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的妹妹的第6部电影,电影本身质量参差不齐,但你永远可以相信演员张子枫……这电影换一个人真的就一点看点都没有了。
原生家庭、外部环境、少年犯罪与救赎,这三个因素加上整个故事框架其实可以是个不赖的题材,但剧本能力太弱鸡了,特别是两起命案的发生看得人一脸黑人问号???
是认真的吗[捂脸]叙事逻辑失衡,节奏混乱,情节转换生硬(看得出删减痕迹),人物行为更是动机不足,台词更是可怕毫无生活感,直接拿来当先锋实验话剧好点儿,搞成电影既悬浮又老土……加缪与西西弗的石头,热爱小说,北京与香港……这些没有起承转合、前后文没有映射的点就全变成了工具化的符号表达,失真、做作而矫情。
看了幕后更迷惑了,竟然与《我的姐姐》是同一位导演!!!
和当初看《无极》和《三枪拍案惊奇》一样震惊脸[恐惧][Emm][Emm]全片只有两位年轻演员的表演能看了,连徐帆的配角都十分敷衍。
张子枫真的信念感超强,估计全剧组只有她相信这个故事。
最后是男主,前三分之一很不错,后半段有点用力过猛,但比起刘昊然吴磊,觉得他的脸和状态特别电影感。
某人一直在犯困😪
暴力会有很多种方式,其中包括完完全全的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他不用做那样一个西西弗,如果他能够不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推那块石头上山冷漠是一种因素吗,或许很多制度也不够完善,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只是觉得按照那样的模式发展下去,最终人生尽毁是一种必然。
是一种他只能够去接受的现实,是他不愿意相信却存在的现实。
如果之后,是否有一种方法,能够解脱他的现实,不再是奋力去够那样一根稻草,不再需要自我寻找希冀中的明天。
“西西弗的石头”贯连起整个剧情,一开始那个石头只是提到的石头,到后来那一块石头变成了流着血的石头,变成了两个人心里都不掉的石头。
两个人想法不同、经历不同,走上了不同的路,恰恰那个铁轨也是分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整部电影有点抑郁,但这种写实的拍摄方法让人更能走进剧情,感同身受。
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家庭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多重要,反映出犯罪心理的一个演变过程,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这个社会多关心一下青少年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
整部电影取景点非常的美,尽收眼底的那种真实感。
一定要去大荧屏欣赏这种来自真实世界的美与恶的感受,希望对我们去关心下一代,有得到一点帮助!。
值得推荐。
值得去看哈!
很有创意的一部电影,情节紧凑,步步紧扣主题,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叙事结构很清晰,一卷神器的伍佰音乐卡带可以让主角拥有特殊能力,在播放这卷卡带的音乐时,可以穿越时空,改变错过的爱情,本片讲述了生死之隔的恋人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重新开始并双向奔赴的故事。
有情感的纠葛,也有穿越的烧脑,爱恨交织,彼此寻找爱情,非常推荐观看。
冲着张子枫看的,但是,这男主是什么?
要相貌没相貌,要身材没身材,要演技没演技的,为什么还有人捧!!!
又是一个学霸和学渣的组合,看不出女主怎么就对男主那么上心了???
男主那是演戏吗,有时候简直跟白痴一样,一到强烈感情戏就是转头、远景,又或者是别人的脸!
高中上学就背一个空空的书包吗,那书包一看就是没装什么东西,拍电影能不能认真点???
里面装几本书很累吗???
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男主为什么要听那些小混混的话,为什么要给他们钱,为什么就被那个所谓的老大赏识!!!
而且这个老大还说出“你们都瞧不起我”的话来,我的妈呀,你不是老大吗?
这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啊!
最后,摔下山坡就能摔死俩人,这段真是把我笑死了,我还以为男主是故意杀人,原来只是破坏尸体!!!
对了,还有,张子枫的成绩只是班级三四名,全年级十几名,怎么就有机会做交换生了???
她不被选上太正常了吧???
而且这事不需要钱吗?
不需要跟家里商量吗???
《再见,少年》是由焦雄屏监制、殷若昕执导,张子枫、张宥浩主演的青春电影 。
该片于2021年8月27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同时,这一天也是张子枫的生日,该片经历了定档撤档再到最后定档在张子枫生日的当天,可是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作品上映至今豆瓣评分却仅有5.0分,数据让观众朋友们也是很震惊。
该片讲述了在千禧年(2000年)社会转变背景下,故事发生在南方小镇上,“好学生”黎菲与“坏孩子”张辰浩,在同一个班级从高一走向高三,他们各自经历了时代大潮下家庭的变迁,一起摸索着未知的生活,奋力而坚韧地成长起来。
看似完全两个世界的他们,曾经无限接近、彼此相伴,却最终在个人选择与外力挤压下,渐行渐远,走向了轨道的两边。
一段消散的少年友谊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
众所周知,张子枫加入的电影代表着收视率,从出道至今,她的演技可谓是小花中突出的,甚至和老戏骨搭戏也能承受住,业内不少演员对她的评价都很高。
不得不说,时隔一个月,小编看的第二部电影,依旧是张子枫的作品,而《再见,少年》却比以往作品评分差到爆,原因有以下几点。
剧情逻辑不合理,前期节奏慢,多处地方不符现实。
整部电影运用的是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开篇是32岁的黎菲坐在审讯室自首高中校园的案情。
然后陷入回忆,回到了千禧年的故事情节。
故事前期节奏较慢,后面反而节奏变快,观众看前面很难入戏,好不容易入戏,又拉快节奏,导致剧情逻辑不合理。
尤其是后期红衣小女孩死的莫名其妙,大刘哥喊小女孩出去,没一会而就跑进来带张辰浩去到了案发现场。
不合理的地方首先理发店是在市区,而案发现场反而是湖边、郊区。
其次大刘哥表示,自己只是掐了她一下,她就死了。
从剧情中看小女孩是来打工的,是大刘哥店里的员工,算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
那大刘哥掐她的原因是什么呢?
还有黎菲邻居家的那个哥哥,失踪去哪里了?
这点直到结局并没有得到解释。
最后,多处地方台词前言不搭后语,导致观众似懂非懂的看完这部电影。
除了简单的逻辑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和现实相悖。
虽然千禧年2000年很多东西是不如现在完善,但是法律部门也不是完全不管用的,女主看见男主的作案过程还可以冷静的把作案工具销毁,那个年代的未成年就已经这么成熟稳重了嘛?
并且指纹采集不到等到现在女主自首才发现。
虽然上学应该听老师的话,但是老师抓早恋能理解,影响学习。
但是管同学之间普通交朋友的问题是不是不合理,从高中就开始传递“你和他交朋友对你有什么帮助?
”这种观念,难道交朋友不是看眼缘和合适,而是看能在对方身上获取什么?
这种价值观就是不对的。
而女主为了交换生的机会说不理男主就不理了,后面这个机会没了反而又回过头来管男主剧情是不是有问题?
导演殷若昕的电影处女作不够成熟,经验不足。
2021年张子枫参与的作品播放迄今为止高达七部。
《唐人街探案3》《我的姐姐》《秘密访客》《岁月忽已暮》《中国医生》《盛夏未来》评分都很高。
而《再见,少年》却仅有5.0分。
仔细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的导演和《我的姐姐》的导演实为同一人。
两部作品的口碑却是截然相反。
甚至有网友怀疑“张子枫被过度消耗,没有用心演绎,演技差到爆。
”导演殷若昕在采访中也对此有所表示,《再见,少年》是她的电影处女作,拍完全部成片有4个小时左右,而后期为了到2个小时左右,删减了大量剧情,也因此导致该片剧情逻辑不合理等很多问题的出现。
因为这次她和张子枫的合作,让她选择了继续和张子枫合作《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之所以在当时有很大的反响,也是因为她通过《再见,少年》的拍摄和制作后有了更多得经验。
但是不得不说,因为尝试拍的第一部处女作后,第二部作品就得到了很好的成就,殷若昕导演也是很厉害的人物。
同样,每部作品都有好有坏,该片中的价值观依然是值得思考的。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
——歌德”这句话是黎菲在写黑板报时,第一次答应帮张辰浩补习功课,写下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目标与理想是活着的意义所在。
虚度光阴可以给你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是并不能给你持久的生活带来转变。
实现理想的过程虽然是艰辛的,但是却是给自己乏味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让人生也变得更有意义。
“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他一定可以在梦想和实务之间找到平衡。
”政治学中分为唯心主义观和唯物主义观,而唯物主义讲究,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人也一样,就像一粒种子,它撒在哪里最终就会落在哪里。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意为人们要认清楚形式,不要做无谓的反抗,要顺势而为。
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大多数的人遇到问题都会选择反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但其实有些问题是自己本身解决不了,认输不是怂,而是在保全自身的基础上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人一旦学会了怎么还手,就停不下来了。
”“我不一样,我靠不了被人。
”这两句话也是张辰浩选择沉沦的原因,说他错了是对的,遇到问题的第一件事不是逞强,而是找警察或者有能力的人解决;说他没错也有道理,母亲车祸变成植物人,父亲除了喝酒就是赌博,自己还是一个未成年,当他擦边考上高中时,他已经有了决心做一个好孩子,要债的人紧逼,同学的远离,老师的不理解,都成了他最后沉沦的导火线。
黎菲问她为什么不去报警,站在张辰浩的角度上,就算报了警又如何,警察可以抓住坏人,可是却也改变不了现状,父亲确实欠了债,母亲也一直卧床不起。
当然该片还运用了《西西弗的神话》这一典故,当然因为导演的经验不足,导致这一典故没有成为点睛之笔,反而画蛇添足,让观众云里雾里。
但是不得不说,如果将这一典故运用恰当,将会对影片进行升华。
内地电影现在越来越喜欢有关校园暴力的题材,希望借此呼吁青少年在其中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毕竟人生轨迹就如同火车轨道一样,一个想去北京,一个想去香港,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旅程不同,终点也不一样。
选择在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西西弗的石头早点扔掉,也许黎菲和张辰浩会有不同的人生。
听说这个故事起源于导演的学生时代,经过多年的沉淀生长,回望与凝视,终成了导演的处女作——每个电影导演心中的那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几年前看过剧本,对于它如何呈现在大银幕上,我还是十分期待的。
听说片子从审查到上映几经波折,然而豆瓣评分似乎不高,有的评论甚至直接把它打入了“烂片”的范畴,我心中有些疑惑,殷若昕导演有《我的姐姐》珠玉在前(实际拍摄是在“少年”之后),和编剧游晓颖携手塑造了非常有力的女性形象,她们对社会文化积习的剖析和诘问令人振奋,同时又有女性视角的细腻入扣,意蕴悠长,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的。
《再见,少年》作为殷若昕导演的处女作,有素有电影学者之名的台湾电影人焦雄屏做监制,游晓颖做文学编辑,并已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数个奖项,为何正式上映很多观众并不买账?
带着这个疑问,一个工作日的晚上,我开车跨越了北京的八环来看这部排片甚少,又即将下线的电影。
两个小时后从电影院出来,已经是北京的午夜时分,东三环国贸写字楼还灯火通明,恍若白昼,坐在车上,我的思维凝固在了另外一个似远又近的时空里,那里仿佛也有我的少年时代。
我对同伴说,我好像知道了答案。
这是一个注定只属于少部分人的电影。
它探讨的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情感,像母爱或者初恋那种能够天然收获共鸣的母题,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独特、更自我的表达,尽管影片宣传方打的是少年友谊这个点,但似乎并不准确,这种情感,不是爱情,甚至也不是友情,我理解为是一种在少年时期所独有的,和他人之间最真挚的深度关系。
我认为这种表达是真诚和可贵的。
我的工科同伴说,他想到最近一次饭局上的聊天,恰好在座的有几位都是和学生时代的恋人结了婚,大家总结说,还是那个时候的感情最单纯。
我说,对,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各种计量规则不屑一顾,看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
那种“我为的是我的心”的孤勇执拗是青春期限量供应,过了那个时期就魔法消失,大家都变成了头脑不简单、思虑很周全的社会人,谦虚好学,忙着进步。
影片的影像风格堪称冷峻,既没有要搞唯美浪漫青春回忆,也没有要去营造暗黑悬疑气氛,故事缓缓铺陈,千禧年的南方小城,起伏的坡道和不知伸向哪里的铁路,老旧的单位宿舍楼和凌乱的教室,街头突然关门的碟片店,永远闪着暧昧灯光的洗头房,封闭、懵懂,落后、悸动,带着隐隐的颓败和迫不及待迈向新世界的狂妄,这是30+一代人走过的青春,也是男女主人公生活的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女主人公和大部分那个时候的高中生没有什么不同,一个是从小地方来到了大世界的乖乖女,一个是勉强考进高中的小混混,来到新环境,他们身上都有一些我们似曾相识的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敏感、探寻和格格不入,同样地,他们身上也都有一种隐隐的力量在迸发,张辰浩决定好好学习创造个奇迹,黎菲也面临着更多优秀的竞争者,两人由于物理距离上的靠近逐渐熟悉,黎菲答应帮助张辰浩补习功课,上下学的铁轨路上、同桌的教室里、街边的小吃摊上,两人的心理距离逐渐拉近。
故事节奏让人感觉在看很多年前的日本老电影,写实、平静的画面中暗潮涌动,似日夜交替时的海面,两个新入学少年的邂逅,轻快、平缓的校园生活,似笼罩着海上夕阳残霞的余韵。
随着太阳慢慢沉没到海平面以下,两人相似又不同的背景逐渐显露,张辰浩和黎菲的家庭都在经历着动荡和变故,生活图景一点点揭开,传统矿业的衰败、时代更迭的浪潮席卷了两个家庭,黎菲的爸爸从“主任”变成了“黎工”,往日的安稳优越不复存在,张辰浩的家庭本就风雨飘摇,父亲的下岗让这个家庭更加陷入困境,面对家庭变故,两个少年的反应也耐人寻味。
黎菲作为一个表面上的“乖乖女”,实际骨子里是一个“抗争者”,她可以在察觉到家庭变故后反过来鼓励父亲,从自己当干部的“降级”的心理变化历程告诉父亲“这也没什么”,这样对大人的反向鼓励在影片中出现过几次,在和老师的几次对峙中也能看出来,黎菲并不是一个在家庭和师长的保护下像外表看上去那样“乖”“顺”,她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精神力量的人,是一个对外来的规则和规训不断抗争的人,这样的精神世界和张辰浩的“创造奇迹”是相同的,是两个少年冲破脚下土壤、不断向上生长的最原始的力量。
而处在一个风暴漩涡里的张辰浩被席卷下沉,沉向一个巨大的黑洞。
他想要出来,却失去了招架之力,他向往光明,却好像找不到光明的出路,班主任问他家里有什么事情,可以说出来。
他毫不犹豫地掩饰拒绝了。
这是张辰浩的生存之道,在无数次的失望和无助之后,他早已关上了那个仰仗家人、师长之门,他靠不了任何人,那个世界分明早已给他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那里并不欢迎他。
这也是为什么黎菲在一次次质问他为什么要继续混时他立刻与黎菲泾渭分明地划清界限,对他来说,黎菲是另一个世界的一道光,这道光转瞬即逝,似乎有点意料之中的意思,太阳终会下沉,世界终归黑暗。
光消逝后,他遁入黑暗,在那个世界里,去依附,去争夺,再也无法轻易说出,我要创造奇迹。
他还在学习,还没放弃,他伸出手想抓住光,却显得那样无力。
黎菲,在班主任的要求下为了争取出国名额暂时疏远了张辰浩,又因为帮助同矿区子弟让张辰浩陷入争端,她意识到他们已经无可避免地渐行渐远,这本来是个我们多多少少都听过的关于宿命的故事,两条平行的铁轨偶尔相交,终究要奔向他们各自的方向。
他们那段火车同行似乎也说得很明确,一个要去北京,一个要去香港。
两个无论无论从表象还是象征意义上都完全不同的目的地。
一个好好学习,前途光明,一个披荆斩棘,前路崎岖。
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都会告诉我们,不要和“坏孩子”在一起。
却很少有人问,“坏孩子”是怎么变坏的。
仿佛他们天生就是坏孩子,就是需要和其他孩子隔离的。
他们背后的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原因,似乎不可能靠谁的一己之力去改变。
这种大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并没有阻挡住黎菲,她坚信自己知道张辰浩是什么样的。
他不该这样。
哪怕不被任何人理解,她也要去奋力地推那块西西弗的石头。
终于,飓风来,张辰浩被卷入了杀人事件,他无可挽回地迅速沉降,绝望之中他伸出手,那个时候他知道,唯一会拉他一把的人是黎菲。
他们似乎并不互相了解,就像那时候的黎菲不明白已经走向光明的张辰浩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继续当小混混,张辰浩也不明白,黎菲那一次次竭力又徒劳地劝阻究竟又有什么意义。
然而在警察带走张辰浩的那个酷暑阳光下,黎菲在他耳边告诉他,那块石头已经被我扔掉了。
张辰浩从震惊、不解到激动与泪水,两人对视的那一刻,我确定他们懂了。
这个时刻还出现在黎菲在不远处目睹命案的那一幕中,少女的表情在刹那间经历了震惊、绝望到泪水和决绝,这一刻是对那一刻的一种深深地回望。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你的故事,但我无条件相信自己心中的那个你。
在我坠入深渊之时,我相信你会向我伸出手。
是的,我会,一次又一次。
从这一点上来说,两人都经历了孤独与绝望,他们的命运如此不同,注定渐行渐远,但他们偏要去推那块石头,一次又一次,直至黎菲举起石头,给这命运以致命一击。
也把自己的人生带向了未知的深渊。
终于,风平浪静,万物归位。
两个人都经历了煎熬与惩罚,少年的孤勇带来的改变从来都不是现实的利益,它带来的改变在内心,在张辰浩在狱中拿到口琴微笑的时候,我知道,黎菲,你赢了!
你改变了一个少年的命运,在人生的长河里,如果曾经有人那样地一心想让你好,甚至不管对自己好不好,你已经遇到这世上最幸运的事,因为大部分人可能从来都没有体验过那种与他人之间最纯澈最真挚最热烈的情感。
这种情感并没有什么精密的计算和判断,却让你从另外一个人那里体会到,自己如此微不足道的人生之珍贵,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至诚至真,即使挥别再见,即使短暂同行,这种东西依然会牢筑心底,坚不可摧。
哪怕身处迷雾,太阳也会升起。
祝你我都有这样的幸运。
片中的男女主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青少年形象,一个是乖乖女,而另一个是顽皮男,两人在一起的相处总感觉非常违和。
但在学生时代还处于懵懂时期的他们还是成为了好朋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观念越来越不同,分歧也越来越大,两人也最终分道扬镳。
总体感觉全片的剧情非常乱,槽点较多,逻辑性也不强,还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比如把男孩的凶狠的表现放大了,此外长大后14年后的女主依然显得如此年轻。
这是一个注定只属于少部分人的电影。
它探讨的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情感,像母爱或者初恋那种能够天然收获共鸣的母题,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独特、更自我的表达,尽管影片宣传方打的是少年友谊这个点,但似乎并不准确,这种情感,不是爱情,甚至也不是友情,我理解为是一种在少年时期所独有的,和他人之间最真挚的深度关系。
我认为这种表达是真诚和可贵的。
我的工科同伴说,他想到最近一次饭局上的聊天,恰好在座的有几位都是和学生时代的恋人结了婚,大家总结说,还是那个时候的感情最单纯。
我说,对,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各种计量规则不屑一顾,看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
那种“我为的是我的心”的孤勇执拗是青春期限量供应,过了那个时期就魔法消失,大家都变成了头脑不简单、思虑很周全的社会人,谦虚好学,忙着进步。
影片的影像风格堪称冷峻,既没有要搞唯美浪漫青春回忆,也没有要去营造暗黑悬疑气氛,故事缓缓铺陈,千禧年的南方小城,起伏的坡道和不知伸向哪里的铁路,老旧的单位宿舍楼和凌乱的教室,街头突然关门的碟片店,永远闪着暧昧灯光的洗头房,封闭、懵懂,落后、悸动,带着隐隐的颓败和迫不及待迈向新世界的狂妄,这是30+一代人走过的青春,也是男女主人公生活的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女主人公和大部分那个时候的高中生没有什么不同,一个是从小地方来到了大世界的乖乖女,一个是勉强考进高中的小混混,来到新环境,他们身上都有一些我们似曾相识的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敏感、探寻和格格不入,同样地,他们身上也都有一种隐隐的力量在迸发,张辰浩决定好好学习创造个奇迹,黎菲也面临着更多优秀的竞争者,两人由于物理距离上的靠近逐渐熟悉,黎菲答应帮助张辰浩补习功课,上下学的铁轨路上、同桌的教室里、街边的小吃摊上,两人的心理距离逐渐拉近。
故事节奏让人感觉在看很多年前的日本老电影,写实、平静的画面中暗潮涌动,似日夜交替时的海面,两个新入学少年的邂逅,轻快、平缓的校园生活,似笼罩着海上夕阳残霞的余韵。
故事整体概括:一个乖乖女认识了一个小混混,两人当了一段时间的朋友,男主上进了一点,然后女主怕自己被影响不理他。
然后男主堕落了,女主又想要拯救他,男主不理她。
然后男主意外卷入杀人事件,女主包庇他。
多年后,女主回忆往事,觉得双方都因承担法律责任而放下了内心的石头。
首先,剧情非常的破碎,逻辑乱到我不敢相信。
青春剧大部分就是女主拯救堕落的男生或者反过来,然后这部剧就是莫名其妙女主就成为男主的光了,然后又不理他,然后又去找他,然后又去守护他。
我认为女主吃的非常空,不好好读书,整日内心不知道在纠结什么,男主非常自私,老扒拉人家,影响人家学习。
结尾明明混混头子自己摔死了,男主还要用石头去砸他,不知是不是心理变态。
里面有个胖胖叫做梁沐,是男主的朋友,因嫖娼被女孩嫌弃(确实很惨,有钱都被嫌弃)而逃走,从此音讯全无,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交代,他消失的意义是什么?
有什么用?
真的很恼火,可能是我平常看悬疑片和恐怖片看多了吧,对不完整的后续交代非常失望!
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出现呢?
其次,人物刻画很有问题,演技非常的尴尬。
男主原生家庭悲惨,是的,并不令人同情,因为他演技不好。
他笑起来就像铁憨憨,心酸的部分我找不到,张宥浩本身气质有点像混混,但不是令人心疼的混混,是有点喜欢挑事、很普信的混混。
《左耳》里面的欧豪,演技比他好得不是一星半点。
张宥浩的电影,我不会再看。
张子枫演技不错,但是这个女主,和《宠爱》、《盛夏未来》、《秘密访客》里面的人物角色,有很强的重复性。
可能是个人特色太强,情绪表现方式对我来说很熟悉,也就没什么代入感。
易烊千玺的演技,就我个人来看,是挺好的。
每次都很不一样,尤其是眼技,估计和接的本子也有关系,他很会挑剧本。
虽然他下半张脸的控制力有待加强,但是演技依然吊打张宥浩等青年演员。
吴磊演技也挺好,就是太帅了,我可以只为颜值买单,所以没有客观的分析视角。
可见,拍电影的男演员不能太帅,当然也不能太丑。
气质不能很猥琐。
像包贝尔,就属于气质猥琐的。
最后,《再见,少年》的镜头语言也很拉垮,甚至没有《兔子暴力》做得好。
《再见,少年》集合了多位高水准的电影人为其保驾护航,按道理来说不该如此。
监制焦雄屏,操刀过《蓝色大门》、《听说》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
摄影指导赵剑桥,师出赵小丁,曾掌镜《归来》、《金陵十三钗》等佳作,新闻说他为该片打造了极具氛围感的镜头美学。
很遗憾,我觉得好难看啊。
这个电影难熬的地方在于,节奏之差,叙事密度之低,当你以为片子已经过了半小时的时候抬表一看,才过去十分钟。
所谓的现实题材青春片也快成为一种批量制造了,再这么拍下去意思也不大。
真是灾难般的观影体验。
导演的另一个作品《我的姐姐》,我当时就吐槽过,真是高开低走,结尾很烂,没有利用好这么深刻的社会议题。
结局时姐姐态度突然大转弯,跑回领养家庭带走了弟弟,回归了“扶弟魔”的本质,引发争论。
电影当然可以描绘具有争议的剧情,但成功的剧本应该引起的是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而不是愤怒。
既然主张宣传女性站起来就要贯彻到底,结局却还是回到塑造卑微女性,我感觉我被骗了。
跟《我的姐姐》的结局一样,《再见,少年》的结局又一次出现了这种为了将戏剧冲突推向最高潮、角色头脑一热做出我等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一边说着不混了要考个好大学,结果被流氓威胁不肯报警,目击凶案现场也不报警,最后争执中有人失足跌下土坡摔死还是不报警,男女主“心有灵犀”地一起破坏了现场,隐瞒案情十几年。
真是血色浪漫呢!
这个血是我吐的。
另外我想说,国产青春片里,一定要有学霸给学渣补习的情节吗?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感情吗?
为什么不能上课好好听讲啊?
为什么不能找老师啊?
补习这么简单吗?
学渣补习一段时间就真的这么容易进步吗?
写不下去了,反正我很后悔,我就不该看的,这样我就不会这么生气。
从电影整体的拍摄节奏来看确实没有拍摄的必要。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电影中想要表达的那种内心的战斗,人内心处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
这是电影竭尽全力正在表达的。
影片中提到西西弗的神话,我个人看到的就是这样子的矛盾,将石头推到顶峰时我们内心的渴望,但是做不到却才是现实,渴望与现实处境的矛盾时刻让我们做着不喜欢的选择。
少年人的心中何尝没有过香港或者北京。
但是总是会有很多的理由让我们掩藏这样的愿望。
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的有心无力也许会让我们消沉,但是也有可能,让我们想西西弗一样如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与现实做对抗。
或许方法会错,但是我们总在坚持再见认为对的事情。
我们在自以为是的拯救我们以为可以拯救的人。
可能方法错的离谱。
💩
没有逻辑
张子枫可以的,以及我觉得音乐蛮不错的。
这什么???
割裂。十分灾难。除了张子枫演技可以之外,其他一无是处。(dbq这次不太宽容,无意义符号化堆砌,西西弗看了想哭)
看了四十分钟,没法看下去了,除了张子枫,其他都是一坨屎,动作,情节,台词,没有可以看的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关于命运,关于青春。
男主故意杀人吧,为什么只判了两年……
社会青年这个不太像,当然主要说的不是这个,这个只是个背景板,又是酒鬼又是赌鬼的爹,再加上有正义感的"女朋友",一地鸡毛了。不明白杀人的哥们儿摔了,干嘛还要用石头砸他?!结尾没意思。。。
着迷于妹妹的美貌无法自拔!!!32岁的黎菲真的太美了啊!!!真的没想到17居然可以演32岁的啊啊啊太美了实在是。张子枫你真的太好看了17岁的你也好漂亮!!!妹啊风吹动你的发实在太鲜活!满满的生命力太美了!!!美到我可以忽略剧情!还有你最后的陈述我真的又被代入感动到泪目。这感染力!这信念感!绝了!妹妹没有主演电影存货了🥺
剧本不行,但是张子枫的演技不错,特别是审问那一幕
表演上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就,本子比较平淡,故事不吸引人。张子枫也平淡,淡得挑不出毛病也感受不到好。男孩家里的情况设定的这么绝望了,这种情况下,家人朋友以及社会都不搭一把手,这孩子还能有时间精力出门混,这个让人有点出戏。男孩的那种少年人的无助怯懦,演的挺好的。
需要一束光
为了妹妹去看的,确实有点点拉胯,演技还是需要再打磨啊,表情还不够到位,剧情就那样,可能编剧觉得要显得比较有文化,弄了两本书在里面,看了两本书的书名再结合剧情就很好理解了。
我总在想,在想……我的少年时代好平平无奇,我的中年危机也没什么出人意料。
叙事略拖沓,导演心思太多太冗杂,家庭太背景板,普通话对白毁了这部电影百分之五十。买错了电影票,本来想看《盛夏未来》才看了这部片。不过,男演员有潜质的。
挺动人的。小城背景下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之间的羁绊,人物塑造很真实,没有什么刻意的恶意,在很现实的语境中表达悲剧。纯善的黎菲、被家庭所累的张辰浩,两个人执拗挣扎着相伴而行,人物塑造上是立得住的。子枫妹妹和张宥浩的表演很不错,子枫已经无需多夸,张宥浩的表现很是未来可期,希望他今后会继续有不错的资源。两人在黑板前约定辅导的一段、张辰浩给黎菲讲西西弗的一段还有铁道旁争吵的一段都对张宥浩有比较深的印象,很不错。能看出删减了一些东西的痕迹,比较可惜,但现在这样的成品完成度也很不错了。展现和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牵绊,这样的故事向来都很有生命力。
慢!整体节奏那叫一个慢!不过电影整体能表现出两个学生之间那种,都自以为在帮对方然而实际上是啥也没帮成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还有对80后上高中那段脑海里记忆的重现,也算是可圈可点的地方了。
冲着导演看的,烂得无法直视,大学生交作业会被老师骂死的水平,如坐针毡,尬到发抖。
许久不见的青春疼痛影片,真的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