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年,冯导撇开葛优拍了一部《一声叹息》,很多年前看得,内容已记不大清,我的电脑存货里也没有。
这部电影没有像往常那样大火起来,这和葛优的缺位有很大的缘故。
人们早已形成了观念,贺岁片里,冯小刚离不开葛优,葛优也离不开冯小刚。
每个人都要有新的尝试,冯导也不例外。
01年的这部《大腕》便不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始将思想上升到了抨击社会现象的黑色幽默。
有人在谈商业化和无处不在的广告,有人在谈文化侵略和拿着可乐的皇帝,还有人在念叨汉语的地位和英达那过于正式的外交礼仪。
无不在讽刺着这个社会上的种种难堪。
相对于之前的那几部小事,也许这部更会让人痛快淋漓,毕竟骂人是个爽事。
尤其结尾的那段台词更是被捧成了经典,并成功衍生了多种版本。
但,整个片子总体来说有些乱,除去抖包袱的时候,就是导演一个劲地诉说表达,将对社会的不满一股脑儿地倒出,活生生的愤青。
甚至还强行借用男主角的身体,来了个灵魂附体,成了影片的败笔。
葛优虽然在北京有个房子,算不得无产阶级,而且这次从事的事业也比普通人更风光了些,但他的思想和形象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前几部电影,小人物,嘴贫,朴实,有点鬼点子。
这么一个人,像极了身边百姓的人,no woman,no money的人,会懂得保护知识产权么?
尤其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数数自己身边的普通百姓就可以了。
而冯导却强行让主角表达了他本人的意愿,一个站在导演角度的意愿,而非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太过突兀和不自然了。
导演拍电影时,应该让人感受不到导演的存在,让一切都那么自然流畅地进行。
若电影成了导演宣泄的工具,那就变了味道。
包袱挺多的,只是拍地有点像抨击社会现象的小品,长了一点的小品。
人们记住的津津乐道的部分,一个舞台,几个演员,不用砸钱,也不用费那么大劲,就可以了。
附《大腕》结尾的台词,精神病院那段: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大了。
就拿这DVD来说吧,中国有2千7百万台DVD,每台DVD机每年消费10张DVD盘,每张DVD咱们抽1快钱的版税,这1块钱乘10是十块钱,10乘2千7百万,这就是2亿7千万。
2亿7千万,咱们先买一个已经ST了的壳,然后把这音像产业往里这么一装...想靠电子商务赚钱,全都是傻蛋,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先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
网站靠什么呀?
靠的就是点击率,这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
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直接就卖给下家了。
我还告诉你,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套现,给股票你都免谈。
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8百万到1千万,多了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
真的?
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一定要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400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呐,卫星啊,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面有花园,楼里边有游泳池,楼里边站一个英国管家,带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 May I help you 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24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贵!
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2000美金吧?
2000美金?
那是成本!
4000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么?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博:http://xiaogs.org/2009/01/02/319.html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我能为您作点什么吗?)?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这部电影拍完九年之后,王小柱是真疯了。。。
冯黑太多,我来做冯吹。
《大腕》:冯小刚最被低估的电影,一部很电影的电影,也是去王朔化去刘震云化的一次重要探索,除了黑色幽默、辛辣讽刺、无瑕疵的台词,最让我兴奋的点也是最少人提及的,就是片子戏中戏中戏中戏的三层循环式嵌套效果,至今在中国电影里都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切的起点都要从片尾开始。
当泰勒一声“咔”喊出,已经精神失常的葛优走到摄影机后时,观众恍然大悟,原来之前所有都是泰勒拍的戏,那么这部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这就有意思了,片中并没有明确展示出泰勒这部戏是从何时开拍的,你从几个时间点认为都合理: 1、当精神病院的镜头开始时,也就是字幕打出“几个月后”,接着是葛优打乒乓球的镜头。
这里可以认为是几个月后泰勒开始拍“泰勒的葬礼”这部戏了,是以之前发生的那些故事来拍摄的。
;2、当这部电影的序结束,走完片头字幕然后大门打开。
3、从整部电影第一个镜头开始。
电影的序中,关之琳对葛优说“别紧张,我们不是来找你演戏的”,但最后葛优却成了主角,很有意思。
这三种可以算作划分痕迹,其实更严格地讲,影片可以从任何剪辑点之后开始算是泰勒拍的戏都成立,很好玩。
第一层,我们所有观众;第二层,电影中在拍摄“泰勒的葬礼”这部戏的人们;第三层:电影“泰勒的葬礼”;第四层:影片开头泰勒在拍的《末代皇帝》;第五层:“泰勒的葬礼”中对现实世界的所有讽刺和笑点,比如提及的人物、电影、歌曲、广告以及所有梗等等。
这一层其实也就是我们观众的世界,那么也就跟第一层是重叠的同一时空。
第四层又是游离于其他四层的一个特殊的世界。
所以我把它叫做戏中戏中戏中戏的三层循环式嵌套效果,其间观影体验美妙无比,让观众无时无刻不间离又无时无刻不入戏。
电影始末,大门一开一合,开的是粉墨登场,合的大戏落幕,开之后和合之前都是电影人在拍电影,开的是人之生,合的是人之死,生的阿哥更迭死的导演,非常之可乐,人间电影,电影人间,这才是拍给电影的电影,这才是拍给人间的电影。
看贺岁片,选择冯小刚的作品,几乎成为了我这十年来的惯例,春节晚会可以不看,冯导的电影却不能不看。
《大腕》上映的时候,我还在广州工作,大家都知道,北方的幽默和南方的幽默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广东人更偏爱的是星爷的那种无厘头,而《大腕》展示的这种讽刺机智的黑色幽默,却是我很喜欢的。
一个电影厂的下岗职工,为了给一个大导演办一场风光体面的“喜剧葬礼”,不得不与其老同学联手,进行了形式多样、遍地开花、匪夷所思的各种商业运作。
从一开始的他们到处找赞助商,到最后赞助商追着他们一定要安排个广告位置,可以说事情的发展是不受控制地逐渐偏离了这个葬礼的初衷。
这部影片不仅仅能让你笑得前仰后合,在笑过之后还能发人深省,影片表现的是广告和金钱对现代人生活无孔不入的一种讥讽,却没曾想,这样的讥讽对象,在10年之后换成了冯导自己的作品。
今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2》,终结了冯氏电影的十年神话,至少是终结了在我心目中的十年神话,如今重看《大腕》,我才知道,那是冯导为自己的电影作品所设计的葬礼,终于在10年后,在非2中成为现实。
《大腕》中,在葬礼的各个环节,都植入了五花八门的广告,美名其曰,是葬礼需要,其实,是根据广告的需要而去设计的内容。
而在《非诚勿扰2》中,整部电影也同样植入了五花八门的广告,冯导解释,现代生活片出现广告植入很正常,这都是影片的需要,不可能让角色都不开车,不用手机吧?
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每年那么多的时装片,也不见导演们都把镜头对准各种品牌的商标吧?
大家还记得《大腕》葬礼迎宾小姐那个镜头吧,一大排的美女,向来宾鞠躬致意之后,还不忘说一句“做女人挺好”,当时我们看着是觉得很搞笑的,但是现在我们在《非诚勿扰2》中看到工作人员敲开秦奋的家门,说“这是秦先生在淘宝网上订购的轮椅”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当初是如何讽刺别人,而现在又是如何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两部电影的对比,真是最大的笑话。
说实话,我们并非不能够接受广告植入,但是需要的是适度,剧情发展和演员表演还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冯导之前的电影虽然也有一些植入广告,争议的声音却没有那么大,因为其至少还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可是这非2,已经不能被称之为电影了,它更象是海南某度假地产广告片+奔驰汽车广告片+剑南春酒广告片+朵唯手机广告片+中国人寿广告片+艾美酒店广告片+海南航空广告片,整个就是一个广告片集锦而已。
这些个品牌用这部电影镜头随意剪辑一下,都能剪出来很不错的广告片,还是大牌来主演的。
想起了《大腕》那段精彩而经典的台词,送给冯导:什么叫成功电影你知道吗?
成功电影就是拍什么电影, 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
所以,我们做电影的口号就是: 不求电影最好看,但求广告费最高!
大腕指的是大明星或大名人甚至大品牌。
由拍大腕拍戲到為大腕舉行充斥無數大腕品牌廣告的喪禮派對,電影可算把握住所有的機會盡其嘲諷之大任。
編導全程以幽默的筆觸、誇張的情節構建出極端荒誕的氣氛,對電影拍攝、走資賺錢與廣告的十面埋伏進行多方位的揭露與評擊。
大腕本身的故事性不強,說成是凌碎也不為過。
電影以下崗攝影師為大腕導演拍攝影紀錄片開始,其後因大腕導演的昏迷而轉折到為他攪喜劇莽禮,及至大腕導演重新醒來又中斷了難以收科的大腕廣告莽禮派對,走向瘋人院電影攝製的終幕。
我們從中可見,要說好一個故事並非編導與於本片的著眼點,他們不過是串連起多過具噱頭的題目於電影內諷刺攪笑一番。
甚至《大腕》這一片名也與《手機》一樣,不過是促進劇情的工具而斷不是電影的母題。
唯筆者不以為上述的薄弱故事性是本片的不足,原因是世上專注說好一個故事的電影經已太多,甚至電影是否必定要說好故事這點筆者也質疑,事關戲劇和小說等不就是既有的說故事媒介了嗎?
電影有別於這些既有媒介,自有其理所當為的根本著眼點,比如影象、聲音與劇情交融的電影韻律和氣氛於本片就攪得相當精彩,荒誕孛謬的氣氛完整統一地充斥全片每個角落,使筆者看畢電影後輕鬆過瘾得難以筆墨簡單形容。
本片能有這個整體效果,第一靠的是以馮小剛為首的編劇班底成功避重就輕,對幾個嘲諷主題沒有太嚴肅的批判而只浮光掠影地跟普羅觀眾開些通俗的玩笑。
再者,本片具十足玩味,如創造了無限商機化作廣告發佈會的葬禮與假發瘋真拍戲分不清真假也無所謂的戲中有戲等,雖則外語片早有相類橋段,唯放諸於國片又倍感親切過瘾,最少這是國片罕有放得下負擔,盡情玩又玩得熱鬧的喜劇。
筆者先看《手機》再看《大腕》,想來後來拍攝的《手機》實在差了前者一截,馮導還是專心去攪嘲諷攪笑的好。
《大腕》確實令筆者對國產喜劇另眼相看,同時對本地喜劇的不進反退添了不少的擔憂。
#五色电影#《大腕》20221109冯小刚2001年的喜剧电影,依旧是冯氏贺岁片的讽刺和滑稽,写实又好笑,20多年后再看仍然经典。
夸张中有真情,讽刺得一针见血。
全程看下来,就是哈哈哈,还有辛辣味儿满满的荒诞。
说说二十多年前电影出现的业已成为大腕儿的演员们,葛优当年还是板寸络腮胡的打扮,很潮,比后来的光头多了几份硬朗和帅气,大爷当年也是酷酷的热血青年哟;英达当年还没这么胖,虽然已经油腻,但还算白净,不像现在这么邋遢;关之琳则是满脸胶原蛋白的女神范儿,40岁的当年优雅美丽娇俏又有性格,是和喜剧剧情相当搭的清流。
配角的出场也是出彩到过目不忘,尤其是李诚儒的那段怼脸直拍,比现在的网红更起范儿。
冯小刚是编剧之一,也是导演,把讽刺喜剧的幽默给玩儿得明明白白。
葛优的喜剧风格则是和冯氏喜剧融为一体,像是给葛优的量身定制,在冯小刚一系列贺岁片中都是葛优个人风格的沿袭,人设立稳,显得特别真实。
再说说电影中的广告剧情,原来是有真有假,甚至以真乱假,看影片结尾字幕中的赞助商,竟然是剧情中的几家显名字的公司,国内外雨露均沾,中-南-海 烟 卷儿 妥妥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五色电影,五彩人生!
最近重新看了遍冯小刚导演的《大腕》,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简直就是神作。
电影中原本只是作为玩笑包袱的点但在现在社会已经完全成为现实了。
原本应该看着这些荒诞不经的事情觉得可笑,而现在却根本笑不出来了。
可以说,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在世纪之初就完美而准确地预告了现如今整个社会的样子。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冯小刚真的是想象力丰富,正如电影中国际大导演泰勒对葛优饰演的失业摄影师尤优所说的:你就是个天才。
那时候的冯小刚导演,接二连三地推出贺岁电影,每一部都让人晓得人仰马翻。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些经典之作,同样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导演和编剧,搭配着几个非常有特色的演员,才成就这些经典之作。
电影《大腕》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国际大导演泰勒前来中国,希望重拍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同时制片方希望把这位国际大导演在中国的工作过程也拍摄下来,作为纪录片。
所以聘请了从电影厂下岗的摄影师尤优担任这个职位。
在拍摄过程中,泰勒却遇到了困境,不知道该如何拍摄。
在他看来,贝托鲁奇版的《末代皇帝》拍出来的是西方人喜欢看到的中国的样子,而不是事情本来的样子。
他希望能够打破现代人的固执和偏见,真正展示中国人眼中的末代皇帝。
所以当他问起尤优对皇帝的一生是不是悲剧的时候,典型小市民的尤优直接回答:不是,皇帝有很多女人,一天换一个,全是朝廷养着,不是悲剧;而我只有一个女人,还离婚了,我才是悲剧。
简单直接,或许这才是中国小老百姓对皇帝真正的看法。
皇帝他老人家锦衣玉食,后宫三千,一生遭遇再惨也不能是悲剧;生活在温饱问题的警戒线上的我们可能才是悲剧。
尤优在电影中就是所有中国小老百姓的代表,下岗、离婚、没钱、唯利是图却又讲究道义;而泰勒正是代表着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态度的转变,重拍《末代皇帝》,正是希望能够修正过去对中国的印象。
随着泰勒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之中,电影公司处于利益考虑用其他不知名导演来代替他完成工作,最后依旧署名泰勒。
一气之下的他,直接昏死过去,并在临死之前交代尤优给他一个“喜剧葬礼”。
这个想法来源于他们的一次对话,尤优告诉他在中国年龄过了70岁的老人死去之后,人民称之为“喜丧”,亲朋好友并不会过分伤心,反而举杯相庆。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泰勒理解成一个“喜剧的葬礼”。
担此大任的尤优找到了多年老同学,现在正在从事大型活动策划行业的王小柱。
两个有着无限奇思妙想的两个人开始策划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
这里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本该是个二流子的王小柱在第一次见到泰勒的私人秘书时,却表现得非常正式,西装革履谈吐高贵,颇像国家接待外宾的仪式,连会谈的场地都和新闻联播里看到的一样。
终于从场地到活动,从出场嘉宾和演出人员都一一策划好,他们却发现泰勒根本没有钱用来办这次葬礼。
骑虎难下的两个人只能亲自到处拉赞助去,却吃力不讨好。
尤优灵机一动,自己拉赞助倒不如让赞助商直接找自己,所以他决定全球直播泰勒的葬礼并把葬礼的植入广告卖出去。
果然,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开始竞标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上的广告,各个出价不菲。
最后竟演变成以这个葬礼赚钱的程度,泰勒的尸体要穿着一身“标驴”运动装,带着“梅地亚”手表,“杜十娘”纯金项链,左脚穿着“标驴”运动鞋,右脚穿着“铁东尼”皮鞋,带着“杀手牌”太阳镜,并且要露出“硕士伦”隐形眼镜,嘴含“大清神茶”一包,还要躺着一套名牌实木家具上。
这里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片段。
在竞价拍卖广告时,有一家盗版DVD播放机生产商高价拍得一个广告位,尤优却当场表示竞价无效,因为他们是盗版企业。
一怒之下的尤优直接把这个广告做成“打击盗版,支持正版”的公益广告。
尤优说:用葬礼赚钱,那是出卖自己;用盗版赚钱,那是出卖别人。
终于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等着在医院中昏迷不醒的泰勒死了,可这时的泰勒却醒过来了。
这场闹剧没了主角自然不了了之,而尤优和王小柱却因为害怕赞助商追债成精神病人。
这家精神病院住着无数个有着“宏大商业计划”的“商人”,分分钟上下几千万。
2亿7000万的音像行业,拿钱砸的网站套现,“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高级房地产公寓开发,这些在当年可能听起来都是笑话,也只有精神病院中的“疯子”才敢说的话,到如今都已经一一变成现实了。
现在看来最搞笑的就是张涵予饰演的“疯子”说的那句:想靠电子商务挣钱,全都是糊涂蛋。
马爸爸打脸就问你疼不疼。
当然他所说的拿钱砸网站吸引点击量然后立马套现的方法也让无数人发家致富了。
还有那个4000美金一平的高级公寓 ,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笑话。
现如今,普通公寓都要4000美金了,更何况高级公寓甚至别墅。
所以现在再看这一段的时候,总感觉当年冯小刚要按照电影中所说的去经商,搞不好早成了大富豪了,还在这拍电影?
当然,冯导后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借鉴这部电影。
电影中,在葬礼上植入广告,只要客户给钱,什么都可以。
所以冯导在《非诚勿扰2》中也这么干了一回,整部电影就是一连串广告的集合体。
《非诚勿扰2》电影虽然不太好看,但冯导用现实把《大腕》电影里的故事又讲了一遍,真是精彩绝伦。
但总的来说,最后的赢家还是那个靠电子商务挣钱的“糊涂蛋”。
荒诞虽然具有讽刺效果,但常常伴随着失控的危险,适合的文体应当是二十字的段子到两千字的微型小说,适合的影像也至多是影片的某一片段到微电影之间。
行为的结果可以荒唐,故事的形式可以荒诞,设定可以荒诞,但是推动情节的动机总归需要合理,《动物庄园》也不失为一个好看的故事。
一旦缺失合理动机,滑向纯粹的闹剧,一部作品也就就此失败。
即便是星爷,无厘头能够贯穿的始终也就是段子,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还归于角色的诉求,再好笑你也不能忍受一百二十分钟的影片仅仅由如花挖鼻子和四大才子走T台构成。
因为荒诞而失败的例子太多太多,一味追求而导致的意料之中和情理之外很难不让人愤慨。
香港的烂片除恐怖片外一大半可以归结于此。
在荒诞的过程中,作者能够表达价值观或者塑造人物情感的空间都很有限(本片中我一直就没明白优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针对盗版的那一段简直就是导演抛弃影片的直接暴力表述),在星爷的电影中,该煽情的地方一定不荒诞,荒诞的地方从来也不曾试图去煽情。
在这种意义上说,荒诞本身是一种更需要高级叙事技巧和作者自控能力的表现形式,要收一定要守得住。
纵使余华这样的高手,《兄弟》下部也是失控到一塌糊涂。
如前所述,由于荒诞本身挤压了作者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空间,导致荒诞的最终成品虽然有时讨巧,却终难以成为经典,加上荒诞情节本身的高设计难度,可谓吃力不讨好。
文青们推崇备至的两杆大烟枪,在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上,终究也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一般影片,更悲伤的是,除了故事,这部电影还什么都没剩下。
回到《大腕》,本片一路失控,基本啥都没剩下,最后十来分钟的段子合辑碾压前面的八十分钟,多年过去,段子合辑终成经典。
本片故事本身被遗忘在角落。
这也是它可以预见的命运。
(因为字数太多……被迫写了影评)98年的我看冯小刚大概是从《非诚勿扰》开始的,然后《私人订制》,《潘金莲》ect吧。
以前觉得说,冯小刚算是冷幽默的,特别是遇到葛大爷,只有他才能演出冯导电影里人物的怂和有趣。
但《大腕》真是让我刮目相看。
其实中国是有很好的黑色幽默电影的,国家的电影业,地产商是可以让我们幽默讽刺的。
整个电影的节奏真的是太流畅了,可能主要是因为剧情很简单。
但人物的对话真的太棒了,葛优的角色甚至能让人完全忽略其他角色的性格塑造,忽略故事情节走向。
葛大爷这种揣着明白卖傻的人设和冯小刚作品里的底层人物,那些说自己沉迷于世俗,其实比太多人看得清楚的人太tmd契合了。
黑色幽默是什么?
像低俗小说和两杆大烟枪那种,荒诞的、猝不及防的,甚至让你觉得意外到有些好笑,好笑到又有点悲伤,是那种平等地讽刺。
我讽刺你不是为了抬高自己,也不是有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
就像电影一开始就讲了:“我是个俗人,钱和女人才是天堂。
”往往坦白自己俗不可耐的人,心理才会有高雅。
本来想打四颗星的,但这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缺乏让我不得不打五颗。
(觉得评分应该上8啊🌚)总之,看电影时觉得好笑,看完瞬间有点膈应,回味的时候总觉得莫名惆怅。
往后真遇到4000美金/平米的房子,和默默买下10块钱一本的盗版书时,才会恍然大悟。
woc,原来小钢炮讽刺的就是我们这群人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前两天看了一个电视剧《沉默的真相》,整部剧都拍的特别的好,甚至有很多人评价这部剧可以说是国产电视剧的巅峰之作,我个人也是非常认同的。
但是今天我想吐槽的是,这部电视剧当中的广告插入,一个关于坚果的品牌广告,电视剧当中一群大老爷们儿,不时的手里拿着一袋零食,在那里大吃特吃,实在有一些违和。
这些场景的插入都感觉特别的搞笑和突兀,也许导演也是煞费苦心,只能在这些地方插入广告吧。
今天因为想写这篇文章,我就又看了一遍冯小刚的电影《大腕》,对于电影里边的关于广告插入的构想和方法,以及创意真的是叹为观止,我觉得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的人真的是天才。
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广告的投放还不是那么发达的年代,能够有这么超前的意识和想法的人真的是太厉害了。
而且我感觉自从《大腕》播出之后,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影视剧作品当中的广告插入越来越多,越来越直接,甚至有一段时间,一集电视剧的播放中间也会插播广告,结果这一行为弄得全国人民口诛笔伐,天怒人怨,后来央视不得已禁止任何电视台在影视剧播放的中间插入广告,这件事才告一段落。
我想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段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痛苦的经历,那个时候的手机视频和游戏还不是特别的发达,看电视是很多人休闲的唯一选择,结果却因为不堪忍受的广告插入,兴趣和快乐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广告的潘多拉魔盒威力之大,影响之深。
所以人们对于《大腕》这部电影的评价如此之高,真的是有他的道理的,不论是拍摄手法和叙事的手法,以及电影里面传递的一些现实意义的思想,比如电影最后那段李成儒的独白,都让大家欲罢不能。
真正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电影当中关于广告植入的那一段的精彩表演,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影视剧如何插入广告的教科书。
中国的这些电视人啊!(疯人院的那段很搞笑哦!)
重看了一遍大腕,被里面的运镜和构思惊艳到了。看来冯导的电影是越拍越差,明明当年各种实验性都完美融入商业影片。
很有抱负的讽刺喜剧,也绝对是冯小刚电影中最讲究叙事技巧的一部。泰勒最后拍摄完成的那部电影,几乎可以称得上是1984式的现代商业社会寓言。就是作为一部喜剧片,我怎么感觉有点闷?
2021年审慎重看,印象里的屌片变得一般般了,起承转合都在套路里,每个情节点之间的过度还杂而乱,没比现在5分以下电影好到哪里去。男女主角关系也没有任何铺垫,女主角就是现在所说的工具角色了,没有任何自己的性格。台词好,摄影好,美术道具好,片尾曲也好!
2001年的中国,在经历了大批人员下海、大批国企职工下岗后,全民炒股的热潮尚未消退。正如前段时间看到的,影视从业人员怀念煤老板投资拍电影的时代,相比后来互联网资本入驻后,“IP”成为电影行业重要营销理念,那时至少资本对具体创作的干预较少。但比起资本对艺术创作的入侵,个人更深的体验则是人在消费主义中的异化。2001年大家尚少不更事,十九年过去,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期望以物质商品来衡量自身的价值,网络购物浪潮之下,纷纷拜倒在消费主义裙边。也有人将本该叙旧的饭局变得尴尬而怪异,张口风投,闭口买楼,让人一时间不知道是遇到了片中的精神病还是误入传销。
是我目前看过他最好的片,对文化的解构,对消费主义的讽刺,预言如今都已成真,音乐是三宝的、片尾曲是王菲的、关之琳是还活跃的,连葛优都是有点小帅的,我那会太小对当年人们迎接新世纪的心情已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了文化是会走下坡路的,人也一样
那个时候也喜欢关之琳
什么叫成功人士,就是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哈哈哈 。冯氏幽默。
最喜欢李成儒扮演的精神病演绎的那段,历久弥新!
我很讨厌冯导,你呢
当年看觉得太扯,如今再看,还是现实更魔幻。
没那欣赏水平。。
中国文艺界补钙十年后的结果是最会讲故事的导演改行干肥皂剧了
这部我愿称之为是葛优颜值巅峰,真的有种特殊的小痞爷气质。电影在黑色幽默的基础上,用荒诞的叙事,对商业化社会和形式主义有着高强度的讽刺。但是女主真的有点茶,泰勒这个人物也很扁平,like这个love那个的,台词几乎也全是资本主义装b的废话。尤优作为一个完全摒弃与脱离商业化的模范楷模角色,却始终被当作提线木偶一样任人摆布,难道这部片的主题是小人物永远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的愚弄吗?
当年的冯小刚真的很有趣啊。。。
二十年前的电影,有梗,有料,有声色;对于社会问题,不避重就轻,极尽讽刺,拳拳到肉。有些事回头看才知道,二十年原来可以改变这么多,现在的喜剧电影玩的梗,不疼不痒,实在逊色太多。是人变了,还是环境变了呢?
剧本真有意思。一些场景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彪哥说 中国男演员都集体补过钙了···
2024年6月20日,泰勒真的走了
无才无德无气量,奈何天朝有土壤,投机倒把捞票房,国师巨导美名扬。七条微博喷粪汤,誓为婊子争牌坊,丧心病狂缝小肛,送君一星做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