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了这个题材。
2016年3月28日摄于成都文殊院4月12日的下午,打开朋友圈都是纪念王小波的文章,我给槽叔发了封面的那张照片。
照片是我3月28日去文殊院的时候拍的。
当时我正准备从文殊院出来,转身看到那个人,就那样在对着大殿的佛像焚香祭拜。
可能是好奇心使然,我停下来,站在文殊院门口的檐下,静静的看着那个人花了十分钟做完了漫长的祭拜活动。
也许是因为自己多少也深陷在对生活的茫然和无措中,不知道为什么,当时那个从背后看上去那么安静和虔诚的身影中,我隐约的感觉到了他内心的焦虑、困惑和恐惧,一种对现在生活和自身的疑惑。
这种强烈的感觉让我快速的逃离了那里。
我记得在20岁的时候,如同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的那样,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从20岁往后的五年,我每天都在焦虑和惊恐中度过,我用尽一切来抵抗生命的庸常和平淡,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耷拉着耳朵向生活俯首称臣。
可能那五年,在你们看上去,大多数时刻可能我表现冷静、自信和有逻辑,但事实就是在讲话和行为的过程中我没有一点点的底气,生怕被人一下子就拆穿,然后狼狈的将自己裸露在你们面前。
转眼27。
在后来的两年中,为了摆脱焦虑和对外在的恐惧,我主动的向生活伸出手,试着和它和解,和自己和解。
我以为一切都要开始步上正轨,我要坦荡的迎接整个生活了。
但文殊院的状态让我发现,自己内心依然如同像个容易受到惊吓的小孩。
我害怕自己穷困潦倒、孤独终老,害怕皮肉松弛、满脸皱纹,害怕死了之后,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我活过的痕迹。
我害怕每个别人都要比自己优秀和有力量,害怕茫然无措的状态再一次袭击而来将我打趴下。
这种状态持续的与我较劲,直到前两天断断续续的看了《自己的葬礼》。
老头bush先生眼神犀利、行动果敢,无所畏惧的出现在被所有人指指点点的小镇上,用一根棍子就可以让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拿石子打他的马的年轻家伙弯下腰,然后帅气的离开。
你以为他无所畏惧?
但他害怕的却是四个镇子的人对他的谣传将在他死后还永流传,他还害怕自己孤独终老死后也没人陪伴,所以早早的将生前唯一的好友charlie牧师的墓碑也做好了,立在他给自己选定的墓碑的旁边;他还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喜欢上了有妇之夫并且因为自己让对方命丧于一把锤子和一场火灾,不要任何人靠近自己建立起来的那座牢笼。
然而,有一天,他终于拿起了自己的枪,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己能看到的葬礼,向在场的乌压压的一波人证明自己的善良和深情,以及曾经热情的活过,哪怕现在是一个讨人厌的古怪的老头。
不要以为只有老头和我对生活满是恐惧。
还有,多少人不敢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害怕被误解;多少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害怕被拒绝;多少人在外表现的光鲜亮丽而实际上每日只能以馒头充饥,就是为了得到别人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多少人想要表现的和别人一样,哪怕别人粗俗无礼,只是因为害怕被排斥在圈子之外;多少人,拼命的做一份自己讨厌的工作,只为了不要被公司开除而好应付一日三餐、房贷、车贷;还有多少人,为了逃避填满生活的虚无,而以酒精和毒药麻醉自己。
就是这么小的恐惧,压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让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步履维艰、小心谨慎。
别害臊,步履维艰、小心谨慎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
王小波让我们领教着作为人所能发挥出来的对生活最大的反抗力量。
可是,那是年轻的时候不顾一切的王小波们,那是那个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的年轻气盛的王小波。
你看,过了三十的王小波则会发出无奈的叹息,看着自己和周围的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一天天消失,最后变的象是等着骟的牛一样,活在受苦受难的生活中。
面对这一切,可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像bush老头那样,拿起我们的枪,拿起我们的起搏器,戴上我们的帽子,在庸常中对抗生活带来的无妄、荒诞和恐惧,强忍悲痛艰难,倔强的活在这个世上。
马上就是马尔克斯的祭奠日了,最后就用他的话结束吧:只有曼努埃拉知道他的大大咧咧不是因为他的无知和轻率,也不是因为他是个宿命论者,而是因为他忧伤地坚信,他将来必定会穷愁潦倒赤身裸体地在自己的床上死去,而且得不到民众的谅解。
在豆瓣上看到无数人的点评,感动于杜瓦尔的演技,老人那么多年依然能够坚守这份赎罪的孤独。
可是我总觉得,虽然总在渲染这个葬礼是为了让老人赎罪而建立的,可是,真正的赎罪以及将这个埋藏了四十年的秘密说出来仅仅用了几分钟,并不能够真正地感动到我。
我甚至认为,这份赎罪似乎过于平淡了,尽管在说出故事的时候老人的表情动作都很想将人拉进那个故事,而我似乎一直在故事的外面,没有能够参与进去。
杜瓦尔的演技真的是没的说,可是我觉得一部想要给人们心灵带来冲击的电影不能够仅仅靠一个演员的演技,似乎整个故事还是有点慢节奏,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没有生动地表现出他应有的情绪,以至于我没有被感动到,让我很是觉得自己冷血啊。
所以我又回头来看了别人的影评,说的大多是整个故事给人的意义,然而,我认为,如果整个故事不能够感染人的话,无论他给人多么伟大的意义似乎都没有用,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通过电影来了解,很多时候反而是通过别人的影评来能够了解这些意义,那样就反而没有意义了。
说的是我自己个观点 拍得轻点
人不死,葬仪社就要死,于是一个古怪孤僻离群索居40年了的想要为自己办场葬礼派对的传说中的恶老头就成了他们优选目标。
老头将遗产作为标的发出彩票,邀请所有听过他的传说故事的人来参与。
前面的铺垫都还不错,可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老头与大家分享的故事只是他个人的一段多年以前有些狗血的崎岖的充满遗憾的情路史。
感觉有点撑不住,多少有点失望。
影片有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意味,颇能渗透人心。
演员们都很棒,几乎没有弱角色。
音乐也很舒服,虽然简洁以吉他与钢琴为主,但就如冬日里的暖阳一样。
片尾曲也很动听。
虽然很喜欢它的节奏和镜头,虽然演员的表演都很棒,虽然画面很美意境很深……但是几乎所有的情节,所有的悬疑都指向了主人公最后的Confession,而这个Confession有些让我失望。
否则,这将是一部多好的电影呀。
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应该是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是因为Felix而引起的,即便是Mattie也不知道Felix喜欢她的姐姐(直到她参观了他的小屋),Felix在这件事之后就隐居了,那为什么Felix的名声会那么坏?
还有,Mattie对此事真的会没有察觉吗?
I doubt it.还有我昨天晚上做梦,梦见袭击了巴迪的是——猫。。。
一个被众人误解多年的独居隐士因害怕自己死后无人安葬,而在生前为自己筹备葬礼的故事。
可能是此类影片看多了,也可能是最后突然揭示的秘密太过老套,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疑团,因此丝毫没觉得出人意料,甚至还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
影片的良好口碑应该还是因为几位主演的精湛演绎,尤其是罗伯特·杜瓦尔,将一个背负多年黑锅,为众人误解唾弃的老者那种欲辩无言,极度敏感和自我保护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
木然不屑的表情使得面部神经的每一次抽动都有了格外的深义,僵硬的肢体动作则显示着这个老人的倔强和无奈。
影片的音乐悠长而舒缓,风格与另一部描写垂暮老者的影片《Mr Straight》颇为相似,朴素的木吉他旋律透着岁月的苍凉。
而影片中的许多台词是也着实深彻,仿若一首首临终安魂曲。
西方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与中国人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鼓励人们竭力追寻生时的意义和欢乐,而不要去多考虑身后事,他的本义一定要人们善待生活,善待生命,不语怪力乱神,然而对死亡的避忌却增添了人们心里对它的无比惧怕,生之欲念越是强烈,生之享乐越是充盈,就越是忧虑于生之丧灭,越是恐惧于死之来临。
想想小时候,无意的一个“死”字出口,一定是会被老人家用“呸呸呸”给骂回去的。
而西方人说:“未知死,焉知生?
”人一出生便知死亡是唯一的归宿,一段完整的生命旅程理应包括死亡,死亡是一种回归,不管相不相信所谓的灵魂,鬼魅,你总是要离开,离开你所不舍的一切,所以,还是宁可相信有天堂,如此才不会对生时有太多的贪嗔,才会对死有一种认可和坦然。
喜欢片中的老隐士为自己筹备葬礼时的那份冷静和理智,为自己定棺材,做寿衣,拍遗照,面对死亡,平和淡定,在与这个世界从容告别后,安然离开,留给他人的,也不再是哀伤,而是思念。
这个场面与《非2》中李香山办生前告别会又如出一辙。
中国人也早有做寿衣、置棺木、定墓地的传统,但目的多是为了压邪延寿或比富摆阔,依然是建立在为生者服务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心理下,对于死之恐惧又在无形中增添了一些。
能筹备自己的葬礼,乐观释然地迎接自己的死亡,是对生命一种极大的热爱和尊重。
PS:观影于2011年4月3日
烧掉了房子烧掉了蓝色的心因为没有了你只好为自己盖一座监狱——电影《Get Low》镇子里关于布什老头的谣言总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年轻时的布什赤手空拳地杀过好些人;也有人说,他跟魔鬼交换了灵魂,变成了一个与魔鬼为伍的冷血动物。
调皮的孩子对付怪老头的方式便是远远地对着窗子投石头,而老头的脸总是掩映在背光的黑暗里,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呢!
是否会比《现代启示录》里马龙·白兰度的脸还要魔鬼几分,尖锐几倍。
镜头从落满叶子的树林滑向这张满是皱褶苍老的脸,他半眯着眼睛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眼神半是爱怜,半是孤独了很久的冷漠,面孔与那些同样老去的脸别无二致。
或许慢慢老去的生活离我们还很远,不足以体会!
但是每个噩梦醒来时的境况,都是一样的。
老人梦里的那个白衣女子,在路的尽头等待着,诡异无比。
孤独的老人在噩梦醒来后满头大汗,巍巍颤颤地下了床,拿起闪烁的油灯,走到牲畜棚里,对着一只骡子絮絮叨叨后,在角落里裹着被子再度睡去,这只骡子是老人身边唯一的活物。
噩梦让布什老头生出想要为自己举办一场葬礼的念头,在跟殡仪馆协商葬礼事宜时,布什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
他要为活着的自己举行葬礼,还要方圆四个郡的人都来参加葬礼派对,只要每一个人出五块钱,就有机会获得老人的价值不菲的房产以及树林的继承权。
这时布什年轻时的情人马蒂回到了镇上,和马蒂走在一起的布什像是回到了年轻时一样,健谈而又风趣,只是步履蹒跚以及迟暮之年的一头白发提醒二人,美好时光早已不在。
过世之人的名单越来越长,所剩的生活就只是等待持有者的名字哪一天也被填上去。
曾经的恋人再度回忆从前,那颗生来就脆弱的心随着年龄只是变得惊恐无助。
年龄告诉自己“已经不能再等什么了?
”,惟有闭上眼睛,屏住呼吸,才能体验自己还活着,从短暂而又蒙昧的时间里缓过神来,身边的人已经远行。
布什纵然一生都呆在同样的地方,但还是在前行,一步步的老去,一步步的一无所有,陪伴自己的狗一只只老死,回首只有无人而又冗长颓废的小道。
周围的世界里,没有人在等待!
人们总以为很多事可以被忘记,然后重新开始,但这只是一种以为,失败而又自欺欺人的以为。
忘掉的只是一点点,露在水面上八分之一的部分,还有八分之七还藏在记忆的深处。
夜深人静时还有梦魇提醒自己曾经失去的,无法再弥补。
还有贴在床头的黑白照片提醒自己,那个人还笑面如靥地凝视着。
没有什么可以被完全忘记,亦如老人偶尔手贴照片,呢喃地问道:“你还会在那儿吗……”,40年他还在念着她。
照片上的人并不是马蒂,所以当马蒂看到相片后,便扭头走了。
老人在见过牧师查理之后,突然改变了心意,他不再那确实,自己还有勇气说出年轻时那段的故事,纵然过去这么久。
他在这座自己造的监狱里,呆了40年,没有结婚,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朋友,没有孙子,什么也没有。
他又建了一座教堂,把灵魂都装了进去,可是他始终都没有跨出一步,去救赎。
陈述事实并不难,难就难在陈述的同时是否能原谅自己。
每件事情并非如眼睛所看到的,一只狗会梦见什么!
可以编个故事说它在追一只兔子,但是没有人知道是否真有兔子在那里,它也无法告诉你!
没有多少人能毫无保留地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所以表面能了解到的不比了解一只狗的梦境多的多!
正如人们对于布什的了解多于误解。
镜头的每一次推进都在剥去包裹于一个人身上如洋葱般的外壳。
布什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在生与死之间还有另一个糟糕的状态,便是这样,一个呼吸急促,一个突然转身都伴随着死亡来临前的折磨。
殡仪馆的老板在请来牧师查理后,这个滑稽的葬礼派对如期举行。
那天,去往布什家的路上车水马龙,大家互相打着招呼,乐队也摆起架势奏着欢快的曲子。
老人站在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述了背负40余年的包袱,他爱上了马蒂的姐姐,一个有夫之妇,二人在准备私奔时被她丈夫发现,这导致相片上的人儿直接惨死。
虽然错不在自己,可是却因自己而起。
如果不发生那样的事,她现在也应该是一头白发了吧!
在音效上将人群的噪音处理掉,只剩下舒缓的音乐,老人的心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一份宁静。
马蒂也在无言的拥抱里,原谅了离死亡不远的布什。
葬礼再度来临,而不再是像之前如预演般的彩排,一切趋于平静,白衣女子在路的尽头静默不语地等待,老人缓步踩在“吱吱”作响的小径上,一路向前。
灵魂终于安息,了无牵挂。
纵然百般美好,却透着无比的凄凉。
谁能把情感裹胁在孤独与内疚里这般久,40年的每分每秒!
我们都做不到,所以才美好。
一份感情不管对与错,不管有无结果,不管是悲伤多于欢喜,不管是一厢情愿还是你情我愿,掏过心的,都是美好的。
纵然失去你是为自己盖一座监狱,那又如何
开头不错,有点新意。
中间有些拖沓,最后期待的高潮,没有想象中好。
前面的铺垫了这么多,老头到底经历了什么,但是最后葬礼上的讲述,没有满足观众的期待。
回头来看,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但却让他四十年的与世隔绝。
回想这个故事,有些平庸,甚至不值得拍一部电影去讲述它。
但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前面的铺垫部分,给人以充足的观影欲望。
那是属于一个老人的故事。
他,足足四十年,把自己困在一个荒凉的屋子一只驴子,一张椅子,一张女孩的照片他的内心比谁都孤独,他的苍老无人能了解在神父面前,他抱怨自己甚至连怎么抱孩子都不知道他,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洞慢慢往深处走,我们能看见那里闪烁着宝石一个人,建起了一座教堂一个人,守护着一片森林一个人,制作属于自己的棺木他,在全部人眼里都是恶魔、怪人因为谁都不曾主动接近他,了解他他,会说冷笑话,会在树林里找到治病的野草,他,以最简单的方式和别人交流最后,一个男孩的真诚打动了他活着的人,办了一场葬礼,全城轰动他,在最后说出了那个属于他的故事他,背后是一段悲凉的爱情爱上了不应该爱的人,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其他人如果向上帝忏悔,向别人忏悔,就可以得到原谅他,选择了把愧疚永生负在身上这样,才能永远不会忘记最后,他活着在葬礼派对上说出了自己的故事他,看见那个曾经深爱的女孩向自己走来他,终于可以平静地躺在自己做的棺木里,旁边是两条至亲的爱犬所有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除了他自己。
一个“行为诡异”的隐士,在自己的搭建的“监狱”里独居四十年,他拒绝与任何人交往,陪伴他的只有一头驴子。
他放弃享受爱的权利,他甚至不会抱一个婴儿,他放弃社会生活,以怪异的方式示人,他不在乎别人的误会与敌意……他孤寂的守候着一份真爱,他痛苦的背负着一段难以释怀的往事。
费利克斯活在一种他自己说的那种生与死之间的状态,他焦躁不安,忧虑,痛苦……暮年的他终于决定把背负了多半辈子的包袱取下来,他想为自己开一场葬礼派对,告别这一切。
他忏悔的不是他的离群索居的痛苦和世人对他的误会,他后悔没能救出他的爱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宁愿选择不去和她讲话,那可是他唯一一次的爱情。
你能控制你爱的人吗?
爱总是在不期而遇中出现,我们别无选择的爱了。
当经历一段不该有的爱情时,你会后悔吗?
我想了很久都没有答案。
唯一确定的是不后悔的是遇上你。
费利克斯也是深刻的爱了,他后悔的只是没能让爱的人活着。
我们也只是希望自己爱的人过的更加幸福,不曾想到自私的爱把他伤到了,或者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后悔的怕是没能让他更好吧。
如果没有那段悲伤的爱情故事,我喜欢费利克斯的生活,在他那里没有复杂的人情世故,没有残酷的争名夺利,没有过多的物质堆砌……有的是一大片可以说话的森林,一栋自己修建的温暖的屋子,还有自己心爱的宠物……生不再有眷恋,死不再有恐惧时,是做好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最好心态了吧。
虽然我没有死亡焦虑也没有死的理由,但在最近我想了好多关于死亡的问题。
我们孤单的来到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
家人,爱人,朋友……都是来陪伴我们一段时间的,早晚会有分开的一天,我们又何必互相伤害呢。
我们对爱的人肆无忌惮的发脾气,说些过激的语言,做些无理的事情……这是越熟悉越虐待吗?
最后厌倦了生活还要说些要死要活的话来,这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我不想看到我爱的人痛苦,我愿做最后死去的那个,我要在有生之年好好对待我爱的和爱我的每一个人。。
我知道我早已离题万里,我擅长么,只是感慨一下。。
原来没什么天大的秘密。。。是个别人眼中平淡悲伤的往事
精緻的小品,Robert Duvall 的精采演出,最後一段告白是精華。之前也被提得滿多的Bill Murray 其實還好,反而不如戲不多的Sissy Spacek突出。
真的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或许也是个多情的人 人们在乎的是他的资产 不会在意他的过去 但他自己内心的坦然倾诉已得救赎 心灵得到安慰 死亡也并不会可怕
快睡着了...我不知道葬礼和他的故事有什么联系。
没有高潮,白期待了。但整体很温馨。
毫无感觉。
except the view...故事结局太无聊了。。怪不得他要用整套房子作赌,谁愿意听又涩又干的忏悔,拜托
老头子好有气势
救赎
很喜欢两个老头子的表演,题材新意。但是最后的演讲没有什么说服力,总觉得他是一个放不下过去自责的人。
头重脚轻的赶脚
3.5。There is a whole a lot of things you don't know, like what a dog dreams...
三星太少 四星太多
一个人见人怕的隐士竟然要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这么奇怪的故事竟然是根据真事改编,而导演不但将30年代美国南方拍出了点哥特味道,更赋予了这个故事那么点柔情。
很怪的电影,不知道怎么打分,好像积压了很久,很久,却还没有高潮就结束了.........看的过程有点累,期盼着什么,到了结尾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总体四星,演员五星,都是好人啊
浪费了这个题材
后劲不足
爱上有夫之妇误伤别人老头通过假冒葬礼而澄清真相
3424 人生告别会 高潮部分欠火候过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