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王》使用了大量分屏多画面,使用频率甚至到泛滥的程度。
打算冲击奥斯卡最佳美指和剪辑吗?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多画面也有少量使用,为双画面。
多画面是好莱坞2010年代复兴的时髦技法。
弗雷迪名气越大,越释放自我越是妖娆。
他的妖娆和大卫鲍伊不同,大卫鲍伊的妖娆和性向无关。
最后,心魔必须释放,家人必须和解。
爱必须找到归宿。
这也是好莱坞标准语言。
片尾,猫王对女儿的依恋。
影片表现时间为猫王离世两年前。
猫王与毕生爱人的和解。
影片仿真猫王最后演出纪录影片效果。
猫王还是由Austin Butler扮演。
至少,猫王身体极其虚弱的状态呈现出来了。
1977年,猫王去世前几周仍然坚持演出。
猫王最后的故事还是由雪人上校讲述。
雪人上校之所以能够始终操控猫王,影片表达二人确实存在极高的依存关系,深谙对方的灵魂。
雪人上校说,猫王不是被药物也不是心脏,而是被他的爱所杀死。
可谓深刻。
波西米亚狂想曲。
弗雷迪在灵魂伴侣玛丽面前再次坦陈性向,说自己可能是双性恋。
费雷迪自知不能和玛丽一起度过余生,但是他让玛丽住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弗雷迪和自己最后的恋人吉姆一起回到父母家。
象征性镜头再次出现,印度裔帕西种族身份同性恋身份儿子身份的自我认同,全部在家人特别是父亲面前释放。
弗雷迪获得家人的救赎。
1991年去世时,弗雷迪年仅45岁。
猫王最后回望他的生命之旅。
1977年离世,年仅42岁。
猫王:So I keep singing a song to me!
迄今为止,猫王和皇后乐队的全球唱片销量,分别位列全球第三和第四位。
原来猫王是这样死的呀,太遗憾了,经纪人太坏了!
也是因为他太爱舞台了,才会接受经纪人的压榨,最后英年早逝……除了这还通过这部电影对猫王和他的年代有了一些了解,他之所以成名一方面是因为音乐,另一方面是觉得他替很多年轻人说出了心声,比如作为一个白人,唱黑人音乐,这本身就是对当时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反抗,看的时候就在思考,是时代造就了猫王还是猫王创造了时代?
我看这部电影当然是因为Austin,我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建设才打开这部电影的,因为对猫王实在是不熟悉,而且因为这个片子他有了“油王”这个外号……看完我想说,油也是猫王油,是那个年代的审美油,与我们美人无关!
他演得很好!
我甚至有两个猜想:他当年跟丹泽尔华盛顿演舞台剧的经历是不是帮他找到了在舞台上现场表演的感觉?
他演猫王在母亲的葬礼前躲在衣柜旁哭花了的时候是否借用了他对母亲的感情?
我不是说出戏哈,我是觉得这段演得太真实、太自然了,让我不由得想到演员自己的经历。
也可以看出他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很多,包括嗓音,不过我还挺喜欢他现在的嗓音的呢~
擅长歌舞片的巴兹·鲁赫曼拍传奇歌手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但效果好不好还要见仁见智。
影片前半程节奏很快,让我看着进度条不禁怀疑怎么能这么长时间?
答案是后半段,也就是埃尔维斯当兵回来后,节奏一下子就慢下来了,但糟糕的是有没有哪场特别记得住的戏。
当然这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看完整部片我也总结不出埃尔维斯到底是个怎样性格的人!
尤其后半段,一件件事发生在他身上,看不出他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只是事情发生了,他的生活渐渐衰落了。
但值得赞扬的是对他经纪人这一角色的刻画太棒了。
“上校”也许是骗子但也是伯乐,也许是叛徒但也是战友。
他不是正派也不是反派,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化的层次丰富的人。
还得说汤姆·汉克斯是演技之王啊!
至于男主角奥斯汀·巴特勒,他在歌舞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应该也看了很多埃尔维斯生前的影像记录,可以说是神似形也似。
但回归到结合剧情的演技来说……在好莱坞厉害的年轻一代里真的算不上多好。
剧情概述用舞台表演与猫王的家人、爱人、经纪人之间的片段拼凑出了猫王璀璨华丽又短暂的一生。
评价感受初知猫王也是通过汤姆汉克斯,阿甘小时候抖腿的表演法被寄宿的青年学走了。
除了表演上的天分之外,也讲述了他的家人,母亲离世的影响,如何被资本家(经纪人)压榨的,如何经历粉丝的疯狂的,如何陷入迷茫时期的药物依赖的猫王如何从小被黑人音乐及教堂音乐的熏陶
看完了,两个半小时,是符合我想象的时代巨星传记片,比之前梦露的看起来轻松多了,兼具娱乐与煽情,最后还是忍不住泪目了。
永远最爱看花火在夜空中闪耀的画面,总是看不得巨星的陨落,但悲剧性的落幕确实更增添传奇色彩。
非常感慨为何这样了不起的人物最后还是会觉得并没有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价值呢?
或许正是因为始终无法获得内心的满足,才能够一直不停地前进,永远在天上奋力飞翔吧。
上校让他做一个贩卖梦想的秀,挖空粉丝的口袋,只将微笑留在她们的脸上,但他却选择了她们,享受她们的爱,亦将音乐与爱回报之。
年华逝去,他说我已经四十了,已经没有梦想了。
不再年轻也不再美貌,徒留一身伤痕,那事到如今,“你是否还爱我,是否还依然属于我?
”这里想起Young and beautiful这首歌,确实相当写实,她们确实依然爱他,不管是出于真正的迷恋,还是自我感动,粉丝这种生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是相当纯粹呢(笑)
2022美国传记片《猫王》,全球累计票房2.61亿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7.1,IMDb评分7.7。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电影版释义。
本片通过猫王经纪人的视角完整地记录了猫王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的传奇人生。
经纪人与猫王的经历是典型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确实如经纪人自己所言,是他发掘了猫王、成就了猫王的辉煌,也是他限制了猫王的发展,如果不是他的限制和阻挠,猫王肯定会世界巡演而成为世界巨星,但可惜猫王的足迹只在美国,这是猫王星途的最大遗憾。
本片中有大量猫王的代表作金曲,猫王在美国火热时,我还没出生。
猫王去世时,我才几岁。
本片中的猫王金曲,我这一代人听到过几首(多数不熟悉),当代年轻人就完全不知何物了。
我之前看过猫王的纪录片,2018年的美国纪录片《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搜寻者》,对猫王跌宕起伏的一生有所了解,本片则从剧情片的角度丰富了我对猫王传奇人生的了解。
猫王对音乐的热爱很感染人,他的快乐与音乐紧密交织在一起,他只有在音乐中才能寻获真正的快乐。
本片中涉及到了许多美国重要历史事件,比如马丁路德金遇害、肯尼迪遇害、甲壳虫乐队崛起……还透露了杰克逊五兄弟崭露头角,这在日后诞生了世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
可以说猫王的英年早逝,促进了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这两位世界巨星的崛起。
美国演员奥斯汀·巴特勒饰演了猫王,对猫王的舞姿可以说是神还原,能看得出来这个演员在出演之前下了很大的功夫学习和模仿猫王的舞姿,将猫王极具激情的热舞还原得非常有爆发力和感染力,给奥斯汀·巴特勒塑造猫王点赞。
奥斯汀·巴特勒不是一线男星,本片中的表现很抢眼,估计会开拓他的星途。
电影节的收官作,一路狂奔冲上楼,160分钟充满荷尔蒙的《猫王》,音乐一响起我和旁边的妹子都很艰难克制自己随着音乐一起晃的冲动只是微微晃脚,了不起的盖茨比导演一如既往地用浮夸的画面让人目不暇接,特别适合在电影院里看的片子(五角场万达影城的杜比厅的座椅太舒服了,8排13座视角体验极好)猫王的年代对我而言太遥远了,只是一个很有名的人、但是万万没想到他从小居住在孟菲斯黑人区里融合了各种风格和充满性暗示的摇胯动作能让女观众这么癫狂,他的表演甚至还引起了美国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意识形态冲突。
后半部分和经纪人的斗智斗勇,成名后的失控堕落和英年早逝,音乐传记片的典型套路了,但是片尾放了一段猫王去世前最后一次演出,胖到走形的脸,专注的表情弹着钢琴,高亢且有感染力的嗓音,表演者在舞台上的魅力让这一刻定格及永生。
看完去搜了猫王生平,想起来她女儿嫁给了Michael Jackson,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一部和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充满感染力和情感张力的电影讲述MJ的故事……
8、本片讲述了传奇摇滚天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波澜壮阔的一生。
可能是人物原型带来的局限,亦或是受限于猫王与上校类如“父子”的关系、无力反抗的埃尔维斯、既定的历史等众多因素压缩了戏剧空间。
但虽平铺,对于我这样在之前没有了解过猫王的人看完过后对他也产生了好感,为他最终的无力叹惋。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再伟大,当超越他所属的位置时也是那么的无力。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吧。
去年我因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而喜欢上了皇后乐队,我在看过《猫王》后去听了他的音乐,果然也是非常的好听,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已经循环播放了半天了。
在我年轻并且迷恋流行音乐的时候,猫王已经是过去时,只是在一些港台言情小说中看到他的名字,看到书中的男孩女孩们对他的喜爱与迷恋。
他有怎样的人生,又唱过哪些经典歌曲,我一无所知。
在这部长度近三个小时的传记电影里,我看到的是一个似乎从未长大的孩子——他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在她骤然离世后握着她的衣裙悲伤得不能自已;他离不开自己的父亲,哪怕那人懦弱贪婪又无能,不能为儿子争取一点点的利益;他更是被自己的经纪人残酷剥削,几次想要离开他,却又被他迷惑或恐吓,最终被其牢牢控制,终日奔忙地为其卖命,在42岁便英年早逝。
关于艾维斯本人的劣迹,影片展现得不多,但嗑药和滥交,似乎是摇滚艺人无法逃脱的命运。
而影片最后猫王本人的真实影像,他满面疲惫又满头大汗演唱的那首歌,我是再熟悉不过的。
那时的他,已经从英俊少年变成痴肥大叔。
那时的他,似乎已经预见到自己的未来——既无法摆脱帕克上校的压榨,又离不开药物与女人的诱惑;年轻一代歌手正在风起云涌地出现,自己马上就要退出为之颤抖燃烧的舞台。
猝然离世,总好过自己的歌再也无人愿听;死于壮年,总好过垂垂老矣世人已将他彻底遗忘。
导演巴兹·鲁赫曼一如既往地沉溺于浮夸浅薄的视效,最平庸的是分割画面,最招人烦的是旋转摄影机制造从镜头A到镜头B的连接。
边看边想,这特么不都是广告里用的手段吗?
只见过广告导演拼命想把广告拍成电影的,没见过正经电影导演想把电影拍成广告的。
这位导演是一绝。
但比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种浮夸的广告式视效放在《猫王》里也不算违和,只是cheap一点而已,因为这种风格太像个show的风格,而猫王本人和他的音乐和表演,打心眼里就是一个show而已。
从来没有特别研究过猫王,一直觉得他只是六十年代摇滚年代到来的一个前兆,一个青年文化的icon。
尽管他到现在也是唱片销量最高的个人艺术家,但他可能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远高过摇滚音乐史。
但《猫王》前半部叙述他的出道倒还挺有意思。
这个在孟菲斯黑人区里的贫穷白人家庭时长大的男孩,自小深受黑人音乐影响。
他在那种癫狂的黑人灵歌中沉迷,身体机械地抽搐,把身体和心灵都完全交给了潜意识控制;他又流连于比尔待,孟菲斯著名黑人音乐根据地,在妓院伴唱的乐声中感受到内心的震颤。
对,就是这些音乐源泉,造就了后来大红大紫的Elvis --- 这个白人男孩只是将黑人音乐里的悲愤和那种机械的身体抽搐搬到了白人观众面前,就已经让那些中产阶级家的女子突然着魔一样,同样将心灵和身体都交给了潜意识。
黑人音乐为什么会制造那种直捣潜意识的效果,这是《猫王》电影前半部带给人的一个问题。
但后来猫王红了,成了,电影也走上了那个“明星获得声名反被声名所毁”的老桥段里。
电影显示年轻的Elvis在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后,也萌发出社会和政治意识,希望make a statement,发出一些严肃的声音。
但他再怎么让女生尖叫发狂,也被牢牢掌握在出身马戏团的经纪人(汤姆·汉克斯饰)手中。
他不能按心愿作全球巡演,不能唱抗议歌曲,只能日复一日在赌城浮华的酒店里驻唱,最后药物上瘾英年早逝。
这样的情节似乎暗示,本来能更有艺术建树的猫王,是被贪婪和万恶的资本主义耽误了,他声名显赫却完全没有自由。
这样一个社会批判性的结论,说实话我是心里存疑的。
任何人的命运都是由他的认知结构决定的,同样的社会里,Bob Dylan从二十多岁唱到八十多岁,一生不羁创作,没有人或资本能够“控制”得了他。
而Elvis尽管也有音乐天份,但毕竟还是追求世界浮华的东西,他被经纪人所控制,其实是被商业控制,也是被他自已追求的声名所控制。
他悲剧的命运,到头来还是自已认知层次上的局限造成的。
当然巴兹·鲁赫曼不会聊这些东西,《猫王》只是部浅薄的人物传记片,一部巨型的广告片,无非是要唤起人们对逝去偶像的某种简单的同情而已。
但好在还有电影前半部的黑人音乐,让人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猫王音乐的根。
以胖子的视角切入讲述导致后面的视点很混乱。虽然音乐很棒、MV剪辑的也挺好的,但最后既不认识猫王也不认识上校,就是一锅乱炖顺便讲了个八卦。
之前看到有中文评论说butler演技不行 看完了觉得电影本身故事讲的得怎样先不说,butler演得超好的,完成了演员该做的工作,很多时刻可以以假乱真
9.0/10 #QUAD 和"Cinema"几乎没什么关系,和猫王本人也可以没什么关系,和传记所需要的表达性也没什么关系,和叙事本身也可以毫无关系,因为本质上,这部电影就是160分钟的Music Porn,不同服装,不同情景,且在不同配乐下的以各种姿态邀请观众消费这场"猫王扮演秀",那些宏大的议题或家庭羁绊只是激起他在这部Porn中的"反应",最后摄像机对准的依旧是他的面孔与躯体。且导演创造这种消费品的方式却又是极其现代的,一种裹挟着汗水的潮湿,和用光影和过饱和颜色调成的糖霜,还有不间断的音乐穿插。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但确实是一部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Porn。
一开头我以为漫威呢
2.5 主角是猫王为什么要选反派做旁白视角?猫王的声音在自己的传记片里居然这么微弱… 还有这个剪辑两秒一刀是什么意思?!总之这些音乐人传记片拍来拍去都是差不多的…
太花里胡哨了,全程一直都在嗨,嗨着拍mv看live,难得静下来却完全没有讲出人物的心绪,近3个小时我何必看这?
看完真的是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drained。Austin Butler 值得一个最佳男主!我男神自不必说
近几年都不想看音乐传记片了~
别扯些有的没的....我觉得还是死于药物过量吧
开场真是花哨,非常有导演的风格。华丽的美术与各种分屏和音乐轰炸。整体还是一部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影片,就是有点长。相信猫王的魅力,但还是不太信他的饰演者的魅力。
中后段的几场演出的戏都蛮喜欢的,想起了很多很多个被他的音乐陪伴的时刻。整个风格倒是很贴合他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华丽,癫狂,浮华与隽永共存。就是男演员面相太薄了,不及本尊一半的风流,嗷。结尾的原版unchained melody,直接泪目
整体凌乱
非常有导向性的片,嫌弃Austin Butler颜值不够的人我认为还是很不公平。这片子明显太商业,要是能照搬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多烧些情怀少批判一下经理人这些比较好
God moneyi'll do anything for youGod moneyJust tell me what you want me to……见《黑镜S05E03》之片尾曲
一出华丽的流水账,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经纪人角色甚至更加喧宾夺主(竟然用了无脚鸟的台词,十分王家卫了)
太满了,实在太满了,找不到“聒噪”之外第二个词来形容第一感受。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秒,都像一场永不停止的辉煌大秀一样吵闹。至于人物塑造,简直PPT,电影看完我对猫王的印象还是模糊。演猫王的演员,有形无神,毫无吸引力,全场我都在“他怎么这么油”、“可能美国人就喜欢这款”两个想法中反复横跳,直到片尾猫王本人出来了,脑子里立刻只有一个想法“好帅!”这要是能拿小金人,奥斯卡现在也太不讲究了。
猫王最后五分钟出场 终于明白为什么猫王是王
预算:8500万首周末票房:3121万北美票房:1亿5104万全球票房:2亿8867万上映日期:22.06.24上映周数:16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3932北美最高排名:1发行方:Warner Bros.
上影节最后一场,这杜比第一次体验还真的不错。但电影本身2.5加上杜比影院值3.5。真的看完脑袋嗡嗡的,和片里的猫王一样焦虑
如果这是一部传记片,首先要塑造好主人公的形象,而这片子里的哪是“猫王”?分明是“猴王”!又干又瘦又矮又猴!根本就是毛头小混混!猫王的风采完全被玷污!还有,为什么要把阿甘弄来?还加了那么多无关紧要的对台戏?就因为是汤姆汉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