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岛共和国,就算学过世界史的你也肯定没有听过这个国家,而我们听说的曾存在过的国家大都因为战争、吞并等消失。
而这个玫瑰共和国查遍历史,也只有几百字的介绍,这是存在了不到两年的微型国家。
首先,电影中描绘的事情,确有其事,玫瑰共和国存在过。
有自己的邮政,发行了邮票,邮票设计的是标有自己国家地理位置的。
还有国歌,国旗。
国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1869212其次,这个事件给我们对于“国家”这个概念有了很不一样的理解。
《蒙得维的亚关于国家权利与责任公约》(the 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详细规定了在国际法中,一个国家是否合法的一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有确定的领土、有常住的人口、有一个政府以及与其它的主权国家有外交关系。
这个是国际法中对于国家的概念,没有规定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少及国家应该在什么上面。
这是一部电影带给人们的对于一个大的概念的思考。
所以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存在,这也不是什么笑话,这是存在过,没有违反过任何法律。
玫瑰岛的存在是自由的一块砖,就算沉入海底,但是它也是存在的。
回归电影本身,我看完后,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海盗电台》,同样的节奏,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自由,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传统固化的束缚。
一个是在公海船上设立电台,一个是在公海上建造一个国家。
谁的胆量更大呢?
都大,都是不受束缚的人。
玫瑰岛给人设立一个“乌托邦”,主人公乔治.罗萨用实际行动在改变这个世界。
整部电影的故事改变和人物设计都立起来,加入一部分喜剧元素,让整部电影不是政治片,而是喜剧片。
一部绝对可以纳入本人观影史上前三的电影(建议所有NF人都看看)。
在构写剧本的过程中,电影并没有将重心放在对于自由到底应该是有边界还是无边界的探讨上,不然就变成了一部纯粹政治学辩论的作品。
我很喜欢电影对于一些生活小细节的描述,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勾勒——除了有情有义的朋友,男主与父母之间的情亲也让人动容。
尤其是在他从欧洲委员会回来,在半路上的电话亭里给妈妈打电话那一段,明明是事关玫瑰岛的生死存亡,妈妈最关心的仍然是他吃没吃饭、吃了什么。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和我妈都笑了)虽然这部电影很多内容都进行了理想化处理,甚至连出动军舰的部分都显得风平浪静,这显然在现实中是完全不可能的;而部分剧情的转折也过于简单,整个电影给人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这可能是影片受到一些批评的点。
不过电影刻意将这个故事讲的轻松幽默,在生活于现实中的我们看来反而更能直观地感觉到反差带来的悲哀。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想起来课上讲的美国的Summer of Love,六十年代嬉皮士的节庆。
在盛大的集会中,那帮青年重新书写了自由的法则,企图突破现实世界的限制,而随着热情的消散,一些回归现实生活的人面对的或是法律的制裁,或是疾病的困扰,另一些则在夏日的尾声结束了的生命。
也许以被规训已久的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是混乱、无序的疯狂年代,但在时人眼里怎么不是一场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实践呢?
玫瑰岛也是如此,它的失败是必然的——它对抗的是庞大的意大利政府,它挑战的是国际法无人涉足的部分。
即便如此,仍然有一群对于现实提出抗议的疯子,在这个仅仅400平方米的海中平台上发出微弱的呼喊,虽不算振聋发聩,但在自己听来已经足够响亮了。
玫瑰岛最后在灰烬中沉没,但这的确是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足够浪漫,不可思议的历史。
什么是国家?
国家是神圣的吗?
个人必须要服从国家吗?
在这部电影中,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中二少年追求自由的故事,但故事的背后,对于一些人们困惑很久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什么是国家?
根据国际法规定的国家四要素:领土、居民、政府、主权。
只要符合了这四个要素,就可以符合一个国家的标准。
玫瑰岛在被摧毁前,已经符合了前面三个要素,他们有自己的领土(一座平台);他们有自己的居民(五个创建者,以及越来越多的加入者);他们有自己的总统和一系列部长。
他们只差最后一个了,距离国际承认的合法主权国家只有一步之遥了。
而另外一个同样建立在海上,领土还没有足球场大的西兰公国俨然已经是拥有主权的国家了。
国家是神圣的吗?
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或至少在国人心中,国家二字还是很神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但是这部电影,以一种荒诞到不可思议的形式,彻底破坏了国家的神圣感。
原来,只要愿意,那么三五个人,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国家。
国家这个概念,从飘在天上的,神圣的,遥不可及的概念,被他们一把拉到地上,甚至踩在上面开始蹦迪。
《玫瑰岛》当中,那个白发苍苍象征着权威与传统的总统,对比着同样为总统的男主,年轻又充满理想和未来的男主;怒不可遏甚至歇斯底里的部长,对比着玫瑰岛上那个从老爸保险柜里偷钱,一股子悠闲自得的“内政部长”;议会大楼里那些着装统一,面无表情,如同木偶一样的政客,对比着玫瑰岛上那些穿着比基尼,露着屁股蹦迪的年轻人,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讽刺。
在这种对比下,我们似乎开始分不清,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正统,哪一个才是对的这部电影,简直是对于国家这个概念的一种彻底解构。
民众一定要服从国家吗?
这个问题在《玫瑰岛》中,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是男主他们五个人创建了玫瑰岛,玫瑰岛属于他们,玫瑰岛服务于他们。
给他们带来自由,给他们带来欢乐,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哪有他们必须要服从于玫瑰岛的道理呢?
影片的最后,玫瑰岛的创始人们手来手,眼神坚定的面对着军舰的炮弹,是的,他们在用生命保护着自己的国家,而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个他们一手创建出来的国家。
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义务这么做,或者是因为国家让他们这么做。
这部电影叫做《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不可思议之处,在于他突破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固有认知。
原来老百姓也可以在海上造出一个岛?
原来老百姓也可以组建一个自己的国家?
原来老百姓也可以对现有社会的条条框框说不?
原来老百姓也可以建立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和反抗精神的新世界?
真的不可思议,但是,它也真正的发生了。
片子本身质量一般,况且是根据史实改编,剧情已经被大体框住了。
但这部电影(或者说是这段历史)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资本主义视角下的反叛精神。
一定程度上,“玫瑰岛”是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对现行政治体制、民族国家、权力、自由的一次社会性哲学性反思与探讨。
即便是现代文明所谓的“自由民主”,在现行政治体制下,也是有边界的自由。
传播媒介对话语权的垄断在社会意识中赋予了政权以合法性。
“国家”的存在归根到底还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暴力机器。
资本主义制度在短时间内不会消亡,玫瑰岛当然会被炸毁,但小国寡民的绝对自由也并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但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与认知水平而言,玫瑰岛出现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本身挑战民主自由制度的实际价值。
在消费社会娱乐至死人们的思考能力被麻痹的当下,批判精神是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丧失的基本素养。
这部电影真的把我迷倒了,既浪漫,又自由。
开场男主想要挽回女朋友,可是女朋友认为男主不切实际,但是对男主仍然难掩欣赏。
在男主载女主回家的时候,开的自己造的车,车子看着有点奇怪,跟平常的车子很不一样,但是女主说,很棒, 能够自己造一个车子出来,而且还能真正地载人开在路上。
也是这一段路,女主说,跟男主在一起太冒险了。
男主也是有一些疯癫的朋友的,那个有钱的朋友用很多的钱,买来材料,将男主的想法付诸实践并且还成功了,他们建好地基,找到地下水的那天,男主说:“我可能留下来。
”小岛建成的第一天晚上,呆在小岛上度过,在这空无一物的小岛过夜?
男主的有钱胖朋友都觉得有点疯狂。
男主最后自己留下来。
他开着音响听着音乐,虽然大夜晚的,他坐在太阳伞下的躺椅上,微笑地看着夜晚的大海。
这一幕真的太浪漫了。
后来下起了雨,海上翻起了风浪,大浪大过来,太阳伞被吹走,躺椅被冲走,男主也倒在地上,好惊险。
这时候来了岛上第一个居民,一个流浪者,男主看到流浪者,眼睛都放光了。
因为有真是加入的岛民,自己的小岛更加真实了吧。
这种惊险中的浪漫,真的很特别。
男主真的好特别。
后来岛上来了很多游客,来者不拒,大家都来到玫瑰岛上开心地玩乐,享受岛上的派对,享受大海和阳光。
这是个多自由快乐的地方啊。
后来男主想要为小岛宣布独立,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度,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海滩派对的场所。
他希望独立之后,小岛拥有更多的自由,而不受什么国家的管控,他想甩掉那些约束,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度。
可是这个过程竟遇到了如此之多的困难,遇到了意大利的反对。
小岛竟然被炸毁了。
一个充满自由快乐的地方,因为政治,而被毁掉了,这太让人难过。
但是让人安慰的是,在结局,浪漫主义是胜利的,男主重新和女友在一起,男主所建造的玫瑰岛被女友认为是了不起的。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建造是了不起的,很多人想要加入玫瑰岛这个国家。
虽然只是存在过,但它的影响如此之大,也是让人欣慰的,这就是我认为的浪漫主义的胜利。
曾经存在的玫瑰岛,梦想中的浪漫与自由。
这座玫瑰岛也许是一个梦想,每个人或许有过不那么切合实际的梦,要么被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打击,还没有付出行动就放弃了,要么是被赤裸裸的现实所打败,行动之后却付之东流了,但一定有人还在坚持…这座玫瑰岛也可能是一片自由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喜欢的,可是绝对的自由是不容许存在的,于是这个纯净的世界被侵犯,被炸毁……希望世界更加温柔,在每个人的玫瑰岛的故事里,想要守护玫瑰岛的人都比想要摧毁它的人多🌹更神奇的是玫瑰岛的故事是真实故事改编诶
如图,主人公因为前女友的一句话而产生了造一个世界的想法,不得不说主人公真的是有和常人不一样的气质的,我很佩服这种人,能够有许多不被世俗束缚的想法和行动,有一种什么都不顾虑,只为自己活得舒心的潇洒感,我做不到。
这里非常的荒诞和搞笑,要不怎么说是喜剧呢,因为海警只管收发无线电的设备,所以就只问了有没有收音机,而完全不去理会主人公口中的“独立的国家”,感觉海警很可爱哈哈哈
这个小岛上终于钻出了淡水
主人公第一次决定留在小岛上过夜的时候就遭遇了暴风雨,感觉是主人公内心的写照,当一个人靠自己的力量建造出了一块自己的地方,可以无拘无束时,一定是欣喜若狂的,内心波涛汹涌也不为过吧哈哈哈 这个晚上还迎来了岛上的第一位居民,是一个漂流者诶
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你这辈子有没有为什么东西拼过命”哈哈哈,虽然有点土,但是用在这里非常合适。
此刻,他们捍卫的是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主人公一个人面对小岛被炸毁时
和已经复合的女友一起面对
当男主人公意识到自己也许真的该面对现实,不该再这么执拗时,他为之前把女友父亲的电视炸掉而道歉,但是这个时候女友用他说过的话安慰他,我想男主人公已经不孤独了
所有人一起看着被炸毁的玫瑰岛
并不合格的成人童话故事人物的出场以及描绘十分随意,全片只有男主稍微立体丰富一点对政治的描写十分幼稚,可以看出是想对当局者的讽刺,但片中强加给当局者的拙劣表现反而营造不出讽刺效果,让人更觉影片之胡闹还有,估计因为网飞出品,他们为了照顾美国市场,刻意搞了个在欧委会的翻译英语桥段。
然而演员都是在说意大利语,片中说意语的人跟说英语的人也并未展现出沟通不畅的问题。
顺带吐槽,刚开始竟然是用的英语配音音轨,我说怎么看着这么异味。
后来调到意语原音音轨才对劲儿了。
然后六八年的意大利街头竟然出现了两次电动摩托车,也是看的我想笑。
后边几个人搁那并排站着这种狗血桥段我是真的看腻了,想吐。
就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了吗?
祖宗之法不可变是吧。
有意思的是男主男二都是依附于其爸爸,也可见意大利家庭观念之一斑。
意大利最南部地区的纬度跟湖南估计差不多,很好奇家庭家族观念这种事情跟地理纬度是不是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看到NoMan,莫名挺安心的,哈哈哈哈哈,有种遇见老熟人的感觉。
总之,不好看,也没什么深层次多维度的表达。
不过可以从中稍稍感受一下意大利的风土人情以及略为蹩脚的幽默感。
一个有些疯狂的想法,一个像奇迹般的旅程。
影片用很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造梦的过程,因为这种诙谐使得最后的梦碎也不那么难过了。
故事的缘起其实只是因为一句气话,一个近似于赌气的想法。
不过回想那些伟大的人或事迹,决定性的一刻往往就是那么不起眼的灵光一闪。
“我要造一个属于我的国家,我要创造我自己的规则。
”像我们孩童时都会说的话,不过没有任何人会当真。
“梦话罢了”、“不要这么孩子气了”。
多少次被这样轻描淡写地看待呢,然后大部分人就这样气馁了。
不过故事神奇般的转折就是主角真的打算去做了。
虽然生活在1860年代,但他就像一个geek,性格古怪有很多想法,而重点是,他想做就去做了。
于是我们看到,在远离意大利海岸线5英里以外的海上,一座人造小岛升起了。
从一个简单的两百平的平台,到有了房子,有了饮用水,有了人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更重要的是有了阳光,空气和自由。
这个渐渐成型的小岛开始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眼光,有一部分原因是他正好契合那个时代,那个人们要求自由、民主,那个混乱和在找寻价值观的时代。
小岛渐渐热闹,一开始,政府也不当回事,因为它像一个小孩子随意摆弄出的玩具,更像一个酒吧,大家在这里玩乐。
可是男主角不要,他要宣扬这个造梦之地,要赋予它一个真正的国家的地位。
于是国名、国旗、邮票,渐渐丰富了这个被称作玫瑰岛的地方。
不过还不够,一个国家,需要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承认才行。
于是联合国被惊动了,专门处理国家间纠纷的xx被惊动。
一开始大家不想理会这个满嘴胡话的年轻人,但随着他的讲述,会堂里渐渐占满了人。
有那么一刻,几乎要创造历史了,这个国家真的即将被认可。
不过很可惜,意大利不会容忍在他的附近有这样一个国家存在,于是出动军舰轻易的击落了这个地方。
玫瑰岛不复存在了,但是也许是得益于影片出色的剪辑,我并没有觉得很悲伤。
物理上的玫瑰岛容易被摧毁,但是那美好的影像会一直映照在人心。
而且电影最后告诉我们,玫瑰岛真的做到了,xx最后发出的声明渐渐表明了它承认玫瑰岛是一个国家,而国际也因为玫瑰岛的存在修改了公海的范围,由5海里改为12海里。
玫瑰岛的存在很不像真的,每个听过他的故事的人一定都会惊叹。
不过我想,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总是做梦的人多,而实现梦的人太少呢。
梦是什么,是想要去够的高高的月亮。
奇怪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听到的声音都在说,不会实现的,放弃吧。
渐渐的你好像接受了这样的什么梦都不会实现的自己。
玫瑰岛是不要被这世界摆布的存在,它是对这世界发出的嘹亮的宣告,宣告着,梦想,是能撼动这世界的。
所以,去做梦吧,去勇敢实现吧,当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会发现,那些你以为束缚着自己的锁链,其实都不堪一击。
今年正好是我做了很多改变的一年,克服自己的懒惰,不去想等待一个所谓的好的时机,想做的事情我都要去做。
我想忠于自己,不管外界的眼光,就做一个世人眼中的怪人。
然后我看到了这部影片,我很开心,因为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有人同行总是会不寂寞一些。
这是我在英国那些事儿看到的文章,也由此激发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
它披着喜剧的外衣,却有着悲伤的内里。
希望看到这部电影的人,能更好了解这段历史。
希望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能对这部电影感兴趣。
正如莱蒙托夫的诗歌《帆》风浪在呼啸 / 桅杆在吟唱 / 它既不寻求幸福 / 也不逃避幸福脚下是蔚蓝的海洋 / 头顶是金色的阳光 / 但是它渴望狂风暴雨 / 仿佛在那里有一个宁静之邦---1960年某天,意大利工程师乔治·罗萨(Giorgio Rosa)凝视大海,突然有了个主意:他要建立一个国家。
这个疯狂的念头,来自罗萨对意大利政府的忍无可忍。
罗萨是一个海洋工程师,专门在大海上进行海事建设。
他很喜欢这个工作,干得也很不错,取得过多项专利。
但是,在海上搞建筑是个复杂的活,需要获得政府的层层审批。
一份份文件堆上来,工期无限拖延,最后罗萨想完成的工作很多都泡汤了。
政府不行怎么办?
哎,那就自己建国吧。
(玫瑰岛共和国)这不是一个妄想,因为从技术上讲,罗萨确实能做到。
根据法律,如果罗萨在国际海域建国,那么意大利无法对它宣布主权,也完全管不了罗萨的一举一动。
同时,作为海洋工程师,罗萨发明了一个叫“人工岛屿建造系统”的技术,还申请了专利。
根据这个技术,他可以在海面上凭空搭出一块陆地。
(罗萨和友人在玫瑰岛共和国上散步)下定决心后,罗萨说干就干。
在几年时间里,他找到一处绝佳的海洋区域,距离意大利的里米尼海岸有12公里,在意大利政府的掌控之外。
然后,他把自己从专利和工作中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国家建设”中。
“建国”的方法是这样:罗萨找来4个朋友和一群工人,造了9根空心柱,往柱里放上多根钢筋,插入海床,然后用水泥填充,防止柱子被腐蚀。
接着,他们在柱子上搭了一块400平米的平台,建了两层房屋,还有两条楼梯和定泊点。
这就是国家的领地,一个离海面26米的建筑。
1967,罗萨宣布“玫瑰岛共和国”独立。
这看上去有些可笑,但罗萨是很严肃的。
他担任共和国的总统,而他的三个好友分别是财务部长、内务部长和外交部长。
部长们还成立了一个理事会。
玫瑰岛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世界语,国旗是三朵玫瑰图,官方货币叫做“Mill”(虽然从来没发行过)。
(玫瑰岛共和国发行的邮票)因为国家的特殊性,罗萨选择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这400平米的领土上建了餐馆、夜总会、酒吧、纪念品商店和邮局等设施,满满当当,吸引游客们过来游玩。
很神奇的,游客们真的来了。
那一年,世界正经历着越南战争、民权抗议和布拉格之春,年轻人们渴望自由、平等和不受束缚,很快对玫瑰岛产生兴趣。
游人们一波波前来,总统大人与他们饮酒畅聊,共赏美景,感受乌托邦的美好。
那段时间,从玫瑰岛寄来的信,象征着浪漫。
信封上的玫瑰岛邮票和邮戳,则是乌托邦存在的美好证据。
不过可惜,好景不长。
意大利政府很生气,他们简直气炸了。
在玫瑰岛独立的消息传来后,意大利政客们嚷嚷,这绝对是罗萨想出来的逃税方式。
把旅游地点放在国家领域之外,可以享受着意大利旅游业的红利,同时不交一分税。
这开了一个可怕的先例。
后来,玫瑰岛又卷入阴谋论。
右翼认为,玫瑰岛的存在是为了给苏联核潜艇提供掩护,从而威胁到北约的安全。
左翼则担心,罗萨计划破坏南斯拉夫和巴尔巴尼亚政局的稳定,玫瑰岛是整个阴谋的一环。
多年后,罗萨的儿子洛伦佐·罗萨(Lorenzo Rosa)表示这些说法全是无稽之谈,是政客们想出来破坏玫瑰岛声誉的。
罗萨真的只想过上远离政府的生活。
但不管怎样,在当年,意大利政界达成共识:玫瑰岛不能留,必须把它毁了。
1968年6月25日,几十名宪兵和金融警卫队突然登陆玫瑰岛,赶走罗萨等人,接管小岛。
后面几个月,罗萨和朋友们作为“流亡政府”奔走呼号,但没有人听他们的。
到1969年2月11日,4名意大利海兵接受命令,带着3桶炸药,几声巨响中,摧毁了这个罗萨渴望多年的世外桃源。
玫瑰岛共和国就这样被消灭了,罗萨愤怒不已,称之为“意大利唯一赢过的战争”。
在爆炸中,罗萨的狗还被炸死了,更让他感到愤懑和不平。
几天后,一场暴风雨将剩下的断壁残垣彻底抹去,所有建筑都沉入大海,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作为回应,罗萨打印了玫瑰岛纪念版邮票,描绘当时爆炸的场面。
但意大利政府毫不在乎,他们甚至寄了一封信,要求他支付炸毁玫瑰岛的费用,共1100万拉里(约人民币4.5万元)。
重新回到陆地的罗萨没有办法,只能认栽,在交完钱后的四十年,他也不再谈论玫瑰岛的事,当作心底的一块伤。
到2000年后,关于玫瑰岛的故事已经不再为人知,没人听说过,曾经有被压榨的中产能以建立国家的方式来抵抗政府。
但在2007年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热衷于潜水,人们在里米尼附近的海底找到奇怪的遗迹。
破碎的墙壁,断裂的柱子,长水草的砖头,渐渐的,附近的老人们回忆起来,这片海洋的上方曾经有一个古怪的建筑,里面的人们做着乌托邦的白日梦。
于是,媒体们再次找罗萨采访,奈飞的电影制作团队也找到他,为他拍了一个叫《玫瑰岛》(Rose Land)的电影,最近上线。
采访的时候,老人对电影不感兴趣,但他对当年采用的建造技术兴致盎然。
他认为玫瑰岛这个建筑是他的杰作,原本还计划在上面盖5层楼,成为一个伫立海面的浮宫。
只可惜,这个计划被政府提前破坏了。
虽然没有成功,但新一代意大利年轻人感动于他做过的尝试,那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无能制度的抵抗。
“玫瑰岛的本质是一个隐喻,一个通过建筑设计来批判的政治行为。
” 意大利的一份杂志写道,“审视亚得里亚海床上的建筑遗迹,就是在重新审视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意志主义和技术解放。
”“虽然这个400平米的乌托邦最终失败了,但直到最后我们才意识到,海底深处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什么:一些看上去笨拙,但至少具体尝试过的新巴比伦的碎砖。
”
2017年,罗萨去世了。
去世之前,意大利的潜水员们从海底捞上来一块砖头,送还给他。
上面还写着一行字: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
“这里看起来终于不像是一个蹦迪场所了,但是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吗,说你做这一切是为了我。
”然后他们接吻。
最近一直在思考两个人接吻是怎样的一回事。
毕竟,有的人为了快感也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做,很难论证这样不应当,可内心的一点点来自人的骄傲又让我不愿认同。
从未因电影哭过的我看到这一幕眼眶湿润了。
他们两个分开了三年,也相爱了三年。
这一刻,我好像找到了有别于性欲的爱情的尊严。
后半段警笛、媒体和军舰喧闹的场景,让我想起《巴萨提的颜色》。
后者的现实意味更重,也更加残忍,相比之下,前者至可以说是礼貌而文明的。
而悲壮是近似的。
摧毁一座岛只需要军舰、炮弹和士兵,其实很简单。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你想不想去摧毁它。
这一念之差,是两个世界的区别。
“至今,摧毁玫瑰岛是意大利共和国做出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侵略。
”毫无疑问,意大利共和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前半段一直在大笑,可越来越笑不出来。
本想看喜剧片开心一下,现在却愈发沉重了。
但这毫无疑问是一部喜剧电影,至少,把自己的政府跟纳粹作类比便是最让人尊敬的喜剧元素。
另外一处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盖布里艾拉未婚夫看电影时发笑的镜头,他一定也是个“优秀”的人吧,可是在那一刻庸俗的活灵活现。
“乔治奥和盖布里艾拉从此共度余生。
”这很让人感到慰藉,却也让我心底凄凉。
可是我怎么比得了乔治奥呢?
比不了,想到这里,也就不敢嫉妒了。
真实事件。玫瑰岛!
大概只有国外才会有这种不服我就干的豪气吧,事实上,概念大于事实,因为很多实际问题是无法解决的,看看就好
那么激烈的战争片!意大利共和国唯一的一次入侵海外领土行径。也是海螺共和国那些自称独立搞笑政体的前身吧。不知编剧做了多少夸大和提纯,总之在全球反叛的1960年代末,多这么一个故事,多这么一个迥异于社会常态的天才工程师,也算实在合适吧。也有点像我们建国后那些自称独立后几天、就被村委会铲除的“封建复辟王朝”。
这个故事最牛逼的地方在于:这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
原历史更燃一点,改编成喜剧有点弱化理想感
6.5/10
一个鸡蛋碰石头的故事,但这个简单的物理结局是不能让人满意的。炮轰玫瑰岛,是意大利唯一一次侵略,这个片尾字幕是全片最有趣的。
3.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国确实无外交,更别说这只有四百平方米的小小国哈哈,一个人造的海上小迪厅,狂欢的、及时行乐的“法外之地”却要宣告主权,气得意大利政客们心脏病都犯了,片尾某字幕一出来全场喷了,故事很有吸引力,但拍得略贫乏,没有达到足够支撑起这一戏剧性炸裂事件的水准(也可能是电影史原因对意大利电影期待值天然相对较高),国际法准教授的女主人设,一直期待一场她在欧洲理事会听证之类的舌战群儒场面然而并没有;虽然现在的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可如果结合当时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国际和意大利国内背景来考虑,是有一定的发生存在的合理性,当时真实事件,为何现在大家会觉得如此难以置信乃至荒诞可笑,其实反过来非常值得反思 | SFM学术赏
真实的浪漫主义,为所爱之人凭空造一座空中楼阁,电影本身就够神奇了,真想去历史上的那座玫瑰岛去看看~
算是地球上最浪漫的事情之一吧。。。男主角真不是罗伯特德尼罗的儿子么,也太像了吧。
梦的碎片最终要还给做梦的人
拍瞎了 如果没有真实事件的滤镜加持…
意大利真实故事改编
以自我为中心搭建世界,觉得看完也没啥意思,弃了
我就不明白了,我写点啥咋就激进了?通知我删除短评,还不写中文片名,只写外文的,以为这样我就看不懂了?
挺好笑的,这种性质的问题这个结局算是很好了,换了别的地方早消失了……
可能是受限于真实事件,这个乌托邦不够疯狂,最后还是止步于海上蹦迪俱乐部。
浪漫和自由的精神值得鼓励,但是国家不是一群寻找自由的人能够随意搭建的,电影更像是浅显的记述,对电视里的那场暴乱以及父亲口中的不公等等这些沉重的社会背景问题因素似乎没有过多反思,讽刺也只停留在那议会讨论的主频道上播放的肢解和他们口中堕落的美利坚,所以还是当喜剧片乐呵乐呵看一看吧,毕竟可是意大利共和国唯一的侵略史。
1968年西方国家的先锋传奇,竟然还有这一出盛开在海上的大浪漫实验。绝对的无拘无束总是当事人的心头肉,以及局外人的眼中钉,冲突之下的毁灭,把逍遥恒久定性为逆反,这才是可一不可再所遗留下的悲叹。虽说透过费里尼电影,见识过彼时意大利影院的极度不文明,不过看到新片再次还原,还是觉得想打男主。Wlaschiha还是很耐看。三星半。
真实事件改编题材,最后闪过的几帧真实史料往往更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