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電影,已經是深夜1點鐘了,儘管熒幕上演員表已經放完,但是我依舊不捨得離開,總覺得本片主角Alatriste的傳奇故事不應該就這樣結束,儘管事實上已經結束,他也從一個男子漢大英雄淪落街頭,苟且偷生終其一生。
17世紀的人的觀念,相比現在或許已經改變太多,但是仔細想想,每個人的骨子裏都希望幸福地活着,希望國家強大,妻兒生活美滿,爲了這些目標而奮鬥,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西班牙強盛時期,男子漢的榮耀便是爲國爲榮耀而戰鬥,甚至有點維京人渴望戰死的信仰。
所以曾是Alatriste是光榮地爲國戰鬥的戰士,他浴血奮戰,爲了國王,爲了榮譽,爲了西班牙。
這本該是一個熱血的故事,卻在時代的更替中鋪上悲傷的陰影。
上流社會的放縱,國王的貪婪,大臣們的勾心鬥角以及生活愈加艱苦的百姓,逐漸讓西班牙衰落不如從前。
越來越多的人被抓走,被絞刑,明白事理的人都進了監獄,加上其他國家發動的進攻,都暗示着這個國家的岌岌可危。
可Alatriste他還是堅持原有的那份情懷,貧窮而傲慢。
不畏生死,爲國而戰,哪怕毫無軍餉;聽從命令,不起私心,哪怕殺了自己戰友;不畏王權,保持態度,即便對方是大公;感情專一,不離不棄,哪怕愛的女人一次次傷害自己……堅持如此紳士般的態度是他獨有的人物特色,也是他最大的悲哀。
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不得不放棄自己堅持的一些東西換取較好的處境,因爲多數不是特別有地位的人就算堅持再多,也很難得到肯定與重視,這種現象從古到今都有,所以在許多事情都要委曲求全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會選擇痛苦地堅持呢?
西班牙衰落不如從前,而他一直不屈不撓,堅持到最後,得到的結果可想而知。
影片的最後,Alatriste拼上了最後一口氣去戰鬥,最後一劍,揮掉了他最後的尊嚴與驕傲,傳奇人物的傳奇就此結束。
結尾一句話帶過他的後半生,起初覺得意猶未盡,後來才發現,這是最好的結局。
这篇不算是纯正的影评,只是探讨影片中一些有趣的细节,希望能对喜爱这部影片但对情节有所疑惑、不介意多了解一些历史背景的观众们多少有些帮助,也很欢迎对西班牙历史有更多研究的朋友加以补充和指正鉴于评论里无法贴图,放在我的日记里:http://www.douban.com/note/169694913/
油画般的视觉质感,恰如其分的优雅配乐,生动而又不太复杂的人物冲突——一部欧陆古典视觉的电影,一段段如诗般的西班牙语对白,它带有欧洲电影的写意气质——即使是大片,也不忘悠扬的节奏,带着男女主角一段忧伤的爱恋,慢慢地摇到了弗兰德斯、摇到了法西边境沾满血的高原它透过一个草根上尉的命运来窥视一个帝国的衰荣,它因为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叙事手法而好看
她在舞台上楚楚动人,丰姿绰约,惹得剧场内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市井平民无不惊叹称赞。
她洋洋得意地炫耀国王赏赐的华丽珠宝,却不知道深爱着自己的人是什么感受。
这和她又有什么关系呢?
她怎么会知道自己用来炫耀的首饰其实是他的弟兄们九死一生历经艰险的结果呢?
她眼中的世界歌舞升平,灯红酒绿,好不快活;而迪亚戈•阿拉特里斯特的世界危险重重。
玛利亚要的是男人的爱慕,要舒适的生活,如果做不到奢华。
生活中的她妩媚多娇完全不输舞台上。
阿拉特里斯特爱着她,却未曾想过占有她;玛利亚念着他,却未曾想过理解他。
阿拉特里斯特桀骜不驯,却拜倒在她石榴裙下;阿拉特里斯特能征善战,却败给她的风情万种。
人生如戏,只是没有写好的剧本,每个人都不会知道最终的落幕场景是什么样子的,是掌声喝彩还是嘘声谩骂。
阿拉特里斯特明白自己只是一颗渺小的棋子,被权贵们使唤,既可以为西班牙祖国的利益冲锋陷阵,也可以为了争宠夺权的大臣们见不得人的目的出生入死。
就如同介绍里说的那样,他并不高尚,没有多正直,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任人摆布的一个战士。
即便如此,阿拉特里斯特却有着坚韧的品质,他目空一切,从不对国王权贵们摧眉折腰,甚至有时当面表示出一种轻蔑和傲慢。
对于所遭受的一切公正或不公正的待遇,他都欣然接受,全无所谓地去面对。
如果他对自己那副品性收敛一些,或许早就可以加官进爵,成为一名将军去建功立业,甚至会名垂青史。
阿拉特里斯特就是如此特立独行,放荡不羁,从骨子里透出一股傲慢与野性,如无法驯服的野马。
而对待朋友和战友,可以“托三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诚然一坦荡君子。
此时他展现出另一面,冷静细腻宽容大度,侠肝义胆。
伊尼戈,战友遗孤,临终时托付给阿拉特里斯特,为人性格方面耳濡目染,有阿拉特里斯特的影子,只是受了诗人在文学等方面的教诲,显得更有礼貌。
因为自己突然大发仁慈,阿拉特里斯特被宰相流放到土耳其战场。
地狱一般的日子,沟壕里生死难料,缺衣少食,忍饥受冻。
终于马革裹尸的日子结束了,刚踏上西班牙的土地,就得知又有新的任务。
虽然记在心中却也表现得置若罔闻。
剧院里的她竟然炫耀那华贵的珠宝,珠光宝气在阿拉特里斯特严重不名一文,而占场上洒下的鲜血依旧历历在目,抚摸玛利亚的手上遍布着横竖的伤痕。
可是你又能指望一个女人懂什么!
“你知道什么?”玛利亚能知道什么呢?
帝国的繁盛与衰微在她看来有什么关系呢?
她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只要自己的虚荣能够满足其他的事情都无所谓。
她甚至以为所有人的生活都和戏子一样轻浮,她不懂一个男人,一名战士是有尊严的,无论何物也不能凌驾于此。
国王算什么?
黄金又算什么?
温存的一夜过后,阿拉特里斯特又要为了国王见不得人的勾当去奔波了。
管他什么暗杀,抢劫或者是其他的呢!
一名战士,他的生活理应如此,如果不在行伍间效命,就该为了主子们的下派的任务去拼命,若获得幸运女神的青睐,完事后还能够活在世上,便能够领取可怜的报酬。
阿拉特里斯特习以为常,对于帝国的日渐衰微,江河日下他十分清楚,宫廷里权贵们政权夺宠,勾心斗角,各种势力盘根错节,腐败无处不在。
他并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并不高尚,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他所看重的只是自己身为一名战士的尊严,如果战士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阿拉特里斯特这一次完成任务后也得到了国王的赏赐,那黄金的项链在他眼中并无何特殊之处,它能值多少钱根本无挂紧要,重要的是它能兑换一条令女人动心的的项链首饰。
一个冬日的早晨,金色的阳光布满阿拉特里斯特的卧室,他决定娶她。
可是结果让他感到失望之极。
阿拉特里斯特如一头愤怒的公牛,勇往直前,挡在前方的任何事物都必须摧毁。
公爵尊崇的地位和花拳绣腿的剑术此刻在他眼中毫无意义,女人的家门仅有几步之遥。
突然一个冷酷无情的面孔出现了,我们尊贵的国王陛下,高傲的阿拉特里斯特终于低下高贵的头颅。
公爵和国王随着华贵的马车离去,寡妇的一瞥意味深长。
玛利亚居然还配合贵族埋伏他,我们不能过多责备,她只是个弱女子。
同时他的养子,伊尼戈也中了情毒,生不如死。
多年来爱情的美梦缠绕着伊尼戈,可是当最后关头,却因门第之隔遭到背叛。
虽然身边的人早就多次提醒伊尼戈女人都是毒蛇,可是固执的伊尼戈相信爱情,相信安吉丽卡。
伊尼戈相信爱情没错,可是忘记了社会壁垒。
痛不欲生的伊尼戈去赌场消遣自己的生命,活着只是痛苦,但是阿拉特里斯特要他活着,甚至拿出原本用来赢取玛利亚的珍珠项链为他赎命,然而赌场老板不买账。
终于老战友倾囊相助,拿出原本计划回家置地成家的本钱救下伊尼戈。
患难见真情,不是几个金币银币,而是老战友后半生逍遥自在的天伦之乐作为代价。
修道院的场景凄婉惨绝,阿拉特里斯特终于把那串项链带在玛利亚的颈上,玛利亚是否明白了呢?
王公贵族们光鲜的外表奢华的生活与此相比算得了什么呢?
来不及了,悔恨,悲伤,自责,都没有意义了,不用说什么了,阿拉特里斯特不在乎。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最后的战争在电影里出现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呢?
光鲜亮丽,场景真实,法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孔代亲王率领旗下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团面对西班牙高傲被拖欠军饷的士兵还有什么悬念吗?
庄严的进行曲一同渲染了一个悲壮的结尾,仅此而已。
阿拉特里斯特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是个有尊严的战士,没有多么崇高的道德,没有多么伟大的功绩,他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勇敢地面对一切,赢得身边人的尊敬,虽然很悲情,但这就是阿拉特里斯特。
这是个英雄的故事,一个英雄式的悲剧,一个帝国的衰亡。
只有对那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才可以看懂这个故事。
西班牙帝国紧追葡萄牙人的航海历程,遣使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遣使麦哲伦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绕地球一周的航海,一举成为了海上霸主。
大批的物资和黄金涌入了西班牙,西班牙首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
但是,西班牙贵族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不愿看到商业和工业势力发展威胁自己,所以赶走了外来的工商业者,自己手握重金又不去投资本国的工商业,只是一味的购买从外国舶来的各种奢侈品。
于是,从新世界收获的财富被大量挥霍掉,财富如水一般涌入,又如水一样的涌出,最后除了奢靡的社会风气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普通老百姓甚至难以获得基本的衣食住行。
西班牙,一代世界霸主终于倒下了。
从影片里,就可以深刻感受到这种根深蒂固的压迫与不平等。
主人公Alatriste在战场上救下了西班牙大公的命,从而获得了重用,但是大公告诉他:“即使在战场上我们也是不平等的,上帝没想让我们平等”。
Alatriste救下了英国王子,获得了什么?
Alatriste和战友们在战场上浴血,换来的是几个月都发不来的军饷,英雄身上穿着怎样的破烂,而那些贵族又穿着什么。
面对心爱的女人,Alatriste拿着用国王赏赐的项链换来的首饰去求婚,但在门口遇到了贵族的阻挡,勇敢的他以一敌二战胜了对手时,国王却从心爱女人的房子里走了出来,Alatriste注定是输家。
心爱的女人从国王那里感染了梅毒,在疗养院里,Alatriste把首饰戴在了她的脖子上,与她拥吻告诉她“我当初应该娶你的”,他的心里是何种的落寞。
Alatriste的养子与贵族少女从小相恋,当少女被指定嫁给西班牙大公的时候,为了爱情,少女主动表示要与他私奔,但在赴约的路上,她耳边响起了呢喃“你会是大公,你的后代都会是大公”,是的。
如果她私奔了,就会是平民,她的后代世世代代都会被贵族压迫,她又怎能用自己的快乐换来后代永世的苦难呢?
最后,曾经赢得过无数战斗的西班牙长矛方阵,被敌国击败,高傲的西班牙雇佣军战至最后,其勇气与尊严令人感叹。
但英雄何用?
即使是最勇猛的英雄,也无法改变西班牙的命运。
伟大的文明不会轻易被外敌毁灭掉,只有等它从内部腐烂。
提起十七世纪的西班牙,你们会想到什么?
迅捷剑、火枪或者英勇的步兵大方阵。
《佣兵传奇》就是这样一部极其西班牙的作品。
面容沉静而激情似火的美人、不畏强敌独行侠式的剑客、在尼德兰为帝国出生入死的佣兵……这些经典的伊比利亚元素为我们讲述昔日帝国的故事。
影片在色彩运用和摄影方面体现出极高的水准,许多镜头都像油画一般。
为了西班牙的霸业,精锐的雇佣兵团在“地狱”佛兰德斯英勇奋战,和法军、荷兰军厮杀,在污秽的地道里爬行,却连基本的军饷都得不到。
正如主角迪亚戈,作战十年,衣缕阑珊、一无所有地回到马德里。
战场上的荣誉换不来权贵半点尊敬。
爱情、财富、荣誉……他失去了一切。
这些老兵,或者落魄街头,或者受宗教裁判所迫害,或者在尼德兰、意大利或者西印度的战场上流尽最后的一滴血。
而国王却把美洲的财富挥霍在全无意义的奢侈玩乐中,不顾老兵的死活。
主角迪亚戈是个十足的海明威式的人物,他坚韧、英勇,尽管对权贵不满却忠于国家与规则,是一等一的硬汉。
但是他的努力,换不来优抚,换不来荣誉,换不来爱情。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自己为之战斗一生的祖国一点点地让出欧陆舞台上的一流位置,零落腐朽直至不可收拾。
总之,《佣兵传奇》既是帝国没落的哀曲,亦是人类勇气的赞歌。
起初关注这部片子是缘于我的西班牙情结。
那个学了似乎有点半途而废的西班牙语,以及对这个国家历史已经文化的好奇。
记得我的西班牙语老师上课曾经说过,他当初选择西班牙语的时候是因为学历史时发现这个国家短短的几百年中就换了几十个君主。
似乎永远处于一种战乱的状态。
那些小小的国家曾经确是无人匹敌的海上霸主。
如果没记错的话,现在的西班牙语也是世界上的第三大语言。
看了这部电影才有了一个认识,这些风光的背后是如何一种景象。
战乱,枭雄,宗教,阴谋,背叛,美色,道德,良知。
虽然不能严格的称其为史诗,但却真真实实影射了那段历史。
佣兵,顾名思义,那些替人卖命才得以生活的人。
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尊严。
迪尔高,以其倔强的性格为自己在这个国家赢得了勇士的声誉。
即使他孤傲,但还是必须在贵族王公面前低头,因为他只是一个低层的武夫。
他救了伯爵只是赢得了一个机会,但这无法改变的命运。
他的爱情在金钱和权力面前是一文不值的。
当他用国王赐予的镣铐换项链,匆忙着来到玛丽亚的家准备送给她时,确发现在他心爱女人屋子里竟有一个男人,而他不是别人真是置高无上的国王。
真是何等讽刺。
他的养子伊尼格也面对着同样的命运。
青梅竹马的安琪里卡原本已打算和他私奔,最后还是为了自己的将来和后代的贵族身份放弃了他们的诺言。
从那急切而坚定的步伐到后来一步步向后退缩,你可以看到的是一张无比苍白冷漠的脸庞。
当面命运也给她们各自的惩罚,在梅毒医院只能蒙着面纱的玛丽亚和整天以泪洗面的女伯爵安琪里卡最终都为她们的得到付出了代价。
画面处理得很好,电影的风格如油画般宁静。
那些细腻的光线慢慢透射的效果,让我感觉仿佛看到了戈亚的画布。
印象最深刻的玛丽亚的出场的那一段,很华丽。
一个侧面的转身,在整个灰色的基调中一席白裙,金色飘逸的秀发,嘴角扬起的笑容,美丽而庄重。
在宣传口号上说这是西班牙历史上少有的上亿大制作影片,能做到复古如古的地步,那也不枉费这些钱了。
看这部电影是需要一点历史背景,一点耐心和一些领悟才能看完的。
电影中还有许多表现人物性格的小道具,比如迪尔高有一条头巾,红色的。
在很多场戏中都出现过。
展现出他的英勇与柔情,粗狂与细腻。
真的如油画一样,每个小细节都值得回味。
主角经历的数次人生起伏在透视西班牙这个曾经的欧洲霸主由盛转衰的落寞。
维果叔和情人在医院的那场对手戏非常动人。
我想起魔戒花絮泰勒说当时坚决拒绝和维果叔的替身拍最后的吻戏,结果导演不得不把回程的维果喊回来。
【部分剧透】以下为历史盲的个人理解。
西班牙是疯狂的天主教国家,疯到腓力二世执政期间到处打圣战,意图逼人家新教国家改变信仰。
说白了对本国的好处几乎为零。
这么到处打仗的下场是,板鸭在欧洲的敌人越来越多,钱越来越少。
哪怕在国力鼎盛殖民地遍地的情况下,国库也没钱,破产了好几次。
结果腓力二世死了之后,后续子弟真是有他的sjb,但是没他的本事,再加上这种喜欢搞海上零元购喜欢打仗的国家,贵族奢靡成风,百姓民不聊生,外部世界都是资本主义萌芽,西班牙还在产业空心化。
电影中主视角是男主这个生活在底层,因为接活儿能接触到部分上层社会生活的佣兵。
我们可以通过电影看出来男主一直很穷,拿不到军饷,物资紧缺,没办法老接私活儿,所以一开始受雇去杀两个英国人,引出了后面多位登场角色的纠缠。
话说英国一直是宗教改革急先锋,标志性事件就是亨利八世闹离婚结婚杀妻那点破事,描写这段历史的太多了,我这种土狗只看过《都铎王朝》和《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后来他闺女玛丽一世上位曾经脚刹过宗教改革一段时间,到处杀新教徒,就是那位著名的“血腥玛丽”,顺便说这大姐和腓力二世还是两口子(估计是没咋见过面的姐弟恋),也是共同的坚定信仰(笑)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不过英国改革是肯定要改的, 玛丽一世死后她妹伊丽莎白一世可是坚定的新教徒,热衷搞事业一辈子未婚大女主,英国海贼最大的天使投资人。
她在位期间还倾全国(海贼)之力重用德雷克(就是神海主角的祖宗)打赢了姐夫(腓力二世)的无敌舰队。
所以电影里的英国已经是纯纯新教国家,国王书记官和宗教审判所的神父合谋雇人杀英国王储简直太正常了。
我自己理解,男主在刺杀过程中突然放弃,大概看出了对方的身份,不想再起战事,英国和西班牙根本不接壤,打这种仗没意义。
故事主线主要处于三十年战争期间,西班牙到处打仗的后果就是满欧洲的敌人,霸主帝国由盛转衰的第一步通常是管不住小弟,尼德兰也是电影里一直在对抗的主要敌人,正在闹独立,毕竟这是荷兰霸权上位的第一步,人家正在资产阶级改革呢,生产力生产关系都在进化,只有西班牙好像还跟不上趟。
所谓的强权不公在历史发展的强碾压下根本不值一提。
我看到有影评表示因为反水了任务才被影响了后面的人生,就男主这个底层地位,依照当时社会境况来说,不管他咋干,一个小人物终究被环境的衰落而裹挟。
他后面去干脏活前,也问出了这笔钱究竟是要给皇室增辉,还是发放给战争抚恤,这里百分百可以想起我们最熟悉的那个挪用军饷修园子的大清。
电影男主的人生视角,感觉很像读李白杜甫那种用诗歌经历过盛唐的诗人一生,因为见过巅峰,所以看到这条下坡路就觉得尤为唏嘘。
最后我其实唯一好奇的是,那么细的一根剑,咋就杀伤力这么强啊,小刀抹脖子能理解,那把长剑看着根本杀伤力不强啊,难道使用的是破伤风大法???
仔细考虑了一下这个片子的定位,觉得有必要再多说几句。
之前在blog里已经坦言自己给它打五星有着私心的因素。
但现在想来,恐怕这将不会是我一个人的个别现象——Alatriste实际上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归入“Fans向”电影,其受众群注定只能指向两类人:原著的读者和对17世纪西班牙有感情的人,除此两类而外的观众很难对影片产生共鸣。
正如对日本ACG文化缺乏了解又不看UC系高达的人很难完全体味到Keroro的搞笑精髓,没有读过原著而又不了解背景的观众对Alatriste的感觉恐怕只能是一头雾水。
不了解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合并就不知两国人的矛盾所在;不了解曼图亚继承战争等一系列梁子就不可能明白西班牙和法国为何开打;不知道菲迪南红衣主教何许人也自然不会清楚奥利瓦雷斯为何给他写信;同样,不知道西班牙步兵往日的光辉自然体会不到罗克鲁瓦一战的悲凉。
就这一点而言,Alatriste还不如同为Fans向的FF7AC,至少后者还有华丽3D与众多美型人物吸引没玩过游戏的观众。
我以为同类影片中最适合类比以说明Alatriste的尴尬之处的是《奥古斯都》。
后者也可以称作是Fans向,就艺术价值而言无疑是平庸(甚至可以说拙劣?
)之作,观看可能性较大的是以下几类人:彼得•奥图尔的Fans、极狂热的屋大维Fans(狂热到足以无视青年版演员的长相与演技)、逢相关碟必收的古罗马爱好者、YY阿格里帕和屋大维的同人女。
但与Alatriste相比,《奥古斯都》有着几项优势,使之成为一部更易接受的影片:第一,这是先天性的——古罗马历史的普及度本就远高于17世纪的西班牙。
奥古斯都即使在对历史毫无兴趣的人中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纵观整个西班牙历史,能够出现在中学教科书里的也只有无敌舰队和佛朗哥。
第二,《奥古斯都》是史实人物传记片而不是小说改编片,故而可以集中精力塑造有限的几个人物,而Alatriste却必须同时顾及小说情节与史实情节。
第三,和Alatriste相比,《奥古斯都》的编导显然更能把握影片的整体架构,他们将史实予以必要的简化并搭配旁白和人物的自述来帮助观众理解。
而这正是Alatriste最大的弱点——它的Fans向太彻底了,拒绝任何普及式的努力。
我深刻地怀疑这对于弘扬西班牙的历史文化真的有好处吗(由于是西班牙投资,所以估计影片应当是负有这样的使命的)?
然而由于在历史事件之外尚有虚构情节要讲述,若真的添加这类旁白自述又似乎会显得不伦不类……第四,取景问题。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角斗士》是烂片,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罗马城的宏伟壮丽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奥古斯都》取景的华丽度虽不及《角斗士》,也可以说是很成功的,秀美而多变的景色可以大大增加观赏的愉悦度。
Alatriste的取景相对单调得多,大部分是阴暗室内与狭窄街巷,加上少数几个发生在战场上的场景。
虽然严格还原了当时的建筑风格,但显而易见地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能力。
而导致这诸多问题的根源,似乎在影片开拍前就已存在了,那就是制片方决策上的失误。
要知道Alatriste的原著是5本小说,将背景如此繁复、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作品硬压成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实在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比较适当的做法是将之分为几部,拍成系列影片,这样至少可以在第一部出炉后依据市场反应决定是否拍续作。
但不知何故制片方选择了另一条路,直接导致了影片的杂乱和晦涩。
此外似乎预算上也有些问题,否则难以解释罗克鲁瓦战役那奇怪的寒酸规模(尽管这么少的人却也拍出了令人赞叹的气势)。
当然,这部影片有很多优点,比如与委拉斯凯兹的作品神似的绘画感,比如对冷兵器与火器交接的这一特殊时代战斗细节的精确描摹(尽管以我有限的知识还不知道是否足够严谨),比如演员成功地展现出的西班牙民族庄重而倨傲的性格,比如值得回味的台词。
然而这些优点似乎也只有Fans群才能感受得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过回顾同为西班牙历史题材的《疯女胡安娜》,Alatriste还是有进步的——在我看来,帝国的倾颓与英雄的末路比之一段单方面执迷的爱情有着更为深沉和令人感喟的意境。
所以,Alatriste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五星的作品,虽有很多笨拙之处,但某些情节上的心领神会与瞬间的感动是无价的。
同时,它没有被拍成系列影片也会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遗憾,一个了不起的故事原本可以被更好地影象化的。
要看原著的决心也进一步坚定着,希望哪一天能够梦想成真吧^^
西班牙步兵方阵曾经无敌于欧洲,国王也嚣张的自称地球之王,可终究失败在日不落之前,不是士兵不强大,不是英雄不够多,而是上层建筑的腐烂,欠发军饷、藐视英雄、压榨剥削基础的恶果,辉煌已成昨日,英雄终将迟暮。
再完美的战术、再强大的部队,都要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有家人有思想有欲望,但总要有一些东西让他执着,偶尔为之献身,这就是曾经强大的原因。
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曾经强大的方阵居然是一群雇佣兵构建而成,能侵吞半个世界的帝国崛起也忽,倒下也很突,值得后来人借鉴。
不过重头戏最后才出现,但并未完全体现步兵方阵的牛逼,追思历史上的血与肉的大磨盘,人类真是残忍啊
果然不是我的菜,,,
每一帧都如同一幅油画
虽然故事有些莫名 但自己在学西班牙语 加一颗星~~
别的评论我就不说了,单说那费利佩四世和奥利瓦雷斯伯爵,也太TMD像了,跟肖像画一模一样,我下巴都掉下来了
信息量太大……想人物饱满又要讲感情线 看起来太辛苦
没怎么看懂,节奏好慢。
需要有相当的欧洲历史知识的人看得懂本片,可惜我不是。不过剑斗都很精彩,但是呢,有些地方都是莫名其妙地处于下风,莫名其妙地脚受伤。还有,西班牙那时候居然这么脏,贵族们连自己的老兵的妻女都睡!哎~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节奏是不是慢了点
悲情浪漫注意的杰作。
新UPS-449
超级大闷片呀
没有那个文化素养,很多都不能理解。但片子还可以,几场战斗的安排我觉得还可以换一个排法。最后一场战斗根本没有战法可言。就是展现英雄主义和悲情情怀啊。
华丽的17世纪西班牙,拖沓的故事。虽然Viggo很好,但是架构的原因,导致Diego的剽悍劲没能完全表现出来。P.S.貌似当时Viggo被批评西班牙语的阿根廷口音太重……
有“骑马与砍杀”游戏的影子
西班牙大片!!
不如拍成无数个小故事
有史以来最好的古装片。油画般美丽的画面,内核是精准无暇的历史考证。
没看懂
红军都是新兵们做前锋,老兵们殿后。
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