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蒋珈伊因为有过《爱情的牙齿》,因为有过《万箭穿心》,所以颜丙燕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的绽放,并不意外。
在我的理解中,《盛先生的花儿》中的主角并不是盛先生,而是花儿;这也不单是一个养老的故事,而是女性自立担当的故事。
花儿温软如棉花,是一个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老人的保姆,她离乡北漂,因不能生育而被丈夫抛弃;已无女人黄金的青春,40多岁意外怀孕情人却不敢担当;她成为被照顾的老人盛先生心心念念的老伴苗华的影子,也用自己的选择投射出千千万万拥有独立强大自我的女性内心,让结局看到希望。
还有艾丽娅扮演的盛先生的女儿,这朵花儿精明利落,内心苦楚却外表强悍。
编剧一定是爱偏爱女性的,片中的男人们个个都有弱点和痛点,而女性角色却在平淡中散发着光彩,仿若苦难中开出的洁白的花,一切都被她们治愈。
会演戏的女演员魅力秒杀一切整容网红脸,影片将女主角颜丙燕拍出了铅华褪尽的女性之美,她在朴素中俯仰生姿,哭笑宜人,具有能够撩动所有直男的女性质感。
听说导演编剧都是新人,能有找来王德顺为花儿们做绿叶的眼光,实属厉害。
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王德顺饰演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盛先生,风烛残年的盛先生,双眸呆滞、老态龙钟,画面寂寥。
片中的老人就像个小孩子,喜怒无常,偶尔还误吃狗粮。
艾丽娅饰演的女儿有时候都会控制不住脾气对他大发雷霆,但颜丙燕饰演的棉花用了极度的耐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这位心中有创伤的老人在晚年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导演朱员成对于叙事和写人是有功底的。
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
细节看似平淡如水却能叫人津津有味。
《盛先生的花儿》作为一部故事扎实的剧情片,表面没有猛烈的冲突,但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都有用心铺陈的层次感,用白描的手法牵出温暖与世故交织、怀疑与信任共生的人物关系。
颜丙燕一直没有很红,她错过了一个女明星走红的最佳时间。
在《甘十九妹》、《红十字方队》等早期作品积攒了一些人气后,24-32岁,据说在母亲生病的八年间,她暂停工作、全心照顾母亲,只为重修与母亲的不睦关系,弥补在青春叛逆期对母亲造成的伤害。
这八年,她只能存在感很低地在剧组串戏,不敢接女一、女二号。
这个过程让颜丙燕经历了蜕变,她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如果没有暂停的八年,她可能更有名,但心智绝不可能这么成熟又明亮,轻松驾驭平淡流年中大社会背景下的小人物。
经过八年的沉淀,一个演员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表演需要的珍贵体验。
也许因为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才有了今天《盛先生的花儿中》棉花的绽放。
本着支持国产文艺电影的心态看完了。
虽然看得出是学生作品导师指导痕迹明显,但比起烂俗网大和商业片泛滥的时代,这股清流还是值得一看的。
电影用娓娓道来的方式,直面社会养老问题。
片中的“花儿”也不单指保姆棉花,耄耋老人怀抱着相册,手里摩挲着逝去爱人的相片,黯然伤神,陷入回忆,真正点明了“花儿”的含义。
而棉花这位勤劳朴实的女子,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热诚,用生活赋予她的苦难,积累出生命的厚重感。
另外两星一个给颜丙燕,一个给艾莉亚,一直很喜欢的两位演技派女演员。
这个电影拍的如此写实,就好象周遭发生的故事一样,李乃文的表演也是相当的赞。
这样的写实主义的电影,深刻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拍的文艺了一些,如果还能深刻的揭露很多养老问题,政策问题,那么这个片子就更加成功了, 导演非常不错,很多镜头很有意思的。
结局还是太理想化了。
若我写,棉花带着那只狗背着那个娃,行走在北京雾霾的天空下, 就结尾了,留白给大家。
这片子完全是为了看王德顺老爷子才来看的,不出意料的是,即使是在上海这种超大城市,拥有庞大的观影人群,这个片子的排片率也非常低,我这一场只有四个观众,大多数地方大概只有早场或晚场一场而已吧。
片子本身拍的中规中矩,导演是谢飞的学生,处女作拍成这样也算是合格了吧。
主演颜丙燕真的不记得之前有什么电影作品了,倒是记得N年之前的一部电视剧《红十字方队》应该有她的,这个电视剧我想是充分暴露了年龄了吧,小朋友们应该连听说都没听过的吧。
最关注的王德顺大爷依然表现抢眼,即使老糊涂了,行动也不方便了,依然从头到脚都是戏,小孩子一样任性,对小保姆动手动脚,跟着凤凰传奇哼唱歌曲,一直到后来那有力的一记拳击,依然把个壮年的汉子击倒在地,真是非常了不起。
片子内容涉及了太多社会问题,结果就是用力分散,哪个问题也没能深入,可以讲完全是靠演员撑起来的电影,所以评分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反正大多数人也不会去看这片子就是了,这就是国产电影的现状了。
2016年国产电影没有几部特别走过心的片子,期待死了一部在题材感情上有那么点与众不同的电影了呢!
可能我也是那种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挺俗的,总怕在乎的东西会离开,也总在想和不想之间去提前温习告别,可能想极力留住反正就是挺二挺分裂的呗,所以我是想看看这样一部讲老人生活的电影的。
因为知道自己会老去,也要面临万能妈和爸爸的老去… 电影以叫棉花的女人的感情线索开始到进入老爷子家做保姆。
棉花代表的是低层打工阶级的女人,盛老爷子代表的是需要被养老的中国老龄化,老爷子女儿盛琴所代表的是城市手握财富的中年阶级,这样三种阶级的组合本身就让我有一种现实生活恐惧感。
我是很怕阶级分化了的人,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也觉得人和人间的不公平,多少在城市里没有存在感的小人物,面对这些不美好的生活时,总想在逃避吧,而电影给了我一层和现实之间过渡的缓冲期,每次不想看到社会的法则和不美好,还有因为看不惯每次的搞破坏带来的状况困难,我逃避不掉了,就会开始面对,单纯、天真这两点上,欸 我有一点像棉花。
可是啊不是你的从来就不属于你啊该面临的总是逃避不了啊。
“再过一个月,在我的家乡,棉花就要盛开了”画外音的棉花陶醉的说着,特写着一张朴素的很多雀斑和细纹却掩盖不住四十岁女人姿色的离了婚的保姆女人棉花的脸。
觉得她应该是留恋自己故乡的吧,城市里的生活让人没有归属感,就像抛弃他的情人,嫌弃她的雇主,故乡暂时还没有抛弃她。
可一个底层打工女人的所有感情和对城市的不安全感,寄托在和一个有家庭的渣男的男欢女爱下显得她又是那么愚蠢让人心疼,替她想打人呢,生活里是有多少像棉花一样的女人… 照顾脑袋不清楚的盛老爷子对于棉花是一种新生活,当她被雇主欺负时,她就回到收废品的小老乡那里,要么她就想那个和她睡觉的男人,接他电话不接他电话?
可能她也不知道自己能去哪吧,直到有一天棉花告诉这个男人自己怀孕,男人原本兴致勃勃来找棉花想要继续做爱,听到怀孕掉头走掉,留下一直等到夜晚的棉花,她唱着情歌等待她的男人。
可能这就是女人和男人的不同,男人因为性、因为知道她不能生育会想要和在她一起满足生理,而棉花想为他生个孩子。
直到棉花坚决要生下孩子,男人慌了说出:“你当初不是说你不能生的吗”看透了也就看透了,一个被情人遗弃玩弄的懦弱的天真的辛苦的棉花,爱情世界里的灰色童话也醒了。
老爷子总在潜意识里认为棉花就是他的妻子。
有一天他爬到棉花的被窝,老爷子的絮叨:“孩子生下来 男孩叫盛鼓 女孩叫盛琴 就像咱们以前演出一样”棉花:“你真的会和我结婚吗?
”老爷子:“放心 我会和你结婚”棉花哭了,这个世界上玩弄她的男人不会娶她,一个糊涂的老人愿意娶她,老爷子讲给妻子的话映射在自己身上,她哭了,大概女人的心都是水做的,她也会寂寞,眼泪流干了也就没多少心了。
“我爷要是活着和你年纪差不多”棉花说着,阳光照射进玻璃,新的一天又开始,她娴熟的给老人搓背洗澡做饭,老人跟随着音乐哼哼着“亲爱的 你慢慢飞…”兴头上喝一口酒,狗儿也在吃着食物,客厅放着音乐,这么俗的情歌竟然有点温馨,我也宁愿相信一切美好。
电影有一个片段是在收废品站,一个面黄肌瘦的奶奶满头大汗的推着捡来的废品换钱,老人战战兢兢的给老板娘找回给多的零钱,老板娘“不用不用 走吧走吧”接着对着一旁表情沉重的棉花讲“要娃有啥用,那老太太也不是儿女双全的,还不是出来捡破烂”很讽刺,这样的例子你也一定见太多了吧,这是导演讲的另一个点。
其实电影并不是单纯在讲养老问题,可能导演想表达的点太多了,以至于电影呈现上感情略散也很平,比如底层小人物的棉花的命运,比如盛琴的城市人的八面玲珑和痛苦又比如实实在在的人要面临老去。
最终,棉花生下了那个男人不要,医生也建议终止妊娠的脑瘫的孩子,老爷子在棉花最后的陪伴下去世,因为不细心当初走掉的狗儿也成为了另一个流浪狗被棉花收养回来,大巴车上的棉花啃着面包片看着孩子,一个母性的光环在她身上隐隐可见。
镜头再次出现一片阳光照耀下洁白的棉花地,棉花回到属于自己的故乡。
棉花笑了,孩子好奇的目光丈量着这片土地上的神奇,我想棉花终于有归属了吧,她不再靠依赖男人,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带着孩子回到属于自己的家了,拖着自己的行李走在终于属于她这样的小人物自己的路上,和她的儿子,就这样在城市边缘外的棉花地里离开。
回头看自己写下的这些矫情的文字,觉得好羞耻。
其实我也真的不怎么爱这部电影。
2017/3/22
影片改编自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讲述了家人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来一位保姆照料他的起居,但老人却时常把保姆当成自己已经过世的妻子的故事。
出生在甘肃的棉花,因为不能生育,被丈夫赶出了家门。
在老家待不下去的棉花,跟着老乡到北京打工,遇到了把老婆孩子丢在家乡一个人在北京闯荡的男人何顺。
与何顺在一起后不久,棉花得到了一份好工作,照看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盛先生。
这样的孤家寡人不好照看,可是,盛先生的女儿盛琴许诺的是5000元月薪外加包吃住,棉花觉得这是一份值得她付出的活儿,便拖着行李住进了盛先生的家……
盛先生:脑海中的橡皮擦,擦不掉对你的爱盛先生老年痴呆,认知障碍、行动不便,平日糊里糊涂、不明就里,甚至乖张生事,即便如此,原来固有的许多习惯,比如头发、胡子、手表,还有每天中午雷打不动地看拳击比赛节目都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习惯。
日复一日的生活似乎就在这种吃药、按摩、看电视中残存。
但保姆棉花的到来启开了他心中的一个隐秘。
看到老爷子在翻看老相册,棉花指着其中提名“吾妻苗华”的照片告诉老爷子这是他媳妇。
五十年年前曾是下乡的知青,在甘肃的山村里遇到了喜欢的姑娘——苗华。
两情相悦,诞下女儿盛琴。
可盛先生还没来得及兑现迎娶苗华的诺言,却因政治原因,匆匆回到北京,从此沧海桑田,曾经的承诺终化作一纸空谈和一份遗憾。
他把棉花当成了苗华,他念叨着“要结婚”,要娶回这个愧对一生的女人,试图偿还自己欠下的情债,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
女儿盛琴在老爷子临终前,让棉花扮作年轻时的苗华,盛装来到盛先生床前,了结了他一生的愿望。
盛琴:我们拥有的,多不过付出的一切盛琴暴躁、刻薄、霸道似乎是她的常态。
作为女儿,她得负责老爷子的生活,而弟弟盛鼓远在国外,不闻不问;作为妻子,她备受冷落,丈夫有家不回;作为母亲,她被儿子抱怨、抗拒,盛琴总是对棉花戒备着,甚至欺负棉花。
老人将棉花的名字记成了自己的亡妻苗华,在棉花为其护理时一下子抱住了她,吓了她一跳,棉花一推,老人摔在了床上,哭了起来。
此时盛琴回家,埋怨起棉花。
在和同父异母的哥哥打电话时又说:我给你爸找了个保姆,人脾气好也干净,你爸占了别人便宜。
这天老人突然摔倒住进了医院,盛琴把他送到医院后,便寸步不离的照顾他,可是老人却不领情,嘴里不停的叫着棉花,他只愿意接受棉花的照顾,看着倔强的父亲,她并没有迁怒棉花,反而帮棉花说话
棉花因不能生育被前夫抛弃,其实原因在前夫;认定自己不能生育后,棉花与何顺在一起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要采取措施,谁知道意外就这样发生了。
盛琴带着棉花去医院做例行身体检查,结果是,棉花怀孕了,自己怀孕后,棉花匆匆离开了医院大楼冲进了蓝天下,这时候,阳光正灿烂盛琴得知棉花意外怀孕了,而且孩子并不是棉花丈夫的,心里虽然不相信但还是咨询了医生八旬老人还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得到医生的解释后,盛琴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盛琴心理想玲花就是冲着自家的财产来的,一回家就跟棉花起了争执,还立马赶走了棉花,委屈的棉花收拾行李离开了
何顺本以为棉花不能生育,去见棉花的路上,开车时突然得知棉花怀孕的消息,他手握方向盘时的震惊、心慌意乱,何顺不愿承担责任,怯懦地躲起来了,棉花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不顾医生关于脑瘫儿可能性的警告,坚持要生下孩子,棉花跟盛琴说出了实情,因为丈夫和自己一直未能有过孩子,所以她只能和一个有妇之夫在一起,可是现在她的那位爱人又不肯对她负责,棉花对此很是失望。
而她现在需要这份工作,为以后养活小孩。
何顺再度出现,也是为了劝棉花放弃孩子。
棉花和何顺在屋里为了是否打掉孩子而争执,何顺愤愤然开门准备离开,却被守在门外的老人一拳击倒,晚上老人躺在棉花身边说的那番话:不要怕,孩子我想好了,就算他命大吧。
我会和你结婚的
当老人病入膏肓时,盛琴得知了所有的真相,她知道父亲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母亲结婚,于是让棉花穿上鲜红的礼服扮演成了母亲完成了老人的遗愿,老人握着她的手静静地躺在医院里,一切渐去渐远。
盛琴养了一只很多年的狗狗,最后狗狗走丢她心急如焚。
棉花背着自己的孩子返回家乡棉花田时,也收养了一只流浪狗狗。
孩子身心正常,棉花背着她的胖娃娃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小路边是无边无际盛开的棉花,象征着棉花的前路,充满喜悦和希望。
赶在首映日的深夜去看了《花儿》,让11月4日这个我的小节日更增添了一份涵义。
说它是稚嫩的长篇也好,22:50开画的场次里3个女生看的有笑有泪没有人退场。
这是生活的现实主义刻画,处处悲伤不自已。
似乎电影中的世界每个成年人婚姻都不幸福,那个过世的妻子的姓氏“苗”,甚至影响了老人家里泰迪狗狗的取名——“喵喵”。
影片结尾老人去世、女主生下了孩子、喵喵毛发长长失而复得、曾经工作的成人用品店也“改邪归正”转了行,棉花成熟时,女主回到了故乡开始生活新篇章。
整体故事较为平淡,结局收尾过快似有仓促之感,养老的主题只有发问而未能回答。
女儿“盛琴”的表演让我感动,女主的声音和外孙的几句台词让人感觉出戏。
其中女主回忆家乡棉花地的蒙太奇镜头出现和消失处理得比较突兀,幸亏没有看到传说中买衣服那场戏的镜子中倒映出的摄像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求多排片县城影院无排片,亟需跟进
从片名看应该是一朵花的美丽触发了盛先生的原始记忆,那朵花非常不同,但仅是盛先生有个阿尔兹海默症的记忆点而已;颜丙燕,我脑海中不多的可认可的国产女演员之一;斯琴高娃为首,然后任素汐、小宋佳和颜丙燕;确实这些女演员除了斯琴高娃都是比较窄众,但是都是会用眼睛演戏的女演员,与男演员会用后背演戏一个道理,比如摩根弗里曼、高仓健、陈道明……确实这部戏比不上她的成名作「爱情的牙齿」里面的发挥,那份干净还在坚持着,但是感觉在故意的发力,有了诠释的痕迹,或者说演的痕迹比较重了,使得角色有些索然无味了;说起故事而言无非是所有人的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原始的诉求,拨开城市现实包裹的外衣,最后定格在棉花背着孩子在棉花地里裂开嘴巴的微笑;老头的那句我要结婚回归到原始错误的救赎,女儿在病榻旁诉说确实得爱,棉花那偶然得之的孩子嘲讽着前夫的无能力,所有都在映射每一个人的无奈面,包括李乃文那长相丑陋的疯婆子;不过很明显导演还是稚嫩,能感受到他想表现什么,但确是差之千里,太多的情感应该抒发的呼吸度不够,需要思考的空镜头与停留时间的度也不够,导致节奏略过平淡;王德顺诠释的盛先生从外观上是成功的,但是全剧确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哪怕是阿尔兹海默症也应该有一个性格设定以及偶然的记忆回归点,因为过程的诠释平淡导致最后棉花身穿结婚旗袍那段一点节奏都没有出来,又加之之前铺的太单薄;另外,棉花是盛先生的花吗?
其实非常有亮点的盛先生几次爬上棉花的床应该是高潮,但是还是形式大于了意识;李乃文完全是走过场了,除了下半身那点事儿好像对于棉花没有别的情感,包括他老婆的张扬跋扈也没有铺垫,让人物对棉花的背信弃义以及劝打掉孩子的举动也仅停留在了剧本层面;关注点回到颜丙燕,毕竟看这部影片是奔着颜丙燕,记忆还是停留在若干年前的爱情的牙齿,或许那个年纪的干净早已让岁月磨平了,归结到现在的时代也只能妥协于现实,无奈下接拍一些无奈的电影和无奈的电视剧了,距离现在最近的就是与姜武、李乃文等人的「爱之初」,处于女二号的颜丙燕所饰演美国华人小混混绝对是演艺生涯的灭顶之灾,怎么会选这么个角色呢,只能理解为无奈之举了;还是觉得颜丙燕是会演戏的,但是这部戏,哪里和哪里都不对;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当你老了,有没有一个人在身边,照顾你的饮食起居,关注你的喜怒哀乐呢?
《盛先生的花儿》这部电影将视线对准这一社会问题,讲述了一个夹杂着无奈、挣扎和误会,却又很温暖的故事。
盛先生80岁了,因为摔倒而行动不便,儿子在国外,女儿一个人跑来跑去,照顾不过来,就请了家政阿姨来照顾他。
可是请来的人没有一个省心的,于是辞了再请,直到棉花的到来。
棉花勤快爱干净,脾气好,对老人极有耐心。
盛先生行动不便,记忆力也很差了,心里嘴里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妻子苗华,他的青春恋人。
盛先生看到棉花时,把她错认成了苗华,于是上演了一系列的尴尬又感人的生活小插曲。
电影改编自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养老计划》,由青年导演朱员成执导,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最受传媒关注”四项大奖。
这里不得不提到主演王德顺与颜丙燕,两个实力派最接地气儿的神级表演。
王德顺老人是个奇葩,年纪越大越凸显出独特魅力来。
《重返20岁》里那个个性鲜明的老头儿,被他演绎得很惊艳。
这部电影里的盛先生则像个“可怜的小孩”,他哭,他笑,他闹,他生气,他需要爱,都在一扭头一扬眉,举手投足之间真实流畅地呈现。
尤其是棉花有一次晚归,几个房间里找不到盛先生,原来他坐在厨房里黑着灯等她。
他先是坐着不说话,木着脸生气,然后愤然起身回房,随手关门,把棉花挡在门外。
像极了一个盼爱人回家,又生气赌气的年轻大男孩。
上次看颜丙燕主演的电影是《万箭穿心》,她将一个困境中的“女扁担”演得细腻而生动。
在《盛先生的花儿》里,她再次如花儿般的绽放。
棉花从乡下来到北京,质朴柔和有耐心,却也陷在自己的困境里。
因为不生育而被前夫抛弃,与一个同样北漂的有妇之夫在一起,感情与生活都毫无希望。
当她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飞奔出医院,仰起脸看太阳,看着看着,笑着笑着,眼里便含了泪,把一份惊奇惊喜演绎地那样生动而具体。
颜丙燕的美是一种朴实的美,就像棉花,盛放在阳光下,热烈的,全然的。
当实力派遇上实力派,竞技与辉映,自然碰撞出一场精彩大戏。
这应该算颜丙燕和艾丽娅的双姝戏了 片子里棉花的善良与坚韧 盛琴对他人的刻薄和对父亲的爱撑起了这部有些琐碎的电影 而戏里的男人们仿佛都自带了出轨属性 让我有些尴尬 镜头数次拍到了闫丙艳丰满的胸部 也许只有这样一个具有明显母性体貌特征的女人才能承受生活带给她的黑色幽默吧 当体检后的颜丙燕对着镜头笑中带泪和听到盛先生说要结婚后忍不住的抽泣 时 真的让人觉得既讽刺又心疼 像亲爱的中赵薇一样 也许她们就是挣扎于这片土地上美丽而朴实的中国乡镇妇女的代言人吧 影片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 比如棉花在跟情人发微信说自己怀孕的时候从语音改成了打字 而情人也将行驶的车骤停了一下 却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出现 比如人流手术室外女孩一遍遍问男友爱不爱自己 再比如盛琴那骑不上马的胖儿子恐怕很难在她老了之后像她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自己等等 这些绵亘在片子里令人顿感无力的众生相 都是本土电影着力表现过的 只是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电影还是有点习作味,不过演员都很棒。
我反正蛮喜欢的,有点像触不可及,但是国情不同,角度不同,但是对核心的孩子要不要生的主题升华的有些牵强
7分。结尾松了。演员都挺抓人
颜丙燕,真是一个叫人舒服的好演员
所以重点在表达什么?
中规中矩,演员都很出色,人物也立得住,颜丙燕演得尤其好,棉花这样坚韧的女性是可贵的;王德顺老爷子卖的一手好萌,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是全片泪点;上映版或许会删减浴室戏和激凸镜头。
什么女神啊爷啊统统靠边。
很学院派,也很老派。但也非常真诚。有些很俗气的东西,比如片名,比如一切置景美术等等。但大俗也是大雅,都是生活的痕迹。
直到垂垂老矣,那些往事涌上心头,成为永恒的遗憾。
一部万箭穿心,让我深刻记住了颜丙燕。而这个电影,好像有点意思,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电影所有的剧情应该指向结尾,结果结尾却莫名其妙的散了架,好像变成另一部电影了。之前还较好的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养老、子女、单身女性,到最后啥也没有了!颜丙燕饰演的棉花可谓轻车熟路,再一次成功塑造了坚强、独立的女性,不过与万箭穿心中的主角又有所不同,类似的角色演出了不同的样子。
80岁老头王德顺焕发第二春,找了30岁的小保姆颜丙燕做老婆
嫁给他 嫁给他 嫁给他 嫁给他
电影本身没什么可评价的,为了看人来看的。颜丙燕真的好漂亮演技也很好,有一种温柔且触手可及的魅力,李乃文演这种渣男简直得心应手,以后继续演坏b吧!
有些人文关怀,但深度有限。颜丙燕和王德顺演得挺好。
没什么感受
看完感觉颜丙燕好温柔哦。保姆介入一个有秘密,不是很幸福的家庭,而她也有自己的往事与苦涩,故事还行吧。
两星半
已经想看了一段时间,但也只以为看看作睡前催眠,想不到一看看到深夜,睡不着了。颜丙燕、艾丽亚的表演太入木三分,拿捏得当,每一段表演都像按到了关键穴位,有力而不过度。平淡的叙事,深入的表演,真实的生活,生活不是风花雪月,生活也不是万丈深渊。
演员演技都不错,不过故事差点。导演想表达得太多,反而导致主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