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的,墙上刷得这句话让我触动很深。
看的人眼泪想往下掉,非常感人的电影。
适合年轻人,也适合老年人观看。
年轻人应该受到教育知道该怎样善待老人,老人也该反思自己不对的地方,多多思考该怎样和子女相处。
耐心,宽容,理解,沟通4要素具备才能构建和谐的父(母)子关系。
很佩服老人院里老人们的精神状态,虽然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烦恼和忧愁,但他们将痛苦埋藏在心里,乐观,开朗,积极的去生活。
坚强的面对生死。
讲的那个麻雀的故事,很感人,很有诗意,让很多做儿女的无地自容。
天底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那么的无私。
但子女对待父母,何尝又不能像父母对子女那样的无私呢?
老人们的今天或许就是自己的明天。
这也是一部很另类的影片,主要演员都是70岁以上高龄的,很不容易。
大家的演出很朴实很真诚。
(另外也喜欢那个院长,作为这个年龄的女人,特别有成熟女性的味道,很有气质。
)结尾部分这部片稍微有点虎头蛇尾,看到最后就有点意犹未尽,怎么这样就完了。。。
另外作为一些细节,也不要去太在意报废车怎么上路,为什么轮椅老人能跑出门外等他们等逻辑的疏漏之处。
毕竟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总之,这部电影是国产影片中难得一见的好作品,朴实而处处见真情,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
个人认为吧,说句不好听的,相同题材作品(老人院生活)的金马奖获奖影片《桃姐》,要跟《飞越老人院》相比只能算坨屎。
《桃姐》两个小时看的我想打瞌睡,平淡的不能再平淡了,看了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
那种电影是给专家看的,飞越老人院这样的电影才是给普通观众看的
张扬一直是位有诚心值得尊敬的导演,片子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立意很好,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老人,而且每个人都有变老的那一天。
尤其在国内,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老戏骨老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中青年演员的表现就明显相形见绌了。
可惜,众多的老演员对于电影的主流观众——年轻人来说,票房号召力明显不够,恐怕这也是片子票房较差的主要原因。
另外,片子的摄影非常漂亮,特别是大客车穿越内蒙草原的镜头,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美轮美奂,真是养眼。
尽管导演诚心大,主题立意高,演员表演棒,摄影镜头美,但个人感觉片子硬伤也不少。
国家法令明文规定: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和轮式自行机械车。
请问:七八位七八十的超龄老人们驾驶一辆报废的大客车千里迢迢从宁夏赶往天津,他们一路上怎样通过的重重关卡?
层层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难道只管收钱吗?
还是老人驾驶的大客车不走高速?
还是这辆大客车有隐身功能?
还有,老人院的院长发现老人们偷跑之后,怎么可能不报警不请求警方帮助查找众老人而只是自己伙同个别家属私自去追老人们?
如果你是院长,你会这么感情用事这么胆大妄为吗?
即使如此,因为片子主题抓住了观众情感的软肋,加上导演演员摄影等方面的出色,片子赢得观众的口碑绝对是没问题的。
但有口碑不一定就有票房,而且可以肯定本片的票房绝对高不了,会成为又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典型,如同《钢的琴》一样,其实主题还不如《钢的琴》深刻。
本片和票房较好的《桃姐》主题类似,都是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和世界的诚心精良之作。
但《桃姐》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令人信服,而本片如上所述难以令人完全信服。
《桃姐》演员少而精,戏份集中,而本片属于典型的群戏,戏份分散,观众情绪不容易积累。
最大的差距在于导演和演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上。
许鞍华VS张扬,刘德华叶德娴秦海璐等VS许还山吴天明李滨等,从票房号召力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另外,《桃姐》在威尼斯电影节、台湾金马奖等电影节上的出色表现已经免费为片子作足了铺垫和宣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是本片所能比拟的。
因此,国产《飞越老人院》这类文艺片的票房不佳是必然的。
如论如何,片子还是应该看一看的,当然不一定非去票价高昂的电影院。
相信它会让更多的人常回家看看,至少常给家打打电话。
感谢张扬,感谢众多的老演员们。
这次是豆瓣组织的免费观影活动,作为组织人,我很早赶到影院,欣慰的是友邻们也零零散散得来了,虽然没到齐,但是大家观影的心很真诚。
片方来的时候,没说几句之后就开口问我有没有结婚,他的态度很和善,但我心想我有没有结婚和你有什么关系呀才聊几句?
他后来的意思是说,这片最好是结婚的夫妻,或是热恋的小情侣来看比较好,很温情,会哭得稀里哗啦的。
说实话,我期待极了,准备好了纸巾,也不去洗手间了。
影片开头给人感觉是不错,导演张扬设置的每个冲突点每个铺垫都很乖,让人生不了杂念说不看,也不会有想睡着打鼾的念头。
其实在影院看片是很考验人的耐力的,如果影片不好,你只有垂下眼皮的份儿。
如果影片优秀,那你会忘记时间匆匆。
我回来之后就和朋友说:我打三星吧到四星之间,绑上道德、精神、孝道什么的,它就不会是烂片,但是如果纯从电影角度来看呢?
那抱歉,我不是电影专业出生,看过的电影也不多,但对比那些细节丝丝入扣,最终又能让我长吁一口气回味无穷的影片来说,这部还不能算是好电影。
我给它比较假的简介是,一群老愤青们的老清新。
从排练麻将牌那段开始再到后头的公路游,有些镜头的确比较有味道,但是就像扎针灸,始终没让我觉得扎在了那个准确的穴位,只是一直在穴位周围徘徊,隐隐约约的酸麻胀,泪点呢总是来的不是时候,刚准备掏纸巾,音乐就结束了,刚准备拍个照留个念,又觉得拿出手机对好焦又没什么意思了,还有,蒙古包直接画面转到天津那段,速度快得太冲动。
有些细节是很禁不住敲打的,你若仔细看的话,它绝不是现实的,但是我很擅长为这样的电影辩护,影片一开始,个个老人都是容光焕发情绪高涨亢奋的,这点就不大符合暮气沉沉的老人院的风格,这哪是养老院?
分明就是幼儿园嘛!
可你转念一想,老人们也说得不错,他们一直在对自己表白,对家人对院长表白,但是在遭到拒绝之后,他们就打算背水一战,豁出去了,所以自然统一一条战线,(这点很是闪光,很打动人)就和小孩们的小团体似的,平常无论多么散漫,对打的时候总是特别心急火燎特别想赢,因为目标一致嘛。
我不是老人,我虽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变老,但是看看我周围的老人,再想想前段时间看的桃姐,张扬明显把老人们年轻化了,或许说他是在借老人之名想要说些什么。
那么,把老人们都变成精神病呢?
幸好,他怕老人们过于年轻态过于乐活调皮,所以老孙得了膀胱癌,老葛大便失禁?
最后老孙演完了超级变变变就功成名就得合眼了?
突兀,慢慢偏离了轨道,却又没完全出轨。
完成一次梦想,张扬用的力过了。
影片出现许多大牌,都是主演来的,但大多一两个镜头,甚至有的连台词都没有,让人怀疑ta出现的意义。
可是你看看满屏幕的老人,你刹那心就软了,掉牙的、瘫痪的、失忆的、疯癫的、腿脚不利索的、脾气暴躁的,你再看看周遭的世界里,有多少老人,也是这样,辛苦一辈子,操心一辈子,多么渴望也能实现悄然若现的年轻时的梦想,他们大多逞强,其实是那么强烈地希望有人关心与体贴,他们不需要钱,只需要真心对待。
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遗憾,因为,当你们在阴阳两相隔的世界里的时候,你会发现连想念都在牵动着你的每根神经,你到最后悔连怀念都不要去怀念。
飞越老人院的片名取得很成功,甚至有让人惊艳的感觉,内容也能对得起片名,但就像是一盘红烧肉,酱油搁了,没放糖,糖撒了,料酒没倒。
从头到尾看似不拘小节,实际上用心了,但就是有点大大咧咧。
结构紧凑,但太飞扬跋扈。
母亲节就要到了,没必要带老人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但请抽出您宝贵的时间,多陪陪他们,有心,每天都将会是老人的节日。
每天,都可以排练超级变变变。
本是充满新意的剧情,成也老人,败也老人,因为他们被梦想完全镇压了。
少了一味料,生活。
看完《飞越老人院》,虽然从影片制作本身来讲并不完美,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主打温情牌,一方面反映了一种社会问题,也引发了大家对老人群体的立场的理解。
故事中,老人院的老人们要用他们自己创作的节目,去另一座城市参加比赛,但是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等顾虑,得不到院方和家属的同意,为了看外面的世界,为了摆脱老人院枯燥的生活,为了老年的愿望,他们不顾一切地逃出了老人院,奔赴那另一座城市。
最后当然他们收获了家人的理解,并达成了愿望。
其实,都说老人家像是老顽童,家属担心他们的安全,担心他们的身体,害怕他们出事,希望他们好生休养,安享晚年,但是他们一点也不顾其他人的想法,断然出逃,就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点小愿望,这似乎有点自私。
老人们自己的想法是,自己身处老人院,平时已不得家人陪伴,每天望着老人院同一片天空,看着身边的其他老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想着总有一天要轮到自己,天天就是憋着等死,一点活劲都没有,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死之前去一下没去过的地方,死了也不冤。
儿女们都只是想着自己,瓜分自己的家产,让自己在老人院好好等死,就只是为了让他们心安理得。
这似乎真正自私的,是儿女们。
而事实上,两者都没错。
我们少年的时候,莫不想着自己出去外面的世界闯天下,功成名就,衣锦还乡。
可是当大学毕业了,你父母是否要求你回到他们身边工作,在家里住着,过一份稳稳当当的日子。
可是,这并不是你的选择,也不是你的计划,如果你妥协了,等于把青春画上了句号,提前过上了八十岁的养老生活。
除了上下班就是回家对着老父老母,而这样的生活,你要过五十年,从出生长大到以后娶妻生子老死都将在同一个地方。
当你说出一个“不”,所以旁边的人会劝你:那是你的父母,你总是要回家的,早回去晚回去有什么分别。
趁着现在父母健在,多花点时间陪他们。
以后你在外地工作,回家也不容易,见一回父母也不容易,不要等父母病危了才赶飞机搭火车,还不一定买得到票。
你现在在外面也是干些青春活,过几年岁数大了,到时候人财两空就算回到家了,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了……首先,以我本身而言,我并没有说以后都不回家,我知道赡养父母是我的义务,也并不打算逃避,我只是要求给我两年自由,要我死之前先喘两口气也不过分吧?
要是这两年我在外闯不出名堂,我心甘情愿回去。
而且就算我再外地工作我又不是一定见不到父母,而且我尚年轻,父母身体也都还健壮,三五年间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还有,为什么在外地工作就一定是做青春活?
难道我建功立业的可能性一点都没有吗?
我要是一辈子仗着父母,那我才是没出息。
这听起来似乎是自私的辩解,不顾父母担心,只顾自己享乐。
可是父母可曾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他们只是出于自己心安理得,觉得是为孩子好,一点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只会说孩子不够成熟,不会想,自己的考虑才是对的。
人的一生,其实都没有长大,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遵循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成熟只是意味着你遵循社会的准则,会做出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的选择,当你在和自己相同的群体里,违反大多数人遵循的行为规范,你就显得不“成熟”。
我说这么多,意思是影片中老人院的老人们,恰似我们少年的时候,所以我说人其实根本没有长大。
人生是一种循环,我们与家人似乎总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大家都没错,既然没错,为什么不能互相谅解,互相尊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就是看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感觉。
本来是帮助一个卖保健药品的来做主持,中间坐诊的环节,我给叔叔阿姨们放电影,但很明显叔叔阿姨们对这个不感兴趣。
好几个喊着打牌,于是我自己把这电影看完了。
都是老戏骨,最爱的一段是俩老头儿吵架。
我可能到了一定岁数了,所以,对煽情的部分,看得不是怎么专一。
不过老了老了,还是要过成老周那样的,自娱自乐,瞎鼓捣。
倚老卖老神马的,肯定让人讨厌吧。
希望我能快点成长起来,带我的父母,去看看这美丽的世界。
快有钱,快有钱!
少来夫妻老来伴,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十几把老骨头最多点燃一堆柴火怎么想也都不会凑出一副好牌像清一色那样的,最好留给死亡更多的时候我们像孩子一样哭着尿床有时小心翼翼,有时肆无忌惮在那个歪曲的镜子里我看到了落叶又有一些哑口无言被废肉所俘获我的心像是宽阔抽屉里一粒发霉的药片正等着从以后巨大的骨灰盒里蹦出来不想眼睁睁地被人拍成墙上的黑白照片一辆老爷车在异常清晰的晨勃中抵达终点还是不能说出那些太多风骚的过往天有些黑了,一眨眼却又经历那么多所有的灯光最后都徒劳地通向同一个地方把我和影子分开,把故事和时间分开
尽管今天是母亲节,但影院也只给这部好片排了一场(而且还非黄金时段),200多个座位稀稀疏疏仅坐了10来个人。
人虽少,观影时却大都感动得哭了,不时能听到抽泣声。
陪父母去的我泪点较低,100来分钟的电影,泪腺几乎没消停过,忘带纸巾,只手频频抹向眼角(这时看向老妈,发现她也是一样的动作)。
对现在的很多成年人来说,老人们真正需要什么,似乎我们很少关心,连已经挤压得足够短暂的陪伴时光,都往往习惯性地“错过”。
记得电影里老人院的院长这样问其中一位老人的家属,“你有没有算过这样一笔账:以你我现在这样的年龄,各自的父母活得再健康也就还有20年的生命,但你我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却远比这个少,总共加起来只有十几天,一想到和他们在一起只剩下二十天不到的时间,我就……”老人们需要的当然不是金钱,也不是被放在老人院里得到医护上的照应,他们只需要我们抽空去陪陪他们,听听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
古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可对于“飞越”了老人院的这些老年人来说,应该是“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才适当吧。
他们的笑容,真的挺美的。
在我看来,好的电影不必深刻,道理有时候是越简单越好,直白明朗如抬头向西所见之夕阳,几许感动是余晖对我们身心的照护。
让人感动、引人自省,这样的一部电影,足矣!
《飞越老人院》讲述的是老人院里的一群老人,在生命终结之前,为完成各自最后的心愿,共同踏上了寻找生命意义的旅程。
剧情立体饱满,人物情感细腻真挚,不少观众为之落泪。
现实题材,一直是第六代导演张扬的聚焦点,他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
2007年的《落叶归根》、1999年的《洗澡》,都是张扬对老年群体投以的注目。
这次的《飞越老人院》,他更加沉下心来把一个身边的故事给讲好了。
电影里铺织的人情世事都叫人唏嘘。
住在老人院里的老人往往都是被子女放弃的,凄凉的晚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他们也逐渐消退了生的希望。
唯有老周乐观开朗,为了令大家不再浑浑噩噩地等死,他组织大家排练节目,唤醒大家生活的勇气,组织大家一起去天津参加比赛。
在集体排练中,老人们相互熟悉、渐入佳境。
最后,他们设计逃离老人院,驾车驰骋一路飞向天津。
老人们的心门再一次打开,生命的意义也逐渐开放……老一辈的演技叫人震撼,剧本对伦理的探讨可谓入木,反体制意味初显。
在某个清冷的早上,老周死于癌症,他的死亡是一种无可逆转的结果,但是他在垂死时所做的抗争,却振奋了所有人的精神,为他们留下了思想和希望。
05年开始住校生活,08年离开爸妈的城市准备高考,09年来西安。
几乎是两年见一次。
现在大三了,最近的记忆就是去年暑假回家,我和男朋友闹分手,想着自己和爸妈多年白热化的气氛,看着他们头上的白发,良心发现一样在网上搜了适合高血脂的菜谱,笨手笨脚弄了一上午。
我妈边舀着酸辣三丝汤,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这个汤菜还挺好吃的。
我记得真真切切,从小到大她就夸过我这么一次。
居然是因为简简单单的一个汤。
小学成绩不好,每次家长会完了都免不了一顿打。
初中考了全校第二,她说地理考的也太差了。
高中考了全班第二,她说英语咋和第一名差那么多。
高考成绩下来,她说你自己心里最清楚,你努力了没。
我记恨了她好多年,我小时候甚至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她亲生的,后来怪她偏心弟弟。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妈和别人的妈不一样,连一声两个字的妈妈我都叫不出口,更何况像别的孩子去撒娇了。
二十年过去了,回头看看觉得心疼那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妈,家里人的生日都不会刻意地去记,但只要能记住,满桌子自己爱吃的饭菜绝对地替换了那句生日快乐。
她的爱总是那么实惠,就像她本身一样没有丝毫包装。
成长的日子里你的小得意,她都看在眼里,但是夸奖的话都留给别人说了,她知道会有很多人乐意说的,而那些一巴掌打醒你的话都是她说的。
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取悦你,只要你好,哪怕你记恨她,哪怕在她打你的时候说了那么多伤害她的话,哪怕她气急了,说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下一次,她还是毫不犹豫再给你一巴掌。
毫不犹豫。
那些对我笑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打我巴掌的她还一直在我身边。
没有她的巴掌,哪有别人的夸奖。
他们为我们计划了千千万,却忘记为自己计划一张属于自己床,当我们在他们的巴掌之下接受更多的夸奖时,请不要忘记他们爱的巴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就是看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感觉。
本来是帮助一个卖保健药品的来做主持,中间坐诊的环节,我给叔叔阿姨们放电影,但很明显叔叔阿姨们对这个不感兴趣。
好几个喊着打牌,于是我自己把这电影看完了。
都是老戏骨,最爱的一段是俩老头儿吵架。
我可能到了一定岁数了,所以,对煽情的部分,看得不是怎么专一。
不过老了老了,还是要过成老周那样的,自娱自乐,瞎鼓捣。
倚老卖老神马的,肯定让人讨厌吧。
希望我能快点成长起来,带我的父母,去看看这美丽的世界。
快有钱,快有钱!
少来夫妻老来伴,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以车养老,上路吧老葛
主题不错,片段不错,老人们个个都是催泪弹,可是剧本实在太差了。但虽然剧本这么差,凭着老人们还是让我哭了好多次。坐在旁边一位美国老年女性一直一直一直涕泪满裳。
看到有人批判的很厉害 我却看得有泪有笑 既温情有感动 即使是老人 也是有股劲儿的!并没有矫揉造作 倒是觉得挺真挺诚
老人形象的建立过于刻意和矫情,包括台词、情感收放,都太刻意太露痕迹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讲个什么似的,糟糕。
电视电影的水平,张扬倒退严重。还在上片阶段,网上已经有高清版了。
等我老了我也要这么激情一把~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老人也爱卖萌。
有一天,我也会老
这片子剧情太没张力了,听名字感觉会很high,结果就是煽情说教片。坐轮椅的老头还蛮可爱的,感觉这片子应该让迪士尼来拍才好玩。
有一天,我们都会变老。
怎么说的,看这部电影后看了个我11,总体是比以前的脑残,奇葩片要好出很多,但总抓不住现实中所反映的问题,也只能用于城市那些闲极无聊的老人来散散心,乐呵乐呵罢了!
温馨搞笑。老人“逃出”老人院和在路上和人追车的两幕让我笑喷了。
故事牵强零散,模仿日本电影爱你和美国飞越疯人院的痕迹太重,是不是冒出的明星脸很无厘头
老一辈华语电影人的聚会,也算是头一遭,也算是全明星阵容了。另外,多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吧,如果你身份特殊,就更要爱他们。你说呢?
可能是看了预告片后期待有些高,看后很失望。很好的一个题材,这种类型的电影应该是轻易就能把人煽的一塌糊涂的,哪怕是还没看结尾就能被猜到,结果导演却总像是憋着一口气,感情刚要爆发出来就被硬生生的噎了回去,走温情路线也好走黑色幽默也罢,最终结果却是让人看的索然无味,说他成功实在不敢苟同
以后有条件了一定要资助一个养老院
主题很好,拍得却很糟糕。这是一部喊口号的电影,从剧作到导演都让人相当失望。片中所有的概念和想法都是由角色喊出来的,大量解释性的对白和抒情让原本该有的感动都变得很廉价。拖沓的情节与脸谱化的人物,还有从头到尾一刻都肯不停的配乐。有《桃姐》珠玉在前,这部实在是……
0410@万达内部看片会
有一天我们也是会变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