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

قضية رقم ٢٣,给我一个道歉(港),你只欠我一个道歉(台),侮辱,诋毁,The Insult,L'insulte

主演:阿德尔·卡拉姆,卡梅尔·埃尔·巴沙,卡米尔·萨拉米,戴曼德·布·阿布德,丽塔·哈耶克,塔拉尔·朱尔迪,克里斯汀·乔艾里,朱莉娅·卡萨,里法特·托贝,卡洛斯

类型:电影地区:黎巴嫩,法国,塞浦路斯,比利时,美国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17

《羞辱》剧照

羞辱 剧照 NO.1羞辱 剧照 NO.2羞辱 剧照 NO.3羞辱 剧照 NO.4羞辱 剧照 NO.5羞辱 剧照 NO.6羞辱 剧照 NO.13羞辱 剧照 NO.14羞辱 剧照 NO.15羞辱 剧照 NO.16羞辱 剧照 NO.17羞辱 剧照 NO.18羞辱 剧照 NO.19羞辱 剧照 NO.20

《羞辱》剧情介绍

羞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人是黎巴嫩基督徒,另一人是巴勒斯坦难民,两人因口角摩擦走上法庭。这场斗争在媒体的推动下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动荡。看似两人之间的小事,实际上牵扯出整个中东的政治及信仰问题,由此影片引发人们有关真相、信仰、人性与和平的思考。男主卡梅尔·巴沙凭借此片夺得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余生的第一天吸引法则幸福的不在场证明风再起时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圣灵爱情中毒情暖珠江三个家庭广东十虎铁桥三之王者归来三角恋画室惊魂丧妖集聚惊涛飓浪东宫行军粉末入侵小贼、美女和妙探烽火姻缘高家台760号犯人星路奇程魔法少女网站哪吒之魔童降世黑狱断肠歌2无期徒刑阳光和混凝土初次见面,我爱你猛龙过沟重返地球初音岛S.S.

《羞辱》长篇影评

 1 ) 简明背景知识

一、历史背景

中东地图1. 黎巴嫩的面积大约相当于日本的秋田县,人口约为500万(约相当于日本福冈县),其中约100万为难民。

2. 黎巴嫩是所谓”小政府“的典型代表,中东地区言论最为自由的国家,文化产业相当发达。

3. 各种伊斯兰教派(什叶派、逊尼派、德鲁兹派等)及基督教派(希腊正教、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叙利亚正教、马龙尼礼教会等)并存。

影片中托尼所属的就是马龙尼礼教会(简称马龙派)。

4.1975年内战爆发,一直持续至1990年。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黎巴嫩在法国控制时期,确立了按宗教教派分配议会中议席的方式,分配比例一直持续到内战前。

但由于20世纪以来黎巴嫩的伊斯兰教徒大大增加,改变了原来基督教徒占一半的人口结构,围绕议会席位的政论不断激化。

第二,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后,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

以色列在黎巴嫩攻击巴勒斯坦人时,一些属于基督教派的黎巴嫩民兵也从旁协助,导致巴勒斯坦难民及支持他们的伊斯兰教派与民兵组织间矛盾激化。

至1990年,由于参战各方都疲惫不已,再加上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把注意力集中到中东,借助叙利亚之后干预黎巴嫩内战,最终导致内战在没有经过深入审判、讨论、反思的情况下仓猝终结,”所有人都是战败者“。

战时的民兵领袖成为了战后的政治家,在面对内战遗留的种种问题时,选择扭过头去。

因此,本片中的法庭戏,可以看作对内战遗留问题的一次迟来的审判。

5. 关于黎巴嫩国内的巴勒斯坦难民 目前黎巴嫩大概有12个难民营(并不是帐篷,而是影片中呈现的街区形式)。

巴勒斯坦难民没有参政权、自由选择职业权等市民权,因此影片中工地老板只能非法雇佣中亚西尔。

巴勒斯坦难民居住区6. 巴勒斯坦难民与马龙派民兵组织间的恩仇 影片中共提到了两次: 第一次是1976年的达穆尔镇屠村。

1971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因为刺杀约旦国王侯赛因等行为而遭到约旦驱逐,进入黎巴嫩境内。

大量穆斯林难民的涌入引起了以马龙派为主的基督教民兵组织的不满,而后者又因为不断加强对国内的控制而引起人民不满。

1976年,巴勒斯坦难民利用内战中的混乱,报复性地对马龙派聚居的达穆尔镇”屠村“。

第二次是1982年的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1982年,以色列国防军进攻黎巴嫩,攻入首度贝鲁特。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得不撤出黎巴嫩,这意味着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人陷入无人保护的状态。

此时,马龙派的激进政治家巴什尔(亦即电影《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中不断出现在海报上的人物)刚刚当选黎巴嫩总统。

巴什尔在选举期间有非常多的攻击性排外言论(类似于电影中托尼的偶像),但在当选后则一改论调,不久又遭炸弹刺杀身亡。

支持他的马龙派民兵认为这是巴勒斯坦人所为,于是在以色列国防军的支援下围剿巴勒斯坦难民营。

当时负责指挥的正是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

这就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一句"希望沙龙把你们全部铲除干净"会有如此大的分量。

二、导演的创作背景1. 本片的创作契机来自导演多尔里的个人经验。

多尔里表示,他希望表达两个既承受痛苦、又想把这种痛苦归因于他者的男人的对立,而这一创作动机,正是来自于他的个人经验。

多尔里出生于黎巴嫩的穆斯林家庭,幼年时敌视基督教,甚至看到有人戴十字架”就想让那个人去死“。

内战时,他的一些家人也在与基督教民兵组织的战斗中死去。

然而十几年后,多尔里却与一名黎巴嫩的基督教女子相爱、结婚,不久前还让女儿接受了洗礼。

这种转变,让他体会到了倾听别人声音的重要性。

多尔里希望通过托尼表达:当我们不再把问题归因于他人时,才会发现我们其实经历着相同的痛苦。

2. 为了引起尽可能多的人的共鸣,在创作剧本时刻意简化了历史背景,力图把问题集中在人物性格上。

剧本是先用英语写成,再翻译为阿拉伯语的。

3. 导演希望找一位巴勒斯坦演员出演亚西尔。

亚西尔的饰演者卡梅尔与导演此前素未谋面,是通过skype面试的。

由于卡梅尔是舞台剧演员,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导致导演对他的表演方式有诸多不满,二人常在片场争吵。

直到电影上映前,导演还在担心卡梅尔“会毁了这部电影”。

没想到后者竟然得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2 ) 不太了解他们的历史

一件小事,有时候就因为一口气难平搞得自己失去的更多,生活中我也遇到很多,一直告诫自己越生气越要冷静,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活着就一步一步来,不要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很羡慕那些知难而退的,惹不过立马软下来不硬碰硬,这其实很聪明的处世之道,没有必要过分去计较长短,人活一世难得糊涂虽然不懂他们的历史,但也能从电影中看到很多感悟很好的一部片

 3 ) 导演是想讽刺西方民主和司法制度不能解决中东问题?

狗尾续貂的结尾,强行大团圆结局。

难道法庭上的驳回,能带来法庭外的和解吗?

大家各退一步,就是解决中东乱局的出路?

真正有罪的是那些律师、政客、媒体、议员,甚至是法律和制度本身。

从当年强行划出以色列版图,到打着人权旗号去主持大局,西方化在中东制造了更多问题。

就像女律师说的,屠杀完又向难民施舍食物去侮辱他们,这不就是所谓文明世界的做法吗?

正如总统说的,律师才不希望他们和解。

律师要利益,媒体要眼前,政客要票仓,这些政治工具一天存在,人们随时会被挑衅着干架。

律师的无耻言论,看得我都想揍他。

说什么说亚美尼亚人、同性恋、吉普赛人等弱势群体怎么没用暴力解决问题,说什么美国的空姐让政客道歉是文明人的做法。

尼玛!

亚美尼亚人那叫大屠杀,他们有还手余地吗?

空姐这种依附于资本的职业,和有血性的劳动者一样吗?

如果侮辱她的不是政客,只是普通人,文明世界会理她吗?

美式的人权,只有在能成为媒体猛料时才生效。

美式的文明,不过是弱者被霸凌时只能用强者的规则来抗议,否则就遭到镇压。

看到后面开始传递美利坚主旋律。

一切问题变成了语言问题,暴力有罪,言论自由;只要大家要放下仇恨,让往事成风,就能做相亲相爱一家人。

实在愤怒就拿起法律武器,倾家荡产请天价律师为你出头,能拯救世界的只有穿西装的资产阶级。

——我严重赞同双方握手言和,然后一起去揍那个律师,这是让全国人民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电影前半部分很好看,基督徒这个角色很生动。

一个修车工人,老婆要生产了,嫌家里房子太小,房贷还没还完,生活的压抑转化为对巴勒斯坦人和法官的愤怒,是完全合理的。

那种工人阶级的不讲道理,只要老婆和父亲不站在自己这边,就一起倾泻愤怒,此时角色已经很饱满了。

到后面法庭上再去挖他的身世,好像他的悲惨遭遇能为歧视言论带来合法性,简直是脱裤子放屁。

他的压抑生活足以让他说出那句话,但普通人不知道该恨谁,还以为那些油头粉面的家伙在帮他。

相对的,巴勒斯坦人一直很克制,因为他的身份更弱势,直到被解雇时的崩溃,那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也是千百人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人的困境。

他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认真,因为太认真而打人,因为太认真而自首和认罪,因为工作太认真被污蔑成暴力狂,因为太认真而失业,最后又因为太认真而跑过去挨打。

他是认真的人,而基督徒是较真。

可悲的是这个世界容不下认真的人,却欢迎后者多制造点新闻线索。

他同样也不知道该恨谁,明明是个很冲动很讲原则的人,却默默忍受资本家对他的污蔑。

他没有权利意识,当女律师说出他的苦难时,几次投去看圣母的眼神。

女律师和父亲的矛盾,说白了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他者的苦难变成了他们一争高下的素材,甚至可以怀疑她是在炒作自己的政治首秀。

巴勒斯坦人最后指责基督徒,他们这些小市民阶层,只知道过自己的小资生活,对战争袖手旁观,如今战火烧到自己身上。

他骂的更是文明世界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当自己国家侵略他人时,他们享受着掠夺来的财富。

当难民和恐怖分子跑到他们国内,一副受害者的样子。

巴勒斯坦人一直都承认打人是错的,但不然呢?

认领美利坚主旋律,被侮辱也要表现出文明吗?

但道歉放在他知道基督徒也是受害者之后,削弱了他淳朴的动机。

后半段成了美式律师剧,完全变了味。

大概因为当两个人都看到了更无耻的律师行为后,发现普通人再打架斗殴也只是小巫见大巫,实在没必要大动干戈。

然而法庭一旦转起来,就由不得当事人了,连原告也成了被揭伤疤的受害者。

我以为最后原告会撤诉,留下小丑般的律师,但最后他们都变成了顺民,意识到冤冤相报何时了,从此要讲文明树新风。

但失业的巴勒斯坦人怎么办?

谁还敢雇佣他?

早产儿身体弱,以后高昂的医疗费怎么办?

当然这超出了电影的范围,也超出了主旋律的范围。

*说说四个和事佬的角色,包工头、第一个法官、总统、妻子。

包工头以大局为重,他惦记的是能解决几百人住房的工程,象征了创业阶段的资产阶级。

第一个法官象征前现代的社会治理模式,那种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态度,他知道老百姓脾气大但人不坏,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总统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代理人,他宁可舍弃真诚也要维稳,这符合有限政府的短视做法,但缺乏真诚的稳定只是为冲突埋下祸根,这也表明西方模式不能解决中东问题。

一个普通市民敢对总统大呼小叫,这种所谓的美国民主(说不定有很多国人在羡慕),背后是一整套权力机构镇着,或者要靠统一的宗教来凝聚人心。

移植到混乱的中东,迟早变成军政上台。

而妻子和孩子代表了爱,这才是能让人放下屠刀的力量。

爱才能拯救世界,无论是爱上帝还是爱真主。

也许导演的用意是这个?

讽刺了司法机构只是秀场,只是利益集团的工具,真正化解矛盾的是人性中的善与爱。

马克思从来都是对的,阶级矛盾永远是主要矛盾。

但只要权力斗争不消失,普通人就会在各种宗派、各种主义中被当枪使。

生活有多压抑,愤怒就有多猛烈。

 4 ) 羞辱应不应该被原谅

堪称绝妙的电影.通过带有身份特征的小人物引发一连串案件.经由法庭的叙述一层层剥开有关黎巴嫩内战历史遗留问题引起的左翼右翼之间的仇恨.我觉得电影提出了引人深思的三个问题.1.心灵的伤害更严重.还是身体的伤害更严重.2.战争历史应该忘却还是应该被牢记.3.羞辱是不是应该被原谅第一个问题在最终判决前一夜.托尼被亚西尔同样语言激怒也挥拳打断他的肋骨时迎刃而解.心灵hurt会引发身体hurt.第二个问题在亚西尔被打断肋骨后一句对不起中冰释前嫌.伤害都是互相的.当你不站着对方位置去考虑问题永远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而总有一个人需要说出这句对不起.电影绝妙处在于两个小人物的人物特征带有复杂性.具有暴力又具有爱心同时又具有包容和善良.编剧的观点全在律师结束语中体现we‘ve all been through hard times.we let our emotions get the better of us.one goes too far and thoes words did humiliate.one must expect a reaction.it's normal.it's inevitable. it's human nature第三个问题用律师的结束语回答了it's ever possible to settle a dispute in a respectful manner and consider an apology.is not a sign of weakness,but a sign of decency观点和我一致.在他人的愤怒中去体谅他人.在自己的愤怒中去寻找自我.是每个人应该具有的高尚品德

 5 ) 一个怜悯并思考他人苦难的开端

好电影。

沉重又温柔的揭开了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羞辱和仇恨。

"在这法庭上所发生的争论,是一个怜悯并思考他人苦难的开端" 影片1小时43分钟时律师所说的话,是整个影片核心的主题。

不得不说,羞辱这个主题被解析深挖的淋漓紧致。

个人层面:苦难结束了,但是心中的伤口可能从未痊愈。

而日后触碰到一丝一毫,都会旧伤复发。

羞辱的背后,是受伤的情绪,是不为人知的过去,是痛苦的记忆。

而矛盾升级的过程也正是必要的疗伤的过程。

有些苦难必须被说出来,即使它不被人所知晓,正如挤出脓血的伤口才更好愈合。

一个排水管引发的一系列的戏剧化的事件,看似是表面冲突的扩大,但背后实际上是双方都踩了对方的雷区。

当不愿意触碰的记忆、伤疤浮出水面,而我们才得以认真的好好的和过去和解。

国家层面:对于国家来讲,握手言和、展望未来是一件容易的事。

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要真诚还是要稳定。

我曾认为任何冲突的解决能以真诚为基石是最好的了。

真诚的和解也是自身的净化和生化。

怒气变成和气,狭隘变成宽容。

又理解了一份,又开阔了一分。

然而,显然对国家而言,稳定是最重要的。

仇恨也许只能经由时间之手由个人慢慢化解。

其中引人深思的是,经受较多伤害的巴勒斯坦人似乎收到更多政治上的关注和同情,而一些黎巴嫩人所受的伤害却不为人知或者被忽略了。

影片中很感动的觉得很温暖的地方:一个是萨拉玛赫(巴勒斯坦),即使面临牢狱,也不愿意重复伤害自己尊严的话。

整个被告过程中也不愿意为了胜诉和揭开别人隐私。

他是勇于承担的,而且有原则的。

在影片最后,在他听完汉纳(黎巴嫩)小时候的遭遇,巴勒斯坦反叛军曾犯下的罪行后,他故意在夜晚来到汉纳的车库,激怒他,让汉纳还他一拳,并跟他说对不起,至此双方的仇恨以及伤痛就扯平了。

而汉纳呢,在庭外和解失败后,碰到萨拉玛赫的车子坏了,还是帮他修理了。

当法庭宣布萨拉赫无罪的时候,他的脸上是平静带着淡淡的微笑。

这才是真正的原谅吧。

律师最后态度的转变也很有意思,应该也是在这场官司中学会了怜悯他人的苦难吧。

如何面对羞辱和仇恨:没有人能规定我们应该承受什么和不承受什么。

直面自己的伤痛。

怜悯别人的伤痛。

 6 ) 如果战争可以真的只在法庭进行

非常值得看的电影,不过还是得事先储备些故事背景知识才好,否则有些进入不了情境,总觉得隔着层纱。

对于巴以和黎巴嫩的地缘历史和政治知识了解得太少了,要不是看了豆瓣大神们掰开揉碎的解析,恐怕得看上好几遍才成。

所以说,哪里有容易的感同身受。

肉体的伤疤难以消除,战争给民族和文化留下的创伤更难弥合,这些痕迹会写入幸存者的DNA,刻在行为和思维上。

让人触动的是,打官司的过程中,二人面对各自律师,均有过对对方的理解的表达,然而事情却仍向着更深刻的冲突推进,并引出了法庭上父女交锋的长篇大论。

好吧,如果争执可以只是通过这样理性可控的探讨和辩论,而不是枪弹和战争来完成,那该多么好。

然而法庭上一度失序的混乱,正是民族和社群难以彼此接纳和相互原谅的一个缩影。

“我们正在打仗”,律师说。

两个都力图活出普通人的体面和尊严的家庭,于是就被搅得混乱不堪。

“这是羞辱。

”“这是挑衅。

”层层叠叠的历史遗留问题,给当今留下的遗产是一触即发的民族情绪。

脆弱的人类呀,需要怎么样强大的包容力,去处理这样的问题呢?

从总统府出来,两扇对撞交错的车门,设计得挺妙。

虽然紧随其后的修车桥段,硬凹得简直有些尴尬。

和解,需要许多许多的智慧。

 7 ) 你只欠我一个道歉

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我差点就错过了啊!

首先,这部电影荣获学院观众票选最佳电影,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烂番茄96%,豆瓣8.2,也是我继《一次别离》之后看过最好看的小语种电影,看的时候惊叹,贵国的电影除了要被伊朗追上之外,现在也要被黎巴嫩追上了。

其次,这部电影的译名就很有意思:大陆译:羞辱港译:给我一个道歉台译:你只欠我一个道歉大概也能从译名得知,这是一部关于冲突与和解的电影。

两男主选得好,看这充满火药味与不妥协的眼神要看明白这部电影,首先需要一点黎巴嫩近代史。

本来想做一个很专业的科普,但一翻百度很长很长,本人很懒又很笨看不懂,所以就大概就自己的理解说了几句,不是专业,只为能看懂电影。

1.黎巴嫩住着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的基督徒,除此之外还有多个派和什么教,不过我们的主角是前面那两个啦。

2.巴勒斯坦人属于难民,说得难听点是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生活。

3.黎巴嫩真的是很乱很乱,是随时都可能引发内战的国家。

知道大概背景后,我们再看看剧情,剧情很简单:一个巴基斯坦难民水管工与阿拉伯基督徒修车工的一次口角,结果透过律师,媒体,政府把矛盾不断放大,历史的伤疤越挖越深,最终上升到国家层面和人性的高度。

反正仍然是一贯的套路,创造矛盾,不断激化,到顶点后通过发现和突转化解,最后升华到爱的教义。

在这里很佩服导演,在这么敏感的题材下,尺度只要稍微拿捏不准,要不就是欠火候,要不就是过激,前者会得罪影迷,后者则会得罪政府。

不知道谁说过,一个剧本最基本的就是冲突,冲突拍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影好不好看。

可这部电影的冲突乍看之下真的很简单甚至很无聊,基本是每个国家每天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发生的小事。

可电影就是利用以小见大,让这个小冲突上升到了无法解决的,悠久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冲突,这样就很有看头了。

当一件很普通的小事,涉及了宗教,信仰,政治等国家背景,往往就变得很难解决。

两个男人刚烈的冲突,最后演变成了全国大动荡,让我不禁想到,当初如果只是打一架多好啊,如果双方道一歉多好啊。

可惜政治局势就摆在这里,没有人会轻易道歉,平民只能活在历史的悲痛和信仰中,真的很无奈。

而推进故事进度的几场法庭戏,台词和剧情都处理得很好,律师们看似帮助顾客实际只顾胜绩。

每次开庭都能抖出几个包袱,令矛盾继续恶化,可谓是峰回路转。

当这个国家的人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市民,媒体,律师,甚至政客,都会不约而同的小题大做,想要保护自己,捍卫自己,让自己的势力变强大。

说到底还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充分表现到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至于抛开政治不说,电影中两个男人,到底为什么各持己见,不能和解?

又为什么迟迟等不到那句铁汉柔情的“对不起”?

这是家庭,是信仰,是尊严的问题,很难说的清楚,只有看过后才会知道。

最后,用一句很喜欢的台词作结尾:道歉,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文明的体现。

道歉可能不会解决问题,但肯定是带来和平的第一步。

 8 ) 和解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仇恨不会自行消失殆尽

抛开导演模仿美国电影的路数不谈。

中东地区仇恨不会因为时间消失殆尽,公正总会出现。

为什么一个插肩而过的小冲突会演变升级到民族国家的冲突?

导演给出的结尾没多大意思。

这个问题的我有,但是不能说。

所以本片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而它的答案可能像是本片导演经历,穆斯林出身、受教育于美国、找了个基督教老婆,混搭之后一切都看开了。

或者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9 ) 为什么不能道歉?

将人物放入具体的场景里,面对一个日常的情景,却能将其一层层解刨,从最初的街头小事,到两个人的成长背景对比,再到不同种族间的相互对立,故事的矛盾不断升级,最后法官的一席话语言暴力相比身体暴力,很难衡量孰轻孰重,面对仇恨,面对暴力,没有谁会得到公证的回报,将人类放在历史的宇宙里,这些仇恨,战争相对于人类在科技方面取得进步来说,依然表明我们瘸得越来越厉害了!

 10 ) 种族主义

这电影太棒了 由一个火星引发的核弹如果在一个国家 把辱骂当做合理的言论自由如果民众上诉维护自身权利被更高权利所限制——“我是总统我当然有权利这么做”如果把对另一个人民族仇恨和歧视当做常态尊重人的权利放下仇恨这就是电影所讲述的开始我对男主这个人很讨厌 认为他就是个糟糕的种族主义者 甚至枉顾怀孕的妻子 后来慢慢明白了 这一切都不简单 这就是他多年无法回归家乡的原因 本质上我认为他也并不是一个坏人 他给巴基斯坦人修车那段安排的真棒 你本能的想要去帮助他人 他实际上是被种族仇恨所裹挟 被剥夺了自我意识 他辱骂的不是不是眼前的人而是这个人所代表的 就像律师说的一样 这是人性 我想如果是我的话 我不见得做得更好巴基斯坦人的行为我也能理解 只要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承受这么多痛苦 灾难 不公 都会做出反应 痛苦与愤怒需要被感受到 最后他给男主道歉的戏也安排的很好 当男主打了他一拳之后 我想他真的理解他了 他原谅了他 我很喜欢两人最后相视的微小 一笑泯恩仇 他们发下了心中的仇恨虽然电影情节非常紧凑 但是也很细腻 比如男主回到故乡重新面对曾经的一切 小时候他在香蕉车上纯真的笑容 妻子在看过纪录片之后 痛苦与悲伤的表情代表她理解了丈夫的行为 我想他们经历这件事之后更亲密了 还有巴基斯坦人的低沉与卑微 好像一直被压抑着 演技真的不错 许久被压迫之后 他不敢声张自己的权利 不敢反抗 他总是低着头 只有被逼入死角之后被动做出反击 他代表了大多数难民的状态 你是否真正关心他人律师父女的对手戏也很好看 我真是爱死法庭戏了 它代表了逻辑 智慧 狡诈 正义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讨论对与错 当一切拿到台面上来 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你只有看清楚才能解决 尊重对与错 就是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 很多国家在很多事情上是不允许你讨论的 只是强制你去遵从我想从水管这样的琐事出发并不荒谬 因为种族仇恨就是这么产生的 比如你去问任何一个种族歧视者为什么歧视他人 他们说不出根本的原因 我就是恨你如此简单 这源自于人性 动物区分我们与他们的本能 也许在几万年前这帮助我们人类更好生存 但我们人类不是野兽不是嘛 也许最初的可能就是比水管更小的琐事导致纠纷 最后扩展到全部两个种族 几个世代之后没有人记得为什么仇恨彼此 只记得恨 也许恨比爱更有生命力我们应该不让任何种族主义所裹挟 训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需要关注他人的利益 如果人人只是关注自己或者所属团体的利益 那么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好

《羞辱》短评

每個角色都自帶正義感,隨時都可以滔滔不絕高談闊論,這已經脫離了生活本身。

8分钟前
  • 飛了
  • 还行

无关种族宗教,就是两个狂妄自大的男人。草,最恨这种自以为是还不尊重女性的渣滓了

10分钟前
  • 无意义用户
  • 很差

以小见大,化解根深蒂固的仇恨还得靠一个个个体以及个体间的接触,政府及群体靠不住

13分钟前
  • 回望长安已苍老
  • 推荐

#资料馆留影#先看《何以为家》再看《羞辱》,前后逻辑就都说得通了。黎巴嫩的难民问题(特别是巴勒斯坦难民)是举国上下神经最敏感的地带,涉及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生存与人权等方方面面。律师的话一针见血,“在这个国家,巴勒斯坦人其实和吉普赛人,小商小贩,黑人,同性恋者一样尴尬”,片中举国轰动的审判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民族试剂,用来呈现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宗教争端和民族矛盾。面对这样的电影,你除了肃然起敬并默默沉思外,几乎无他可说。

14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說到底就是把世俗化的基督教黨和伊斯蘭教徒、原住民和難民間的民事糾紛,上昇到政教之爭。

17分钟前
  • 西域浪人
  • 还行

选错片系列。这种题材 只有深处其中的人才能完全体会和充分感触。

18分钟前
  • Seuysiro
  • 较差

直白到毫无观影本身的乐趣

19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还行

什么玩意儿 主旋律爱国主义题材就别这么兴逼逼了好吗 真的真的很为我国观众担忧 太鸡巴扯淡了 抛开主题不说,拍的也可以说很扯淡了,那做作的表演,好莱坞战争片的那套视听。妈蛋辣鸡。

22分钟前
  • Yarmolinsky
  • 较差

本片主创对剧本中几乎每一处矛盾的激化与和解都设计得极其刻意、算计。控辩双方的律师在庭上少有对案件本身的法理论述,更多的是毫无节制地对族群矛盾的煽动和对历史伤痛的煽情。更让人惊讶地是法官们对律师一再借题发挥的慷慨陈词一味纵容,甚至听凭摆布。主审法官情急之下当庭点破控辩双方律师的父女关系,一国总统亲自出面调停时竟然表现得胸无点墨,控方律师在输掉官司后莫名其妙地作欣慰状,如此种种脱离实际的细节展现最终导致了剧情的发展在主创的自我感动中彻底脱线,看得人好不尴尬。P.S. 片中原告当事人第一次表现出对被告的惺惺相惜,竟然是他们都对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深恶痛绝,算是独属于中国观众的黑色幽默。

26分钟前
  • 仙剑风晨
  • 还行

除了美女律师,其他一无是处。就这逻辑,请不要来说教了。

29分钟前
  • LM
  • 较差

立场裹挟着是非,对错已经无法辩白。跳不出历史的被害者和不知悔改的加害人。羞辱和反击于是循环上演、反复来回。

32分钟前
  • 涧栖
  • 较差

屁大点儿事搞得黎巴嫩鸡飞狗跳,颇无聊。男主长得也太George Michael了。

33分钟前
  • 梦疯倦之都市心
  • 较差

历史教给人恨与爱

36分钟前
  • green fish
  • 较差

在中东,很可能因为一句话最后演变成战争,充满了同情地看着中东人民的故事,直到...黎巴嫩总统接见了打官司的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总统说我有权利中止这场诉讼,黎巴嫩人说你没权利,我们纳税让你坐那位置上就是为了保障我们有上诉的权利。看到这,我不知道有啥资格同情他们。

38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看的同时有了立场也就成为会为自己立场争夺的人,大到人权民主小到性别差异,我不断地在挑剔基督徒的莽撞律师的权利脸巴勒斯坦人的隐忍政客的立场以及基督徒吼他媳妇时候的暴怒感受,但当他把巴勒斯坦人的车修好,巴勒斯坦人用男人之间的方式来道歉后,才突然清醒这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它真的很复杂。导演处理的很理智,节奏很合适,不断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情感,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片子。

39分钟前
  • Strelizeia
  • 力荐

废话太多,实在看不下去

43分钟前
  • 爆燥の胖纸
  • 较差

@Cinematheque 确实很刻意。但我觉得最惊悚的是讲道理的女人因为自己的孩子变得失去理智……

44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就凭这部电影赤裸裸辱华言论,我希望:1 以色列灭了巴勒斯坦 2 中国教训黎巴嫩

45分钟前
  • michaelworks
  • 很差

匹夫之斗不过拳脚来去,若是加上政治、宗教,便成了一场绵绵无期也无解的战争。“有些伤口不是不为熟知就应该被遗忘,谁也决定不了我们该承受什么,不该承受什么。”

47分钟前
  • 苍耳
  • 推荐

4.5 一根排水管引发的“血案”,以小见大层层抽丝剥茧,随着剧情的深入信息的披露,我的判断也在不断更新,最后甚至有些震撼,即使对中东历史不了解,也能够有所收获。18北影节红星

51分钟前
  • cesiii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