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说了下如何下崽居然被豆瓣删了,补发一下。
自制字幕:http://bit.ly/rCx9r3观影于Amsterdam Film Week,2011年11月3日。
PATHÉ CITY。
前段时间被诊断出来有██████,不算什么大病也不算什么小病,性命之灾是没有了,皮肉之苦是少不了了。
想想那些手术药剂和精神压力,顿时觉得天塌了一半。
回家之后十分抑郁,愁云惨雾愁眉苦脸了好久,对着男友发脾气,最后还是告诉了他。
男友什么都没说,早上早餐的时候,我又开始絮叨着要来的各种痛苦,结果男友跟我讲了个故事。
他说他发小Falco父亲过世的时候,他也去参加了葬礼。
老爷子安详地躺在棺材里,大屏幕上闪现他生前的音容笑貌。
所有人都感动得涕泪涟涟,唯独Falco镇定自若。
男友带着泪去安慰Falco,结果Falco说,老爷子刚过世的时候,他自己也觉得无法接受,天天掉眼泪。
结果有一天,泪流干了,再也哭不出来了,就开始学着面对了。
男友接着说,正如你看完Six Feet Under,所有人的生死都看透了,难过得不停哭,可是最后你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
谈不上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我倒是有了点那么开窍了的感觉。
男友想告诉我的无非是:当不幸已经来到家门口的时候,无论你如何茫然苦痛,最后还是要选择面对。
Life goes on。
于是我也不哭不闹消停了,联系医院开始治疗,想想没什么,病而已,治不就得了。
电影里27岁的Adam Lerner境遇比我惨,他在西雅图的一家电台工作,专心做一档关于火山的节目,却不幸得知自己身患一个罕见的癌症,存活几率百分之50,一半一半。
从刚开始得知癌症的茫然麻木,第一次恶心呕吐的愤怒抵抗,渐渐觉得无望在车里歇斯底里地呐喊,到最后平静而又忐忑地接受手术,Adam经历了正常人所应经历的对于不幸的反应的过程。
他也试图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当他看到住在深山的病友和妻子相濡以沫时他心有感触,这种平释然静的心态他可望不可得。
生活的态度好比赌博,一半阴暗,一半狂欢,赔率和胜算一半一半,然而无论你选择哪一半,life goes on。
所以与其难过悲伤,还不如乐观对待。
电影想告诉我们的不过这个道理。
然而如果电影只是通篇用这种说教的基调来呈现,那么估计最后会像囧瑟夫那张脸一样又囧又长。
所幸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新颖,台词剧本又相当扎实。
原本一个简单俗套的患癌的故事,由于电影喜剧的编排以及Seth Rogen的加盟,风格立刻鲜明欢快起来。
经典的“罗式”笑话在电影里频频出现,和电影的泪点交替出现有条不紊,让观众时而捧腹,时而扼腕,悲喜交集。
电影成功地调动了观众情绪,难能可贵。
而且最重要的是,导演找到了喜剧元素和故事主线的平衡点,罗胖的出现时间很合理,笑料抖得也很大方得体,既达到效果,又没有太抢囧瑟夫男主的戏,小品般的故事讲得满满当当。
罗胖萌得无可救药,而囧瑟夫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
其实只要把他那张文青扭捏的脸往银幕上一摆,我们就知道他再适合这个角色不过。
《盗梦》里耍帅摆酷,现在又回到《和Summer的500天》里那种气质路线。
对着摄像机剃头那一幕还是有点牺牲精神的。
当他对着女友说:Get the fuck out of my porch时,又心里大喊骂得好!
囧瑟夫对角色的诠释很到位,要不要年终来点儿奖啊?
这应该是今年最好的一部喜剧了,深度立意小胜《疯蠢爱》,辛辣爆笑不亚《恶老板》,简单俗套的故事在好导演和好演员的手里点石成金,居然让我甘之如饴。
--小剧透分割线PS:电影翻译应该翻作【一半一半】有木有?
《抗癌的我》太坑爹了!
PPS:最近电影用狗都完胜有木有,连一条老狗都能扮可爱有木有?
PPPS:电影末尾Adam他爸爸叫他名字,妈妈来抱他的时候飙泪有木有?
几分钟后罗胖用手指擦药又破涕为笑有木有?
一个沉重的题材却表现得如此轻松而又有爱,导演、编剧、演员都有很不错的努力,本片导演乔纳森·莱文继《古怪因子》之后又一比较成功的低成本(800W美元成本)独立电影作品。
影片里的亚当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就是本片的编剧威尔·里瑟尔,而他现实中陪伴的那位好友,也就是塞斯·罗根。。。
安娜·肯德里克小巧玲珑的娇俏表现得恰到好处,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在《女仆》之后又演了个不讨好的角色,其实她的表演还是不错的,也许一个讨喜的角色就可以让观众对她好感起来。。。
一个真正的朋友,一个可爱的女友,这就是人生梦寐以求的。。。
这种题材本来不该碎嘴,还评啊评就恶心了.不过看某些短评,看得有点气不顺,还是话痨几句发泄下,有些人啊,就算看上亿部电影也不懂人生.1.编剧大人功德无量,这个片肯定可以当积极心理教材看了.据说是本人经历,祝福祝福,感恩感恩.2.拍成喜剧是必须的,正面心理提高免疫力,免疫力对患者的重要性恐怕还胜过化疗了,乐观最牛逼,不服不行.3.简单故事写得好看最见功力,难得的是没野心,怎么做到的?一个从鬼门关绕了圈回来的人,你要他还怎么雄心勃勃心路历程爱恨交织,一个癌症幸存者编剧写剧本,最回避的可能就是,深刻.......4.演员加分,主角不说了,安杰丽卡·休斯顿太好了,戏那么少,本身也不抢戏不突兀,但都是大泪点......一张脸写的都是生活,这话做作了,但一时找不到别的形容.5.kyle.好基友一辈子这句时下流行的玩笑话,没想到成了戏眼.Kyle是这个戏的魂.我不知道编剧写这个角色是为了向他自己的一位朋友致敬,还是自己为自己创造出来的守护天使.也许当他在病床上最无助最恐惧的时候,最希望的,就是身边这样一个朋友.谁不这么希望呢?在你绝望的时候逗你开心给你鼓励,永远都是正面能量积极心理.我爱死Kyle听adam说出50,50时的表情...什么!5成!我还以为有多低...我年轻的时候看这片,一定会幻想,我要有这样的朋友就太棒了!现在看,我心里想的是,我可得向kyle看齐,这哥们,绝对是我的最新的role model.6.终于看到大家都提到的第80分钟,那个"石破天惊"的画面,一本《共同面对癌症》的封面......没错,效果完全等同《飞屋》里老先生翻开老太太留给自己的相册那一幕.而且,更低调,不出戏.好朋友一辈子,别问自己有没有这么幸运,努力让自己变成kyle吧.
昨天刚看完治愈有爱小清新的《抗癌的我》后,励志!
治愈!
淡然面对不幸!
积极乐观!
这些词眼一个个冒上心头。
果断的4+分(5分制)佳作。
不过就在时间分秒前进的过程中,慢慢开始感觉这种想法是极端幼稚的,因为电影中从头到尾清一色的风格美女呀,有点让我对美第国主义的温柔乡心驰神往了(¯﹃¯)。
首先想对导演说,这种“治愈”是不太符合标准的,视乎些许步入了中国武侠小说一男多女阵容的社会构想;其次,这部电影导演你就不考虑女性观众了吗?
就是要治愈也要考虑下seth rogan这位体态略宽的幽默男轻松征服多位美女的可能性,起码这电影会让不少的优质女性开始质疑自己的男朋友过于高帅富了。
电影中的男主身处百花从中,有知己,有慈母,有交心病友,还有半路杀出的邻家小姑娘。
我想说,如果真有这天,我也死而无憾了,呵呵,开玩笑的,人生如此多娇,吃饱了撑着睡的香,囧瑟夫一脸的知足观众有目共睹。
至于电影的粗口和生活气息的在现,编写拍摄得栩栩如生,每个人归根到底的不完美是一件挺实在的事。
至于电影里天花乱坠的美人儿,真心希望这些励志独立电影的导演能多考虑下使角色存在与绝大多数观众所处的社会环境能更加贴切,毕竟治愈系和意淫系大多时候也就那么一线之隔。
《抗癌的我》《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炮友》这三部电影都是去年出品。
除此之外,它们分属不同类型,也并非来自同一国家……然而,相同的是:男主角都有一个老年痴呆症的父亲。
这样一个角色的设置显然是编剧有意为之。
就像某些电影将“同志”这一身份作为情节“反转”之用,“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亦是这些电影关键性的转折,甚至是情节矛盾来源。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所起的作用最重要,几乎它是一切故事(或者说事故)的起源。
就是因为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所以纳德不愿意和老婆西敏移民国外,西敏赌气回了娘家,父亲无人照顾,纳德只能请来怀了孕的女看护,后来女看护流产了……《抗癌的我》中,囧瑟夫饰演的男主角得了癌症,她的妈妈要来照顾他被拒绝了,因为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妈妈还要照顾爸爸。
至于像《炮友》这样的爱情喜剧,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则成为一个正面的力量,不但女主角以此走入了男主角内心,而且男主角也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决定以实际行动追回女主。
“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这一角色设置,基本上都遵循了电影“欲扬先抑”的原则。
刚开始男主人公对这样的父亲总是无能为力,特别是在家中发生大事的时候,他们因为不能帮忙反而添乱,往往成为第一个被责备的对象。
主人公长久累积的负面情绪在那一刻爆发。
《抗癌的我》中男主角万般艰难之下告诉母亲自己得了癌症,母亲情绪崩溃,走进厨房,泡茶,“电视上说这个茶有防癌功效。
”“妈,可是我已经得了癌症了。
”母子抱头痛哭。
而父亲却仍然在饭桌上微笑着吃他的晚餐和药。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里,女看护第一天来就遇上父亲尿在身上,她打电话(我不知道在信仰至上的伊朗原来还有这样的咨询服务)问:“我如果帮助他换裤子,神会因此降罪于我么?
”后来,父亲又在一个不错眼的情况下跑出了家门……《炮友》里的父亲情形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会主动把自己坐着的男主角身边的座位让给女主角,不好的时候,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脱裤子,并且要去找早已经离异多年的妻子。
可是他们又是无辜的,羸弱的,没有任何杀伤力的,让人不忍心责备的。
因此,到了后半部,他们往往又都是电影的泪点。
《抗癌的我》中当男主角化疗无效,只能进行手术,而他有可能在手术台上永远醒不过来。
在推进手术室前,生死关头,一直没有多少戏份的父亲(这部戏主要讲男主角和另一男主角的情意,所以港版译名《风雨同路两支公》深得精髓。
)突然对他说:“我今天穿了新西装,口袋里子是法兰绒的,你摸摸看。
”依然是那一副天真神情。
男主角摸了摸,然后说:“也许你听不懂,但我仍然要对你说,爸爸,我爱你。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纳德要在法庭控告女看护将父亲绑在床上擅自离家,导致父亲摔伤,于是带父亲去医生那里检查。
面对态度冰冷的医生,纳德将父亲抱上桌子,年迈而患病的父亲乖乖坐着任纳德一颗一颗解开钮扣,露出肥胖苍老的身体……纳德的手停下来,又将纽扣一颗一颗扣回去。
他突然间决定了不要做这项检查。
《炮友》中一直照顾父亲的姐姐临时有事,父亲被送往纽约男主角这边来。
男主角在机场接到他,带他去吃饭,餐馆里等位的人非常多,他一个不错眼,父亲不见了。
再找到时,父亲又脱了裤子,坐在一张桌子前……这时男主角也脱下自己的裤子,坦然坐到父亲对面,众目睽睽下,两人吃起饭来。
于是周围人也从震惊逐渐回复正常,去忙自己的事情。
而对于男主角来说,也是在这一次,他第一次真正走入生病的父亲内心,听他倾诉往事,从他的往事中得到正面的力量,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爱情,勇敢追回女主角。
生病,又是这样长久得令人绝望的病,往往成为身边人负面能量的来源。
可当亲人失去自主意识,变得弱小、无助,需要倚靠你,你又会发现,原来自己所有的责备都是发泄,其实都与对方无关。
都是自己的迁怒。
也许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正视他们,让自己强大而爱他们,也能从他们身上得到爱,从他们的言行中获得正面能量。
电影不过就是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也许,会有另一个柳暗花明的出路。
就像看到的其他影评一样,剧本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导演排的,演员的表达力度还是可圈可点的。
也许是因为影片被定义成“喜剧”,所以关于“哭点”,导演有意控制。
不过,这部电影也让我看到,有很多事情,我们觉得我们在自己扛,但你身边的人却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为你扛,所以不要轻易对身边的人下定义尽量美好回应。
前段时间一个同事的父亲去世了,今天下午在QQ群里突然情绪失控,本来他是想说给大家带了些家乡的特产的,多聊了几句,忍不住连说了好几个“很悲伤很悲伤”。
大家有的不知如何回应这突如其来的真情流露,有的只好说“节哀”,想起从哪本心理学上看到过,这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陪伴,于是犹豫再三,我还是对这并不熟稔的同事说了句,“我们都在这里,会过去的。
”虽然颇为尴尬,却也再找不到更有用的表达方式了。
晚上看了这部电影,《抗癌的我》,出乎意料的是,这不是一部如何战胜癌症的励志片,也不是一个富有悲剧审美的文艺片,电影结束之后,我脑子满满的都是原声里的一句歌词:I won't run far, I can always be found.除了努力的寻找解决方案,什么感同身受、什么安慰、什么转移注意力,跟做爱、医用大麻和吗啡的作用一样,都是短暂的排遣,或者不痛不痒的关心。
那之后,仍然只有空虚和无助,像冬天里无处不在的冷空气。
空虚和无助之中,你看到黑暗的房间另一角坐着一个人,那一刻心里才真真正正的有了踏实,其实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而能在那一个角落里随时让你看见的人,能在任何时候都会接你电话的人,能为了陪伴你去做自己讨厌的事去自己讨厌的地方的人,终其一生,也许只有三个:母亲、真正的朋友、好的爱人。
相信我,陪伴你走到最后的,不见得是当初那些形影不离的人等。
倒不是非得感叹世事无常人走茶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他们在某些时刻就真的熬不过去了。
有的煎熬是贫穷或者疾病,有的时候是耐性或者诱惑,甚至有时不过是一场争吵,别人就此决定撒手不管。
当然,有的人走了还会回来,可你却已不需要这种反复无常的陪伴。
我们需要陪伴,其实是需要安全感和归属感。
你想要的无非是对方能兑现的那句承诺:“我一直在这里。
I can always be found.”没有“但是”,没有“然后”,没有“对不起”。
没有借口、忘记、不接的电话,没有那么多因为所以、心不甘情不愿的条件。
是,治愈癌症的并不是“陪伴”,但它是在“治愈”之外最好的事情。
有一种学科在解释“爱”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词。
柏拉图在对话集里借阿里斯多潘的口说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种人是阴阳合体的,宙斯把人剖成两半,从此人与人相爱的欲望就植根于人心,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治好从前剖开的伤痛。
所以我们每人都是人的一半,是一种合起来才成为全体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经常在寻求自己的另一半,这种成为整体的希冀和追求就叫做爱。
快要写完才发现,电影的英文原名是50/50,一半、一半。
心理学也好,哲学也好,这是目前我觉得对“爱”最妥帖的定义。
一直很喜欢西方的婚礼誓词,高尚而神圣的诠释着这种情感,这段话,可以献给那些无条件陪伴你以及你甘心陪伴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for better o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from this day forward until death do us part.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大致是这样一种教育:在别人遭受了不幸的时候,你要给予最诚恳的关怀,最细微的照顾,最无私的奉献。
您要是女的,就得缠个头巾,好似南丁格尔特蕾莎修女,您要是男的,恐怕玩伯牙摔琴那套也不足以表现诚意。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亮点是两位女性,男主的妈妈和男主的前女友。
男主的妈妈是一位典型的病人家属,她不寻常的地方则在于,她是双重的病人家属,丈夫是老年痴呆,儿子则罹患绝症。
在家的时候,相濡以沫的丈夫经常忘记她是谁,儿子既是她唯一情感的宣泄口,也是她需要情感宣泄的原因。
她只剩下男主这个儿子了,而有5成的机会,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也要离开她远去。
这个妈妈真的无比真实,又让人无可奈何。
前女友则争议颇多。
她在男主最低迷最失去信心的时候承受不住罹患绝症的病人的种种无理取闹和来自她作为男主这名绝症患者女友所带来的道德和精神上的压力,果断选择了出轨。
传说女生很喜欢问男朋友的一个问题是,我和你妈都掉水里你先救谁。
类似的道德考验题让无数男生头疼,但又不去当真。
因为这样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
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现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在你面前,不知道你会怎么选择,然后又怎样走下去。
最赞的是,女主讲述她出轨的心路历程的时候,似乎完全没有把眼前的这个小清新男主当作绝症患者,而是情感因种种原因出现了裂痕的青年男子。
你在我眼里,哪怕如生化危机2里Matt变化作的nemsis一样可憎,你也还是那个你,我们走下去,或是分开,和你是不是病人完全没有关系。
尊重。
2011年对我来说特别不寻常。
身边亲友陆续地接到医院开出的绝症确诊书,平均40天就收到一个这样的消息,慢慢地把我的心肠蹂躏的在起老茧。
其中有我最铁磁的一个兄弟。
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正在大排档里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他和平时讲笑话一样的把这样一件事情叙述给我,我则半晌不语,胃口瞬间消失殆尽。
很多话说了什么我记不得,但他跟我说了这么两句话:“咱哥们这辈子做兄弟值了”,“还拿我当兄弟就跟哥们喝痛快了”。
那一瞬间我觉得,世上所有安慰人的话语,都敌不过眼前的这瓶啤酒。
也许这把他往阎老爷那里又推了一步,但我不后悔,我知道这是对他,我兄弟的尊重。
只要我们还是兄弟,谁病谁生谁死又怎样。
收起那些“你要坚强”“你会好起来的”,握起病床上他们的手一起勇敢的面对未来,敬他们满满一杯酒。
电影找来好久,一直没找到机会看...一直想等一个静静的夜.没想到 在正月15的夜里看完了...虽然电影里淡化了痛苦,但好几个瞬间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流泪....电影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抛弃了后遗症,转移.复发所有让人胆战心惊的话题....但人生却真的不是如戏,,我真是越看越想爸爸....爸爸的抗癌之路走的是何其艰苦,,,电影就是电影呀.我都做了什么.伴随着他,恶心,食欲不振,虚弱,消瘦, 还有渐渐损伤的器官逐步衰竭..我只能往返各大医院寻求良方, 我只能拿着各种CT胶片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我只能祈祷,,祈祷下一个药 会有效,我只能陪爸爸吃爱吃的小吃,我只能陪爸爸散步,我只能陪爸爸去度假,我忘不了深夜我在梦中惊醒,眼角湿湿..我搀扶着他感觉脚步日益沉重.我却还在说:你会没事的爸爸.会好的.我曾双手抓住医生的肩膀说:在试试,在试试下一个.你在想想办法.主角手术前担心麻药的时候,真的和爸爸一模一样.眼泪怎么也控制不住了...爸爸,有一天你还郑重其事的对我说,你对不起我..呵呵.我说父子一场,说那些不是见外了么..我爱着的人却已随着时间慢慢消逝,悄无声息的走出我的生命,只留下一片绚烂便一个人孤零零的离开。
这种深重却永远无法再见的思念犹如负赘般,压在我心头.我只能说,我爱你.爸爸.我相信生死虽然无法避免,但真情和思念却可以跨过生死的鸿沟,真正的走向永恒。
看见手机生日提醒 你生日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我哭的像个孩子..我只能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诉说我对你的思念...原来,我一直在想你.
代入感极强的生命题材作品。
每个角色,尽管各有缺陷,却都那么真挚而饱满:好色粗糙而最出力的好损友、默默付出又有点神经质的母亲、爱情背叛但仍不离弃的前女友、善良温柔的菜鸟心理医师,将友情、亲情、爱情跃然展现于影片各个角落。
重病号囧瑟夫,虽历经情变和内心挣扎,始终保持灿烂的微笑,也让此片的基调特别阳光;女主角很甜很漂亮,只一眼就被迷倒。
先给个五星再看~谁让我是脑残粉呢。。。(☆_☆)/~~
治愈系小清新。观众陪着Adam一起从被告知身患癌症到痛苦的发病期到精神几近崩溃再到最后战胜病魔,心中一直存有一股暖流。亲情,友情,爱情,当你被这三样元素包围还有什么难关是闯不过去的?影片最后赛胖帮Adam换药也是真事,Adam的原型(即编剧本人)说当时赛胖看到那疤真的有被吓到……
坏在配乐乱来,搞得全程小清新。
三星半。温暖清新,让人感动。虽然不够那么好,情节有点标签化,但总算足够温柔与轻松。囧瑟夫的笑容真治愈,真好看,安娜真可爱,单纯的女生最美。
要是没有塞斯·罗根的荤段子和粗口,这片子就弱爆了。但这世界已经不能阻挡约瑟夫·高登-莱维特那迷死人不偿命的微笑了。
当电视剧看掉了
结局是好的就一切都好,貌似是莎士比亚说的。
笑料很棒,感人时又让人泪流。一部电影我既大笑了又流泪了。囧瑟夫撑起主线,罗根胖负责搞笑。手术前抱妈妈内牛满面有木有?伤口涂药又破涕为笑有木有?算是年度最佳喜剧之一。PS:中文翻译应该叫“一半一半”。妥妥的。自制字幕:http://bit.ly/rCx9r3
这也是不思进取,照搬以往小清新模式的典型。
美式励志,基情四射
PS:生命应该存有那么一点希望。 心存感激,相信身边的人是爱你的。 该放弃的爱情,学会放弃。 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事,只是或早或晚。 精神旅行大过生命时限
没有想象中的好哦
不好看....
印象很深的镜头是亚当化疗后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回家。。眼神无助而飘渺。。喜欢一个人坐公交车。。就是因为这个时候能够什么都不想的完全放空自己。。。
男猪 万年我的菜啊 从summer开始 吼! 太小清新 太文艺气息 了!吼!
本来在疑惑香港为什么把此片译成:风雨同路两只公。看完后就恍然大悟。所以女友什么的都是浮云,最后陪你到底的还是好基友。音乐不错。
确实看不进去啊。
什么都有,就是不够煽情,新女友这段有点生硬,好基友父母这条线可以再挖深点,其实是个特深刻有戳泪点的故事,但是处理的比较浅,看完不太过瘾。
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么好命可以活下来的。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