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美好的善心去做志愿者,想要拯救一个塔利班统治下的女人,而后呢,非但女人被塔利班处决,六个特种部队的士兵,向导,和那些无辜的村民,都因拯救行动而丧生。
于是对于这种善行,不得不引发思考,针对于真正的恶,任何的善行都是无知和一种愚昧,孔子的以德报怨之后还有一句:何以报德。
所以对于恶就要铲除,就要消灭,否则,这种无知的善行带来的将是出乎想象的恶果。
论通信器材的重要性。
你通信器材就带一台么?
人家隔壁的(孤独的幸存者)还带一部卫星电话呢(嗯,你怕被塔利班监听?
不存在其实),真是服了,还有那外挂榴弹发射器,你不用挂着它是不是多余呢?
还是显示你体力好不缺那点重量呢?
最后绕了一个⭕还是被守株待兔。
其实整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很多人物也不存在的,完全是电影剧情需要,整个营救貌似只有一人受伤,就是那位在雪上没抗住最后冻死的士兵。
晚上闲着无聊,想说找部轻松点的电影来看,于是选到了这部《特种部队》。
我知道肯定有人要吐槽说这沉重压抑的片子怎么能说轻松呢?
好吧其实我本来以为是美国的那个《特种部队——眼镜蛇》的科幻片打外星人来着...却不小心看到了这部好片子。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年来心脏不好了,我现在特别怕看虐心类型的电影,特别怕看到前几秒还生动活泼的队友瞬间死掉,特别怕看到突然一个眼神的镜头铺垫然后来个倒戈相向,特别怕看到一个一个死去最后全军覆没的结局...看欧洲杯,支持的西班牙赢了却觉得意大利好可怜;看温网,喜欢的费德勒赢了却为以前都没怎么留意过的穆雷不舒服一样...我觉得我现在的心态只能看看《人间喜剧》《低俗喜剧》或者《马达加斯加》什么的,但我又觉得最后者非常无趣...其实很少看法国人拍的战争片,这个国度根本不流行这个,但出来的效果却是出奇的好。
真实,可信,因此感情才来得自然而动人。
对于一个准军盲来说,作战小队的站技术配合非常让人赏心悦目,山坡的反攻之战由是如此——从初期的火力压制,到中期的队列行进减少受弹面积进行阵地占领,到后期散开作阵地巩固,流畅自然赏心悦目。
没有典型美国式战争片的大场面,没有大爆炸场面,没有突然一个大导弹的出现,也没有设定精确完美实施的炸弹地雷高科技,但也更像是一个真实的战场,基于这样的战场,观众也许没有觉得很爽,但感情的带入感却会更高。
当然,作为一个如题目所说的主旋律电影,更是对真实事件的再还原和致敬,不来几段虐心的战友情完全说不过去。
于是就又有了经典套路:说起故乡妻子在等我回家生孩子之类语句的角色,必死。
两个战友感情好的不得了出生入死多次的,其中一人,必死。
长得最帅枪法又好万人迷型的角色,必死。
但我没想到的是,最终几乎是全军覆没...这让我看到后面真的挺不忍看下去了的,以为快要成功的时候,还要再死一个...至于最大反派,一个有魅力的接受过最高等西方教育的在残暴和文明中摇摆的导演安排来希望让大家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却塑造得不够的大boss也是死得很突然,但当时我的感觉却是这又是一个被美国片害死的人啊,竟然认为对着特种部队可以用人质+刀子来威胁,结果被瞬间干掉,倒地后连镜头都没给一个...说来我觉得大反派其实是个很可以着墨的角色。
7年剑桥的教育肯定对这个人留下了点什么,才让他在被长老们说了一顿后坚持要手下跟他说英语因为他“受够了这个语言”,才让他在如此草菅人命的同时对西方女记者犹豫不决,才让他在掏大兵留下的包时扔掉所有装备物品只对雀巢炼奶陶醉(怀念)不已;而同时他的残暴与穷追不舍却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用女记者的原文说的就是:he can't lose his power. 这是一个分裂的人,传统的烙印和后天的改造让他偏执疯狂,这从导演专门给了一个镜头他在村庄追杀时照破烂镜子就可以看出来——破镜子的隐喻,从新浪潮用到现在,早已用烂了吧。
但片子里虐心的催泪点其实是加分的,而让这部片子不能成为经典之作的最大原因还是剧情上的硬伤,但作为一个非专业的看电影只是为了享受感动的人来说,挖剧情硬伤这件事还是留给豆瓣和IMDB上的人吧。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部普通观众看着会感动,科技青年看着有门道,影评人士看着要搔头的电影。
如果想看看真实的战争又不想去复习《现代启示录》什么的,这倒是值得一看。
-即使是影评也要出现的分割线---其实本来不想写关于人道主义之类的话题,例如牺牲4个特种士兵去救一个记者值不值得、在别国动武强行抢人以及对方死了多少人观众完全不介意你这边就死了几个观众就要感动得不行实在是太虚伪之类的,但不提出来吧又显得自己深度不够就知道低端虐心层次太低...其实不是深度不够,只是觉得这些东西多想无益,套用一句法语就是,C'est comme ca,世界本来就是如此。
世上本无公平,例如爱狗护狗不让吃狗肉的人却吃猪肉;例如任何国家都是以本国人民利益为重的,除了我朝,这也不是因为我朝素质不高质量不好领导看不上,只是因为他们的总统是人民选出来的,所以总统为了自己下次还能继续干退休不会被人骂只能做这些民心工程等等,其实都是很简单易懂的道理,但还是有这么多人想不明白这才真是让人想不明白。
话说回来,对比起前段时间美军海豹突击队在阿富汗20分钟斩首本拉登的行动,这件事实在是太小儿科太不专业了——突击队员直接从邻国的基地起飞,直升机进去杀人,与此同时基地里第二梯队飞机起飞,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空中狙击,而直升飞机就等在外面,需要时可以提供火力支援,完成后直接上飞机走人,一击即退绝不拖泥带水。
所以说啊,现实其实永远比电影好看。
原以为会是另一部爆米花战争片,但法国电影终究会跟好莱坞大片不同。
这里没有独挽狂澜的英雄史诗,虽会将穆斯林组织打为反角,但焦点更多的不是在谁是正义的争辩,而是对战争的控诉和人道的思考。
穆斯林首领有剑桥学历,平日里甚至会不愿说波斯语(?
)而要求说英语。
这是个本性善良的人,并出于善良在排斥自己的身份,但最终却死于非命。
援救队员中有帅气逼人、不忍杀人的狙击手,有想回去让老婆当妈的黑人队长,有为了营救受伤战友奋不顾身的战士,有为了让女记者生存而自愿牺牲的最后两位队员,甚至在生死边缘小队中还产生了爱情。
在战场上依然蔓延着人类所有最美好的感情,却硬生生的套上了一层僵硬的迷彩外衣。
维克塔死后两位穆斯林降兵来帮忙掩盖尸体虽然是有点扯淡,但于主题表达无碍。
村民死时,我心痛;营救队员死时,我心痛;恐怖分子死时,我依然心痛。
在战争里,根本没有获胜者。
而在memorial day看这部电影也赋予了这个电影更深重的意义。
通过电影宣传战争的所谓正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一直是西方国家惯常使用的方法。
战争,单纯对于其中的一场局部战斗也就是影片中表现的一场解救人质的战斗,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说,只有成功与失败。
对政治家来说,解救人质是第一位的,军人是可以被牺牲掉的。
这是军人特别是特种部队的军人每个人心里都是很清楚的。
冲拉斐尔·佩尔索纳兹 Raphael Personnaz,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看的本片。
通过十个特种兵营救一个战地女记者的故事,虽然最后仅存的只有三个人,但是女记者的存活就证明了国家对于一个公民的承诺和特种兵所担当的责任是高于一切的。
电影在记录存活天数时多次使用环形航拍,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好在最后女记者和两位特种兵存活,符合法国电影的特征,配乐很棒,总之十分催人泪下。
很棒的一部讲述人性的片子,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很棒的法国电影!
镜头和剪辑都很美,广角和细节都一如既往地赞,这不奇怪,这是法国电影的传统。
奇怪的是,在这个阴冷的午后,我却为这样一部法国片热泪盈眶。
我想,感动我的是影片对一些细节的耐心描述和人性的美好一面。
相似的主线,但这部片子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场面宏大,冲突激烈,无论是纷飞的子弹还是动人的情结都让人很过瘾,这部片子却是法国式的慢条斯理,让你一口口品尝它的味道,渐入佳境。
影片的开头稀松平常,让我以为又是一部耍耍酷,开开玩笑的法国电影,就像Taxi那样,但这个漂亮轻松的任务却是后来及其艰苦的“长征”的反衬式铺垫。
(——虽然这种法国式的高傲和幽默始终贯穿着影片,哪怕是在最艰苦的时刻。
i Like it!
)女记者为了她那些个谁也无权评述是非的信念,造成了法国的“麻烦”,而这样的战地记者通常不都是一般的人物,于是轻轻松松惊动了法国总统和航空母舰,特种部队从温馨的Party上一下子随镜头被拉到了沙漠,在塔利班的一个据点,专业的装备和技能让特种部队的男人们像玩一局CS那样轻松救得人质。
然而就在撤退的时候除了问题,一下子这队人马似乎被世界抛弃在了这个仿佛是另外一个星球的荒野和雪山上,而塔利班和Ak47一路追杀。
影片的核心情节就此展开。
在逃和追的生死游戏里面,几个全副武装的大男人和一个美女记者翻山越岭,淌草地,过雪山,让人似曾相似地想起伟大的红军长征路。
队员一个一个牺牲,情感却一步一步凝聚,空气越来越稀薄,人性却越来越真挚。
与通常一样,最能感动人的光辉,就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悲壮。
男人们并非天生喜欢杀戮,只是武力能够让自己觉得强大,强大到足以掩盖被看作是柔弱的善良,而这种善良却会像光一样穿透最细微的缝隙,让男人们为了一个看似如此简单的理由,牺牲自己的全部。
总之,与以前看的或轻松、或文艺、或情色的法国电影不同,这一个有点商业,也有点特别的战争片,让我的这个下午品尝到了一份格外的感动。
眼泪涌出时,带走了眼底的尘土,咽下的却是沁入心扉的温柔。
看這部影片一開始確實是為叻Diane來噠。
她是個多才噠女星。
會很多國語言。
看到一半噠時候我才明白這片子是個特工救援片。
那法國人哪兒玩兒噠過美國人啊。
可再往後看這片子是致敬片。
向犧牲在異國噠戰士們致敬。
尤其到結尾。
Diane帶著飛機來救最後兩個生還者。
眞噠特別感人。
雖然大部分時間在說法語。
依然不影響此片噠感人程度和震撼程度。
此片噠拍攝對Diane乃至對全組人員都是個極大噠考驗。
今天重温了一遍孤独的幸存者,突然发现我把它和这部特种部队搞混了。
印象中这片子爬雪山的剧情很是唯美揪心,于是又找来看了一遍。
好的地方就不说了,延袭法国电影一贯的唯美文艺范,哪怕这是一部血腥的战争片。
可是战斗和战术过于魔幻,有点对不起王牌特种部队的称号,主要原因有:首先第一个不舒服的地方就是,解救人质前眼睁睁看着塔利班枪毙人不作为。
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反正已经要发起突击了,把他们救下来怎样说也是可信任的助力。
如果说是因为还没准备好,或者不在射程内来不及,剧情好歹也由队长交代一下,而不是简单说一句我们不是来救他们的。
第二,这帮特战队员可是全部头顶夜视仪的,请问整剧这玩意起到任何作用了吗?
事实上这个神器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
要知道他们被塔利班追击那么多日夜,一个训练有素的小队难道没有想过在路上夜间设伏?
甚至大胆点,直接在夜间突击一下追击者的营地,这可是单方面屠杀!不比你们大白天站撸强?
说到站撸,第一次大规模正面冲突时这几个简直了,全部化身兰博以密集队形站着突突,最神奇的是居然连个受伤的都没有。
我且不说趴下找掩体是常识,你们要么占据山头,要么就离山头远点!你们都是有瞄具对面全机械瞄ak,你告诉我冲到山头边沿10米处贴脸突突是几个意思。。
没有一种地形比这更差了。
对了,全程的枪榴弹未见一发,不如拆下来扔了算球,带着累不累第三,几人架着一个半死的队友过雪山在山顶玩团团坐,旁边千沟万壑的非呆在风口。
不能找个山洞生个火烧点热水喝?我不信那个地形下一个山洞都没有。
就算实在没有,找个避风的地方生个火总不是难事,这样子那个受伤后来冻成老冰棍的搞不好还有一线生机。
对了还有,最重要的通信设备竟然连个简单备份也没有,这么大一个营救行动撤退路线上既没有提前规划多个撤离点也没有空投补给,你们这是什么野鸡特种部队。
最最最操蛋的是连放个烟雾给飞机指示大致目标的情节都看不到,看的直捉急。
不过话说回来,一般人看电影可能也不会想那么多。
YSS RECOMMEND大学的军事理论课其实可以讲的非常精彩,应该说想不讲的生动都很难,偏偏我们学校就找到这么一个神奇的老头子能把我们男男女女全都讲到睡,因为他完全不是在谈军事,而是TMD在讲政治,本来是挑战人类暴力和反暴力极限的学科,落了个形而上的下场。
看《特种部队》,在听咱们当过兵的(虽然是文员但是却不明白怎么搞的懂那么多军事常识)萝卜一路解说,我这个超级菜鸟也非常入戏了。
这么一个简单线索的拯救剧情,因为法国特种兵的职业操守和浪漫天性remix在一起而有了不同的情调。
一行人遭遇了《指环王》长征的挑战,前有茫茫山峦,后有重重追兵,最后拼下来,也只剩下了3个人。
法国政府冒的风险太大了,既重演了《拯救大兵瑞恩》一样的为一个人死一批人的惨剧,又不给这些拼上老命的人以GPS定位支持,早知如此,何必硬撑?
跟拥有军事卫星的美国人或者英国人求助吧。
这个真人真事,最让人唏嘘的其实应该是最让人忽略的引子,也就是为什么这一帮优秀的纯爷们儿要拼了小命跑到恐怖分子的山头儿?
因为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女记者。
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记者爱这个在非人性文明统治下的国度,如果真的有慈悲的上帝,那么这些被宗教和暴政束缚的人民一定是被彻底遗忘了。
不过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我们要说的,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
就算我在新闻理论课上也照样是从开学睡到毕业,我也记得新闻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客观。
记者要做的,是客观准确地报道事实;记者的天职,是提问。
记者不是牧师,要来传播文明的种子,也不是慈善机构,要针对弱者施予救援。
所以当这位女记者,在追求事实的过程中,因为连累了提供事实的被采访人,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抛到了脑后,为了不遭到自我良心的谴责,舍生忘死地凭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妄图从疯狂的塔利班组织手中救人。
她的失误在于:1. 越界;2. 自不量力。
对于围观者来说,她的行为可以被定上“任性妄为”的罪名;对于她自己来说,她因为想弥补自己的过失而引发了一连串更大的过失,死去的不止是被采访对象,还有营救她的战士,更有招待他们的无辜村民。
现实中的这位女记者,不知道是否能够在哪一天原谅自己,彻底释怀。
她的错误,在于她选择了一个她的脆弱情感和高度良知所无法接受的职业,她的职责是客观报道真相,但是她的天性是改变不公正的现实,这两个矛盾引发了她内心的冲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后果。
战地记者是一个艰苦的职业,因为合格的战地记者,要以旁观者的冷漠记录死在他面前的同类,因为如果他伸出援手,他就不再是记者,而变成了战地医生,或者别的什么。
这样残酷的工作,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胜任的。
因为不管你以正义的名义还是非正义的目的参与到暴力中,都要做到一点:残酷。
suck 法国兵
没当过兵,总觉得人生里少了“战友”这个称谓好像是失去很多东西。敬你漂亮的阿富汗雪山
这部电影的剧情可以这样概括:突突突突突突,嘭!
精锐的特种部队,作战能力超强
真他妈狗血的剧情
看来全世界的主旋律电影导演都一个样:揣着明白装糊涂+手艺确实不行
烂
2013-01-03
剧情有点2
特种部队去拯救被敌方收押为人质的美国摄影师。在这场战役里,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经历重多磨难,才知苦尽甘来一切的美好。
之前看的,不记得它要表达的东西了
3.5
队型掩护巷战教科书
法式主旋律就算了,片尾法国文化部logo也算了,尼玛字幕组你是想要怎样嘛,不懂法语就让会的人来做嘛,全篇除了英语翻译正确其他全在自己yy胡扯。靠
看军迷堆数据拼型号真辛苦,非军迷表示一头雾水,加上糟烂的字幕,真心累。只看懂了比好莱坞战争片真实感更强的战斗场景、很少的废话以及简洁的情感戏。不煽情这一点也加分,总得分4分。
看得恶心,法国人的通病?!
我们每天吃饱喝足,凭什么为抢公交座位大打出手?!
兴都库什之泪。
大哥,虽然有两人质做拖累,但好歹你们是全副装备啊,别为了耍酷寻死不用手榴弹和榴弹行不?尼玛你们五个人每人挂着的M203不用的?尼玛你们每人打几发,早就秒了那群只会AK扫射而且还扫不中主角硕大站立打法的2B了,我在屏幕前都替你们捉急啊
拍得很真实,像太阳之泪,狙击手奔跑那段又让我想起了可可西里,挺好的片子为什么分数那么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