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不作死就不会死,田咪这人,早该拖出去斩了没商量。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配。
田咪的家庭真是爱钱,除了这个什么都不想。
最终的结果也算便宜了她。
如果生活中身边有这种人,真心别帮,别管。
2、江木兰孝顺,但是日子过得还是苦。
什么造就了这个结果?
他爸爸?
爷爷?
叔叔婶婶?
自己?
都不是,社会问题。
3、养老院的老人都是子女不孝?
不是。
但是养老院真心不好住这是真的。
4、养老谁负责啊?
年轻时候多挣钱,好好保养,老了别生病有钱花,比什么都强。
80岁的“不作会死老太”方琼(吕中饰)终于把自己“作”得众叛亲离——孙女儿发狠说不认这个姥姥,女儿们撂话说再也不来探望她。
望着儿孙们决绝离开的背影,她白发苍苍的头颅依然保持着骄傲的高度,却音调凄厉的喊出一句:你们总有一天会和我一样的!
这一声喊是如此的犀利直白痛击内心,以至于作为观众的我在那一瞬间惊慌失措,差点摁下了电视机的电源开关。
电视剧《老有所依》是导演赵宝刚早已拍得烂熟的“社会话题剧”,概念为先,剧情在后。
剧本先是按照国内最为普遍“4+2+1”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模型而设置了主角江木兰(刘涛饰)一家,触及了独生子女政策而带来的养老弊端,再带出了“空巢老人”、“黄昏恋”、“安乐死”各类话题;由江木兰二叔一家影射分家不公的传统中国家庭矛盾;游手好闲的余淼(乔振宇饰)一家则负责展示“啃老”话题;而另一主角雷颂华(刘蓓饰)与母亲方琼之间的冲突无关经济压力,却直面了两代人观念不合之下的沟通困局,凡此种种,几乎将当下所有的养老话题一网打尽。
提出问题之后,编导亦试图给各种矛盾寻求解决之道,例如将父母送到养老院、提倡老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等等,尤其是全剧贯穿始终所宣扬的孝道、宽容、无私奉献一类的精神,令《老有所依》被深深打上了主旋律烙印,一如赵宝刚所有热衷于喊口号的电视剧前作们。
然而回归细节,除了依旧铺天盖地的植入广告,此剧又是如斯的“不赵宝刚”。
不同于《奋斗》、《青春》之流主角做个生意动辄就能赚好几个亿,也不同于《北京青年》把几个富二代心血来潮的离家出走硬拗成80后青春事件,《老有所依》难得的放低了视角与姿态。
退休老人会为了争抢超市的半价排骨而推攘摔倒;江木兰与老公吕希会为了每月2500元的保姆费陷入困境;木兰二婶会因为每斤肉价涨了八块而不再让公公吃肉;当瘫痪在床的母亲要求“有尊严的死去”,吕希痛苦的选择了顺从却也带了一丝释然;每月1000来块钱的养老金就可以导致余淼与养母谢亚芝数十年母子情的分崩离析。
镜头之下几个家庭尴尬又鲜血淋漓的故事如拆骨之疼、切肤之殇,硬梆梆的戳中了我们避无可避的现实之痛。
这也是为什么年轻的观众在网络上一边倒地将此剧评价为“不忍卒看”,而年长的观众却围坐电视机旁,成为此剧最有力的追随者,表情严肃,不发一言。
当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无限叠加之时,真实的力量是可以如此轻易的将观者击倒。
如同方琼老太的一声痛喊,瞬间打碎了我对《老有所依》所有道貌岸然的分析与苍白空洞的批评。
在养老这一热点议题上,我们常常讨论开放二胎的益处、督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作出改进、声讨身边不孝的子女,避而不谈那些正在发生或是即将发生在自己与父母身上的疼痛,佯装理智,逃离现实,仿佛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
站在这个基础上,我大可批评《老有所依》空喊口号、过于狗血,但回到自身,我又不得不问自己,我们的父母长辈,或是未来老去的自己,最迫切需要的到底是制度的改革,还是子女来自真心的问候与关怀?
就像方琼痛呼之后,女儿雷颂华回头斩钉截铁的告诉母亲:我们绝不会和你一样的。
回到家,雷颂华却又疑惑的问丈夫:我以后真的会变成我妈那样吗?
或许只有等到老去的那一天,我们独自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子女的疏离,才能找到这类问题的解答。
于是我们将如同今天追看《老有所依》的父母观众那样,表情严肃,不发一言,最终泪流满面。
@新京报
《老有所依》以家庭与温情为元素,拥有贴近生活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直面“养老困局”所引发的话题性。
该剧并未采用剧情升华、人物拔高、强化冲突的方式来增加电视剧的看点。
反而把几位主角的身份落足于超市职员、报刊亭经营者、普通打工族身上,这也让这部戏拥有了难得的低视角,更接近生活。
剧开头就把几乎所有平民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抛了出来,关注年轻人与父母辈两个群体在是否“老有所依”现实层面的挣扎与努力,让平凡生活有正能量和温暖。
虽然是综合了很多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特点还有老人常见病症,但是全部集中集合在一家人身上就感觉有点惨了。
老年痴呆,中风,偏瘫,白内障,意外事故全出现一家人身上,看着就有点受不了。
还好最后的大结局是圆满的,大家看着还是挺欢乐的。
挺喜欢剧中关于生和死,对于死的解释:回去了,就是回去了。
生来就是走向死亡的,尝遍酸甜苦辣,生死别离,爱恨情仇,求不得,放不下。
最后一切都释怀,回到最初来的世界里去。
家乡的乡愁年轻人是感受不到了,只是上年纪的人能明确感受到乡愁,不过一直觉得, 哪里有亲人,哪里就是家乡,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家,而不是守着一个空荡荡的房屋。
人生不过三万天,当家人在的时候还是多多陪伴,多多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为了戏剧冲突,情节跌宕,触动人心,电视剧写得比较夸张,确实来源于生活,能从中找到很多现实生活的影子。
典型三户人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社会中存在的养老问题。
余淼田咪,这一对小夫妻太气人了,恶心的啃老族。
田咪想着想着快速发大财过好日子,做了一堆脑子发热的失败事情。
开服装店卖旧衣服,以被工商查封罚款告终。
被同学利用去买保健品,以诈骗犯的罪名进局子了。
在超市做防损员,“钓鱼”手段引诱顾客。
她一次次推卸责任,抱怨他人。
像这种思想的人怎么做好事情呢?
有一好婆婆,竟不知好歹的不知足。
先是想法儿逼老太太拿出全部积蓄,房子过户,最后把婆婆赶出来了。
着她嚣张样儿,真造孽。
像这种不孝的人怎么过好日子?
余淼就一软骨头,不像男人,被他媳妇儿弄得团团转,也渐渐成不孝子,一次次深深伤害母亲的心。
还有木兰的叔叔婶婶家,拿了老人的钱,却不管老人。
的确存在这样一群因为生活艰难,背叛亲情,自私自利的人。
因一时贪图,一辈子良心遭谴责,可悲可怜的人。
穷是借口,本质是没担当的懦夫。
方老太一家比较富裕。
儿女忙于工作,方奶奶孤身在家。
方奶奶害怕孤单,精神空虚,总是拿“作”来引起儿女的注意。
儿女不理解“作”的深层含义,觉得妈妈无理取闹,帮倒忙,苦不堪言,烦恼无比。
木兰一家,充满温情整能量的。
父亲一心一意的伺候爷爷,为了不拖累女儿,把老房子抵押去买老年公寓,却不料被骗,被迫买房还银行欠款。
后来木兰把爸爸爷爷接到北京养老,虽然经历一些波折,也有困难,但都坚强扛过来了。
最终在福寿养老院,方奶奶思想转变,和儿女和解,不在“作”。
亚芝不在溺爱余淼,去追寻晚年幸福。
木兰爸爸和爷爷获得自在快乐的生活。
有如此好的养老院,老人们也能安享晚年。
一句话,孝敬爱护父母,只关乎爱,与钱无关。
《老有所依》将视角聚焦“暮年”,讲述了面对父母的老去,三个最具社会代表性家庭的生活百态,剧中三个家庭都因父母年岁的增长而不得不面对“养老”这一问题。
虽然他们生活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下,面临着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选择消极的面对,反而以积极的心态梳理生活的羁绊、用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的困境、亲情的温暖和用爱与坚强去面对。
这剧里的人,配置太真实了。
小城市的孩子走向了大城市,等自己老了,无法自理时,去投奔孩子们,却发现大城市也无法容下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老人们。
其实养老问题一直很突出,只是老人的呼声太微弱了。
成年人们为了生计奔波,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奔波,哪里有精力回头看看自己的长辈们是如何生活的呢?
是不是有尊严地活着呢?
太难了我舅舅家是县城的教师家庭,一双儿女都在深圳安了家,他们退休后去帮助带孩子,孩子们渐渐大了,不需要他们了,得把他们的房间腾出来自助,那么舅舅舅妈该怎么办呢?
回老家养老吧。
于是成了空巢父母,儿女要回来一趟太难了,大城市居不易,经济压力也一直驱赶着他们忙活,更别提这些年中,姥姥一人独居在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舅舅舅妈表哥表姐就被亲戚们骂不孝。
举的这个例子太典型了,我觉得大概率,我们的将来也是如此。
吃饭时看了几集,实在是吐了又吐,想找个线索找不到,情节完全生搬硬套,并用这些C蛋的情节推动剧情发展!
有创意!
这个剧告诉我们1、好人不能追求自我,也不能辩白,不能生气,哪怕别人误会你,你也不能辩解,哪怕别人错了你也得忍让,如果你辩解了没忍让,那你就得道歉!
因为你是好人,这可是严重的道德问题!
2、你惨,还有比你更惨的呢!!
你永远不是最惨的,总有人会反复的折磨你们、陷害你们,你还都得接受!
不管怎么惨你都得忍着!
你都得高兴!
并且承认世界真美好!
还是好人多!
因为你们是好人。
3、坏人呢就得被原谅被同情,哪怕再大逆不道的事,在你们看来也不过一脸无奈,一个愤怒的表情,两句愤慨的对白然后一切归于平静,下一集就跟啥也没发生一样。
4、SB同城是个好网站,在这个网站挂上二手货就能卖出去,发布简历就能找到工作,买房子更是能帮你算出首付、利率、还款!!!
这个网站简直就是生活必备,上网不打开这个SB同城都不知道干什么了。
在剧中,是江木兰最孝顺,但是她的孝顺是出自于自己内心的不安,是强加于他人的忍耐与放弃的情况下尽的孝。
而且,对父母孝顺,还得听她自己,拿父母当成了她手中的“提线木偶”。
所以,江木兰的“孝顺”只能是愚孝。
其他人就有不同程度的自私。
江志新一家人,尤其是他的母亲,先不说,他母亲对他爷爷的种种做法,就是对他们的小家也没有完全尽力,知道到放松娱乐自己,打扫房间不做,照顾老人不做,甚至还把老爷子偷偷扔了。
余淼不学无术,除了吃喝拉撒,连开个报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要养母替他看摊,甚至还吃老本。
江木兰的经理一家,表面上,老太太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可是时间久了,对老太太开始了厌烦。
尤其是,这个家中的大姐,也是个当姥姥的人了。
自己的姑爷到自己的岳母家,不帮忙,就知道看电视,甚至还和老太太对的干。
要说这剧中最孝顺的就是江木兰的父亲,始终如一的照顾父亲,不论有钱没钱,不论什么情况,照顾父亲,照顾孩子,一个都不落。
就是不知道照顾自己,为父亲操劳,为儿女操劳,而自己劳累到眼睛失明。
江木兰的所谓的孝顺就来自于她父亲的孝顺,模仿,效仿。
但是,就是不会平衡。
哭着笑着,就老了。
小姐妹前几天发了个朋友圈,说上一个本命年还是清纯大学生,这一个本命年已经不知不觉成了中年人。
我本来想回一个再过倆本命年就成了老年人,队友提醒我慎言,不要这么残忍。
可是人生,它就是这么残忍呐!
父母是你小时候的天,是遮风挡雨的屋,是彷徨无依的靠,是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是温暖依托的精神归宿,是永远的港湾,是永恒的眷恋,是内心最深处的温柔。
但他们也会老去,也会患病,终有一天,他们也将要离去,不再成为挡在我们和死亡中间的那堵高墙。
我们终将直面死亡。
可是,老天并没有那么温柔善良,不是麽?
在垂垂老朽的暮年,可能会一身病痛,可能会孤苦伶仃,可能会丧失记忆,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在我们还在青壮年的时候,并来不及思考自己老年将会怎样,父母斑白的鬓发,佝偻的身躯,日渐增添的皱纹,日趋消亡的记忆,已经再不断提醒我们,他们老了!
反哺有慈乌,跪乳有羔羊。
做人儿女的,该如何安排家庭生活,像父母年轻时不辞辛劳把我们带大一样,如何为他们养老?
我觉得应该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安排生活,以他们的需求为中心,保障他们尽可能的自尊,自爱,自理。
网上有计算在各个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成本,我隐约记得的深圳好像是三五百万。
我倒是不屑于计算给老人养老的成本的,因为我知道,我将倾其所有的,对他好!
在这个孤苦伶仃的世界上,唯一最亲最爱的人,不就是赐予我生命,又扶养我成长的父母了嘛!
人生百年老最难尽孝应当在生年
太苦了。。。看不下去了。。。江木兰真是太不容易了,这么复杂的家庭关系,这么大的负担,唉唉。。。可怜的亚芝阿姨,咪子太可恶了!。。。最后警察帮江父追回了被骗的钱款,老人们去了养老院,是意味着一切还得相信国家政府,依靠社会福利机构吗?唉唉。。。难
为了涛姐看的,大概前后一周时间追完,剧情实在是狗血,里面的人都好苦,比的是谁更惨.最后一集才象征性的来个大团圆结局,总算来点好事.故事太假,不可能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一个家庭中,而偏偏就发生了,木兰这个角色是不错的,但是有些愚孝了,孝顺的有点过分了.知道她过去的戏不太能看,这部还是涛姐得金鹰奖的
戏剧性不是用奇葩狗血违反常理和无视智商来渲染的!
无语。。。。。。。。被气死是我的错???
这个故事很好的反映了老人这个群体是多么的需要别人的关爱,感觉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爱给到他们,我们需要像父母对我们一样对他们。刘涛和张铎演的真好,向他们敬礼,Salute!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他们就喜欢这样家长里短的故事。
受不了这种满满负能量的剧。
挺感人的真实
比较有意义的一部剧,确实给社会很多反思。。对"父母是子女的定海神针"那段话颇为感触。。。
每个人都该想想未来的养老问题。你怎么对待老人,孩子们将来就会怎样对待你。
虽然很虐人,但是真的很真实……不过,说到底养老问题还是得靠养老院么……
后期太拖沓,不然超完美
刘涛这群主演演技都挺好的,我奶奶挺爱看
不错的片子,女主漂亮,怎么对她的剧没印象
陪妈妈看的 虐死了
值得一看,引人深思。要做个好人。
9集弃
一部电视剧如此贴近生活,道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一句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看的太生气
看完,累不爱。泥马,看剧是找开心呢还是找气呢,剧里的人遇到的事哪哪都那么叫人可气,所有坏事都聚在一块发参。差评。
又是把所有糟心事全拉一块的电视剧,看了头几集,还自己亲自切肉,不合理的理由就是不合理,电视台也是闲得慌,不贴近现实的现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