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精巧的电影小品。
美国近期流行这种以网络社会现象入手的类型片,多启用新演员,成本低,背景只需要一所大房子基本可以,夹杂悬案,故事紧凑,偶尔引人深思,这部刚上Netflix的新片可以说涵盖了此类型的大部分特点,类似影片近来有例如Happy Death Day, Husk, Game Night, Follow, Gift, 还有在中国很热的Searching (网络迷踪),个人认为也可以归于此类。
社会现象入手:本片的社会现象是Phrogging, 取自于青蛙一次的同音词,玩此游戏者的人多是年轻穷人,以在富裕房主的大房子中间穿梭居住(像青蛙一样条约)而不被发现为荣耀。
我在美国住了这么久倒是丝毫没有听说过这种行为,但如果有应该完全不奇怪,大部分美国上中产阶级的房子进去一个人在不打扰屋主生活情况下的确不容易被发现(看完电影以后我立刻去检查了所有的房间衣橱...),但也有人说这种事情完全不存在,不过是油管骗局。
无论如何,年轻人玩phrogging走火入魔的确可能伤人害己 。
扭曲的家庭社会关系:然而这类影片最让人喜爱的部分则是反映出美国上中产阶级生活中扭曲的社会关系,例如本片中的背叛、母子不和、婚外情、嫉妒杀人、青少年拐卖等问题,都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社会的持续割裂和空虚,对于深入了解美国社会的人看来应该是非常过瘾。
这些问题在美国之外(比如中国)也存在,只不过在美国人的视角下有更多的概念探讨和惊喜。
中国的小成本电影特别是网络电影也可以利用这个思路走出自己的一种风格,不要说到家庭社会关系只能囧妈囧爸囧全家,说到恐怖暴力只能是封建主义迷信。
总之我个人是觉得这类影片在讽刺社会现实的同时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也希望更多这种影片出现。
又是一部考验观众耐性的好片,头半部分剧情实在是乏善可陈,又是失踪儿童又是出轨人妻又是叛逆少年又是颓废大叔,而女主人那张面瘫脸一度让我以为又遇到了一部烂片,不过当那一闷棍敲响的时候观影体验忽然就反转了,原来前期出现的人物几乎全是NPC,主角在中场才缓慢徐徐登场,正可谓:忍者蛙误闯豪宅巧遇仇家杀人魔死性不改终遭天谴
恐怖片或者惊悚片,很多时候都属于一种直接的视觉刺激,在这种刺激之下,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最终刺激我们的元素。
当这种元素以一种规则的形式展现出来之后,一部优秀的恐怖片由此诞生。
在整个诞生的过程中,自然是少不了外界环境的,比如说鬼片想要成型,就必须倚仗破败的鬼屋,凶案现场闹鬼的话,环境就一定要很瘆人等等。
经常看美系的恐怖片的人自然会发现一个熟悉的场景,那就是大屋子。
这种大屋子属于别有洞天,基本上很多角落都能发生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温子仁的鬼片宇宙里,大屋子是少不了的,因为那些个大屋子,基本上都有过灵异事件,因为欧美的恐怖片的基础是个人而不是集体,因此,家庭算是一个很显著的惊悚条件。
这也算是对“个人利益”不可侵犯的一次证明。
所以,大多数的恐怖片场景多发生在个人家庭中。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恐怖片,其实也不算是恐怖片,因为自始至终都是没有鬼,有的只是活人,然而活人似乎更吓人。
《找到你了》是一部惊悚片,披着恐怖片外衣的惊悚片,实际上本片是可以更加精良的,奈何最终的成片还是略带一些忧伤,所以,本片质量虽然上佳,但不是绝顶。
本片说的是小镇上的一家三口,一家基本上没有任何交流的三口人组成了一个家庭,父亲是一个专门办理儿童案件的警察,母亲是一个设计师,儿子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孩子。
三口之家住在一个海景房,家庭富裕,但是却不快乐,因为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
然而有一天,当镇上发生了系列小孩失踪案之后,这个三口之家开始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变化了。
首先是妻子觉得小孩子在恶作剧,然而儿子没有任何的出格行为,丈夫自己也觉察出来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变化,然而他却无法解释。
最终,三个人之间的离隙越来越深。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所有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源于一些蛙居族的恶作剧。
所谓的蛙居族,就是非法入侵别人的家,然后在这里住三五天之后换一家的年轻人。
这两个年轻人住进了这个海景房,然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恶作剧,并成功地让这个家庭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摧毁他们本就脆弱的信任。
然而故事并没有在这里戛然而止,原因是蛙居族发现了另一个秘密。
本片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美式惊悚片,本想着可以从中找到一些闹鬼的痕迹的我们最终是会失望的。
因为本片中给人压力的并非是鬼怪,而是活生生的人,看上去义正词严的人,有可能就是最终的凶手。
之所以本片能带来一些恐惧的元素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本片发生的环境。
一部小成本的惊悚片想要带来大的刺激,就必须将原本不引人注目的细节放大,因为没有多余的预算在更多的场景中给予观众视觉刺激。
所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场景的功能性,这就是小成本电影必须要抓住的点。
本片在这一点看来是成功的。
空旷的房屋与间隔的家人之间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关系,房子越大,主人活动的区域就越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就会越小。
而很明显,本片中的男孩是处于一种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同家人之间的交流。
显然,空旷的房屋并不能促成这样的交流,且使得客观上的这种交流更加的遥远了。
父亲忙于工作,基本上无暇同孩子进行正常的对话,而母亲却是一个同自己高中同学藕断丝连的人。
在这样双重的外界条件下,男孩没有得到太多的关爱,这种寥寥无几的关爱同空旷的房屋对比起来,本片中心思想就出来了。
拥有和享受是两回事,因此,蛙居族就粉墨登场了。
从一开始享受这个屋子带给自己的愉悦之情,到后来男青年发现这个屋子的男主人是自己的仇人等等。
故事这个时候才开始了反转。
而本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倒叙插叙的叙事逻辑,这种叙事方法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了本片,同时也让本片的悬疑性大大的减弱了,观众们思考的空间被挤压,虽然故事是完整的,但是缺少了发现的乐趣之后,还是会显得有点让人失落。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惊悚电影,本片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但是要达到更高的水准,本片显然应该再下一些功夫才行,因为这样的电影本身要以细节为王,然而问题你不一定每一个都能抓住,过分的强调细节却会让整个故事逻辑受伤。
因此,权衡利弊找到平衡点很重要,然而说到吓人,这间屋子显然是合格的,再加上上好的配乐,那就更适合晚上服用了。
……你好,再见
反转很厉害,原来一开始的恐怖人后来变成了弱者再变成了受害者。
一切皆有预示,像警察凶手总是误导黑人警察往错误的方向,还要求自己掌控全局。
但我无法理解,既然蛙居男孩是回来报仇的,直接杀啊,杀完再把真相揭示,何必弄那么多恶作剧,搞得最后搭上一个女孩。
全剧最惨女孩,只是想要一个睡觉的地方。
细思极恐的地方,警察们去拜访受害男孩,男孩一看见就no,本来以为是阴影太重,后来发现凶手是警察,一切就说的通了,还有蛙居男孩身上一直带着的糖丸和结尾呼应也揭示了原来他是另一个幸存者。
本来以为被杀的男小三是蛙居者杀得,结果是警察杀得,因为他差点翻到自己的作案工具等,而且聪明的警察回来后还符合老婆假装是自己儿子做的错事。
全电影智慧担当,警察和蛙居男孩,警察善于抹去自己的一切作案痕迹,让自己变成受害者,再加上他是警察,所以更没有人怀疑他,蛙居小哥想尽办法让他们疑神疑鬼,也是牛批,就是下一次,简单点,祸不及家人,还是直接对付当年的凶手就好。
本来影片整体节奏很好的,可以说很完美。
其他剧情问题我本人都可以忽略,但后期这个“女房客”的智障行为立马就让人失去了之前铺垫好的各种逻辑性。
你从车上小心下来然后大声打电话呼救?
我特么???
然后生怕变态男警官抓不住她,自己进入“蛙居”?
这段剧情完全可以俗套一点,但不至于硬伤。
我刚看时完全不知道导演编剧怎么想的???
强行降智???
真的本来可以拍的很完美,结果这里哎。。。
一开始一个十岁的小男孩骑着单车,突然从空中飞起来,其实是有人把一根线绑在森林的树上,则是第二个失踪的孩子了。
地上留下绿色的刀具,跟十五年前已经抓到的凶手戈顿也是用同样的手法,当时的幸存者有两个。
格雷格负责调查,而他家中有一女孩明迪和男孩亚力克蛙居其中,蛙居就是在一个家庭住几天,再跳到另一个家庭住,房主不知道他们的存在,通常不会超过四、五天,没人的时候可以自由活动,有人就要躲在藏身处保持安静。
格雷格的老婆哈珀出轨,儿子康纳也知道,家中因蛙居党亚力克而不见了哈珀的杯子和银器,亚力克在屋顶抽烟用哈珀的杯子当烟灰缸,哈珀情人来找哈珀,亚力克用被子摔情人,哈珀带情人在地下室坐着,哈珀带儿子上学,回来发现情人死了,是老公干的,哈珀却以为一切都是儿子干的。
和老公一起把尸体埋在森林里,回来发现哈珀发现儿子被绑在浴缸,哈珀送去医院。
格雷格则开车去森林,尾座有明迪和两个失踪孩子的衣服和绿色的刀,明迪是因为发现亚力克在绑康纳不小心摔倒楼梯晕了,准备送医院是,他们埋了尸体刚好回来。
明迪在森林发现两个失踪小孩在房车了并报警,被格雷格发现带回家杀了,伪造明迪拿枪入室一样。
亚力克在一番打斗被打晕,格雷格再用刀刺自己伪造证据,回头不见了亚力克,亚力克开枪杀了格雷格,后被进来的警官进来打中。
亚力克是两个幸存的孩子之一,另一个孩子就疯了。
给低分的进来看看1. 一开始判断男孩失踪案是模仿犯罪,去找幸存者时提到有两个,前去访问的疤脸只是其中一个,可以看到男主下意识的站在最远处,并且后退了几步。
2. 疤脸的证词,“他站在铁轨上看着我们”。
与结尾相呼应。
3. 面具男在警察家蛙居期间不断针对警察的恶作剧行为,把他锁进橱柜,在他身上撒尿,剪烂所有照片,还有他儿子并不是被敲晕的,是被迷晕的,蛙居女看到面具男想对他儿子做的是mj。
这些行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都是警察曾经对这些男孩做过的。
4. 为什么面具男一开始不去举报。
回到一开始,连环杀手15年前就已经被抓,并且发现大量证据,试想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在面对一个如此变态的杀人犯,还是个警察,结合疤脸的精神状况,可以想像得到面具男承受着多大的恐惧。
但随着时间的成长,他终于有机会羞辱这个恶魔了。
5. 警察发现儿子被绑在浴缸后为何不去报警或者在家里寻找犯人。
可以理解为他此时已经知道家里有人藏在阴暗处,但并不知道他们是否掌握了自己杀死绿帽男的证据。
所有证据都在他的车里,他只想立刻去销毁这些证据。
回程时为什么又把证据带回家中,就跟把蛙居女带回来一个目的,再一次的栽赃。
6. 可以看出面具男一直都只有一个目的,接近警察一家,羞辱他们,伺机寻找复仇的机会。
但看到蛙居女因为自己受伤时他犹豫了,虽然干了件蠢事把她放进车里。
但他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要杀死警察,在蛙居女被枪杀后他暴种了。
这些都没看出来就别瞎打分了吧
首先,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表达方式,好几帧都是从远及近的镜头切近或者是PPT式的短暂停留,渲染了较强的恐怖气氛。
这部电影的双视角叙事我也很喜欢,从主人公一家和蛙居人的视角双切入,很新颖的叙事方式,倒让我想到了小岛惊魂这部电影...小丑竟然是我自己。
但是,很奇怪的是,我看的是平平无奇,毫无乐趣。
看完了我就在反思这个问题,后来我想明白了,出现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是想象空间不足,一个是剧情出现了偏差。
对于第一个问题,导演剥夺了悬疑惊悚片爱好者的乐趣。
他对一些我们可以推测出的细节来源进行了不必要的展开。
我举个例子,有个片段是母亲发现了儿子床底下的那个蛙蛙面具,我们就可以想到某个片段蛙居人在床底下呆过,所以有面具,我们会觉得 哇,原来如此。
相反之,父亲看到画框少了画,在墙壁上发现了被扣掉了眼睛的画。
那你在蛙居人视角切入的时候就不要因为要论证是他做的而放出这个他在剪照片的片段来,作为观影者我们可以推测出。
过多的解释不会让剧情更加饱满,只会让它失去应该有的弹性,很苍白死板。
对于剧情而言,我已经无力吐槽了。
整部剧我找不到爆点在哪里,我觉得完全可以这样改。
以挖居男生的视角展开整部电影,因为他童年遭到过性侵,所以性格奇怪孤僻,和那个脸花掉的和他一起逃出来的人一样。
然后他蛙居在了这个男主人的家里,整部电影前半部分完全可以把他搞成神经病那样,时不时还可以出现他在玩弄绿色刀具,下雨天远远观望森林黄色汽车的暗示,让看电影的人以为这个大哥就是模仿型杀手,和男主人开始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反转高潮就是他进去那个黄色汽车,然后一下子被麻袋套住了,再睁开眼的时候就是他和男主人公对峙,开始精彩的博弈,搞完了之后这个蛙居男不知怎么占了上风,把这个男主人枪毙了。
影片结尾蛙居男报警,解救黄车男孩,穿插着蛙居男十五年前的叙事录音,配合着那个男主人勾搭蛙居男的画面,影片结束。
别说太透了,别形式大于内容了,就像婊子没有第二次机会那样简洁,就行了。
女主臉部鏡頭看起來朦朦朧朧感覺像用手机的Ai相机拍美顔功能用過頭了還加了濾鏡跟其他角色明顯不同,有點出戲了,不看影評完全認不出她,電影不錯看,不用倍速也能看得下去,只是各種元素蛙居族感覺似曾相識,但想不起是什麽電影,我每晚睡前都會找電影看,看太多了,想找未看過又能令我感興趣想看的也不容易,很多時是找已看過的重刷
最近好忙,编一个作业上交编不出来。
是的,你以为你毕业了就不用交作业了吗。
一辈子都有功课,一辈子都需要想破脑袋,蒙受压力好不容易交了一个,然后又惴惴不安等着不远处的下一个。
干脆停下来写个电影好了,前面的那段就当开场白。
《找到你了》这个题目棒不棒?
跟着我读一遍,是不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现在就好需要这种感觉。
会去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它“恐怖片”的分类去看的。
真的,不要抗拒恐怖片,因为当你看着电影里的鬼在蹂躏他人,而你完全置身事外的时候,你会产生另一种治愈感。
就好比,别人要考试,你不用;别人有一堆作业要交,而你不用。
这部电影的前半段非常优秀。
俯瞰的镜头下,一个美国小镇:树木郁郁葱葱,房子五颜六色,河水潺潺,阳光明媚。
小广场上都是人,小朋友们在冰淇淋车前排着队,岁月静好。
一个小男孩从广场上骑着自行车行驶到小树林里,暖暖的阳光透过树缝洒下来,铺着落叶的松软泥土上小车轮骨碌碌得转。
忽然,车轮不知道被什么强大的力量阻挡,小车骤停,而车上的男孩向后方腾空飞起。
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抓走了他。
男孩失踪,小镇惶惶。
接下去,俯视的镜头来到了一户房子里。
美国的那种大房子,大家懂的:两三层楼的小洋房,有个地下室,还带个小阁楼,外面再加个小草坪。
三口之家,空间确实太大,容易出点啥古灵精怪的。
而且三个人的感情还不好:老妈是心理医生,有了婚外情,但貌似正在忏悔。
老爸是神勇干探,知道了伴侣的婚外情,并为之愤怒。
儿子是叛逆少年,不知怎么就知道了母亲的失误和父亲的委屈,所以也很生母亲的气。
三个人之间有心结,房子就更加显得空空荡荡。
那些房子各处的空镜头,再配上那种压迫人心的音乐,有一种莫名的诡异和窒息感。
就好像,就好像我现在的状态,想交作业却写不出来。
就好像,天空乌云滚滚,暴雨将临,可你马上就得出门。
有不好的事将要发生,此刻是爆破前的寂静。
客厅的电视机会被突然打开,播放小男孩失踪的报道。
也许是电视机坏了吧。
楼梯上的家庭照不知怎的就少了一张。
也许是被三人之中的谁取下来了吧。
女主人的杯子不见了,被发现在屋背上,里面还有燃尽的香烟。
也许是儿子学会抽烟了。
厨房里的刀叉不翼而飞了。
也许是被来家里修窗户的工人偷走了吧。
工人说在家里遇到一个很亲切的少女。
也许是他在说谎吧。
男主人被推进了大衣柜里锁了起来。
也许是叛逆的儿子干的吧。
男主人晚上睡着之后,被子会慢慢向下移动。
也许是他做梦吧。
女主人婚外情的男人找上门来,却被上空抛下的杯子砸伤头部。
肯定是愤怒的儿子干的。
……明明是最亲的亲人,明明住在一起,却互不沟通。
电影的英文原名是“I see you”,“see”有“看见”和“懂得”的意思,可他们彼此之间看不见也不理解。
电影的前半段,设定好棒。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埋怨,能够造就恐怖。
————————————————此处剧透线——————————————————然而,接下去,电影开始自己破梗,显然导演并不想走心理恐怖路线。
之前的种种疑点,都是有人刻意为之。
《寄生虫》和《空房间》的类似桥段上演。
一个年轻女孩,一直过着冒险生活。
她会悄无声息地住到别人家里,与主人共存。
这次,她还带着偶然认识的一个年轻男孩。
他们住到房子的阁楼上。
白天,在全家人出门后,他们就把房子当作自己的家一样舒舒服服地住着。
到了晚上,主人回归,他们就藏起来。
本来,也算互不干扰。
可是年轻男孩似乎喜欢冒险挑战,他在房子里到处走动。
他戴上一个恐怖娃娃的头套,像一个活幽灵。
此时,电影的恐怖感似乎要从“鬼怪向”转到“变态向”。
别忘了开头那个失踪的小男孩,警察发现了小树林里的细钢丝,是钢丝让自行车突然刹住,所以上头的人才会飞起。
警察发现了一把绿色小刀,于是将这起失踪案与一直以来的绑架案和凶杀案联系了起来。
可是之前的连环杀手已经被关在监狱服刑了呀,难道是模仿犯罪吗?
他们为此还特意去探访了十几年前从凶犯手中死里逃生的少年。
而房子里的这个寄宿男孩的行为越来越离谱:是他,将女主人的杯子拿走,当作烟灰缸使用;是他,将男主人推进衣橱里锁起来;是他,将男主人的被子拉下来,甚至在他身上撒尿;是他,不小心将杯子扔下楼,砸伤了女主人的情人;是他,将他们的儿子绑了起来,行为类似连环杀人犯;是他,推了一把来劝阻的女孩,使她昏了过去。
女主人的情人在地下室养伤的时候,被人从后方袭击而死。
也是他杀的吗?
的确,人比鬼更恐怖,可是一部好的恐怖片不应该只是用“变态”来搪塞。
还好,还有最后的反转。
这并不是一个变态男孩,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原因的。
实际上,他就是十几年前从凶犯手中死里逃生的其中一个男孩,他在屋内逡巡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男主人的脸。
赫然认出,他就是曾经那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
“小镇神勇干探”和“戴绿帽老公”都是他的外皮,拨开外皮,露出了里面的险恶。
牢里是他安排的替死鬼,他专绑男孩,将他们关起来之后,慢慢杀死。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这还是一部“变态向”的恐怖片,只不过多了一层“意想不到”,又多了一层“复仇成功”。
“找,到,你,了”,跟着我把题目再读一遍,是不是觉得更爽了?
爽完了呢,继续编作业上交!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出人意料的好看。编剧处女之作。
到第三部分整个叙事才完整了,三星拉到四星。
剧情拖沓,而且很2!
拍摄手法很常见,第一视觉与第二视觉,然后真相大白!
补看了正确的版本,也不咋的,凶杀刺激路线的寄生虫么,关键是那男生塑造成了贼讨厌的熊孩子后边就whatever了只是女孩很冤,bgm给你拉半天期待值仿佛会有惊天恐怖结果不过尔尔就很没劲。海伦亨特脸是整垮了么看着好惨。唯一收获是播放的lp歌很好听 Marc Morvan, Ben Jarry - A Man At the Frontier (2009年专辑Udolpho)
差点意思
3.5/5.低调,扎实,工整,流畅,出乎意料的好。
就音乐,画面和剪辑还不错,剧情真的是不入流。
剧本是真的好,但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还是不够,小成本的原因,导致电影显得过于局促。三星半
四次反转拯救了前半部分的平庸至极
如同Helen Hunt现在的脸一样,是个极为荒诞的错误。
这哪是恐怖片,最多算是悬疑。揭秘有点太快,反转倒是挺有意思的,节奏也可以,值得三星半。蛙男居然是末日逼近里那个小疯批,他演这种带点神经质的角色真是驾轻就熟……而其他角色都不怎么讨喜的样子,导致我全程丝毫没有同理心和同情感~~~
有点意思,无论是叙事结构和技巧,都挺多值得聊的,包括音乐。
浪费
还行吧。就是两个蛙居的人,男的把女的杀了,男的又把男主人杀了,然后男的被警察杀了。男主人又拐卖儿童啥的。料有点多
和旧日噩梦还差的很远
高级,克制,草蛇灰线,当你觉得无聊的时候冷不丁开始全速推进。
拍得不错,剧情你说人家没有用心显然也不是,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缺那么一口仙气,一下子就落了下乘
结构工整,细节拍的都很好,反转也做的用心,可是就是觉得没意思,题材太小。
刘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