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这个华丽世界的神秘物种。
他们苍白的脸庞,优雅迷人的气质,以及永远不老的美丽身体。
对于人类来说都是莫大的诱惑。
还记得《夜访吸血鬼》中,那样英俊面容的克鲁斯与皮特么?
女人即使知道会被吸血,依然抵挡不住与其亲近的欲望。
而里面那个看起来永远如11岁小女孩般的邓斯特,更是完美成就了无数人对她最初的惊鸿一瞥。
这么多年来,她的形象似乎无可替代,直到有了这一部瑞典电影《生人勿近》。
我只是想说,我不能和你做朋友。
这是爱莉与奥斯卡初次相见,所说的第一句话。
整个斯德哥尔摩冰天雪地,画面呈现出北欧固有的洁净感。
奥斯卡有着纯白接近透明的皮肤,和小男生通有的瘦弱身躯。
他轻声反问,你觉得我想要和你做朋友么?
随后两个孤独的灵魂,还是慢慢走进了彼此的生命。
他们传递魔方,把所有的白色都聚集到了一起。
他问,你有收到过生日礼物么?
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跑进一家店,买了糖果,却不知道吸血鬼除了血之外,是不能吃任何东西的。
但是,她为了讨他欢喜,勉强吃下一颗,然后在街边的角落里,忍不住呕吐起来。
爱莉有时似小女孩那样纯真,却又在瞬间如成人般老到。
也许正是因为她拥有一颗200年岁苍老的心。
她与那名为她父亲的老人共居。
老人搬到新住处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她采血。
对于吸血鬼来说,血即是生命中唯一可以饱腹的食物。
在第一次杀人采血失败后,我们听到爱莉气急败坏地叫喊:你是想让我自己来吗?
老人沉默不语。
在她的无形逼迫下,他终于又开始了第二次狩猎。
临行前,他说,你能答应我一个请求么?
今晚可以不要见他吗?
至此,我们应该不会再单纯认为他只是个父亲了吧。
也许在这女孩漫漫数百年的旅程中,她以自己永远12岁的青春面孔,俘获了一个又一个帮凶。
俯倒在她身下,成为她心甘情愿的奴仆,一直到死。
可是老人的第二次行动依然失败了。
于是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硫酸毁容,以此来保证女孩的安全。
这是一种何等伟大且残忍的感情?
她与她的这些臣服者之间,一直到死,都没有对等的爱可言。
尖叫,像猪一样尖叫!
这是奥斯卡内心深处一直在想象的反抗。
他与母亲一起生活,在学校遭受同学的嘲笑与暴力。
奥斯卡不断忍受,躲避。
却在一个人的时候,孤独练习对抗。
他甚至收集很多关于暴力谋杀的新闻,这个孩子的身体里,同样有着潜在的暴力因子。
也许人人都如此,当向比你弱小的生物施虐时,你是否也在享受暴力带来的快感?
有人轻易显露这种本性,有人则控制自己,把它深埋心底。
爱莉为了生存施暴,奥斯卡为了反抗施暴,而这与那些为快感施暴的同学相比又有多少本质的不同呢?
当你看到影片末尾,那些原本欺负奥斯卡却反被及时赶到的爱莉一个个杀死的施暴者时,你是否觉得大快人心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
而奥斯卡的父亲,这个面目和善的男人,多少给本片带来了一些温情。
父子相处,其乐融融。
却在两人下棋的间隙,来了另一个男人,于是父亲开酒与其对饮。
这有关他性取向的隐喻又影射了奥斯卡与爱莉的关系。
爱莉一次次地问奥斯卡:如果我不是女孩,你还会喜欢我吗?
在影片后半段,我们会看到闪现的关于爱莉被阉割身体的画面。
于是他们的感情,就不仅仅是男生女生相爱这么简单了。
这种爱,大约跨越了爱情这样狭隘的范围,而始于一种相似处境的孤独感。
因为孤独,所以想在一起,彼此喜欢,互相依赖,我并不是独自一人。
当赤身裸体的爱莉钻进奥斯卡的被子里时,你不会有任何不干净的联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心。
两只手交握在一起的安心。
医生,可以开一下百叶窗吗?
被爱莉咬伤而感染成为吸血鬼的那个中年女人,因为丈夫对自己的冷言冷语伤心离席。
却不料遭此大祸。
在感染病毒的初期,她开始出现各种吸血鬼的特征。
易被阳光灼伤,嗜血,因为满身不洁净的气味而被猫群攻击。
她已经变得不再是她自己。
她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在12岁的小女孩爱莉变成吸血鬼的时候,也同样经受过吧?
生物又岂能轻易违背自己的天性?
正如人无法与命运抗争。
所以这女人选择在阳光下终结自己的生命,而爱莉则凭着生存的本能,活了下来。
她这样做错了吗?
谁都没有权利评判。
我们只知道,当奥斯卡向他敞开心扉的那一刹那,她终于感受到了为人的快乐,以及与人相互依存的温暖。
只是,这温暖能持续多久?
在离去的火车上,他们用莫尔斯电码进行着属于彼此的交流。
而你能保证,老人的遭遇不会在奥斯卡身上重现吗?
一切终将轮回,也许我们只能相信这一刻的温存。
(请勿转载)
这一部讲述12岁男孩和小吸血鬼的爱情电影,定是有史以来最抒情写意的“恐怖片”。
完全不声嘶力竭,不血肉淋漓。
有黑暗,但是没有惊叫;有死亡,但是没有恐怖;有鲜血,但是没有铺天盖地。
每个镜头都是完美的静物写真,长镜头很少,几乎不用。
在许多个定格的美丽画面前,人们走过,相爱,死去。
真叫人吃惊,用如此诗意的手法表现残忍。
雪一直在下,簌簌地落着,每个人都静悄悄奔赴自己那短旅程,对待命运的交织,没有多余一句话,也完全没有怨恨。
起初,我们嘲笑那位扮演“爸爸”角色的老男,他杀人喂血给Eli,扮演兼职父亲,冒牌情人。
他是不求回报的老鸟,而小鸟却跪在墙边和少年传递爱的讯息。
老鸟贪恋,无奈,可恨,悲凉。
却还是自愿去外觅食。
他是吸血鬼故事里的“亨伯特”,为了这么个可怜可恨的小东西,一无所获之后还要双上奉上自己仅有的热血,喂饱所爱的最后一次。
没人会向往这样的爱情,虽然它也具备一些特有的美感,但未免过于伤感。
我们的十二岁是什么样子呢?
或多或少藏着自以为了不起的秘密——默默诅咒讨厌的人,偷偷喜欢可爱的人。
“我们有没有可能呢?
”躺在床上,男孩奥斯卡对吸血鬼Eli说此话的时候,我忍不住笑起来,什么时候我似乎也说过这样的话呢,真是句经典不分年龄,国籍,环境和对象的表白语。
可惜我的十二岁没有遇到可以一起奔赴远方的人,所幸,我没有跟什么人奔赴远方。
我和许多人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地度过了自己的十二岁以及后来的许多岁月。
如今依然没有遇见真正的吸血鬼,但我爱吸血鬼。
他们是所有鬼中最具有优雅气质的一种,美国人拍的吸血鬼有中世纪贵族风范。
日本人则很多是动画片。
中国则一般不塑造吸血鬼,大概他们觉得不张牙舞爪的话就不是鬼吧。
所以我现在很爱这个北欧人拍的小吸血鬼Eli,原本我觉得她不够美,脸色太青,而不是惨白,嘴唇也不够红。
具有洛丽塔的冷酷与邪恶,却带走了唇红齿白的奥斯卡。
然而实际上,她从来没有带走过他,她总是说:“请你邀请我进来。
”他邀请了,她进来,然后他默默又努力地朝她靠去。
我们扼腕叹息——坐在火车上的奥斯卡一定是奔赴老男的命运而去了,许多年后他枯竭,终于又成了只老鸟……后来我明白,故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Eli是两百年前的男孩,阉割后成为吸血鬼,遇上有恋童癖的老男,他们在一起是场交易,猥琐交易这部分自然不够诗意,导演也没有做交代,甚至以尊重的态度向老男告别。
至于说性别揭示,片中Eli不断提及“我不是女孩”,以及下体伤口的缝合线。
然而,是男是女,who care?他们的故事应该会很长,虽然让人担忧,但也会美得不可言说。
无论时空交错还是岁月失衡,那是以后的事情,《Låt den rätte komma in》,并没有那么复杂,它就是一部美到极致,关于吸血鬼有爱的生活片而已。
很多人都知道,小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深的谜题,也许他们是最简单的个体,也同时是最复杂的个体,这样说并不矛盾。
我一直觉得,和孩子身份最贴切的形容,便是影片里从未间断过的大雪。
他们同样都是上帝的产物,但都要落入凡间。
雪,在进入尘世之前,纯白干净,而一旦落于尘世之后,便会不可避免地沾染各种各样来自这里的纷扰,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降落方式与降落地点,即使看见就在眼前的一片脏污的沼泽地,除非这时候,恰到好处的来一场风,否则,他们就只能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地落于泥地,连挣扎都变成奢侈品。
这怎么看,都不像一场喜剧。
对这部电影拥有执念的人不少,但对它拥有更多特殊感情的,往往是那些在孩童时,个性与经历都和oscar与eli重合的人。
更多人所执念的重点,是可以拥有一个看起来美丽又身手矫捷的与众不同的伙伴,而那些对此片怀有自己都无法诉说清楚的情感的人们,执念的重点,是与一个同类就这样逃离,且永不受背叛。
这样的人,大都在童年过得并不算特别幸福,也许都曾像oscar一样,将镜中的人幻想成欺负自己的对象,拿着刀具在封闭的卧室里嘶吼;在心中偷偷地咒骂一个人残忍地死去;对暴力与孤独有无可救药的迷恋;经常独自守着一张空荡荡的餐桌;看着父亲或者母亲躲在房间的角落,压低声音打着电话;于冰天雪地里,坐在被昏黄路灯照耀的一小块地方,含一丝冰冻的甜味与自己分享,唱一首嘶哑干裂的歌与自己听。
就是这样一些,无论从各个角度看,都算不上快乐的孩子。
在oscar发现eli是一个吸血鬼的时候,我想,他一定害怕过。
但当他回头看看自己一直所伫立于的那个世界时,所呈现的景象,是始终灰暗的天空,刮在脸上让人很痛的风,干枯不会再生长的植物和永远尝不尽的寒冷,那里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一丝让自己不离去的理由。
那倒不如向前走一步吧,即使前方是满怀血色的拥抱,也有一抹从前无法感受到的奇妙的暖意,大概对于oscar来说,这就是这个,从来没有什么人情味的世界,所仅存的最后一点美好了吧。
一个人在饱尝生活的寒冷之苦以后,便再也没有勇气去拒绝一件寒风里飘零而来的衣物,即使沾满灰烬,即使与自己同样支离破碎,也要竭尽全力抓住它,将自己早已冻僵的身躯围裹。
因为你并不知道,错过了这一次后,还能不能等来下一场风。
我的人生,已然没什么好输,那就在先光临的那位身上下注,许我一个至少不用再在幸福里挨饿的余生。
只有彻底地‘饿’过,才懂什么是真正的‘吃饱’。
不要嘲笑一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因为有时候孩子远比你能想到的,还要深刻与撕心裂肺。
原著作者的另一篇小说《让旧日的梦死去》里只有10%的内容写到oscar用箱子装着eli离开那个小镇之后的故事,通过另一个人的叙述,大概明晰了他们的结局,oscar和eli交换了血液,成为了真正的同类。
其中有提到一张一家人拍的合照,照片的背景里有两个有些模糊的身影,正极速奔跑着,姿态仿似掠食者。
就是这样一幅满含诡异危险气味的情景,却让我产生一种美丽的错觉,错觉这就仅仅是一对,在夜晚偷跑出来玩着捉迷藏的纯真孩子而已。
萧瑟的森林里,我们拥有同样的速度,你看得到我,我也看得到你,我们手牵着手穿梭于尘世里,隔空远看世界无数次的蜕皮,回头只将最鲜艳的一吻送你,味道永远不过保质期。
我面对世界时是老者,而面对你时,就变回一个孩子。
2014.11.3
别的不说,光说那老头子对他,好的那是一个8心8肝的,什么都为他做,照顾他生活,帮他杀人,还要忍他丫的臭脾气杀人穿帮了,叫他走也不走,说——我走了你怎么办………………想要他不去见新欢,被摸下都感到无限的温暖,无限的爱……被逮到之前为了怕因为他露他的行踪。
把自己毁容了最后知道自己没用了,唯一就是还可以给你自己的血了,没用了……算了,我只想说,一相情愿的操蛋鸟b爱情观,其实别人并不怎么care你,最多可怜你,注定就是一个悲惨的角色就是想想就来气,以前自己就那么傻……心甘情愿的什么为你做了,最后还被你反咬一口你这个操蛋的男人,你以后要是过的幸福,我把这个电脑吃了
生人勿近:一片皑皑的深渊第一次在优酷完整地看一部电影,没有过多跌宕起伏,却令人无法放弃,洁白的冬季,冷清的瑞典,怎么看都是低成本的拍摄,甚至不用过于仔细推敲也可以猜到的特技手法,以及外形干净、稚雅的两个小演员,造就了这么一部我前所未闻的吸血鬼电影,血腥场面降至最低,虚张声势完全摈弃,人物关系也安排在更多细节中去体现,没有介绍性的大段落叙事,也没有阐述性的长篇大论,对白在明晃晃的雪景中败给了音乐,长时间的慎独与耳语般的孩提呢喃,让人格外疼惜。
这是今年让我最为惊艳的电影之一,也是欧洲少数派视角里面又一颗夺目的佳作,班底之前从未听说,其改编的小说更没有可能耳闻,偶然的机会得到这部电影的链接,实在是宝贵的观影经验。
辄几难求。
Eli是一个活了很久的小女孩,Oscar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将替代那个死去的老者成为Eli的仆人。
我很想认可二人纯洁的友情,抑或随时在升华的爱情萌芽,但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仅仅在当前,我很难认同,这其中掺杂了懵懂的情欲,少年的无知,以及基于孤独与混乱的宿命论。
不说那么拗口,当Eli对那名老者抱怨他的无能时,老者所表现出来的无奈在随后几个场景失败的猎取中,演变成绝望与孤独,他厌倦了杀戮,更重要的是他发觉了那个男孩的介入,作为另一个自己的存在,和曾经多么像,几乎完全一致,他知道将会发生什么,甚至猛然间理解了那时Eli身边的另一个老者为何突然消失,自己已经老了,深爱的人不再需要他这样的废物,没有怨恨,只有怅然,窥见命运的人终将渐行渐止。
他选择了让自己成为Eli的食物,并消除自己身份特征,让一切看起来像是一场意外,为了不给Eli带来麻烦,也免除自己变成吸血鬼的厄运。
影片并没有特别说明二人的关系,所以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老者是她的父亲,直到结束我才后知后觉,Oscar正替代老者成为Eli的伙伴,监护人,一种介于情人与奴隶之间的身份。
然而Eli面对老者的献身并未表现出更多的惋惜,只是像咬断一根线头一样,赐予他最后的殊荣——为自己一直深爱的女子,为愧疚,作一次漫长的弥散。
Oscar又会怎样呢?
Eli从始至终并没有明显的表情,她活了多久?
她换过多少伙伴?
哪一个是她唯一所爱所最不能舍弃?
大概Eli曾经为相遇某人而心动如潮,但那一定是久远以前的美好事件,没有血液她便无法生存,她的外形分明又是弱势群体,并不适宜或许也没有能力大动干戈,甚至只能在夜间猎杀,然而在这样一个冷清的镇子,仍旧多有不便吧。
她是怎么想的?
各种成分又占到多少比重?
Oscar经过多少年才能了解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样的宿命在等待着他?
他了解这个女孩但并不了解自己,单纯的灵魂跟随着直觉,一步步迈向爱情之花簇拥下覆盖着小小幸福的悬崖。
而这个过程,比他所能够理解的时间的概念,要久远,漫长,接近于虚无。
影片的各种元素配合得极为融洽,不失为上乘之作,在吸血鬼电影史上属于异类,另类电影的异类,看起来竟然和通常意义上的文艺影片极为相似,但本质上却又大相径庭,这么来解释的确十分有趣。
舞台戏剧的魅力在于,用有限的时空展示无限的可能,用当下的人物表现不在场之人,用进行中的事件揭示场景外故事。
电影拓展了可能性的同时却失去了舞台戏剧的那种相对的自由与想象力,作一种回归,《太阳照常升起》希望达到的效果,在本片中得以实现,狭小的空间,局限的角色,单一的环境,相似的行为,电影中一切都很熟识并无特别,但却令人为之震惊。
《生人勿近》所营造出的轮回错觉,完整地诠释了吸血鬼电影一直以来有且唯一的主题,时间与命运的博弈,生老病死,爱恨宠辱,选择了冬季,选择了视线之外,一抹皑皑,逝者如斯。
2008.11.30 佛山
让对的人进来最近沉溺在戴锦华老师的讲座中不能自拔。
吸血鬼的故事从文化和现实的双重结合中解读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
看完《生人勿进》,看到了戴老的世界,也看出了自己的名堂。
欧洲电影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它与好莱坞传统大片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
无论是《猜火车》,还是《罗曼史》,还是很多很多欧洲电影人的作品,文艺气息很泛滥,少了好莱坞的俗套,也少了好莱坞的现实感。
《生人勿进》值得推荐。
不论它得奖与否,这个故事的叙述、画面的构造、完美的结构、经典的配乐、甚至是独属男主人公式的喃喃念台词的感觉,构成了这部电影非常迷人的气息。
欧洲的影评人说它宁谧、纯情、温暖,创造了吸血鬼电影不可能出现的电影氛围。
的确,两个外表只有十二岁的孩子之间不能脱离童真的感情,虽然伴随着死亡、杀戮和成年人世界里莫名的怪异社交气氛,显得这份跨越种族的“早恋”分外的温馨。
但,其实在其“早恋”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一段“忘年恋”。
期间出于孩子气的逞强、关于爱情话语属于童音的独特表述都非常的有趣和惹人怜爱。
当摩斯电码传递人和吸血鬼的情话时,真是另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浪漫。
但当走进这场叙事故事中之后,这段“纯洁”的感情令人起疑。
Eli与其说在爱Oskar,不如说在驯服他。
虽然本质上来说爱本身就是一种驯养,但是Eli 和Oskar之间的驯养关系在前景上向着更为畸形的方向迈步。
难以忽略的Eli原本的陪伴者,为Eli的活不断的杀人——尽管都是失败的杀人,甚至为了不暴露Eli,在被抓前选择了毁容。
最后,还向Eli献祭似的献上了自己的生命。
剧情简介里说这是Eli的父亲,但一个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的吸血鬼有一个正常的中年父亲?
这更像是对Oskar长大之后的预言。
这不过是Eli的前一个“Oskar”。
吸血鬼漫长的生命里有无数个人类恋人,不能因为数量多而否认爱情的真挚。
就算这个毁容男人是对Oskar长大后命运的幽暗寓言,依旧不能怀疑Eli和Oskar爱情的真实性和纯洁度。
有些爱情本身就有一定意味上臣服,何况Eli也向Oskar显露了一定的决心。
此刻的爱情是如此美好,在血腥的画面和冷凝的音乐中更显得温暖和无暇。
尽管以后的爱情会变成什么样呢?
随从式的、完全麻木的?
眼见着Eli爱上第二个Oskar,而自己成为那个迈入中年,吃力的掩埋尸体的男人?
时光是如此的残酷,而命运恰恰选择了我和你。
LET THE RIGHT ONE IN.吸血鬼的永生在黑暗里或者说伴随着它走向光明变得越来越闪光。
但在听完讲座和看完电影后,我还是庆幸自己是一个被动的向死而生的人。
如果句点由自己控制,如果人生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无可超越的终点,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当漫漫长夜过去后,永恒不变的,是单调的重复。
比起Eli,Oskar毕竟还有一场强制的死亡。
这是一部美丽、血腥、宁谧、温情、纯洁、阴暗、残酷的电影。
它有欧洲文艺电影惯有的完美的节奏感,也有非常经典的电影配乐和拍摄镜头甚至它的剪辑和对于一些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也算炉火纯青。
特别令我着迷的还有Oskar式的台词表达,含混不清的喃喃,简单的单音节。
塑造这个男孩子与众不同的气质。
他胆小、也有一种阴暗的对杀戮的向往;他单纯、有爱情,同时也会有对待爱人的残忍和某些时刻的老练。
值得推荐。
首先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本片中最著名的一句台词,在第58分钟左右,Eli给Oskar的留言:
这里翻译组将其翻译成了"To flee is life, to linger, death." 其中文是“生活是一场逃亡,不能坐以待毙。
”还有其他的版本翻译成了“去则存,留则亡 ”(好多人写影评都写到了这一句话)。
这一句话翻译的挺好,都翻译出了那种味道。
但是确实有些小问题 :先看纸条上写的是啥: ATT FLY ÄR LIVET, MEN ATT DRÖJA DÖDEN. DIN – ELI 这句话是瑞典语写的,怎样翻译(或是说怎样理解)呢:I must be gone and live, or stay and die. 我必须到别处去找寻生路,或者留在这儿束手等死。
(朱生豪译)—— 出自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五场。
中文版本:夜晚的星光已经烧烬,愉快的白昼蹑足踏上了迷雾的山巅。
我必须到别处去找寻生路,或者留在这儿束手等死。
英文版本:Night's candles are burnt out, and jocund day Stands tiptoe on the misty mountain tops. I must be gone and live, or stay and die.瑞典语版本: Ja, nattens ljus är nerbränt – dagen tripparså glatt på tå i diset över berget. Att gå är livet, men att dröja döden.———————————————————打个广告,欢迎来看本人翻译的,这部电影原著《Let the Right One In》的后续故事。
作者在短篇小说集《Let The Old Dreams Die》中给这篇小说写了后续。
给奥斯卡和艾莉写了个美好的结局。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annotation/118392348/
《生人勿进》,拍的一尘不染,干净清透,生人不得其门可入。
这就是“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模样吧。
那个女孩,坚定地告诉男孩说:我是吸血鬼,遇到你那天,我就不想再做了。
我12岁,我已经12岁好多年了,她哽咽了,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我用这么久的12岁,等你来。
她转脸怒喝所有人:这里是我们的,剩下的,都是你们的,离我们远点儿。
我只是他一个人的天使。
不要进来,我只想做他的天使。
你们来,我就是魔鬼。
男孩始终沉默,他爱恋地看着女孩:我怎么这么喜欢她,这么喜欢她说的话。
她知道,她是他的保护者;他不知道,他是她的救赎者。
后来, 他们坐上火车去了月亮,颤抖着敲响了摩斯密码:我们可以来吗?
他们互相紧抱着等了一会儿,上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来吧,孩子。
他们找到了家。
那是在三年前夏天的一个明媚慵懒的午后。
实在是没有什么事干,就看电影,结果就点开了美版生人勿进。
看完之后就已经着魔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被这个温暖残酷的故事所感动。
后来我就逛百度贴吧,从中我得知了还有瑞典原版,据说比美版拍的好,于是我变便看了这部瑞典版《生人勿进》。
说实话瑞典版拍的要比美版好得多,拍的更细腻,人物的刻画接近完美,丰富有趣的细节更是为这部电影锦上添花,如 艾丽玩魔方时奥斯卡的眼神,艾丽走后奥斯卡按在窗玻璃上逐渐消逝的小手印……导演的叙事功力也可以算是完美,能在这个黑暗阴冷的故事里透出一层融融的暖意,犹如冬日的一抹艳阳。
这部电影我是真心的喜欢,说实话,看电影是我的一个爱好,虽然高中三年时间紧张,我还是看了不少电影,其中不乏佳片,但我还是认为《生人勿进》是我看过的最棒的的电影。
个人认为,《生人勿进》可以算是影史上吸血鬼题材上的经典,艺术价值不亚于《惊情四百年》。
《生人勿进》可是让我中毒不浅。
一般电影,我也就是看完一遍绝对不想看第二遍;某些佳作,我可能会看上两三遍;但只有这部电影能让我看上n便都不觉厌烦,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发现。
对同一部电影的反复观看,是对一部电影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
在此我,我想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我完全不认同美版的阴谋论,艾丽对奥斯卡的爱绝对是真心的,绝对不是利用的关系。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即使没看原著小说(小说中艾丽是爱奥斯卡的,和艾丽在一起的采血人只是一个和艾丽认识不久的恋童癖)。
这部电影,我只能用唯美二字来形容,唯美的北欧雪景,唯美的配乐。
这部电影故事虽然黑暗,但主题确是光明的,那就是艾丽和奥斯卡之间青涩的爱。
我认为,这部电影选角要比美版好不少,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在这部影片中,两位小演员发挥的特别出众,演出了初恋的那一种青涩,而美版就是缺少这种青涩。
艾丽这一角色的选择是这部电影的关键,莉娜饰演的艾丽要比科洛饰演的艾比好不少,莉娜尽管长的并不是特别漂亮,但却很有气场,演出了艾丽的气质,艾丽的灵魂。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其实算不上是影评,也仅仅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感想。
我知道我写的很烂,特别是排版,单着毕竟是第一次嘛!
一个文科学渣写于寒假的某天下午。
大爱瑞典版《生人勿进》。
Låt den rätte komma in的英文意思是:让正确的人进来。
电影不是很恐怖,但是人物身上的故事让人觉得震撼。
瑞典是个挺内敛的地方,儿童早熟,成人早衰,2个男人相遇后,不怎么说话只喝酒。
环境所逼,整个社会中多多少少是有点这样的变态的,而且也有不少喜欢从作品中欣赏这种“特殊”的美学的人。
这是由书改编的剧本,书中故事发生在1981年,stockholm北边的一个卫星镇里。
补充一下电影里没有的细节:eli生于1781年,12岁时阉割了...那个老头子是个恋童癖,eli认识他3个月。
再说下去大概会影响电影的观看,打住在这里。
这本书涉及了一些社会阴暗面方面的描写,电影里则没有。
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btw, it's in svanska.
吸血鬼就是个壳儿,本质上整个儿都是日本青春片的套路,很美,节奏也很慢。全片印象最深的就是皑皑白雪了。
感觉很好的童话故事,特别最后的断肢人头
就是为了讲两个小吸血鬼的微妙情感么?有点《质数的孤独》的感觉,全片太过松散沉闷,用大量的静态镜头塑造恐怖气氛反而弄巧成拙。
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结局纠结
…………好片!
親愛的那不是愛情。括弧,別再用“腐”字侮辱電影了好嗎。
vampire
寒冰彻骨的血色浪漫。我无法确定到底是不是爱这部电影,因为这其中表明的可能性让我觉得可怕,不过确定的是这电影拍的非常好,导演有前途,很期待他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生活是一场逃亡 不能坐以待毙
这就叫矫情泛滥了,屁大点事给你纠结的无比痛苦难受,最后还死去活来。故事很过分,拍摄也一样很过分。
看这个电影是因为Hyesung的Goodbye and Goodbye的MV但看了才发现那个是美版的难道我还要再看一遍美版的?其实不用这么麻烦的反正她有钱去买血浆就好了另外我想学Morse code了
怎么能把吸血鬼题材拍得那么文艺那么闷?
小女孩长的也忒老了点吧
生命本身应当是一座孤岛。
比较有意思的是想探讨跨越物种与年龄的爱的代价。视听上很做作。有很多无意义的枝节。
《血色童话》电影版。一开始觉得艾莉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弱小可爱。但是当她救起奥斯卡的时候,那双眼睛,我才懂得了为什么选择了她。
as sick as Anderson and Grimm
new sensation
为了我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