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症+爱情=催泪弹绝症爱情故事其实屡见不鲜,但是其实要拍好,是很讲究导演功力的。
我们为这样的爱情惋惜,为这样的爱情感动。
因为我们想守住我们心中美好的爱情。
爱情不应该是结尾是生理死别的。
之前看中国的《滚动吧,肿瘤君》一个大老爷们也是忍不住流下来不争气的眼泪。
昨晚看到的这部片子更是让我动容,我想许一个愿望:希望天下有情人身体健康!
好了,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这个末日之恋的故事:《乳牙》2019/爱情16岁的绝症少女蜜拉(伊丽莎斯坎伦),在火车站中邂逅了滑头的男孩摩西(托比瓦勒斯),他看来玩世不恭,不像传统电影里有着俊美面貌,要来拯救女主角的白马王子。
但爱情从来不讲理,遇上了就是遇上了。
纵然摩西吸毒成瘾,但当爱情的瘾头湮灭了毒瘾,蜜拉相信这就是上帝差派来拯救她的天使,纵使摩西的爱看来渺远,
带有目的性,没那么纯粹,蜜拉的父母也都忌惮着这个男孩,但蜜拉的执念打破了父母的偏见,让他们相信这个与圣经人物同名的摩西,就是能引领女孩到快乐梦乡的神选者。
电影借不完美的家庭阐述每个人的课题,最难能可贵的是呈现父母对孩子的爱情放手一搏,还能自嘲是史上最糟的教养方式。
蜜拉跟父母的关系虽然亲密,有时也相当紧张,尤其极度焦虑的母亲要求她的小提琴演奏水准,简直是个控制狂,而父亲虽是心理医生,在濒临崩溃的老婆与正直狂飙期的女儿之间成为夹心饼干,一度无处宣泄,失了分寸。
热爱跳舞的蜜拉随音乐起舞,是舞动青春、舞出真我的极致,不用说话,舞蹈就足以诉说一切。
一场蜜拉参加夜间派对,在舞池狂舞的戏,画面宛若迷幻MV,令人心醉神迷,堪称视觉与听觉的微妙组合。
蜜拉罹患绝症,虽然透过治疗争取生命长度,但是身体饱受折磨,只有爱情与跳舞让她短暂忘却病痛。
小编一度不解为何蜜拉对参加舞会如此兴奋,却在看见她穿上洋装后,理解她想尽情体验人生的坚持,想要像班上同学一样有个男友结伴出席舞会,并展现她不用在乎他人眼光,忘我享受跳舞的喜悦。
一场蜜拉母亲跟小提琴老师对谈的戏,母亲娓娓道来当年忙于演奏会,减少与蜜拉的相处时间,渴望回到当时重新选择。
当然,可别忘了滑头的摩西,一度是个逃避责任的烂人,半夜丢下蜜拉不管,却在一场蜜拉父亲请托的戏,呈现害怕失去爱人的窘态,这个令人不齿的混混终于扭转形象。
爱情,遇上就是遇上了。
不论摩西多么下流,他还是有心地善良的一面,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本质吸引着蜜拉。
爱情的美妙不在于绝佳设定的白马王子出现,非普通骑士现身亦能成就短暂却耀眼的童话。
电影演绎青春的疯狂与失落,轻盈处理生离死别的恐惧与逃避,教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堂课,尽情去爱,然后好好说再见。
—————— 微信号公众号:影视大荐碟 。
If I die young bury me in satinLay me down on a bed of rosesSink me in the river at dawnSend me away with the words of a love song《乳牙》是一部风格明快的少女电影,它由诗化的日记小标题、洋溢着青春荷尔蒙的人物造型、明亮活泼的影像风格与短小精致的叙事结构组成;但与此相对的,它讲述的却是一个自我放逐的绝症少女Milla与神经衰弱、药物依赖且疑似出轨的父母亲组成的暗流涌动的中产阶级家庭伴随着社会青年Moses的出现和少女Milla的死亡最终走向覆灭的故事。
轻松明快的叙事风格与绝望病态的人物内核形成了强烈反差,将影片打造成了一件脆弱的艺术品。
Milla在音乐教师家跟着唱片无忧无虑地跳舞的时候似乎是个鬼马可爱的少女,但她当着父母面不改色地撒谎、和大她好几岁的混子接吻,毫无顾忌的行事风格让人迅速发现了她的异常——她好像一个没有痛觉的孩子,沉迷于用剪刀扎破静脉看血花找乐子。
Moses倒是一个坏得坦荡的混子,出场就带着坏男孩气场催发的过量荷尔蒙,不容分说地让纯洁的Milla对他一见钟情。
两人一个因年龄和社会经验占据着不主动不负责的情感上风、另一个虽单纯得像张白纸却不怯于暴露她的天真。
这段早恋让深陷中年感情危机的父母十分反对,但他们尚没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也就更无法阻止女儿一厢情愿地爱上这个骗走她钱、又从家中盗窃药物的社会青年。
更何况,他们都对罹患绝症的Milla感到亏欠,想把整个世界给她。
在美好得让人不忍心戳破的Just Another Diamond Day段落里,他们近乎荒诞地接纳了这个另有女友、烟酒不忌、药物依赖的小偷兼骗子进入他们的家庭。
这样,四个没有爱人能力、又各有一大堆麻烦的病人组成了一个绝望地彼此依赖的畸形关系网。
Milla出场时一头铂金色长发、优等生裙长的学生制服,之后被Moses剃了一头杂草般的短发、又直接变成了小光头,影片后半段,随着叙事距离逐步缩近、镜头愈发深入这个少女脆弱崩坏的内心世界,她换上了一头海草般的蓝绿色假发、穿上了母亲为她参加舞会买的丝绸长裙。
生命越燃烧到末尾,反而迸发出越灿烂、越毫无保留的火花。
派对那场戏,柔和绚烂的灯球交替变换着洒落在Milla的脸庞上,和陌生人贴面吻的瞬间,一朵烟花的光影在Milla侧脸绽放,浪漫的环境光好像神明庇佑降临人间。
T·S·艾略特说,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
初遇时Milla的母亲告诉Moses,Milla有一颗乳牙。
剧终Milla恳求Moses帮她实施自杀失败,乳牙在令人窒息的接吻中轰然脱落,一场以死亡为结尾的疼痛成长终于画上了句号。
尾声中海滩上的亲情时刻多少消解了悲剧的力度,让前片天真而残忍的冷静叙事距离显得有点黏糊不清;导演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影片最终定格在空景的定机位镜头,海浪一浪又一浪地冲刷着残留的年轻生命力与绝望的感情纠葛,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们知道,乳牙是人萌生的第一组牙,共20个,在人的青春期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而被恒牙所替代。
于是乳牙就是象征这一种青春的成长的意象。
而这样意象尤为在中国农村家庭的风俗里更具有仪式感,如长辈们会对孩子们说,掉了的上颌的乳牙得往床底扔,掉了的下颌的乳牙就得往屋顶扔,且扔的时候得做出双脚合拼,做出虔诚的样子才扔出去,这样才会让恒牙长得比较整齐和坚固。
这自然是农村习俗的繁琐,但也见得人们关于小孩青春健康成长的重视和美好祝愿。
说起关于青春成长的重视,国内有很多这方面题材的电影,如去年的《过春天》等,就是现实主义的佳作。
而放眼国际电影市场,如在澳大利亚的的国度,关于青春成长电影,他们又是怎么拍的呢?
其中,青春成长电影《乳牙》是由澳大利导演珊农•墨菲执导,伊莱扎•斯坎伦、本•门德尔森、托比•华莱士、埃茜•戴维斯、艾米丽•巴克雷联袂主演的喜剧电影。
该片也是利用乳牙这个青春成长的意象作为电影名字,赋予了一种明是喜剧暗示成长悲剧的电影,这部电影是导演关于小女主角的悲惨命运的处境做了一次艺术诗意和充满童真的处理,显得电影十分有看点。
首先,导演珊农•墨菲根据他本国的国情,创造了一部专属他们国家特色的青春一代的生存处境的电影,《乳牙》是改编自澳大利亚导演Rita Kalnejais创作的大热舞台剧。
故事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讲述了一对夫妻发现重病的青春期女儿米拉爱上了一个毒贩,二人的关系成为了夫妻俩的噩梦。
而濒临死亡的米拉却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渴望,传统的道德观念也被抛到脑后。
米拉向她身边的每个人展示了如何一无所有地生活。
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原本可能是一场灾难,但最终却让他们在生活的混乱中找到了平静。
故事的海报就十分抢眼,也为宣传电影情节中的环境、色调和背景埋下了伏笔,奠定了电影气质。
小女主角米拉穿着一件迷幻花黄色的连衣裙,她一头绿色短头发,她安静坐在路边仰望天空,眼神却透露与光鲜衣着和环境不一样的空洞、苍白和迷茫,甚至恐惧。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杀伤力之一,以乐景拍摄悲情,这样拍摄手法新颖也非常符合澳大利亚的普通居民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是的,正如你看到的一样,电影虽然讲述一个身患绝症的米拉,但在拍摄的场景而言,你不会看到任何医生和病历介绍,让大家会恐惧地关注的是病情本身而不是女主角本身。
正如上段所言,这是乐景写悲情的电影,导演的高超拍摄手法在于有意回避了米拉的病情,不会让观众的焦点关注这种病情,而是让观众只关注主角的生存状态。
导演她做到了,而且所营造的场景非常出色。
如澳大利亚是喜欢音乐的,所以在超带动感的配乐中,你可以听到灵魂乐、电子乐到低低泣语的古典弦乐,配乐也结合实际场景,相得益彰,非常了得。
另外,导演很注重色调营造乐景的气氛,从男女主角在张牙舞爪的明艳荧光跳舞,从电影章节的设置也非常吻合青春少女心,用少女日记般多彩笔调作为章节标题,再到后院游泳池里的绿松石色,再到床头灯点亮的温暖的橘色皮肤,这些色调都是充满青春活力,以及温暖。
让观众看到虽然知道女主角的悲惨命运,但也知道明亮的环境都是会给予人一种光明的力量。
因此,这种童话世界一般的色彩斑斓色的摄影十分具有青春的灵性。
回到电影的主题,电影重要的场景讲述的是女主角的生活环境,她是澳大利亚普通中产阶级的好女孩,但悲催的是她是重病者,但哪怕是这样,她的父母依旧给予她充分的良好的教育,如她的母亲就要她学习小提琴课,但这样就是好的吗?
要知道米拉是舞蹈爱好者而不是音乐爱好者,因此这里就揭发了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揭发了父母操控孩子人生的家庭观念。
也就引发了米拉跟父母的关系亲密紧张的原因,她苛刻的母亲就要求她的小提琴演奏水准要达到高水准。
而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面对女儿和妻子的矛盾他却无计可施,这方面导演就特色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普遍家庭矛盾。
这也为后半部分,米拉有勇气地自由地寻找爱情和她所追求的舞蹈理想做了铺垫。
说实话,在爱情的部分,对于我们中国国情而言是有点过的,如男女主角的吻戏有点延时;另外以及男主角摩西就是吸毒者这样的背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是比较罕见的了,这样青春爱情故事自然是少的,但在澳大利亚则不一样。
也就这样的开明或者开放的镜头更加符合少女叛逆期的心理状态,导演切合点非常吻合青少年的大无畏和冲动的爱情心理状态。
在追求理想跳舞的部分,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小小年纪的米拉扮演者的出色演绎。
米拉她热爱跳舞,随音乐起舞,她就会舞动青春、舞出真我的极致,她无需多言,她的舞蹈就足以诉说一切。
一场米拉参加夜间派对,在舞池狂舞的戏,画面宛若迷幻电音蹦迪晚会,令人心醉神迷,堪称视觉与听觉的微妙组合。
这里释放的信息既是表达了她渴望和摩西自由恋爱的心理,也凸显了她内心最深处对热爱舞蹈的一种最虔诚的热情表达。
另外,正如海报所寓言的那样,米拉在喜剧表演里蕴藏着绝望的情感,这种反差极大的情感演绎令影片在后半段出现了引起观众共情又共鸣的情感寄托。
《乳牙》这部澳大利亚电影涉及的是残酷的青春成长、追求爱情和舞蹈理想、关于生死的生命主题。
这种风格上的色彩斑斓,以及配乐极致的乐景刻画的轻与女主角家庭矛盾,疾病和成长的烦恼的故事上的重所造成的对比,呈现出强烈的悲喜剧交加的张力,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对于面临死亡的米拉而言,面对家庭矛盾和病情的恐惧是自然存在的,但唯有追求爱情和舞蹈方可让她续命,让她在有生之年的混乱生活中找到了些许平静。
《乳牙》(Babyteeth)是澳大利亚导演香农·墨菲的处女作长片,讲述了身患绝症的少女米拉与不良青年摩斯之间短暂而热烈的爱情故事。
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光线,将一段悲剧性的初恋刻画得既唯美又动人,荣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奖。
一、相遇: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影片开篇,十五六岁的米拉正在女校读十年级,她患有绝症,每天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生活,接受治疗,独自上学。
她的世界单调而乏味,充满了药物和病床的气息。
与此同时,摩斯是一个被家人赶出家门的嗑药青年,他的生活同样混乱不堪,每天在街头流浪,沉迷于派对和药物。
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在火车站台相遇了。
这段相遇,既是命运的偶然,也是必然。
米拉的青春即将走到尽头,她渴望体验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爱情。
而摩斯的出现,恰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她灰暗的天空。
尽管摩斯是一个坏小子,但他身上散发出的强烈荷尔蒙,却足以吸引渴望爱情的米拉。
二、爱情:纯粹与无畏米拉和摩斯的爱情,是纯粹而无畏的。
米拉邀请摩斯参加学校的舞会,也邀请他去家里。
尽管米拉的父母对摩斯充满了戒备,但米拉却毫不在意。
她只想和摩斯在一起,享受爱情带来的愉悦。
摩斯也对米拉产生了强烈的感觉。
他陪伴米拉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带她去做她从来不敢做的事,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
尽管摩斯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但他却给了米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和柔和的光线,将这段爱情刻画得既唯美又动人。
米拉和摩斯在沙滩上相拥而吻,在火车上冒险旅行,在舞会上翩翩起舞……这些场景,都成为了他们爱情中最美好的瞬间。
三、家庭:爱与痛交织在米拉的爱情故事背后,是她的家庭。
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却无法接受女儿身患绝症的事实。
他们竭尽全力地保护米拉,却也在无意中剥夺了她体验生命的权利。
米拉的母亲安娜,是一位前古典钢琴家,她无法接受女儿如此叛逆,与摩斯走在一起。
她试图阻止这段爱情,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而米拉的父亲,则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女儿充满了愧疚和无奈。
他无法治愈女儿的疾病,也无法阻止她走向死亡。
家庭,是米拉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她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却也在与家人的冲突中感受到了痛苦和无奈。
影片通过家庭的角度,展现了爱与痛交织的复杂情感。
四、启示:生命的珍贵与无悔《乳牙》给人的深刻启示,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珍贵与无悔。
米拉虽然身患绝症,但她却勇敢地追求了自己的爱情,体验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她不留遗憾地痛快一场,享受到了爱情带来的愉悦,避免了爱情的苦楚。
影片通过米拉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与其每天重复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倒不如不留遗憾地痛快一场。
米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与摩斯共度时光,这是她对生命的最好诠释。
同时,影片也让我们反思了家庭与爱情的关系。
家庭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支撑,但爱情同样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平衡家庭与爱情的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不足之处:影片的情节略显单薄,缺乏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和转折。
米拉和摩斯的爱情故事虽然感人至深,但缺乏一些细节上的铺垫和展开。
这使得影片在叙事上显得有些单调和乏味。
总的来说,《乳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珍贵与无悔,也让我们反思了家庭与爱情的关系。
让我们明白,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这段时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不留遗憾地痛快一场。
——摘自公众号“公务员树洞”
难道说只有长个肿块才能放肆的真诚爱太猛烈的消失得太快这辈子只爱疯狂的人也只有也只有真诚的疯子天哪,现在是2021年最近有关外星人的声音都变得多起来可是我还没有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做我自己乳牙,对我而言掉落的有点晚抓到你的时候,当我抓到你的时候,世界也会疯狂的爆炸是个自私鬼,前言不搭后语的时候如果有人能用眼睛告诉我他读懂了那么一定会亲一口他我会找到的吧
导演香农·墨菲,澳大利亚人,电影《乳牙》是她的处女座,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提名。
文艺电影之所以显得沉闷,一部分原因是难以理解每场戏的目的。
而这也正是观影乐趣所在,我们盲人摸象一般把所窥见的元素收集,拼出完整的人物,揣测他们所处环境,由人物的内心出发,原本意义模糊的每一场戏都显得动机充足。
由此感慨导演所构建情节的精妙,这个思考的过程让我们串联起人物、环境、事件,也让我们更以小见大,看到影片背后所蕴藏的情绪。
·开场电影的开场,一颗乳牙在水杯中缓缓下落,结合配乐的衬托,整个过程轻柔缓慢。
待到坠落杯底时,焦距缓慢对齐。
出片名:乳牙。
此时我们并无法解读其中的镜头语言,待到观影结束之后才发现,这段将要被忘记的画面,竟是对整个影片的总结。
第一场,女主米拉背对着镜头,近景,城铁呼啸而过。
接着是对米拉的大特写,周围出现聊天的声音,整体环境氛围嘈杂。
米拉一直在不断的深呼吸,穿同样校服的几个女生站在远处自顾闲聊,手持的镜头微微摇晃。
我们随着镜头一起与米拉关注着自身状态时,男主莫斯突然间冲入镜头,而前方是飞驰而来的城铁,莫斯险些被卷入。
突如其来的危险让我们心脏砰的跳动。
米拉看着莫斯的背影,他在城铁前张开双臂。
当莫斯回过身时,我们看到他对眼前的危险是不屑一顾的,他红着的眼睛,怪异的发型和邋遢的穿着,都让人难以生出好的印象。
上了城铁的同学喊了几声米拉,米拉如吓呆了一般,并没有上车。
直至车门关闭,但同学并没有表示多余的关心。
莫斯蹲在地上,夸赞米拉的头发像手镯一般,还自我介绍自己剃的头发。
穿戴整齐的米拉与小混混莫斯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面对这样不速之客的搭讪,米拉却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发。
当米拉突然流出鼻血时,莫斯以越界的方式把米拉仰头放倒在地,用自己的衬衫帮米拉止血。
莫斯向米拉借钱,我们心中所想的是,果然小混混是有目的的。
米拉却出乎意料的愿意把50元给他,不过有一个要求。
接着,切到毫无相关性的第二场。
作为第一场戏,大部分电影常会用比较吸引眼球的场面来让观众提起兴趣,功能上要介绍主要人物和即将发生的电影主题。
在本片的第一场发生了几个事件,米拉被撞,未上车,流鼻血,摸头发,借钱。
相关人物所体现的状态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看不出这场戏的意义所在。
当我看完整个影片再来回想时,才发现不仅这场戏是必要的,甚至其中所有镜头,动作,对白,都没有被浪费。
米拉身患癌症,背对着镜头说明她不想与人交流。
她深呼吸,调整自身状态,原因是身体状态差,甚至会莫名流出鼻血。
同学与她疏远,对她没有上城铁的异常情况没有过多关心,代表着她与整体环境的疏离。
她看到莫斯面对飞驰过的危险而不屑一顾时,是震惊的,是羡慕的。
莫斯称赞她绑着红发绳的头发像手镯一样,她是开心的。
她也愿意去摸小混混莫斯的头发,是因为她知道,她马上要化疗,被剃成秃头。
莫斯愿意脱下衣服帮她止住鼻血,跟她说看看天就好。
这些都是米拉之后爱上莫斯的原因。
·人物片中所出现的主要人物用很巧妙的方式交代了他们的困境。
莫斯回到家中,母亲的第一反应是护住小儿子并报警。
米拉的妈妈在服用百忧解与赞安诺,药吃多了,嘴里被咬出血也不自知。
这药属于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服用超过四星期不可贸然停药。
新搬来的怀孕的女邻居一直在找狗,聒噪又重复的找狗。
她需要独自搬家,不难去想,她那从未出现的丈夫在哪里,搬家之前经历了什么。
不禁又原谅了她,看来她真的需要这条狗的陪伴。
恰好这条狗也叫亨瑞,与女主的爸爸同样的名字,而亨瑞的生活也的确如此狼狈。
·乳牙你能不能把这个枕头按在我脸上,米拉问摩斯。
如果我的身体开始用力,或者感觉我改变主意了,你就再用力一些。
那是身体的本能,本能的抗争。
不要半途而废,等我的腿放下,脊柱软了,你就可以把枕头拿开了。
这一夜,寻死后,乳牙脱落被米拉扔入水杯。
他们做爱了。
凌晨四时,米拉独自起床,看了看熟睡的父母。
走到门庭,镜头随着她的视线向上摇动,树上的鸟儿鸣叫,枝丫间透出淡蓝色的天空。
天色大亮,摩斯与米拉在床上抱着熟睡,头抵着头。
随后摩斯独自走出卧室。
妈妈向摩斯询问米拉睡的怎么样。
对于她六周来的第一次睡觉没有要吗啡,妈妈感到很开心。
妈妈带着早餐饼干去到卧室。
再出来时,镜头透过父亲亨瑞抖动的肩膀,看到哭泣的米拉妈妈。
摩斯说,她已经死了。
米拉选择直面死亡的时候,乳牙脱落,完成了她的成长。
随后,她拥有了完满的爱情。
长大与死亡发生在同一天,让我们看到生命如此顽强又如此脆弱,生活如此不堪又如此美好。
米拉最后说,爸爸,成为天空的一部分,我会很开心的。
让我们再回到影片的开场,一颗乳牙缓缓的轻柔的在水杯中下沉,模糊的焦点直至触底才清晰。
米拉的人生也是如此。
被海报吸引,女主坐在泳池边仰望天空,一头如池水般蓝绿色的波波头假发,和玫红色的海报字体babyttch形成强烈对比。
中年危机的一对老夫妻,丈夫出门时常遇到遛狗的邻居孕妇,常常被其勾引,有意思的是一天出门又遇上后终于被勾搭上,在亲了孕妇之后及时控制住并慌张说sorry。
剧情确实没劲,以后豆瓣7分左右的还是少看吧
如此美味佳肴,怎能不狼吞虎咽。
忽听“咯”的一声,伴着如注的鲜血,狗嘴里吐出了一颗象牙,那是我的乳牙。
它陪伴了我八个寒来暑往,帮我征服了多少美食,消灭了多少瓜果,为我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它光荣退休,该怎样安置呢?
我可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踌躇间,脑际闪过一句戏文“质本洁来还洁去”,对,奶奶百听不厌的锡剧《红楼梦》中的句子。
古有“黛玉葬花”,今有“美女葬牙”,千古两绝唱啊。
哥伦布终于发现了新大陆。
Initially went into this movie blind, now that I think back, I didn’t linger along the words ‘seriously ill’ character too long. Which I came to regret not having emotionally prepared myself.Aside from my awe of the serene snapshots into these dis-functional characters lives; I found myself entranced with every detail, glance and frame that perfectly rolled into the next elegant scene.I say elegant strongly, since the impression found was not of fear from cancer or heartbreak. Millia, like every single one of us, knew fate had timely plans. But that awareness wasn’t new, which is why the story line never gravitated towards her demise, it was the beautifully capsulated love that grasped our attention right up until the realisation crumpled us ten-fold.Even through intensities such as death, there is still adoration for individuals journey. That’s all there is in our own transcript, therefore lingering on thoughts of when our pen will run out is idle.
乳牙,它的掉落,痛,但必须经历,也预示着新生。
女主与男主的第一次相遇有点意外,一次碰撞,男主神经兮兮地出现,一看就是磕嗨了。
女主流下鼻血,男主脱下T恤为她止血,可能味道不好闻,但是对情窦初开的女主来说,男主一下子拨动了她的心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女主深深爱着男主,不管男主几乎是个无家可归的小赖子,还是个瘾君子,甚至做事都是不着边际,患得患失,但是这并不影响女主爱他,包容他。
甚至不顾一切带男主回家见父母。
父母发现了男孩的不端,软硬兼施地阻止两人在一起。
但是炙热的爱情一旦燃烧起来,就如燎原的大火,再也不好压制和扑灭,两人分分合合,最终还是难舍难离。
电影的开头就好像普通的小清新爱情电影一般,把两位主角的爱恋描绘得异常唯美,但是,渐渐的,渐渐的,我们才发现原来女主罹患癌症,不久于人世,但是在一开始女主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爱情的执着让大家一点都没有发现她的不一样。
所以当发现她就要离开时,悲情的气氛也就越酝酿越深。
直到最后,女主要求男主了断一切,但是看似玩世不恭的男主突然变成了深情无限的王子,想为女主完成心愿,又不舍女主离开打纠结被演绎到完美,也将煽情的气氛演绎至极致。
两人的浪漫一夜,女主完成了爱意的蜕变,爬起看到明朗的天空,仿佛一切都变得轻松而美好,但是也在那晚,她在美好中走远,没有留下一分一毫……第二天安静的惊喜预示着悲情的一切,大家从大喜到大悲,情绪一下有点失控……青春异常残酷,她有时甜蜜地让你迷失,有时又真实得让你无法接受,但是所有的一切终将过去,大家还要一如既往地生活,不带走一切……最后海滩上的相聚,将女主没有完成的心愿一一表达,真实而煽情,我想浪漫的海滩看到的一切应该是所有善良的人所期盼的结局吧!
致青春里所有美好的我们!
似乎是第一次看纯澳大利亚影片?绝症少女的初恋日记,雀跃萌动而又那么挣扎那么痛。如少女心跳搏灵动,糖果般的缤纷色彩迷幻绚烂绽放,我爱这样的青春片!Milla头顶鲜亮墨绿色假发衬得她靓丽夺目,Toby Wallace演的Moses小哥我看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除了性格略痞和吸毒以外,其他明明都很好啊!爱了爱了!❤爱死全片每一首配曲!!!又一次在电影院听到了《沃尔塔瓦河》。沙滩上,一句“替我照顾好Moses”居然顿时把我看得眼泪汪汪,Moses一定会成为他们两夫妻的干儿子吧……TvT
看得我云里雾里的
少男少女给我的感觉很像德国的电影,居然是澳大利亚。奇奇怪怪的男生女生,奇奇怪怪的爸爸妈妈,奇奇怪怪的老师邻居。
癌症青春少女与混混的故事!
感觉评委(至少是主席)会非常喜欢,至少最佳处女作锁定。节奏和情感都把握得非常好,也是生活细处,悲喜二元交叠。澳大利亚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人很是怀念。催泪的部分做得从容不迫,疯狂的部分做得收放有度。
全片中最喜欢中间的灯光秀,最后结尾女主说我很享受成为天空中的一部分,也挺让人感动的其余的部分多少有些青春疼痛和矫了,可能这就是无法理解的文艺?
奇奇怪怪 可可爱爱
200802@影城
喜欢年轻的恋人之间的一些镜头,young love真的是可以让人心碎的,残忍又天真。私心觉得如果没有癌症的主题就好了,有点过度煽情的嫌疑,如果保留一切其他细节,只是讲一个简单的短暂的爱情故事也不错……
故事莫名其妙叙事清晰程度还不如小标题,个别构图还不错
You birds are crazy …… 情绪的离散化并不能让观感成为一剂 antagonist,I'm tired, Henry 真是一个动人的结尾
3.5
苟延残喘一家人
odd but sweet何时成了绝症青春片主旋律。当你被“疯了吧”充斥脑海时,马上又会觉得,既然难得活着,这样也挺好。
3.5
分小标题的“短故事合集”,其实不分也建构起剧情。将死的女孩,瘾君子和我的父母,一切因药起。但没有太打动到我,以及没有《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好看》,但音乐不错。
确实有点矫情,舞台化也很重
配乐好听,喜欢在水边消磨时间的镜头,另外总觉得爱情只有两种形态最迷人,要么戛然而止要么互相毁灭,只有够短暂才行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dying kid的电影电影画面好美。这个导演很棒哎女生十五六岁的时候很难抗拒bad boy女主义无反顾去爱一个人,好勇敢
真搞不懂十几岁的纯情少女都要用烂俗爱情来证明自己的生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