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写短评给打了两星,不甚尽兴,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首先,就长片而言,剧情太小儿科了,不过这不是硬伤(很多优秀的长片也是弱剧情),主要是本身就薄弱的剧情还充斥着矫情做作。
藕断丝连的两位是身为青梅竹马的女主和韩男,12岁时女主随家人移民加拿大,九十年代远渡重洋就等于断联了,两人对此深感遗憾。
12年后,感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男主通过脸书找到了成年后的女主,两人依旧投缘,天天视频电话热络联系。
然而,一段时间热聊(网恋?
)后,女主觉得这样的关系没有结果,主动切断联系。
不久之后,女主在美国乡村作家工坊认识了纽约犹太男,部分出于身份考虑,很快就结婚了。
又过了12年,韩男休假期间来到纽约,两人时隔24年终于再次相见,后又就此别过。
这两人这么多年来的交集确实有些人淡如菊的小清新和小遗憾在里面,但深刻的羁绊是完全谈不上的。
两人势必是有些缘分在的,但既然不管处于被动还是处于主动都放弃过,再来思考人生的另一条走向,就有点缺乏意思了。
人生确实有很多如果(what if),这些如果容易在人脆弱时袭来:如果当时选择了那条路会怎样?
如果当时和某某人进一步发展关系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选择去别的地方会怎样?
我们只能亲身经历一个选择的结果,所以免不了(尤其是在对当下有些许不满或者感到些许遗憾时)想到当时没有走的那条路、没有选择的那个人、没有去的那个地方。
那自己想想就好了嘛,本来就没发生过的,本来就是被放弃的选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拍成个电影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也不是不行,但至少这种遗憾感需要更多的情绪感受支撑才能稍微站得住脚。
此处可以对比 Return to Seoul,虽然我觉得那片子也一般,但比起 Past Lives 还是丰富很多的,至少把女主对故乡的羁绊和复杂情绪拍仔细了。
不少人解读是韩男其实是故乡的象征,她时不时流露出来的怀念和感慨其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
当初离开不是她选择的,是她父母的决定,在长大后,她对自己的出生地、自己成长到接近少年的地方,有时是怀念,有时是自主想象、附加美好。
但她又是个很好胜心强、很 self-driven 的人,从首尔到多伦多又到纽约,就她的价值观而言,明显是条向上爬的路。
那她就很矛盾了,一方面是怀念故乡、剪不断理还乱,另一方面又想走上人赢人生,那真挚的自我反思就很难存在了,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就模糊不清了,毕竟自己都没想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认知上、情感上,都蛮自我矛盾的。
女主对白男丈夫说,她有韩裔美国人朋友,但她这个青梅竹马不一样,是韩裔韩国人。
不管他们一样不一样,他们确实不一样,其实韩裔美国人之间也不一样,韩裔韩国人之间也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对她来说如果是她不向往的(体现在做无聊的上班族、和父母住在一块等显得不独立自主的东方生态),那她寄予美好向往和期待的是什么?
是对方24年不见依旧对她念念不忘、24年未见依旧把她当做心中唯一的白月光?
是故乡始终不会抛弃她、不会拒绝她、因为她可是从首尔走到了宇宙中心呀?
我好像有点 being cynical 了,但片中隐含的矛盾情绪,确实是观影过程中不适感的主要来源。
补一小段,为什么这种创作会变成毒瘤?
因为A24这种标榜独立小清新的美国公司,容易被因缘这种亚洲本源的概念吸引,把创作者对这些概念的粗浅理解和再创作当做精髓,用他们的资本制造一批又一批看似新奇有实在内涵,实则连创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文化根基本质究竟是什么的命题作文。
这种伪概念又能轻易在西方观众心中 ring a bell,他们本身也不熟悉、不懂这些概念,故事又是熟悉的西方叙事(这里主要讽刺美式小清新),身份政治加持,还有点(法式?
)忧伤调调,特符合21世纪有文化有世界格局新青年应有的品味取向。
骂完了。
准备被骂。
中国观众和影评人可能永远都理解不了片中美国丈夫存在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大部分时候,他们水平的天花板也不过是看看高级言情小说)。
对我而言,片中的美国丈夫不仅是三角关系能够产生叙事的基石,更是推动主人公对“身份”“爱”“人生”命题进行讨论,勾连意识与潜意识间的通道。
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个美国丈夫作为双人关系的障碍存在,片子里重逢后所有peaceful的散步聊天,都会是且只是一种“保持客套的表演”,会很快被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矛盾所击碎。
那么整个故事的调性既不会温柔也不会淡淡忧伤,而是彻底撕开客气和陌生的伪装,暴露出过往人生中无数委屈怨恨的刀光剑影,再掀起一场相互角力的血雨腥风……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anyway,人和人之间的坦诚和沟通,有时恰恰要在“不可能”的状态下才能实现。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事实上,对我而言,这其实是一部主角是“美国”的电影,而“美国丈夫”只是美国作为角色介入人物表象叙事的载体。
片中与其说是男女主角在“谈恋爱”,不如说是韩国和美国在谈恋爱。
从开头到结尾,无处不在充满了对美国、对纽约、对在那里可实现的一切梦想的赞美和肯定。
这部电影的出现,呼应着当下美国和韩国文化蜜月期的相互表白。
像所有恋爱中的人一样,说句早安晚安你好再见都能琢磨出千八百种狗粮的味道。
所以它可以平铺直叙,细碎,平淡。
然而,即便它平铺直叙,细碎,平淡,最后的第三幕一定是两个男人的见面。
两个能够代表纯正本国文化的男人,因为对同一个女人的爱,坐在一起,以她为桥梁,沟通。
甚至,最后,她也消失了,只剩两个男人,开始用英语沟通,说“我和你,也是一种因缘”。
(我靠……美国主旋律的深耕程度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不可谓不可敬,美国人为她要个奖也是池中应有之物。
)这个片子唯一的叙事技巧,说白了就是由女主提出的一道题——“已知:我那么那么爱他,他是我的childhood sweetheart,20年的感情,但我还是选择了你。
问:我到底爱的是谁?
”回答某个男人的都应该拉出去活埋到兵马俑坑里陪葬。
她,她的梦想与爱情或某个男人都无关,但与荣耀、价值、自我实现有关。
关于这一点,“美国丈夫”是知道的。
他了解她,成长后的她。
而非童年记忆里那个扭捏于谈情说爱的小女孩。
他与纽约一样,是她成为她自己的实际支持者。
而男主角则代表着她原生文化的印记,是童年,是母语,是她脱生出的一部分自己,作为一个角色,与自己进行对话。
所以,对于男主而言,这里的cultural shock是她居然把一切都告诉了自己的美国丈夫,而美国丈夫竟然欣然接受妻子外出跟自己约会。
(我相信也是这一点,让国内由男性及gay占领的影评人们感到如鲠在喉,怀疑导演失误。
)殊不知导演正是用这种方法,把整部片子拍成了献给美国的一封情书:你看,你连我最亲爱的人不是你都能理解,所以我最爱你。
我总说,“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精髓既不是民主也不是科学,那些词都太大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在于“讨论”,在于相信“理性”而非“幻想”的力量:we can simply talk about everything,honestly. 没有什么真相是沟通和对话不能触及的。
也只有在此基之上,那些“说不清的”“不可言说的”的情感,才有了存在的证明。
而片子里把“因缘”“前世”当成一个"韩国文化"话题被反复提及。
它本身是为男女主的关系做梗,却是在她与丈夫的讲述中首次提及,最后在男主的自我确认里结束全片。
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呢?
我说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在于“讨论”,在于相信“理性”而非“幻想”的力量。
而东方,恰恰相反。
yep,神秘的东方力量……它对西方人来说,尤其好使,所谓“缺啥补啥”嘛。
But we all know that's bullshit.……总的来说,电影带着淡淡乡愁,是对被遗弃的东方老家,含泪露出的一个资本主义商业微笑。
两个男性角色的塑造都高度符号化,缺乏可信度。
但是演员的表演,尤其是女主角,填补了剧本的孱弱和空白之处。
整个片子看完,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其实是全片的最后一个长镜头,文诺拉送别了郑海盛上车,然后她转身,步履缓慢地走过一栋栋房子,最后回到自己家门前,她老公在那里等他,然后她抱着他放声痛哭,那个镜头既是她对海盛的送别,也是她对她自己的过往人生的告别,对她作为一个移民甚至是二次移民(从韩国到加拿大再到美国)的过往人生的告别,对故国、对母语、对文化、对乡愁、对眷恋、对回忆,对一切的一切。
以前看火箭发射的场景,总有那样的时刻,总指挥拿着对讲机喊着,一次分离,二次分离,其实对于移民群体来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一次、二次分离。
一次分离是身体的分离,是诺拉在12岁时随着父母踏上从韩国到加拿大的飞机。
二次分离是情感上的,自主选择地,和母国以及文化的一种告别。
正如诺拉在纽约见过海盛以后,那也是他们第一次见过,她回到家,在卫生间和老公聊天,她说,海盛是那么的韩国,想法很韩国,对一切事务的看法也是那么的韩国,而她自己,已经不那么韩国了,虽然她身边也有很多韩裔美国人朋友,但是和他们比起来,海盛是韩国式的韩国人,而不是美国式的韩国人。
这样的对话发生在洗手间,很有意思,一个有很多镜子的地方,最适合反观自己了。
这不是诺拉第一次在心理上与韩国主动拉开距离。
当海盛通过网络给他看首尔,然后问她什么时候会回来首尔时,诺拉说,我移民两次才来到纽约,我想在这里做成一些事情,我想在这里过好我自己的人生,可是我现在每天都在查回去韩国的机票,后面那句潜台词她没有说出口:退回去,那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那个时候,她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与故乡韩国以及韩国的一切进行切割了。
但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想做成一些事情在这里”,只是那个时刻她找到的一个借口,她曾在同学问她为什么移民时随口说韩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又在海盛问她时随口说现在要拿普利策奖,最后在纽约时海盛又问,她说现在想拿托尼奖。
那永远只是她信手拈来的一个借口。
即便最后她的生活就像是他丈夫打趣时说的,嫁给了一个犹太作家拿到美国绿卡,然后搬到一起住可以节省房租,甚至当初在一起或许也只是因为碰巧二人都单身。
其实她在乎的并不是拿什么奖,并不是“移民两次,想在这里做成一些事情”,她只是想过一种自由自在、没有太多束缚和枷锁的人生。
然后碰巧,遇到了她丈夫。
文诺拉最初在网络中与海盛聊得火热的时候,恰恰是她一事无成的时候,新移民最容易在这种脆弱的时刻抓住故国这根救命稻草,作为心理安慰,庆幸的是,她后来醒悟了,虽然她嘴上说的还是想拿文学奖那样的借口,但至少内心里,她已经知道她不想再回到韩国,也不想再有一个一切都十分韩国的另一半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移民群体,二次分离更为重要,即便如文诺拉作为1.5代移民已经不存在任何语言和文化障碍了,但是二次分离对她来说依然是一个漫长甚至是有点挣扎的过程,否则她最后不会在家门口抱着丈夫痛哭。
东亚人的苦楚就在于,即便经历了这么多,也不过只是为了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已。
假如文诺拉已经是美国公民,不需要为了绿卡结婚,甚至不需要奋斗事业,不需要“”想在这里做成一些事情“,她会回到韩国找海盛吗,会把海盛带到美国来吗?
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澳洲每年有4万的配偶移民拿永居名额,你以为都是为谁留的?
女主不会陷入旧情的原因:她费了两次移民的工夫才来了纽约;她小时候想拿诺贝尔,青年时想拿普利策,中年想拿托尼奖,这些奖都得在美国才好拿;她可以为了绿卡而嫁人;所有这些沉没成本在那摆着,这就是她自我认知的根基,所以她根本不可能回到过去,代表故土的男主只是一种情愫,一个东亚人的形象。
如果女主是个大学毕业被家里人送去美国的留子,学的也不咋地也没有美国梦,也融不入当地,正琢磨回国开个民宿,那男主这旧船票绝对能上她的船。
女主在描述男主时说:“他是个很韩国的韩国人,挺有肌肉的(确实是个双开门)”,这明显是一种第三方观察的口气,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对这份旧情有多冷漠,最后的一哭也只是觉得这情节很好哭而已。
而对男主来说,女主是个反复离去,反复抛弃自己的角色,他这辈子一定要来确认一次女主对他是有情的,不确认这事他就没法做到认知协调。
最后他得到答案了,女主挺给面的,还把他介绍给现任老公,给了他一个人生中的位置,这就够了。
当然最终解决问题的是“轮回理论”:我们这辈子不用纠结在不在一起,反正咱俩这段也只是8000轮回中的一回,还有来世呢,这一世就这样吧,不强求了。
挺好的,信佛挺好。
最近几个月大数据让我看到了很多次past lives的海报, 昨天临时起意提前下班去看,后果是哭肿的眼睛今天依旧没有消肿。
不算长的电影讲了一场横跨20多年的牵绊,或许有些观众会觉得彼此错过却依旧美好,但我还是觉得遗憾,可能因为自己心里也有一个类似Hae Sung的人,而我们还没有错过那么久,再做些努力或许还来得及。
如果把自己代入这样的结局,我其实有一点生气,好像我们不能在一起就是输了,我不想输,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同时,也尽量和彼此靠的近一点,说不定很久之后,轨迹就能重合了呢。
叙事徐徐推进,而我却那么频繁地被感动。
很多个我都从Na Young变成了异国他乡的Nora,很多年后只有Hae Sung才会叫起这样的本名。
在我给外国同事解释中国传统名词的时候,Nora第一次给丈夫解释Yin Yun时的神情也会出现在我的脸上。
Nora常背的那个普通黑色托特包和我的通勤包好像好像,所以我总觉得这是part of me on the screen,看起来就更有代入感。
Hae Sung醉酒后隔天在家吃饭的场景会让我忽然想家,想念家里餐桌的固定座位,以及只靠吃饭的动作就能被体察情绪的安心。
两个人很多年后终于相见时,我在想,我们再见时又会是怎样呢?
在地铁上他们面对面站着,用含笑的眼睛看着彼此,但我觉得眼底都是伤心,他们看起来那么般配,但抓着扶栏的手靠得再近也终究是没有握住。
影片中一些镜头让我想到了另外两部电影。
两人坐在Domino park台阶上相望时错开的眼神让我想到爱在三部曲,但少了初遇时的心动,更多的是怅惘,彼此猜测着对方的心意,或许满心想的都是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吧。
之后在bar聊天时,Hae Sung对两人在一起可能结局的想象也比lalaland里的蒙太奇更让人心碎。
电影最后等Uber的那2min,看的我好煎熬,心里一直在跟着紧张。
他们会接吻吗,他们转过来了,他们会接吻吧,他们就这么看着在想些什么呢!
再不靠近就要来不及了,接吻好不好!
但他们始终都只是认认真真望向彼此,然后礼貌拥抱,我说不清这到底是不是克制,但又觉得释怀。
因为如果不这么做,就相当于他们都要放弃各自的生活,而没有什么交集的现实已经是他们各自做出的坚定选择。
Hae Sung上车后Nora独自走回家的那一小段,我咬着嘴唇哭的肩膀一耸一耸,那条路我记得我也走过,就不禁会想如果我现在是她,我得有多难过啊。
散场时还不到8pm,从暗暗的电影院走出来,外面的天光还很亮,East Village的街道比以前任何一次走都更好看,这让我很困惑也更伤心。
犹豫了两三个block要不要把这个电影推荐给他,还是拿出手机给他发了消息。
我很想叮嘱他一定要去看,因为这里有我想对他说的话,我们离得那么远,见的那么少,但我真的还是很想你。
我很想告诉他,去年生日那天我许下的愿望里有你,很多委屈或大笑的时刻也都会很想告诉你。
在那些说不出口的话里,也一直都有希望你过好自己人生最最诚挚的祝福。
但我已经没有了给喜欢的人发小作文的勇气,我很怕你说那些关心、鼓励、分享的歌都没有任何含义,而我没办法抱怨。
今年調度看的最舒服的電影,調度輕盈、情感涓涓細流,大量由左至右的平移鏡頭猶如人生的歷程般,只會繼續前進,不會捲土重來,最多就是相隔多年久別重逢,聊聊彼此的近況,聊聊兒少時期的童年往事,想舊情復燃,真切地在此生繼續交纏,可時光飛逝,彼此都有了牽掛,早已不是童年時的自我,同時又有身在他鄉的遙遠距離,怎能放下一切再次交纏呢?
電影透過「因緣」探討了兩人對前世今生的假設,前世是否有過交纏今生才又再次相遇?
可今生的距離相隔遙遠的兩岸,即便有緣早已在童年時便緣分已盡,相隔24年再相遇,只能隔著無形的距離盡地主之誼帶著青梅竹馬遊覽紐約的大街小巷,眼神充滿著久別重逢的愛意,可最終告別後仍舊要回歸生活,讓過往成為過往,讓因緣在此世暫時劃下句點,待來世再相逢。
作為新導演的處女作,題材不新鮮但勝在鏡頭調度極佳,演員之間的眼神交流也拿捏的恰如其分,劉台午和格麗塔李透過眼神的交流演出了那種久別重逢情感依舊的濃烈情感,即便肢體語言情感表達極為克制、壓抑,依舊能透過眼神的交流感受到暗潮洶湧的往日之情。
另外除了調度輕盈外,35mm的膠卷攝製也為畫面增添懷舊的美感,為紐約增添迷人的風貌,跟兩位漫步在紐約的知名觀光景點,猶如在看伍迪艾倫的電影般,既能看著兩位主演交談,又能感受城市之美。
A24已經成為亞裔移民題材的代言片商,題材不新鮮但確實情感真誠、後勁強烈,明年奧斯卡希望能黑馬入圍。
PS:劉台午演的非常好,每個眼神都暗潮洶湧,既流露出今非昔比的哀傷,也流露出往日之情的思念,從韓劇《戀愛大戰》就開始欣賞他,實在好喜歡他在片中的表演,尤其本人英文其實超好,要在片中裝做自己英文很破實在是難為他了。
★★★★#之前的我們#pastlives #劉台午#格麗塔李 #約翰馬加羅#席琳宋 #A24
因缘是佛教用语,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
因缘际会是因为有缘份的关系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相会。
他们每一次相遇都是因缘际会。
八千次的相遇,才能促成一对姻缘。
而他们,有缘无份。
《奇葩说》有一个辩题是“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
”辩论中两方人马唇枪舌战说着利弊,看得观众纠结不已,而在电影中,两个人在十几岁就已经做出了选择。
两个人都选择了自己,放弃为他人改变。
女家里为了更好的环境选择了移民,女主为了不想回到韩国而主动切断了和男生的联系,女生在写作营因为孤独和那个美国人恋爱,最后提前结婚,为了拿到绿卡。
电影中看起来好像女主是他们关系的唯一问题,是那个一直逃避因缘的人,好像她回到首尔,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他们幸福生活在一起。
是这样吗?
男生何尝不是自私地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他选择学中文而不是英文,因为觉得对他工作有帮助;他在中国因为孤独认识了女朋友,直到和女朋友分手之后才飞去美国见那个女生,那时候距离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已经隔了十几年了。
只不过男主一直固守以前的自己,接受家庭和社会对他的期待,三十几岁还住在家里。
而女主不断探索自己可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各种可能性。
所以男主说他喜欢女主一直在不断追寻自我的路上,每一次见面都会问她的理想。
彷佛那也是他自己的理想。
我也很喜欢女主对爱情的态度,会投入也很清醒,看到没有未来就会主动结束,永远只抓住自己能够到的东西,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
看完这个电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她在大城市,他没有放下一切跟她去。
后来他们没有在一起。
爱人嘛,失去这个也会有另一个。
当然也有遗憾,毕竟人生如月,缺时总比圆时多。
再见,再也不见。
最后在等车送男主走的时候,他们望着彼此,好像要把对方刻进脑子里。
可能都知道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他来见她,是因为当初的告别太过突然,这次见面是为当年的情事画一个句号。
不甘也好,遗憾也好,走完这条街,回到两个世界。
这部电影固然有很多不足,但是它足够真诚。
它像是导演的一段回忆投影在大银幕上,非常私人,让你为之心神荡漾。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个想要寻找的人?
我有。
他是我小学同学,长得高大,眼睛笑起来眯成一条缝。
老坐最后一排,老是不写作业,被老师惩罚。
但是他待人很有礼貌,会骑单车载我出去玩。
他妈妈是医生,他会跟我说一些医院怪谈。
后来他转学了,离开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
后来才发现我很喜欢他,喜欢到后来暗恋的人都像他。
后来他偶尔回来过暑假,他没来找过我,我看到他也当陌生人。
莫名其妙的自尊心和没来由的赌气让我们后来再也没说过话。
再后来,他奶奶去世之后,他就没回过老家了。
小时候看综艺节目,节目组都会找明星最想见的人和他见面。
我就想着我要是当明星了,最想见的就是他。
高中的时候qq流行,在qq上搜过他的名字,但是同名的太多了,况且他也不一定用本名当qq昵称。
现在也还是想找到他,想看看他长大了是什么样子,想问他记不记得我。
某些词语不能发,限制了我的词汇量——我说的就是脏字。
看之前我就知道这狗嘴吐不出象牙,但内心总还是希望有所突破。
结果比我们那几位女导演还厉害,这我真是没想到。
这皈依者还有比赛吗?
首先我必须说,故事其实还行。
把故事聚焦在女主身上,以24年后男主与女主首次见面开场,然后随着两人的话语向观众一步步剖析两个人的过往才对吧!
就像《长别离》那样——逐渐把观众带入女主和男主的情感世界。
这可倒好,完全按照时间线来剪:24年前2个小孩,然后12年前两个青年人,然后是24年后的两个人见面。
真就是完全按照小说的结构来做剧本,把毫无关系的两个小孩放到观众面前,足足浪费了20分钟。
“请问,他们俩是谁?
和你封面海报的俩人啥关系?
他们俩和故事有什么直接联系?
”真正的要想讲抗日战争,咱们就要从中日两个国家谈起,要谈中日两个国家就要从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开始。
让观众足足难受了45分钟,才真正讲到了故事的核心,电影一开始的提问:这个亚裔女人和那个白人男人与亚裔男人什么关系?
你可真有范儿,比tm安东尼奥尼、费里尼还懂作者电影。
然后在这个故事刚有一些有趣的地方的时候就果不其然的结束了,请问两个人在美国的时候聊了什么呢?
哦,聊前45分钟观众已经知道的事。
观众处于前45分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无聊,后45分钟发现前45分钟貌似挺重要,但因为无聊已经忘了的窘境,总之,你俩当初处挺好,后来就因为女人想要如何如何就不联系了,后来呢?
没有后来了…… 然后咱们说说私货。
第一张画面。
你还有脸问我,这3个人是什么关系?
这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吧,女人离白男如此近,身子同白男一道转向亚男。
女人在那矫揉造作了半天,跟夜总会公主似的,最恶心就是最后眼神朝向摄影机。
啥意思?
一个女人和什么种族的男人上床决定了她的身份?
结果怎么着,还真是这么个意思。
小姐姐多少年颠沛流离,从韩国两次移民到美国。
咱也不知道怎么加拿大还要移民到美国,还为了早点拿到绿卡和这个美国人结婚。
到加拿大的时候说,韩国得不到诺贝尔,到美国的时候说加拿大拿不到普利策。
行行行,可和丈夫说的是,“你忽略了一点,我对你的爱。
” 啊?
这是男主在韩国时的打扮。
这是男主到美利坚的扮相。
这是个什么情况?
亚洲人到美利坚是必须打扮成美利坚土生亚裔的模样吗?
美利坚有这个要求吗?
穿我在原来国家的装束会被认为不符合美利坚核心价值观吗?
还是因为你们美利坚都是捡破烂的,所以穿的太好会让你们自惭形秽?
就为了矮化丑化本民族男人是吧。
很抱歉啊,本民族男再丑也比不上您二位邋遢,俩臭要饭的。
就这还要我们亚男强行挽尊。
啊,对对对。
你做的都对,因为你就是你。
就我能理解女人会这么想,真的。
但是你给我个理由,这个男人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要说这些?
这个时候,人是必须是欲言又止的,是有万语千言但碍于公共场合说不出口的。
我飞了18个小时,跑到美国来见你,我不是要跟你说,你当初离开我做得对,我要是你我也离开,不说一句话。
那我来这干嘛?
电话不能说。
意难平的心绪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
维托里奥的《终点》讲的就是这个事,我们在公共场合想表达埋藏许久的情感,却因为公众空间对私人空间的介入无法表达。
同样有名的电影《相见恨晚》也是表达同样的情感。
我飞了18小时的飞机,我是想至少听到什么或者说点什么的。
结果,把这一切归为了东亚男人的含蓄,合着我们东亚男人不是人,就见到你那个啥一样的男人是人。
看见他,我们就服了。
“你好幸福,我要是你我也这么做,”这都违背人性,反正一切丢给神秘的东方哲学就行了。
还有保留节目:原国家的各种不好。
你们美利坚的亚裔女导演是都统一培训过吗?
就这个词就没有改过的。
那女主从加拿大又移民去美国是几个意思呢?
因为加拿大也不给加班费吗?
剪辑沉闷,剧本拖沓且对丈夫的刻画几乎没有,白人丈夫就是个纯花瓶。
第一次登场就是玩游戏,这个角色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个男人貌似有些脆弱但也无可奈何,东南男人一样脆弱但也无可奈何。
总之大家都很肌无力。
整体就是沉闷,一切锅都甩给玄而又玄的“因缘”,反正洋人也搞不懂,搞不懂就对了,东方哲学就是让你搞不懂。
预警!
轻微剧透~这部电影注定无法让我特别客观评价,异地恋故事非常戳我泪点。
这部电影整体的铺陈极度的克制和细腻,男女主贡献了非常精彩的演技,尤其在大屏幕上看,格外动人。
(还隐约担心欧美观众山猪吃不了细糠,看到观影中周围人也有撒泪,我就放心了)急着赶回家视频通话的急迫,等待接通的期待,卡顿的网络,skype的铃音,织就了无比真实的情感。
从聊到天亮,到聊到睡着,到错过的电话,千言万语不过一句“如果我在在就好了”,无论是感性没有战胜理性的现实,还是爱的程度无法跨越地理的距离和时差,那都是正确的选择。
没有什么比我来看看你,并且体面的告别,更完美的结局。
感谢这部电影,没有狗血。
三个主角都那么好,就更让所谓的遗憾没有那么遗憾了。
他很好,对你也很好,所以我们的故事就放在past life或者是next life吧。
就像李仙姬的歌唱的“这一生没完成的爱,这一生没完成的姻缘”能把“姻缘”这个词给欧美观众讲明白,确实厉害,观影结束我们都在感叹,韩国人可真的是掌握了获奖密码啊!
🌟🌟🌟🌟🌟节奏,人物塑造,配乐,视听语言,都很完美!
夕阳里的风吹起车窗里女主的头发,拍得太美了!
酒吧的告白让我泪奔,告别时摇曳的裙摆,拥抱前的犹豫,放开时坚定且洒脱,泪奔again。
彻底跟Na yong告别之后,Nora有丈夫的拥抱,真好。
不继续胡言乱语了,强烈推荐!
昨天和男友去看A24拍的《过往人生》,故事剧情很简单,女主Nora自小便因家庭因素搬离首尔移居加拿大。
她与青梅竹马 Hae Sung自小分开,在二十出头的时候通过Facebook联系上又失联。
直到又是十二年过去,,两人于纽约重逢。
此时她已经与同是作家的犹太人丈夫结婚。
但作为已经在美国漂了10年的我而言,这样所有的故事都在欲言又止之间,和《花样年华》一样,永远停在它最美的时刻,就是我所理解的东亚文化里的爱情故事。
虽然译名为“过往人生”,但故事里讲的“yin-yun”(我觉得就是因缘),是佛教意义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命运,“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所以这一世哪怕只是与你这样坐在彼此面前,也或许是来自上一世的缘分。
所以Past Lives,其实应当翻译为“前世”。
片中有一段,是时隔24年。
Nora终于和Hae Sung在纽约见到彼此,有趣的是那一段丈夫和Nora躺在床上的自我剖白。
丈夫说,“这是一个特别棒的故事,两个青梅竹马时隔二十年重聚发现彼此mean to each other,而我就是故事中的evil white husband。
有时候我想问,现在的生活你想要过的吗?
如果我们没有在那个艺术家之家遇见,没有恰好都是单身,我不是恰好和你喜欢一样的书和电影,我们没有为了房租住在一起,没有因为需要绿卡结婚,那我们还能在一起吗?
这算不算缘分呢?
”黑漆漆的电影院里,对此过于感同身受的男友,憋笑已经憋不住了,被这过分相似的故事走向露出惊讶的神情。
他知道,十三四岁的时候的我喜欢在脑海里编小剧场。
我有一个喜欢的男孩子,但别扭如我,没有向他表示亲热友好,相反我牟足了劲,一定要在成绩上超过他,为此我起早贪黑学习,连0.5分的误判也要计较,还把偷偷去网吧玩龙与地下城的他告到了老师那里。
还写他和其他男同学的BL文。
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幻想,我十四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会叫好友们来家中玩耍,而他也在其中。
但不知为何他会比其他人到得早些,而我们会因此在雪中漫步,我用我幼稚地小脑袋,日复一日地完善着这个故事得每一个细节,却也知道我生活在南方,一年也未见得下一场雪。
直到我生日那天,父母祝福我之后就去给我的生日聚会买菜了。
我告诉小伙伴们9点在超市门口集合,正穿着睡衣在家中看书。
却突然收到他的消息,说他已经到了超市门口,我狐疑地换好衣服出去接他,却看着天上突然飘下漫天的大雪;接到他后我们只是一前一后沉默地走着,另一位朋友突然叫我去接他,于是我们又折返回去,无言地平拍站在超市门口,看着飘雪,连超市也适时地放起了俗气的情歌。
我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正如我的“脑内”小剧场所设想的一模一样。
直到朋友来临,雪立马就停了,因为温度太高,地上的积雪也迅速融化,如果你起得晚一点甚至不知有这么一场雪。
只有我两坚持,那是 一场短暂而又盛大得降雪。
然后十七岁的我就去美国读书了,也不再和他有什么联系。
直到我二十一岁的生日,他第一时间发来消息祝我生日快乐,我惊喜地说,你居然还记得我!
他: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的; 我:什么?
他:你十四岁生日那天满天的大雪后来我二十二岁的五一回国,提前问在部队工作的他,五一有假吗?
他说他们是不按照普通的节假日放假的,怎么了?
我说我回国探亲。
他竟立马去向上级打报告,请下了三年都没用过一天的假。
回到家乡的我们,其实已经和对方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了,我们聊不进什么话题。
他陪着我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的绕,他突然问,“你觉得小时候的喜欢是什么?
”,我回道“很简单,只不过是想多和那个人共度一些时光罢了;所以你小时候喜欢谁?
”他:我们从初一到高三都在一个班,你知道我青春里的每一个人,所以我也没法给你编出一个答案;你呢,你小时候喜欢谁?
我:就像你说的,你也知道我青春里的每一个人,所以我也没法撒谎。
而这,就是故事的结尾,我们谁也没有言明,那个不言而喻的答案——但这就是东亚人的感情里最好的解决了。
在十年前我喜欢着你的时候,你恰好也在喜欢着我。
在《过往人生》后段,他两坐在酒吧里,Hae Sung说这趟旅行让我忍不住想象如果我们没有分开,是不是也会恋爱,分手,结婚,有着这样的后续,但我意识到我爱的,就是离开的你。
而女主说,现在坐在你面前的这个我,并非12岁的那个人了,我不是她。
可是这不代表,她不存在。
我们早已属于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世界,但是那些过去都是真实存在的。
从电影院离开,接近立夏的西雅图,有着到晚上10点才缓缓暗下来的漫长夕阳。
我抱着男友,两个人咯咯地笑着不停。
他玩笑说若不是男女主是韩国人,他都要怀疑是否根据我的故事改变了,就连女主小时夸口要得普利策这一点,竟都一模一样。
我笑着说你真的不用担心我childhood sweetheart,我不会和他回到家乡的。
因为这个故事,男女主不仅仅只是一段爱情故事,其实它说的是对于移民而言,只能怀念却永远不能真的回去的故土。
是我不再属于那个世界,但我重新(多次)选择了新的世界。
譬如昨日死,譬如今日生。
“snow boy”,甚至不是我的前世,而是我的前前世。
我的前世是纽约,是和男友回纽约玩,我自在地展示着从前捉襟见肘的我,穷得只剩下快乐时,获取快乐的种种渠道。
走在East Village的街上,我在幻影中看到了前世的我,在街角崩溃地大哭,R抱着我立在雨下无言而痛苦。
现在想起来,那仿佛是上辈子的事情了。
R在我遇到男友前的一周,在我正为laidoff而痛苦之时,突然从这些年里成长起来的他,变得attentative起来,他却剖白到,当年之所以花了两年才说出我爱你,是因为直至如今近40年的人生里,你也是我唯一用过爱这个词的对象。
我对你,至今仍然拥有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种情绪——爱,喜欢,欲望,嫉妒,痛苦,气愤……但又无限期地只希望你平安喜乐。
而我只是想,“现在你面前的这个我,并非五年前的那个人了,我不是她。
可是这不代表,她不曾存在过"。
电影里,还有一段,是男主的丈夫说,你知道吗你说梦话的时候会说韩语。
尽管连Nora自己都以为,她除了和家人已经几乎不说韩语了,连父母都不再叫她Na Young。
他说这也是他努力学习韩语的一个原因,他总觉得有这样一部分的自己的妻子,是他想要去奋力以这个语言本来的形式去理解她的。
黑暗里,男友亲亲我的额头,因为我知道他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奋力地学习着中文。
只是因此我想,或许如果不是,我还在坚持以这个语言写作,或许语言本身也会成为Past Lives的一部分,然而当自己在某种夹层之中生活之时,语言又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
我原以为我英语没有什么瑕疵,最近会发现,我仍旧会说一些好笑的表达,比如相机进水,维修店问我有什么问题,我:the camera can't be opened",店家迟疑了一会儿问:what do you mean?我才意识这么多年了我还是会用”打不开“来形容无法开机(can't turn on)的情况。
在自己的前世和今生中,我总是在追求着未来——更好的生活,更大的世界,更有意义的事业。
只是常常发现在这不同的轮回中,往往无法快速切换,直到过往的人生,完完全全地成为了过往。
Nora的白人丈夫认为自己是这对跨越重洋的“ex-lover”的阻碍,他忧伤疑虑地预想那个戏剧性的滑落。但事实上是,所有人,包括Nora和海盛,都不会认为这种事件会发生。相当朴素的亚裔题材,带来一种奇怪的观感,两人具体的联结如此薄弱,回望与驻足又那么持久。简直像那种古早时期生死契阔的爱情故事。最喜欢结尾告别处的闪回蒙太奇,生硬锐利,像吞入一块玻璃。
消化了一天多,意识到这片子让我感到最不适的是暗流的优越感(NYC > Toronto > Seoul,Herself >= American Koreans > Korean Koreans),可怕的是我觉得创作者本身是不自知的,且觉得自己蛮委屈的。在缺乏自我反思的前提下高歌自身贫瘠的体验和感受,自以为是 感天动地的 melancholy 其实不过是平凡个体的沾沾自喜,我觉得是当代美式独立片界的最大的创作毒瘤,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 A24 的财富密码。
好矫情造作,一查导演果然是个女的。一个舔狗男舔了三十几年不远万里追着舔到最后留下一句看到你幸福我就满足了和你老公真般配云云的话然后转身离去。。。。女主和韩国男有爱情?全程我没看到,,就网聊了几天然后突然不联系?神马玩意
3-3.5 cliché that I don’t hate :D I like “we love each other but we can never be together” relationship
乏善可陈。我同样也是12岁移民加拿大,随便抓个故事都比这精彩。想起来17年在瑞士某小城的喷泉下拍照,突然有人喊我中文名,抬头看到是小学暗恋我的男生。我在新加坡过境找过他,后来我在海牙实习他也来找过我,每次都是一起吃个饭聊聊近况,每次他都让我讲慢一点。
移民的类型真多啊。而我呢?二十二岁时以为香港到此为止。三十岁又来一次。在大流行大封锁期间。诀别爱人,不断地诀别爱人。不是同样的人生境遇,没有一起出走,被打断的团聚,渴望,恨,痛,无可奈何,任它去罢。走到的竟然还不是英语国家。牙牙学语。我的梦里不是中文,我的梦没有声音。对她说理解她的选择。对她说我没有回头路。那等待我的命运是什么呢?Nora想拿的那些奖,我不想,我只好奇我能活到哪一岁。
预算:1200万首周末票房:23万北美票房:1118万全球票房:4253万上映日期:23.06.02上映周数:41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906北美最高排名:10发行方:A24
Bold audacious smart 最后那个沉默pause是最狠的设计 very touching但是没有touch到我 大概我就是一个讨厌太多配乐蒙太奇的snob 紧紧追踪被小心翼翼藏好的snob 启发比感受大
情感蛮到位的生活流小片,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思,能看哭一众欧美影评人也在情理之中,东亚人对感情的内敛克制,大抵是横冲直撞的西方人所无法理解的,某种程度上算是呈现了一种情感奇观。当然,对于看多了李安、花样年华和假如爱有天意的东方观众而言,这份含蓄与错过似乎又再熟悉不过…别人如何明白透,实实在在踏入过我宇宙
涉浇失败
东亚人自己的《爱在日落黄昏时》。
差不多在去年,我处理了生命中一段局部相似的感情。每个人都要往前走不是么。和小雷在咖啡店坐着的时候,我说起二十六岁,十八岁甚至更早之前的一些故事,就像是说起别人的事了。东游西荡,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东西走,其实并不存在错过,甚至不存在迟到早退,我们只是顺着一股水流或者一阵风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
童年恋人在十二年后通过互联网重新认识彼此,进行了一段短暂的跨时区“陪伴”。二十四年后两人终于在美国相见。见面时,女孩已经结婚了七年,男孩刚和在中国认识的女孩分手。爱意和人都没有变,那变得是什么呢?是人对爱情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吗?里面没有任何的Drama,每个人都很温柔,用着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爱意。感谢片尾字幕给我留了足够的时间,让我在黑暗的影院擦干眼泪。
中间那一段的夫妻睡前对话写的实在是好
白男丈夫要是真的知道亚女生活有多痛苦,绝对不会觉得所谓的childhood sweetheart有多浪漫,十二岁的小女孩也不会知道。女主说现在的生活就是移民的答案,多年前男主的母亲也问过女主的母亲为什么要移民,因为她的两个女孩子在亚洲这样的环境下很难成长为这样的女主啊,现在的女主就是移民的答案,跟白男的这种婚姻关系也是亚男绝不会给予的,亚男甚至做不到情绪稳定地小吃飞醋,学韩语就为了听懂妻子的梦话,masculine在这种温柔平等的对话中不值一提
1年制创意写作班速成作品,diaspora版婚姻生活,小红书镜头语言+公众号剧本,即便用了那么多长焦恋物特写,也不能复刻出aftersun提供的那种personal obscure sadness。三人坐在酒吧里聊天老公在旁边抠手机那段还不如ph上看一个ntr片来得带劲……即便想描绘回不去的故土情结,却因为根本缺乏现实主义空气而变得虚浮无根,只能让前男友抱怨加班太卷带过几句。所有以自己为投射的创作者能否稍微考虑一下,阐述你淡如菊的人生或许不需要浪费观众一个小半小时的时间呢……感觉拍这个电影就是想让本土初恋男亲口对她说出那句“你移民出来是正确的选择 韩国没有你发挥的空间”
这真的是一部温柔电影,感谢这被善待的前半生,它存在过。连带着你没有来过的20年,我拥有如此多,我不再恐惧未来,这是我的财富。
3.5,好像要講一些新東西,又好像什麼都沒講。過往人生=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而錯過就是錯過了,人生不是按可以重來那樣設定的。A24的視聽基本盤還在,大全景的平移+原生韓國人與移民韓國人行走。開頭的他們三人什麼關係,與白人丈夫的“按情節你們要在一起拋棄我了”消解有點意思。#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
这才是成年人该看的情感电影。
新一代移民创作者的态度是,我眷恋过去,但我绝不回头。久别重逢不是爱情的开始,而是要刻意避开所有文化碰撞,才能维护的脆弱美好回忆。同时新一代创作者们不再执着于国别认同,不再以故国作为坐标原点,而更加确定和深入探索自己这一群体的存在。现在(丈夫)并非不可替代的选择,过去(青梅竹马)也不是难以承受的永恒割舍,惋惜难过,也只不过是一场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