深度的理解之上,没经历过也至少见过。
对作品切中要点的看法,也大抵如此,否则,就只能用高深语句来堆砌,堆到几十层楼高,那也是另外一栋楼,不是在说同一回事。
《将爱放逐》故事本身很简单。
妻子薇拉跟丈夫艾利克斯说她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他的。
艾利克斯暴走,略冷静后和薇拉坐下来“谈”怎么解决事情,薇拉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说她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艾利克斯对此更加搓火。
薇拉微笑着看着他,这让艾利克斯更加搓火。
薇拉毫无内疚感,这让艾利克斯搓火到爆。
片子有两处点题。
有生活经历的人或者懂得的人,看了这两处点题就不会长篇大论云山雾罩也摸不到边了。
一处是薇拉告知艾利克斯自己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他的之后,有一次对话,薇拉非但没有羞耻之感,反而和艾利克斯说,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和我说话的,我们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疏远的?
一处是薇拉和导演烟雾弹安排的“奸夫”罗伯特的对话,薇拉说她怀孕了,罗伯特看她的神色,提出疑问,难道不是艾利克斯的?
薇拉说:是,当然是的,还会是谁的?
但某方面来说,又不是他的……我们的孩子却不是我们的,其实是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好比我们不仅只是我们父母的孩子而已。
和一个深爱的人一起生活,当他的视线不再在你身上,连日常谈话都变得很稀缺,多数人是选择得过且过,女主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她对爱的渴望,她对曾经的向往。
但是,面对如此大的突然变故,男人打着“我们沟通”下的幌子,依然自己做决定,不沟通。
薇拉在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希望唤回他的注意力,唤回曾经的半点感觉。
都失败了。
艾利克斯再次冷静后,只是冰冷的说,我决定了,打掉孩子,我们继续过,我继续做孩子们的父亲,你继续做孩子们的母亲。
在如此重大的“变故”之下,薇拉也没有换来渴望的对话和交谈,只是得到了对方的决定。
艾利克斯冰冷的语言里透着“从此你不过是一堆行走的肉而已,为了孩子们我才这样安排”。
对此薇拉不置可否,之后,薇拉“死”于堕胎手术。
艾利克斯拿着枪去找“奸夫”,得知真相。
导演看上去高深,其实是在说人话。
这点很难得。
一句话总结,一个试图用极端方式来挽回爱的女人,最后发现再极端也挽回不了,于是选择了死,没有爱的生活,对她来说,比死亡更可怕。
影片其实在控诉男权的专制和暴力,而配角则衬出软弱无能的另一种男权极端!
故事的悲剧最终是因为男人的自负和缺乏沟通,源头是自私和自以为是的思维。
导演刻意选用仪式感很强的视听,强化出这一慢性杀人的过程中,男人的种种表现,如同肃静的审视;尤其冷色调的布景和摄影做得十分精妙,油画般精致却又十分压抑!
但摄影和剪辑强调形式感,反而拖沓了节奏。
整体来看,影片的形式感和概念,要好过故事情节!
有些电影,看的时候就象第一眼看到九寨沟,或者第一次看到西藏的雪山,只能张开嘴巴:wow那年看他的《回归》就是这种感觉,当看这个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知道这感觉又回来了。
这片子有种特别的风格和味道,摄影和调度营造了这种风格,首先构图选景非常讲究,基本每个分镜都可以拿画眶来裱;镜头很简练,绝不没事乱晃,往往是物或人出入于镜头而不是镜头随着物和人乱跑,这样的效果营造出更多的画外的空间,更多的张力,而更多时候靠声音巧妙地叙事(比如最后医生把门关了,镜头静止在门上,而汽车发动机响了,示意人去楼空),甚至是剪辑(最后电话铃声错位);色调和服饰高度的与主题统一(多冷色调,营造出夫妻难以沟通以及妻子的寂寞孤独)。
很多人觉得他的电影很“老塔”,不过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老塔要个人化的多,而安德列其实挺考虑大众的(dvd后面的interview里他自己也强调观众是第一位),首先他有个很完整的故事剧情,并且不断靠悬疑抓观众眼球。
从开头说,那个负伤的男人是怎么回事?
妻子是和哪个男人有染?
妻子死后医生和他哥说有什么重要的问题要沟通?
医生发现的那封信背后到底是什么?
电影没有马上告诉你答案要你慢慢看下去揭开。
所以,二个多小时在美伦美换的风格化影像以及叙事的张力下并不显得有多么长了。
花絮里安德列说其实拍这片有许多的压力,因为外界总说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肯定是失败的。
不过不用担心,在我看来这片依然是个牛片。
一个半小时能干完的话,非得再拖拉一个小时。镜语美叙事优,也用不着俄国出土就必带塔式标识呗。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四不像的电影
过于压抑
本子不行,摄影来补。
6.5,#FIFF13#我觉得是个好故事,同时我也不排斥节奏慢的电影,但在这冗长的篇幅内讲述的信息量实在太少了,想营造悬疑感一切又讲得那么明白。惊喜的是很多画面远近层次分割的美感想到了卢布廖夫。
+ 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故事,但是这个父亲眼神里全是戏,记得the return里给人的威慑力。只能讲萨金塞夫太会拍了,各种景致空境完美传达情绪,另学习了一些室内景框构图🤣✌🏻️
玩帘的猫。处女泉式的泉水。越过多种障碍物而平稳的俯视地面镜头。感情出问题,夫妻独自面对,没有居委会大妈和亲戚调停。女儿对母亲的漠视。丈夫对妻子的冷淡,缺少交流导致妻子说孩子不是他的,遭堕胎,假死。
人物和故事的存在也是为了风景。壮阔却沉重。
无病呻吟
很慢的节奏不错的电影,就是纠结到底孩子是谁的,有点似懂非懂
逐出伊甸园
一开场大雨一来,就被压抑到了,然后这种压抑感就持续了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到我非常理解为什么片中的角色都想死了。
画面太美了!每一帧都美得要命!你永远可以相信俄的审美。。。但是前边墨迹得让人反感!!!感觉主要人物没有一个不是傻逼。。。
在三个网站上:PPTV-56-土豆,才将此片看完。起始的工业场景很震撼。
怎么点逼事拖那么长,摁快进键摁的中指疼!不过还是赞摄影置景和色调。
看了要睡着了
这点破事叽叽歪歪两个半小时
没啥意思,又臭又长
摄影好的没话说,缺点是太慢太闷了,而且女主的行为逻辑挺难共情的。当然也有可能其中又有宗教政治隐喻我没看出来。
【10+】I need to do something.If he's going on like this everything will die.I don't want to give birth to death.We could live without dying,There's such a possibility.It surely does exist,And it's only possible together, One for another, otherwise... It's impossible by oneself.There's no point.It's a vicious 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