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我在CCTV6观看的,它描述了一个工人工资被拖欠,加班情况严重,甚至身体健康都得不到保护的深圳玩具厂,为了极低的利润,拿到了国外公司的订单。
过程中,报社记者卧底厂中,曝光了一系列事实真相,工厂工人得病住院,工人罢工,订单告吹,工厂老板举步维艰,最后被工人告上法庭,变卖家产。
其中描写了无数个真实故事的缩影,很写实,让人对工人和玩具厂老板不住的同情。
影片中的玩具厂本质是一个血汗工厂,工资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基本的通风(硬件)都做不好,利润率也不高,甚至还拖欠了工人两个月工资没发,说明本身就是很低端的产业。
厂长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得到了豪宅,女儿也送到了美国,但工人呢?
他们那边微薄的工资都被拖欠,有些还落下一身的病痛。
落后的产能,只能通过更加变本加厉的剥削才能续命,所以我认为这样的工厂早点倒闭也好。
影片通过大量的场景、台词来体现出资本家的无奈。
甚至那位老板还表示,是为了工人们保住饭碗才坚持下来,不然早就把场地皮卖了搞房地产。
这也说明经济病态,过度依靠房地产产业而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造成了挤压。
情至深处,厂长还上升到了中国制造和爱国情怀。
马克思说过,资本家们喜欢扯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大旗,对工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片中他甚至还说:"工厂倒了工人去哪里打工?
"真是莫名其妙,荒谬绝伦!
相信这句话真是说出了不少资本家的心声,他们真的认为自己是工人的衣食父母,工人没了他们便没有工作,便没有收入养活家庭。
影片的最后,老板被员工告上了法庭,他卖掉了自己一处别墅,得到了800万元,还掉了大部分欠款,而女儿还在美国留学。
影片的后半部分,好似卧底记者倒成了企业倒闭的诱因,帮工人们索要赔偿的律师成了讲工厂老板压倒的最后一根稻草,把矛盾的主要源头抛给了外企,让观众感觉好像是外企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代工厂工人的权益保障要求压死了这个工厂。
但形成这样的情况,是企业主对自身水平认识不清,当地对企业的管理不到位,对资本增殖没有做好控制,才会造成行业混乱,形成无序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都是资本过度发展造成的。
但毕竟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那就要发挥体质优势,控制资本合理发展。
这个问题,电影内没有什么体现,也没有描写,估计是怕无法过审。
这部影片深刻体现了资本和工人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与身俱来的,但影片却话里话外的让我们理解资本的难处,令人难以接受。
至于资本家们所说的诸如:"没了我们工人去哪打工?
"以及"工人要靠我们吃饭"之类的言论,我由衷觉得可笑,那不是资本家们该操心的,没了资本家们,无产阶级可以过得更好。
如果资本家的工厂都倒闭了,恰好能证明此路不通,我们还有更加光明的大道可以选。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二战电影最伟大杰作,亦是新现实主义的奠基。
他是罗西里尼,意大利著名导演的重要作品。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的源远流长对后期国际电影纪实美学影响深远,《打工老板》是纪实美学独立存在的深刻证明,影片诠释了中国电影的纪实美学新高度。
《打工老板》为工业题材电影,以中国30年来深圳特区的企业状态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位工厂老板林大林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惊险历程。
影片中没有过多使用夸张的表现美学,以纪实为主,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内在能力富裕了其纪实的本性,真实地再现生活。
《打工老板》冷静而客观地的表现了中国制造业、中国经济的生存现状,用朴实的影像刻画了中国制造业的打工者和老板所特有的社会关系,让观众能够去感受创业者的艰辛,打工者的辛劳,管理者的无奈,记录者的困惑。
在人物关系的选择和处理上,《打工老板》更尊重真实,不论是打工老板林大林的心理刻画,厂长的表情及动作,卧底记者良知纠结等都毫无浮夸,透露出这一年代制造业的味道。
电影取景于深圳,还原了当时深圳工厂原貌,其中林大林的办公室即为当时工厂老板办公室的真实还原。
如林大林为代表的一代创业型企业家,很多人不会追求奢华。
办公室的装潢,老板的着装,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品味,简朴和实用是工厂老板们的主要需求。
影片中可以看到的上千人流水线,腰间挂着饭盒和水壶的工人都是纪实的细节处理,这些特殊的细节表现更加奠定了影片纪实美学的根基。
他的存在不能说是美的那么虚幻,不接地气,影片的美源自生活,生活即艺术。
电影所用演员注重合适而非光环,在造型要求上,更倾向日常而非装饰。
摄影指导 卢茨▪赖特迈尔擅长纪录片的拍摄,而剪辑指导卡尔•里德尔的剪辑风格以唯美、细腻、写实为特色,常常能够在平实的影像中塑造出非同一般的人物情感。
这些都预示着影片将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属于中国制造业的30年变幻缩影。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打工老板》在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社会性。
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
但是《打工老板》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去集中表现中国制造业的困境,身陷制造业怪圈中老板,工人等各种角色的酸楚不幸,艰辛纠葛。
他力求场景的逼真感。
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可以把摄影机搬到实地去,不试图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最大努力表现,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
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
" 《打工老板》不是一部有关中国现代制造业的童话故事,非常严谨的态度使这部影片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记录一个行业的兴衰,记录一个时代的变化,记录一代创业的人的故事。
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这一系列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打工老板》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中国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打工老板》表现出一种创作者追求真实地再现人类存在状况的艺术表现特征。
它尽力避免一些人工的雕琢,力图给人一种自然和朴实的感觉,使这种风格有了更多的真实性。
电影表现方式很少有意地反复一些镜头,即使在象征、隐喻的运用上,也要有由实景中的"物"自然体现出来。
不像蒙太奇,以镜头组接来体现人们的理性世界、表达人们的主观意念或解释客观世界。
他的表现更依赖于直接地以画面内容和自然的镜头来连接。
以忠实的、客观的态度摄录生活,保持生活客体的完整性,力求逼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解释我们的社会,纠正过去,昭示未来,揭示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发掘生活自身蕴含的诗情和哲理,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以《打工老板》为主的中国现代制造业纪实美学将对其产生了深远形象。
当下是中国电影被严重撕裂的时代,宣传部扶持的任何一部电影无论在叙事还是抒情上都充满歌颂的语调,而独立电影更多地呈现底层人群被现实挤压的生活状态,在两者意识形态的中间,除了娱乐化过重的影片,很难找到一部严肃、真诚、反映现实的作品。
《打工老板》恰恰是这样一部中间笔调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将镜头对准了小企业主的事业与生活,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中产人群所面对的风险与考验。
《打工老板》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处于经济链条上游的西方跨国企业无限地压低产品加工价格,在恶性竞争的环境下,中国制造企业只有接受最低的利润,依靠压缩成本甚至剥削工人劳动才能苟活。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在这样一个利益漩涡中挣扎的小老板林大林,以带有同情倾向的主观视角,引领观众去感受他在这个时代大潮中的不幸与挣扎。
作为客观的观众,对于林大林的遭遇虽有同理心,但更可见一种警醒,也就是影片母题一直强调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这是所有代加工行业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难题,只有转型创立自有品牌,才有机会摆脱上游风险。
在这一点上,影片的主旨是带有积极的、向上的民族旋律的。
同时,《打工老板》又带有敏锐的、人性的关注与批判。
林大林与工人关系的微妙在片中可圈可点,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也相互争斗。
影片中还着重表现了他们相互理解的一面,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和谐的表征,而是体制建构下的被迫与无奈。
片中林大林既有把工人当机器的一面,又有体恤工人的一面,丰富而立体,主演姚安濂的发挥也比较精准。
基于人性去塑造一个值得同情的角色,是会被观众接受的。
影片中对农民工的描述则是中性的,他们既是体制面前的弱势,也是在媒体撑腰情况下对老板的强势。
这样的处理虽不深刻,但多少可见创作者们力求让影片更加客观与真实。
若说影片最大的不足,则是表现形式上的落伍与错位。
从内容本身而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理当用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更能赋予影片艺术的价值。
《打工老板》虽说在演员选择、镜头晃动方面做了许多纪实性的努力,但相形见绌,一是对白方面过于说理,二是镜头语言略显单薄,三是结尾处理不够开放,总体感觉接近电视剧的视听体系,而非电影,对于空间构图的创造、场面景物的调度、自然声效的运用,基本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所以说,《打工老板》满满地讲述了一个在当下中国真实发生的故事,却没有给观众太多值得思考的留白,它更像是一部警示企业转型的读本,布满了经验与教训的案例探讨,去描绘这个国家以梦为价值的责任担当。
《打工老板》尽管在形式上有些平庸,但内容上仍可高出一格,它引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视点,让观众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这个发展的时代。
一部《打工老板》国外遇热,预示着什么?
低沉色调开篇,恶劣肮脏的工厂映入眼帘。
生命和生存的天平的完全失衡,工人失去作为人的属性,只是一个个无名的廉价劳动力,同机器,同行尸无异。
这一切缘起何处?
又是谁在操控着,腐蚀着我们?
人格被模糊,生活被割裂。
影片所讲的加工企业并非个相,工人身处的黑暗环境也无过分夸张。
人们在被无情的压榨,恶相的剥削,生产娃娃,又和上产线上的残肢零件有何不同!
是的,工人们在被压榨,老板同样再被剥削,扼住我们脖子的是那些更为上游的西方企业和市场。
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作为金字塔的最低端苟活。
讲苟活并不过分,我们加工一个苹果手机,利润是几美分,低头看看手中挤破头买到的行货,是多少个几美分呢!
生活正在被这样的方方面面渗透着,侵蚀的,我们却无知无觉。
不能去怪罪人性的麻木或是“资本主义”的死灰复燃,是意识使然,是形势使然。
唯有用我们自己的品牌来拯救我们自己。
揭掉made in China的标签,一个泱泱民族不应沦为底层,你我为何甘愿做没有灵魂的John Doe和Jane Doe!
打造中国品牌,不是梦想,是唯一的救赎之路。
庆幸尚有醒着的人,用一部影片,讲一个故事,拨开这团笼罩在中国企业大环境上的迷雾,把更真实、更赤裸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
更庆幸电影有人欣赏,用一个奖项的回报,去换国人的共鸣!
看了电影《打工老板》,感悟很多。
到底中国企业谁在坚守中国制造?
层层剥削的产业链到底源头在哪里?
但其实这些离我的生活我都还比较远,影片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个镜头并不多的的律师。
他极力的帮助企业员工讨回工资,取回应有的待遇,卖力的讲解着《劳动保护法》对他们应有的权益。
显然他也成功了,成功做到了让企业破产,帮工人们讨回了本应属于到他们的东西。
可是这看似一切公平公正的背后,却无不体现了这名律师的假正义。
在那个众所周知企业发展艰难的时代,却要靠自己的法律知识,打击企业。
企业跨了,工人是拿回了自己微薄的利益,可是员工们都无处安身,数百名员工将失去工作,流入社会。
正是影片中林大林说的,工人将回不去原来的地方,可是在这也无处安身。
这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是对老板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员工的不负责任。
他虽然打赢了这场必胜的官司,在自己的功绩簿上又填了一笔,但他在良心上,在道德上,在作为一名律师应有的正义感上却输的一塌糊涂。
想到这,我不禁觉得有些后怕,到底社会上,有多少这样的人,打着正义的旗号在做着只注重自己利益的事情。
又有多少人被蒙蔽了双眼,以为这样的人才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电影《打工老板》最真实的还原了社会的现状。
所有人无往不利,不仅是企业的悲哀,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由深圳市华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导演张唯执导的工业题材电影《打工老板》重磅升级,自敲定了深圳上映档期——10月21日在深圳150家影院上映后,使深圳观众看到了一个有着深圳烙印的电影,诉说着在经济阵痛期的民企故事,一代企业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努力。
近日,《打工老板》张唯带着电影重回深圳。
各老板纷纷包场,免费请员工看电影。
一来自某企业的打工三代许小姐看完影片之后非常感同身受,不论是创业者或者打工者都应该走进影院看看这部影片,他能够让我们对于事业、人生以及时代的看法更加透彻。
也能够更加体会老板艰辛和承载的中国梦。
许小姐的父母都在工厂打工,一工作就是十几年,是正宗的打工三代,她在感动之余表示:让导演张唯带着《打工老板》走进国内制造企业,把电影里的故事和精神播放在生产基地最前线。
让所有员工都看看,这才是我们中国制造业的危机和现状,我们不应当仅仅制造,更需要了解行业游戏规则。
影片中没有过多使用夸张的表现美学,以纪实为主,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内在能力富裕了其纪实的本性,真实地再现生活。
员工看完《打工老板》后潸然泪下,他们认为《打工老板》冷静而客观地的表现了中国制造业、中国经济的生存现状,用朴实的影像刻画了中国制造业的打工者和老板所特有的社会关系,让观众能够去感受创业者的艰辛,打工者的辛劳,管理者的无奈,记录者的困惑。
在人物关系的选择和处理上,《打工老板》更尊重真实,不论是打工老板林大林的心理刻画,厂长的表情及动作,卧底记者良知纠结等都毫无浮夸,透露出这一年代制造业的味道。
正是因为真实真诚,才感动了到场看电影的所有员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个历史性的伟大复兴还需多代人共同努力,但身处制造业前线的工人和老板,是这个伟大复兴的前行兵,承载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如何实现?
老板和工人的关系如何解读?
社会和谐如何达成?
如何解读西方压榨?
这些都是《打工老板》留给后人的深刻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二战电影最伟大杰作,亦是新现实主义的奠基。
他是罗西里尼,意大利著名导演的重要作品。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的源远流长对后期国际电影纪实美学影响深远,《打工老板》是纪实美学独立存在的深刻证明,影片诠释了中国电影的纪实美学新高度。
《打工老板》为工业题材电影,以中国30年来深圳特区的企业状态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位工厂老板林大林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惊险历程。
影片中没有过多使用夸张的表现美学,以纪实为主,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内在能力富裕了其纪实的本性,真实地再现生活。
《打工老板》冷静而客观地的表现了中国制造业、中国经济的生存现状,用朴实的影像刻画了中国制造业的打工者和老板所特有的社会关系,让观众能够去感受创业者的艰辛,打工者的辛劳,管理者的无奈,记录者的困惑。
在人物关系的选择和处理上,《打工老板》更尊重真实,不论是打工老板林大林的心理刻画,厂长的表情及动作,卧底记者良知纠结等都毫无浮夸,透露出这一年代制造业的味道。
电影取景于深圳,还原了当时深圳工厂原貌,其中林大林的办公室即为当时工厂老板办公室的真实还原。
如林大林为代表的一代创业型企业家,很多人不会追求奢华。
办公室的装潢,老板的着装,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品味,简朴和实用是工厂老板们的主要需求。
影片中可以看到的上千人流水线,腰间挂着饭盒和水壶的工人都是纪实的细节处理,这些特殊的细节表现更加奠定了影片纪实美学的根基。
他的存在不能说是美的那么虚幻,不接地气,影片的美源自生活,生活即艺术。
电影所用演员注重合适而非光环,在造型要求上,更倾向日常而非装饰。
摄影指导 卢茨▪赖特迈尔擅长纪录片的拍摄,而剪辑指导卡尔•里德尔的剪辑风格以唯美、细腻、写实为特色,常常能够在平实的影像中塑造出非同一般的人物情感。
这些都预示着影片将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属于中国制造业的30年变幻缩影。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打工老板》在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社会性。
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
但是《打工老板》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去集中表现中国制造业的困境,身陷制造业怪圈中老板,工人等各种角色的酸楚不幸,艰辛纠葛。
他力求场景的逼真感。
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可以把摄影机搬到实地去,不试图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最大努力表现,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
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
" 《打工老板》不是一部有关中国现代制造业的童话故事,非常严谨的态度使这部影片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记录一个行业的兴衰,记录一个时代的变化,记录一代创业的人的故事。
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这一系列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打工老板》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中国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打工老板》表现出一种创作者追求真实地再现人类存在状况的艺术表现特征。
它尽力避免一些人工的雕琢,力图给人一种自然和朴实的感觉,使这种风格有了更多的真实性。
电影表现方式很少有意地反复一些镜头,即使在象征、隐喻的运用上,也要有由实景中的"物"自然体现出来。
不像蒙太奇,以镜头组接来体现人们的理性世界、表达人们的主观意念或解释客观世界。
他的表现更依赖于直接地以画面内容和自然的镜头来连接。
以忠实的、客观的态度摄录生活,保持生活客体的完整性,力求逼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解释我们的社会,纠正过去,昭示未来,揭示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发掘生活自身蕴含的诗情和哲理,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以《打工老板》为主的中国现代制造业纪实美学将对其产生了深远形象。
很写实的电影,但是到最后为什么是那样的结果,或许是为了通过审核,或许是为了给喜欢happy ending的观众一个希望,不管是因为什么,这样的结局都很打脸。
前面也提到过了要淘汰落后的产业,引进高新科技,怎么可能会扔钱进去一个要负债的玩具厂。
现实中,有自主品牌的玩具厂也是面临很多的困境,一个产品经过多年的研发,一出来可能就被别人盗版了,销量问题暂且先不说。
而像林大林那样,最后做起了自己的“喜禾”也不一定就等于走向了好的轨道。
最好的出路是把工厂搬到原材料价格更低,人工更低的东南亚去。
至于说国内的工人怎么办。
那已经是老板无法处理的事情了。
像林大林一样虽然他觉得自己很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但是他连自己都救不了还怎么去救别人。
勉强维持工厂,可是工资还是不能准时发,工人的休息得不到保障,这样子算什么英雄啊。
还不如在东南亚赚一笔,回来做做慈善也就名利双收。
不然呢,现实到底,跳!
很老的片子,刚在电影频道看了一半,从外商检查开始。
看完后,我想到两个关键词:规矩和底线!
先说林大林老板及其老板朋友们(其实就三个?
):一个有梦想的中国企业家!
一个承受不住压力自杀的(没看到前面,具体不了解)?
一个为利益放弃底线的!
我相信每个创业者在成为老板前,都是比任何打工者更努力的,否则他们也不会脱颖而出,然而他们得到了很多,付出的绝对要比基层员工更多!
也包括风险和压力,第二个老板不就受不了压力自杀了吗?
或者是像第三个,屈服与压力,变得黑心了?
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只是唯利是图!
这难道只怪老板吗?
同样的事,在官场也是一样,贪官和黑老板一样,都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心变了,梦想不在了!
其次,说说那几百名欠薪员工。
我没当过老板,我一直是底层员工,我没有太大的梦想,没想过中国创造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关心的只是食堂中午什么菜,五险一金,几号休息?
当我的这些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被严重剥削的时候,我也不会理解老板怎么想?
第三,中层管理,记者,律师,官员等各方面“正义人士”?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上维护着自己的正义,或者说“规矩”他们谁都没有错!
或者说什么是错?
厂长为了通过检查,给员工发改口费,记者报道真相,律师为员工维权,官员为平息民怨。
每个人都在尽职尽责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却成为掀翻工厂这条大船的一波波巨浪!
第四,外商!
在这场风波里,唯一盈利的恐怕就是外商了?
400元的销售价,工厂仅有几毛钱的利润?
正如黑人助理说的“在这么低的利润下,每个工厂都不得不违规”最后,回到关键词:规矩和底线!
林老板为了自己的梦想,也可能有一部分是为了员工,违反了规矩,放弃了底线,低价抢订单,不断加班,提速机器!
他一定是有错的!
可他也有良心,他给得病员工偷偷送钱,不让外传!
他没有跳楼,没有捐款跑路!
这都是良心!
但是,即便有人能理解,也无法改变事态发展。
而更多的是不理解,只为自己利益或者自己的正义?
忘了说,少给一星,我觉得结尾很无奈,编剧也只能这样了,在林老板一番法庭陈词后淡然结束,正如林老板所说的,1000家工厂到不到100家,现实就是没有完美结局,正如最后两个引起事件的员工离开工厂,我想他们抬头看厂门的时候,心里也是酸的……
对于一个在国企上班的人来说,颇有震撼力。
现在能反映现实题材的电影为数不多,这种顺应民心的好电影更是少之又少。
相对来说我没有在私企上班过,国企的日子每天都是循规蹈矩,就算你上班,什么也不干,公司也会给你钱,而且你拿着也不觉得亏心。
但是看到这个片子,我真心知道私企上班的人是多么辛苦,他们的压力相当之大,员工的工资,国企的垄断,让这些私企在社会上越来越难以立足,上万家的私企,最后经过打拼,竞争,能存活下来的又能有多少?
私企老板和国企老板在我这个员工看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私企老板,自己也是员工,而国企老板,就是老板。
市场不景气,产品面对饱和状态,私企老板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棘手。
剧中林大林老板只是众多私企老板的一个缩影,更多的老板在社会上担当的责任要更重,他们活着不光为了自己,不光为了自己的家人,他们的身后还有更多需要靠他生活的员工。
一个坚持“中国创造”的老板,血汗打拼,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他的努力,最后获得了所有人的肯定,得到了国家的扶持。
这个成功,源自于很多,老板的努力,员工的理解,社会的帮助,让现在的私企都看到了希望。
影片教育意义很大,对各阶层的人都是一种唤醒,让我们在工作中也会学了领导与员工间的的理解和尊重。
现实题材的国产片越来越少,能有勇气拍这种接近现实的片子值得点赞,现在这样的血汗工厂也不在少数,社会转型期的无奈。
看的时候想到了富士康
中国制造的血泪史,非常写实。
讲述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深圳一家加工厂的命运沉浮,由此可略览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的兴衰荣辱,中国复杂的雇佣关系和社会矛盾在此可窥见一斑。
虽然本片对作为群体的资本家有以偏概全+洗白的嫌疑,但是不得不说,无论是不是林老板,在市场环境中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个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阶段的客观情况。只不过绝大多数资本家黑心而极少数还算有良心而已。本片是国产电影中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可惜被淹没了。
中国制造的困境,需要摆脱血汗工厂
真实,上游剥削下游,下游剥削工人,作为最底端的工人如果反抗就连被剥削的资格都没有了。影片最后,厂子垮了,老两口拖着行李到哪去了呢?
发人深思
情绪,无知却用民主,公平作为幌子,以一己之私作怪,这个女记者确实看问题片面,新闻不等于真相。这是现代媒体的笑话之一。
亲戚拍的,刚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明天(10.21)广东地区上映。
大环境错了,每一步都是错的。
见过导演本人,此片和他的气质很相似,以前他是个老板,这算是拍他自己的经验吧。但是除了抛出尖锐的问题以及个人经验的表达,作为电影的《打工老板》意义又在哪?完全是CCTV6的感觉
no absolute truth; AAIFF 2015
给个体户洗地的
做制造业就是这么的难。现在更难了一些。卧底记者有时候像狗仔一样 让人喜欢不起来。
WHC Screening. 电影还不错,然而之后和张唯导演的Q&A总觉得他回答老跑偏...
太难了。
还不错吧,那个时候老板也不容易……没一个容易的。
完全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辛酸
像纪录片,又不是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