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子扯什么是不是政治正确,我们的命也是命还能有假?
入围了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黑色党徒],画风有些妙……六十岁的斯派克·李,继续他擅长的非裔英雄式人物题材,继续发挥着他独特的幽默;和丹泽尔·华盛顿合作了那么多次,这回把主演给了影帝的儿子:约翰·大卫·华盛顿。
小哥以同样出色的演技,完美契合着本片的气场。
华盛顿饰演黑人卧底侦探罗恩·斯塔尔沃斯电影中的故事,戏剧性十足,甚至看上去特别荒诞;但这都来自一个绝对真实的事件。
本片根据2014年罗恩·斯塔尔沃斯所著的自传改编,讲述了一名科罗拉多州的黑人警察,成功潜入当地的3K党组织做卧底的故事。
这场长达七个月的调查行动,揭露了3K党的内部活动和真实面目,也为警方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亚当·德赖弗饰演的“Flip”伪装为斯塔尔沃斯,潜入对手老巢这场行动的惊险、传奇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次伟大的平权运动;其后续影响力,也绝非平凡。
但因为调查中止,这段令人难以置信的经历就此被搁置;直到斯塔尔沃斯本人撰写回忆录之前,都没有什么人了解过此事。
几十年后的今天,无疑是搬上大银幕的好时机毫不留情的喜剧风格,当然是本片极大的亮点。
导演在影片中抛洒出的大量黑色喜剧元素,为本就足够荒诞的故事更添了一笔浓浓的讽刺意味。
斯派克·李的电影里,谈到伤痕累累的种族权利问题,总是带着或多或少的愤怒;这回,他的愤怒,通过这些贱兮兮的笑点,有没有很彻底?
还能再狠点自己玩种族主义的梗,黑起来不遗余力——跟老子扯什么是不是政治正确,我们的命也是命还能有假?
用戏谑还原真实历史,有本事比比谁更能作怪吧……这部电影,还真就能一边让你拍腿大笑,一边指着你的脑门警告你:喂,咱这说正经事儿呢,能不能严肃点儿。
黑色党徒01你的地盘?
美国优先,白人至上[黑色党徒]的第一幕,使用了[乱世佳人]中的一段场景——亚特兰大火车站的铁轨上,横着无数联盟军士兵的尸体;郝思嘉不顾阻拦,穿行在其中寻找米德大夫。
镜头的一角,邦联旗在弥漫着死亡和喧嚣的夏季风里悬挂飘扬着。
这段的意图不言而喻“上帝啊,救救我们吧。
”紧接着,交响版本的美国南方经典儿歌“斯旺尼河”,盖过了背景里的哭嚎和惨叫;这首黑奴视角写成的吟游唱诗,与此情此景一搭,凉意满满。
电影才一分半钟,已经有点邪邪的。
然后……就开始鬼畜了。
川……川总,是你吗?
这招可太贱了。
一瞬间,我仿佛看到整个屏幕上都写着三个大字:故。
意。
的。
亚历克·鲍德温在《周六夜现场》由客串走向常驻,就因为全世界那么多人模仿灯塔国现任三军总司令,唯有他学得最像。
憋装了这啥意思谁还不知道。
没头脑领袖不高兴.jpgUnwatchable! Sad!!!光出个镜也不够,非得陪着玩到底——我算是知道鲍德温的名字为啥在卡司表排这么前了,虽然他就出现在了开头这几分钟。
演了一个叫“Kennebrew Beauregard博士”的支持种族隔离、白人至上主义者,你看这个名字像编的吧?
嘿它确实就是编的。
瞎造也得有些讲究嘛,这个看上去什么鬼的名字,其实几乎把典型的雅利安人名元素统统硬塞了进去。
唉,you bad bad。
“为什么要逼我们的娃去上黑人孩子的学校!
感觉受到了歧视!
”伴随着这位伪博士不停忘词的开场白,[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的影像穿透鲍德温的脸,被投射在大屏幕上。
大卫·格里菲斯这部进入电影学教科书的巨制,内容里呢则充斥着美化3K党之嫌疑、被指三观扭曲,本就是影史大跌眼镜讽刺之首。
斯派克·李拍摄[黑色党徒]的意图之一,也是想将其塑造为一部“反[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影片。
拿此经典作品当例证的神马神马博士深情叙述,一边无厘头的卡壳一边对着空气咒骂,蠢到甚至有点萌——开场五分钟,我已经爆笑了五分钟……
片头字幕,“这厮绝对他X的是真事儿”,当然也要自带口音
看似鬼扯的问题,你猜是不是真的……正片开始后我们就能发现——前面玩梗恶搞了那么多,其实故事本身吧也挺魔幻的。
02小嘴挺会说背地里还不是那套嘛男主角来到科罗拉多州科泉市警局面试侦探一职,成为了“杰基·罗宾森”(美职棒历史首位黑人选手)式的人物。
这个比喻还蛮到位——罗宾森在棒球界的知名程度,远不如高处神坛的贝比·鲁斯等人;但他的出现,彻底地、永远地改变了大联盟。
心里mmp。
当年的罗宾森也受尽争议,如同片中的男主被警告:人家叫你N-word的时候,你可别唧唧歪歪哦;我们罩着你,但你自己搞砸的话就别怪人家说话难听哟。
警察中最别扭的,就是这个依旧看不惯男主角的警官七十年代的警察嘛……打着政治正确的旗号,私底下还不是一个比一个有偏见。
又到了翻出我的逻辑满分金句小本本时间↓
是吧
《神烦警探》里的70年代,“我们不是不办案,是要交给你来办”
当年那些恐同者,简直使本警监失去表情
警察们称“黑豹党”头目为小丑“黑豹党”旨在通过革命解放少数民族和被压迫阶级,是绝对的激进分子,警察们当然看他们不爽了,打压手段也和如今的啥啥啥一类事件差不多(嘘)。
(是的,超英片[黑豹]的名字与此颇有渊源,黑豹党的成立地点加州奥克兰,也在电影中出现,这是美国黑人斗争史的重要标记。
)更逗的是,“煽动善良黑人思想”。
啥叫“善良”?
大概类似那种,“你别在我孩子面前穿暴露衣物、搞同性恋,我孩子很单纯的”,这样吧……03和我比惨?
生而为白人直男,哦男主角罗恩这通电话,一开口我就笑到头掉——
秘密联系上3K党组织原来所谓的“卧底”是这么个操作啊,最近流行玩这个吗?
学白人口音?
前些天的新片[抱歉打扰]中,也用同样的方式制造了笑点[抱歉打扰]中学口音和声音是为了赚钱,[黑色党徒]中是为了破案。
“White voice”,从没发现有这么好使。
魔高一丈,少数族裔人民的智慧啊,真是太强大了……生存的希望给人以创新的力量,欺负不起欺负不起,装还不会装吗。
笑着笑着,觉得简直丧透了。
口音腔调蒙混过去了,态度也得诚恳嘛做侦探的业务能力,真是太到位了。
“我是发自内心支持你们伟大的事业——因为我妹妹被他们的人摸过一把,你造嘛。
”连珠炮一样的歧视词,直接把自视甚高的同事们给说懵圈了。
佩服佩服,看来是骂人前还做过功课的,实在一丝不苟。
好懂哦。
……帅不过三秒系列……我刚夸了些什么来着?
(你那叫夸吗?!
)都什么蠢出天际的操作啊摔。
这儿装一把还不容易,连口音都不用学
简单几句话,太说明问题了意思就是:作为白人直男,想不当犹太人的时候,不做犹太人做的事儿就行了,你们无法以宗教给我加标签。
但作为黑人,咱可没法改变肤色啊。
也就能电话里耍耍,见了面可没人不把咱当白种人黄种人看待。
瞧瞧,就是这么不公平,对不。
金句时间:单口小哥一语道破黑人生活不易?
我们也有很多成长的烦恼好吗!
04“总统先生让美国再次伟大吧”玩梗结束了吗?
不。
后面还有更狠的。
比如……
不了吧……怕你们以为是别人,还把全名拼出来。
棒不棒。
什么是讽刺,现实比电影讽刺多了。
当然,电影中这是OJ还没被卷进杀妻案的时候——联盟最佳跑卫?
Sure.
再次cue到[乱世佳人]中的仆人角色[乱世佳人]里,海蒂·麦克丹尼尔斯饰演黑人女仆“妈咪”,还因此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黑人获奖演员——最佳女配。
而这个角色也在影史留下了不绝的争议,白人至上主义者认为“黑人的定位就应当如此”,“这是我们对他们宽容和友好的最大限度”。
托弗·格瑞斯饰演的著名3K党领袖大卫·杜克,当然也是这样认为的……并觉得自己老开明啦。
这位大兄弟当然是真实存在的,不久前还抛头露面来着。
就是这位老哥了话不能乱讲,总统先生到底说了啥嘛。
“那些开车撞向游行队伍的人……也不全是内啥嘛,对吧”我刚说啥来着,现实总是比电影更讽刺没错吧。
……我已失去了配字能力,你们自行感受一下不得不说导演这句句带刺儿……有点厉害。
不止是黑人们,大概我们都太幼稚了吧。
这段对话,放在现在也应景;如果这两年发生的事情真是一场梦——快特么来人把我摇醒啊!!!
同类型种族喜剧中,往往会涉及极致暴力情节如同昆汀镜下的姜戈——这些暴力情节,往往是由有色人种角色实施,以达到“复仇”解气的目的,观众看了也爽快;但[黑色党徒]中最暴力的镜头,出现在本片最后的真实录像——施暴的一方,是那些打压平权运动的人;我们恢复清醒的头脑,这才意识到,平反很难,路还很长,现实很无奈,压抑的气氛难以消解。
结尾记录了暴力事件和在此丧生的女孩这个燃烧着硝烟的结尾,也与电影开头,那躺满尸体的[乱世佳人]远景镜头相互呼应:冲突和强权永远都只能带来伤害,不管伤害到的是哪一方。
百余年过去了,少数族裔仍然在为平等的生活流血。
愤怒吗?
是的。
极端吗?
当然。
可手无寸铁的人们绝望的嘶吼,听上去是多么凄厉——再多的玩笑,也改变不了现实的荒诞和讽刺、也掩盖不住到处弥漫的恐惧,这一切,只不过是个大大的悲剧罢了。
-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由斯派克·李执导的《黑色党徒》无论是从剧情上还是主题上,都可以说是一部佳作,虽然在奥斯卡最佳影片上输给了《铁皮书》,但他却有独特的风格与《铁皮书》相媲美,都涉及了白人与黑人,种族主义的话题,但一个悲伤沉重,一个治愈幽默。
我不是很了解历史,所以以下的说法比较浅薄,《黑色党徒》首先就主题而言,它涉及种族歧视,在这个看似平权的地方,美国白人宣扬其地位至高无上,歧视黑人和犹太人,黑人与白人之间始终存在随时都有可爆发的战争,从黑人警察到警局报道,在档案室里工作,遭到白人同事的嘲讽与打压,以及最后罗恩逮捕康妮时被两个警察抓捕毒打,但却始终不相信罗恩是卧底警察,在白人康妮的言论下,白人警察不由自主的还是相信白人康妮的话,都能看到种族歧视的影子,虽然影片一直在说种族歧视的问题,最后升华到了平等和呼吁和平的主题上,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种严肃的现实意义,去反思社会现象。
音乐很有特色,紧紧围绕着情节和人物的心境,或急促或缓慢,或愉快或悲伤。
黑白对立,这里的黑人不再仅仅是被压迫的,他们开始了反抗,他们想要平权,平等的工作,教育,这样一个严肃的事件被赋予了喜剧的色彩,在欢笑之余,内心五味杂陈。
平等和平是每个国家每个人每个时期都在呼吁和追求的,这部《黑色党徒》,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展示的特别幽默,好几个地方特别有趣又直教人深思其中的荒唐。
近年来,每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角逐总会涉及黑人影片,这些影片或提名或拿奖,如由Barry Jenkins导演的《月光男孩》在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佳影片,该片讲述一位黑人男孩的成长与同性之间的爱情;同时期的提名影片《藩篱》亦是讲黑人世界的是非善恶。
又如Jordan Peele导演的《逃出绝命镇》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了最佳影片的提名,影片围绕美国种族矛盾展开,与今天讨论的《黑色党徒》有相似之处。
时间线回到今年刚过去不久的第91届奥斯卡,涉及到黑人的电影更是很多,如拿下最佳影片的《绿皮书》,讲述黑人钢琴师与白人司机的一段公路故事,其中提名影片《黑豹》与《黑色党徒》也都统一把黑人作为影片主角,一部将黑人作为super hero 来崇拜,一部则完全由黑人导演执导讲述。
《黑色党徒》与其他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斯派克李将白人与黑人都推到幕前放到一个平等位置,此处平等不是剧中人物对种族观念认可不同而导致的种族歧视,而是指幕前与幕后的认可度,诸位可能有言,《绿皮书》等影片难道不平等吗?
在电影故事之中,自然是平等的,但是不得不说《绿皮书》更符合观众及评委主流认同观,这也是颁奖典礼现场斯派克李气愤离场的主要原因,《绿皮书》的结构脉络简单概括为:白人歧视黑人——白人与黑人相互帮助——成为友人和睦结局。
这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套路也是导演与编剧常用的公式模式,与诸多影片一样,白种人或多或少站在思想指引者的高度,幕后的制作者亦落下大幕成为那个种族平权的正义者,但或许只有他们本人才知道影片是为观众喜爱还是为了种族平权的无私事业,毕竟好莱坞一向如此。
而《黑色党徒》则完全由黑人导演执导,讲述黑人警察罗恩与3K党之间的宗教及种族矛盾,影片幕后人变成了斯派克李,但他也没有给主角增加额外的技能光环,其个性及行动中也没有展现出对3K党强烈的愤懑和激烈的行径,而且将白人警察与黑人警察合力扮演一个角色“罗恩”卧底至3K党并成功团灭其一个分会的故事讲的严肃而不失诙谐。
坦白说,导演斯派克李是一位非常犀利敏感的美国黑人导演。
此前导演的首部作品《稳操胜券》让他在美国电影圈成为一名大获关注的新人导演,后又执导《丛林热》《马尔科姆·艾克斯》等,黑人种族的基因让他在电影创作的道路上对黑色种族的一系列问题极为紧抓不放,他的作品毫无例外的都对黑人出路、发展、种族歧视做出探讨。
影片《黑色党徒》根据2014年罗恩·斯塔尔沃斯所著的自传改编,故事讲述上世纪70年代末一名科罗拉多州的黑人警察罗恩与同事福利普·季默曼协同合作,黑人罗恩负责与3K党人的电话沟通,福利普则扮演白人罗恩与3K党人进行表面的交涉,他们成功潜入当地的3K党组织做了卧底并且破解了分会的炸弹袭击给3K党领袖大卫·杜克当头一棒。
剧情并不难理解也似乎没有什么新鲜劲,而仅仅如此显然是不能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的,影片自带的3K党与种族歧视等标签给与影片政治的严肃感与美国历史种族矛盾的厚重感,但斯派克李显然不满足于此。
首先,影片开头采用了《乱世佳人》的斯嘉丽在一群战伤士兵中寻找麦迪的片段,近景至远景再到大摇臂展现的俯视镜头,伴随着斯嘉丽“拯救联盟国”的台词进行了影片开场。
对于这种开头或许有些观众摸不着头脑,在笔者看来,其一这是斯派克李对美国联邦的解读,《乱世佳人》诸多片段,而斯派克李单取美国战败这一段,反讽意味不言而喻,其二,影片中斯嘉丽衷心的黑奴饰演者海蒂·麦克丹尼尔斯曾获得获得奥斯卡最佳表演奖,影片中罗恩与3K党领袖交谈中也有对其的提及,暗示黑人地位的低下。
你瞧,斯派克李一开始就埋了一个讽刺的大坑。
而接下来一段新闻讽刺也揭示电影主题,黑人种族歧视与种族平权运动。
其次,黑人罗恩与白人同事福利普的合作带有一定的巧合性,这种巧合性表现在罗恩是白人口中的“nigger”,而福利普则是“该死的犹太佬”,3K党对其皆厌恶至极。
福利普的犹太人身份似乎让他在面临卧底任务潜在的生命危险时尚能挺住,避免了任何英雄主义和高尚情操的假大空,将人性拉至尘世,恍然明白,奥,你也有不得如此的原因。
而这不仅也对3K党的内部的种族歧视和自诩高人一等的狂妄自大明讽暗刺,这种背靠背式的同体亦是象征黑人与犹太人的团结,也将严肃的宗教与阶级矛盾带出。
电影在帕特里斯与罗恩的交谈中提到了双重意识,即作为美国人,同时作为一名黑人,是否是黑人精神里两种对立的人格,罗恩暗示,可以从体制内获得平权而不一定非需要暴力行动,罗恩的确是这么做的也获得了个人胜利,直到局长让他销毁关于3K党的一切证据。
那么罗恩是否从体制内改变现状了呢?
只能说,改变了整体中的部分,倘若成功也就不会有片尾直击现实的新闻剪辑,罗恩在告诉帕特里斯自己卧底警察身份的时候高声说道:“不要觉得我不戴黑人帽子,不穿黑人夹克,不带黑人眼镜,不天天叫喊着杀掉白人,我就是不在乎我们黑人的事”,那时的罗恩或许以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法,但他离开警署的时候必然明白他与帕特里斯只是不同的选择,在此很欣赏影片的一点就是导演处理罗恩与帕特里斯的感情关系时并不是幸福牵手的俗套结局,而是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同留下一个悬而未解的感情问题。
另外,斯派克李明目而又大胆的对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进行了讽刺,借助见证3K党人行恶的旁观者之口说出“因为《一个国家的诞生》导致3K党的死而复生,并对黑人进行深恶痛绝的批判”这一认知。
研究影史的都会了解,《一个国家的诞生》在影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任何一本影史书上都会写,即使格里菲斯政治观点的差异导致观众对影片的价值观认可度不同,但影片展现出的影像艺术永远不可磨灭。
斯派克李作为一名黑人与导演,也对此做出了双重意识,一方面作为黑人的他讽刺《一个国家的诞生》,另一方面作为导演他使用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去演绎影片中旁观者痛诉白人对黑人的作恶和3K党人齐看《一个国家的诞生》并高声欢呼“白人万岁”的迥异,使用“最后一分钟营救”演绎炸弹袭击又成功营救的高潮。
最后,片尾借焚烧的十字架接入现实新闻的剪辑,使影片的诙谐全部散去,把观众重重的拉入现实。
新闻暴露出种族歧视行为依然存在,各种暴动行为尚在上演,特朗普的上台从而助长的“白人至上”之风大行,大卫·杜克依然活着并且四处演讲,而2017年8.12的暴力行动致使白人女孩Heather heyer 死亡。
现实远比影片更有说服力与震惊性,斯派克李不屑在电影中温情煽动群众去反抗,他只是在片尾给与致命一击。
影片最后用倒挂的美国国旗有彩色变为黑白作为落幕,恰如开头斯嘉丽的高呼“拯救联盟国”。
斯派克李用影中影或者互文等的方法对影片做额外的点缀,这不仅是影片宗教与种族歧视主题之外的延扩,也是斯派克李对黑人电影整体串联的思考,显然,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对3K党行为的唾弃,亦是对黑人剥削电影的新的解读。
大家好,我又来打脸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黑人电影,全片大概是只有斯派克李这种“只有黑人才能叫黑人nigga”的情感铺设。
我最爱的一段就是黑人老头和3k党一起说到《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时候,格里菲斯追求了一辈子现实主义,结果就是3k党从几近灭绝飙升到400w的人群,谁说电影就不能改变世界呢。
黑人种族话题最近几年是好莱坞热衷拍摄的话题。
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角逐,必然是愈来愈浓厚的政治倾向。
这样的真实故事改编本可以拍得更精彩。
但,导演却把好好的牌打得够烂。
讲故事能力差!
冲突平白比白开水还淡。
电影原声音乐是请了新手做的吧,频繁且莫名其妙的来一段不知所以然的背影音乐,就很突然让你神离了。
不推荐!
不二刷!
剧情6.4,音乐5.0,镜头5.5
面对喜欢的女孩Patrice把所有警察骂为pig,菜鸟小警察Ron小心翼翼地举出了《Coffy》,《Cleopatra Jones》这两部黑人电影的例子,试图向愤怒的女孩证明,黑人警察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改变现状。
Patrice根本不买他的帐:“That’s just blaxploitation fantasy”,只是肤浅可笑却毫不现实的,让黑人沾沾自喜的白日童话。
《黑色党徒》的故事,乍看上去也是个充满奇遇和好运气的Blaxploitation fantasy。
然而,和那些让黑人群体嗤之以鼻的作品不同的是,《黑色党徒》改编自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
正如片头那句略显玩笑的声明所说,《黑色党徒》是"some fo'real, fo'real sh*t"。
野心勃勃的Ron Stallworth在回答了一长串白人警察应聘时绝不会遇到的问题之后,光荣上岗成为了科罗拉多泉市第一位黑人警察。
为了摆脱繁琐的档案工作和个别白人同事的骚扰,Ron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了监控黑人运动的一名卧底,结识了美丽激进的黑人大学生协会主席Patrice。
当Ron识破报纸上一则3K党刊登的广告并打进第一通电话过后,他的雄心壮志终于有了进一步机会施展。
聪明善谈,能讲King's English的Ron在电话里把自己塑造成了极端种族主义者,一个迫不及待对有色人种和犹太人实施行动的纯正雅利安人,轻易获得了3K党分部领导的信任。
然而身为黑人的Ron不可能现身种族主义者的聚会,于是他寡言沉稳的犹太裔同事Flip担下与3K党成员们线下接触的重任。
从此一出精彩绝伦的黑白双簧上演,黑人Ron在电话里妙语连珠步步逼近3K党权力中心,白人“Ron”抗住多疑3K党成员的关关考验。
《黑色党徒》颇有讽刺意味的幽默感都来源于这一系列令人无奈却又忍不住发笑的身份错位。
Ron作为黑人不得不发表针对自己种族最残暴的言论,把N word整日挂在嘴边。
犹太裔的Flip作为警察却受尽连环拷问,还为了通过测试不得不说出“集中营是历史上最美妙的事件”。
3K党最高层的领导,David Duke被自己最厌恶的黑人逗得团团转。
无法信任警察的Patrice却和身为警察的Ron发展出浪漫关系。
《黑色党徒》的幽默还体现在对于种族主义者们的无情抹黑。
3K党科罗拉多分部的一群激进分子,以舞刀弄枪还搞台测谎机的Felix为首,都是一群不成事的Rednecks,崇尚暴力却毫无头脑,幼稚得让所谓的“种族战争”像儿戏。
然而虽然《黑色党徒》里的种族对立因为喜剧元素和讽刺意味被削弱,70年代美国种族问题的真实面貌,在电影景框之外细细铺陈。
这场好玩好笑的卧底冒险,是发生在一个白人警察肆意骚扰和谋杀黑人公民的国家,这里种族主义组织狂妄放肆,而极端仇恨组织的头目竟已经开始染指政界。
在这样的喜剧色彩和严肃内核下,《黑色党徒》对于种族问题的第一层反思,是关于身份(identity)。
Ron的白人替身Flip,在卧底任务之前,会刻意地藏起六芒星项链。
“我从未想过我的犹太身份”。
然而经历了一系列证明自己不是犹太人的可笑考验之后,Flip开始认清并接受自己的族裔,“我现在随时随地在思考我是犹太人这件事”。
Ron也经历了同样的成长。
在影片开头Ron在黑人群体中是略显抽离的,他对于自身身份的意义和整个种族的生存现状的理解都不够。
直到听到黑人运动家令人振奋的演讲,他才开始与自身的种族身份和解,开始尝试思考"black power"意味着什么,和有色社群面临的真实困境。
身份认知的另一层意义体现在极端种族主义者身上。
和Ron通话的David Duke不知道电话线那头和自己指点江山的是一位黑人朋友。
当Ron戏谑地问David如何区分白人与黑人,David认真又可笑地举了一个根本没有参考价值的例子,说黑人会把“are”发音成“areh-”。
这群3K党自诩是高等人种,却分不清也说不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不同。
或者说黑人与白人之间,根本就没有那些他们所认为的不同。
《黑色党徒》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如何改变。
Ron在和Patrice的对话中,清楚地表达了他“想要从内部改变体制”的意愿。
他秉持着这个想法努力调查,到最后确实收获了各方面的成功。
除开大破3K党这一成就,他也获得了警局上下的认可,收获了同事的赞赏与友谊。
Ron不再是警局彰显政治进步性的架空符号,而是一个有智慧有才华的独立个体。
他的价值有了超越肤色的意义。
从Ron收获的掌声与拥抱中,我们可以看出Spike Lee对于Ron这种想法和做法的认同,即他认可从内部做出改变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在影片最后,他用Patrice的不接受,标志性的滑动镜头,焚烧的十字架,和长达四分钟的2017年弗吉尼亚种族冲突事件真实片段,用力地喊出“这还不够”。
Ron这样的做法,没有解决黑人群体内部的分裂和不信任,没有解决仍声势浩大的仇恨团体。
更重要的是,从1970年到现今,种族冲突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仇恨的毒焰仍在将无辜之人无情卷入。
《黑色党徒》不乏轻松幽默,却仍是一份毫无妥协与让步的政治表达。
影片的第三个种族观讨论,关注媒介的力量和黑人形象的呈现(representation)。
Underrepresentation (未被充分代表) 是近年来好莱坞热议的话题。
自《乱世佳人》中的黑人保姆开始,电影史上不乏黑人角色的身影,让黑人群体“未被充分代表”的言论有些站不住脚。
但Spike Lee毫不留情地在影片里剪进《乱世佳人》那著名的场面调度,给出了对黑人大银幕形象问题的辛辣讽刺,嘲笑那自以为是的“善良黑奴”刻板印象。
或许在Spike Lee的论调里,这些种族和谐1.0的作品都是拍给白人看的。
它们是从白人的角度出发,用站在高位的思维和态度,创造出单维度功能性的有色人种角色,带给白人观众自我感觉良好的道德满足感。
而对于另一部影史留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Spike Lee更是采用它所开创的平行剪辑,对格里菲斯完成了一次无可挑剔的嘲笑,给了白种人主导的电影史狠狠一击。
愚蠢可笑的3K党们穿戴整齐,齐聚银幕前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而在同一个时空,黑人群体在控诉与反思遭受过的暴行。
《黑色党徒》活用媒介的力量,让观众自行去思考一个从没被提出的问题:这改写影史的名片,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
勇敢聪明的黑人小警察战胜种族主义坏蛋的故事,因为是真实事件而给人加倍鼓舞。
但与此同时,3K党的前世今生,仍活跃着的领导者David Duke,夏洛茨维尔的愤怒与暴乱,和无辜民众的流血牺牲,也因为是真实的,给人加倍的不寒而栗。
《黑色党徒》用丰富的电影元素和真诚的态度,呈现出一场兼具乐观与悲观种族讨论,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real shit。
即便并非黑人,之所以可以感同身受“歧视”,会在看到Ron在被白人警察不分青红皂白地扣押在地时愤怒涌上心头,或许是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是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
或者是女人在男人为主的职场之内要对着男性领导的调侃笑而不语,或者是外地人在本地人隐隐的排外言论前装聋作哑。
故事本身很简单,警察Ron作为卧底,在同伴配合下监视3K党社团活动,最终破解一次危机,顺便也交了个女友。
传统犯罪剧本。
有趣的是,Ron是一个双面的设定,由真正的黑人Ron和他的搭档犹太人Flip演绎。
黑人Ron会说所谓的白人口音的纯正英语和黑人英语,负责担当电话里的交涉;白人Ron由Flip担当,负责出面参与实际3K党的活动。
他们既要不时地交换情报,确保“狂热的纯种白人Ron”这个设定不崩塌,Flip也要学习Ron的声音,使得电话里的Ron和真人不要差得太多。
Flip是生活在美国的犹太血统白人,并不非常的Jewish,也没有特别考虑过黑人被白人欺压的现实状况。
毕竟,他不是黑人。
但当他自己身临其境地潜伏到3K党的社团活动,感受到周围白人对黑人赤裸裸的反感和恨意时,他的表情从困惑、震惊到反思,也开始慢慢投入这项额外的工作。
另一方面,真Ron他是一个渴望成为警察的黑人,对社会上黑白之间的势力倾斜有自己的认知,会用空气拳头发泄自己的不满,但从未想过颠覆和革命。
从一开始的警察录取面试,他就收到一个灵魂拷问:“如果有人骂你黑鬼,你会有什么反应?
”他尊重制度,第一次作为卧底潜入黑人大学生举办的酒吧演讲聚会时,看着周围呐喊着“black power”的黑人,眼神中也有不解,觉得这些人太过了。
在侦查3K党的活动过程中,每个角色逐渐浮现,有些白人是真的恨黑人入骨,有些白人仿佛还对一些黑人明星略有好感,狩猎、侮辱黑人不过像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和社交方式。
隐藏在诙谐幽默的巧合背后,是一段真正的流血斗争史。
影片中的人在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那部掀起无数白人对黑人的唾弃和仇恨,复刻了当年的观众真正的反应,面对白人就化身夸夸党,面对黑人则嘘声不断。
卧底中的Flip高举双手应和着侮辱的词语,眼神却十分冷静。
影片最后放了2017年美国的种族冲突片段。
为什么黑人地位如此低下?
从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讲已经有50年,但因为肤色而引发的偏见依旧存在。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和我一起看该片的朋友问:为什么白人如此仇视黑人?
或许是因为,人的观念太难扭转,人类的包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更新。
我们发明了文字、文学和艺术,它能够保存优秀的思想,也能够让糟粕苟延残喘。
种族冲突这个话题,在接下来的50年,依旧不会过时。
“我们在讨论革命,你们却还在讲什么特写镜头?
”当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小子们冲进戛纳会场的时候,政治影响了戛纳,这个日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
2018年,戛纳将《黑色党徒》迎进了卢米埃尔宫,斯派克·李导演的新作,一部愤怒的电影。
电影中的高潮部分用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剪辑来展示3K党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场面和黑人集会,以此展现美国社会中双线的政治生活并表达导演的抗议。
《黑色党徒》讲政治的视角十分特别,它以反击电影史中鼎鼎大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种族歧视内容而引出自己希望种族平等的观点。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电影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因其使用平行蒙太奇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等而成为以后早期电影叙事技巧的集大成者。
但其内容以南北战争的背景且充满着种族歧视的内容,并直接成为3K党观影“圣经”。
《黑色党徒》这部直接回击《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作品,因其强烈的政治性大受争议。
现在再将《一个国家的诞生》拿出来批判其内容,并不合适。
但以它电影史的地位,且作为3K党的“标志”之一,斯派克·李的目光并不能将其忽略掉。
与其说站在黑人立场的斯派克·李在反击《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如说他反击的依然是那种族歧视的思想。
双面的身份 说回到斯派克·李, 斯派克·李是对美国种族历史文化和融合有自己深入的理解的,同时他也并不一味的将黑人放置于弱者地位,同时甚至可以看出他对黑人运动的一些不当行为的不满,这在他的《为所应为》中都可感受的到。
《黑色党徒》延续着《一个国家的诞生》的黑人白人的地位之争的问题。
《黑色党徒》依然有着类型片的外衣,卧底警察的故事也并不少见,但斯派克·李像《为所应为》中那样的设计的剧情和人物不仅仅牵扯到黑人和白人,隐藏的犹太人也被提及。
斯派克·李在这里面呼应了《一个国家的诞生》:3K党认为是犹太人带领黑人民兵洗劫庄园。
卧底警探其实是主角罗恩和他犹太同事菲利普组成的“虚构”的罗恩,这种“虚构”既是荒诞的,同时也是复杂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合”表明了,在电话另一端,黑人和白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电影中的罗恩一个试图在混乱中认清局势的人,作为一个黑人,他对黑人处境不满,作为一名警察,他不能完全同意黑豹党的做法。
他似乎就代表着斯派克·李的目光。
作为黑人,斯派克·李要反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为代表的种族歧视,但作为一个具有洞察力的美国社会精英,他试图在激进的两个种族中寻找落点。
所以,他用反击的平行剪辑段落就不代表着他失去了理智。
罗恩与黑人大学生联盟的领袖在桥上的对话,更像他的自问自答。
他借罗恩之口说出了他的对自己的定位:具有双重意识即既作为美国人又作为黑人。
同时也在询问着:不能从体制内进行改变吗?
斯派克·李对黑人身份有着极高的认同,所以他完整呈现了夸梅·杜尔的演讲并伴随着一张张发亮且深情的黑人的面孔。
斯派克·李在本片中加入了喜剧元素,他明白在当今,以彻底的黑人意识形态输出必然会导致白人观众的不满,这是他妥协的一面。
但他喜剧效果更多的来自对3K党的描绘和嘲讽的对比上,不着重让黑人去复仇,着重去刻画3K党徒的愚蠢。
例如:3K党领袖组织的白人聚会上,负责安保工作的是一名黑人警察。
这些处处体现着他的蔑视的态度。
平等而非推翻 《黑色党徒》的平行剪辑中黑人认为《一个国家的诞生》直接导致了3K党的重生,白人则在仪式和观影中享受着《一个国家的诞生》带来的快感。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民兵意图强奸庄园中的白人女性,《黑色党徒》中,3K党筹划着对黑人的袭击。
“白人万岁”和“黑人万岁”交响。
当我们观看《黑色党徒》时,当它引发巨大的争议时,我们就应该相信,斯派克·李想要的不是以黑人题材获得怜悯与赏赐,他要的是揭开电影史在某种程度上的伪装!
它迫使观众去重新想起那部在电影史上赞誉满满的电影的内容和其所代表的思想。
它不像《黑豹》,但又确实有相似之处,《黑豹》本身没有明显政治诉求,甚至带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根据鲍里亚的观点来看,意识形态本身的效果就已经内在于电影摄放机器之中,所以如果将《黑豹》和《黑色党徒》两者如果结合分析的话,无论是有意和无意,两部电影背后都可以看出“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的呼声,超级英雄黑人也可以做,同样的,电影史黑人也能发声。
况且,《黑色党徒》激进吗?
从前面的论述就可以看出,它是愤怒的,但它并不激进!
一方面受限于类型化的处理,另一方面,它不想创造什么,它不要求推翻,它的思考是两面的,它只要求平等!
《黑色党徒》并不想发明一种全新的拍摄手法、剪辑技术,或建立一门独属于黑人的美学,它沿用着格里菲斯的手法来拍摄电影。
即使很多人批评用格里菲斯手法来反击格里菲斯依然是在白人话语权下做无谓反抗,但用格里菲斯手法不就是恰恰表明了,电影史不是专属于白人的吗?
这不就是要求平等的呼声吗?
黑人可以在同样的技术上表明自己的立场,完成自己的表达。
这部电影来的太晚了,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晚了一百零三年,但它终究到来了。
坦诚的结尾 当罗恩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他却被告知销毁掉任务的记录和证据。
这个社会依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 在《黑色党徒》饱受争议的结尾,一段段纪实片段让整个电影的呼喊获得有力的现实支撑的原因,《一个国家的诞生》所代表的歧视带来的后果依然存在。
一些评论认为这样的结尾是在逼迫观众强行代入导演的政治立场,但其实这正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的部分,《阿甘正传》都是将观众直接放置在意识形态之中(手段的高明与否另当别论),而《黑色党徒》则是让自己的意识形态与观众发生冲撞,因为它展现的是真实的画面,它需要观众脱离电影这个“虚构”,去审视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仅限于热血、感动和流泪。
所以,斯派克·李是坦诚的,在他眼中,他的“虚构”和他眼中的“真实”是一致的。
在当今电影的政治表达上,像斯派克·李这样坦诚的表达并不多,我更愿将《黑色党徒》作为斯派克·李心声的吐露。
当我们鼓励导演的作者意识时,必然要考虑到,政治观点和发声一定是作者范畴内的一部分。
我们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可以表达作者的思考、作者的理念的,这其中也必然包括政治思考和政治理念。
正是因为电影的艺术属性,所以才使它和政治的表达不可强制分开。
这部电影跟《绿皮书》一样是关于黑人平权的电影,又跟《副总统》一样也怼了一下美国的右派和川普。
本片满是各种人物梗对于不了解美国当时文化的观众有点不太友好。
也对字幕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刚出那会儿没有中文字幕,我为了推荐给朋友看自己尝试做了一半的中文字幕就崩溃了。
真的很难把梗“本地化”好在最后有字幕组把这字幕出了。
果然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比较靠谱。
说上一段插曲是为了佐证作为内地观众我们可能很难完全理解影片的全部魅力。
但是确实是一部值得花时间的电影。
他讲述了一个黑人警探卧底进入了美国最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团体3k党的故事。
本故事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是导演还是加了很多私货这也让电影多了几分戏谑娱乐效果。
特别是在怼川普这件事情上,真的是明线暗线各种来生怕别人看不出来。
开场的白人至上的演讲用的演员是亚力克.鲍温德。
他是谁呢?
他可是宇宙第一的川普cosplayer呀。
接下来台词上各种“引用”川普名句类似于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
等等(电影副总统里也出现过这句)最后直接上川普本人的演讲影像了。
老美果然全民娱乐政见不合连领导人都涮啊。
影片的思想传达方面,并没有一味的卖惨来呼吁关注,它用更理性的态度去想要怎么改变现状。
影片在正面方有三个人比较重要:主角罗恩,主角搭档菲力 以及黑人妹子帕翠丝。
三个人也带代表了面对种族问题的三个态度:菲力代表的是非矛盾核心角色那些漠不关心的人。
一开始菲力是“被忽悠”进入卧底行动的,他不是直接受害者,这个事情对他来说没多大感触。
随着事情的进展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
而妹子帕翠丝的是矛盾直接受害者中的以暴制暴者。
她对白人充满不信任甚至可以说是敌意,对整个执法系统则是充满敌意的。
整天想着怎么革命,跟罗恩约会的时候聊没两句就回到种族革命上。
某种意义上她也是个种族施暴者,只是她处于弱势方。
最后是主角罗恩,他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平权斗士该有的范本。
他深知仇恨解决不了问题,他希望从内部去解决问题,在制度上在根源上解决问题。
虽然他一开始也很幼稚,在面试的时候被问及遇到歧视问题的时候还反问领导这会发生吗?
但是他也是唯一一个没被仇恨蒙蔽的。
最后,片尾的影像让人很沉重。
这是美国近期的社会现象,各种白人至上的思想随着川普的上台再次崛起让人感觉历史又开始倒车了。
历史倒退的时候,需要这种提醒。
但是又觉得这么说挺扯淡的,我们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倒是本片真正让我意识到“狭隘”两个字的具体内容,这种狭隘目之所急比比皆是。
没办法证明历史是不是在主动选择这种狭隘作为推进的力量。
但愿世界大同的理想还在吧,但愿我们身边的族群还没有分化至此吧,但愿他们经受的一切都会被我们幸免,但愿所有执着和忠诚都不会演变成狭隘吧。
人类好不容易取得的进步,可能很容易就又退了回去,毕竟我们是不大会从历史中学到什么的,不碰南墙不回头的基因倒是一代代相传的。
你可以想 但不能说
一星半。美国已经到了随便拍一部黑人运动影片就能得奥斯卡提名的程度了吗?40分钟弃
全片最钟爱的一幕剪接起全片最不喜欢的的一段,就像一个侦探小说用了极其形式主义的方式来设置悬念,却用了一个极其无趣方式解套一样,矛盾。
就种族问题的展现上比《绿皮书》更为犀利,但是故事后半程有点无聊。
福茂瞎了 *20181024二刷 意识形态直白了点但没什么大问题,不时闪现的网大气质比较碍眼以及配乐太特么难听了
斯派克李除了搞笑以外,一无是处。这片还能成为金棕榈热门想起来也是挺恐怖的。
卧底KKK,全靠一张嘴,智力太低了。
20190127 Harry Belafonte痛述革命家史和kkk集体观看学习《一个国家的诞生》那一幕应当被载入影史——一边是种族的平行蒙太奇,一边是电影史的平行蒙太奇。Lee比黑潮时的自己更激进,这种媒介自指可能也是今年奥斯卡不多的亮点,反思作为电影本身的历史和意识形态性
too long too boring
工整文学脚本与周正视听处置,配上射影含沙的“恶意政治隐喻(笑)”,本来也就是不讨厌但挺没意思的电影,最后一转到纪实片段突然有点震撼。
我们通常把这种电影叫做:挑口水电影。
离了政治正确这片子就毫无可看性了
hmmm.. I can’t
哼,又来黑川宝
Beautiful
戏谑意味,论黑白平权zzzq,黑白分明大背景下这出黑白联手来个黑白极端小调和玩得还挺有意思,结尾直打川普脸。
看完心里堵得慌,纽约上映第一天的下午场,半黑半白的观众一起大笑着看完之后沉默地走出剧场,仿佛不愿意回到此刻的现实之中。然而并不觉得是Spike Lee最好的片子之一,大概七十年代他还太小,不免纸上谈兵。最燃的倒是开播前的一连串黑人制作新片预告,仿佛风起云涌的七十年代重临。
棘手的美国种族问题,导演敢于踩着红线,用电影形式表达自己的忧虑。作用应该还算是比较积极的。... 但影片淡化了激进的黑豹组织的攻击性,强化了三K党的反动性,顺便把犹太人(针对反犹运动)拉进了黑人阵营... 倾向性/舆论导向有点过头了...
是那种平庸,略高于令人反感的平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