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完全全看到了娄烨的才华。
如果我喜欢侯孝贤王家卫,我也会喜欢苏州河。
而且我也的确喜欢南国与阿飞。
苏州河,苏州河,一切繁荣、过往、传说与垃圾都在河里,脏脏的河水里埋葬着尸体,也埋葬着爱情。
看着娄烨的苏州河,总会不断想起希区柯克眩晕中的爱情与欺骗,后窗中的摄影师与窥视,王家卫的阿飞与所有爱他的姑娘,还有南国中的扁头与小蘑菇......但我还是马上回到了苏州河,看着马达与牡丹。
那时的上海还在全力的发展中,有着发展中惯有的脏乱差,故事又发生在忙忙碌碌的河流旁。
阴暗,潮湿,与正经不大挂的上边的酒吧,底层打工仔,天真烂漫近乎无父无母,扎着两个大辫子的清纯少女,然后他们相爱了。
马达属于常人眼中的小混混,看着就是浑浑噩噩有今日没明日的那一类,所幸皮囊不错。
但他又像个有点英雄主义的纯情少年,想过做出一番成就,也对喜欢他的纯真少女的热情正人君子般的拒绝了。
陷入爱情的少女总是义无反顾毫不设防的,从未想过这世界并不那么美好。
马达屈服于混混的生存法则,不那么忍心但也照做了,两人的气氛逐渐尴尬,他也拒绝为肮脏的自己解释什么,他可能想着他们必然以后了,可能会被恨一辈子,也可能只恨一段时间,他这样的人,他们不会再有交集了。
但牡丹的一跳,让他一直挂在了心上。
他像个别人眼里的疯子一样,执着的找着牡丹。
没有人信他,牡丹也了无踪迹,美美也不信。
但她被这编造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她问马达,我也有这样的牡丹图案,你要看看吗?
我看不出美美浓烈的感情,即使她和摄影师成了男女朋友,又分了手,又复合,又走掉,留下张看似可笑的纸条。
我说可笑,是觉得美美看起来不像对爱情着迷的样子。
她在酒吧当美人鱼,给客人表演,是一尾成熟美艳,风情万种的美人鱼。
唯二激烈的表达似乎也就是浇了初见的马达一脸啤酒,浇了摄影师一脸啤酒作为对男人漠然的“是直接分手还是彳故了爱再分”的回应。
但总觉得其实也能看出些迹象。
美美与马达上床,我以为是对这个男人心动,但后来想来心动或许有些,主要还是对他口中和牡丹的爱情故事着迷了,尽管她并不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我可能也会一直记得美美用口水蘸着把牡丹贴到大腿上那一幕,慢慢地,慢慢地,一下一下把我看起来很俗气的牡丹图案贴了上去,撕掉了贴纸。
我不知道那一刻她在想什么,但那样的眼神实在令人着迷,即使她穿着我看着土土的衣服,是一个低微的酒吧小妹。
美美对摄影师的爱情并不明显,起码与马达和牡丹相比是如此。
但马达来找“我”所言似乎并不是这样。
他说他要去找牡丹了,把美美还给“你”。
然后他真的找到了,在一家偏远的二十四小时便利店里。
他们又在一起了。
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那真是一个浪漫美好的故事。
可惜出了意外,童话像一个泡沫,在苏州河上砰的一声,不,甚至没有声音,就这么破灭了。
不过我想,这依然是个童话故事,结局看起来不怎么美好罢了。
但他们依然是在一起的。
永远定格在了两个人喝完酒最眩晕最幸福的那一刻。
落入河里的时候可能都没什么感觉,因为烈酒。
看的时候猝不及防,甚至有点荒唐的感觉,但后来一想,这样结束马达与牡丹的爱情故事也不错。
摇摇晃晃的苏州河,摇摇晃晃的镜头,摇摇晃晃的命运,跌跌撞撞的人生罢了。
这么热烈又有些持久的爱情又如何真的继续下去呢。
侯孝贤用诗意的镜头拍出了底层小混混的快意与失意,娄烨也如此拍出了他与少女的爱情。
但终究,只是马达与牡丹的爱情。
美美没有得到这样的爱情,她惊诧于牡丹的真实存在,她为他们流下了不知所措的眼泪,她与电影镜头之外神秘的摄影师又复合了。
她问“我”你会像马达那样一直追着找我吗。
“我”说会。
到死都会吗。。
会。
你撒谎。
然后她走了,留下一张纸条,让“我”去找她。
但“我”不会去,“我”真的喜欢她,但“我”终究不打算去找她,“我”等待下一段爱情的来临。
可能美美只是心里突然想相信“我”的情话,也可能只是个恶作剧,是试探,是心底隐隐的期待,也可能只是当做告别,因为按她的经验“我”应当不会去找她。
我不知道答案,男人和女人对爱情的观点总是有差异的。
比如马达是爱情,但爱情不一定是牡丹。
这世上是否真的有两个长的一模一样但毫无关系的人?
这故事细究起来似乎是挺离谱的,也许这件事不重要,其实这个故事对观者的真实性也并不重要,谁知道呢,说不准的事情,可能只有河知道吧。
每看一部剧,总是容易被戏里戏外的角色搅浑。
整部剧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为背景,在摇晃闪躲的镜头下观摩苏州河,它破旧陈暗,劳作的人们以此为生存之道,在这条略微渗透着腐朽之味的河流上生活,还世世代代。
每条河乍眼一看都不甚特殊,可是,如果它有一个感动的故事作为底色,那么这条河的身价便直线上升,毋庸置疑,故事的渲染力是超乎我们的预计的。
美美是众多简单但对爱情充满幻想与猜测的女孩的缩影,影片开头便是周迅特有的低沉透着坚毅的嗓音在不断发问——美美: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男:会啊。
美美:会一直找吗?
男:会啊。
美美:会一直找到死吗?
男:会。
美美:你撒谎。
她连连的发问,这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悲凉的是她的单纯并不允许自欺欺人,她亲口推翻了这个谎言。
世界太多匆匆过客,在这里你我相遇,彼此相谈甚欢,到了下一站,我们命理离别,于是可以互道保重再见,各自踏上另一段旅程,去认识新的朋友,剩下的只是缅怀。
能相伴相守的仅此一人而已。
有的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找这样的灵魂伴侣,就在不断的希冀中了此一生,走走停停间,爱情呢?
作者:发条辰首发(带图):耐观影苏州河是穿过上海的长江支流的俗称,它又脏又臭却沉淀着这座城市的繁华、记忆、苦涩和过去,在娄烨的电影中苏州河更是一个象征的载体,在其开头的剪辑中就奠定了其想要表达的基调,所有人在河上、河周围忙碌、河岸上喷广告,好像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上海,河水很脏,可人们不离不弃、依然留在周围,一切都那么和谐自然,仿佛影片只是在表达苏州河本身。
《苏州河》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看出一种不一样的风格,无论是影片的叙事节奏还是视听语言都在表达着假定性,娄烨摒弃了第五代导演经常运用的全知式叙述,而是采用了亲历叙述的方式。
影片不再讲究大远景再到特写的蒙太奇,也少有客观视角出现,而是选择了从主观角度来说叙述故事。
影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从摄影师“我”的角度来拍摄,正如苏联纪录片奠基人吉加·维尔托夫所实践的“电影眼睛”理论--摄影机式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他把场面调度、剧本、演员称之为资产阶级的东西统统加以排斥,主张采用实况拍摄。
我们在《苏州河》中看到美美的秀发贴在镜头上,美美的嘴唇在镜头上。
但观众却只能看到我的手,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新鲜的视觉感受而假定性体现在以“我”的视角来看外部世界,当我不在场时,所有发生的事情只是“也许”只有我看到的事情才是真的。
这样,影片运用视角的变换,打乱了观众的思维和视觉,使得影片更有一种假定性。
尽管电影中充满了假定性和对爱情的怀疑,但是不断晃动的镜头又在传递着某种真实,影片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人物上,片子中提到的所有人物都是大环境下被遗弃的边缘人物,他们在现实中不与人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也是为何影片大量采用了画外音来叙述故事,喃喃自语的氛围更能体现人物们封闭的心理,加大边缘性,影片所传达的这种真实性更来源于生活的现实。
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90年代上海,那本该是一个繁华地方,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堪比纽约一样的大都会,而是只有一条流淌的小河、阴霾的天空、破旧的房子......只有短暂雾霾下若隐若现的东方明珠塔才能让观众想起这里是上海,影片有意营造这么一个远离“主流”的地方来更好的表达边缘的性质,而透过这层边缘的性质我们看到的是对爱情的追寻。
从我和美美分手的台词来看,“我们是现在分手,还是做爱之后分手”在那个时代,哪有什么爱情存在,马达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起初的利益关系早已使他蒙蔽双眼,牡丹也不明白什么是爱情,她从小缺爱只是对这个世界都充满着好奇,美美也不懂什么是爱,知道她真正的看到了牡丹和马达,她才给我留下了那个纸条,上面写着:find me if you love me,一切都在追寻,而令人玩味的一点是影片中所有人物的感情都是单向的。
牡丹追求着马达的时候马达还没悔过自新,马达和美美在一起只是因为美美和牡丹很像,而美美则一直以为马达是为了追求自己而编造了牡丹这个人,到最后留下的纸条,也是美美认为我会去寻找她。
影片一直在表达这种追寻情结,这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在工业发达的环境下,很多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很多人处于一个“无根”状态,他们喝同一个牌子的饮料,穿同一个牌子的衣服,人没有了特性,为什么他们喜欢喝酒,他们希望找到不同,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证感到困惑,仿佛都是“飘”在这个世界上的。
或许一切都只是我的幻想罢了,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牡丹和马达的悲情的爱情故事,我和美美也并没有我想要的那种关系,我常常一个人在屋子内,透过窗子看在外面的人们,又常常为生活所忙碌,美美只是内心的一个寄托,牡丹和马达的爱情故事只是我麻痹自己的一个借口罢了。
虽然《苏州河》在制作上给人一种脏乱的感觉,可影片的结构却十分标准,视角转换,情感分布还是复调叙事都能够很好的运用。
在应聘啊长度一般是,叙事视角一分为二,由我构造马达的爱情故事与马达完成自己故事的临界点,在此之下,马达逃脱了我的叙述控制,成为另一个生活在苏州河周围的人。
由此可以看到的是,导演在影片中变换的视角不仅顺利满足了叙事结构特殊的需要,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主题的建构,将虚构的本质通过不同的视角而构成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来。
在整个过程中,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讲述人的出现最终所依附的仍旧是导演本身。
用昆德拉的话说,就是作者的统一意识赋予了他们的独立,形成一种视角转换的“复调 ”“复调”来源于音乐术语,指两个或多个单独的声部旋律同时展开,虽然整个乐章结合严密,却仍保留各声部的独立性。
巴赫金借这一术语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特征。
他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
”“巴赫金着重强调的是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对话性、主人公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平等。
”热奈特在细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基础上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将“复调”理论由“内在的理论基调”发展至叙事技巧的范围。
他将叙事视点的转移所造成叙事体式的变异称为复调。
《苏州河》的诞生似乎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文本,无论无论是在叙事上还是视听语言上。
在某种程度上,娄烨用《苏州河》完成了他对杂语空间的构造,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体验。
影片实录了一些“底层人物”的生活,这是一部分不可忽略的人群,他们之中有着不规范以及丑陋,也有着我们大多数人所共通的东西,透过这些淹没在正常生活表层下我们所不易见到的活生生的故事,我们领略了世界的多彩,也领略了生活的艰辛和宝贵,更能悟到一些值得珍 惜的东西,有些东西是永恒的。
0影片一开始,胶片粗糙的颗粒感,冰冷的叙述口吻,昏暗的天空和老绿色的苏州河水,再加上一直没能让我找到确切形容词来形容的背景音,从从容容的就把这个故事拉近到咫尺,又推远到天涯。
2005年10月16日。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季节。
这个城市的天气忽冷忽热。
人群里照常有俗艳的美女,穿着稀薄的衣裙,吸引人们的目光。
人群里也有,厚重温暖的棉衣,看上去就象生出双腿的大云朵。
在这样的天气里,看的这样一部电影。
注定没有好结果。
1“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
” 没有原因的浪漫,只有真正浪漫的人才能理解。
就像牡丹。
模糊的年龄,两条小辫子,纯洁到残忍的微笑。
牡丹。
牡丹是爱情。
天使一样的。
2“如果我走了,你会象马达一样去找我吗?
”女人是愚蠢的,当她们相信爱情的时候。
就像美美一样。
当她不相信马达的爱情故事的时候,她享受着这个故事。
当她知道了这一切都是真的,她就崩溃了。
美美渴望牡丹那样的爱情。
于是美美离开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美美的离开,是她寻找真正爱情的努力。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美美的离开,只是逃避罢了。
而她留下的字条,只是她和自己开的一个玩笑。
美美。
美美是女人。
愚蠢的,脆弱的,神经质的。
3马达。
马达就像他的名字一样。
一台可以转动的机器。
当它转动的时候,它是爱情故事的动力。
他流浪过很多城市,在城市里不停的奔波。
他感受并且寻找他的爱人。
可是。
当它停止转动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日常生活,变成了“我”。
4我。
只有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日常生活。
“一切不会永远,只要我回到阳台上去,这个爱情故事就会继续下去,可是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爱情。
”我的世界里没有牡丹和带野牛草的伏特加。
我的世界里只有美人鱼和美美。
我知道,美人鱼是假的。
而美美是真的。
但是美美每次离开,都有可能不再回来。
所以我还需要一台摄象机。
当我什么都什么的时候,我至少还剩下回忆。
5摩托车是摩托车成全了牡丹和马达。
从他们的相知,相识,相爱,和最后的回家去。
摩托车和无限延伸的公路,和无限扩大的城市联系在一起。
在公路上,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在城市里,什么样的人你都能找到。
马达能找到他失去的爱人牡丹,也能找到和她长的一模一样的美美。
其实,牡丹和美美长的是不是一样,这一点无关紧要。
关键的是公路将无数的城市连结在了一起。
而城市将无数的人们连结在了一起。
所以。
即使马达没有遇见美美,也总会遇到其他的女人。
即使我没有讲述这个故事,也总会有人讲述这个故事。
总之,城市将各色的人们纠缠在一起。
发生各样的故事。
6最后。
故事终究是故事。
叙述者借助美美的口吻说出,“你撒谎”。
也就是说,叙述者的叙述不一定全是真的。
当然不是真的了。
还是把它当成一个,与治理不清的垃圾一同漂浮在苏州河里的,真假难辨的破旧故事吧。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请到我的BLOGhttp://acloudonskyside.blogbus.com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
” 就是那样的早晨,脑海里的一切迷蒙而混乱,我抬头看天——很阴。
三月已过,城市依旧寒冷,我渴望一切温暖的东西。
想起了那些台词。
一个人躲在房间,躺在床上重温《苏州河》。
这么多年,再看,仍是难过,鼻子很酸——我很羞愧。
年纪大了,其实,真的不适合再为这些感动。
影片开头沿河的废楼,和我梦中的草地联在了一起--寻找的那些缺失记忆,来自这里。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 马达是谁呢?
马达只是个疯子。
人们都这样说。
他开着老旧的摩托,在城市一直寻找自己曾经爱过的一个女人。
或许,相信至死不渝的爱情的人,都是像马达一样的疯子。
其实,故事很拙劣。
情节也很粗糙。
只是,听着“我”用安静而孤独的台词讲述有关爱情的传奇。
——很美。
喜欢那种高傲的孤独。
与人群默默疏离。
最好是, 我知道你,你不知道我。
就像《重庆森林》里孤独爱着梁朝伟的王菲, 选一个安全的距离。
可以爱你, 也可以把你当成路人甲乙丙丁。
至于那些和爱有关的梦想—— “我”说, 我曾经看过一条美人鱼, 她坐在泥泞的河岸上梳理着自己金黄的头发。。。
可是, 不要相信“我”, “我”在撒谎。
安徒生童话里,美人鱼最后变成泡沫。
于是, 《苏州河》的爱情也被顺理成章的泡沫化。
原来,童话也可以这么残忍。
爱是怎么样开始的?
陶喆唱,爱,很简单。
电影里,牡丹是从马达给她系鞋带的那一刻开始的。
只是这么一个细微的动作,打动了渴望情感关怀的牡丹。
事实上,这个动作能打动很多女孩。
每个女孩关于爱情的幻想其实千篇一律: 英俊、体贴、小霸道、专一、浪漫、 最好还足够的富有。
当然。
即使你根本都不具备这些莫名其妙的条件。
我也可能会爱上你, 只是因为,你为我系了一根鞋带而已。
有些人的梦想是富有,就像马达。
有些人的梦想是爱情,比如牡丹。
怀揣不同梦想走到一起的俩个人, 结局圆满自然是命好,结局不完美更是理所当然。
牡丹问,你找我爸要多少钱来交换我?
马达说,45万。
爱情是什么东西?
爱情值多少钱?
或者,爱情值钱吗?
牡丹疯狂转身,努力跑,跑到苏州河边, 沉默的乌棚船、狗,还有高高的桥。
幻想破灭了,可是不愿相信。
于是,跃过栏杆,跳下去。
——就这样吧,从此不见。
再回来时, 我是美人鱼。
马达把自己的爱情扼杀,同时也把牡丹推向绝望。
就好像“我”说的, 也许事情的发展不会那么简单。
要不, 哪来那么多故事和传奇。
可我只想要简单。
不再要百折千回,就这么一直简单下去。
行么?
所有人都渐渐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唯物主义者。
偶尔一时感情用事, 到最后仍是以唯物的残忍淹没滔滔情感。
连“我”也在美美留下“来找我吧”的字条离去时说—— “我更愿意期待下一段爱情故事的开始。
” 现实社会, 容不下马达和牡丹这样为爱生为爱死的疯子。
成熟的人都知道要理智。
大家心里都明白,生命里除了爱情,还有一堆乱七八糟更重要的事。
于是,马达和牡丹在苏州河边死了。
那一刻,苏州河边下着雨,警灯闪烁,一块黑色的油毡布胡乱遮掩着两具生命。
曾互相喜欢,互相失去,互相寻找, 再次相遇后, 他们终于牵手死去。
自此,永远永远不再分离。
那相依偎在夕阳下沉默而盛大的背影。
野牛草味的伏特加。
执着爱情的两个疯孩子。
一切的一切在阳光浸润下轮廓朦胧,开出庞大而恬静的繾錈 ——这样的爱情真让人羡慕。
天长。
地久。
就是这般,牵着爱人的手一起死去。
可是, 这样的幻想, 遥不可及。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 不会,我想你不会。
所以, ——我也不会。
难过,说不下去了。
突如其来,嘎然而止, 人生只是如此。
一、正当娄烨的镜头对向漂浮着垃圾的苏州河,还有隐现在那不知是雾气还是霾背后的、不知是在拆还是在建的高楼时,观者似乎进入一种迷思,那是一种独属于艺术的解蔽,引爆了某种压抑。
正如影像中所言,近一个世纪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这里。
“别信我,我在撒谎”,“我的摄影机不撒谎”,近乎悖论的言说正是为了阻断旁白/语言的暴力性,进而让叙事完全服务于影像的虚构性,这种虚构是必要的,它消解了旁白的暴力性,并联结了整个令人不安的二重身故事。
它们共同作为一种手段迎合了整个潮湿的河边地貌与迷幻的城市景观,共同追溯了现代发展进程之下的压抑,让欲望汹涌。
马达因为钱绑架了爱人,最后与爱人双双赴死;老B为了钱杀死了萧红,最后又因为钱跳楼身亡,两场黑色电影式的亡命爱情,此处影迷情节催生的虚无主义倾向(别忘了,第六代导演是第一批真正大面积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外国电影的观众),也糅合在了整部电影如梦似幻的氛围中。
但这并不是说,这不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品,而是说影像所栖息的现实,恰恰是无所依从、游离不定的现实。
千禧年的钟声响起,高楼与市场的秩序非但没能为所有人建立起一个更完美的现实居所,而我们的根基,一代又一代人居隅其间的物质现实,反而是在变迁与发展的道路上被丧失掉了。
那种恒久矗立在大地上的精神,总是随着一条河流干涸,一座建筑的倒塌而逐渐消隐的。
那些到底是什么?
我们未曾经历过的这代人怎能得知,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丧失中过活。
如果说还有什么会剩下的话,那就是不知真假的追问,“你会像马达一样一直找我吗?
”一直找,或者一起死,总算是某种存在之确证,某种殉道。
二、我是偶然在近来的一次夜聊中,想起了这一部电影,上一次看还是在四五年前的艺培岁月,那时候匆匆看过,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我在烧烤摊上问他,你觉得《苏州河》到底在讲什么呢?
他对这部电影做了一通非常当下式的解读:上海人从来都是非常摩登的一代人,从前的日子我们未曾亲历,所以暂不考究。
但是听闻互联网最近爆火的“上海city walk高端局”,倒也能略知一二:一堆在经过严格筛选的富少富姐,身着价值不菲的华服,在冷风凛凛的夜晚,集游在虹桥大街上,打造所谓的“高品味生活”。
这种虚无缥缈而又极富仪式感的生活腔调,正是魔都的“城市脸谱”。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啊。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难道在这种名为爱情的追问与敷衍的交互中,尤其是最后那一瞬的戳破,我们不能体味到某种虚无又实存的“现代精神”吗?
或者说是某种“生存姿态”。
巴塔耶曾提出用一套以“耗费”为尺度的“普遍经济学”取代主流的“生产与交换”的商品社会经济学说,“有用性”只是商品社会的迷信杜撰,剔除基本的生命需求,正是舍弃、排泻与爆发,此种无效用的消费性行为建构并实现了生命的开端。
而上海人可能恰恰是最先一批无意识穿越拜物教秩序,捕获了存在之踪迹的人,但也可能他们只是拜物教的极端受众。
谁知道这无调性的狂欢之下,是否孕育了解放的火种呢?
精神是要重生,还是走向死亡,或者永生不死,归顺无聊呢?
马达和牡丹的爱情。
究竟是悲剧还是童话。
摄影师和美美的呢?
是欺骗还是忠诚。
而马达和美美,只是彼此的岛屿。
他们从对方找到解答。
整部影片采用摄影师(美美的男友)的主观视角进行叙事。
主观摇晃的镜头贯穿始终。
先是如今的摄影师坐在船上流经苏州河,这是所有故事结束之后的他。
自然真实的环境音,苏州河边突突的马达声,泊船上的狗吠声,他平静的语气,大量的旁白。
开始娓娓道来这一段不真实的爱情故事。
无论什么时候,在哪,到处都是摄影师摇晃的步伐。
他作为一个旁观者,走过马达和牡丹呆过的每一个地方,目睹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爱情故事。
其中也不免有些他的臆想与猜测。
而导演究竟为什么要以身影时的角度来叙事。
也许,他是他们之中最理性清醒的人。
因为只有他,可以不动声色地客观展现这一切。
因为马达不可以,他陷在无尽的思念与执着的寻找之中,他心甘情愿为自己的过错赎罪,为自己的爱情付出等待与追寻。
所以,他是不理性的,他太深厚的感情与怀念,他是一个靠着回忆过活的人。
因为美美也不可以。
或者说,刚刚开始的她是可以的,那时的她是一个在酒吧表演的社会边缘人物,她的正式出场,导演采用《夜上海》烘托人物的身份,暗示了那时的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穿着发亮的红上衣绿短裙的小舞女。
那时的她没有对他的摄影师男友有任何的不满。
因为她是活在现实中的。
但马达的到来,却打乱了她心中的衡量爱的天平。
面对马达的执着,她疑惑,彷徨,辗转反侧,她知道,他不是马达要找的牡丹。
可是,她还是接受了马达。
她的工作间,窗外闪烁的霓虹灯在美美的脸上跳跃,这是一个画面蒙太奇,暗示了她心里激烈的斗争,终于灯光变成普通的白色日光灯,她决定了,要接受马达。
而决定之后呢。
导演采用一个妓女打扮的女人在KTV唱《解脱》为画内音乐,牡丹表情木讷地用口水将牡丹贴纸贴在腿上,窗外的霓虹闪烁不停。
难道这就所谓的解脱吗?
影片叙事采用一个大闪回,是摄影师向观者讲述马达和牡丹的故事。
这里有两个剪辑点,即转换时空时导演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个,摄影师站在阳台望着窗外嘈杂的人群与车辆,摇晃的镜头闪过一辆摩托车,接着闪过苍白的天空,接着,苍白的天空下,牡丹穿着红白格运动衫出现了,这时,导演采用一小段轻快跳跃的钢琴曲来介绍人物的出场,这也与牡丹单纯的性格相符。
然后是马达的出场,影片随之换掉了牡丹的音乐,取而代之沉闷恐惧的音乐,这也预示着马达之后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
第二个剪辑点,是牡丹拿着小美人鱼纵身跳下苏州河,接着镜头一转,是美美穿着人鱼服在透明水池表演。
这也为牡丹和美美的身世之谜坐下了伏笔,留下了悬念。
影片的影调采用特技,是整个世界看起来呈现出青灰色,更有力地渲染了肮脏的苏州河,熙攘的人群,沉重的故事。
使整个世界看起来阴霾、乌云满布。
也映衬出人物的心情,爱情的轻浮与沉重。
在一些细节上,导演很下功夫。
红色和青色,是一对反色。
美美的着装就只有这固定的一套,红色上衣青色短裙。
这不仅体现出美美时刻处于疑惑和矛盾之中,更像是一种暗示,暗示了红色的牡丹花和青色叶子。
青色的旧门,青色的摩托,红色的美人鱼,红色的运动衫……这一切都好像有所指向有所预示。
自始至终,摄影师都没有露面,这是导演的有意安排。
摄影师可以不只代表一个人,他可以是脸谱式的的人物,他代表的是现代城市红男绿女的速食爱情观,代表对爱的不真诚不主动。
他是一个蜗居在壳里的生物,麻木不仁地生活。
对于他的面孔,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是什么样子。
也许,他就藏匿在我们的身边。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想马达那样来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
那永远只能存在与童话爱情故事里。
”
第41期老电影里的老上海本来今年下半年打算好好做放映的,没想继续更新“老电影里的老上海”专栏。
不过正好最近新增了“苏州河系列观影”的项目,并且又正好这周五要放映娄公子的《苏州河》,于是就顺其自然的更新了“老电影里的老上海”栏目Vol.41。
虽然这部电影上映于2000年并不算太老,但镜头下也是保留了许多20多年前苏州河的面貌,尤其是电影开篇的前4分钟镜头。
“十二年过去了,开篇苏州河的剪辑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
”——来自豆瓣:拾叁空城 2012-04-06
《苏州河》20周年重映版海报设计:黄妍@V1ko小能老电影里的老上海Vol.41苏州河 SuZhou River
苏州河主题放映Vol.2《苏州河》现场,图:林西子ShangHigh版剧情介绍:电影以摄影师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他所经历并知道的一个关于苏州河边发生的故事——一位叫做马达的摩托车快递员寻找牡丹的生死爱情故事,你相信有美人鱼嘛?
你相信爱情嘛?
我们的介绍就提到这里,之后的故事就要自己看了,再写就是剧透啦。
2000年的苏州河ShangHigh:很很多影迷不同,我知道并去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娄烨或者贾宏声和周迅,而是先从这条苏州河开始的。
2012年当时夜跑的时候途径苏州河看到了当年的上海总商会和河滨大楼,于是开始对这条河的历史与河边的建筑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兴趣。
而图片和书本之外就包括了自己亲身的实地行走和通过纪录片以及电影的方式去了解它。
ShangHigh:上面的图片虽然在电影的开场场景里只是匆匆的扫过一下,但信息量不少。
左边其实是上海总商会大楼前面的凯旋门门楼,当时还没有修旧如旧。
你还可以在图片中看到右边也有一栋老建筑,后面我们在许多张老照片里看到了它完整的样子,建筑很漂亮但后面在河南路桥拓宽中被彻底的拆除了,连文字都没有特别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老建筑之外其实最被人忽略的是曾经千百年来行驶在河流上的船只。
那些小船的马达发出哒哒哒的声响,巧的是《苏州河》里由贾宏声饰演的男主角就叫做“马达”。
除了他骑摩托车外,我胡乱的猜测可能还有这一层意思在里面。
ShangHigh:娄烨在电影里的开篇年的那段话其实很有纪录片的味道。
——“我经常一个人带着摄影机去苏州河,顺流而下,从西向东,窗过上海。
着一个世纪 以来的所有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这里成为一条最脏 的河。
可是还有许多人在这里,他们靠这条河流生活。
许多人在这里渡过他们的一 生。
在河上,你可以看见这些人……看的时间长了,这条河可以让你看到一切。
看 到劳动的人们,看到友谊,看到父亲和孩子,看到孤独……我曾看见过一个女 孩跳到河里,看到一对年轻恋人的尸体被警察从河里拖起来(原来这里就已经剧透了一部分)。
关于爱情,我想说曾 经有一次我看见一条美人鱼,她坐在河岸上梳理她的金色头发。
别信我,我在撒谎……可我的摄影机,它不撒谎。
” 最后那句话让我想起了他的一部2001年纪录片叫做《在上海》。
里面有个场景是船上的人在对着苏州河上大号,念白说到“也许有些镜头可能会令许多人不快,但这是真实的…当然这是一个局部的很偶然的真实…在一个下午我拍到了这些我把它留在了里面……”。
娄烨纪录片《在上海》
苏州河主题放映计划2020.8.19《八百壮士》1975年2020.8.28《苏州河》2000年2020.9.03《大桥下面》1984年2020.9.10《烛光里的微笑》教师节具体时间以发布后的实际情况为准
苏州河主题放映Vol.2《苏州河》现场,图:怂儿老电影里的老上海栏目编辑
武林 帕克洛德ShangHigh主理人交流微信:yey949(一定要备注来意哦)作过新媒体、修过飞机,一位“喜新怀旧”的城市记录者。
既沉醉于过去的历史记忆,也关注于当下和未来的城市变化脚步。
2014年8月创建“上海ShangHigh”,以“内容/活动以摄影、老地图、纪录片、城市漫步和吃行”等不同形式来探索、了解关于上海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目前正在做的项目是“老电影里的老上海”和舆图收录计划。
现除公众号外还有同名豆瓣和独立方向微博“城市CityHigh”。
欢迎同我一起交流!
老电影里的老上海专栏系列1958年纪录片《上海的少年儿童》1957年的电影《不夜城》里仁记洋行的尖顶还没被削掉七十年代:《上海啊上海》《小字辈》《保密局的枪声》八十年代:《陈毅市长》《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街上流行红裙子》《太阳帝国》《花轿泪》《大桥下面》《二十年后再相会》《我和我的同学们 》《绑架卡拉扬》《智破奇案》《最后的贵族》《百变神偷》《公寓》九十年代:《上海假期》《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股疯》 《都市情话》《春风得意梅陇镇》千禧年之后:《紧急迫降》《家在树德坊》《大城小事》《美丽上海》《犯罪分子》……更多电影点击阅读原文公众号/豆瓣:上海ShangHigh微博/公众号:城市CityHigh大众点评:吃行上海ShangHigh主理人微信:yey949(需备注)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独立探索 吃行 视觉
Shang_High上海|摄影|音乐|漫步|看展|观映
第一次喜欢上一个人,认定了要和他在一起。
热烈而决绝。
为了证明彼此的拥有而互相伤害。
以为惟有曲折且轰轰烈烈的感情,才算对得起这青春,才算不荒废了这生命中的纯粹时月。
曾经上演过一场独角戏,持续多年的上演,自己是编辑、导演和演员。
而他,只是一个形象,一个必须存在在剧目里的固定角色。
是一场规模庞大的自虐。
盛放在那些枯燥而苍白的岁月里,点点滴滴的洒在贫瘠的心田,为我驻起一个堡垒来对抗整个世界。
偶有甜蜜浪漫的情节突发,而大部分的时光里,我习惯了沉浸在对你的细碎情感里,不肯搬离。
而,终究是一场独角戏,我从未曾切实的拥有过你。
没有承诺,没有永远。
你是你,我是我。
交集然后牵绊多年,最终,只是分开。
各自继续在自己的世界里前行,无关于彼此,仅有的关联,也只关于回忆。
我不会问你愚蠢的问题。
因为我知道,你不会像马达找牡丹一样的来找我。
也不会和那个自始自终未曾出现在画面里,用低沉声音来讲这个故事的男子一样需要着美美一样的需要我。
苏州河。
一条纵横在历史的长河里的河。
充斥着故事和垃圾。
生活在河上和河边的人,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色各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产出众多的垃圾。
而又有多少故事可以被影象所记录,那么多的垃圾又会飘向哪里。
所有都不得而知,或者,没有人好奇于此。
《苏州河》。
粗糙画面,晃动不安分,如人好奇探究的眼睛。
探究着别人的同时也探究着自我。
是窥视的姿势,因为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是一场灰色夹杂几分昏黄的电影。
我总是产生幻觉,疑问这个故事里的故事是否存在,还只是那个说话的男人的编造。
即使是在电影的世界里,也应该是有着虚幻和真实的。
或者,美美一次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
于是,他编了一个故事,说给自己听。
故事里有马达,有牡丹。
只是最后,他们还是蒸发消失在了故事里。
故事里的牡丹,有单纯且偏执的眼神。
我并不习惯看周迅扎着两个小辫子,但是我喜欢看她拿起啤酒猛喝,边哭边说:“只有我醉了,你才会让我在这里。
”她坚定的说:“如果,我死了,我也要变成美人鱼回来找你!
”然后,笑着,放开双手,如鸟般飞落入苏州河,或许真的,可以变成一条鱼,那也是一条为爱而盲的鱼。
我不会问你愚蠢的问题。
因为,我不会为了任何人而死。
也不会变成美人鱼,回来找你。
因为我知道,根本没有美人鱼。
那是关于爱情的故事。
所以所有的一切便可以没有依据的有了解释。
再不堪的结束都是凄美的官名。
而我导的这场戏里,并没有爱情。
爱情于我们,是一件奢侈品。
昂贵的连碰一下,都会划伤了手指。
我是一条盲的鱼,在自己的狭小海面翻腾,遇见你的背影,以为遭遇到了通往整个世界的路径。
而到最后也只能告诉自己,我是一条,盲了的鱼……
每次看娄烨的电影都很纠结。
一方面惊叹于他才华横溢的影像表达,另一方面又一直不太喜欢他所表达的内容。
他的大多数作品似乎都带有“厌女症”的嫌疑,这部《苏州河》也不例外。
然而这部影片过于魅力四射,除了一如既往“晃成狗”的肩扛摄影,更有叙事手法上的实验与创新,周公子迷死人不偿命的惊艳表演,附加深沉文艺男低音的大段独白与旁白......这一切的一切,让人由不得不喜欢。
《苏州河》是从一个摄影师“我”的视角切入的,电影开头那些有关苏州河的零碎的晃动镜头承载了作为上海人的娄烨对于这座城市全部的热爱。
这不是什么风景如画的宣传片,事实上,“近一个世纪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得苏州河成为一条最“脏”的河。
在导演看来,这里的“脏”并非一般意义的脏,而是现实。
无论是河流上漂浮的垃圾还是河边废弃的楼房,都是生活真实的原貌。
娄烨意图通过这样的开始,强调“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影片并非简单的顺叙结构,视角在叙事过程中也一直在切换。
首先是摄影师“我”和美美相恋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以“我”的主观视角持续着,我们所听到的也都是“我”的独白。
直到另一个主角马达的出现。
马达一直在找一个叫做牡丹的女孩,而牡丹和美美长得很像。
他怀疑美美就是牡丹。
“我”从美美那里听说了马达的事,觉得马达是在瞎编,这时“我”的独白一变而为旁白,开始作为第三人称虚构或追述起马达和牡丹的故事来。
“我”先讲了一个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故事的最后马达和牡丹相恋了。
但是很快“我”否定了这个结局,阴谋与残忍的元素加了进来。
马达背叛了牡丹,牡丹跳进了苏州河。
故事回到了最起初,马达一直在找牡丹,却发现了很像牡丹的美美。
马达怀疑她就是几年前消失的牡丹,但美美却是“我”的女朋友……马达最终在24小时便利店找到了牡丹。
两人双双坠入苏州河。
没过多久美美也不见了,但“我”并没有去找她,而是选择等待下一次爱情……没有理由认为娄烨是在玩悬念,像张元在《绿茶》里所表现的那样。
美美到底是不是牡丹,从结果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尽管在过程当中,观众甚至可以设想,美美会不会像《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里的女人A那样在不断的暗示之下认为自己就是牡丹?
片中其实一早就预告了,人们从苏州河里打捞上来的有两具尸体。
马达与牡丹/美美的重逢,算是导演给予观众的某种安慰。
这并非一个闭合的结构,人们可以对它做出任何令自己满意的读解与猜想。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达窥视美美换装的那个长镜头。
牡丹在跳入苏州河之前,告诉马达自己会变成一条美人鱼来找他。
而美美的职业就是在酒吧里扮演美人鱼。
马达亲眼目睹了美美变身牡丹的过程。
如果套用精神分析和那一套,这个场景算是典型的窥视癖的展现。
马达将美美控制在自己的凝视里,用窥视的目光专注她的身体和性感,如此她便成为他所投注的客体,他以这种方式完全的将她所占有。
当然是暂时的。
美人鱼这个意象也有所指,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却是冰冷的鱼尾。
当她只在水面上露出半个身体时,像极了《苏州河》里的爱情,浮在表面上的是诱惑,沉在水下的是危险。
牡丹化身美人鱼,明明是因为她想逃离,逃离那令自己感到绝望的爱情。
可是马达却分明听到她说她会化身美人鱼来找他。
这是马达可怜的幻想么?
幻想着在无力的寻找中,牡丹恍惚就在眼前。
这部片子很好地体现了国内第六代学院派导演的特色:极其电影化和风格化的叙述方式,但在这牛逼闪闪的叙述方式之下的故事却无比俗套、缺乏新意。说白了,他们在学校里把电影学得太好了,却对生活本身还谈不上有多么刻骨的理解。
-你会像马达一样去找我么?-会。-会一直找下去么?-会。-你撒谎。
Wenn ein Patient unter qualvollen Schmerzen leidet und zusehen muss wie alle Kliniken ihn verweisen und ihm das Attest selbst überlassen, so sieht’s ungefähr mit vorliegendem Machwerk aus...
娄烨的风格真是一直没变,镜头从来没有端稳过。故事讲清楚了,却没有太多新意。旁白听得尴尬,一个多小时的电影都让人觉得冗长。唯一出彩的就是周迅灵动的演技了吧。
大赞胶片。娄公子的实验艺术,以一个隐身的人物视角串联起的故事线,叙述与闪回同在,视角有限不断切换至全知并回旋,人物身份的暧昧与多重转变,有惊喜。
Chaotic and unrealistic
3.5-思路是一直在变,然而平均水准都稳定维持在这个分数区间,00s后期有些许转变,结果到后期的风雨云和兰心还在始终重复着最初的一套把式。
除了周迅挺好看的这片子到底还有什么看点。。。远离手持摄像机,真的要被晃吐了。发生在上海的故事看不出一点儿上海元素,主角的一口北京话让我感觉这是发生在什刹海的故事。"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我宁愿闭上眼,等待下一段爱情"爱情终究是发生在故事里的。那里才没有人撒谎。
看来娄烨是个爱情至上的人,但是他描写的这种爱情注定是不可得的。这部太像王家卫了,但是剧情比王家卫清晰一些。周迅真的是难得的好演员。有一点我不理解,这片也没露,也没暴力,也没政治问题,就是纯粹的爱情片,为啥也要禁???
爱情与欺骗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其实远远不够,就像你当初答应“会”,而现在只是情愿站在阳台上等待下一段爱情的到来
确实会拍会演,但又破烂儿故事,也许这就是那些年的爱~情~文~艺~片吧
“我一般从不对文人艺客的作品本身说长道短,一向以为大狗小狗都要叫,叫完了由历史结算。我之破例谈作品,皆因作者与“文艺国际”的交易。与外部颠覆势力交易,哪怕以“艺术”之名,在我看也是上不得台面的交易。这部“成名作”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够水准,不要说电影学院毕业后的作品,就是入学考试拍出这样的水平,其录取的理由也不充分,因为无天赋已显露无遗。这样一部电影在西方一路受捧,本身就足以引起眼光正常的人打一百个问号。片子的整个故事,拿掉中国背景和演员,放到纽约也太做作了。没有王家卫的才,千万别去依样画葫芦,可偏偏就是无才的人以为画葫芦只要有同样白的宣纸和大小相同的毛笔就行。那为什么给予荣誉并将此人一举捧为国际名导演?因为看中了作品的某些细节和相中了这个人。”
如此文艺,尔等伪文青别装了速速退散!配乐还不错,故事里外的两人对照下,还挺有意思
“可是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找我吗?——滚········
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
文艺片太闷了,特别是昏暗的背景和摇晃的镜头,看得我眼发花
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就是爱情?!可别放他娘的狗屁了
适合伤心到及至的失恋男女观看,因为从这里他们会悟出一个道理:原来还有比我更惨的啊!刚才看此片的影评,无论长评还是短评,“你会像马达一样去找我吗?会!会一直找下去吗?会!你撒谎!”这句台词的出镜率简直比剧中男女主角还要高。希望这种刷屏的行为不要再出现了,给我们一条活路吧。
好吧,原来也是传说中的违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