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之前就看到了此片的预告片。
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
广告词更是赋有哲学意味:比失明还恐怖的,是成为唯一一个看得见的。
而强大的卡司阵容更是让人期待电影的上映。
导演的《上帝之城》和《不朽的园丁》已经功成名就。
Julianne Moore是个不错的演员,可我更喜欢Gael Garcia Bernal。
原著作者更是诺贝尔奖得主Jose Saramago!
可是从戛纳电影节之后,就一直频频传出电影的负面评论。
抱着怀疑,并刻意降低的期待,今天终于看到了。
四个字:极度失望!
电影被分为3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开篇人物出场和背景介绍。
由一个日本人变盲的全过程,串联起了整个电影出镜率最高的几个角色。
注意,是出镜率最高的,而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有些角色从头到尾都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不过相反,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仅次于女主角的,最重要的一个反派角色,Gael饰演的酒保在这一部分中的出镜时间仅为1秒。
这部分因为琐碎而显得无聊和冗长,大部分镜头都是几款预告片中重复了多遍的。
第二个部分应为电影的重中之重。
变盲的人开始被分批送往隔离区。
为了陪同心爱的丈夫,眼科医生的妻子极其容易地“装盲”混了进去。
然后电影的节奏开始变的比第一部分还要慢。
女主角开始“秘密”帮助隔离区的人们。
洗澡上厕所洗衣服领食物打电话代表全体跟武装守卫谈话等等等等,虽然“详细”刻画了隔离区内与世隔绝的混乱,糟糕的生活状态,但是非常琐碎。
不过还没完,眼科医生又跟一个妓女上床然后被女主角当场捉奸。
不过女主角并没有发飙而是谅解。
“I Understand...”好吧,是绝望是压力,需要被释放。
女主角如此宽容的“体谅”是无法说服我的。
然后Gael出现了。
他所在的第3区非常“巧合”的不幸全是混混全是男人,就像全是从监狱里面运送过来的一样。
然后毫无铺垫的,Gael手持一把枪统治了整个隔离区。
Gael是谁?
第一部分的那一秒钟我们只得知他是个酒保。
他为什么如此嚣张作恶多端丧失人性?
性格和背景电影都毫无交待,只是一个非常单薄的“坏人”形象。
关于那把枪,在我看来,全是盲人的隔离区中,一双看得见的眼睛绝对要比一把枪有用!
而女主角却一直没有站出来,只是做做家务或者吼一句“I Remember your face!”后就溜掉。
一直发展到所有女性志愿者都被侮辱过一遍,她甚至还被迫给Gael口交之后,她才用那把剪刀毅然站了出来。
说到女性志愿者,我真为里面的男同胞感到羞耻。
宁愿牺牲心爱的妻子女人,都不愿意团结一起去跟一把没有几颗子弹的枪作战!
太荒谬了!
而至于最后那个点火的女人更是莫名其妙毫无交代。
更让观众措手不及的是当他们走出燃火的大楼后,发现武装门卫早就不见了。
他们早就自由了。
这一段导演用尽力气来描绘丑恶变态的人性,却由于缺乏交待并没有让我感到震撼或者惊恐,而更多的是恶心和厌恶。
看到那些肮脏的裸体,昏乱的楼道,满地屎尿,还有强奸口交.....如果说《索多玛120天》是权力的滥用导致丧失人性,那这部电影里面的权力,就是那把枪。
而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把枪绝对比不上一双健康眼睛。
比如女主角给Gael口交的时候怎么不直接把枪抢过来?
进入第三部分,相比前两部分,是我觉得还不错的一段。
早有《28天后》的伦敦,最近有《我是传奇》的纽约,荒芜颓败的大城市早让我们开了眼界,然而《BLINDNESS》还是厚着脸皮大秀荒废城市的场景。
电影仍没交待人们去哪儿了,只剩下感染者在这里自生自灭。
这一段出现很多不错的细节,比如抢老人推车的那群小孩让我想起《发条橙》和《客栈》,还有教堂内被蒙上眼睛的雕像,以及吃人的宠物狗。
然而按篇幅讲,本该作为结局的第三段却显得很长。
特别是在回到女主角住所之后,一群人快乐地生活了几天,没有电没有水,仍然可以洗澡吃饭喝咖啡。
Danny Clover扮演的独眼黑人老头更莫名其妙的跟妓女告白。
导演大概是想说那场大雨洗净了罪恶,留下的是希望,是人类身上仍然闪耀着光芒的东西。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从片头日本人的车子被偷观众就知道电影要说什么了,却还要被迫忍受那些恶心的场面,两个小时的说教后,发现电影还是在讲这个。
身旁的帅男都嘀咕了一句:我感觉我都变盲了,两个小时感觉什么都没看。
而最后这个电影能让我记得的,也只有海报上那句宣传词:比失明还要恐怖的是成为唯一一个看得见的。
真的很失望,电影中不合逻辑的情节多不胜数,想揭露丑恶人性却又显得无比生硬。
120分钟的电影让我觉得味同嚼蜡。
不过Julianne的演技还不错,摄影有些特色,当然不是指那些故弄玄虚的全白画面。
原著应该是相当精彩的,毕竟有个非常不错的创意,让读者以女主角的视角,用唯一看得见的眼睛来发现人性的恶与善。
可惜,电影并没有办到。
2008年悬疑惊悚灾难片,同名小说改编,该片讲述了不明原因的流行性眼盲症突然爆发后文明社会陷入混乱的故事。
抱着灾难片的心态看的,发现原来是讨论人性的,到底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呢?
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被你轻易夺去,你是会像那些士兵一样,还是像女主一样?
主题很深刻,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灾难片,在揭露人性方面十分卖力、毫不留情,种种折射现实的暗喻,令人细思恐极、心下生寒,不过节奏实在是拖沓得过了头,再加上长得教人耐不住性子的片长以及笼罩全片的绝望到看不到出口的氛围,足可以让人越看越烦闷,越看越压抑,实在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观影体验
很简单的片子,如果世界的差异使得我们如此困惑。
那就让我们都一样吧。
如果不能一样变得更好,那就祝福我们一样变的更差。
所有好人和坏人,穷人和有钱人,有知识和没知识的,有工作和没工作的,都一样被均质化。
共 产 主 义 被原始化。
文明只不过是个毒药,是痛苦的根源。
是一个包着美丽糖衣的核弹。
回到那个总所周之的圣经故事,有了智慧之眼的人才是痛苦的开始。
文明不过是欲望的追逐。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整部电影居然没有用任何名字?
也许这是导演想表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新冠疫情被隔离期间看了几部关于疫情的影片,有些很写实,而有些却直击人心……盲流感,一种看起来似乎很遥远的疫情,但又在影片中表现的如此真实。
不得不说影片导演、美术、服装、道具的专业能力已经和编剧的脑洞找到了一个相对契合的角度。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世界黯淡了下来,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暴躁、黑暗、自私和孤独。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故事就这样以一人看尽天下事的女主为主线展开了一场深刻的灵魂救赎。
疫情来临,女主作为一个妻子应尽的责任陪护丈夫,进而陪护了无数被隔离患者。
起初被隔离的废旧精神病院像是被世界抛弃,在这个被抛弃的小世界里,有了“王”、有了“侯”、有了“平民百姓”、也有一直清醒想要突围的“女巫”,当他们走出隔离墙的那一刻,便开启了回归之路,女主一路披荆斩棘带领大家努力的过活,也在故事结束的最后一刻看到了希望和绝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一部女权主义影片,女主人设凭一己之力拯救了大家乃至整个城市。
当医生背叛了他们的婚姻与妓女发生关系时,女主选择了原谅与遗忘;当大家为食物的紧缺而焦躁时,女主率先表决要帮大家获得食物而献身,还有跟随女主献身的另外几位女性,影片大篇幅故事情节是在体现女性的光辉或者男性的自私、懦弱,也让女主的自我救赎与救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虽然还是有些细节经不起精雕细琢,但是电影本就是残缺的艺术。
总之,女主成功完成了从一个平凡的女人到super女王的晋升,也终于从生命的黑暗盼回了光明。
葡萄牙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ose Saramago在十五年前寫下這一部驚世與警世的著作,對於整個書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從狹義中理解是「盲目」,所指的是我們社會中的所見所聞,人心的「盲目」,腦袋的閉塞,順從也是一種「盲目」的表現。
從香港目前幾宗的社會事件就大致可以看得出,劃出郊野公園地方興建堆填區,當將軍澳地區的居民飽受惡臭的滋擾,其他地區的市民卻從另一個角度看,例如心裡暗算著「幸好不是我的社區」,甚至流露一種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態度。
這一種就可以稱為「盲」,是心理上的失衡,也是一種的視而不見。
雖然不至於是肉體上的「盲」,但這種漠視的態度卻是最恐怖的。
再有的就是「白色恐怖」,就現時香港的政制發展,當中也有一種「盲從」的表現,社會上的事務,冷眼旁觀與漠不關心都在社會裡出現,目前在反對派政黨的耳濡目染之下「反抗」的聲音相對的多了,但仍未改善到整個社會對「盲」的擴散。
這裡我所指的可能是一種權力的核心,又或許是一種態度,舉例如顛覆傳統思想的方式。
現實社會可怕的地方是人類沒有辦法去改變社會,思想上的二元對立是存在的。
從我們「眼」的視覺裡必然會有盲點,透過生活積累與感悟中顯露無遺。
書中所說的「白盲症」某程度上是隱喻,當有些事我們仍舊是坐視不理,一代留給下一代的責任就會愈來愈多。
從廣義上理解「盲」是肉身上的盲,電影中有兩層的意思,除了是一種「白盲症」傳到城中,政府決定把病人送去隔離區,活生生要那些人「自生自滅」。
市民普遍認為政府會救助他們,甚料一切皆空。
隔離區內為保生存,人性的醜惡盡出。
當眼科醫生莫名其妙得到這種疾病後,太太義無反顧「扮盲」到營區內照顧丈夫的起居生活,對於她的角色設置安排是特別的。
相對而言,在整個失明的城市裡,醫生太太是個災難的唯一記錄者。
她看到了政府對人民的漠視與虛假,看到了人命何賤,看到了為了食物女人甘於屈服在男人霸權之下,看到了生存與生活,看到了現實的殘酷,到最後看到了「奇蹟」。
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慾念與生存,在絕望環境之下,尊嚴不再值錢,也再沒有所謂的「秩序」,有的只有無盡的混亂,試想想當中的人是自己,我不敢想像自己能夠活在一片恐荒之中。
太安逸的生活令我們失去一份危機感,每事都有人安排都是充足溫飽的,一下子要失去窮一生所爭取的,是有困難。
又或者肉體上的「盲」會讓我們感受到愛,就像醫生太太愛她的丈夫,雖不能說她拯救了其他人,但是她作為有良知的人,她在當中的角色與別人不一樣,她用看的見證世界的轉變。
在影片最後的一句充滿了隱喻的色彩,當整個城市失明的人恢復視力的時候,她或者會「盲」。
她在災難裡是參與者,是記錄者,是拯救者,也是一個悲哀的人。
她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而這讓她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局限性。
電影中的處理還是比較有特色去處理這一種不明的疾病,導演曾經拍過<<無主之城>>,在電影的色彩處理上也採用上了偏藍與偏白。
整套電影還是抓緊了書本的內容,導演的選題也是合適的,雖然沒有讀過這部作品,但單從電影的表達方式上就已經帶出了「盲」的恐怖與驚心慟魄。
試想想這一種的疾病在我們的社區擴散,我想到了沙士時期被隔離的淘大花園e座,疾病的擴散的同時,全城彌漫著的恐慌。
可幸的是政府沒有放棄他們,而人民也在這個時候共渡時艱,抗擊病症。
人民心連心的面對災難,共同進退,是一份真摯的香港精神。
肉體上的「盲」或者並不恐怖,缺乏愛的盲才是最恐怖。
我們可以與「視而不見」很近,我們可以「扮盲」,但是我們要對得起自己,不要給「盲」延續下去,真正的盲傳染病並不是肉體上,而是心靈上的傳播。
心「盲」人才會真正的致盲。
盲流感这类性质的片,充满全然理性的思索,很难与它情感共呜,观后带着疲倦却又会被里头企图传达的蛛丝马迹给拉回。
整体而言,片子刻意营造的光影效果令人惊艳,全片浸淫在惨白色调中,时常出现压迫的过度曝光镜头,景框中的人物被白光覆盖、淹没,导演有他的美学用意存 在,但我也不想强加附会。
影像虽然风格化,却相当流畅地以此弥补了许多细节上的空隙,这么说并非片子给人衔接不当之感,反而多了诗意和虚幻的感受去填补和 现实断裂的违和,和故事的荒谬相符。
惨白吞没诸多事物的意象,恰如片中的「盲」。
我挺喜欢这只片子,虽然它评价两极,然而在片头红绿灯由近而远的几个简单镜头,却让我有种笃定会喜欢它的熟悉感?
「盲流感」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得奖小说「盲目」,故事叙述一个离奇的疾病席卷世界,患病者无预警的眼前一闪白光,随即陷入光亮的不可视世界。
主角是一群关联 薄弱的人,他们的染病的联系仅止于生活的偶然相遇,一个接着一个病变。
政府为遏止这场不明其因的灾难,决定在找出解决法前将患病者集中管理,美其名隔离, 实则放任他们自生自灭。
茱丽安摩尔,饰演一位眼科医生的妻子,丈夫在诊疗了突然失明的病患后,一夜之间也怪病缠身。
在丈夫被政府强制遣送隔离所时,忧心的她决定,要假装失明一同前去。
剧情的开展便是隔离所内丑恶的人性交锋,他们是群无法看见彼此面容的人,彼此互不相识,为了饥饿、性欲,在这个彻底被放弃的区域做出了文明不容的互噬。
无 政府的看守所,演变出各谋其利的派系,尤以第三号寝室之王做为代表,囤积食物,要求各病人若要填饱肚子,必须以财物交易;甚至最后要挟以各寝室的女子做为 购买粮食的筹码。
观影时偶然发现,那些似曾相识之感,正是「厄夜变奏曲」对人性的紧紧相逼,只不过与「厄」片彻头彻尾地绝望相较,「盲流感」在灰暗之余仍不忘补捉与其共存的良善。
逃出隔离所是较明显的分界,一群人来到女主角的家中,像是家人般的过着生活,其中有好友相濡以沫的淋浴场景,嘻笑着享受这难能可贵的平安相聚;也有出人意 料的爱情在他们之间萌芽,老迈的独眼黑人与面容佼好的青年女子,在素未谋面的情况下互吐情意;在隔离所内关系面临决裂的夫妻,在历经险恶人事后重拾最初的 温暖记忆。
然而若仅止于此,盲流感就是一部探讨人性最深层善恶的电影,它或有新意,却不够犀利。
人性的至善至恶在生死存亡之际愈发棱角分明,这样的描写在盲流感里或 许是出现了,但却似景片般架设在影片的前与后,真正串穿起这个故事的灵魂核心,却是落在女主角茱丽安摩尔身上。
她的身份、她的心境转折,是这部作品独树一 帜之处。
眼盲的世界里,女主角以清明的双眼走过这一遭,她是如何面对这个不断质变的世界和人性?
盲与不盲,却已经将这个世界生硬的撕裂为「文明」与「本性」。
女主角眼看着第三号寝室划地为王,毫无人性的要求他人贡献财物并略夺女性身体;也看见征求自愿献身以换取粮食的女子时,有些人仗着大家盲不视物而默不吭声,甚至藏匿床底。
然而她却对这一切隐忍不发,她以宽容和无私的精神自愿献身,在扭曲的世界里用扭曲的方式争夺福利。
这样的伤害是难以言表的。
并不是说,因眼盲而失去主控力的其他人所受的伤害较小,而是他们所受的伤有着根本的差异。
BBS电影版上有句话说:「女主角是个彻底被排除在外的人」。
当他人因为失去优势而不得不沉沦,她却是压抑了自己的优势,去接受她可以「清楚感受」的不合 理。
不仅如此,她对于崩溃的人性和制度都束手无策。
她无法救助伤口感染的病者,也无法要求大家停止随地便溺。
当别人可以因为眼盲而替自己找到失去文明的藉 口时,她无法为自己的文明教化找到出口。
为此她甚至与丈夫渐行渐远,但她至始自终都了解,这些失去文明教养的人是情境促成,她坚强地接纳这一切;当她发现 丈夫和好友发生了关系,她说:「没关系,不用解释,不然我会更不明白我看到的是什么」,接着拥抱因为无助而哭泣,这个勾引她丈夫的女人。
当别人的无助能以本能得到抒发,她却仍需扮演体贴的角色,拘束在文明的角色里。
但接纳不等于不受伤害。
正是因为她理性的了解她需要接受,才让她的心灵受到说不出口的伤。
电影里她有数次的崩溃,有两次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是因脚伤无法得到治疗而化脓的男子,粗暴地拉着她的衣襟说:「我知道妳看得到。
」「不,我看不到。
」 「妳不相信我吗,不相信一个小偷吗?
」在拉扯之后她回到丈夫身边,丈夫一如既往的温柔安慰,然后说「现在几点了。
」看了看手中的表,她压抑的情绪就此溃 堤。
「我忘了上发条了。
」她是这样被珍而重之的仰赖着,最后的未盲人。
或许只是生活上的细碎小事,替丈夫洗澡、处理便溺、告知时间。
这个场景证实原著的功 力之深,她理应是仅存制序,但是她同样无助和疲累,她的内心企图像钟表的指针踏实地走在每个正确的时间点,她却无心力再上发条。
逃离隔离所后,有一幕她进入超级市场替伙伴寻找粮食的桥段,她避开其他摸索着架上食物的人群,在一个隐秘的地下室找到粮食。
当她提着全新的粮食想要走出超 市时,却被层层人潮拉扯住了,因为她身上散着食物的味道。
她不断的咆哮、推挤,试图想要逃开这些争食的丑陋,直到她被丈夫拉走。
事后她坐在阶梯上,看着野 狗群啃食人的尸体,感到作呕,然而却有一只驯良的家犬从旁走过,没有争食死尸的丑态,反而亲昵地舔舐女主角的脸颊。
像是同病相怜的依靠,她露出了难得的微 笑。
这两件事看似细琐,但相当隐晦地记录了女主角由前至后的脆弱和救赎,这也和影片中段晦暗、后段明朗的氛围相呼应。
从一开始她觉得快被压垮,到她在购物中心 感觉自己捍卫粮食的丑态已和他人无异,到最后发现她仍从这只驯良的家犬身上找到温暖。
担心会日益破损的人格,「盲流感」作者似乎显得较为宽厚,相较于「厄 夜变奏曲」的层层进逼,盲流感的女主角仍然是找到了相对温暖的心理出口。
「盲」究竟是什么呢?
这在电影是个浩翰的开展,以致于三言两语要将所有的意义条列而出似乎略显小家子气。
片尾的旁白却发人深省。
女主角身边的伙伴,第一个感染怪病的人竟突然看 得见了,这是心怀喜悦的时刻,或许所有人都会逐一康复,众人开心相拥。
然而却仍有小小的疑虑和静默在少数人身上滋长。
电影旁白说:『他们会再次看到,而这一次,他们会真正看见。
但谁会胆怯到躲在盲人的世界里,谁会害怕到失去眼盲时的亲密,谁会料到这个异常沉默的女人,竟 有如此惊人的力量,现在又如此自由。
她早已料到这个城市会大声咆哮着:「我看得见」。
但是她想。
I’m going blind。
』她看见独眼黑人与妙龄女子的诚挚相爱,也看见求生意识的粗野和暴力;然而当视力再度回来的那一刻,苍老的独眼黑人会持续地和美貌女子相爱吗?
那些曾在文明 破损时干下的坏事,就此能够一笔勾消吗?
她曾经「亲眼」见证过那些人,包括自己,她确实是没有借口的,无法像其他人一样「真正的」懵懂无知。
她曾强迫自己 做着沦丧的事,尽管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有要清明的心。
当一切归来时她该如何自处,这是影片最后的大悬念,隐藏在其他人欢乐又怅然的气氛里,只在这个沉默的 女子心中滋长。
或许独醒不是好事。
编织些动人的故事告诉我,现实种种我已了然于胸http://madlyblue.pixnet.net/blog
没料到是类似鼠疫的片子,虽然片子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是这样的表征了有点失语,尤其是听到枪声响起,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有人选择这样的方式,去不得不放弃一些人?
人性,好像真的是很脆弱的从内而外的,不需要外界摧毁力的,就能够自己衍生出毁灭的力量!
好像,组织也是这样的自动自发出现的!
无论是多破坏力的!
再善良的人,都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因为,环境使然,这就是自学的吧?!
Women for food...只要有人开始动摇,就如同缺口般,一发不可收拾女人,于是又沦为交换品……那一幕,像是《南京 南京》一样!
最终如果剩下道德,是否真的依然无济于事?
手牵着手,是无奈的互助,而他们的矛盾,不会有丝毫的缓和女人们的付出,终究能换回些什么?
极其恶心的一幕!
直到那把火,烧车到人的心底里!
你会厌恶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于是带来了更大的茫然与困顿无从适应的生活!
横亘在眼前,继续亲历!
一座荒沌的城市,惨不忍睹因为,人心,再也无法辨识……
2008年,恐怖悬疑惊悚灾难电影《 盲流感 | Blindness》又要地图炮了,其实灾难片是我最喜欢题材了,但是如果逻辑上的缺失比较严重的也是我最讨厌的地方。
其实这里为了表现人性,把人描绘的如结尾处的野狗一样,如果说人性如此,但是智商呢?
也如野狗一样吗?
是不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如果这样说 诺贝尔奖得主Jose Saramago的小说《Blindness》 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虽然我没有看过小说,但是我也相信能得诺贝尔奖的小说不会差,其实和大部分改编电影的通病一样,世界观太大,篇幅太小,铺垫不够,就开始随意展开,太多的细节漏洞,导致人物没有智商,剧情没有下限。
观影体验极差。
同意 短评里 花儿果果 说的 “将一则伟大的故事从书本上转移到依赖画面的电影银幕上,有些时候也会导致另一种失明。
” 说这个电影再贴切不过了。
还是不吐不快,如果你是唯一一个不失明的人。
还不说你丈夫是学医的,不说免疫、疫苗的啥的,让你一个最讨厌的盲人艹了,然后第二天想不通去反杀。。
什么狗屁剧情。。
丈夫的出轨也是莫名奇妙,警卫的离开虽然有铺垫,但是最后走也没人知道也是莫名其妙。
结尾老头的剧情也是没表达出来。
那只狗也是突如其来。。
哎(不吃人就是好狗吗?
没准只是吃饱了,捂脸)。
都是铺垫太少。
比如和《迷雾》比,在《迷雾》的绝望中,如果观者把自己置身其中,也是一样的绝望,做法也不会比剧中的人好到那里去。
这叫正常逻辑。
比如在《我是传奇》里。。
估计也没有几个人比主角还坚强。
同样是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个电影并不同,作为盲世界的上帝。。
我是想说呵呵哒。
---我是失明的分界线---推荐指数:★★(4/10分),至少这样的电影我个人是不喜欢。
好题材浪费了。
好剧情喂了狗。
电影一开场用了几个大特写,红绿灯,近在眼前一晃而过的汽车,色调有点压抑,但是独特,我以为会是一部好电影,然而,两个小时的电影让我很煎熬。
很多灾难电影里面都有这么一些存在,他们坚韧不拔,坚守人性底线,有时候显得妇人之仁,你在看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抨击一下,这种白莲花为什么能活这么久?
很多灾难片中还有这么一些存在,眼看彗星就要撞地球了,也要接完这个吻,火没有真的烧到眉毛,就绝不干正事,你总是说地球都快没了,你还谈什么情说什么爱?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以后会重新审视这些剧情设置,他们对于调剂恐慌、暴力、人性丑恶等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要相信,你所感到的不适,是因为你心里有美好的东西存在,无法直视这种血淋淋赤裸裸的丑陋!
关于电影所传达思想挂念我的质疑很多,选几个最让我不适的说说。
人性里面真的只有软弱和自私?
压迫和反抗难道不是相辅相成?
大家被关在了一起之后,持枪的人拥有了话语权,控制了食物,侮辱了妇女,杀了人,然后他被忍无可忍的并没有失明的女主杀了,他的同伙被另一个女人烧死。
在这过程中,所有男性选择了沉默,献出财产和女人,换取食物,看到这里我呵呵了,枪是哪来的?
大家都这么瞎他能打中谁,没事就砰砰几下,请问一把枪有几颗子弹?
居然,真的让一个无赖当上了国王!
这个价值导向真的让人无法接受,最后让女性解决了这些无赖,也许导演自认为站在了女权的这一边,抱歉,女性们不接受!
男主说:大家做想做的事情,看看他们还剩多少道德观念。
What f,这时候丢这种酸话是人话不?
电影里面唯一一个像人的盲人就这样被导演玷污了,其实他和另一个女盲人在餐厅嘿咻的时候就已经被玷污了,从这里开始这部电影只有情感上的黑色。
如果想扯上宗教的内容,就请好好说宗教女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进了一家教堂,有人在宣讲,“我们做错了上帝来惩罚我们,等等 ”上帝说,别介,这锅我不背,这里插这么一段是啥意思,没头没尾的,如果说,电影只是想说人性的丑恶,可以的,不要扯上信仰,这是一部无关乎信仰的电影,不用画蛇添足。
看到剧情设置的时候我想到了完美感觉,同样也是感官上引起了人的不适,但那种不适是表面的,这部电影的不适是内心里的,如果人性丑陋至此,最后大家都不要复明好了,日本男人的复明给的不是希望,而是不公,一个在自己女人需要献出身体来为自己换取食物时直说了一句真脏的灵魂,不配得到救赎。
最后,女主一直把家门钥匙带在身上?
呵呵哒
人性!
能不能更好一点故事本身好
整体是一部标准水平的好莱坞片,某些拍的很黑暗的地方算是亮点~~
光影技术效果绝佳,叙事节奏缓慢推进,一点点考量人性的丑恶,观影过程数次窒息,真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借寓言探讨人性,导演控制力不够,比较混论。结尾转折突兀,尤其旁白很傻逼。
极度失望
冲着Julianne Moore去的,结果有点小失望~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上,真是无人能敌《V字仇杀》
一开始很好看 越看越催眠= = 是导演的错
就是长了点,前面也有些拖沓。还有就是政府的对隔离区的措施,刚开始的时候也太荒唐了。还有那把枪,怎么会有人随身带那么多子弹的啊。
之前很扯淡,之后很精彩
欠深度 结尾太 主旋律
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
讨厌那两个日本演员 影片整体很好
劇本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但最為一種預言 著實發人深省。
I don&#39;t wanna know what you look like. I know the point inside of you with no name. That&#39;s us who we are.
有些情节太牵强
够抓人,够精彩,也够浅白。要是韩国人拿去翻拍成一模一样的,肯定刷爆朋友圈。
纯粹脱离现实逻辑胡编一气还以为自己是醒世寓言,没有基本合理性拓展的人性思考根本站不住脚。
人性啊。
这种人性片不看也罢 简直就一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