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好电影,需要细细的阅读,真实地表现了滑板文化,以颓废的风格将观众唤回到过去的年代 在靠近电影结尾的地方有一些陈词滥调的情节,这部电影友情和成长的主题仍然成功唤起了观众的共情。
男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小了!
演员本身13岁,但是稚嫩的脸,和其他人的身高对比让我觉得他只有不到10岁。
这种片子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合法,当然在美国也被列入限制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忘了带ID的我差点进不去)。
全片充满大麻,酒精,性,打架,非法驾驶,甚至性,都跟13岁这个年纪格格不入。
如此冲突却又让人感觉合情合理。
在LA的夕阳和棕榈树的夏日傍晚,没有什么事是不合理的。
在迷失中寻找父爱 ,Be lost!
胶片质感的90年代中期。
人家的也是我们的年少时代。
躁动不安自我感觉良好又自卑的矛盾,然后会发现,其实多数人的青春都一样。
成长中会发现很多认知里没有的事物,会颠覆很多“印象中”的美好,即便是如此,我们也必须要慢慢与这个世界磨合,因为,这就是人生啊 顺便推荐下我的公众号:小赵电影 ,可看剧
文化的差异,以及剧情的老套,让我对这部充满着街头气息的滑板电影,略微失望。
但仔细品味我们都能从影片中的许多人物找到自己的影子。
渴望融入他人的Steven
善解人意的Ray与满嘴脏话喜欢耍酷的吔屎 等等许多人物,或许就是我们成长中的某一阶段,我们可能也像Steven一样不满足于家长的管教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可能也会遭遇一个殴打自己但关键时刻却又能关心自己的哥哥,或者是外面指引鼓励自己的Ray
还是那个虽然木讷但却坚强的四年级
拿着摄像机拍摄的四年级 我们可能也会有像Steven一样遭遇青春中种种挫折懵懂的青春,但是我们依旧拥有着许多陪伴着我们的朋友们
众人在病房里陪伴Steven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90年代中期的美国青年,现在或许早已过了人生的不惑之年,但我们的青春却不受文化的阻隔,有着众多的相似,透过一个又一个影像我们知道了过去同时我们也会那90年代动荡与轰鸣度过我们青春
影评第308话《90年代中期》——人生,在迷失中寻找父爱这是一部能够引起观众反思的影片。
影片《90年代中期》于10月19日在美首映,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加州13岁少年的故事。
小帅哥Stevie和哥哥来自一个只有单亲妈妈的家庭。
妈妈在18岁就有了哥哥,若干年后又有了小帅哥。
小帅哥和哥哥也不知他们的爸爸是谁,唯一知道的是他们的妈妈是同一个人,而爸爸肯定不是同一个人。
小帅哥和哥哥的关系并不好,哥哥经常给小帅哥揍得鼻青脸肿,尽管小帅哥起初很想跟哥哥好好相处,在哥哥的生日之时,还送给哥哥喜欢的CD。
在同母异父的哥哥那里寻找不到自己的父爱,于是小帅哥去找比自己大出很多的四位滑板少年。
教育学有一个理论:成长中的孩子,每天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只能越玩越坏;每天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只能越玩越傻。
这也正是小时候我们去读书,同学们都是同龄人的原因之一。
跟着几位每天喜欢玩滑板却游手好闲的大哥哥玩,小帅哥开始变坏。
小帅哥一开始先学会了抽烟、喝酒、吸大麻。
在一次大哥哥们组织的淫趴上,一位漂亮的小姐姐用言语试探小帅哥,获知小帅哥还是个小处男。
小帅哥被漂亮的小姐姐带进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小姐姐给小帅哥上了一次身体力行的性教育课。
完事后,小帅哥走出房间还露出了满意而又羞涩的微笑。
看到此处,教授不得不称赞Sunny Suljic表演的实在是太到位了。
Sunny深刻地捕获了男一号的内心状态。
小帅哥的妈妈获知小帅哥和大哥哥们去吸大麻,妈妈找到这群大哥哥,告诉他们远离小帅哥。
然而此时,小帅哥却发了疯似地对妈妈咆哮;因为妈妈再次在小帅哥的生命中剥夺了他所追寻的父爱。
小帅哥背地里仍然和这群游手好闲的大哥哥们一起去派对和玩滑板。
一次派对之后,一位大哥哥酒后驾驶招致车祸,将坐在副驾驶的小帅哥的右臂压成粉碎性骨折,帅气的小帅哥落得了一个终生残疾。
影片深刻的揭示了来自单亲妈妈家庭中的小帅哥的内心世界。
人生,在迷失中寻找父爱。
小帅哥原本是如此的可爱,但却走入了歧途。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但是,小帅哥的生命中缺乏一位能够正确引导自己的父亲。
本片能够引发观众的反思。
向喜欢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的观众推荐此片。
祝大家周末愉快。
对于这部电影,我可能是最最有感触的人了。
因为在上海长大的我,在90年代虽然是一个小孩,但对那个年代的故事却有很多与电影里相似的回忆。
比如电影开始不久路途上公交车使用的月票,就是那时的产物。
记得我小时候每次挤公交都非常羡慕那些有月票的人,因为他们不用买票,售票员来了只要神奇的喊一声月票就行了。
后来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月票被取消了,变成了无人售票,现在又变成了公交卡。
那个时候有很多外国人来上海,上海人也很热衷于换美金。
有一天爸爸跟我说他学会了一句外国话,叫掐里吗尼,他还很得意的重复着掐里吗尼,掐里吗尼。
我死活听不懂是啥意思,结果我爸说就是换钱的意思,哦,原来是change money!我恍然大悟后差点笑个半死。
结尾放四年级的视频的时候我以为那是像《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那样的情绪高潮戏,但没想到就此结尾,几乎完全没料到,认为不是太恰当的结尾点。
但随后的片尾钢琴曲却仿佛是在做outro,情绪突然散逸下去,并且有了回望感,真正的滑板街头青春mid90s是属于伤感记忆的。
白人黑人界限消失。
街头属于所有街头少年。
有几个镜头非常好看。
比如在两条公路间少年们滑着滑板迎风飞过。
或fuckshit走进房子里拿酒又出来的长镜头。
故事本身很简单,但令人有点困惑的是导演在讲好了这个故事的基础上似乎并无凸显某种深意的野心。
类似《伯德小姐》或更宏大的《少年时代》的感觉就消失了。
不过也许这个故事就是适合这群孩子到了中年或老年后,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回想起,曾经有那段共同的滑板岁月,结尾视频保存在每个人的备份里,想到这里配合片尾曲就很动人了。
另外Lucas Hedges真的性感啊为什么镜头那么少。
(但因为不怎么了解美国九十年代文化,所以不知道导演为何完全不截取校园文化片段,全部放在街头了!
小小少年学坏过程hhhhhh)开头的餐厅里在放《kiss by a ross》啊啊啊啊啊我太喜欢了!!!!
妈妈和哥哥的人物描写真的有点少!
少到人物有缺失感了!
但如果解释成这个少年在13岁时就是不太注意妈妈和哥哥也能解释通,但对观众就不太友好了并且失去回望感。
我真的好啰嗦......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
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
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
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
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
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看过两部Dogtown(一部纪录片,一部带有写实意味地drama)的影迷们再看这部时会更有助于对滑板文化的了解和带入。
Dogtown讲述的就是滑板文化的起源以及skater们的一些习惯是如何来的(有的人经常问为啥他们这群毛小子非要在人家泳池里滑板??
)看了就会了解。
像这部里面出现多次不同的spots,以滑板商店为‘聚点’的方式,Sunburn如何融入他们的朋友圈子,喝水的方式,谈话用语的方式(比如最开始Sunburn生怯害羞的和他们交谈,大家说他不要像一个gay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贬义),party上的sex part以及女孩们对于男孩的抱怨,都是滑板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看作导演版教程-菜鸟如何进入滑板圈子)。
个人认为比起Harmony的Kids,这些细节刻画少了些drama更多了些真实的味道,实实在在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
只是那个时候的滑板文化已经不同于最开始的Dogtown,更为成熟,已经构架起自己的一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体系,说得暴力一些:要按我们的规矩办事(这在商店party那场戏里Ray和fuckshit与别人交谈时也有所体现)。
关于演员导演也是做了一个最正确的选择-直接用真正的skater。
他在一个采访中被问及选演员的事情。
他说:“我认为那些曾经以滑板为特色的电影的问题是,他们有演员,他们试图教他们如何滑板。
我认为我和我一起长大的孩子,很有魅力,而滑板运动吸引了某种人类,一个愿意堕落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的人。
作为一个群体的那种个人主义 - 对我而言,我宁愿将滑板运动员变成演员,而不是将滑板运动员变成滑板运动员。
我不认为反过来是可能的。
这些孩子非常有才华,我很清楚,如果他们想要的话,他们就会成为伟大的演员,而整个体验的最大部分就是看着他们加强并认真对待并成为如此伟大的演员。
”此处无限掌声。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选择,也给了这部电影新的可能。
你不会听到真的skater看到这部电影时吐槽说:Wtf is this?
要知道,滑板小哥最不怕的就是碰瓷。
你要是把我们文化拍烂了,不但骂你 ,还要拿滑板砸你。
这段重点写Harmony Korine。
巨大的彩蛋出现在Sunburn母亲的房里(只有几秒中)。
也算是导演对那个时代的另一种缅怀。
以Harmony Korine的做事风格,他的出现也足以说明对90s的热爱。
毕竟只有90s,才能造就Harmony Korine。
人到中年他胖了不少,但是招牌式低靡眼神出卖了他,有一秒我觉得他在笑 :) 和我同行的同时代成长的滑板基友也是当作他是个中年大叔而已。
这位美国青年亚文化的教父就此变成了Sunburn母亲的男人。
其他现场的美国人不得而知,铁粉估计都认得没什么好解释的。
摄影方面,胶片画面质感尺寸没什么好说的,颜色层次丰富有内容。
一些细节的安排,配色上相比其他很美式的电影,更讲究。
道具比如橙汁,演员之间肤色,发色的变化。
都成为画面丰富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Fourth的DV相机也是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质感很90s,只是最后结尾放映的片子制作过于“精良”。
再“糙”一些,或许更有味道。
每个人爱上滑板文化的理由不尽相同,抛去所有的外界因素,导演真的说出了滑板文化的精髓-一个愿意堕落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的人。
这是我人生第一篇影评,曾经有个影响我很深的人问我 我想追求什么,我说,我不想追求,我想一直去体验,去感受。
他说,你要的太奢侈了。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像我一样每天做梦都想飞的人。
I am never in control.
90's : 童年以后,青春期以前用16mm胶片机派拍出的无滤镜复古色调,Wu Tang, Cypress Hill 和 Mobb Depp唱出的专属于九零年代的剧烈节奏,为这部半自传影片奠定了相当得体的基调。
仿佛名角登台,还未开口,扮相已先声夺人。
90年代,电脑手机还未横扫世界,人们的社交生活也还几乎未被电子产品侵占,这是本片发生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那个年代的魅力之一。
剥掉90年代这个壳,影片讲述的实际上是一个可怜少年的成长困境。
缺失的父亲,严肃的母亲 (母亲这个角色本来定的人选是Michelle Williams,后来因为档期问题换成了现在的 Katherie Waterston),霸道的哥哥,压抑的家庭让十二岁的Stevie急需一个逃生的出口。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朋友,友情替代了亲情。
他开始玩滑板,开始抽烟喝酒讲脏话,开始体会到融入,尊重,关爱,以及最重要的-释放。
有些释放是显性的: Stevie拎着一瓶酒咕咚咕咚不停往肚里灌;被哥哥半夜暴打,却被威胁不许发出声音,只好用枕头蒙住头捶墙大喊;和好哥们在众人面前大打出手(长期生活在暴力哥哥阴影下的报复转移);在车上和妈妈吵架,高声骂着脏话叫她闭嘴。
有些释放则是隐性的,片中的两次重大事故(滑板高空坠落和车祸)都是以Stevie的受伤流血告终。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事故后Stevie都表现得极为平静甚至安定,而不是痛苦,因为无论是高空坠落还是车祸,本质都是碰撞,也意味着强度更大的力量喷发,释放和宣泄。
导演既仁慈又残忍,他给Stevie一颗暂时的解药(友情和滑板),但药效一过Stevie似乎就得靠伤害和摧毁(别人和自己)才能镇定下来。
绕来绕去又回到了源头:不幸的是,原生家庭压抑了他; 更不幸的是,原生家庭还教会了他暴力。
Stevie就这样跌跌撞撞地结束了童年,纵使血迹斑斑,因为导演是回头去看,所以总是美丽动人的。
90s,青春期,滑板,叛逆,性,小混混,那时就是这样的。
不像现在,孩子们拿着手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算叛逆,也要躲在二次元里,拍婆子,也要网红版的。
90年代的青春期是多元的,第一次喝酒,挑战社会秩序,接触社会人,逐渐建立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择偶观。
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是矛盾的,很喜欢这类型的电影,还有一部<阿黛尔>,把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路刻画的十分生动。
乔纳·希尔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逃离滑板的故事。
如果标题让你不确定,这部《90年代中期》的成长电影宣布它的背景可以以普鲁斯特式的狂热时期为参考。
如果你眨眼错过了Ren和Stimpy,不要担心——索尼随身听很快就会出现。
一件忍者神龟羽绒被也隐约可见,但隐含的童真并没有持续太久,它的主人——洛杉矶13岁的史蒂夫被他的哥哥伊恩短暂而可怕地打了一顿。
我们认为,这是例行公事。
90年代的怀旧是永恒的——是的,那是一个寻呼机商店,由一位沙漠风暴行动的老兵管理——即使影片逐渐发展成对青春期的细致快照。
导演是喜剧演员乔纳·希尔,他在镜头后泰然自若地首次亮相。
当然,根据传统,第一部电影应该取材于生活经历,虽然希尔很清楚他所描绘的家庭暴力是虚构的,但他对环境的了解却是第一手的。
20世纪90年代,他在洛杉矶度过了十几岁的时光,经常出没于当地的滑板界。
现在,史蒂夫在家里和一群老溜冰者一起找到了喘息的机会,他们逃进了一个充满可笑的冒险技巧和未成年人享乐主义的世界,在那里,最糟糕的罪行可能是“老土”。
希尔抓住了滑板运动永恒的奇特文化场所——尽管在废弃的城市空间里,它激发了高光泽的广告活动,但却处于边缘地位。
电影中还巧妙地观察到了史蒂夫朋友之间的群体动态,以及他和伊恩之间的愤怒,赫奇斯从中发现了令人惊讶的细微差别。
在这些名人中,影响最大的是《半数少年》,它是对纽约滑板生活的一种模仿,它开启了摇摇欲坠的作家哈莫尼·柯林的职业生涯。
但希尔做了一件仅次于最佳的事情,邀请科琳客串。
事实上,与《半数少年》相比,90年代中期本身就显得有些俗气。
但是,希尔是好莱坞的孩子,所以也许我们应该期待一点偷偷摸摸的健康。
By: Danny Leigh
散漫不羁的影调,特别独立电影范儿,特别自我,也特别小确幸小温情。
这个妈妈挺棒
看了一会看不下去了,弃了,感觉原因还是没法relate,这种怀旧真的是很niche,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这种🍃抽,可以各种混,玩的青春期……
一个小孩长成顺性别直男的成长日记,真90年代拍可能还有点意义,2018年还拍这种东西真的蛮无病呻吟的。
有关滑板的电影全都关于成长,残缺家庭里少年的叛逆与逃离。此片可以说完美复制了九十年代时,滑板的黄金时代,它伴随了加州乃至美国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而共同滑板的一帮人,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父亲母亲的爱的缺失。那是“垮掉的一代”为人父母后依旧难能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产物。大部分孩子成长于家庭暴力的氛围里。
莫名的感觉到了一种真实感。
这部片成功的把我消费了,电影票子就当擦屁股了
文化符号捕捉得不错,最后一段场景也算出力,不过太刻意地表达,就是这代导演的通病
流水账,故事太消极。
乔小胖的这个片子让人刮目相看,蛮有想法,仍然是关乎美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原生家庭(父亲的缺位)、社区文化、“酷”文化、隔阂、霸陵、孤独、阶级等一系列问题,形式上以比较复古的方式拼贴呈现,谱写一曲少年成长的疼痛散文诗。观感会有点像Lady Bird,但相较之又更生猛激进些,跟林克莱特比也更显灵气。不过浮光掠影的处理方式终究还是让主题有些蜻蜓点水,音乐都很好听但也铺得太满了。有几个镜头拍的很漂亮。青春的痛苦与喜悦交织成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童年时你想成为任何人,长大了你却只想做你自己。三星半
和Steve一起看的
instagram真的能变成电影2.0
玩转试听的处女作,街头文化的展现。胶片带来的年代感,音乐和画面完美的配合。所谓”酷”文化的展现,扒开内核,依然是孤独,隔阂,贫穷等话题。
小胖是在学习Sean Baker吗?感觉下一秒就能和烂仔们飙车去佛罗里达。胶片营造的90s质感,镜头掌控力尚可,滑板,The Doors,Polo衫,用一色怀旧符号拼贴出街头青年的异托邦,人物自然也是鲜活有趣的,可惜编剧思维较浅,用这么一个轻巧随性的故事串联起亚文化社区的种种矛盾,未免过于粗线条。该有的冲突设定凑齐了,却始终拘囿在4:3的画框中,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延伸,结尾加分(看完还是觉得海报最赞)
卢卡斯的颜都无法支撑我看下去… 可以说精华全在预告片里,预告BGM也完美点题 After Laughter Comes Tears。其实能挖掘的很多,然而什么都没做。明白这4:3画幅的片子想靠最后两分钟八毫米的旧日光景扳回全场的小算盘,但通篇下来这个来自残破家庭的叛逆少年,由滑板结实一帮街头混混的自我毁灭之路,除了13岁就抽烟喝酒哈草日笔的一地鸡毛外什么都没留下
乔纳希尔导演的作品竟然是这种风格的,以为能看到《龙虎少年队》呢,果然人不可貌相。这几个小演员将来一定会火,尤其是Ray,长相大势啊。
【补记】
#24.08.14##CenturyCity# 非常体验式的呈现
Mid90s 像这名字样复古,然后就来场车祸吧。。。总得来点代价不是。。。
今年的《佛罗里达乐园》,但差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