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终结
Norte,罪与罚末世篇(港),历史的局限,Norte, The End of History
导演:拉夫·迪亚兹
主演:Archie Alemania,安吉莉·芭雅妮,索利曼·克鲁兹,Miles Canapi,锡德·卢塞罗,Hazel Orencio,Kristine Kintana,Mae Paner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语言:菲律宾语年份:2013
简介:菲律宾电影大师拉夫·迪亚兹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中获得灵感,讲述一个理想幻灭的法律系学生法比安犯下谋杀罪却逍遥法外,被误当成凶手的杰奎恩含冤入狱后,其家庭也随之破碎的故事。与迪亚兹的一系列“慢电影”一样,长达4个多小时的影片由多个长镜头组成,通过冷静客观、不介入主人公情感的平视角度,探讨菲律宾当代知识分..详细 >
观感竟然还不错,名字叫“历史的终结”,时长倒是也比较符合这个比较宏大的命题。而电影开始进入第二个小时姗姗进入主题。两个人不同的轨迹与人生,夹杂着一些碎碎念与对哲学、法律、政治的感慨。在时长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导演果然还是更喜欢随心所欲一些,这样能够讲述的内容更成熟也更丰富。其实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个凶手,不断拐角,真的不受控制吗
匠气十足。
有点短?
导演水平不够 两小时的长度大家都有心得 四小时那就没几个人做得好掌控全局了
最后半个小时文人杀姐姐那里才开始有趣……有几个镜头挺美挺加分,但观影体验不太舒适,哦,也可能是我格调不够高吧((
在迪亚兹版的《罪与罚》里,正义是默认缺席的,我们看到的是正义缺席后三个个体的挣扎。法比安仿佛尼采走火入魔,无法在观念中看到活生生的个体,而整部电影仿佛是对他这种知识分子的癌症的化疗。观念只有在进入生活之前才拥有绝对清晰的可能,道德与伦理只能靠活出来,而不能靠想出来。
不这样,能怎样结尾呢?
初识迪亚兹,虽然也被并入缓慢电影之中,但是他的作品看起来并不如蔡明亮那么停滞,影片没有放弃叙事(主动的摄影机运动、缓慢推轨限定对话持续的时空),并且留有戏剧性的悬念,但是用一种化整为零的方式,让叙事节奏流散在日常细节当中,这也是宏大叙事终结的表现。它采用了预叙主题的方式,并且是以口述直塞给观众,和叙事的割裂很明显,人物塑造也很扁平,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要的这种状态来描述现实。(杰奎因漂浮起来的时候还是觉得很突兀)有四个小时的时间去体会这种直观描述,不如去看弗朗西斯·福山的同名原著,亦或是片中提到的帕菲特的《理与人》。
只能说是独立吧,如果用正经的电影教学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在哪里电影始终是得拍出来让人看得懂的,现在会出现很多类似的实验性或者是独立电影,所以可能跟真正原始意义上的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独立精神和对社会,政治探讨还有点,一直觉得这种人干嘛非要拍电影,写书也不错啊。
第三场。
#2023SIFF# 手表站立提醒了四次电影才结束,接近《罪与罚》的气质,属于有很强纪录性质的故事片。乱伦。
也许从《法比安》开始,“法比安”这个名字就属于那些被时代大浪袭来无法自主的人,正如所有叫特拉维斯的人都注定要在个体的荒漠上寻找自己。拉夫迪亚兹用四个小时的时间从菲律宾社会的底层互噬一直拍到最后成为宗教寓言,因贫穷犯下的罪只会由更贫穷来赎罪。法比安的个体在这个时代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由朴素的善良化为愤世嫉俗,由自身的无力化为无尽的戾气,对“父”的颓唐只能以完成弑“母”的动作来自我解脱;与之相应的是导演塑造了被诬陷一家人的生活,勤勤恳恳地生活,期待高高在上的人可以大赦方能自救,导演将男二刻画为一个圣人似的角色,与法比安相应,电影最好的部分恰在形成这对俗套对比后,一切的湮灭,恨钢亦恨铁,最终相会三途河。第一次看迪亚兹的作品,长是真的长,但这还是一部以强情节推动的电影,延宕的情绪长镜头未必必要。
四小时的长度倒是能看进去,元凶那条线远不如苦主一家的有力度,两边都在漫长的罪与罚之中煎熬痛苦,直到终结之日一方身陨一方魂灭
没看完,不喜欢
[36th FIFF][主竞赛]菲律宾知识分子的顽疾,陀式主角本土化。真正的劳动者沦为配角。
电影节唯一一部把我看伤的电影,又长又臭!
在罪与罚的表面下,更多是在控诉完全失调的菲律宾社会。赚钱的人都在国外,没有父母陪伴和关爱的儿童成长为满嘴人文哲思愤世嫉俗、实际道德沦丧心理成疾的怪物。而选择留在本土孩子身边老实劳作的人却一再遭遇不幸和折磨。缺失了正义管理者父和仁爱劝导者母的两大支柱,这确实是他们历史的终结
被宏大的片名跟长度所蒙蔽,剧情其实挺传统的,仔细想想,像高逼格的东南亚电视剧。
#25thSIFF 又名年輕知識分子的虛偽。散場後副導演和教授演員有到場,說是剛下飛機就來了,激動又拘謹的樣子,小場放映廳人也不多,他們就這樣熱情地站在散場通道跟幾個影迷交流,最後還滿心歡喜拍了合照,疑惑上影節為什麼不給這場安排映後。
简介很诱人,电影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