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今年的现象级英剧,《混沌少年时》必然占有一席之地。
这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剧集,以其一镜到底的拍摄、精彩紧凑的剧情、全员在线的演技,成为无数观众心中年度必看英剧。
万万没想到,这才过去没多久,网飞就又杀出一部王炸英剧。
虽然在国内热度不高,但它绝对不该被埋没。
悬案解码Dept. Q导演: 斯科特·弗兰克编剧: 斯科特·弗兰克 / 史堤芬·格林霍恩 / 克莱特·凯恩主演: 马修·古迪 / 克洛伊·皮里 / 杰米·西弗斯 /马克·博纳尔 / 亚力克桑杰·麦沃洛夫 / 更多...类型: 剧情 / 惊悚 / 犯罪首播: 2025-05-29(英国)集数: 9单集片长: 60分钟
这部剧5月29日在网飞上线,连续两周登顶收视冠军。
截至目前豆瓣上观看人数不足1万人,但却有8.5的高分。
IMDb上,它更以微弱的优势(8.3分)超过了此前大热的《混沌少年时》(8.2分),成为又一部年度英剧的有力竞争者。
剧集开篇就是一起凶杀案的现场。
一名正在巡逻的实习警察接到报案电话后,来到了一处民宅,并在客厅发现一具被刀捅进头部的尸体。
他立即汇报给总部,并等待专业人员过来进行详细侦查。
在等待的间隙,另外两名刚好路过附近的警察卡尔和哈迪却突然闯了进来。
按照办案程序,这事原本还没轮到卡尔和哈迪插手,但他俩却执意进行调查。
意外很快发生,一名持枪的歹徒突然从厨房冲出,将三名警察击倒在地。
最终实习警察当场死亡,哈迪虽然捡回一条命,但下半身终身瘫痪。
唯一只受到轻伤的卡尔,却因此患上PTSD,不得不暂停所有工作并接受心理治疗。
藏在厨房的凶手到底是谁?
他和客厅里的死者有什么关系?
这期凶手案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利益纠葛和阴谋?
这些疑问统统没有得到解答,这起没有监控、没有证人、没有任何线索的悬案也就此被搁置,被称为“利斯公园悬案”。
四个月后,卡尔再次回到警察局。
利斯公园事件给他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再加上他本身就脾气暴躁、满嘴粗口、态度强硬,让他在警察局不受同事和上级的欢迎。
但新的机会很快来到,由于卡尔所在的地方警察局办案效率低,导致政府公众形象受损。
上级部门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专门负责调查那些被搁置的陈年悬案,用以挽回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而部门负责人的重担,落在了卡尔身上。
好消息,卡尔终于又能从事侦查工作了。
坏消息,这个部门只有他一个人。
没错,其实上级根本不看重卡尔,也不看重这个部门,他想要的只是中央政府为此派发的专项基金和预算。
卡尔的办公室甚至被安排在地下一层,由以前的澡堂和厕所改造而成,足以见得他有多么不受待见。
实际上,卡尔是一个观察敏锐、逻辑严密、工作能力极强的督查。
只不过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怪咖,有自己的一套行为逻辑和处事原则,始终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
在卡尔之后,这个特别的悬案调查小组也在阴差阳错之下,陆续有其他的组员加入。
第二名组员是一个来自于叙利亚,曾经也在警察系统工作的阿克拉姆。
和暴躁冲动的卡尔不同,阿克拉姆极其沉稳严谨,并有一副好身手,他很快成为了卡尔的得力帮手。
第三名组员是活泼风趣、善于发掘蛛丝马迹的萝丝。
但表面开朗健谈的她,其实也经历过重大创伤,严重时还会惊恐症发作。
可以看出,这个特别的悬案调查小组Dept. Q简直就是一个“怪咖联盟”。
每个人都满腹心事,他们都有着十分鲜明的性格,以及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
小组正式成立后,第一个被选中的悬案也正式开启调查。
这起案件的主角叫梅里特,是一个全国知名的检察官。
几年前,梅里特在一起家暴致死的案件中为受害女性辩护,却遗憾败诉。
当她再次推动上诉期间,收到了诸多的恐吓和死亡威胁的邮件。
这天,梅里特带着患有失语症的弟弟威廉去游轮上度假。
威廉突然情绪不佳,与梅里特产生争执,并打了梅里特一下。
梅里特愤愤然离开,而在此之后,梅里特就从船上彻底消失。
这些年间,梅里特就像人间蒸发一般毫无音讯。
没有任何目击者,警方没有找到她的尸体,她的家人也没有收到任何绑匪索要赎金。
卡尔带领小组深入调查,终于挖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
原来在梅里特和威廉幼时,母亲就因意外离世,而父亲终日酗酒度日。
梅里特原本是一个叛逆的小混混,抽烟吸毒样样都来,对父亲积怨已久。
威廉是一个好学生,活泼聪明,成绩优异。
但在威廉16岁那年,一个歹徒闯进家中,对威廉进行了殴打。
从此之后,威廉就丧失了语言能力,变成了一个脾气古怪、不会说话的残疾人。
而梅里特也因此事受到冲击,后来努力学习进入了司法体系,并成为全国知名的检察官。
工作之后,梅里特就和父亲断绝了联系,她把弟弟接到身边,并请了管家进行照顾,姐弟俩相依为命。
卡尔一行人通过调查发现,在梅里特失踪之前,威廉曾经看到过一个带着特殊符号帽子的怪人。
这个人会是绑架梅里特的凶手吗?
他又到底是谁?
此外,卡尔还发现当年调查梅里特失踪一案,警方似乎存在不作为的情况。
会不会是有人故意想搞砸这个案子?
凶手会是司法系统内部人员吗?
这些浮出水面的细节不仅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也推动着悬案调查小组不断抽丝剥茧,在迷雾中寻找真相。
而画面一转,被囚禁多年的梅里特已然变得瘦削枯槁,在密室中日复一日接受着神秘人物的折磨……
《悬案解码》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剧集,其原作是由丹麦作家尤西·阿德勒-奥尔森所著的《悬案密码》(《Department Q》)系列。
2007年,该系列小说第一部《笼里的女人》问世,迅速风靡丹麦。
随后,他又连续发表了7本“悬案密码”系列小说,不仅畅销丹麦,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引起强烈反响。
尤西·阿德勒-奥尔森也因此成为北欧最畅销的犯罪小说家之一,丹麦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他的粉丝。
而在全球范围内,他的作品发行量也高达上亿册。
尤西·阿德勒-奥尔森从2013年到2021年,该系列小说也被拍摄成多部电影,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这部最新的剧集却大胆改编了原作和电影中的诸多设定,比如把故事发生地从丹麦搬到了英国。
也正因如此,剧中的色彩大多是偏青绿的阴暗色调,这既是因为受爱丁堡当地天气的影响,也符合剧中对于病态腐败的官僚体系的讽刺。
此外,剧中的部分角色的人设也和原著存在差异,这也是因为几位主要演员都刻意没有去看原作,以确保能自己对角色的独到理解,从自己的角度来诠释和演绎角色。
在正式拍摄时,这部剧集采用了主线案件和分支案件共同推进的形式。
由卡尔亲身经历的“利斯公园悬案”开篇,吊足观众的胃口,缓缓露出草蛇灰线的新线索。
与此同时,主角团组成的悬案调查小组Dept. Q又不断挖掘新的悬案,两条叙事线共同推进剧情。
这样的拍摄方式并不新鲜,可贵之处来自于这部剧集对于人物的用心塑造,这可以说是这部剧最大的亮点之一。
从卡尔到阿克拉姆再到萝丝,每个角色的台词都十分生动,表演也相当到位,塑造出来的人物个性独特且鲜明。
而殊途同归的是,他们都带着各自的身心创伤登场,却在一次次的破案过程中完成了一场不动声色的集体治愈。
当然,这样的治愈不是靠滥情的鸡汤。
恰恰相反,整部剧里犀利的毒舌与讽刺的幽默从头贯穿始终。
角色间的互怼成为他们的日常,在令人捧腹的同时,也使得整部剧都流淌着一种“带刺的温情”。
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探案与互怼中,成员们彼此扶持共同成长,每个人都为团队注入独特能量,同时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和蜕变。
当然,在环环相扣的剧情和出色的人物塑造之外,这部剧也存在一些瑕疵。
比如整体节奏偏慢,一整季只讲述了一个案件。
而在如此缓慢的破案节奏下,却有大量家庭琐事的戏份贯穿其中,这让部分观众观感不佳。
另外,这部剧从一开始剧中就埋下了大量的悬念和伏笔,比如几位主角的过往经历,以及主线案件的相关线索等等,这些在第一季的末尾都未得到完全解答。
如此大篇幅的悬念铺陈,也让人担心其续作会走难以填坑的烂尾命运。
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部剧绝对是近期最值得观看的刑侦探案好剧。
如果你也是探案剧爱好者,相信这部气质独特的英剧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发现命案现场,不掏枪警戒,不清场,两手插兜,往那聊闲天。
发生警察受枪击案件,没有专案组,让两个菜鸟查案,知道嫌疑犯车辆,不主动排查周围录像。
还有也没有事后调查和追责,一个警员死亡,一个瘫痪,不该他俩出警,强出头,导致这样严重的后果,这个督察居然没有停职。
不知道是编剧瞎写,还是英国警察就这样,看了这么多美剧警匪片,这样的警察真是受不了,就这还八分。
影评悬案解码《悬案解码》(Dept. Q)是2025年Netflix上线的一部英剧,改编自尤西·阿德勒 - 奥尔森同名小说,由斯科特·弗兰克执导,马修·古迪主演。
豆瓣评分不错,是一部备受关注的悬疑剧,以下是相关影评:叙事风格:采用“洋葱式”叙事,节奏慢热,前几集聚焦主角卡尔心理创伤与团队碰撞,后半段剧情爆发,线索反转不断。
如梅里特失踪案,背后牵扯司法腐败等复杂背景,层层剥开真相。
拍摄与画面:北欧寒霜与英伦诗意融合,爱丁堡迷雾与阴雨街道营造压抑氛围。
镜头语言丰富,手持镜头营造紧张感,长镜头捕捉人物细微表情,高角度镜头展现人物渺小与挣扎,色彩上冷色调为主,点缀暖色体现人性微温。
人物塑造:主角卡尔是被创伤啃噬的警探,表面颓废,内心执念。
马修·古迪演技精湛,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团队其他成员也各有特点,如实习生阿尔科姆带来活力,女警同事有坚韧一面,他们之间化学反应为剧集增色。
主题探讨:不仅是破案,更探讨创伤、救赎与真相。
角色们在追查案件中面对自身困境,如卡尔在查案中完成自我救赎,展现人性微光。
很偶然的机会看到的《悬案解码》这部英剧,一开始纯粹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和对英国警探剧存在某种良好的印象,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观看感觉异乎寻常的好,看完一集想看下一集,基本是一口气看完了9集,可以说完全出乎了自己的预期!
和其他英剧不同的是,这部剧并没有刻意突出英国的自然风貌,美丽的海滨风景,各种绿树草地也很少显现,更多的镜头都是聚焦在案件相关的各种问题。
虽然在叙事方式和人物设定方面比较老套,没什么新意,但并不让人觉得反感,而是有种也就应该是这样的感觉,虽然多线叙事多少有点杂乱,但最后又都归拢了起来,除了开头男主中枪的案件应该是为第二季留的,其他坑填的都没什么问题!
最后吐槽一下,首先是男主的继子和其房客,对剧情的进展没有什么意义,如果养育继子还能说是为了展示男主外表什么都无所谓,其实内心善良博爱,那加进一个房客到底有何意义?
我一开始还以为他是男主的同居男友,之后才发现男主并不是同志,两个人也不是恋爱关系,实在不明白房客存在的意义,其次女检察官的选角感觉是不是带资入组的那种,脸部毫无表情,除了能瞪眼,没有任何变化,除了身材高挑苗条,和剧中对各种男人充满吸引力的设定差距太大了!
当马修・古迪顶着凌乱卷发、拖着沙哑嗓音出现在《悬案解码》的阴郁镜头中。
观众惊叹:那个《唐顿庄园》里的优雅绅士,如今成了被 PTSD 折磨的破碎警探。
这部改编自丹麦作家尤西・阿德勒 - 奥尔森小说的英剧,首播即登顶 Netflix 英国区排行榜,IMDb 7.8 分。
用 “高压氧舱囚禁”“双线叙事诡计” 等元素,在《喜鹊谋杀案》《流人》等强敌环伺的悬疑赛道中,辟出一条 “冷硬派救赎” 的独特路径。
《悬案解码》
作为斯科特・弗兰克(《后翼弃兵》导演)的最新力作,《悬案解码》以电影级视听质感征服观众。
爱丁堡阴雨绵绵的哥特式建筑、高压氧舱内的幽闭镜头、马修・古迪极具张力的眼神戏,让其成为 “每一帧都能截图当桌面” 的良心制作。
然而 9 集的篇幅引发争议。
部分观众认为 “梅里特被囚禁的心理戏过于冗长”,但也有粉丝力挺 “慢节奏才能嚼出人性滋味”。
尤其叙利亚难民助手阿克拉姆的设定,被赞 “为冰冷案件注入多元文化温度”。
一、地下室的Q 部门总警督卡尔・莫克(马修・古迪 饰)在枪击案后患上 PTSD,被发配至地下室组建 “Q 部门”,专门调查悬案。
这个看似 “发配边疆” 的安排,却因叙利亚难民阿克拉姆的加入迎来转机。
他从堆积如山的卷宗里翻出检察官梅里特・林格德(克洛伊・皮里 饰)的失踪案。
四年前,梅里特在渡轮上与弟弟威廉争吵后人间蒸发,所有证据指向 “自杀”。
但阿克拉姆发现:她的心理咨询记录里,反复出现 “高压氧舱”“红色手套” 等诡异符号。
双线叙事就此展开。
现实线:卡尔带领 Q 部门抽丝剥茧,发现梅里特曾起诉的杀妻案被告背后,牵扯出司法系统的利益链,甚至连警队高层都曾收受贿赂;囚禁线:梅里特被关在改造后的高压氧舱,每天被问及 “你为何在这里”,通过回忆碎片,她逐渐拼凑出自己卷入的人口贩卖案,而凶手的真实身份,竟与她最信任的人有关。
卡尔的登场带着强烈的 “反英雄” 色彩。
在心理治疗中讽刺医生,在地下室用威士忌浸泡勋章,直到阿克拉姆递来梅里特案的卷宗。
当他对着梅里特的失踪现场照片,突然想起枪击案当天的弹道轨迹。
两个案件的重合点,让他首次露出 “猎物被锁定” 的眼神。
那个曾被创伤击溃的警探,终于在悬案中找回职业本能。
梅里特的囚禁戏堪称 “密室心理战教科书”。
她用指甲在舱壁刻下日历,通过送饭的脚步声判断时间,甚至利用舱内冷凝水折射阳光,在天花板投射摩尔斯电码。
当她发现凶手戴着的红色手套,正是当年杀妻案被告的同款。
而这个看似独立的悬案,早已与卡尔调查的枪击案形成闭环。
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群司法系统的蛀虫。
最后卡尔通过梅里特留下的 “红色手套购买记录”,锁定郊区废弃医院,却在破门瞬间发现,凶手竟是梅里特的弟弟威廉。
那个被判定 “因头部创伤丧失语言能力” 的受害者,实则是当年杀妻案真凶的孪生兄弟。
更震撼的反转是梅里特的囚禁,始于她坚持追查的人口贩卖案。
而幕后黑手,正是警队高层与司法权贵的利益同盟。
二、北欧冷硬派撞上英伦文艺腔导演斯科特・弗兰克将爱丁堡转化为 “罪案的隐喻”。
Q 部门地下室里逼仄的空间、 flickering 的灯泡、堆积成山的卷宗,象征 “被主流警界遗忘的真相”;高压氧舱内,圆形玻璃舱与方形审讯室的视觉对冲,暗示 “真相被困在透明牢笼中,看似可见却遥不可及”;渡轮码头上潮湿的海风、摇晃的镜头,对应梅里特失踪时的 “记忆模糊带”,成为贯穿全剧的视觉锚点。
剧集刻意制造 “上帝视角” 与 “侦探视角” 的信息差。
观众早于卡尔知道梅里特未死,却与他同步破解 “红色手套”“高压氧舱” 的关联;梅里特知道凶手就在身边,却和观众一样,直到最后才发现 “威廉 = 莱尔 = 杀妻案真凶” 的身份置换。
这种 “半透明式悬疑”,让观众既能享受推理乐趣,又能代入角色的迷茫。
不同于《流人》的 “体制内黑色幽默”,《悬案解码》选择 “硬核写实”。
卡尔没有神通广大的情报网,只能靠阿克拉姆的数据分析和自己的 “警察直觉”;梅里特没有主角光环,被囚禁四年的创伤真实到让观众窒息。
但两者都在探讨 “被体制抛弃的边缘人如何自我救赎”,只不过前者用幽默消解沉重,后者用细节堆砌真实。
梅里特的遭遇,撕开 “权贵用法律漏洞杀人” 的伤疤,当卡尔发现高层曾篡改证据,他对着警徽冷笑的镜头,是对司法公信力的无声拷问;卡尔的 PTSD 不是噱头,而是贯穿全剧的动机 —— 他追查梅里特案,既是为受害者伸张正义,也是为枪击案中死去的搭档赎罪;叙利亚难民阿克拉姆、瘫痪的前搭档哈迪、被排挤的女法医萝丝,Q 部门的成员都是主流社会的 “失败者”,却在合作中证明:最锋利的正义,往往来自被忽视的角落。
三、每个悬案都是未愈合的社会伤口剧中的故事从未结束,正如现实中的正义,永远在追寻的路上。
真正的悬疑,不是凶手的诡计,而是人性在利益与良知间的摇摆;真正的解码,不是破解案件,而是学会与自己的伤疤和解。
这部剧不提供完美的结局,却让每个观众在卡尔的威士忌酒杯里、梅里特的舱壁刻痕中,看见现实世界的影子。
那些被掩盖的真相、被压抑的正义、被忽视的创伤,终将在某个阴雨绵绵的日子,被像卡尔这样的 “问题警探” 重新拾起,成为照进黑暗的一束光。
偶然接触到,一口气刷完这剧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听着乡村口音,看着英国佬日常吐槽。
男主和前搭档/上司/心理医生fucking含量超标的对话真是看一次笑一次作为悬疑剧,让观能众身临其境,跟着线索抽丝剥茧找到真相,这是一部合格的刑侦悬疑剧的基础。
这部剧做到了,没有超能力,没有从天而降的线索,一桩几年的悬案在小组队员发现的一个个线索面前逐渐显露真相。
看完这剧,我想起了《真探》,一对搭档,一个暴力敏锐不善沟通,一个细腻缜密更加圆滑,都是多线叙事,破解多年悬案。
诡计的设定上也很出色,兄弟身份的置换以及真凶冒充某个dead person。
就是三线叙事(梅里特失踪案,芬奇杀妻案,卡尔中枪案)有点虎头蛇尾,2,3最后都不了了之。
说一下自己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欢迎交流:1.哈利是个纯好人,梅里特和他交往多年居然看不出来他弟弟才是坏的么?
2.威廉在船上看到了莱尔,就算当年创伤失忆,他起码还是记得有莱尔这个人的,这么多年没认出来?
3.山姆好歹是个知名记者,经常上电视,那么梅里特都跟莱尔上床了,居然没发现不对?
(声音样貌都不一样啊),而且莱尔本身是个精神病,怎么可能一下就扮成一个有城府的记者的?
细节经不起推敲4.看最后在囚禁处的对话,摩尔的老警长应该是知道当年威廉被打的真相,和莱尔达成共识:既然你哥哥已经死了,那你过去犯的那些事我就都推给你哥哥了,你好好活着。
因此在男主探访时,警长才会一口咬定哥哥是品行顽劣的那个。
这样的话卡尔最后说“老警长不会承认一直追捕的是错误的对象”这句话就有问题了。
5。
警局的内鬼是谁?
应该不只是伯恩斯一个。
范尼,想不到你是这样的嘴炮,怪不得你能当教练,哈哈。
整体下来节奏稍慢,案件偏少了,多几条线或者几个案件一起推动会感觉更丰满一点,没有什么神探、上帝之眼,靠的是不放过任何细节去推动破案,真实而深刻,调侃互怼是英剧的亮点吧,真实而不煽情,学到不少英式口语,哈,最后哈迪撑着去警局,无论多大的困境,还是能撑起来…………感动
悬疑和破案类不论是剧还是小说,都看过不少了,但这部剧的反转还是令人意想不到!
更佩服的是Merrit!!
最后在高压环境下都快窒息了,还拼着一口气大骂凶手,给警察赢得活下来的时间!
导演的处理太牛了,Merrit小心翼翼走到地下室,看到案情分析板那一刻,满满当当,都是三人组拼命搜救她的证明!
M和Carl擦肩而过那一刻,仿佛一片羽毛轻微落在心尖上!
啊这一幕,此处无声胜有声啊!!!
最后一集,Carl和搭档虽然没在一起,但依旧合力破案!
搭档的闪光点也很多,默默在背后搜集资料,给主角团省了多少事哇!
希望第二季能看到搭档活蹦乱跳抓罪犯的样子!!
总之,这部剧没有一个角色的出现是无意义的,有些一刷时忽略的线索,在二刷时才发现,哈哈哈算不算常看常新,昨晚把最后一集反复看了3遍!
顺便,扮演莱尔少年时期的演员演技真好啊,黑着眼眶笑嘻嘻接受采访的样子,变态感都要从屏幕里溢出来了......大晚上的真是吓人......查了下扮演莱尔的是97年出生的英国演员Kai Alexander,期待小伙纸更多的作品噜
《DEPT. Q》的美妙之处在于可以让我沉浸在享受他人讲故事的纯粹里,而这种感觉已经好久没有出现了。
最近看剧集总有人说节奏慢、不抓人,类似说法已然成为政治正确,当然有些剧集确实节奏紊乱,但叙事舒服难道就只配存在“快节奏”一种吗?
如果总是追求“当下流行的节奏”,让市场说话、以数据断高下,久而久之创作者只能为完成数据指标而创作,单一的、快餐式的、像爆款看齐的作品。
艺术表达不再百花齐放,生长土壤趋于贫瘠。
有时候我们看似拥有了话语权,用手中的点击量“生杀”一部剧集、一部作品,海量的内容存货让我们的决策成本小到压根儿没放在心上。
现在想来也许大家的不曾在意的选择结果成了消遣品泛滥的反噬。
是呀,剧集不就是打发时间才看的么,作为观众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呢,浪费本就想浪费的时间,仅此而已。
随着《DEPT. Q》第一季进入尾声,Radical Face的歌曲缓缓而来,结尾搭档拄着拐杖来到地下办公室,男主回头,歌词刚好唱到welcome home,我的视线模糊成一片,泪水沿着脸颊滴在大腿上,仿佛无声的击掌,期待第二季。
还挺好看的,各种悬念,各种反转,值得细品的悬疑破案剧 还挺好看的,各种悬念,各种反转,值得细品的悬疑破案剧还挺好看的,各种悬念,各种反转,值得细品的悬疑破案剧还挺好看的,各种悬念,各种反转,值得细品的悬疑破案剧还挺好看的,各种悬念,各种反转,值得细品的悬疑破案剧还挺好看的,各种悬念,各种反转,值得细品的悬疑破案剧
2星都是给叙利亚警探助手。节奏极慢 ,一集释放一个有效信息系列。一般剧本6集以内足够4集最佳。超过8集的没有宏大的背景支撑就完全是凑数,反而稀释了剧的精彩。 而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想表达什么?英国的治疗师都是靠跟患者吵架的?6啊
男同父母+叛逆到令人生厌的养子, 叙利亚IT实际是案情分析主角, 没有一件事情是正常的“探案”, 英国人疯了; 看最后10分钟即可; 希望 垃圾 拯救独裁
过程非常精彩,线索释放节奏把握得很好。跟着女主五味杂陈看看板。一些小瑕疵(比如logo问题)不掩瑜。希望有第二季。
节奏慢得要死。现在还有耐心看完这种剧的人,得多屌丝?
节奏好慢,前几集我真是差点看不进去
有些矛盾…一会非常草率一会又很牛逼…
1986年英国成立检察署CPS,检察起诉与警察侦案分离,而这剧老警察马修的女上司却出庭起诉,应是检察官,这就很迷惑,考虑到腐国向来乱的国情,有警察局没地办公就驻扎在咖啡馆里,我忍。悬案失踪女检察官(?!)竟然cast同款驴脸马齿,e1末尾捯饬出来不是回忆插叙,是双线!白白烧了50分钟内存,直接烧破防。文青请远离一切必须逻辑和常识做基础的剧,安生古偶去!不也有布里奇顿这种爆款,非跟悬疑犯罪赛道里瞎挤啥
????就这么点破事浪费这么多时间自己 这剧简直是诋毁心理医生
看不懂
9集一个案子,真的非常慢,不过看Matthew演一个old grumpy arrogent警察天天和人吵架斗嘴也不算无聊,Carl和Akram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很好笑了,英式冷幽默很多。如果收视不是特别差,肯定要拍第二季的,Carl的shooting案子还没破呢。
第一集最精彩,中间拖沓慢热,线索太碎,一集就能讲完非得拖成六七集讲,结局还不错。
太墨迹,2集弃。
一般,特别是中间几集的节奏太慢了。男主角写得实在不可爱,任凭这个人是马修也无法弥补。几个配角到还算可爱。叙利亚临时工是本剧的最大两点。
注水太多了
可以
太好看了呜呜呜!夏洛克这一款的破碎反社会高智商男士永远是我的菜!最后十分钟又好笑又好哭!谢谢网飞!
一生被偏爱的老白男mean man
节奏有些过慢了,明显是要做几季的架势,希望主线更好看吧。
看了两集睡着了
挺好看的。只是过程中反复想到如果这样一个主角是女性,不仅会被剧中人讨厌还会被观众骂,并且塑造这样的女性时总是会客观,而不是像塑造男性角色一样强调能力。还有就是骂人贬低人的都是辱女词。应该有下季吧,女律师应该也会加入这个部门的样子。很多《安妮卡》里面的熟人啊。一季一个案子有点钩人但好像也少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