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神。
全片第一个爆点,印象超深,原本干净的河神因为很多人工垃圾而变成沼泽怪。
大家一开始都以为它就是腐蚀怪,后来千寻努力把它洗干净,才让大家看清它的真面目就是大来宾—河神。
千寻动用大家的力量把它恢复干净,而爱护它的回报就是用河神给的药救了白龙,也救了无脸男。
2.)父母。
大人们都因鼓吹勇气而丧失了对自然最基本的敬畏之心。
千寻的爸爸妈妈让她勇敢跟他们一起向前走,却在在看见没有人照顾的摊位时,还不如一个小孩子。
那些美味的食物吃的就像是在影射自然资源,人类肆无忌惮地去滥用,必然会受到惩罚,最终二人都变成了猪。
猪的数量还不少,说明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3.)劳动。
不主动选择劳动的人只能变成煤灰和青蛙,成为最没有自由最忙碌的群体,主动选择的人反而能够以人的形态支配自己的生命。
4.)无脸男的寂寞。
是在说那些有钱就作恶多端,内心寂寞空虚的人吗?
因为千寻敞开心扉让他进门,就帮助她拿到药牌。
后来无论是用钱吸引吃小怪,还是最后因为净化丸而全都吐出来,成为纯净的自己,陪在汤婆婆姐姐身边,都是找回了内心的安定感。
5.)汤婆婆妹妹看到宝宝变的老鼠时,居然没有认出她最心爱的宝宝;看到泥土变的金子时,也没有判别出那就是一团泥。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珍贵的东西换种形态出现我们反而会看不见,反之亦然。
6.)最后父母在山下等千寻,如果不是头上的紫水晶,恍惚觉得真的什么都没发生。
7.)从全片来看,千寻是作者心中真善美的化身,她是个非常正能量的小孩。
通过将她与大人行为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对于纯粹童真和道德观的赞扬和对贪婪、虚伪、懒惰、势利的大人的批判。
千寻从一开始的爱哭和娇气,成长到最后已经可以鼓起勇气去救自己的爱人和父母,在其中完成了极大的成长蜕变。
对看电影的小孩子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千寻的探险之旅,吸收到正能量的价值观;对大人来说,这是一次反思和自省的好机会。
多一点这样的影片,也就多一点能带给人心灵震撼的刺激物。
经典不愧是经典。
用孩子的的语言和画面,讲给大人听的故事,相信在不同的年龄段,看这电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千与千寻,一部用童话的形式表现的现实。
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长相挺普通的,宽宽的四方脸,两只眼睛小而圆,不是特别的惊艳,不足以吸引人。
虽然她挺怯弱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她,娇气,任性,总是埋怨生活中的小事;当她去到了白龙所在的世界,经历着一件又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她一开始有过迷茫,无助,但是在这同时,她也慢慢地开始学会依靠自己去解决事情,通过自己的善良,坚毅,勇气去化解了一次次的矛盾,变得坚强、勇敢、孝顺、感恩。
宫崎骏的动画,极具东方神秘色彩,历史气息厚重,文化信息承载量很大。
画面精美细腻,人物形象简洁大方。
还有温情。
千寻找到了一份打扫浴室的工作,一次她往门外倒水时,看到曾在桥上见过一面的无脸男孤寂地站在雨中,两人微微点头示意,然后千寻说:“你站在那里不怕淋湿吗?
这扇门我不关了。
”无脸男的脸上微微露出了一丝笑容,从千寻未关闭的门中进到温暖的室内。
“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
”
電影,首先是關於夢的藝術。
而夢,又是擬象的表達。
《千與千尋的神隱》並不僅僅是一位少女跟隨父母闖入異鄉的奇異夢幻,還代表了一代日本長輩囑託年輕人的警示之夢。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十三歲。
當時並不能理解這部電影為什麼能摘取諸多桂冠。
在裡面沒有什麼文成武功的大英雄,沒有什麼堪稱宏大的場面,神祇不具應有的尊嚴,甚至從原畫設定到劇情都不夠唯美。
除了小人物的善良與不懈努力令人感動之外,似乎一切都乏善可陳。
但,如果我是一位跟宮崎駿同齡,或者三十歲以上的日本人呢?
又會帶著成人的自以為是,當做一部無足輕重的童話來輕視麼?
這部宮崎駿想要獻給年輕人的禮物,最初是希望創作一部能夠引起十歲女孩共鳴的作品;也希望能夠指引,並激勵那些將要直面社會的青年。
或許是因為宮崎駿對這部作品託付得太重,以我現在作為一個直面社會的青年看來,與這部作品最容易產生共鳴的,並不是十歲的少女和青年;而是上個世紀親歷過戰後崛起以及日本泡沫經濟的那一代人。
也正如安徒生的童話,相較於兒童,更適合對於人生有所經歷的人。
這部鮮豔明快的作品,甚至戲劇性的隱喻了日本二戰之後的又一屈辱────在經濟中的戰敗。
此後,日本的經濟在這二十年來一蹶不振。
這是在作品本身就提及到的。
千尋與父母迷路,路邊有「石祠」,雖然有被過度解釋的風險,但荒蕪的景象確是日本泡沫經濟後荒廢的爛尾樓的隱喻。
千尋向母親問及:「那些像房子的是什麼?
」而母親回答說:「那是『石祠』是神明的居所」。
而隨後,我們在電影中將會看到所謂的「神明」,大部分是什麼樣的角色。
千尋與父母迷路至一個朱紅色的大門前,匾額上寫著湯屋,入口卻是深邃的甬道;這在文學中通常有一種神祕主義的含義,甚至是宗教性的「洞穴感受」(Cavern-feeling),洞穴的背後意謂著別有洞天的異在世界。
主人翁在經過異在世界的洗禮或特殊經驗之後蛻變,重返人間。
正是這部電影所用的典型範本。
在通過甬道之後,千尋的父親也辨認出:「這是主題公園的遺址,九十年代四處大興土木,泡沫經濟爆破後便紛紛倒閉,這裡一定是其中之一。
」這句台詞對於沒有親歷過泡沫經濟的人而言並不敏感,但對於日本的兒童來說,即是在記憶田中埋下了印象。
在以後接受歷史教育時,他們對於那段歷史將有一個童話化的記憶被喚醒,與知識進行再連結。
甬道背後的反面即是世俗世界的入口,門上的匾額寫的「復樂」與鐘樓有一個特寫,以即將要天黑的劇情發展來看,這座荒廢鐘樓上的時間居然是吻合的。
而千尋不斷回頭盼望的視野中,我們可以發現,甬道的此端和彼端在空間上卻不對應了。
雖然一般的十歲左右兒童不致於觀察到這樣的細節,但電影仍然禀呈著日本式的完美。
乾涸的河床使得千尋一家不費力地便誤闖了「彼岸」,這並不是哲學或宗教的那種上形而上的彼岸,而是「現世的碎片映照」,是文學中虛構出鏡像對立面以批判現世的經典手法。
千尋一家走到一片敗落的商業街道,卻盛放著豐盛的食物。
去過日本或者請日本人吃過飯的人,或許會注意到日本人在飲食上薄弱的購買力與節制,以及他們對中國東道主在食物豐盛方面的驚訝,即便是這兩項經歷都沒有的人,也能夠注意到日本食物的經典代表就是壽司,精緻但份量小,卻也是日本飲食的一個縮影。
電影中大魚大肉的景象在日本人眼中一定是荒誕的。
但這畢竟是擬象的表達,其暗寓意那一個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時代,當時的日本,最普通的公司也能發出半年的工資作為年終獎,連普通人都可以出入銀座這樣的高級場所,以致於年末尾牙都要提前半年定座。
千尋父母以為有錢就可以不經店主同意(口頭契約尚未達成),可以等人來了再付錢(金錢即強權意識),甚至以有現金、信用卡便無度索取的行為也對應了泡沫消費;饕餮食物的姿態已經看得出偏離理性了。
直至日落西山,彼岸世界的神祕力量開始顯現,千尋的父母也變成了豬。
豬在日本的隱喻不僅僅是好吃懶做和愚笨,同時也隱含莽撞的意思,在電影中更是被比喻為等待宰殺的牲畜。
看看我們身邊的卡奴和莽撞的泡沫消費,很容易理解。
「油」在日語中和溫泉「湯」共享同一個假名「ゆ」,所以在有的翻譯中,「油婆婆」和「油屋」又被翻譯作「湯婆婆」和「湯屋」。
不僅僅是日本,有地理條件的民族都有泡溫泉的愛好。
泡溫泉是高級享受的沐浴,沐浴的首要的功能是洗滌和治癒。
但是在電影中,「湯屋」是個突出了歡娛享受功能的「世俗樂土」,甚至是金錢至上的小社會;雖然來往的都是神明,但正符合了那句格言:「並不是神依據自己的模樣創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的模樣創造了『神』」;注重聲色感官享受是精神發展滯後於物質發展的人性失衡,在電影表達為神明的世俗化。
湯婆婆的性格是複合的:擁有強力的魔法,管理著湯屋的契約,又能把不願工作、好吃懶做的人變成待宰牲畜或煤灰(意喻底層勞動者);貪財、勢利以致於膚淺:將河神誤認成腐爛神,並且作為掌管洗滌和治癒的神明,一開始拒絕本來是需要沐浴和治癒的神,將米放在橋頭,把河神當做乞丐一樣打發,到後來無法拒絕的時候也沒有誠心為河神沐浴,甚至責怪千尋使用了高級的藥浴,這一切已經為一位墮落的神明畫好了肖像,她的意義在於表達:如果神明一旦也誤解了《國富論》中「生產者提供生產,服務者提供服務,並不是出於職責與道德,乃是止想要為自己謀利,但卻可以被一隻無形的手牽著去實現了他根本無意要實現的社會利益,其效果往往比那些真正想要實現社會利益的造作者還要好」的理論,便失去了原本的神性,成為以金錢來衡量自身價值的庸俗財奴;而自己的孩子被掉包了都沒有發現,這對於禽獸都是罕見的。
雖然不是尼采所謂介於獸性與神性之間的超人,但卻是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中某些「世俗超人」的抽象。
她也代表一代脫離了傳統農耕勞作的失責家長的典型:把孩子溺愛於準備寬敞明亮和衛生的溫室、充足的飲食和玩具等等物質化肥中,以為孩子可以像植物一樣不聞不問,丟在一邊地自然生長。
但他們忘記了,即便是植物,也是需要悉心培育的。
湯婆婆剝奪人的名字,並且支配人的含意在於:名字是自我的契約。
當人與享慾之神立約,常常忽略了與自我的契約而喪失自我。
電影中的典型例子即是琥珀主(白龍):「聽說他平常都在外面,幫湯婆婆作壞事。
」代表的是一種迷失自我卻又良心未泯的社會精英。
日本的文化中有一個特色在於,一字多音和家族傳統的問題(有些姓氏有家族自己的發音),人們並不能看見名字就能立即讀出名字的發音。
一定要請教名字的主人。
擅自揣測別人的名字,一旦唸錯了即是相當失禮的事情;日本人出於禮貌,初次見面往往會主動說明自己的名字。
所以,名字的契約功能在這樣的文化中是被強化的。
河神受難形象的出場,保留了宮崎駿對於自然環境及生態平衡的一貫關注和人性感召。
河川原本也具備洗滌及滋養的功能,但是在人類的盲目逐利下,具備洗滌能力的神明也無暇顧及自身。
甚至要到湯屋尋求洗滌和治療。
無奈湯婆婆也不以自身的職責與道德為事,止是出於對方的強勢而免強接受了這位客人。
河神的丸子,功能也是清洗,清洗出琥珀主的詛咒、以及無臉男吃掉的那些利慾燻心的人和汙穢。
無臉男,在劇情中沒有一以貫之的性格,造型也不同於日本傳統沒有五官的無臉妖怪。
在盛行戲劇的希臘和羅馬,性格在希臘語和拉丁文中的詞源就是面具;在東方的舞台上,臉譜的圖案也與角色的性格關係密切;但是在電影中,角色的「面具」本身就是人物形象,而他的形象是一張以沒有特色為特色的面具下,黑幕一般的身體。
他的性個即是沒有性格。
他既不是隱喻市場,也不是隱喻亞當•斯密提出的那隻看不見的手,而是在一種大到交易人互不照面的大市場內的「反饋力量」和帳幕,擁有這種力量的系統,其仿真模型構築得越好,其得到的預測結果就越混沌。
這種力量導致長期預測的無能,遠見的失明。
而這種失明間接導致泡沫交易。
其力量的來源是群眾性的,因此沒有面目。
在無人參與的時候,無臉男是不作為的,是千尋為他開了門(善意),他發現千尋需要牌子,作為(善意)反饋,幫千尋取得了牌子;之後發現人們對黃金趨之若鶩,也反饋給黃金,但是當人們對他表現出貪婪的時候,他又反饋貪婪將人們吞沒,被吞沒者的性格融合進無臉男的性格中,陷入了這種反饋力量。
當陷入其中的人都是利慾燻心的饕餮之徒,他饕餮食物的姿態已經比之千尋的父母更甚了,力量的反饋也就是吃下更多的人。
而當人們發現這種力量在吃人,或無法繼續反饋的時候,即是系統的崩潰。
「雪崩時沒有任何一片雪花認為自己負有責任。
」──Stanislaw J. Lec。
而無臉男的意義之一恰恰意味著任何一位參與者都對事件負有責任。
Robert J. Shiller 在《非理性繁榮》中將此稱之為「自然發生的龐氏騙局」。
但卻不能被算作一場商業或金融上的犯罪,因為並沒有哪個人能策劃這一切,而每一個人都參與了其中的一部分。
反饋力量的效用取決於參與者,其本身沒有正負善惡的屬性。
經歷過泡沫經濟的那一代日本人將會在這一幕中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社會的迷失、貪婪與瘋狂,人性的負面,災難後果在無臉男的鬧劇上戲劇性演繹,惡夢再現。
卻沒有以兒童不適宜這樣的情節與場景作為藉口將此迴避,反而主動從歷史中抽出,敢於面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隱喻在童話中展現給年輕人。
這或許是最真誠的自省,對年輕人的囑託,期望不要再下犯同樣的錯誤。
是民族自強關鍵因素之一。
而金錢,是金融危機的永恆配角。
電影中與湯婆婆外表無異的錢婆婆,並不能讓觀眾輕易地辨認出她就是錢的神明。
她除了像湯婆婆那樣滿身珠光寶氣,名字中有個錢之外,彷彿和錢沒有什麼聯繫。
她住在純樸的田園鄉村中,而不是比湯屋更加奢華的銀行或商業城市,她擁有強大的魔法,卻不喜歡使用,家中不僅有紡車這樣古老的工具,還親手織毛衣。
這樣的形象不僅僅是在構築錢婆婆的親切感,而是在東亞薩滿式的泛神論中,神性就是體現在原始和質樸的品格中。
她的隱居鄉村,更是隱含了她正坐落在源頭和目的地的座標上,這兩個端點也通常意謂著神性的充實,正如《聖經》中,上帝的真身也就出現在最初的創造和最後的審判(其餘的出現被詮釋為通過天使代行的顯現,這也同電影中錢婆婆通過化身而非真身出現在湯屋巧合的。
)。
而鄉村不止於人類文明的開端,還意謂人類社會與自然最緊密的接壤,安頓心靈和人生旅途的歸依,生命棲息的處所。
湯婆婆的湯屋和與之關連的商業街道,與其說是為人生提供了另一種形式的棲居,不如說是提供了一條供人生馳求的旅途,人在馳求的過程中,心靈不但得不到安頓,也極易迷失自我。
電影中更是極端的表現為湯婆婆的強制剝奪。
錢婆婆說湯婆婆愛趕時髦,也在說明湯婆婆的轄域中具有一種盲目性,而不是具有以一貫之的目的或準則。
當人們在旅途中察覺到到這種迷失感所帶來的無所適從之後,喚起一種回歸鄉村的意識,這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的人多有體現,劇中的代表則是小玲說起要離開湯屋到村莊去的話。
千尋進入的不是真正的神的世界,而是現世的映照。
所以這個洞穴小宇宙中的神,也不會是形而上學或經院、教父神學中的神。
在電影中聚滿隱晦的神聖符號的錢婆婆,正如她名字標榜的一樣:「金錢是世俗之神。
」────Simmel 與以往傳統膚淺觀念所不同的是:電影非但沒有灌輸金錢萬惡的意識,將錢婆婆醜化,比起湯婆婆來,她也和藹多了。
她甚至是一個遵守規矩的「神明」。
這是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可貴之處;同時也很敬佩作者,即便是在日本經歷過泡沫經濟,在金錢上吃過這麼大的虧,卻沒有將金錢妖魔化。
而是誠懇地反省到:問題出在他們自己的社會性迷失和墮落的享慾上。
傳統中,人們膚淺的觀念認為金錢是引誘人墮落的Daimon。
直至今天依舊深入人心。
但其實,金錢之所以會被人指為Daimon,不僅因為金錢是衡量價格的工具,是兌換商品的證券,在大型的社會交易中具有壟斷性;金錢還象一面鏡子,使人的慾望和價值觀念得以直接地客觀表現。
諷刺的是:當我們在厭惡鏡子的同時,是否意謂我們也認為自己的慾望和價值觀念面目可憎?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湯婆婆與錢婆婆顯然地對立起來,正如投射在鏡中鏡像的本源與鏡子是對立的一樣。
不能辨認她們的顯然不僅是我們的傳統觀念。
電影中,湯婆婆的孩子也不能夠分辨。
中文配音與字幕中一般稱他為胖寶寶,或寶寶。
在配音演員表中,他的名字是他肚兜上的「坊」字。
應該是指「坊主」,即公子哥的意思。
他擬象為一個巨型嬰孩的模樣,這樣的表達再直接不過,即人格停止在嬰孩時期;不是Christ Jesus式的聖嬰,而是像Augustinus 在《懺悔錄》中所提及的普遍有罪(宗教道德上的罪)的嬰孩,止是像而已,因為這位「坊」連Augustinus 認為的「嬰孩的純潔不過是肢體的稚弱」也不具備。
所以,他被變成小老鼠之後,他反而在被剝奪了嬰孩的表象之下,又在實質上被賦予了嬰孩的美德,即稚弱。
看似優越的生活環境,或許至今還能被一些「小孩子們」視為「夢寐以求」的「生活」,其實讓他生活得像器皿內的活標本,那些保護他而將他埋沒的枕頭,看起來不是與他擔心的病菌很像麼?
過度的保護也是過度的拘束,使他的人格成長壓抑在被過度保護的那一刻。
藉由千尋闖入他的小溫室,以及錢婆婆的魔法,得以打破原本平靜的器皿生活。
「坊」的台詞雖然不多,但肢體語言卻相當飽滿。
在千尋的身邊「默默地」表達著成長。
比起千尋這位半大不小的兒童,嬰孩的處境能更普遍地讓人感召起對未來的憂慮。
即便是在他擁有了闊綽的「生活」環境與妖怪的能力時也是如此。
如果沒有千尋的干擾事件,我們可以想像,他的未來極有可能就是我們日常話語中的富二代。
他和千尋作為片中僅有的兩位「未成年」,雖然分屬社會的不同階層,但都携帶著作者厭惡的性格出場。
令我不得不注意到作者對於未來的憂慮感,並據聞日本戰後崛起的一代長輩對日本現代的年輕人普遍不滿,也體現在劇中僅有的兩位未成年身上。
在宮崎駿以往的作品中,很難見到主人翁的出場像千尋這樣,慵懶的躺在車後座上,手捧花束還不懂得感謝。
對於我們這一代的人可謂常態,但在宮崎駿那樣嚴厲的日本家長看來是招人厭的孩子。
不過這樣的設定卻也同時為她的成長預備了對比。
平庸小人物的成長永遠會為我們帶來振奮人心的希望。
現世世界的平庸小人物意外闖入異在世界成為救世主的劇情框架,在今天看來已經不新鮮,甚至在日系的作品中還有些老套。
但那些作品中的大多數中,主人翁在異世界的能力也被相應提高,以此來作為原本平庸小人物能夠拯救世界的合理化解釋。
但在這部作品中卻恰恰相反,在異世界中,千尋的硬件能力顯得更渺小,她不像那些作品中的主人翁成為世界的中心,相反作為人類,在異世界的社會結構處於最邊緣,卻能不以涉及任何暴力與超能的行為,做到了妖怪也沒能做到的事情:完成自我拯救的過程中,也幫助了他人的拯救。
大環境下,小人物的主觀能動被真誠地肯定。
並同時得以在社會結構的最邊緣,對整個社會結構內的成員達成了一場毫無稜角的道德審判。
如此免去俗套,又都合乎情理,在同類的劇情大框架中獨樹一幟。
千尋這個人物實際上還寄望了連接起戰後崛起一代中某些極端焦慮「家長」,以及年輕一代中某些極端「墮落」年輕人的紐帶。
不止是日本人,當今世界的很多的年輕人在面對一個日新月異飛速變化的大時代與大社會、大背景的同時,對自己個人渺小的主觀能動沒有信心;首先否定自己的主觀能動,再由此否定自己的個人與社會的責任。
特別在日本經歷泡沫經濟之後,隨即迎來的電子科技的飛躍發展,高速淘汰的電子產品,使得一度令日本人自傲的「日本質量」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內敛自律的民族性格使得社會情緒進一步壓抑,由此帶來的迷茫導致某些年輕人容易墮落。
這或許是某些戰敗後崛起的那一代人心中,認為比二戰失敗、泡沫經濟、和「日本質量」掉價更加屈辱的事實,因為這體現的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民族精神的衰落。
二戰失敗後的逆境中,同樣是一個日新月異飛速變化的大時代,國際情勢複雜的大背景,他們都沒有否定自己作為渺小人物的主觀能動而迅速崛起,為什麼在基礎更加優越的現在,日本卻是一蹶不振的呢?
於是某些人將矛盾聚焦在了年輕人的身上,導致了「家長」的不滿。
而千尋的人格成長呈現出的希望,承上安慰了某些焦慮的「家長」,啟下指引了某些「墮落」的年輕人。
當然,指望一部電影就能改變日本的逆境是不現實的。
但這樣的「沒有用」,並不能否定這部作品在藝術領域的品質與成就。
我之前也不能理解它的口碑为什么会这么好,直到我看了一个公众号【灼见】的推文,才明白,《千与千寻》不是单纯的成长电影,而是历史的映射这部唤起无数中国观众青春记忆的动画电影,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曾以304亿日元的骄人成绩,位列有史以来日本电影票房冠军,并荣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可谓蔚为大观。
今天,在《千与千寻》热映之际,我为大家推荐一本书——《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
提前预警一下,这本书可能会彻底颠覆18年来大家对《千与千寻》的认知。
本书作者秦刚,是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东京大学日本文学专业博士,他认为,《千与千寻》不只是一阙关于成长与疼痛的青春挽歌,更是一则关于历史与记忆的国家寓言。
0120号国道从表面上看,《千与千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搬家途中,少女荻野千寻一家误打误撞,来到隧道另一端的奇异世界。
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只有神才能享用的食物,变成了两头嗷嗷待宰的猪。
千寻在神秘人物小白的提示下,在魔女汤婆婆的“油屋”里辛苦劳作,最后终于将父母解救出来,重返现实世界。
看似荒诞不经的剧情设置,并非是宫崎骏个人天花乱坠般的狂想,而是世纪交替中,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
在电影片头,千寻一家驾驶着私家车,在公路上徜徉。
这个公路景观,是以日本国铁JR线的“四方津”站为原型的。
《千与千寻》的美术指导及主创人员,事先对原景地做过周密的实地调查。
之所以用“四方津”作为故事开始的舞台,是因为它位于日本“20号国道”甲州街道。
在宫崎骏绘制的分镜头剧本中,明确表示这个场景,需要再现“20号国道”的印象。
从电影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公路上耸立的蓝色路标显示,20号国道的前方是“21号国道”。
然而,在现实中,日本的20号国道和21号国道,相距甚远,根本没有任何一处衔接或交叉。
电影里的虚拟世界,之所以让20号国道和21号国道首尾相连,无疑是对20世纪和21世纪更迭的一个有意暗示。
而“国道”这个词的内涵,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整个影片的故事,是关于日本的“国家寓言”。
2001年,《千与千寻》制作完成。
电影里的千寻,芳龄十岁,照此推算,千寻应该出生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1991年。
也就是说,千寻的年龄,与日本经济的停滞期相吻合,这个停滞期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作“失去的十年”。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低靡时期,走出校园的那一代人,被叫做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电影中的千寻,暂时失去了社会属性,无家可归,无书可读,在这个10岁少女身上,投射出成长于经济萧条期的年轻人不安定的精神状态。
这个不安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怀疑与焦虑。
在异境中,白衣少年小白提醒妙龄少女千寻,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名藏好,一旦名字被剥夺,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面对变成巨型怪兽的无脸男,从容端坐的千寻,也说了类似的话:你是从哪儿来的?
你也有父母吧?
你找不到家了吗?
我必须要去一个地方,你也回到你来的地方去吧。
电影里的许多角色,似乎都丧失了记忆,忘记了自己的来处。
如千寻,小白,无脸男,青蛙男,千寻父母,汤鸟(汤婆婆的鸟形化身),腐烂神(被污染的河神)等。
这些角色,都经历了一个失去自我、寻找自我、最终回归的过程。
《捕风者宫崎骏》认为,人类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这是《千与千寻》传递出的核心主题。
02汤婆婆和钱婆婆《千与千寻》里有两个性情迥然、大异其趣的魔女姐妹花,一个是汤婆婆,一个是钱婆婆。
这两个人物的内涵,可谓相当丰富。
先说汤婆婆。
汤婆婆是“油屋”的主人。
所谓油屋,是一个各方神灵前来洗涤污秽、缓解疲劳的日式大浴场,而这座藏污纳垢的澡堂子,其实是尘世的缩影。
千寻在小玲的引领下,穿行于油屋内部,见识了各种奇葩,并乘坐电梯,抵达标有“天”字的顶层,来到汤婆婆的房间。
这彰显出汤婆婆位于油屋权力结构的顶层。
在汤婆婆的闺房入口,悬挂着一个鹰状金箔徽纹,徽纹中央标有一个“油”字。
此外,汤婆婆身边,还有一只跟她面貌雷同的鹰状“汤鸟”,只要汤婆婆披上黑色披肩,汤鸟便能如老鹰般在空中飞行。
这一切都说明,鹰是油屋最高统治者汤婆婆的超级符号。
那枚鹰状徽标,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美国的国徽图案。
因为鹰(准确说是白头鹫)是美国的国鸟,也是美利坚的象征符号。
不难看出,以鹰为超级符号的汤婆婆,实际是影射二战后,将日本作为傀儡,并从幕后对其操控的美国。
金碧辉煌的油屋,象征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支撑浴场运转的,则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营业方针,这无疑是消费时代的真实反映。
正如宫崎骏本人所说,千寻误入的异界,其实就是日本社会。
说完汤婆婆,再来说钱婆婆。
在影片中,钱婆婆是汤婆婆的孪生姐姐,几乎长得一模一样。
其实,在最初的设计方案里,这对魔女姐妹花的形象是有区别的。
从宫崎骏绘制的设计草稿中,可以看出,姐姐钱婆婆身材高瘦、温文尔雅,妹妹汤婆婆则矮胖头大、身材尴尬。
汤婆婆是贪婪的经营者,也是位于权力顶端的统治者;钱婆婆则充满慈爱,住在大海彼岸的古朴农家,她所在的地方,名为“沼之底”。
按照《捕风者宫崎骏》的说法,汤婆婆象征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工业文明,钱婆婆则代表了亚洲传统的农耕文明。
1999年,宫崎骏写过一篇名为《异境中的千寻》的导演自述,强调过去和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
宫崎骏说,在一个无国界的时代,无立足之地的人是最受人鄙视的。
而所谓的立足之地,就是过去,就是历史。
在我看来,没有历史的人和忘记了过去的民族,只能如蜉蝣一般消失。
03小白和无脸男《千与千寻》中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怪异之处。
按理说,千寻对于变成猪的父母的救助,才应该是影片的叙事主线。
但是,在整个影片中,千寻几乎从未做过拯救父母的具体举动。
《捕风者宫崎骏》认为,小白和无脸男,共同充当了千寻父母的替身。
也就是说,千寻救助小白和无脸男,与她救助自己的父母,具有同等的意义。
能够变身为龙的小白,是一个“隐”起来的神灵。
当小白还是琥珀川河神时,曾救过溺水的千寻,对于千寻来说,小白是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自然之神。
在电影结尾,受千寻追溯幼年记忆的触发,小白想起了自己本来的名字——饶速水琥珀主。
饶速水琥珀主这个名字,脱胎自《日本书纪》中记载的一位神灵饶速日。
饶速日是天照大神之孙,他手持十种神器,从天上降临到大和,成为统治大和地区的王者。
由此来看,承袭饶速日名字的小白,无疑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从某种层面讲,小白这个角色所隐喻的,正是丧失主体意识的日本。
电影里,锅炉爷爷说,自从小白成为汤婆婆的弟子,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眼神也越来越凶狠,他经常行踪诡秘,据说汤婆婆在让他干坏事。
小白在汤婆婆指使下,干了哪些坏事?
从电影的情节来看,便是小白盗取了钱婆婆的魔女之印。
盗取印章后,小白幻化的白龙,被钱婆婆用魔法变出的无数人形纸片追击,遍体鳞伤地逃回油屋。
接着,紧追不舍的钱婆婆也赶了过来,小白趁钱婆婆瞬间的疏忽大意,突然挥舞龙尾,将钱婆婆从上至下斩为两半。
凶戾的小白干的坏事,可视作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对亚洲乃至世界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日本以美国为师,进行明治维新,然后开拓北海道,出兵台湾,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吞并韩国,制造卢沟桥事变,妄图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这一系列历史,都可视作日本窃取亚洲各国的“权力之印”,所犯下的国家罪行,这与《千与千寻》中,小白窃取钱婆婆的印章有着恰如其分的对应。
同样,无脸男也是如此。
在日文中,无脸男的名字,意味着“没有颜面”,隐喻日本无颜以对的自我缺失状态。
无脸男闯入油屋后,变成无限膨胀的怪兽,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眼前的一切,这与二战期间,日本狼子野心,妄想吞噬亚洲乃至世界的版图如出一辙。
电影中,小白化身为白龙,被大批纸片人围剿,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如宫崎骏所说,失去记忆、忘掉历史的小白,已然逃不脱如蜉蝣一般消失的命运。
关键时刻,千寻是如何拯救小白的呢?
千寻让白龙吞下半粒苦丸子,白龙吐出盗取来的印章,恢复了白衣少年的外貌。
但此时,他已失去意识,命垂一线。
千寻非常清楚,拯救小白的唯一方法,就是前往钱婆婆的住处,送还小白盗来的印章,并且诚恳地向对方道歉。
04一部伟大的电影宫崎骏说,千寻乘坐电车、跨海道歉的环节,是整个电影的高潮。
跨海道歉仿佛一把神奇的钥匙,让每个人物的困境迎刃而解。
小白向千寻保证,他将离开油屋,不再做汤婆婆的爪牙;无脸男则留在钱婆婆家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千寻的父母,也从猪样变回人身。
宫崎骏将跨海道歉,设置为电影的最高潮,实在是用心良苦,它所反映的,正是日本应该对自己的恶行,进行反省,进行道歉。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弃猫,提起父亲时我要讲述的往事》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70多岁的村上春树,第一次对外公布其父亲是侵华日军。
<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在文章里表示,这段往事,沉重地印刻在自己幼小的心上。
日本应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他国的侵略历史反复道歉,直至受害方认为,道歉已经足够。
如《捕风者宫崎骏》所说,《千与千寻》强调记忆的重要性,运用电影叙事手法,展现出在“真诚道歉”的基础上,告别过去,找回自我的主题,非常难能可贵。
虽然距离影片第一次公映已有18年,但《千与千寻》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却丝毫没有失去现实意义。
法国画家高更,曾在1898年,创作过一幅震惊世界的名画,这幅画名为《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是人类对于自身的终极追问。
创作这幅画期间,50岁的高更贫困交加,企图自杀,这幅画凝聚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全部思考。
电影《千与千寻》的核心主题“人类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与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因为具有纵深的内核,《千与千寻》才能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常看常新。
最近,在一个国内影向标的打分活动中,有不少专业影评人,对《千与千寻》给出了满分,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千与千寻》虽然制作得美轮美奂,但本质上,它还是部儿童片。
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都会对这部电影作品有一个更透彻的认识。
那些原本给《千与千寻》打90分的人,现在可能果断要打95分,甚至98分。
《千与千寻》绝不只是一部制作精良、画风细腻的儿童电影,它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
宫崎骏将传统的意蕴,植入到一个与现代相通的故事里,就像将一枚彩石镶入色彩斑斓的镶嵌画一样,让影片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鲜活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被时间磨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瑰宝。
正是思想内涵的深邃,让《千与千寻》与那些同类优秀动画作品拉开了距离,正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好电影和好电影之间,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有的电影能说得上优秀,但不能说卓越,有的电影达到了卓越,但还够不上伟大。
《千与千寻》,也许真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在台湾九份的石阶路上,忽生戚戚之感,道“这里好像千与千寻中的场景啊”,结果发现真的是电影的原型,无以言表的兴奋惊喜。
回来重看电影,又开始怀念九份的雨蒙蒙待在老松的家的夜,以及自那之后对榻榻米的喜爱。
千寻的故事很温暖,却也少不了波折,每一个遇到的人,每一件遇到的事,好像都能告诉我们些什么。
花的枯萎让千寻难过,于是她越握越紧,结果花儿凋谢的更快了。
握不住的花放下也罢。
吃多了会变成猪的。
吃是最基础也是最考验人的诱惑。
贪婪会害死自己。
青蛙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
脱离了父母才进入了真正的社会。
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唯有辛苦工作。
既然插手要做,就要做到底。
不抛弃,不放弃。
汤婆婆告诉千寻,要懂得对旧上司感恩,对新上司礼貌。
忘记了过去,也就没有了未来。
千寻战胜了她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向独立自主的成人世界又迈进了一步。
无脸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保有了千寻善良的个性。
只是没能有机会说再见。
朋友一起走。
小白,一定要救下你。
然而千寻和小白重逢的时刻,就是他该消失的时刻,他留在钱婆婆那里,成为她的助手,也许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1。
千寻VS父母:进入另外的世界,成长的开始。
通往新家的路上,父母给千寻说着新环境的优点,而千寻却说,还是以前的学校比较好。
好在哪里她没有说,但我想,是因为那里有熟悉的人和快乐的回忆,一旦离开那里,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千寻看见手中的花枯萎了,心里就一阵阵的难过,那花仿佛成了千寻自己,她紧紧的握着它,一刻也不肯松开。
而妈妈说,都怪你握得太紧。
它就像是千寻的孩子一样,因为被过分宠爱而提前枯萎。
那么,我们在爱着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保留一些空间呢?
给对方,也给自己。
让孩子学会成长,让恋人自由呼吸。
千寻是个孩子,她看到石像会害怕,更不肯像爸妈一样主动钻到城堡里去。
但她无疑又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她个人的意识和父母的要求产生了矛盾,她改变不了父母的观念的想法,所以只好委屈自己。
爸妈无法抗拒食物的诱惑,坐在那里大吃特吃起来。
食物在这里有了一种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成人世界里的种种诱惑,金钱,权力,地位…为了这些诱惑,他们甘愿冒险。
所以,你说千寻胆小也好,没有冒险精神也好,总之,她没有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吃,她阻止不了他们的行为,只能一个人走得远远的。
因为没有抗拒那一点点的诱惑,爸爸妈妈变成了猪,而千寻,也从这一刻开始,学着自己照顾自己,学着去做一个大人。
2。
千寻VS小白:成长的最初,需要一个真心的朋友。
千寻害怕了,她想回到原来的世界,她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她一边蹲下一边哭着对自己说,醒来吧。
她孤单的躲在角落里,身体开始变得透明,这时候,她多么希望有一双手可以紧紧的拉住她,带她逃离这一切。
所以,当小白出现的时候,她虽然心有犹豫,却也还是接受了他的药丸,跟着他一起逃走。
他对她来说只是陌生人,但她选择相信他。
她没有按照他说的完全屏住呼吸,她被发现了,他却鼓励她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他告诉她接下来该怎样做,这时候,没有学会独立的千寻,还是会感觉到害怕,不肯让小白离开她。
可是他说,你必须这样做,你只能这样做。
从此,千寻才真正进入了社会,不依靠父母,不依靠谁的帮助,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唯有辛苦工作。
3。
千寻VS锅炉爷爷:请你给我一份工作,我想工作。
找工作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你刚刚进入社会,缺乏实践能力的时候。
什么都不会的千寻,只能造成困扰和麻烦,而帮不到锅炉爷爷什么。
但是她必须工作,她只能工作,她不工作就会变成猪。
她是个积极的孩子,她宁可辛苦,也不要享乐。
锅炉爷爷说,既然插手要做,就要做到底。
的确,工作里没有只是便宜的经历,成功也从来不属于半途而废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所要做的只是坚持,不抛弃,不放弃。
千寻成功搬运了一块煤,却遭到了其他运煤工的抵抗,她抢了它们的饭碗,她没有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她来到了不欢迎她不属于她的地方。
所以锅炉爷爷说,孩子,你去别的地方吧。
身处复杂的社会之中,想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仅仅有工作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为人处事的本领。
小玲要把千寻带到汤婆婆那里,她告诉千寻,要懂得对旧上司感恩,对新上司礼貌。
小玲的脾气虽然坏,却教会了千寻为人处事的道理。
4。
千寻VS汤婆婆:千与千寻,被给予的与被剥夺的。
汤婆婆是个狡猾的上司,她想从千寻口中套出话来,可是千寻只是不停的重复一句话:请让我在这里工作,请让我在这里工作,请让我在这里工作…这一举动惹恼了汤婆婆,她反问千寻,为什么我非雇佣你不可?
一看便知你又没用又爱撒娇又爱哭,没有工作适合蠢丫头做的。
其实我们都是和千寻差不多的蠢丫头,更多的知识的技能,是在工作中逐渐学习积累的,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只能提前参加社会实践,充实自我。
汤婆婆对千寻那么凶,对待自己的宝贝却又那样温柔,也许,每个女人内心都充满了温柔,强悍的外表不过是面对世人的伪装。
看婆婆被孩子折腾的样子,忽然觉得她也是个很可爱的人,起码内心充满了爱。
汤婆婆给了千寻新的名字,叫她小千。
她被剥夺了过去,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5。
千寻VS过去:忘记了过去,也就没有了未来。
又一次看到他们,或者说是它们,比从前更胖了一些,过着吃饱睡睡饱吃的生活。
他们已经忘了自己曾经是人类,他们没有了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千寻哭着说,不要吃的太胖,否则会让人宰了吃!
其实她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不要被繁华和欲望所诱惑,要知道自己是谁,要知道自己该走的路。
父母忘记了过去,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千寻不能忘记,如果连她也忘了这一切,他们就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小白帮助千寻记得她的名字,却怎么都不记得自己的名字。
小白给千寻食物,一开始,她很小口很小口的吃,结果越吃越大口,索性让自己哭了起来。
我猜,她一定是想起了过去。
6。
千寻VS无脸人:她给他一滴水,他还她一片海洋。
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但是他从一开始,就选择站在千寻身边,默默的关注着她。
他孤单的站在雨里,正在擦地的千寻发现了他,她对他说,站在那里不怕被淋湿吗?
我把这扇门开着。
他什么都不说,可是我却从他那一成不变的表情里,读到了千言万语。
是感谢吗?
或许吧。
千寻需要药浴,可是掌管药浴的人却始终不肯给。
无脸人悄悄的设计了一个局,分散了那人的注意力,成功偷取了药水。
他默默的守护着千寻,在每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时候出现,却不要她回报什么。
千寻为客人准备热水,无脸怪递给她大把的药水,千寻一开始说不要,后来说只要一个就好,可是他坚持要把这些全部给她。
最后,他索性离开了,只留下散落一地的药水。
是的,她只帮助过他一次,而他因为从那一次开始,决心要一直默默的帮助她,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无论他对她的感情是感激或者爱慕,他为她做的一切,都足以让人感动。
7。
千寻VS腐烂神(河神):这是我的工作,再辛苦也需要坚持。
千寻的第一位客人,身上充满难闻的气味,大家都叫他腐烂神,看到他要过来,就纷纷走开,害怕被他的味道污染。
千寻不小心掉进了浴盆里,怎么也爬不上来,是腐烂神把她托了出来。
她发现他身上有一根倒刺,于是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拉,这一拉却拉出了自行车等无数工业文明的产物。
原来他根本不是什么腐烂神,而是河神,他散落了一地的金砂,同时也给了小千一颗药丸。
小千是勇敢的,当所有人都逃走的时候,她坚持到了最后,她战胜了她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完成了她的工作,向独立自主的成人世界又迈进了一步。
8。
千寻VS无脸人:他给她真心给她一切,她什么都不要。
当青蛙说他不像是客人的时候,无脸人给它金砂,它立刻见钱眼开了,它跳到他手上,想要得到更多的金砂,却被他毫不留情的吃掉了。
是它的贪婪害了它,就像千寻父母的贪婪害了他们自己一样。
众人看到他的财产,无不趋之若骛,他们捧上最丰盛的食物,只为了从他手中换取黄金,但他从来不肯正眼看他们一眼。
可是当他看到千寻,他那空洞的眼神看起来却充满了疼爱和怜惜,他变出大把大把的金子,递到她面前,而她只是一直不停的摇头,说她不要,说她还有别的事情,所以必须离开。
他手中的黄金瞬间散落到的上,我仿佛看见他眼中的泪水。
他能给她的,也许只有这些,可是她不要,什么都不要。
他把他的真心捧到她面前,可是她没有珍惜,她心心念念的,是小白,是另外一个人,不是他。
9。
千寻VS巨婴:他说,陪我玩吧,你不陪我玩我便哭。
巨婴要千寻陪他一起玩,他有着孩子的孤独和任性,他对千寻,恐吓也好,暴力也罢,只是希望她陪他玩而已。
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说着,你不陪我玩我便哭,你不陪我玩我便哭,一边说,一边掉下大颗大颗的眼泪。
看到这里,我忽然对他充满了怜惜,我忽然原谅了他所有的任性,如果汤婆婆能放下手中的事业,多陪陪他,也许他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他需要一个朋友,哪怕她只是一个偶然闯入的陌生人。
10。
千寻VS小白:我决心帮助你,因为我们是朋友。
小白的伤很严重,他快要死了,千寻拿出河神给她的救父母的药丸。
小白是千寻在这个世界里最好的朋友,从一开始就在帮助她,他救了她的命,使她不被其他人发现,他告诉她怎样继续生存下去,怎样拯救她的父母,怎样才不会忘记过去,怎样才能重返过去的生活。
在过去的日子里,他帮了她那么多,现在该是她回报他的时候了。
白龙吐出了钱婆婆的魔女印章,千寻要把印章物归原主,虽然火车有去无回,她还是决心要去,什么也阻挡不了她要救小白的决心。
或许这就像锅炉爷爷说的那样,是一种爱,可惜我不愿把它理解为狭义的男女之爱,把它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互助,也许会更好吧。
11。
千寻VS无脸人:他喜欢她,无关爱情;她幸福了,所以,他也幸福了。
千寻不在,无脸人像是一个任性的小孩,把整间屋子搅了个天翻地覆。
婆婆告诉千寻,要尽量讨好他,榨干他身上的金子。
而无脸怪呢,他给她好吃的食物,用不完的钱财,他对千寻说,我只给你,不给其他人。
千寻只是看着他,不说话,他对她那么好,他只对她好,她却在生他的气,为他所做的暴行生气。
他问她,你要什么呢,你要什么我都给你。
她却说,你还是回到你来的地方去吧,我要的东西,你没办法给我。
她问他,你家在哪里呢,你有爸爸妈妈吗?
他像是要哭了一样,把头深深钻进自己的身体里,默默的说着,不要,不要,我好孤独,我好寂寞。
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只是不停的说着,我要小千,我要小千。
其实他要的不是小千,他要的只是一个不因为贪图他的钱财,真心待他的人。
他喜欢小千,无关爱情,只因为她对他好,只因为她比其他人更善良真诚。
而千寻,居然把仅存的半颗药丸给了他,而那本来是她用来拯救父母的。
无脸人吃下药丸,开始拼命呕吐,他紧紧的追着千寻,其实就等于是在追逐着一种纯真。
他吐出了曾经吞食的人,他给他们新的生命,还他们自由,与此同时,他也获得了一次新生。
千寻坐上小船要离开这里了,她看见无脸人在看着她。
她说,他是来到这里才学坏的,她想带他离开。
他默默的跟在她身后,每次都是这样,她一回头,就能看见他。
火车来了,他跟着千寻一起上车,他远远的站在车厢中央,看着千寻,直到她说过来,他才安静的坐下。
他那么听话,那么乖巧,那么善解人意。
他跟着她一起来到钱婆婆那里,他那么笨拙的,把毛线织成千寻需要的头绳。
千寻和小白重逢的时刻,就是他该消失的时刻,他留在钱婆婆那里,成为她的助手,也许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唯一的遗憾是,千寻对婆婆说了谢谢和再见,而从始至终,却没对无脸人说过同样的话。
虽然他不需要她回报什么,可是我想,如果他能听到她对自己说感谢,如果她能对自己做最后的告别,他一定会更加没有遗憾的看着她奔向幸福。
12。
千寻VS回家:成长的路,我们一起走过。
千寻帮助白龙找回了他的名字——琥珀川,白龙也想起了他们当年的相遇。
两个人笑着,手拉手在空中飞,泪珠从眼角渗出来,随风飘向天上。
她要回去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很快也会回去了,他们一定还会再相见的,所以他们笑着放手。
最后,千寻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这一切像是一场梦,那么遥远,却又那么真实。
她还是那个纯真善良的她,唯一的区别是,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她真的长大了,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
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走过的路吧。
每年夏天都要再看一遍千与千寻,从04年高考完的暑假到现在---工作一年。
印象中的电影,有一块陆地,下雨后就会变成海;有一列火车,从水上穿过,车上的人都看不见脸;有一只猪,由一个胖小孩变成,会从桌上拿饼干,会纺线,会对着煤球小炫耀;还有那几位主角,千寻、白龙、钱婆婆汤婆婆以及可爱的锅炉爷爷。
以前总会关注小千寻找自己的足迹,看着小姑娘惶恐的眼神一点点坚定起来,自己总是会莫名的欢喜。
但这一次看却注意到河神的丸子。
你发现了吗?
河神的丸子只有一个功效:把吃过的吐出来。
小白龙吃了丸子,把印章和那个封印虫吐了出来;无脸男吃了丸子,把在澡堂吃过的人、物和那只傻瓜青蛙吐了出来。
而最初小千是想给爸爸妈妈吃得,为的也是让爸爸妈妈把吃过的东西吐出来回归人。
我不知道小千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个秘密的,亦或者说是在那个童话世界里的规矩?
每一个吐出吃得来的最后都找回了自己,汤婆婆不能再控制小白龙了,而无脸男将所有吐出来后最终也回到了自己本真那个只会点头说:恩恩 安静的孩子。
大概这也是寻找自己的方式吧。
随着在这个世界上的成长,每一个人都吃了太多东西,逐渐逐渐儿提时光那双对世界好奇的眼睛不见了,有的人变成了只知道继续吃的猪,有的人开始被别人利用做东做西,还有些人欲望扩张成了攫取的唯一目的。
只有把所有吃过的脏东西吐出来,才能干净起来。
河神的丸子在哪呢?
呵呵,突然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若有人在基督里,就是新造的人了。
旧事已过,一切都是新的了”
(一)千与千寻之童年情境我的一个朋友每看到在花丛下白给千寻吃他用魔法做的饭团那一段就泣不成声。
很多人不明白,但是我并不奇怪,因为我也是一样。
也许没有童年创伤的孩子不会明白那一段的感人之处。
我想也许每个孩子都会幻想自己能够有一个白龙朋友,平时他也就和自己差不多大,可以陪自己玩,但是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他就会变身为矫健的白龙,挺身而出。
是的,那并不足为奇。
但是不会每个孩子都曾设想自己遭遇绝境,孤立无援,满目都是神情漠然、居心叵测的陌生人,当然,更不可能都真的遭遇这样的事情。
一个受宠的孩子会觉得他所拥有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一旦没有得到,就会觉得百般委屈。
这样的委屈固然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却没有什么可以在其中生成,换言之,如果一直如此,那么就会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但是遭遇绝境却并非如此。
其实绝境并不非要是穷山恶水或是危机四伏,对一个孩子来说,在人海中一时间脱开了妈妈原先紧握的手,就可能是一个绝境。
在这个绝境中并非步步杀机,而仅仅只是陌生。
当然,陌生中也的确会有邪恶,但更多的只是中立的环境。
孩子离开了倚靠,忽然发现自己孤立无援,并不需要被迫害,就会感到自己被遗弃。
自感被遗弃的荒野的孩子,在最初的惊慌失措之后,终于认识到这一次不是坐倒在地上哭泣就能等来救援的了,于是他开始倚靠自己仅有的判断和力量,独立面对当前的局面。
然而很显然的是,他那点仅有的东西是那么不够用,他总是四处碰壁,然而却没有人为他擦干泪痕,没有人替他点亮明灯。
这个情境在他即便摆脱出来之后都会被深深铭记,在此后的漫长的人生中他每当遇到相似情境都会想起,那时候他所获得的实际经验也许早已过时,但是那份感受却能照亮自己,曾经走出困境的孩子就会明白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坚强地走下去。
也许,那个迷失在绝境的孩子曾有一份幸运,得到过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指引,一点微不足道的善意,那么所有这一切也都将被深深铭记。
只有经历绝境的人才知道那份举手之劳对他人可能意味着什么,在今后的人生中,他也不会忘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知道,那并不是一个多么高的要求,也并不困难。
那个迷失的孩子在如同快要溺水一般的感受中苦苦支撑,忽然周遭的陌生中浮现一丝亮色,某个方向上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那个也许本来一脸倔犟的孩子一下子就泣不成声了。
在那个时候,要俘获一个孩子的心是多么的容易。
惟其如此,伸出手来的你就该知道肩头重负,你在那一刻为他背负了什么,他在此后的人生中亦将始终背负下去。
如果他在那一刻遭到欺骗或者伤害,那么他亦将以他全部的不信任去伤害这个世界。
千寻是幸运的,她既没有在溺爱中沉沦,也没有在绝境中沉陷,那一点点的苦难,来得刚刚好。
她眼中的世界会有艰辛,但却不失温暖,她能够倚靠自己,却也没有失去对人世的谅解。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孩子都那么幸运,也许不全是吧。
有人仍在刻骨铭心地报复着这个世界,也有人仍在予取予求得那么理所当然,他们都是不幸的,其实,是不幸的。
当我看到千寻在花丛中接过白递来的饭团,我怎么能不泪流满面?
毕竟,我也曾有过漂泊无定的童年,那个时候,我曾被深深伤害,也曾被深深地温暖,无论是什么,都让我一直以来在内心深深地铭感。
成长其实真的很不容易啊,稍稍不小心,就在心底留下了阴暗,就不再是那么一个健康的孩子。
若你不想仅仅怪罪于这个时代,那么,就请妥善对待每个孩子的童年。
(二)千与千寻之成长之旅宫崎骏原本是想安排白龙、千寻同无脸男大战一场作为结局的,但是后来觉得不妥,就改成了一次旅行。
幸好改了!
否则这部经典的动画巨作就不会象现在如此完美了。
是的,千寻的旅行也是让我至为感动的一幕,就如宫崎骏自己所说的,所有的成长到最后总是一次旅行。
身处童年情境之中,很多事情都是出于被动。
陷入绝境也好,倍受宠爱也罢,那些都并非出于自己的选择。
因此,那里面还没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那还不能叫做成长。
要在经历种种之后,离开当时所处的特定的情境,方才可以获得对当下的领会,而那些种种的经历方能为自己呈现新的东西,换言之,方才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那时的自我,如果没有在经历中受损,就会变得更加的完整。
要明白这一点,其实也不困难。
回想一个人的恋爱历程就是如此。
当一个人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的热恋,他的生命中忽然涌入了许许多多新的内容,仿佛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他精力旺盛、情绪饱满,不写日记的开始写日记,不懂诗歌的变成了诗人,一起早起锻炼,一起游山玩水,仿佛有做不完的事情。
可是,那些内容完全外在于他,从不曾成为他自己身上的一个部分,他就像一个受命运宠爱的孩子,满屋子的玩具却不懂得其价值。
忽然有一天,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谁知道呢?
我们见多了这样的情形:他失恋了。
整个世界仿佛崩塌下来一般,他忽然发现自己的贫乏:当初他抱了满怀的珍宝瞬间就成了一堆垃圾,什么电影院的票根,什么夹着虞美人花瓣的情书,全都成了废纸。
而他掉过头来却发现,他早在某个时刻就遗失了自我,他疏远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他忽略了自己一贯的追求,他甚至因为两人世界的支出而使得自己大加破费。
更重要的是,原先在恋爱中他是快乐的,他认为全世界都在自己手中,即便那时候一文不名也不曾烦扰到他,可是,如今他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所有曾经的种种都毫无例外地离他而去了。
他如果真的爱过,那么失去的时候,请允许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孤单地抽泣两声,我们暂时不必要去打搅他的悲伤。
但是,如果我们的这位主人公他就此沉溺于那份悲伤之中,甚至开始自暴自弃,开始怨天尤人,甚至因此成了一个愤青或者虚无主义者,那么,他其实从来不曾离开过原地,在恋爱之前他拥有多少,在那之后他不可能变得更加丰富,相反还可能变得偏激而贫乏。
那时候,他将不能再给予,因此也就不能再获得,不能再拥有可能的幸福。
在对当下情境的沉溺之中,人是永远不会成长起来的。
纵然愤怒足以燃烧整个世界,纵然哀怨足以窒息所有生命,都是一样的苍白无力。
那么,该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的主人公只需要离开原地,离开那曾经带给他最大的快乐和安慰也带给他最深的痛切和孤独的种种经历,然后,走开去。
离开原地,走开去,那就是所谓最后的旅行。
千寻乘上那班有去无回的列车,就像我们有去无回的青春,开始了她最后的旅行。
那已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决定,而是她独立的自由意志作出的选择,如今她不再听从他人的指令,她只听从她内心的声音。
其实周遭依然如此陌生,那些乘客无一不是面目模糊,不知何为,而此行依然吉凶未卜,千寻的身上并无多出任何的足以面对危险的装备,她依然一无长物,她所能倚靠的依然只有自己。
然而那一刻千寻却没有了慌张与迟疑,她神情安祥,行动坚定,她很知道她究竟要什么,她究竟在做什么,她并不怀疑。
她的眼中于是呈现出惊人的美丽:水泊波光闪动,落木苍翠绵延,灿烂的霞光映照着遥远的地平……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那并不是一次陌生的旅行,相反,那只是一个缓缓推远的长焦距。
当迈出离开原地的那一小步的时候,她挣脱了当下情境永不驻停的重负,她拥有了一个审美的距离。
于是她看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这时候,我们方才可以说,她成长了。
当然,不难预料,在某个十字路口,命运可能再度将她推入泥沼,但是,那已经没有关系,擦干眼泪之后,深吸一口气,苦难和坎坷转瞬即会成为过去的风景。
若我们能以一种发生后的眼界来看待当前迷惑我们的种种,也许我们就可以不那么迷惑,也许我们相反可以从我们所承受的那些之中获得一些什么。
在你我的生活之中,那并不必要是一次实际的旅行,那极有可能只是在呼吸或者转身之间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处于那熟悉的周遭环境之中,不利于你从其中抽身,那么,你也不妨真的离开当下的情境,作一次轻快的短途旅行。
去那些水土新鲜、莺飞草长的地方,你看到的将绝不仅仅只是沿途的风景。
也许,人生终究是一程没有归途的远航,也许航行所带给我们的终究是苦大于乐,聚不如散,但是,我们却绝不仅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面对每一个命运的打击,人都以其最高的精神娱乐着自己。
从旧时少年的离家修行,到释迦牟尼的出走得道,所有成长到最后总是一次旅行。
当那段饱含清冽和忧伤的旋律在耳边飘荡起来,当千寻静静地坐在长座位上,面对空空落落的车厢,站台的钟声敲响,沿途的风景映照于她的脸上,也许我说不出那许多的字,我惟有满含热泪,在心底用一种极度婉转的声音轻轻吟唱。
——————————————————————感谢 NJ呼噜 为此制作的节目。
底下是相关链接:http://site.douban.com/widget/playlist/8021603/?s=239416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误入迷踪时得遇白龙 也不是所有的长辈都能一如锅炉爷爷在夜里给你盖好棉被、还有嘴硬心软的玲、离开汤屋就回归善良的无脸人…很多变化都是不可逆的。
而每个人的成长,都像艰辛走过黑暗通道,伸手不见五指,跌跌撞撞,哭与笑,只有自己听到,苦与乐,只有自己参透,一切到头来所为的,就是柳暗花明,就是眼前出现光芒的那一瞬间。
一直觉得宫爷爷的电影很温暖 很治愈 就像是一束明媚的光 照进你的窗让你不在害怕孤单以及寒冷 我最爱的千与千寻 一部看了无数遍的电影!
喜欢无脸男,胜过千寻了。
初中的我很喜欢千寻这个人物。
她多阳光什么都不怕。
善良大胆的对待所有人。
理所应当的得到所有人的爱。
笑哭愤怒都是肆意自由的。
高中第四次再看的时候居然不那么喜欢她了因为她拥有太多的爱那么多的热和光让我害怕。
“我好寂寞,我要小千”“喜欢这个么?
我不给别人只给你”想抱抱无脸鬼、、被所有人拒绝,只被小千放进来的无脸鬼傻兮兮只对小千好的无脸鬼希望用外在的金钱吸引别人的无脸鬼怯懦不敢进钱婆婆家门的无脸鬼 有很多细节,让我觉得心疼,还有共鸣,我不觉得无脸男对千寻是男女之爱,而是因为千寻是整个世界唯一对无脸男有所回应的人。
从来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她却注视我,为我开着那一扇门。
就像漆黑的夜里的一束光。
曾经希望成为千寻、白龙。
后来发现怎么努力都依然是空气一样的存在,像飘忽的无脸男“那个慷慨的客人原来是无脸男变的”用砂金吸引来的人最后都慌不择路的逃跑了只因为我是我,我是无脸男 其实我感觉无脸男就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没有任何烦恼完全单纯的世界里,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情他不知道什么喜怒哀乐,所以说他根本就表现不出来。
他完全成立的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关心过他,所以说当千寻出现的时候当他们第一次见面千寻留给他们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一丝温暖,所以说他感觉千寻是这世界上最好的人,其实他也不明白那是什么是爱还是什么或是一种暗恋。
所以他的感情是属于种单纯的感情,只要你对我好我就把更好的给你! 白龙是属于他为了千寻会做很多很多,哪怕是牺牲自己也无所谓对是属于一种感情是属于一种敢爱的感情,他敢于表达出来他敢于为千寻做很多事.所以说这两种感情是不同的两个人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没有什么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或者是同情无脸男也好还是真正的喜欢他或是你们一直爱的白龙都无所谓他们两个是两个立场是说不管你喜欢谁其实都有他们自己的好只要你认为好.其实从宫崎骏给这个角色的外形上就能大概明白,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无脸,就是没有自己,没有自我。
在那个世界里,他是个不被人注意的人,每天就在桥上,看着人来人往,甚至都会怀疑,在碰到千寻以前,没有人给他说过话。
所以,在汤池那个世界里,他是一个寂寞的人,迷失的人。
也许,如果一直没有碰到千寻的话,他会一直就这么没有存在感的存在于汤池那个世界。
无脸男的改变,就是因为碰到了千寻,不管是在汤池变化了,还是后来在钱婆婆那里找到了归宿,都是无脸男的改变,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千寻。
无脸男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陪伴,是身边有人和他一起喜怒哀乐。
而汤池给了他他最需要的最渴望的东西,但是这个得到,却是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那就是用金子。
但是,得到别人关注的方式却错了,他用了金子,单纯的无脸男会以为,这些别人对他的亲近,还有美妙的食物,舒适的招待,就是这么容易得到,这让他在汤池只会用金子买一些虚假的逢迎。
单纯的人就像是一张白纸,你最先入主了什么颜色,那个颜色就会主导整个画面,所以千寻要把他从那个利欲熏心的汤池拉出来,拉出那个金子主导一切的地方,回归他本来的单纯。
或许是因为千寻的纯真和善良在汤池里边很与众不同,或许根本就没有原因,无脸男喜欢(或者只是在意)上了千寻。
从那一次,一向毫无表情的面具上对千寻露出浅浅的微笑开始,无脸男开始偷偷的注意千寻,不说话,只是默默的跟着。
然后在那个下雨天,千寻善意的为他把门留着,没有关门,他这才害羞地将头探进门,看着她的背影。
从那时起,依旧是,千寻到哪里,他就跟着到哪里。
后来,他看到千寻想要洗澡用的药牌,就帮她偷了一把。
他发现千寻会接受他的药牌,就偷了一大把给千寻,他小心翼翼地把药牌递到她的面前,仍旧一言不发。
这是千寻并不需要那么多药牌,他急了,硬把所有的木牌往千寻手里推。
最终千寻还是没有要。
再后来,河伯来了以后,他发现汤池里边的人都喜欢金子,他就用泥沙变了很多金子。
如果说汤池是我们生活的现在社会的写照,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那么我们中的很多人何尝不是这个无脸男呢?
迷失在金钱的世界里,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疯狂,吝啬。
因为可以变出来大把的金子,整个汤池的人都围着他转,他开始疯狂,嚣张,肆无忌惮,但是当他看到千寻的时候,一下子就变得羞涩温顺起来,再也没有了暴发户的脾气,只是结结巴巴的从嘴里挤出来几个字,“我的金子,都给你。
” 他不知道千寻需要什么,只是单纯的以为,拿出金子,千寻就会喜欢,这一次,他还是被拒绝了。
然后他变得更加疯狂,肆无忌惮的吃,越来越迷失自己。
在包间里,千寻来了以后,他还是一下子温顺了下来,在一大堆美食里边找到一盘还没被动过的,怯生生的递给千寻,“给你吃,这个很好吃。
” 换来的确实千寻的那一句“我想要的,你给不了。
”如果要写无脸男,一个是他的迷失,没有自我,另外一个就是他的“爱情”。
在他的爱情观里,他只知道为爱情付出全部,却将全部付错了地方,就像网上有人说的,“我喜欢苹果你却给了我一车梨 ,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 。
”也许,在爱情的世界里,无脸男也是代表了迷失。
当然,结局还是好的,千寻给他吃了河伯的药丸,他开始呕吐,吐掉所有的虚荣,吐掉所有的欲望,最后,在钱婆婆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或多或少都像无脸男那样,迷失了自己。
无脸男会给人留下很多想象,他有一种神秘感,没有人说出他坏不坏,很有个性。
他很懂得感恩,千寻帮他一次,他就记住了她的好,总想见到她帮她。
也许一个人的世界真的很孤独,当他感到一种关心时,便会全力以赴的回馈帮助保护,当然片中的他也有不好的一面,这很符合人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
正因为没有脸,所以才有更多的脸,他可以代表很多不同的面孔。
仅代表个人观点#认认真真看了一遍 觉得也不过是个披着成人道理外衣的童话故事。花了大部分精力构造出很多不明所以的角色 像河神、无脸男、三个绿头等等,童话故事最不好的就是让我们看了却不让我们懂,费劲去理解所谓的深层比喻倒不如把千寻这一段冒险拍得惊险刺激一点 看到最后再来品味 也不过是一段乏善可陈的梦呓。还有这画风 布景精致得让人颤抖 但是人物画风却有种随便敷衍的感觉 如果说要加分 我觉得这电影最好的就是配乐 久石让真的太神了。
原来跟小白龙也可以有爱情
常看IMDB和豆瓣的电影的TOP250排行榜,发现有不少公认的好电影我竟然没有看过,或者看得太早已经完全忘记了。决定开始“补课”,先消灭前30名内的“盲点”。第一部选中的是日本的《千与千寻》;IMDB评分8.5(680,503人次评价)排行27;豆瓣评分9.7(1,912,443人次评价),排行7。 果然名不虚传,内容形式完美结合、老少咸宜的佳片!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世界过去我看得太少,要补上。豆瓣上该片的“粉丝”很不少,看了些观感分析,获益良多。听说2019年(公演18年后)该片中文配音版在国内影院公映了,还有田壮壮参加配音;可惜我下载的是个广东话版,听着和日语也差不多,不影响观感。
看睡着了~~~~(&gt;_&lt;)~~~~
8/10。重温,不禁感叹动画场景和动作分镜是十分细化的工作,开场的隧道连接着一个内部圆柱耸立的钟楼,参天古树上成堆的石祠半埋在青苔里,突出了自我意识的迷失,结尾落满树叶的车是回归理性的工具。油屋是泡沫经济的缩影,无脸男代表贪求物质享乐的社会,流泥的躯体肆意变出金子令人们露出献媚的丑陋,汤婆婆是自私的权势者,夺取人的主体性(名字)变为奴隶,唯有油屋遇到大难:帮助淋浴的河神拔出瓶子,才会换一副嘴脸号召大家团结一心。细节充盈着角色性格:汤婆婆乌鸦似的窜上天,锅炉爷爷把垫子盖在千寻身上、手悬空调整垫子的怜爱,巨婴变成老鼠仍保留爱模仿的天性,学千寻踩印章上的怪虫,寻找锅炉爷爷下楼梯一幕更是经典,千寻紧贴着墙或用脚尖慢慢试探险峻的楼梯,一不小心踩歪快速下楼,深渊底部火车呼啸而过,镜头刻画的危险程度不断加深。
挺好看的,宫崎骏的动画果然是经典
我不喜欢吉卜力,只喜欢久石让。
这部片子说明了:善良很重要,人要会感恩。另外音乐很好听,甚至超过剧情。不过动画片是真的很无聊还是怎么的,连着看了三天,前两次都看睡着了。。
想打三星,但个人喜好成都就只有一星。所以中和一下就是二星。
1贪吃和不工作会变成猪 2也别因为日复一日的工作忘记了原本真实的自己 3女孩子关键时刻还是得需要一个能干的小帅哥,和一个害羞陪伴在左右适时退下的无脸男
在沈馨家看的。没那么喜欢。不喜欢白龙的关系吧。被Sam它们评价到上天。讽刺社会猪的贪婪什么什么。
不喜欢,背后的含义太深,目标观众是日本本土的人。一直不喜欢宫老头。
我看到了人心的贪婪,特别好的一部动漫,宫崎骏老师的动漫我都看。最喜欢的就是千与千寻!
是我没有看懂还是什么呢?很有名的一部电影,随便看看的话在影院看不至于睡着,但是也没有到达豆瓣评分到达9分得程度呀
以前看过一遍,表示看不懂。现在重温一遍还是懂得了很多
4.5。可能是观影史上时隔最久的一次重温。千寻在她的“自我”最完整的时候,有幸闯入了一个被包装进童话的成人世界,在一次巡游中提前认识到了自我和本真的所有可贵。而所谓千寻,每个人都曾是——只不过并非每个千寻都那么幸运,能在这样一场恍若隔世的大梦里预演现实对自我和本真的种种侵蚀,然后带着对“小千”二字的提防和对“千寻”的珍守,真正踏上现实的征程。对电影里的千寻而言,她在虚幻里收获了这份抽象又真实的礼物,而电影本身对于还没长大的我们,亦然。待如今回首,会感激,会知福;而若是初见,又可能在感伤中被后知后觉地唤醒,一如本为琥珀川的白龙。这或许就是通俗维度里的《千与千寻》,最大的魅力。
終於在大銀幕補打卡,只是童年裡的夢,在年歲的細想裡,有點支離破碎了。人物脈絡太多,交織得又不夠緊密,導致很多非必要的醬油戲還挺多,故事講的太亂了。成長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千尋是這樣,我們也是。
光配乐就值5星
充满想象的世界,一个小女孩的没有危险感的故事
隔那么多年再看,还是会二话不说就爱上温柔的白龙,还是会被无脸男捧出的一把木牌打动,还是想坐在阁楼上边吃豆包边看电车从海上驶过,但是……再也说不出“想留在那样的世界再也不出来”的话了!愿幻想的世界里没有工作!话说千寻现在也28岁了啊,不知道有没有和白龙重逢,如果按好故事的标准,应该是没有吧?她大概已经变成了普通的上班族,每天搭末班电车回家,只是在路过每一条河流时,会想起少女时曾经爱过一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