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看的第一部金基德的电影,诚实的说,之前不知道他╮(╯_╰)╭嗯,棒子国的导演,只晓得朴赞郁,还是刚刚知道的。
不装逼的说,直到看完都没感受到电影想表达什么,但又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总觉着电影将所要表达的东西故意扭曲并以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看完有好多不明白的地方,明明知道这不是一部普通的重口味电影,但是吧...... 下面说说自己感受了两天半之后的理解啊╮(╯_╰)╭电影里遭罪的全部是男人,但是承受这些不幸的全是女人。
每一个被男主搞残的小哥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哭泣的女人(就一个人的身边是个小孩)。
无论是妻子,还是母亲,似乎都在承受着比当事人更为巨大的痛苦。
欲牺牲自己挽救丈夫不成后来靠买些公路食品来养活自己和丈夫的妻子;看着儿子被摔断腿却无能为力的母亲;失去儿子,痛不欲生,毁灭自己也要复仇的母亲。
好像是这个世界的缩影,被男人搞得一团糟却是女人在为之买单的世界。
这些女人看似无能为力,任人摆布,但如果说真的有救赎这一说,那么在毁灭之后,救赎这一切的必然是女性。
电影中有个公认的恶魔,为毛大家都觉得他罪大恶极?
因为他毫无同情心,道德沦丧。
又为啥会这样?
因为这货从小被妈妈抛弃。
╮(╯_╰)╭可怜的娃,在没有母爱的滋润下长成个铁石心肠的变态。
电影好几次表现出对性的扭曲,与其说是扭曲,倒不如说是无知。
小哥宁愿天天在家撸,当真有美色送上跟前时,不仅不为所动,还抽起手中的小皮鞭,一下一下轮上去(好吧,只是形象点....);还有家中的飞镖靶子,都不难看出,小哥对女性是极度憎恶的。
这根源应该就是母爱的缺失造成的吧。
但是后来呢,随着“妈妈”的出现,小哥变了。
与其说变,倒不如说“复苏”,人性的复苏。
在“母爱”的滋润下,人性一点一点的复苏。
说个极不恰当的,如果当初出现的是男主的“爸爸”,那.....你们自行脑补吧,反正不会是现在这样——小哥迅速的懂得了爱,有了牵绊,宁愿自己万劫不复,也不能忍受“妈妈”受到一丁点伤害。
这样,才比较像一个让人——心中有爱,有牵挂,有喜怒哀乐的人。
能做到这点的,唯有女性给予的爱。
看电影时最不理解的就是男主和妈妈之间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
好吧,现在依旧不理解。
可能导演这样一方面是想表达男主缺乏母爱后遗症,另一方面是不想把男女主的关系单纯的限制为母子之情。
这样,女性所能给予的爱也就不单单只有母爱了。
这也是最后为什么男主知道真相后依旧选择死亡——我的爱为我找回灵魂后,带着它一起离开了,那么,我还要这肉身何用?
还有最后,男主选择的死亡方式,也很有因果的意味。
卖食品的女子说“你这样的恶魔,要是杀人不犯法的话,我真恨不得把你放在石头上磨死”。
呃....实际上,她间接地还是做到了。
金基德在2008年停止拍摄影片并躲到山里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之后,终于在2011年以一部绝对自述式的影片<阿里郎>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内.如果说<阿里郎>是金基德复出后的一次自我审视解剖与自白.那<圣殇>无疑是作为复出后正式开始的独属于金基德式的自我救赎之路.必定会有些因看片不仔细而暂时不明真相的观众对这样一个看似乱伦的故事而加以鄙视.而金基德所展现的永远是比在其影片中令人感到不适或肮脏的性来的更为残忍与悲剧的人性世界.影片以一个年轻男子的自杀和一个女人的惨叫来引出片名,男主人公的身份是一个自小被父母抛弃的逼债人,取得欠款的方式是以施暴而致欠债人身体伤残并获得其保险金.而他的目标对象则是生活在现代都市底层的因借贷却无力偿还高额债务的工人们.金基德选择了这样一个属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不难让我们联想到金基德在工厂机器前辛苦做工的青年时期,另外,这一嘈杂脏乱廉价的工作环境也成为了现代钢筋水泥机械化冰冷世界的一个缩影.这样的生活环境充斥着男主人公的全部生活,也是支撑他生活来源的唯一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取得的金钱金基德也赋予了其某种诅咒,为日后丧子的母亲的残酷复仇找到了根源.片中母亲所说的一句--“金钱是一切事物的开始也是终”,强调了复仇这一缘由,也以看似圆形的方式点明了影片的开始与结束.男主人公用对抛弃自己的母亲的憎恨来堆砌他的生活,甚至使其变成他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动力,并且以这种精神动力来向陌生人施暴,以一种并不直接的方式来向抛弃自己的母亲加以“复仇”,而在这无边的恨意背后所隐藏的正是他一直以来求而不得的母爱.所以在后来得到”母爱”后,他由憎恨所组成的脆弱的感情世界开始崩塌,并得到巨大转变.金基德的影片中女性向来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影片中母亲以先给予再毁灭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复仇之路, 男主人公所住房子的外面写了一句话---”信耶稣得永生”,这句话金基德给了三次镜头,耶稣曾用被钉上十字架以自身的痛苦来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主张用爱感化一切罪孽.而影片中的母亲正是因为爱子而产生了仇恨,又利用爱来复仇.并且在心中含有不忍的情况下最终完成了这一复仇,以自己生命的终结来赢得这场复仇之旅.看到此,我们不免再次感慨金基德的残酷,不留余地的残酷.然而金基德到底是不是真的残酷呢?他并没有让男主人公行尸走肉的继续苟活下去,而是穿上母亲原织给自己亲生儿子的毛衣来偿还自己曾经所犯下的罪恶.用血路来在这里终结这场罪恶,铺成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整部影片更是金基德为了寻求一个纯洁的世界而再次进行的一次探索,而在现实生活中,仇恨之路能从此终结吗?那在影片中每日向儿子灌输仇恨的残缺父亲呢?那些绝大多数还未被展示的仇恨呢?会从此终结吗?说到底,金基德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这也正是他的残忍之处,而在极致的残忍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正是金基德的自我救赎方式.对于喜爱金基德的人来说,这部影片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在金基德的情感世界里,我们向来是--只说极致,不讲平凡.
早先在《野生金基德》这本书还没有铺开的时候我就在库布里克提前订了两本,看完这本书之后再把他的电影重新看过一遍,慢慢才知道所有牛逼的背后,都有很多契机。
可以说《圣殇》里那些工人的状态完全可以与青年时期的金基德划上等号,在无法接受这种周而复始绵延无期的生活之后,一个人才会选择带上他所有的积蓄,去一片陌生的土地重新展开人生。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像这样,带着绝望和希望上路。
工作、爱、嫉妒、欲望、仇恨,绝望和希望永远是生存的动力。
江道因为绝望的人生而暴力讨债,又因为“母亲”赋予的希望而选择收手;“母亲”因为绝望而选择欺骗和复仇,又因为希望而选择一坠了生死。
在金基德的影像里,世界就是这样。
你无法辨清美与丑、善与恶、希望与绝望,他们被赋予在了每一个身不由己的形象身上。
《撒玛利亚女孩》中,你可以说倚隽是因为希望而选择赎罪,也可以说是因为绝望而重新踏上慰安之路。
金钱、欲望、爱,所有的一切,给你希望的同时,也会给你送去绝望。
一定会有这一天。
这就是金基德想告诉你的,你不需要过早感到悲伤,因为下一刻,你或许又会灿烂的笑。
金基德的人生履历是丰富的,这也是他的资本和契机之一,见多了世态炎凉和看似孜孜不倦其实又不知悔改的人类命运,金基德的悲观更多的是一种释然。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就像他电影一次次无尽而枯燥的循环一样,一次次做爱,一次次偷盗,一次次要债,一次次痛改前非后又深陷泥沼。
这次《圣殇》中金基德的画面更像是一部伪纪录片,镜头的推进和拉远让眼睛很不适应,但是或许只有这样出戏的效果,才能不停的提醒我们,当你觉得他们可怜时,自己也是可怜的;当你觉得他们幸运时,那自己也是幸运的。
金基德不是教会你绝望,也并非想要告诉你人生的残酷,而是希望你能正视自己所面对的一切,就像江道躺倒在“母亲”的坟墓里,体味绝望的温暖。
韩国的娱乐输出让人们很容易迷惑在韩剧的服装、布景和韩国爱豆的华丽世界里。
韩国主流艺术工作者打造出来的韩流和韩国是梦幻的,轻松的,所以缺少了真实的意味。
去过韩国的人或许都会失望一下,那条被多部韩剧使用的壁画阶梯,那些可以俯瞰韩国汉江夜景的屋塔房其实都远没有屏幕上看得美丽。
韩国的真实性是需要自己人来揭示的,但是全民爱国的民族性让他们不愿意站出来揭露自己的伤疤,金基德站出来,走到世界上,为韩国人挣得了最想要的荣誉,但是韩国人还是不喜欢他。
他的电影很少在韩国拉到投资,很少被电影官方组织支持,多半都是他自己出钱拍摄的。
金基德得奖,最感到羞愧的是韩国人,因为这个导演和这部电影,韩国人出力最少。
说道电影本身,叙述的走向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个复仇的故事,因为人性的多面性有了很多的细节,甚至被金基德赋予了时代变迁的寓意。
虽然信息含量很大的一部电影,但是导演处理得非常利落,不过多煽情,也没有过多的冷酷刺激眼球,甚至导演一贯使用的色情外衣都穿得严实,处理得含蓄,主线只有复仇和救赎。
宗教意义的加持,导演本身的经历和立场,演员的出色演出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金基德的隐喻世界太过丰富以至于让我们封闭、绝望。
就像《漂流浴室》中的性爱和肉体,《弓》中婚礼上的弓,《呼吸》中男死囚犯最后的死亡,《空房间》中的空房间,一切不过是象征,象征着金基德对世界的透骨与决绝。
《圣殇》也有诸多象征,而笔者认为最大的象征有两个,第一是残废,第二是母子关系。
先说残废,这会让人想起早年张彻的影片《残废》,残废的隐喻性是显而易见的,身体的剥夺,这个追债者对他人所能造成的威胁只有一个,那就是剥夺对方的身体,这种剥夺会让人丧失技能,丧失生活的能力,丧失活下去的勇气,比如影片开始的那个自杀的男人,或者其他被损害了躯体的人,他们被剥夺,而可怜,而正是这种浅层的剥夺,才引申出后面更大的隐喻空间。
至于母子关系,我们最后虽然知道是假的,但正因为此,它形成了第二个剥夺,那就是伦理、心理、生殖,或者说生命本身的一种剥夺,追债者在影片中的心路历程是明显的,从孤独(缺少母亲和恋人)到惊讶(母亲的出现),又从惊讶到慢慢接受母亲,而正在他逐渐要接受生活给他的回馈,却发现这不过是更大的一次剥夺,母亲是假的,它不过是一个陷阱,一个圈套,母亲死了,追债者从一无所有回到了一无所有,从赤裸裸又回到赤裸裸,剥夺,如一张网,覆盖一切。
表面上,这是一次复仇,一次忏悔,而实际上,这是一次轮回,一次剥夺的轮回,追债者剥夺他人生命的一部分,他人又回过头来,以一种更精巧,更残忍,更本质,也更决绝的方式剥夺了追债者,这次剥夺是最彻底的,因为这等于抽去了他生命中唯一一根赖以求生的稻草,他只能溺毙在混乱而黑暗的世界中。
金基德的影片是封闭的,因为人心封闭,希望不再,而封闭的空间恰好印证了剥夺的母题,在一个隔绝的镜头中,人物才能与人物,人物才能与周围世界分开,它才能被这个世界剥。
(或者倒过来说,这个世界才能被人类剥夺,失去它原有的意义)总体上说,自慰、坠楼、鸡被拔毛,鳗鱼被圈养,兔子被撞死,这一切都是金基德影片中特有的隐喻,而这些东西最终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封闭的,却又如死亡阴影一般环绕的意群,这意群的内核是失去,永远的失去,永远的残疾,身体的,更是人心的。
最后提一句,影片中鳗鱼在鱼缸里的情景,很让人想到今村昌平的《鳗鱼》,在日韩电影中,虽然有美,但有更多的绝望。
因为我们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被剥夺。
被世界,更被我们自己。
金基德是一位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导演,他的审美非常明确,一是浮夸,二是虐一切。
金基德的电影《圣觞》讲述了一位母亲为儿子复仇的故事。
这位母亲的儿子因欠高利贷而自杀,母亲因此找上高利贷打手李江道,不知从哪里打探出后者从小没妈,仗着对方缺爱又没常识,跑去冒充人家妈。
心里盘算的复仇方式非常自负,是让这位冷酷的打手也体验一次失去至亲的哀痛。
也就是让他认了妈,离不开妈然后又失去妈。
一切果然按照设想行进,打手原本无爱无情,被软化后才能被刺穿,也确实被刺穿。
饰演打手的演员李廷镇,从头到尾的表演都非常差。
按照周遭人的反应,他的角色应该是死神版的存在,他凶狠无情,无懈可击,甚至不近女色。
但画着下眼线的李廷镇所展现的,只像是一个中二青年,每一个举动都有一个小人在身体里张开双手跳着叫着:“我帅不帅?
酷不酷?
老师怕不怕我?
”他的所有表情,所有反应,都非常夸张,表演意味浓郁。
等到他被假妈软化后,只一个镜头过去,就露出要吃奶的表情。
性格转化极快,毫无过渡。
那段母子在闹市区玩气球的戏,实在尴尬的替演员感到害臊,这是一位内心变得柔软的打手,而不是一个弱智!
为什么跑去玩气球还傻笑?
不过,饰演母亲的演员赵敏修从头至尾的表演都非常体面,自己不像傻子,也没有把观众当傻子。
赵敏修非常漂亮,眼神比打手还冷,太适合伪装成打手的亲妈了!
但那双极美的眼睛,在柔情时刻又能做到眼波流转荡漾,与打手之间,既有暧昧,又有偶然冒出的母性。
回归到电影本身,复仇的母亲和另一家被打手搞残废的夫妻,对打手的痛恨都来自于他“用金钱试探人性”。
我不认为借高利贷的人比放高利贷的人要纯洁,欠债还钱不该是人世间的基本道理吗?
仅仅因为是高利贷,就要“高尚”的谢绝还钱吗?
金基德在电影里试图探讨金钱对人的影响,我认为影片还达不到这个高度,并且他也没有一个具有说服性的定论。
只是一帮无能又贪心的人,碰到了干着本质工作的狠人而已。
我对后者反而有些因其兢兢业业而产生的钦佩呢。
我的标题其实是剽窃柏邦妮的。
因为我在看圣殇时想到几年前曾经读过她写的《为什么要这么疼》,为《爱情的牙齿》而写的那一篇。
圣殇给我同样的感觉,为什么要这么疼?
在我生命中让我感觉最疼最难受最歇斯底里的电影是莎莉兹塞隆获奥斯卡的那部《女魔头》,第二名就是《圣殇》。
看到女人吃下一块人肉时我想,金基德真爱弄这一套。
但看到女人受到“儿子”欺辱而大声号叫的时候,疼痛感穿透电脑屏幕感染了我,我很生气,感觉看了这么多年金基德电影终于触碰了我的观影底限。
为什么要这么疼?
我怀着怒气看完了圣殇,疼的感觉仍在。
我得说,这部电影让我很不舒服,但它真的十分“金基德”。
尽管和《老男孩》一样是复仇的故事,但金基德的救赎总在残酷中生发着烟火气,而朴赞郁那家伙是真的冷冰冰。
为了金基德仍然在做他自己做到极致,我愿意忍痛给他四星。
最后女人的坠落代表了金基德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没有选择让女人看到江道的忏悔而停止复仇真正作为母亲去救赎江道,他也没有选择让江道看到女人身后的老婆婆而开始新一轮为“母亲”的复仇,他完全不乐观,他不相信宽恕和救赎是那么简单的事,他也不全然悲观,他并不认为世界是单纯的仇恨的循环。
金基德看待世界的观点的形成当然是和他自己的经历密切联系的。
金基德自己的青年时期就生长在电影里所描绘的清溪川,在这个工业基地里,金基德作为一个没在学校念过几天书的普通工人,他终日就是和机器打交道。
他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人为了几个钱可以活得怎样卑微可怜,他看到了为了生活,人是怎么把自己的人性抽离,成为这个工业怪兽中的工具化的零件,所以他要在电影里刻画这个世界。
清溪川不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大厦,而城市文明似乎也在入侵清溪川,原来的工业基地正在慢慢消逝,电影里的工人们不断说着不久这里也将变成高楼大厦,可是这些繁华与这些工人无关,他们的生活没有人关注,他们的悲哀与伤痛并不会随着工厂厂房的消失而消逝。
金基德从这里走出,所以他始终带着一种伤痛的记忆。
在《圣觞》中,这些记忆化为了一个又一个借高利贷的人,他们本已经在精神上退化成工具,又因为高利贷而被从肉体上又一次摧毁,这是金基德的悲观和黑暗面,他认为人是极其脆弱的,而且很多困境是很难甚至无法摆脱的。
工人如此,江道也如此,江道的困境是缺乏爱的关怀而渐渐失去了人的正常感情能力。
所以他是个残忍的野兽,可以毫不怜悯的弄残欠钱的人,但他又是孤独的可怜虫,他的寂寞感和自我封闭甚至让他连叫妓女都做不到,只能一次又一次自慰来解决生物本能的问题。
也是因为他的孤独,当他以为母亲真的出现时,他会表现出无比的依恋。
但他所谓的“母亲”却也不是他的救赎者,只是为了复仇而接近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摧毁江道。
不过“母亲”最终用死完成她的复仇我却并不觉得对于江道和她来说是一个完全悲剧性的结局。
“母亲”虽然还是没能宽恕江道,可是他和江道之间所产生的感情实际上也填补了部分她失去儿子的痛苦,她尽管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计划,以“死"来向江道复仇,可是她在世间留下的并不全然是仇恨和痛苦,她在江道心中种下了爱和救赎的种子。
江道尽管失去了他的“母亲”,又回到了孤独一个人的世界,可是他的人性和感情能力觉醒了,他最终以死来完成自己的救赎。
他的死并不是无意义的,因为觉醒后的他不是以一个野兽而是以一个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的。
江道和“母亲”最终的结局都是选择赴死,可是金基德在这里展现了他对于世界相对温情的一面,虽然是死,但是两人之间以爱为联系,实际上还是治愈了他们在残忍世界中所受的伤痛。
金基德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爱,仍然有着一丝信任和期待,他还是相信爱对于人的拯救是有一定意义的,就像那个沉迷酒精,手也残疾了的工人,尽管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可是他仍有一个可以拥抱的妻子,他妻子轻轻搭在他背上的那只手时刻在告诉他,有了人与人之间爱的联系,对生活还有乐观的理由,而每个残缺的人仍然有着被救赎的可能。
犀利黑暗悲观,那些极端卑微悲惨的人群其实什么都不缺:勤劳努力,母慈子孝,甚至才华。
前半段以为是极恶,后来才知是蒙昧,验妈手段实为认妈仪式,破底之夜,圣母诞下了耶稣。
宠物鳗抵命宠物兔,得到爱之启蒙的可怜人换觉醒之眼去回放,深重业罪历历在目,自罚卡车十字架,以鲜血赎这罪恶之城。
这罪恶城中,金钱在与人性的交锋中赢定了么?
轻轻而坚定的抱住拖累的秀丽的手却在说未必。
有爱就有希望,做人就有意义,直到筋疲力尽以前。
看完莫比乌斯再看圣殇,本身并没有打算好好观影,因为金大师的片子都太痛了,暴力和虐是我最受不了的。
但片头冰冷的质感极强的铁链吸引了我,随后是一声女人的尖叫配以古典乐打出片名。
到此为止,此片可以打10星。
而接下来的事情发生了,所以想到哪里写哪里。
愚以为:1.疯女人/母亲身份。
并不是单纯出去报复假扮孤儿的母亲,虽然情节处处可以显现出她对男主角无知,包括身上的痣。
从女人的打扮,纱质的红裙和红唇,不免风尘相,加之死掉的儿子透露出的消息是生活贫瘠,为生活所迫没办法有钱就挣吧。
万一都是亲生的呢,万一之前风尘场生出的儿子呢。
大胆还原一下:未婚年幼时生下男主,唱过儿歌,但出于生计和恐惧,只能抛弃孩子。
孤儿男主在无父无母的状况下成长到30岁,利群居所,漠然冷淡,没有感情可言。
而这30年中母亲抑或嫁人,生下一子,生活依旧贫困,相依为命。
天赐机缘,让同母异父的兄弟俩成了放贷和借贷的人,可以说哥哥逼死了弟弟。
绝望的母亲翻出儿子的日记本发现了真相:凶手竟是自己多年前遗弃的儿子。
没错,于是母亲变成了疯女人,她无法承受真相带来的折磨,发生了下面的故事(我还没办法用几十个字自圆其说...........)2.这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救赎,或者说根本与救赎二字不沾边。
如片中男主最终醒悟,却也逃不过内心的折磨而自杀以谢罪。
依我而言,救赎是一个过程,认识之后改掉陋习将美好付诸实践。
所以,金大师可能是想说救赎无门,世界本残酷,宗教无用,最终仍是dead end。
3.男主心理不健全,从生活方式上看许多原始的欲望仍旧保留,并未加过现代文明世界的修饰。
自慰,杀鸡到煮鸡(并未全部塞到锅里)再到吃鸡,自剜肉等等都可以说明。
也许是从小没有感情的呵护,所以在找回母亲后像小孩一样天真可爱,并衍生出“我好怕你再次消失”的不安。
4.疯女人也算用尽心机,故意制造被仇人报复母亲的假象,让男主一次又一次直面自己做下的恶果。
其实,这些意义并不大。
直到最后挖出疯女人死去的儿子(也许是自己的亲弟弟),又亲自体味了母爱后,才懂得了一切的意义。
所以,我认为疯女人根本就不想救赎,不想留下爱的希望,不然怎么会把儿子埋在并不深的地下,这正是给男主设下的圈套。
(或者你可以说男主太心痛,用力过猛挖深了,母亲本来想跟儿子上下铺,却不巧弄巧成拙让男主挖出来)5.影片最后雾气凝重的早晨,男主穿上那件不属于自己的毛衣,这颜色看起来相当清新纯澈,与全片色调形成对比。
拖车留下的一条永无止境的红,是他的罪,是他无法承受的痛。
没有人得到救赎,瘸腿的男人死了,留下孤苦无依的母亲;又一个瘸腿的男人只得跟儿子寄生在山上的小屋里;又一个瘸腿的男人依旧嗜酒,只依靠女人起早贪黑糊口;弹吉他的小伙儿为了3K万断了手........这个生的世界没有救赎,只有无尽的磨难,谁也找不到出路。
片尾,浓雾不散,山路着着沉重的色调。
今世的罪,就像盘山路一样,何时才到尽头。
无聊乱写。
绝无恶意。
对于欣赏不来的东西,我向来都是给予足够的尊重。
如有不同,请轻拍,勿喷。
细节太多,欢迎讨论:)
嘛呀
金基德導演在經歷了一系列低谷與瓶頸之後的實力回歸之作,說實話,影片其實存在一些令人挑剔的點,比如宗教元素運用不佳,但這畢竟不是一部李滄東導演的作品。影片故事不複雜,但通過導演一貫的寫意手法、人物的行為與情感而張力十足,也正因如此,極顯演員表演功力,最後半小時全面昇華。
什么乱七八糟的
没期待中那么好,也没超越金基德以往最好的片子,不过值得一看,个人给三星半。不过,金基德至少在试着突破瓶颈,相对温和了,不那么自闭,主人公们话也多了,还是在继续试着相信爱意和善心,互相靠拢和取暖。最喜欢的片子还是《春夏秋冬又一春》《空房间》《收件人不详》。
想起了那首歌“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复仇的路本可以搞得很正,但是这个理由有点站不住啊,结尾到是挺猛;海报骗了我!三星半
还缺点辣椒,不够刺激。已虐,请深虐。
《圣殇》的主题群可以简单地划为两组,一组涉及金钱社会的冰冷交换逻辑,另一组涉及母子之间的虐人关系。而作为一部金基德电影,它显然没有兴趣往深层部分探索,所有的动机都要扁平化压在一起,追寻廉价的剧情冲突。如果说这种艺术暴力在前一个主题上真的造成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画面的话,那么母子问题的处理上则显得无比浅薄。母亲形象显然不是真实的,她与宗教与救赎有关。现代宗教如何拯救歧路亡羊,这个颇有趣的主题最终没能探讨下去。而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两个主题群之间毫无逻辑和诗学关系。倘若把资本主义问题换为任何一个其他主题,整部电影的结构不需进行根本改变。这种简单的互换性对于一部作品的美学价值而言几乎死刑判决。
#BIFF# 今天最震撼的一部。勇敢、犀利、残酷的金基德回来了。前半段岗作讨债充满了暴力,很多段落简直无法直面,塑造的是一个无人性的兽。后半段母亲的出现则仿佛要回溯这一切之原罪,强奸母亲和乱伦几幕太disturbing了。结尾也好,罪与罚像魔方般翻转。
#影评#金基德确实喘过来这口气了。
其实故事并不新颖,看了三分之一就能大致猜到结局,但还是不得不赞叹金基德对人性思考与挖掘的深度,一如既往。这片儿看得实在堵得慌。
我非常非常非常地失望!
看过的第一部金片。屎一样的色调加上落魄的街道是本片基调,大妈演出出人意料,非常规的跳针和个别镜头调度却有些刻意
有金氏电影特有的牵强感。习惯了以后也算一种风格吧。
金基德这“变态”终于走下云端拍了部比较“亲民”的片子,这片仍以他的方式拷问着人性,泯灭一个人的灵魂不是通过对其躯体摧残毁灭,而是毁灭其对爱的渴望,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实在很喜欢结尾那一抹红,很有冲击力的一片子。
母子这种的原生性题材,总让我觉得不适、隔。
“我叫你去收账,没让你把他们搞残废!”——同情高利贷老板的遭遇,没有好的修养和气质,进步的企业文化,那就没有未来,被报复也在情理之中~同理,贫穷厌世去借高利贷的人,如果当不了老赖,那被恶魔带走,也没什么好可怜的!这就是人性使然!
曾经,金基德拿着屠刀。后来,他放下了屠刀。刚看这片,我以为他又拿起了放下的屠刀。到最后,才发现他拿起了放下的屠刀之后,还是选择了放下。
前半段的暴力展示总是以对受害者的刻画开场,使得暴力戏更让人难以忍受;后半段实在太melodrama以至于给我一种做作的感觉。整部片对社会底层人的心理窥视及其对金钱欲望的控诉挺有趣,最后那几个镜头很有力度。
金基德也开始讲“女性救赎”了?末世色调,绕了一大圈的人性泯灭和复苏的故事,说起来,有点装了,在中段剧情转向的时候也显得勉强。不过,能看到金基德回来总算件好事,其实片子90%都是金基德在问“你们猜我变了没?”,最后结局告诉观众“哈哈,我没变”……三星半。
够狠够悲桑!结尾高层次的收法让人见识到大师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