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历史杂志的强烈推荐下,我观看了这部名字略显坑爹的丹麦电影。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可以用历史课本中最常见的句式来概括这部电影,启蒙思想在欧洲各国不断传播,深受伏尔泰影响的德国医生施特林泽用精湛的医术成功控制了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丹麦国王,并将其权力架空,成为了丹麦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者,可由于执政后期存在改革过快等问题,触犯了顽固派和旧贵族的利益,又依靠了没有实权的国王,被以通奸罪处以极刑。
施特林泽执政是丹麦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丹麦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其执政时期颁布的法令令民主观念、启蒙思想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了国王的儿子,在其上台后继续延用并改进了施特林泽时期的政策,使丹麦的思想文化繁荣达到了顶峰,甚至出现了像安徒生、克尔凯郭尔这样具有启蒙思想武装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政策对后来的丹麦社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说施特林泽的改革成功了。
历史还原非常真实!
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的佳作。
刚刚看了电影《皇室风流史》,讲十八世纪后半丹麦的改革家,正好也是美利坚大革命的同时代。
当然这个电影名字严重误导,重点根本不是皇室风流,而是专制罪恶。
那个改革家想法很好,可惜私德不行,结果出毛病,这是一个警示。
这就是威廉·劳埃德·加里森那样私德接近完美的重要性(没有人能完美)。
因为私德不行公德就很难做到。
难得的好电影,结局虽然改革家被专制势力反攻倒算遭到处决,但是还后继有人,充满希望。
看着片中的王后有种莫名眼熟的感觉,良久,想起来了,这就是近期风头正劲的女演员艾丽西卡·维坎德,《丹麦女孩》的女主,《谍影重重》的女主。
男主医生虽然不是很眼熟,不过很性感很帅气,据说是丹麦最性感的男士。
高颜值卡司阵容再加上唯美细腻的画风,使得每一帧都很精美。
整体的色调我也十分喜欢,平静冷淡中带有一种荷尔蒙的躁动。
所以整体氛围颇为凝重,那段医生与王后的恋爱史也变成了沉重的历史斗争的牺牲品。
可以看得出来,整个片子的调色都偏向冷色调,平静冷淡。
尤其是,解散议会颁布新政和处死医生是的色调。
当带有精神问题的国王被迫签下一纸协议,医生被处以死刑,当他泪流满面走向行刑台时,那一瞬的眼神表情,一直在我脑中无法挥去。
他是一个勇士,也是一个注定会被骂的社会角色。
此时似乎与剧情融入了一体。
这样的事情放在皇室,也是皇室中鲜有的风流史,但是看过全片,重点已经不在于医生与王后的奸情,而是一个人作为一个自由人对于民主、爱情的渴望。
(芷宁写于2013年1月6日)将影片《皇室风流史(A Royal Affair)》和经典的《莫扎特传》作比的媒体,多少有点“高级黑”的意思,很多观众那被骤然撩拨而起的观影期待值,很可能在不短的观看时长内逐渐消耗掉。
不可否认,该片整体呈现得精致华美,细腻哀婉,将一段触犯禁忌的爱情与一段夭折了的变革史颇有耐心地交织并序。
历史搭载绝恋,这样的做法似乎很讨巧,但也有可能触碰危险点,因为将追求真爱不惜触犯禁忌与理想主义者捍卫人民自由这样的两条线,结合推进得合理适宜、扣人心弦,是件费脑细胞的又众口难调的工作,或许还会吃力不会讨好,从如今的成片看,各方面似乎都做得不错,但总感觉缺那么点力道。
片名将侧重点放在了那段让当事人欲罢不能的禁忌恋上,从影片的戏份分配看,有理想抱负的御医斯特恩斯和不幸的年轻王后卡洛琳间的情感纠缠的确占了不少篇幅,于是御医对于变革做出努力的部分,则显得没那么具有先驱血泪般的生动激昂了。
而另一个译名《御医》如果可以成为片名的话,或许侧重点会偏变革一点,会令影片的余味更深远一些,至少自由意识觉醒前的丹麦,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渴望驱散黑暗、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民主这样浩瀚画卷的丹麦版在影史上还是不多的,而如今的这出不能善终的宫廷出墙内遇记,并不显得比欧洲其他王室的震撼性事件更打动人心。
不过,影片在宠爱观众的眼球这方面做得很妥帖,片中的画面极具美感,凸显了十八世纪末欧洲宫廷的奢华绮丽,自然风景悦目怡人,服装饰品摇曳生姿,室内美设更是呈现出了精心雕琢的诚意。
在表述方面,影片伊始就流露出压抑克制的调子,叙事在委婉细致的同时,也令节奏有点拖,偶尔还有沉闷之感,所幸演员的表演不俗,主演的每个情绪转折都交待的耐人回味。
米科尔·波·弗斯加德演出了历史记载中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精神紊乱问题,也演出这位国王的可悲与可怜。
年轻的艾丽西卡·维坎德在二十出头这样的年纪就有了不错的心理表现戏,令观众难免期待她的以后。
至于麦德斯·米科尔森,他一如既往的有戏,似乎每个有影响力的丹麦影片里,都少不了他的踪影,在本片中,越是需要表现内心波澜起伏的戏份,米科尔森越是诠释的得心应手,如最后马车里的那场戏,御医从对面就坐教士的面部神情中,已经明了没什么特赦之类的东西,但他依旧没有对坐在身边的可怜的布兰特吐露实情,那个内心突然明镜似的表情,于面部神情的微妙变化中完全体现,米科尔森大叔的演技不是盖的。
片尾字幕提示,卡洛琳和克里斯蒂安七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六世继位后,对丹麦实施了一系列变革,甚至比御医任首辅时还大刀阔斧。
似在表明,变革,总得有人当铺垫,特别是那些缺乏经验和方式方法的理想主义者。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2474973_d.html
1. 变革永远是痛的。
一个疯国王、两个启蒙主义者的生命、一个王后的一生,形成了一个新颖而奇异的组合。
一个封建根深蒂固的国家的改变,却似乎只能从这样的诡异中开始。
2. 只要酷刑存在,民主和自由意志就永远无法真正发展。
3. 人民,永远是Mob,从罗马的斗兽场到今天的网络平台,人民所做的只是为其所谓的“正义”振臂高呼。
真正为人民做事的人,永远只能被忘记,唾弃,甚至戮杀。
影片最后暗示新思想新力量的诞生。
让人欣慰。
但改革和启蒙何曾容易。
我们依旧在抗争。
这是一个写给看过电影的人来读的影评,如果看不懂,请先看电影。
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第一次见王后只敢藏在树后,觉得没有危险才突然出现。
接王后回到皇宫时,他多么高兴,以为从此有人可以做自己的同盟。
在王后获得了贵族们的认可之后,国王只会用躁郁来掩饰自己的不安,自己从不为贵族圈认可,而这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年轻的王后却轻易获得了。
为了赢得认可,他更加放荡不羁,即使在即位之后。
国王没有实权,议会视他为傀儡,给他找私人医生只是为了证明他疯了。
医生是为了帮助落难贵族回到议会才来到国王身边的,他陪国王厮混,却从未在内心尊重国王的身份。
国王以为自己终于有了知音,他做出了巨大的改变去讨好医生,开始在议会发表主张,开始扮演自己身在其位却不熟悉的角色,开始读启蒙思想家的信,他以为这样做就终于有人理解自己了。
可是,医生与以前议会的人并没有两样,他们都只是把国王当做傀儡,只需要他的签名而已。
医生利用国王对自己的依赖和信任去推行只是在书中看到的政治主张,他以拯救丹麦的受苦农奴为己任,其实只是享受政通令行的短暂刺激而已。
任何一个国家在短期发布大量法律的结果只会祸国殃民,无论这些法律有多好,一切来不及实施的律法只是废纸一张。
他为了改革,甘愿抛弃与年轻王后的爱情,与以往议会的人一样指责国王是疯子,不回报当初提拔他的人,为了享受这短暂权力的快感去做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果然要使一个人堕落最快的方式就是给他无限的权力。
而王后呢,她同情无辜旺死的农奴,她关心受病痛折磨的儿童,她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但她最想要的只是卑微的爱情。
在爱情的名义下,女人总是比男人勇敢,可以很快就忘记自己王后的身份。
只有在骨肉分离的时候,王后才会觉醒除了爱情,亲情才更加无可替代。
在所有的剧情里,国王都不是主角。
他是最爱演戏的那一个啊,医生诱导他演戏,王后也爱看戏,他一直在拙劣的演出,却无人真心喝彩。
他想要和王后与腹中胎儿在一起,多次表达喜欢和医生在一起,王后给他冷漠的背影,医生给他一个黑人娈童。
国王是软弱的,缺乏父爱也缺乏母爱,把医生当爸爸,叫王后为妈妈。
可是医生只是利用他,王后鄙视他又因这称呼而扇他耳光。
他们无一人真心尊重国王的身份和地位,奸情败露却单纯的依赖国王的拯救。
至死他们还在怨着国王吧,我想他们没有一个人会为自己亏欠过国王而忏悔。
如果医生能够耐心等着国王成长,如果王后能给国王温柔的女性的疼爱……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不知道国王的儿子在武装夺取政权之后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会因为政务繁忙而让父亲继续留在那个黑暗的房间吗?
他会安抚父亲遭妻子和好友同时背叛而受伤的心灵吗?
还是,他也只是把父亲当作通往至高权力道路的傀儡而已。
电影名的中文翻译不好,虽然是直译,但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爱情。
它既表现了被禁忌的爱情魔力的浪漫的一面,又有愚昧的人民被旧势力操纵看笑话一样看着赋予人民权利的斯特恩斯惨被砍头的悲凉的一面。
主演都非常到位,queen很漂亮没有男人不会被动心;斯特恩斯独有一种成熟睿智的味道,在那部电影见过忘记了。
但他们之间很来电,由朦胧好感,到突然之间发现彼此已经被深深吸引那种振聋发聩的惊醒,很让人动情。
斯特恩斯想拯救落后的丹麦迈向自由民主,可惜他不是政治家,仅凭他单枪匹马怎能对抗的了整个贵族,但他的死最后证明也没有白白牺牲。
他的精神火种传给了下一代,而且在丹麦实现了自由民主。
任何变革都需要牺牲,作为革命者以自己的生命为未来的人民争取光明的道路,大无畏精神令人敬佩。
可是,可是,你真的懂政治吗?
回想整部电影中登场的人物,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
他与他的皇后以单纯而疯癫的姿态完成了初识,随后给人的感觉却是时而理智时而痴傻。
他爱动物,爱孩子,爱表演,甚至爱与除了皇后以外的各种女性寻欢作乐。
他所爱的是远离政治纷争的单纯事物,爱的是不带一丝一毫政治色彩的欢愉。
说起他对皇后的态度,也许并不是因为对于皇后本人的不喜欢,而是厌烦这样一种政治联姻。
在医生掌权之前的议会上,克里斯蒂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傀儡,身为国王却毫无政治决断的发言权,只能机械地签署大臣递过来的各式文件。
他被议会成员认为是精神上的病患,但我觉得他只是无奈之下的自暴自弃。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自己的国家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尽管厌倦,但无力改变。
医生的到来似乎给国王些许勇气,他视医生为知己。
他在议会上对医生挤眉弄眼,悄悄告诉医生自己并没有疯。
我想他说的是实话,国王理性的内心是被表面的疯癫所遮盖住的,无论其原因为何,医生却是用他独到的方法打开了国王的心窗,擦去了蒙住的尘埃,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抚慰着他。
克里斯蒂安无条件地信任医生,即便是明知医生要去了自己的王权,甚至要去了自己的皇后之后,他只问了医生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要的只是皇后吗?
得到回答之后,又毫不犹豫哭泣着与医生拥抱。
医生被谋下台之时,他被迫签署了放逐医生和皇后的法令。
而最后的最后,他依然相信自己可以赐予医生以“国王的宽恕”,并为此感到喜悦。
却是被政治的野心家们欺骗,再次回到了一切开始时的状态——他,丹麦的国王,被大臣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政治傀儡。
而此时的丹麦,改革的光芒在欧洲大陆率先闪耀却如流星一般瞬间即逝。
就像孤独的克里斯蒂安,刚刚睁开了被遮起的双眼,又被拉回了现实。
这个故事最大的成功是国王这个人物,鲜明而饱满,最大的失败也是他,因为他并非第一主角却这样明目张胆地鲜明而饱满。
编剧偏爱他,让他长期处在大冲突的风口浪尖上,把最意味深长的细节都用来塑造他。
医生和王后都很不幸地因他而显得单薄了。
王后脾气不好,每一次发怒都被国王忽视,再因为国王的戏谑态度而又被观众忽视,我们都要刻意回想一下,才会稍微提炼出她的一些性格以及她在那次并不风流的爱情中的表现。
刚入宫时,她说她只好认命,不再奢求争取什么,结果她就真的不再争取奢求什么了。
这便是她面对第一次渴望破碎之后的行动:放弃。
真的不是很主角。
然后,医生出现,她有了新的渴望:真正的爱情,却又得到得太过顺风顺水。
无论是在餐桌上舞会上眉来眼去,还是在城市的暗处设立一间偷情用的小卧室,也都不算是一个人面对极大困难时的竭力克服。
这样疲软的起伏,无法使观众过瘾。
我本以为,面对突发的爱,医生会先矛盾克制一阵,先拒绝她,令她痛苦伤神,然后她再因为这痛苦而有所作为。
谁知医生还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当然,如我所愿的话会有些狗血,然而在那样逼仄的情境下狗血最容易突破升天。
再来是最后,王后面对私情败露、医生被国民声讨的大难境地,她照样没有作为,照样虔诚地认命、咆哮两声之后继续接受惩罚。
一个成天把启蒙思想的书籍抱在怀里的女人,仅仅用偷情的方式来追求她的自由,是不是不应该坐在第一女主角的位置呢。
至于医生,他在与王后相处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情,还没有他与国王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半多。
他也顺风顺水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受人之托去博取国王的喜爱与信任,然后干涉政治,激励国王,改变国家,与王后相恋,直到最后死在断头台上,他一直想要完成的理想与半路绽放的爱情始终就只有唯一一次劫难:政敌利用他与王后的私情和民众来摧毁他。
然而他的挣扎也如蝼蚁一样微弱。
这便是两个悲剧主角的悲剧命运。
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迟钝与无所作为让这个悲剧毫无悬念。
不知道这种悬念的缺失算不算是一种新的狗血。
要知道,再古典的悲剧,无论人物的结局成败,倘若缺失了人物的竭尽全力的抗争就等于缺失了故事之躯的最有力的几根肋骨。
这应当是令人敬畏的铁律。
按照常规,这部电影的镜头的色调与构图都很漂亮,也很温柔,正如大多数同类电影那样,努力地追求着古典油画一般的精致,优雅,从容和暧昧。
一切运用都中规中矩。
音乐顺服得总令人忘了它的存在。
叙事节奏也无可挑剔。
没有野心。
唯是主旨有些含糊,缺乏利锐与坚韧。
故事发生的时代处在人类思想的转折点,可惜的是,宗教,启蒙,自由,变革,伏尔泰,这些名词在整个故事里都显得尤为跳脱。
如果它们是主旨,那么本片的重点就断然不会在一对染指禁忌爱情的恋人身上,而片名的中心语也不会是风流史这三个字。
那就只能把它当做爱情故事了,就会再次回到之前说的: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小镇医生,因为遇见国王而找到出路,一个被禁锢在命运中的女人,因为遇见医生而找到出路,然后两个人联手,分别用僭越王权与追求爱情的方式来体现出各自的反抗以及对自由的渴求。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两者都不够蓬勃热烈。
况且,在他们的理想与爱情的自由里,还生存着一个无辜的人。
谈起这个无辜的国王就让人严肃不了了。
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塑造出一个如混沌一般即复杂又单纯的人物。
当你以为他是病态的时候,你又会同时看出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合情合理。
以为他只是单纯的顽劣,又发现他一直都满怀那种想要治理好国家的急切愿望。
以为他是懦弱的,却又忽然看到他为了保全医生,在议会上吼了一句震惊四座的‘我才是国王’与‘解散议会’。
那便是他面临极大困境时的一次突破自我的抗争。
还有,也千万不要以为他愚蠢,哪怕是在医生让他签署那份‘部分文件不再需要国王亲笔签名’的文件时,他最后利落的一笔‘同意’,也仅仅是因为那个始终如一的唯一理由:医生懂得他的孤独,他需要他。
所以他才会微微低头,会刻意笑称医生为普鲁士国王,好掩饰自己眼神中的警觉与心中的一闪而过的不安。
只是因为他太需要他了,才甘愿放手一搏。
而这份需要一直很直接。
正如国王每一次说的,他要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开心。
这也体现出国王的孩童秉性。
这秉性是无罪而且无重量的,不懂得背叛。
看一看,国王在发现医生与王后的私情时,没有因为背叛之类的事情气恼,反而质问医生:一直以来,你真正需要的就是她吗。
后来国王在餐桌上发泄,气愤地喊出小杂种的生父是普鲁士国王,然后离席。
医生跑出去劝阻他,说的话是:难道你又想孤独一个人吗。
于是国王便消气了,还主动与医生拥抱。
就是这样,编剧不遗余力地明示着国王的渴求与行动,以各种正面、侧面、直接、细节的方式,从而令他这个人物鲜明且丰富。
面对这样一个无辜的单纯的、不懂得什么是自由却一路执拗地追求着爱的年轻国王,谁还忍心指责他什么呢。
所以,为了这个人物,多给一颗星吧。
提起厚黑学,我的脑海中立马就浮现出了火车站10元书店里满满两层书架的李宗吾厚黑学。
里面除了人际掌控术,就是各种升迁职场的诡诈之术。
草草翻过一遍,实话说,上面说的事例以及厚黑的招数,时至今日我都没有遇到以至于用过其中之一,非常之荒缪。
然而,看到了这部听名字觉得非常荒唐淫乱类似于《绝代艳后》之类的花边题材电影《皇室风流史》后发现它实则暗流涌动着一段政变和历史。
政治,用李宗吾的那一套又确实是太嫩了。
1我的奶奶之前是个党员,她今年已有85岁高龄,常年的政治生活,使得我感觉她非常的善于在人际关系中使用一些“方法”,现在的时髦术语是“人际博弈术”。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我一年级的时候,家里的一个大姐姐带着她的小宝宝来我家拜年,我很喜欢那个小宝宝,后来,我在拥抱他的时候在他衣服的小口袋里塞了一张我自己压岁钱里的10块钱。
后来,奶奶数我的压岁钱的时候,发现钱少了,就问我钱去哪儿了。
我说,钱给小宝宝了。
她接下来立马就问,那你给钱的时候,旁边有人看见没?
我说没有啊。
心想,我喜欢小宝宝想像个小长辈一样给他发压岁钱,是我和他的事情,为什么要当着人面给呢。
后来,她让我把钱拿回来。
我很不情愿,但是不敢违抗,只有在没人的时候,从他的小衣服里把钱掏回来了,虽然小宝宝不会说话,但是我依然觉得很羞愧。
2后来在成长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类似的事情。
发现一直像奶奶这样做法的人,很多,而且他们都得到别人的一致赞美,反而那些低头做事,给人里子,自己不要面子的人,即便是当事人也心怀感激的少。
可能,奶奶年纪大了,她渐渐悟出了这其中玄妙的人际关系,希望我今后不吃亏,能够掌握吧。
似乎,道德或是感谢需要形成一种舆论才能实施。
其实,我一直不赞同这样近乎伪善的做法。
给要饭的老乞丐一碗陈饭,也要大肆声张以示慈悲,我觉得那个同龄的老乞者内心一定很羞愧。
还有电视上,慈善家一个个对着镜头给贫困生发钱,还要贫困生对着电视机说他们内心非常感激这些好心人,更有甚者还非要逼着他们把家里的困窘再一次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说出来。
他们都是些大孩子了,有自己的自尊心,非要这样,我觉得反而是二次伤害。
谁都不会把贫穷当一种自豪的事情。
3当看到《皇室风流史》里面的御医史东瑟看到丹麦在其他欧洲国家都在进行改革,发展启蒙运动的时候,仍旧被中世纪的农奴制,审查制,黑暗严酷的宗教控制得不得喘息的时候,暗自发誓,要凭一己之力推行改革。
恰巧,丹麦现任国王是个近乎小孩子一样智商,玩世不恭的荒唐君主。
史东瑟投其所好,很快取得皇帝信任,然后利用自己对于皇帝的影响力,左右国家的改革。
面对腐朽的制度,太多的弊端需要革除。
和中国很多实行变法的忠臣一样,越是心怀国家,忧国忧民,越是会犯一个急于求成的错误。
他推行的改革,就像一个大家长,从自己规划理智决定的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立场出发,开展变革。
而没有及时地向公众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对你们有什么切身利益的好处。
不被理解,没有取得群众支持的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即便是真真正正的一切为群众着想。
4所以改革的第一层是像史东瑟一样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推行改革,把改革的盟友仅限于自己和上级领导(皇帝)之间,错估了当权者的力量。
同时也没有大部分的群众基础,最后的下场是自己被以反动害国为名处死,皇帝被反对党借此架空实权。
(同样的示例还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情况一模一样,皇帝没有实权,太后及时控制了变法的走向,发动政变,杀了变法人士,架空了皇帝)。
改革的第二层,是皇子腓特烈的做法,他精心布局最后先发制人把自己的反对党一网打尽,宫中的所有大臣都是自己的亲信。
那么推行改革,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是和前文自上而下的改革一样的进阶版,但是这种改革就会比上面的一意孤行的改革容易成功。
改革的第三层,最高明的改革还是要学习我们中国人厚黑学的鼻祖——中国官场的政治艺术。
5怎么推行改革,能全身而退并且美誉满天下呢?
我个人觉得共产党的做法是最经典可以当作案例的。
改革,第一步就要得民心,做基层的洗脑工作,发动最广大群众的力量,即使他们是一帮乌合之众,那也是最大的巨浪。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最完美的变革范本。
首先,他先南方谈话,到处去南方那些后来的经济特区做视察,并没有直接表明要经济改革,只是一次普通中央巡察。
然后再一点点放出消息,当然消息是什么途径传的“不知道”,反正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情,街头巷尾的日日讨论议论,其实这个过程就是让群众自己给自己先做了一次心理演练。
在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大家都在等着政策出来,最终证实自己的猜想,其实在这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大部分民众都被中央的一系列颇具暗示性的动作已经渐渐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很多人都开始等着经济改革,改革开放了。
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人们终于听到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官方宣布。
个个都欢欣鼓舞,积极拥护。
如此得民心,改革推行的非常顺利,至今仍是中国现代一项重要而辉煌的转折。
6做事情,那些做了并且能赢得好名声的人都知道怎么包装自己做的好事情。
小到当众行善,自己吆喝或是逢人自述;段位高一点的是让别人无意看到,借他人之口帮忙宣传;再者就是攻心,先让人们对你做的事情有所期许,时间不长不短恰到好处的时间的等待,最后大家都在等着你实施的时候,你开了口或是做了一个动作,立马人们就像久旱逢甘雨一样把你当龙王一样供拜。
厚黑的学问,无非是如此。
人际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段数,但是其实受惠者也是在配合演戏。
比如受了慈善家当众给钱的贫困生们虽然满脸堆笑地感激他们,但实际内心是自尊心被伤害的羞耻,真正的感激早就冲淡了。
比如,当众给乞丐陈饭的老太太们,确实可以得到行乞的人一句谢谢,但是他也是不得已非要如此,不然其他的施主看到他竟然恩将仇报不说谢谢,咒骂施舍的人给了陈饭坏饭,即便这样这个乞丐也休想再要到饭了。
当众施予的人大部分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而是出于赢得一个外人眼中的好名声。
这就像佛教里说的阴德和阳德,阴德是暗中做的好事形成的积业,阳德是明着做得好事的积业。
明德有现世的报答,当场有人给你赞美回报,那你真正储存的就少一点,如果你是积阴德,别人不知道,那你就可以把报答全部储存下来,积累给自己或者荫福下一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这个道理。
我还是喜欢那些单纯做一些事的人,技巧再多,为了自己还是会让身边受助的人觉得很膈应。
我肿么就介么喜欢这个年代的服装呢,真漂亮~~~
剧情太拖沓...
very, very, very BORING...
为什么有种被坑的感觉呢,每个人都苦着一张脸,我竟然把它看完了。。这要是拿最佳外语片天理难容了
一个德国人通过通奸和篡权试图拯救丹麦的故事。
确定没翻译错嘛?原片的名字是否应该改成《基友的奋斗!》?
瞬间觉得是<Marie Antoinette>和<The Duchess>的结合版,只不过丹麦王室取代了法兰西帝国和大不列颠贵族。人景剧情都弱爆了,完全无法理解是怎么在柏林电影节捧了最佳剧本……作为外貌党,外遇男丑的我都要哭了,苍天大地,我居然把这片儿看完了,简直是烂片观众界的翘楚!给跪!宫廷剧还是看英国制造
拍的很好,是真的很好,各种精致与用心。。。
国王和太医之间浓浓的基情啊。。。
剧情老一套 欧洲皇室那些小事情。 看皇室的妆发还原 看个气氛。
还不错
十分的有范!~~中世纪皇室片就是有范!~
制作相当精细,女主有点像Eva Green啊。4.5
丹麦甄嬛传,悲惨小结局
胜在曲折的历史故事
十八世纪的一段丹麦皇室丑闻,开启和结束了一次启蒙运动。故事发展没多少新意,看个开头也就知道结尾了,不过几个演员挺顺眼。最后一众看客和鲁迅的人血馒头很是契合,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的国民劣根性,归根到底还是人性的愚昧吧
一星给精致的配乐服装布景,一星给疯癫痴迷却脆弱的皇帝,一星给那场点燃欲望的绚丽舞会,一星给断头台前穷途末路的悲凉。虽是国人熟知的宫廷戏,但由丹麦这个只有六百万人口的小国拍出来,仍值得惊叹。四星其实是把私心匀给了落寞的皇上,银幕初试啼声便令人侧目,麦德斯不错,可扮相真不如《狩猎》里
还不错,有点长
#皇室风流史#6分宫廷剧一般都很难把握叙事节奏的走向,滞缓。但本片比之前迎奥运时英国拍的莎翁剧已经小有提速了。令人感概的是:想为民改革就得冒着被民围观砍头的风险,中外古今皆如此。【该片的分数范围6-7分】
导演功力很深,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