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上》 一部关于人肉炸弹的故事,不免事先会联想到谁会甘愿去当人肉炸弹。
或者说人肉炸弹来至于哪些类型的人群。
极端的种族主义者?
疯狂的恐怖分子?
或者被战争逼得丧失生存意志的绝望父亲?
《天堂此时》呈现给我们的两个“人弹”是有点暴燥脾气,但努力工作,赋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萨德以及他的好友克汉雷。
可以说导演有意地推翻了我们事前的揣测,武器团体的联系人是小学教师,人弹“取材”于过着正常生活、努力工作的平民。
抛出了“人弹源于生活”、“在巴勒斯坦人人皆肉弹”的命题。
由此看来,巴以冲突问题早已不是政党之间、武装团体与军队之间的冲突,巴以间的恩恩怨怨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次次的巴方自杀性报复与以方采取的军事回应间,以夫仇子报、夫仇妻报等各种形式深深扎根在巴勒斯坦的普通百姓心中。
和平并非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亦非部份武装团体暂时性的停止协议能成的。
终于,萨德、克汉雷还是绑上炸药踏上了通往以色列的公路。
人之将死必有所思,萨德开始反思这种行动的意义,克汉雷则坚信自己会因此升入天堂,享受上帝的慈爱。
这时候的萨德是焦虑不安的,克汉雷到是相当乐观。
是啊,走到这种“箭已在手,不得不发”的地步,理性的反思相较于虔诚的信仰反而更容易使人深陷矛盾,倍受煎熬。
面对死亡,即使是圣人也只能选择继续拥抱信仰,拥抱仁慈的上帝,期望他老人家的公平审判,等待步入天堂享受永恒。
当然,这是指西方的圣人。
西方哲学体系是以“智”为基础,开出“德”,事事皆用理智加以客观分析,所以只知“有”而不知“无”,天堂不就是“有”的一个延续吗?
所以西方哲学悟不出庄子的:“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今又变而死,是相与为春释冬夏四时行也。
”相反的,中国哲学则以“德”为基础,而开出“智”,从“有”悟出“无”。
所以中国古代的圣人对于死,才有庄子的这种顺其自然的观点,不求升天,也不需拥抱上帝。
扯远了,接着说电影。
接下来的故事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至高潮,或者说是好莱坞式的惊险戏加感情戏,有些落俗套了......直接跳到最后说吧。
来至于被炸得近似废墟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萨德,将在欧洲般美丽的以色列引爆炸弹,为了抗议民族与民族间的不公平,也为了以色列的报复行动而报复。
萨德最后的话,道出了他为了尊严、为了民族而舍身取义的决心,这种精神是可取的,却夹杂了太多仇恨于其中,使主观的冲动胜过了理性思考,这种报复行为的作用也仅仅是满足了某些人复仇的快感,而继续加深了两个民族间的仇恨,一代又一代的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当然,站在我们的角度,以外人的身份谈巴以问题,似乎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所谓”推已及人“,如果我是萨德,我除了做人弹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只知道,如果把巴勒斯坦换成中国,把以色列换成日本,我是萨德,我也会上。
正值黎以冲突日益激烈的时候看了本片。
单就论电影本身的话,的确很一般,尤其是结尾哈维对待“人弹”态度的转变显得过于突然而前面也缺少对此相应的铺垫。
但是,对影片想要表达的精神却值得人去深思。
不管处于任何目的,当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生命来追求一种东西的时候,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在人权主义当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了,这也是片中那个女孩坚决反对“人弹”的原因,可是,“比起现实当中的地狱,我更愿意生活在理想中的天堂”这就是“人弹”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他们称自己为“殉道者”,对于现实的侵略与占领,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反抗、去斗争,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信仰的忠诚,并最大可能去削弱敌人:“尽量找警察和士兵多的地方下手”“一个人先做,另一个人15分钟再动手,这样可以多炸死些士兵”。
但是,真的值得这样去“殉道”吗?
特别是当他们发现他们行动之前的宣誓录影带在商店里面出售,而价格甚至还比不上一起出售的处决“叛徒”的录影带时。
他们迷茫了,想退缩了,可是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或许这就是赛义德说的“命运”。
影片最后,赛义德表情木然地坐在一辆满载以色列士兵的汽车上,镜头慢慢地推向他的脸、眼睛....突然,一片空白。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两人行动前的最后一餐,无论是餐桌、人数,还是座位安排都在刻意模仿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耶稣是基督教“殉道者”,他们呢?
或许明天我们又能在电视上看到:XX地再次发生自杀性炸弹爆炸,XX人身亡,XX人受伤,至今还没有任何组织宣称对此负责......
天堂此时 片名: Paradise Now译名:天堂此时 导演:哈尼·阿布阿萨德 Hany Abu-Assad编剧:哈尼·阿布阿萨德 Hany Abu-Assad主演:卡伊斯·纳塞夫Kais Nashef 阿里·苏里曼Ali Suliman类型:剧情 级别:PG-13片长:90分钟 对白:阿拉伯语 国家/地区:荷兰/法国/德国 获奖纪录:第55届柏林电影节蓝天使最佳欧洲片奖 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凭空的,被凡世俗套滋扰,一如既往颠沛于生活的窘境,或许不会想象到两个民族的纠葛。
《慕尼黑》如期地看了,却没有太多的感想:立题便显得心不在焉,导演在某种程度上是用流行文化的角度解释大背景大主题,自然力不从心。
以色列摩萨德也好还是巴勒斯坦,似乎站在任何一边偏执地想都是正确的,从人性的角度以“和平”的夙愿理解又不那么激进了,“呼吁和解”又是属于我们的“自私”。
《天堂此时》同样出自犹太导演,恰恰是同一主题另外层面的诠释。
故事很简单,两个巴勒斯坦“炸弹人”的几天的游历。
赛义德和卡雷德是修车厂的小工,被光荣地选为密遣以色列的人肉炸弹,故事以类似纪录片的形式表现了两个巴勒斯坦年轻人背着炸药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引爆的历程。
同《慕尼黑》的大背景相比,《天堂此时》是完全的以小见大,以个体的琐碎寄托一个近乎无奈的“和平”夙愿。
同《慕尼黑》的情节相比,“炸弹人”的情感历程是本剧的亮点,这种复杂的情感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气节,而是极为人性的。
巴以之间的人肉炸弹并不奇怪,但着眼于有血有肉温情主义的炸弹人便显得主题鲜亮了。
赛义德的情感大致分为五个方面:故土的眷恋之情,民族的懵懂之情,朦胧的爱恋之情,牵绊的家人之情,结束现实的悲情。
正如让-保罗·萨特说过“爱就是对死的小小的体验”,几番思绪下来,人肉炸弹为爱“小死”那么几回也就决定真死了。
故土的眷恋之情,两个满脸胡须的阿拉伯青年坐在山丘上,俯视着面目狰狞的城市,熙熙攘攘巴勒斯坦的人们便生活在这里。
故土的苍翳和后面以色列特拉维夫林立的高楼、宽阔的大道、悠闲的美女的景象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公元623年至近绵长的争端,我们已经分不清对错与正义邪恶的噱头,正是知道巴勒斯坦的思维与以色列复国梦想叠加地带是整个人类的悲歌。
民族的懵懂之情,巴勒斯坦青年对着摄像机宣读殉教者誓言,义正词严说过一遍,再重复一遍,再重复一遍,已然,激情不再,只能告诉妈妈哪的“滤水器”便宜了。
后面录像租赁店的一幕更具有讽刺意味,“殉教者”慷慨陈词的录像与“通敌者”枪决忏悔的录像租赁价格一样,甚至是人们对枪决更感兴趣。
朦胧的爱恋之情,赛义德对英雄女儿的好感是最真诚的。
他与她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赛义德对她充满好奇……观众会想象一个人性的美好结局,赛义德会在她的劝说下放弃计划,但那样只能在《格林童话》的读本里,爱情的青涩叩动心扉现实的遗憾留下却是更深刻的怀念。
牵绊的家人之情,“妈妈”在各个民族都是温情的化身。
深陷的眼廓与焦急等待的眼神,我们读到唯一的信息——我祈祷,那一方水土的和平。
现实的悲情往往是最复杂的,按观众的意图赛义德可以安享生活了,恰恰是现实的悲情促使他再次登上了特拉维夫的公共汽车。
赛义德的童年笼罩在父亲“通敌者”的阴影里,也许除了故土的眷恋之情,民族的懵懂之情,朦胧的爱恋之情,牵绊的家人之情之外让他摆脱耻辱唯一的途径。
《天堂此时》,有无奈,有讽刺,更多是被现实的刺痛。
故事与现实一样,在无序,缺乏逻辑的脚步中行进,仍旧想起那句“爱就是对死的小小的体验”。
(文/畅游四医院)
人类是本质是追求和平的,但人类的本性是杀戮的。
自相矛盾的结果造就了今天中东如此复杂的背景。
基督教世界,为了偿还二次大战对于犹太人的摧残,将耶路撒冷这个三教的圣城,还给了犹太人,于是全世界所有的犹太人都回到了故土。
但,犹太人的回归,却造成了,穆斯林人的无家可归。
当以色列人的空军和坦克,一次次的封锁约旦河西岸的时候,当巴勒斯坦人一次次的流离失所,一次次的在难民营中度日的时候,总会有人开始反击,总会有人站出来。
曾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讲提名的影片,史上第一次站在巴勒斯坦人的角度上,看待整个巴以问题。
当这位以色列人,借着苏农这个英雄之女,说出反暴力宣言的时候,不知道巴勒斯坦人会作何感想?
刨除信仰,巴勒斯坦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托,可以依靠。
满目的黄沙和错落有致的隔离墙,以及以色列士兵的荷枪实弹之外,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和在地狱无异。
当爆炸了侵略成为家常便饭的时候,我想没有一个民族会沉沦或懦弱下去。
Said是对于父亲的救赎,或者是对于以色列的仇恨,让他为了真主,为了家庭,为了友情,也为了刚刚开始的爱情,选择成为人弹。
从而将自己带出这片地狱。
没有一个国家像巴勒斯坦一样,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国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让他和中东最为强大的国家,抗衡了达20余年。
而人体炸弹,则被西方国家称为,恐怖分子,也许,当以色列的坦克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肆虐的时候,当以色列的直升机定点清除哈马斯领导人的时候,就不是恐怖主义。
当一次又一次的扩大犹太人定居点的时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巴勒斯坦人,怎么会不拿起武器,为了并不存在的家园义无反顾呢?
也许,当巴勒斯坦人拥有空军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弹一次次的在以色列进行所谓的恐怖袭击了。
记得《慕尼黑》中,说到世界上没有任何的民族解放运动会成功,除了巴勒斯坦的建国,因为所有的抵抗运动都有家的存在,而巴勒斯坦连家都没有。
犹太人的复国,则造就了巴勒斯坦人的无家可归,如果,巴勒斯坦人还不拿起武器,转而使用所谓的西方的民主和人权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会出现在埃及和约旦。
为了信仰,为了国土,为了希望,为了真主,我永远都是个真主的志愿军,因为除了仇恨和救赎我们什么都没有。
救赎和信仰,宽恕和仇恨我们我所谓既,我们义无反顾
斯皮尔伯格拍的《慕尼黑》,从以色列特工的视角展现以色列的暗杀行动,本片从一个巴勒斯坦青年的角度表现他们的生活与选择。
在两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巨大的不对等:以特工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其中不乏各个专业的技术人才,瑞士银行的账户上有足够的现金,以色列强大的力量是他们的后盾,当行动有困难时,先进的军方力量随时可以帮助他们,还有舆论战对他们的有利形势。
而巴青年和他们的策划者组织者,躲在被炸成废墟的地下室里,出门时保持高度警惕,因为随时有可能会有来自以色列的子弹或导弹。
这些青年们所拥有的武器好像只是他们的身体,自杀式袭击是他们只能选择的方式。
而行动成功时,以特工的暗杀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而巴方的每一次自杀式袭击在偏以的媒体上总被以恐怖主义的定义而攻击。
所以,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以方的军事打击,还有媒体引导下世界舆论的指责与不理解。
尽管巴以双方的行动者具有这么大的差距,但是导演都刻画了他们面对这种任务时的犹豫与思考。
萨义德十岁时父亲作为烈士去世,他朋友们的父辈也是如此,从小生活在难民营里的他们,生活没有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权力,像他们一样自小深受不公平对待的每一个难民营孩子,长大后都是潜在的圣战者。
当然,他们也会对这种自杀式袭击有所怀疑,他们会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他的搭档正是在接受了来自更好环境的女孩劝说后,放弃了这次行动。
而萨义德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后,仍然坚定的坐上了载着以大兵的公交车,影片最终他的眼神无比坚定 ,在越来越近的镜头逼视下,深不可测,就像他这次行动的效果一样,搭档问他:我们的这次行动会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萨义德也是知道的,他们的这种行动效果很小,但是他只能做到这一步,“带着天堂的梦想死去,总比活在现实的地狱中要好”,也许,他最后坚定的选择完成任务,只是为了逃离这个他自小便生活于其中的不公平的充满屈辱的现实吧?
愿他进入来世的天堂,就像他父亲一样。
而以特工在经过痛苦思索后,选择了放弃。
当然这种结尾安排并不能掩饰如评者所说的、影片开头为这场暗杀行动设置的起因,即是巴方的挟持并杀害人质事件,而应该更早一些,那就是以色列的突然出现和大批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就像萨义德一样,在难民营长大。
另外,片中以特工最终的放弃,也有对家人的安全顾虑,他发现自己深陷一个复杂的网络中,自己既是猎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别人的猎物。
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他选择了退出。
当然,以特工选择退出时,他可以回到娇妻爱子之中,过他的温馨生活,但萨义德呢?
“我再也不愿回到集中营中去”,这就是他的誓言,这种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也是他们在经过了苦苦思索后做出相反决定的重要原因。
两片都是优秀之作,与媒体中对袭击者的简单定义相比,他们都刻画了每一个袭击者的复杂内心,他们其实也和你我一样,都渴望一个安全的环境,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打钢琴师以来很久都不会去找一部这样虐心的电影来看了。
同是取材自动荡的阿拉伯半岛,奥斯卡最佳的《拆弹部队》更像是一部战争纪录片,不会产生太强的代入意识,而在《天堂此时》中,追随着两个普通的“人弹”,常常会想如果是自己身上绑满炸弹在生生死死间来回会是什么情形,死亡的威胁会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我焦躁抓狂到崩溃的吧。
两个人中的卡勒德活泼热血,正是脑海中对所有逞着宗教狂热份子和人弹们的经典形象,这样的人不论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都有,好比文革时的红卫兵--领袖的话都是对的,领袖要打到牛鬼蛇神,领袖要砸烂一切艺术文化,安拉要打圣战,安拉要杀异教徒,安拉要复仇……于是炮灰们埋葬了生存的意义,高举着安拉之剑前赴后继地去了。
所幸的是,最后的最后他终于回味起生的喜悦和快乐,回头是岸了。
卸下炸药的过程仿佛完成了一个仪式,一个蜕变的仪式,他似乎明白什么才是真主真正的意志。
而另一个人萨义德,他的平静一开始就令我惊讶,这样一个温醇的人,与基地录像带里高举ak47叫嚣的极端主义者是那么截然不同,为什么也要去做人弹?
而且刮了胡子后萨义德的气质反倒更贴近于犹太人,英雄的女儿可能爱的便是他身上的这种安详。
片子越到后来越感到他绝不可能是为了那些所谓宗教民族的伟大目的去赴死,他似乎原本就明白这种行动断不会对以色列的高压政策产生任何影响,只是又一次无意义的送死。
当看到萨义德回到自己温馨的家,坐在洒满阳光缀满枝条的白墙下与母亲温柔地拉着家常时,才明白原来他真正在乎的其实是自己的家族啊。
为了洗刷叛徒父亲带来的屈辱,为了让家人挺直腰杆在名誉高于生命的伊斯兰社会生活下去,他选择了同胞们最能认同的方式灰飞烟灭,在屏幕变白的那一刻,我的脑中也是一片惨白,前面几十分钟所积累的嘲笑,压抑,释然,愤恨,惋惜通通归结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一步步踏上祭台,头也不回-看哪 !
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 孽的 。
出自《约翰福音》
影片很真实地从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的角度展现了一场恐怖袭击的策划、筹备和发动。
身为平民的两兄弟被发掘并宣誓成为了“吉哈德”成员,但是在前往以色列发动自杀式炸弹袭击的过程中,弟弟赛义德经历了复杂的心里斗争,一方面他不相信所谓的“死后就能上天堂”的宗教话术,另一方面他也有善良的本质,因看到公交车上有小孩而下不去手。
电影为了凸现“圣战分子”离开组织赴死前的宗教神圣气氛和仪式感,用很细腻的长镜头语言表现了“圣战分子”宣读誓词并接受精神和身体上的洗礼的场景。
在共进最后一餐的画面上,更是有意做了构图上的安排,致敬了《最后的晚餐》。
我想起最近看过的一本《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论是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还是第三者,其实很难站在任何一个角度,去评述这场数十年冲突中的是非对错。
很显然,这部电影绕过了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巧妙地回避了政治讨论,把所有关注点集中于巴勒斯坦的普通人身上,充分体现了法式经典的对“人本价值”的关注: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家庭,有普通的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怀疑困惑,有迷茫沮丧,有凶狠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在面对死亡时也会害怕和退却,当然,还有对求之不得的和平的无限渴望。
和平,正是我们当下最应该珍视的东西。
基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它似乎变得像水一样廉价,但是自失去它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会发现生存的每一分钟都举步维艰。
———电影部分独白摘记———“在古兰经里,真主说,当你受伤了,所有人也受伤。
真主会眷顾那些信仰者和烈士……为了回应侵略带来的不平等和罪行,为了起义,我将要进行一次神圣的行动,我们没有其它反抗的方法……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用和平以及政治途径,虽然如此,殖民侵略和迫害还是继续着,他们凭借自己军事上和经济上的优势,他们压迫着我们,强迫我们投降,或者威胁杀死我们。
烈士们,不要畏惧死亡。
”“他们所依仗的武器,其实并不能给他们帮助,我努力地去宣传这个信息,我找不到其他的方法。
他们被说服成了牺牲品,他们是侵略者又是受害人,这有可能吗?
他们扮演者刽子手和受害人的角色,别无选择,我只能做受害人和起义者。
我不知道你的决定,但是我不会再回集中营的。
”
10.14周六。
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七天。
晚上看这部电影时,新闻看到以色列要求加沙以北巴勒斯坦居民24小时撤至南部。
无法评论,距离中东十万八千里,双方说的都好像有道理,历史有时也是那么扯不清楚。
我很难过,但也只能像偶像剧女生流着眼泪对那两个打架的男生说:你们快别打了。
抛开政治,这电影拍得挺好的,还有点希区柯克的味道。
但电影主题这么敏感,怎么能不谈政治呢?
巴勒斯坦人会骂:tm的我们的勇士怎么会这么软弱?
犹太人会骂:这些都是恐怖分子,tm哪里是正常人?
这里没有天堂。
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不可知的真主到底有何意义?
当宗教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种工具,一切都看的如此清晰和盲目。
伟大的灵魂和盲目的生命的结合,就注定了这是悲剧的诞生。
《慕尼黑》和《天堂此时》在同一时间,地球的两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仇恨和暴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不管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都是被命运栓住的狮子,越是想逃脱民族的命运锁链,就勒的越紧。
机关枪、人肉炸弹、直升机、定点清除,仇恨和暴力使得一场战争变得没有胜利或者失败,只有无休止的死亡。
只是影片也只能点到这里,哪里才是方向,哪里才有未来?
如果以色列人不对以色列国的建国持有羞愧之心,如果巴勒斯坦人不能接受现状,那两个国家都将被被悲剧的命运所缠绕。
原文见我的blog:http://www.tianya8.net/2006/03/blog-post_15.html
新闻天天报道恐怖分子的恶行,这部片子就站在“恐怖分子”的角度去看战争。
如果这些恐怖分子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和亲人,结果发现他们都是人而已。
男主是个普通的汽车维修工,家人关系和睦,刚刚遇到喜欢的姑娘,正是要开始生活的年纪。
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原来他们也是有血有肉,被生活困扰的普普通通的人。
男主某天晚上接到消息后就要慷慨赴死,导演把临行前最后一餐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布局,所以在后来朋友退缩的时候毫不奇怪。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爱和抗议。
电影处处提到真主,宗教的信仰充满了这些青年的生活,他们以真主的名义用偏激的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
男主和朋友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回归真主的怀抱,男主家的门上都是伊斯兰教的标志,这样虔诚的信徒最后决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看似处处都是宗教,导演却清楚的告诉我们没有天堂。
片子从开始不到二十分钟男主就带上炸弹,一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预期的爆炸和一片血肉模糊,含蓄压抑,却有着比爆炸真实来临更强烈的震撼效果,片尾男主坐上公交车后坚定又绝望的眼神,只能扎根在你我心里。
女主给男主和他朋友都讲过她对战争和自由的看法,明明一开始特别坚定的朋友最后改变了主意,而男主却没有。
其实从一开始录像机下宣誓的时,朋友讲了妈妈,有个牌子的滤水器更便宜...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朋友是冲动但又深爱着家人的,他在最后改变了主意却一心想男主也能改变主意。
但男主给他们恐怖组织的头讲述他身世的时候可以知道从他10岁父亲被当作通敌分子被杀了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思考,思考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在逃跑的途中他也动摇过,在厕所里拍打自己的脸,告诉自己是被真主选中的人。
电影讲了巴以关系,以色列导演以巴勒斯坦的角度看待问题。
和平究竟是什么,信仰纠结是什么?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电影全篇无音乐,却没有苦闷,有人觉得对白昂长,主次情节不突出,这种半现实主义的表达却是最贴合生活的。
都是为了活下去。
换个角度,世界原来还是讲得通,生活还是逼迫着你我喘不过气。
9.5 近乎完美的一部影片,没有配乐,同样也可以营造非常的压抑和紧张气氛,极具震撼力,看到非常揪心。命运就是这样,看似有选择实则逃也逃不掉。这或许也是两个“恐怖分子”最后的不同结局,萨义德最后的选择并非因为宗教,也无关乎复仇,更多可能是一种自我的牺牲和解脱,渴望摆脱难民营的回忆,洗刷父亲叛国的耻辱。影片政治色彩非常浓烈,描绘了另外一种巴以关系:以色列是自杀式袭击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巴勒斯坦难民的施害者,巴勒斯坦极端民族主义是恐怖分子但充满了人性和温情,或许这才是被忽略的真相吧。
谁醒了谁迷失了
#认识电影 P5 现实主义电影举例。十分平庸,浪费了好题材。爆炸后会怎样?会被两个天使接走。真的吗?当然。
就拍摄者国籍,无法判断片中立场是不是真的左右匀称,姑且打两星吧
我宁愿相信有天堂,也不愿活在这地狱一样的世界上。剧情只值三星,后面俩主角转变想法有些生硬,但是题材是真的令人耳目一新,巴以冲突,作为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人肉炸弹的视角。为了题材+1⭐。大闷片,片尾白光一闪,暗淡下来之后直到影片结束一直无声无息,意思很明确了。。电影的名字和海报我都很喜欢,Paradise Now,天堂此时。俩男主把方便面头跟大胡子剃了之后跟换了两个人一样😂。
非常标准的文艺片格式,有才华但不多。
现实。。现实的最震撼。。人的价值??
啊这
除了用人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巴勒斯坦人还能用什么方式来得到世界的关注?世界真的是弱肉强食,弱小的一方只能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自由
又是你教我看的。
“以色列投资,以色列导演,以色列演员,以色列上映,搞了一部反思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有多不人道的片子,然后拿到国外电影节,代表巴勒斯坦参赛。”
我才知道这是以色列拍的,杀人还要诛心啊
录像时别人的不时打断是很触动人的细节
巴勒斯坦的天空,可能并非上帝所辖。
看到这种悲天悯人一本正经讨论人间苦难的片子就知道有法国人制片,呵呵。
以色列不配,鸠占鹊巢
天堂彼时,没有路。
片子很平淡
节奏处理得有些沉闷,但我们也需要沉下心来去倾听某部分世界的发声。
覺得比較悶,如果在戲院看應該較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