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等到每周四下午的固定休息时间再出去看的,但这部电影的档期实在太少了,零星的几个拍档的影院都离我十几公里,实在不愿意为了一部电影花费一两个小时在路上。
昨天下午看到两公里外的一个影城有排档,我就赶紧买了票去看。
下午三点半,果不其然包场了,非常爽。
就是下午的太阳太晒了。
说一些我觉得印象深刻的点吧。
首先是南希,她对待这个案子,刚开始只是为了顺手做个公共事业、为了抨击政府的无能管理、为了知名度博眼球、亦或是为了维持自己人道主义律师的人设。
她面对Slahi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真正的信任和尊重,只是让他签署各种起诉政府起诉军方的协议,这也是为什么Slahi最初并没有对她表现出信任,而是一直觉得她的助手特瑞很亲切的原因。
后来南希的转变,大概是在她看到Slahi被严刑逼供和虐待的记录时。
演员在表现这一情绪转变的时候处理的很好,但是奈何剧本写不够好,没有通过更多的衬托来使这种转变更加自然,所以在我看来南希对Slahi态度的转变似乎是一瞬间,从刚开始根本不相信他是清白的到马上就坚定相信并全力帮助,太仓促了。
其次说说本尼饰演的斯图尔特中校,虽然他是军方律师代表,但是他准备官司、收集资料、查证事实的过程画面实在太少了,没有过程直接就展现他在找寻真相过程中被重重阻挠的老派套路真的会感觉他从代表军方到倒戈的过程非常生硬。
当然,当他看到真正的审讯档案并为之转变态度的时候,演员的情绪表达和演技很到位,只不过局限于这个生硬的剧本没办法再更精彩了。
他有一句台词我觉得很深刻:“Someone,but nitanyone.”他的上级,也可以说是政府对911事件的态度是,需要一个罪人来满足民众对于恐怖袭击真相的探寻,然而斯图尔特中校却说,是需要找出那个人(也就是主谋),但不应该是任何一个人(随便一个替罪羊)。
在他看来,事实的真相比舆论更重要。
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说是本片的中心思想句了吧,比起真相,其实大部分人需要的是一个泄愤对象而已。
当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替罪羊的时候,那和封建时代指鹿为马、形同虚设的法律法治又有什么区别呢?
最后说说主角Slahi。
片中他不断闪回的回忆一点点揭露了遭受这一系列无妄之灾的经过。
他从最初出场时光脚带着镣铐伤痕累累,到最后胜诉穿着干净的鞋子戴着镣铐走向“自由”,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影片最后的黑幕白字却明白地写着,他胜诉后依然被监视,被限制行动了数年,等他真正重获自由时,他牵挂的母亲早已经离开人世。
要知道在狱中,压垮他最后一道心里防线的就是狱警用母亲作为威胁,逼他招供。
但即便是胜诉获得自由了,他依然再也见不到他的母亲了,这中间被偷走的二十来年,究竟谁来负责呢……
Slahi在影片最后的独白,演绎的很到位。
“你知道吗,‘自由’和‘宽恕’在拉丁语中,是同一个词。
”
最后想说,这破剧本真的配不上这三个好演员,全片全靠演员演技撑起来,但凡有那么一个演员拉胯不在状态这片就没什么看的必要了。
前两个小时的节奏慢到远不如最后五分钟的几行黑屏白字来的到位。
总结: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初完全以为就是一部成熟的商业片,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但看到一半就意识到这是一部商业文艺片,或者是剧情片。
不是那种吵吵闹闹的电影,而是以类似纪录片/传记片的形式在拍的一个围绕人权展开的故事。
当然有不少可惜之处,比如三线并行却没能兼顾到最后,比如人物形象上还是相对单薄一些,可是情感上还是冲击到我了。
影片一开场,其实南希和特里的关系并不是非常融洽,两代女律师之间经验和处事方式的碰撞很有意思,最后南希还是给特里上了很好的一课,内容不是她的利落坚强,而是坚定不移,当然最可惜的也是特里半路退出了这个故事的主轴;斯图尔特这条线从最初铺陈到最后潦草收尾,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也带来了很好的思考:当有人试图用感情、用情绪击垮他的时候,他凭借自己的良知、理智和信仰坚持住了,很喜欢大本的这个角色;最后是男主角穆罕默杜,南希对于他的认知是一次一次更深入的,每次会面揭开的都是不一样的【760号】,前半段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乐观积极的、向往自由、信仰坚定的人,后半段被逼供被虐待的故事揭露出来以后,又深化了他身上的品质,他对母亲的爱,对于错误的宽恕,虽然是理想化了一些,可是这个人是确实可爱的,鲜活的。
所以南希最后说,关塔那摩之所以会建在这处与世隔绝之地,其实是为了那些看守监狱的人。
唯有他们脱离了人间那份热闹的人性,他们才能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虽然影片还有种种不完美之处,可是前后一些细节的呼应及小巧思还是比较成熟的,比如最初带给穆罕默杜的那个汉堡,他不屑一顾的原因;比如他说南希没有看到他本人,这一点后来也得到了很好的回应;又比如斯图尔特第二次参加礼拜时神父口中喃喃的《圣经》促成了他最后的决定。
看到故事最后的部分,突然又想起了药神。
很多故事其实最打动人的就在于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于这个故事的结局也许不完美,但故事里的那些人依然奋战至今。
我们却总不敢拍出来,为什么呢?
总而言之,这个世界很糟糕,但很感谢还有很多有良知的人始终在坚持。
最后的最后,作为本尼的粉丝,恭喜本尼担任制作人的第一部电影就质量不俗,开了个好头;更重要的是,他也像南希一样,坚持了自己想要坚持的东西,仍然在做自己能做到的一切来支持、来宣扬自己的信仰和主张。
他从来勇敢,从来坚定,从来善良又温厚,永远值得期待和信任。
朱迪福斯特的才华和美貌至今是无与伦比的。
影片全程让我毛骨悚然,悄无声息的恐惧感一点点渗透,首度揭露“关塔那摩监狱”14年冤案背后的各方角力,四位主角透露出对冤案不同的立场引人深思。
对人权的争取不分国度不分种族,最感动到落泪。
朱迪福斯特这次作为辩护一方存在,她的每部影片绝对不能称为某种经典之作但绝不会是一部烂片。
在好莱坞已经驰骋有50多年了吧,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拿到金球奖的终身成就奖,那一年她50岁。
最让国内崇梅分子失望的,应该是前一把被网络媒介禁掉了。
偏执崇拜派可以说这才是梅的真正,可是他们的内心小九九,也会怀疑吧,who?
前一把,说没有随便就没有随便。
这个电影的剧情当然不是在炫耀梅的个体随便,但也不是为梅的伤痛或者龌龊站队,它只不过是进行了另一种,像它台词里说的,恐吓。
带头巾的,娶十八个老婆不违反的,那些人大部分一直那样。
但是其它地方,很奇怪的大致同步的,深浅不一而已。
都不喜欢宣扬随便了。
对星座迷来说,那,这的,是一个摩羯周期,随便个鸟啊随便。
对人性迷来说,我们有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实实惠惠的人类自我认知进步,就是好好认识清楚,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不公平,竞灭掉了其它jingzi,才获得的卵zi权,这样一种左右辩证其实都不是人的,人生。
760号犯人 (2021)7.32021 / 英国 美国 / 剧情 惊悚 传记 / 凯文·麦克唐纳 / 塔哈·拉希姆 朱迪·福斯特
760号犯人拍的好真实,但我感觉这部电影可能讲出了很多本来和911事件没有关系的人是因为被美国的愤怒和被迫宣布他有罪,不管怎么样,我看到了这个犯人,他确实遭受了非人的虐待,哇靠,简直是不要命的那种!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种电影确实很值得去看,而且把他的原著也看一遍,而且你会觉得看完之后很爽!
看完电影还是更喜欢管这部电影叫它的英文片名直译《毛里塔尼亚人》,本身对这种现实题材的“真相”传记电影带着兴趣,放到平常我可能会评论这部电影如何平庸,但在这个摆烂的暑期档院线里也算矬子里的将军,还是五星上将。
电影在4:3的回忆片段和2.35:1的正片叙事两种画幅中来回切换,拼凑出了庭审前搜证与律师治愈默罕默度精神内耗的过程,现实与过往来回闪回的手法还是容易代入默罕默度无助的状态,不过在展现酷刑时用的阴间剪辑差点让我犯光敏癫痫,的确大可不必。
正片后的文字有被奥巴马整活儿笑到,最终影片带来了“真相”的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如今的关塔那摩与主角团的现状,更像是一部“剧情纪录片”。
只是不明白明明是一部彻头彻尾黑美国政府的电影,在内地院线还是删减了4分钟,挺想知道这四分钟到底有啥不能说的。
一个英语水平零基础异乡人在美国政府管控的监狱中自学英语,3年可以和母语者打成一片,9年可以为自己出庭辩护,再看看从小生活在专业体系教育下的我们,What a shame。
迪士尼!
想必听到这个词汇,很多人脑海里面能蹦跶出来特别多的电影作品,像什么《美人鱼》《疯狂动物城》《冰雪奇缘》以及《美女与野兽》和《花木兰》,总之,我们会发现关于迪士尼的词汇,更是数不胜数,但按理来说,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和国家,为什么却没能诞生一个像迪士尼那样的品牌呢?
这时候,我想起来了某个姓高的公知说的,中国之所以没有自己强大的电影品牌,是因为中国是个“文化沙漠”,对此,很多人还因此信以为真,觉得这件事情是真的,但你如果真的这么想了,那么,我大概率觉得你是上了这个公知的当了,事实上,中国之所以没有迪士尼,不代表中国就不行,恰恰是我们文化太强的表现。
我们要想了解迪士尼,就不得不先聊一下美国,事实上,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他们建国也就几百年,这点历史和文化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的文化底蕴,于是,我们会发现迪士尼各种电影和作品都是在窃取别国的文化,像花木兰,是我们国家的,美女与野兽是欧洲的,灰姑娘也不是他们原创的。
迪士尼说是一个品牌,倒不如说是一个强盗文化符号,通过窃取他国文化来牟利的工具,而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原因也就很简单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国家,我们一直口口声声称呼自己是上下五千年,因为上下五千年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底蕴,使得我们的文化极为丰富多彩。
不管是任何事情,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五千年历史里面找到同样的题材,这也是为什么隔壁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时,都可以随意在各种历史里面取材并且完成创作,这种创作理念和历史,是小小一个迪士尼没办法做到,说白点,他们没有历史,而中华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明,融合了上下五千年的国家,必然不会在意一个文化强盗。
中国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像秦朝的战国七雄、三国的刘备张飞和关羽,还有大唐的宏伟以及两宋时期的市井,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中华历史五千年,即便是单独拎出来一个历史,都足够让迪士尼拍好几十部电影了,所以,中国没有迪士尼,其实也没什么太过于重要的,事实上,迪士尼还反过来羡慕我们有那么多历史呢。
2021年BBC出品、英美合拍的高分历史政治惊悚剧情片《毛里塔尼亚人(The Mauritanian)》又名《760号囚犯》《失控的审判》,是根据Slahi自传《关塔那摩日记(Guantanamo Diary)》真实事件改编,荣获第78届金球奖。
影片讲述的是911恐袭后美国政府军方民意都需要抓恐怖分子来泄愤,美国政府认为毛里塔尼亚人Slahi就是911恐怖分子之一,2002年8月4日将他逮捕转移到古巴关塔那摩监狱,遭遇酷刑,未经审讯或定罪,作为“替罪羊”投进关塔那摩监狱关了14年,最终在辩护律师Nancy等的帮助下在2016年10月17日重获自由的故事。
影片好不好不便评说,但真实感和代入感是每一个观影者都无法回避的:第一、反映了美国政府和美国军队的酷刑、对人权的漠视,抨击了美国同样存的践踏人权的严重行为。
第二、宗教能拯救人心,宗教引导人类的善良、同情、宽恕与良心,所有宗教都殊途同归,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也可和解弥合裂缝。
第三、司法的独立性和法律程序的正义性多么重要,被告760号是否有犯罪行为和是否撒谎并不重要,但应该捍卫人人都有被审判的权利,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应该永远坚持法律的正义。
最终,以辩方律师之力和有良心的控方律师幡然醒悟,司法能坚持正义,不受政府控制。
第四、为什么在美国这种揭露和批判政府、军队、军情局黑暗的书哈电影能出版发行上演?
第五、观影者应该思考和回答影片最后的提问:“你会坚持抵抗邪恶吗?
你会尽你的所能在地球上寻求正义吗?
并且以人类固有的尊严对待每一个人?
”
所有评论之前,最先要肯定影片带来的反思和自省,以及作出这些尝试的努力。
特别是因为——据片尾说明——美国政府至今没有就Guantanamo虐囚表示道歉,而态度鲜明的影片却得以公映无阻。
这是关于“自由”最好的例证: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
来自于西北非毛里塔尼亚的伊斯兰青年Slahi莫名被俘,被关押在Guantanamo,被严刑逼供。
3年后得到公益律师的帮助,再历经3年打赢了人身保护令官司“hebeas corpus”。
赢了官司的6年后才得以释放。
影片基于真实事件。
但真实事件到底怎样?
具体到每个细节的真实是什么?
从整体表现来看,应该有基本还原度。
被酷刑但最终没有找到证据,这是事实。
但Slahi是否与基地组织有染,是否参与了911策划,许多疑问并未有解答,谁也不知道现实是否会在将来反转。
影片没有在这个角度予以探讨,但显然也留出了空白,让人思考。
电影着重揭露的是Guantanamo成为法外之地,为达到目的可以枉顾本土法律,使用极端手段。
911之后,民众对恐怖分子群情激奋,政府一方面出于职能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民意必须坚决有效地将罪人绳之以法。
Stu中尉是正义的使者,又在911中痛失好友,他原本要代表政府方面把Slahi判决死刑,但发现虐囚证据后坚决反对政府将错就错的决定。
当上司和FBI好友正气凛然地宣称必须要有人对911负责,他以更坚定的态度说,是要有人,但不是随便一个人("Someone, not anyone!")。
——这一刻,扮演Stu的Benedict Cumberbatch散发着整部电影里最光辉的人性。
律师Nancy偶然接触到案件,立即决定接手辩护,不顾律所劝阻,不顾周围亲朋好友的反对,也不在意因为不理解而引起的公愤。
她拥有作为律师最优秀的职业素养——专业,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且不以个人情绪或外因影响自己的职业判断;坚韧勇敢,在自信正确的道路上绝不退缩。
Judie Foster恰是这个角色最合适的人选。
自信、冷静、严峻、细致。
当她与Stu在Guantanamo机场照面,当Stu义正辞严,她只是平静地说,“只要有证据,我也会把他送上死刑。
我只要保证所做皆合法。
”当助理读到认罪记录而奔溃放弃时,她只是简单地让她离开,“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做的事,你做不好。
你走,不要浪费时间。
”但她并非没有感情。
当证据齐全,她激动地告诉Slahi我们会赢,然后握着他的手,“今天没有任务,我来只是想在这个时刻陪着你。
”当然,电影鲜明的倾向性也带来了一些局限,或是灯下黑。
如果能给政府方面多一些辩驳的空间,或者让他们的辩驳稍微再有力一些,可能会引发更多思考和讨论。
但显然,影片所代表的声音还不够强大,911带来的痛楚仍深深缠绕着大多数人的心底,所以必须要用克制又煽情的演绎、以及一点点矫枉过正的观点来传达一个被忽视的警示。
所以那些稍嫌矫情和刻意鞭挞的片段也算是瑕不掩瑜吧。
根据片尾说明,影片根据Slahi的Guantanamo Diary改编,而这本日记也出版了,并翻译成很多文字发行到多个国家。
虽然日记里有许多涂黑部分(redacted,经过审核不被批准公开的内容),但毕竟是外扬了家丑。
所以,不单单要为影片和书喝彩。
真实,参加过毛塔人的婚礼,一毛一样,海边花花绿绿的手工捕鱼船,破烂的汽车,出门就是土路的街道让人身临其境。
震撼,虐囚蒙太奇,让人分分钟回到当年看爆出关塔那摩监狱丑闻的震惊和不可思议!
打脸,看得过程中不禁喃喃自语,灯塔真牛皮,善于反思,敢于自省,也许这就是美帝强大的原因吧,能够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律师就像身体里的白细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啊,巴拉巴拉…结果最后一看导演:腐国人,制片人:卷福-腐国人、原著作者-毛塔人…啪啪啪打脸,真疼!
反思,为什么会有那种一看这种片子就情不自禁替灯塔国加美颜滤镜的不自觉呢?
反思类的电影我们也有啊,芙蓉镇,蓝风筝,鬼子来了…其实,宣传主管部门应该自信一点,相信大众的对“四个自信”的领悟和理解能力,拍出自揭伤疤的电影不是抹黑,是反思和自省,会给人一种希望和力量!
还有,律师的死磕和检察官的良心发现并不是制度使然,而是人性本善和理想主义的胜利。
看到他们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宋运辉,他不顾个人前途死磕到底的劲头,闪耀的正是如同律师们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辉!
最后,关塔那摩监狱直至今天仍然没关,美帝依然以人权导师到处指手画脚,让人看到鼻涕虫那样恶心,又当又立,无耻到极点!!!
所以特别讨厌最后一幕主角法庭远程表白美式民主,自黑祖籍国的制度的强行加戏,给人感觉不编这么一个伟光正的结局不好过审的错觉。
那就,让灯塔继续沉浸在拯救大兵瑞恩,独立日,漫威宇宙,星球大战中自嗨去吧,别扰人清梦~~~PS:原著作者是真厉害,在关塔那摩监狱那么恶劣的环境下竟然学会了英语,最后能用作家一样有力的语言为自己申冤,能流利的在法庭上远程煽情,不服不行!
一句话的剧情,莫名其妙的情感,神经兮兮的女二,浪费了我两个小时
报太好看
末代独裁导演新作,感觉又看了一遍《大卫戈尔的一生》。
好无聊 两个小时 实在看不下去了
好吧…没看下去
朱迪福斯特太有魅力
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这是王小波说的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想不到一战只是黄金时代陨灭的前奏。这是我说的
困
阿拉伯语里“自由”和“原谅”是一个词 刚巧在看此片前看了The Father.. 哎,英雄美人都已迟暮(找卷福来演这个还带着南方口音的美国colonel声音压的好低,发现英国演员普遍很会说美音but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典型拍法洗冤录,不功不过到连奥斯卡都懒得提名。
GFF21 虽然是这个毛里塔尼亚人的故事,但整部电影将关注的重点始终放在Mohamedou在狱中的经历和他的个人品质(以及相当不错的幽默感)导致其他几个主要角色的形象塑造都比较扁平。视觉上用了一些小技巧来讲故事,比如倒叙部分用带有颗粒感的正方形画面来切割现在和过去,但讲出来的故事还是比想象中平淡,倒是对最后的文字和真人照片的印象更深。
2.8 拍了个传统守旧的冲奥模板,来讲述因为与红马确诊毒王本拉登有密接风险而被强制隔离多年的老时空伴随者,进而批判老美一刀切政策的故事。
Someone…not just anyone.行货的好莱坞良心电影,为了制造压抑感,关塔那摩的部分都是4:3的。其实对有罪与否态度一直很暧昧,只是在追究程序正义。利用自己的全球影响力,对别国公民任意拘押、囚禁、审讯、酷刑,引用的是美国宪法第几修正案呢?
宣传片比正片好看多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点到即止,不够彻底。
虽然是歌颂美国司法体制正义的陈词滥调,讲故事的节奏和张力都算不上有多优秀。但不得不说,陈词滥调也不是什么地方能讲的🤪,不是吗。
在毛里塔尼亚和兔子一起看《毛里塔尼亚人》,感觉别有一番滋味。看得时候还以为是灯塔国的自我反思之作,自以为是嘚吧嘚嘚吧嘚得给兔子解释美帝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敢于自揭伤疤,结果最后一看制片商没一家是好莱坞…这脸打得啪啪啪
说实话这里面的酷刑古代近代侵略,影视剧也好,简直不值一提…
和前段看的间谍之妻有点像在于都是同一个两小时长篇控诉了一个历史真相,以至于剧情本身的节奏比较平,甚至前半段可能很难进入故事,但是后一半4:3画幅的美军折磨审犯具有强烈的沉浸式冲击,朱迪福斯特表演也异常的出彩,虽然整体略平淡但依然非常值得一看
卷是producer,真棒。
不好看……看的过程难掩不适,老美标榜的意识形态也丝毫没有打动我。朱迪福斯特的角色几乎没有可以发挥的空间,浪费了这么好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