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曾是一部引发我痛觉的电影。
但我觉得很多人和我相反:是把它当一部“解气”的爽片来看的。
承认吧,不论影评人将这片儿捧得多高、也不管它拿了多少奖,它能走上神坛并风靡世界的最大原因是:它把绝大多数人看爽了。
“爽”是因为它很方便人自我带入:首先,一个贫富悬殊、翻身无望外加人情冷漠、虚伪势力的社会,很好带入——这从电影开篇亚瑟和卫生局社工的对话就已奠定:“是只有我这么觉得,还是这个世界真的越来越疯狂了?
”“气氛是很紧张。
大家都很沮丧,人人都在挣扎,找不到工作,如今世道艰难......”
其次,身处这样一个残酷暴戾的社会,很易激起人愤世嫉俗、自怜自艾的情绪。
而华金·菲尼克斯以其恐怖的演技,细致展现出一个原本只能算有点病态的人如何被更加病态的社会彻底逼疯的全过程,这就更方便人去带入了。
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孤独、压抑、委屈、愤懑;无法交流、找不到存在感;臆想、诞妄、认知失调;挣扎、绝望、自暴自弃、自我毁灭......
在孤立主义盛行、国与国之间矛盾加剧、种族战争愈演愈烈的今时今日,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普天之下的底层共识似乎都趋同了——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于是《小丑》顺势成了“时代电影”。
看着在一个熟悉的平行世界,有那么一个令你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受害者,以在大银幕上放大自身痛苦的方式替你“反抗”那些你不敢反抗的、发你不敢发的疯还最终取得了社会的“认可”,这种感觉就叫爽。
问题是:爽过之后怎么办?
——反正我是有点累。
尤其是从2019到2024,五年过去了,发生了太多。
很多事情越来越疯,疯到出乎意料、震碎三观。
别说跟着一块疯的力气,有时看多一眼都嫌累。
就看看每天的新闻吧,再瞅瞅底下的评论区——哪怕是“影评”下方的留言区:“没礼貌”的发疯行为还不嫌多么?
我真的不需要再靠小丑来给我描述这种疯了。
好,退一步说,让我们继续认真、深入地“带入”一下:假如我就是小丑,就是那个童年遭到虐待和性侵、被父亲抛弃、被母亲欺骗、饱受他人欺凌和社会冷眼并无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可怜人(怎么可能),那该怎么办?
发疯肯定不能算一条“出路”。
改变不可能,寻死更不能。
亚瑟在《小丑2》中向来探监的人解释道:“我杀默里的当天晚上,是原打算在舞台上自杀的。
”——我相信他说的是实话。
如果你的记性足够好,就该记得在直播杀人的当夜,亚瑟在化妆间用枪抵住了自己的头。
——直到杀了五个人以后,他的内心都被巨大的矛盾和挣扎填满,所以才仍想着自杀。
哪有什么天然的反社会“英雄”,复盘亚瑟的每一次杀人,其实都算“被迫”:地铁上那三个,殴打亚瑟在先;同事兰德尔,用枪陷害亚瑟导致他失业;至于母亲,幼时坐视亚瑟被虐待且一直欺骗他;(当然,关于母亲到底跟托马斯·韦恩是不是有一腿,亚瑟究竟是不是他的私生子,影片留了个悬念)
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默里,他对亚瑟毫无同情、语带讥讽的态度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当亚瑟一时冲动将他一枪爆头后,整个身体都在不停地颤抖——恶魔,不是这样的。
影片结尾,站在车顶的亚瑟终成小丑,他缓慢地张开双臂、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然而却无人看见“小丑”此刻双眼噙满的泪水。
(请记着:你是观众,不是众人,你应该看见)
这一切都说明:《小丑》其实不是一部“反英雄”的传记,而是一具千疮百孔的灵魂被迫滑向黑暗的悲剧。
直到影片结束,“小丑”的人格也未算得上完全建立、那个“王者降临”的场面也绝非在讴歌,只不过是普罗大众把它看成了这个样子。
所以《小丑2:双重妄想》的故事也就称不上是对1的“反写”或“消解”,而是一种深化和继续。
所有认为《双重妄想》颠覆了前作“小丑”形象的,恕我直言:你把人性想的太简单了,人性还真就不是贫富差距、阶层分化、“被人欺负的我”和“欺负我的他人”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还真就不是“亚瑟”和“小丑”的二选一。
而且,偶像崇拜是件愚妄的事情。
一个人再不幸、你再移情于他,他杀人反社会的行径也不值得崇拜。
若是一个虚构的银幕形象,一部电影,则更没必要崇拜。
话说的更狠一点:《小丑2》结尾那个人正是因为不能接受“小丑”形象的幻灭、无法忍受“偶像”的崩塌,才愤怒地一刀刀捅向曾经的偶像。
这跟银幕下的一幕达成了神奇的互文:很多人看完《小丑2》,自觉其毁了自己心中的“小丑”从而怒打一星......银幕上的人,是觉得眼前的亚瑟冒犯了小丑;银幕下的人,是觉得眼前的电影冒犯了《小丑》。
可是“小丑”——或亚瑟的人性是很复杂的,不像那个人一样“非此即彼”:杀人的、杀完人后悔的;邪恶的、善良的;暴戾癫狂的、脆弱无助的;龌龊阴暗的、辗转难眠的;冷酷无情的、唯一对侏儒同事施予爱的——可以是同一个人。
一副身躯,容得下难以想象的“二元对立”。
小丑的辩护律师和Lee都错了,她们都对亚瑟强调“让人看到真正的你”却以为“真正”只有一面,他们要求这个人“选一面”:辩护律师将人性看得太理想,而Lee是个十足的变态。
而亚瑟也因为她们的影响,陷入了更大的错乱、困惑和纠结。
幸而,他终于明白了:“没有小丑,只有我”的意思不是说“小丑不存在”,而是说“不论亚瑟还是小丑,都是我。
”——这就是真相。
关于人性的真相。
《小丑2》比《小丑》拍的更人性。
把它们合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亚瑟最终接受了完整的自己,诚实地面对了自己。
当一个人能诚实地接受自己,不管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他也就获得了解脱。
亚瑟死而无憾。
反而是杀亚瑟的那个人:因无法直面真实的自己,即便杀了亚瑟还是在背景中转而拿刀割自己。
过去曾有很多表现“精分”的经典电影,其结局都落在“直面自己”这一主题上。
譬如《出租车司机》:救出雏妓、成为英雄的特拉维斯事后回归平凡,他不再愤怒,依然是那个不露声色、隐于夜色中的普通人。
《小丑》1、2均有向《出租车司机》致敬再如《搏击会》,爱德华·诺顿最终干掉了布拉德·皮特这一第二人格,他对心爱的女人(海伦娜·伯翰·卡特)说:“相信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是,一切都会好起来。
诺顿远比亚瑟幸运,他的女人可以接受真正的、完整的他。
两部《小丑》加起来,不过是讲了曾经一部电影就告诉过我们的事:正确地认识你自己、坦诚地接纳你自己。
那并不恐怖。
2019年,低成本的《小丑》成功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斩获最高荣誉的金狮奖,之后又几乎横扫颁奖季,最后在全球拿下10.79亿票房的漂亮成绩,这是在R级电影,乃至DC超英电影都极其罕见的表现,也正是这样一份漂亮的成绩催生了拍摄续集的想法,华纳想再续前作辉煌。
五年之后,《小丑2:双重幻想》拿着比第一部更高的成本,LadyGaga加盟,连拍摄方式都变为更有利于她发挥的歌舞。
从表面上看这绝对是一个会收获好评的豪华配置,再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这次却变成了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烂片”。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最符合剧情的一张海报。
全片是非常简单的故事,延续了第一部结尾:亚瑟被关进阿卡姆疯人院,身体和精神受到更大的压制,最重要的是他要面对犯罪指控和自己如何通过人格分裂为自己脱罪,在这过程重新认识自己。
从视听语言设计上,保持前作的色调风格,剧情上却急转直下,“造神”到“弑神”的转变。
小丑,亦或者说是亚瑟,就这么硬生生把自己从第一部结尾站上去的神坛拽下来,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地剥开展示在所有信徒面前:我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社会底层蝼蚁,我杀了六个人,从来都没有小丑,只有亚瑟。
给所有情绪被刺激到最高点的信徒们浇了一盆冷水。
这是一个多么毁灭性的决定,可以说是一个信仰的崩塌,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背叛”。
在认真看完全片之后不难发现,其实我们所有人从片名就已经开始被“骗”了。
首先是“Folie à Deux”,原名叫“二联性精神病”,在这里叫“双疯”/“双重妄想”,加上各种强调LadyGaga的宣发,都让人以为这是关于小丑和小丑女两个人的故事。
然而故事的核心一直都是在亚瑟一个人身上,从片头上个世纪画风的小动画已然剧透了所有。
还有正片中消失的阶梯双人舞,到最后寥寥无几且莫名其妙的歌舞设计,即便有华金这样耀眼的演技加持,结束之后真的还是想像亚瑟一样说一句:“别唱了,我不想听。
”
在全片出现最多且最核心的台词就是——“做你自己”。
哈莉·奎茵的“做你自己”与律师玛丽安娜的“做你自己”、侏儒盖瑞的“做你自己”,又或者是狱警杰基的“根本没有小丑,一直只有亚瑟不是吗?
”形成强烈的以一敌三的对峙。
他们的存在都是在推动着亚瑟思考自己和小丑的关系。
在哈莉的不断煽动下,亚瑟以小丑形态出现在法庭上,用滑稽尖锐的语调质问所有人对自己的压迫和不公,发泄自己的愤怒;然而盖瑞的证词“因为你是公司唯一没有嘲笑过我的人”和狱警对狱友的残忍行为最终击溃了亚瑟心里的防线,让他明白了自己原来还是被人信任,更明白即使自己有了小丑的名号也无法跨越阶级的鸿沟,永远还是那个在社会底层,被人瞧不起的亚瑟。
这是多么悲怆的事实。
这些心理变化也直观地通过亚瑟上庭时的西装颜色体现,从为自己辩护的小丑经典大红色到结案陈词时变回第一天庭审亚瑟本色穿着的深色,虽然脸上的妆容还是小丑,但内心已经又变回那个脆弱敏感的亚瑟。
小丑时刻。
亚瑟时刻 所以如果说前作是社会黑暗批判,那么这部就是个体人性思考。
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续集与以往所有小丑相关作品相比之下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小丑这个角色在DC宇宙中诞生这么多年,只要出现就是极端邪恶和犯罪的代名词,没有人想去关心在这个“小丑”的背后会是一个怎么样活生生的人。
托德·菲利普斯没有像前人一样当小丑站上神坛之后继续奉他为神,而是砸碎信徒雕刻的那座至高的雕塑,揭示这场疯狂崇拜的背后残酷真相——从来没有什么神,没有什么小丑,不过是这样一个被社会压到破碎的、可怜的、脆弱的人。
人人崇拜和歌颂你的疯狂,但谁真正懂你背后的脆弱、敏感和卑微?
也许《小丑2》和片中那部老电影《篷车队》类似,就是想与现实打一个互文,照应现实中那些极端的疯狂崇拜,也许托德·菲利普斯就是想用这些看似莫名其妙更不动听的歌舞,通过亚瑟内心的自我博弈,最后借亚瑟的发泄质问所有人:“你们到底是在乎小丑还是在乎亚瑟。
”,让所有人看清“世上本没有神,都只是活生生的人”的真相。
即使这不讨好电影节,也不讨好观众,整体来看和极其完整的前作相比是属于狗尾续貂的第二部,单从这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人文关怀,大胆的创作角度选择来看,也算是一种成功了吧。
在这个已经癫狂的世界,会有小丑,但亚瑟已死。
你会在乎的是小丑还是亚瑟呢?
本次周限定一共七位牛牛参与,均分7.1分。
@wild life 9分 这剧作,反写的真是有种 与第一部完全相反的走向,氛围更压抑,更绝望,少了第一部张狂愤怒的效果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脑内歌舞小剧场,片子场内场外的反响其实是一致的,大家都只想看小丑炸一栋楼,没人在乎亚瑟弗莱克是死是活,导演野心太大到结尾驾驭不了众多元素,最后哪头都有点没顾好,不过创意层面是值得肯定的。
视听层面真是没得挑,镜头摄影与服化道配乐都是相当考究的,尤其第一部配乐师续写的全新配乐,加上大段歌舞场面,IMAX效果加持下听感真是爽爆。
确实很难想象第二部会是这样一个演出效果,将一个狂热的精神领袖最后拖到地上,扒光衣服让大家看,原来他也跟所有人一样是个普通人,叙事上看不到逃脱的出口,最后亚瑟死在了真正的小丑手里,也难怪目前的反响会是这样两头不讨好了。
@大宝魚 8分抽了所有喜欢《小丑1》这部电影以及小丑这个IP形象的人一记耳光。
可以说,《小丑2》就是反《小丑1》的一部电影,这部续作正式宣告了亚瑟这个角色的死刑,在主创看来亚瑟早就应该一死了之,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
他不是天选之人,和《银翼杀手2049》里的复制人K一样,他只是成神的台阶。
亚瑟和小丑不是一体两面,而是完全的两个角色。
如果抛开小丑的光环,他就是背负六条人命的罪犯;如果去掉《小丑1》这个名头,电影就是讲述莫名被捧上神坛的罪犯的故事。
《小丑2》就是在不断地祛魅的过程,亚瑟甚至落入到比上一部开头更不堪的境地,只是这一次再没有小丑出来机械降神了。
虽然是歌舞片,却更冰冷、更现实,法庭就是一个手术台,把亚瑟解剖的不成人形。
歌舞片段与其说是幻想,倒不如说是走马灯,一切只是死前的一梦黄粱。
@理易封 6分不知道该说是反类型还是拍砸了,歌舞、法庭、爱情、超英,各方面都不对,但很理解托德菲利普斯为什么这么拍,所有人都在期待续集,都关心joker,那我就告诉你们至始至终我都不想拍小丑,谁也别来炒这冷饭了!
就想讲一个有煽动性的堕落,不想讲他的救赎……虽然过程无聊,但还是有所表达的,如果说第一部讲的是被忽视被压抑,那这部就是说当受到不能承受的关注,被凝视、被纪录、被拍成电影、被评判会如何,恶的幻想即已播下,那就静待它的果实吧,现实中也是给资本狠狠一记耳光,有点往回找补的反噬意思。
哈维丹特没啥气场。
@Joker Aird🌈 7.5分三星半 如果说第一部是为了亚瑟变为小丑最后被推上神坛塑造雕塑的过程,那么这部就是亚瑟亲手再把这座雕塑敲粉碎,把自己拉下这座空虚神坛,让所有人对自己祛魅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已经给出了小丑和亚瑟是不同体的答案,这也贯穿始终,人人都爱反抗制造暴乱残酷无人性的“你”(小丑),但有人爱现实中脆弱敏感缺爱善存一丝本性的“你”(亚瑟)吗?
在这部里显然一个答案是“没有”,最本质的亚瑟还是被瞧不起只会说着一点都不好笑的笑话的那个社会底层垃圾,所谓歌舞不过也是小丑的一种表演形式,以此试图外化内心的渴望和疯狂 而这也是在对人性的一次解构,所有人希望亚瑟承认自己是小丑的时候,那些人就变成真正的小丑,所以到底谁才是“小丑” 。
@一级特工 7分【院线删改】确实是毁前作的,但这不一定是坏事。
一方面,歌舞类型具有可以在现实空间构建虚拟场面的属性,因此非常适合用来讲述震荡社会的Joker身份与脆弱卑微的亚瑟本人的关系,盛大的fantasy和灰暗冰冷的法庭戏的蒙太奇不断拉扯二者之间的弹簧,直到它彻底失灵;另一方面,观感产生极大落差是因为前作所承载的阶级和权力差异等表达在这一部几乎荡然无存,反而是那些亚瑟在小丑和本人之间游离的时刻作为闪回被保留了下来,因此亚瑟在法庭宣判结果时选择卸下装扮,就是对第一部里在众人拥趸之下涂上血红嘴唇这一动作的抹除。
这样的续作创作思路势必令人感到疑惑,但至少可以看出导演放弃再拍续集的坚决态度。
@芝士汉堡 5分【2.5】是颠覆性的创作,也是极具冒犯性的反写,没有正统王道的小丑崛起对社会与善恶的冲击与发问,那个癫狂神威的小丑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破碎痛苦的亚瑟最真切的自白,上一部还在说“人人皆是小丑”,这一部就成了“小丑只是虚妄的具化”,活不成大众眼中的小丑,也做不回籍籍无名的亚瑟,像悬勒在空中越挣扎越窒息的飞鸟,往上触不到企盼的云端,往下即是折翅的陨落,其中的深意确实值得挖掘,但尬唱尬舞的幻想时刻以及法庭公开的审判都太过贫瘠无趣,无法延展更多的空间,一切便沦为无意义的空谈……@沩 7分这是一个造神毁神的时代,这部对上部的大胆冒犯和推翻毁了我所有的期待,但是我讨厌不起来,甚至还有点喜欢。
戏里戏外都在证明,人们只想看疯癫的精神旗帜,而不是旗帜下人的还原,这样的创作方式确实很大胆。
作为非dc热衷粉儿 我看过小丑1、2以及蝙蝠侠黑暗骑士,如果单从饰演小丑角色的演员来比较,我认为各有千秋,至少小丑1的成功也代表了粉丝对华金叔的认可,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在第2部开始与诺兰版中扮演者希斯莱杰再做比较。
小丑是正义的化身,这种正义是带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大家对于小丑的爱更多来自于他是千千万万个观众的化身,在于人性本恶的背后可以坚守自己推翻大山,当今社会人人都是病人,哪有那么多正义之光的勇士呢;其次从大家诟病的剧情设置来看,歌舞、小丑女、内容散乱、打破小丑形象等问题,我认为观众其实是不接受作为人本身的亚瑟,一旦英雄变弱了,和凡人并无二样大家就愤怒了,可是解构小丑心理为什么不可取呢?
哥谭人民对亚瑟身份的唾弃怎么能说不是现代人对自己内心软弱的厌恶呢?
抛开ip不说,放在后国庆时代这难道不算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吗?
在如今不良网络风气之下,好像人人都可以评判甚至审判别人,正常人不敢发声,审判者肆意横行,不计后果大放厥词,一边拥护暴力小丑一边做其敌人。
我只能说,我还是太自以为是了,我检讨。
我看了2个小时了,都不知道这部电影凭什么打低分。
我觉得前面一直到最后一次庭审,大部分时间都做的非常好。
唯一我不理解的就是那一段段的舞台蒙太奇,第一打断了观众的情绪连贯性,第二完全可以融入到现实中来表现。
很多地方甚至非常出彩,导演对男女主的相互妄想的情感联结的把控非常好,非常有张力。
现而今这样的以情感联结为主题的电影可以说凤毛麟角,当他们第一次在雨中接吻,逃遁追捕的时候,当他们在通过电视采访传递情愫时,当小丑因为无法满足哈利的幻想而自我厌弃时,我感受到了那种痛苦。
我还在和朋友说,我觉得这片子挺好的,只要把那些舞台蒙太奇去掉,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
我不觉得小丑当众承认自己不是小丑有什么泄气,我觉得这正是哈利对他心中的投下的一丝涟漪、一种起伏。
虽然……虽然,你已经用第一部充分表现了这个角色的成长,没必要再花他妈2个小时再重新表现一次,但是我接受,我尊重导演对角色深度挖掘的意图,我尊重。
结果……结果,结果你把这个角色写死了!
不是物理的写死了,是他妈物理精神都写死了!
你有没有职业道德!
你就为了自己创建的角色不被别人用,就把这个角色写死了!
以后谁还会给你钱拍电影?
这不仅是对投资方的不尊重更是对观众的极其不尊重,观众为什么买票来看你的小丑?
你通过2个小时跟我们讲了一个nobody的故事。
华纳宣发,《超人归来》,结果你到结尾说,嘿嘿,没想到吧,主角不是超人。
是啊!
我们真是没想到啊!
你可真是个大聪明,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你看看,有没有一种可能,你的电影名叫《超人归来》,由超人的版权所有方华纳影业出品。
你搁这跟我们表演鱼翅炒饭呢。
这种毫无职业道德,违反诚信的行为让我出离了愤怒,以致于我都去搜索了这个导演是不是犹太人!
哎,你猜怎么着,还真是!
时间拨回到整整五年前,影帝华金·菲尼克斯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大银幕上展露出形销骨立的脊背,以其表现派的狂野表演方式迸发出惊心动魄的效果,最终《小丑》成功斩获威尼斯最高奖金狮大奖。
而在昨天的威尼斯首映现场,电影《小丑2》中的华金·菲尼克斯再度展现自己的身体线条,回归到亚瑟·弗莱克骨节暴起的肉身之中,但场下的观众却已然无动于衷。
观众们对华金身体的反应变化,很大程度是《小丑2》在本届威尼斯首映后收到的评价的缩影。
场刊开分2.21分,国内外的各大评分网站上也都是差评占主导地位。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电影《小丑2》的成绩都不算好看。
在这样的舆论声场之下,想要聊聊自己对电影《小丑2》的喜爱,以及我所看到的“《小丑》两部曲”在核心主题上的承继与深化,也算是一种逆风发言了吧。
首先概括地说,《小丑2》并不是一部超英电影,甚至也不是所谓的“反超英”电影。
准确来讲,它除了“小丑”这个熟悉的视觉符号以外,跟超英就没什么关系。
它更接近于一部心理分析/心理悬疑电影,抛出了清晰的悬念,直指亚瑟破碎不堪的灵魂,并且以歌舞作为类型元素进行包装。
有关前作《小丑》影像造诣的影评分析汗牛充栋,凭借它的流行程度,想必也无需我再添新墨。
我只说一点,黄绿色调在《小丑》里的作用就像开关一样,标志“亚瑟”和“小丑”两种角色状态之间的切换,抑或融合。
也正因此,它看起来充满着蓄势待发的暴力感,以及邪恶行动力悄然升华的氛围,具有强烈的煽动语气。
而聚焦主角心理状态的叙述仍旧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做出这一切的究竟是亚瑟还是小丑?
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该如何定义主人公的动因,是人格分裂还是极致的表演欲望?
直到结尾的高潮戏我们看到,“小丑”的形象强势崛起,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而亚瑟似乎已经不知所踪。
电影《小丑2》的剧情正是紧承前作,只不过此时的主人公被关在阿卡姆疯人院的牢房中。
或许是药物的镇定作用,或许是冷静之后的道德感卷土重来,他已经不复之前的癫狂。
由此“亚瑟”的身影便重回我们的视野,但两者之间的对抗仍旧在开篇的动画小剧场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承受着狱警的羞辱,长期接受精神医疗,并与辩护律师商量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坚称那些罪行都是“小丑”人格犯下的,与作为亚瑟的自己无关。
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他将有极大可能免于法律的制裁和舆论的谴责。
为此,亚瑟必须表现得循规蹈矩,向世人展示出稳定积极的一面。
与此同时,亚瑟在阿卡姆的合唱团里碰到了一个名叫“李”的女孩。
这个女孩唱歌好听,眼神真挚。
她贴近他说,我是你的仰慕者,你在电视上杀人的录像我看过不下20遍,你是完美的小丑,无需忍耐,也不用隐藏。
当然,女孩的全名叫哈莉·奎茵,A.K.A大名鼎鼎的小丑女。
如果说,律师代表着道德与人性的光辉,那么哈莉便代表着极致的浪漫与疯狂。
亚瑟那尚未明朗的自我意识,便陷入到两个女性的撕扯之中。
电影《小丑2》的法语原名“Folie à Deux”,本义为“二联性精神病”。
通俗来讲,就是处于亲密关系中的双方,一个是真的有精神病,而没病的另一个被称为“感应者”。
一个人的妄想、情绪波动、偏执等性格要素将会被另一人感知到,从而诱发感应者的病症。
在这种关系的定义中,有一条明确写道,处于统治与屈从关系当中的两个人会产生这样的联结,由统治的一方传导向被统治的一方。
那么“小丑”和“小丑女”的对峙,便在这版演绎中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他们之中究竟谁是主导、谁是附庸?
看似他的行动是她的信条,实则她的谎言是他堕落的悬崖,终将引他走向万劫不复之地。
想要呈现出这种深邃的内心搏杀,歌舞元素就成了很明智的手段选择。
亚瑟身陷囹圄之中,他的躯体必须受到困窘与折磨才能觉醒,那么想象中的舞台就成为空间的有效扩展。
而歌舞内容大多与小丑女的合唱演出相关,串联下来,我们会明显感受到“小丑”在他幻想中的动作张力越来越强。
对应到现实当中的几个关键节点,也能观察到亚瑟回归向小丑的变化历程。
当他再次以白脸红唇的小丑形象示人,在法庭上舌战群儒为自己辩护时,真正的爽点不在于他又煽动多少人,又制造出多少暴乱,而是他终于透过洪亮有力的嗓音找到自己,这区别于律师和哈莉给他的答案。
我对《小丑2》的欣赏从此刻开始,戏剧之轮急速转动。
亚瑟已经获得了除却道德立场以外的成功:“小丑”的诞生标志着他被丑陋的生活捶打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正如他一直梦想的那样,同时又流露出“视生死于无物”的坦然和宁静。
他已实现人生的终极自洽,而就在转瞬间的下一秒,他将失去一切。
中译名“双重妄想”的含义也讽刺般浮现出来:他真的是“小丑”;真的有人在乎他。
悲情色彩在他潜意识空间里的歌舞片段就开始渲染,他和哈莉相处的画面,都装扮着属于“小丑”的全副武装。
那么如果我只是亚瑟·弗莱克,你还会爱我吗?
直到《小丑2》悄然落幕,始终都有一种堪称悲怆的情绪在包裹着我,以如此壮烈的形式确认自我的存在,以制造毁灭的方式拥抱毁灭,这种剧作能量是我多年未曾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过的了。
哪怕是在今年改编如云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里,都算是独树一帜。
结合最近内地将引进《小丑2》的传言,如果真能在内地大银幕看到,我认为仍旧值得期待。
当然,最好是完整版,因为尺度大的画面实在不多,如果大篇幅的删减,很有可能会破坏以上所讨论的体验。
作者| 废话队长;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11.02没想到第二部竟然这么drama。
2019年的《小丑》制作预算在5500万-7000万美元之间,第二部制作成本2亿美元,当然其中包括导演和主演分别拿走2000万美元,Lady Gaga拿走1200万美元片酬。
第一部《小丑》出乎意料的成功,难得口碑票房双丰收,还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更难得的是,影片也获奖无数,主演Joaquin Phoenix(华金·菲尼克斯 )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影帝。
所有的风光让第二部的制作成本飙升。
虽然大家知道,一般神作的第二部能拍好的概率没那么大,但所有人都期待一部打破所有人预期的小丑如何延续19年的反超级英雄套路继续越走越远。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小丑2: 双重妄想》目前口碑票房双双大崩溃。
再加之,上映前主演华金就有点路人缘崩塌,因为之前被爆出他临时退出了一部电影的制作导致重大损失,网传是因为同性电影尺度问题。
随后又爆出多起华金任性跑路的传闻,一美之前也在一个采访中说电影《分裂》本来定的主演是华金,电影开拍前两周华金退出,一美是临时顶上。
大家纷纷开始批判起了“老白男”华金。
再加之,导演任性,拍摄地点坚持洛杉矶,增加了不少成本。
还有新闻说导演和华金对影片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剪辑权,甚至是根据华金的一个梦构思的。
还有什么不经过内部试映,直接在电影节首映,导致无法做后期调整。
这其实没什么大毛病。
Anyway.在《小丑2:双重妄想》上映后,我也听了好几期播客评这部电影,大都是把这部电影批得一文不值。
听得倒是很欢乐。
基于以上,我本身对电影的预期管理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看完后我发现,I kind of get it,影片不差。
我稍微能够get到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从刚开始的5.8分现在反而上升到6.1分,当然这也不算是个好分数就是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失败,与第一部电影如此成功,都是因为小丑这个IP,所谓成也小丑,败也小丑。
第一部的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打破了观众一以贯之地对“超级英雄”电影(当然小丑算是“超级反派”)的预期,重回《守望者》那般暗黑现实的荣光,但比《守望者》当然在现实向更甚之。
《小丑》带给观众的是一部真正的电影,里面有完整的人物故事,精湛的演技以及足够的可解读空间,并不是爆米花流水线好莱坞标准作业。
影片塑造了小丑背后的Arthur的故事,观众看到,顿觉惊奇。
小丑这个大IP在脱离了蝙蝠侠的辉映下作为绝对主角而制作的独立电影,它成功了。
第二部失败的原因也在于打破了观众的预期,但却是打破了观众对于第一部《小丑》印象的预期。
观众并不买账。
大家想看的是小丑,但影片给大家看的却是Arthur。
这次,它失败了。
真是好好笑啊。
之前昆汀在在一档播客节目《The Bret Easton Ellis Podcast》中“怒赞”了这部电影。
当然路人自行判断这是夸奖还是有点讽刺,不过somehow他确实承认了这部电影的失败。
截取一些昆汀的言论:「“I really, really liked it, really. A lot. Like, tremendously, and I went to see it expecting to be impressed by the filmmaking,” Tarantino said. “But I thought it was going to be an arms-length, intellectual exercise that ultimately I wouldn’t think worked like a movie, but that I would appreciate it for what it is. And I’m just nihilistic enough to kind of enjoy a movie that doesn’t quite work as a movie or that’s like a big, giant mess to some degree. And I didn’t find it an intellectual exercise. I really got caught up into it. I really liked the musical sequences. I got really caught up. I thought the more banal the songs were, the better they were. I find myself listening to the lyrics of ‘For Once in My Life’ in a way I never have before.”《小丑2》的元素可谓新鲜,这部搞起了“歌舞片”?
影片围绕着暴乱之后的亚瑟。
他被逮捕,面临审判,同时粉丝众多,律师建议他按照精神分裂多重人格来进行辩护。
他在狱中也并不轻松,被狱警揶揄,甚至被性侵。
Lady Gaga饰演的Lee出现,Lee迷恋小丑,亚瑟爱上Lee,而Lee爱的是小丑。
亚瑟在片中时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唱起了不好听的歌。
他本已经绝望,甚至在第一部的时候,他杀主持人之前原本打算是想自杀罢了。
影片更像是拼接,一段一段歌曲的演绎是亚瑟的幻想,是所谓的小丑与亚瑟对控制权的争夺。
小丑女Lee的角色更像是我们这些如饥似渴的观众的隐喻,不断地引导、呼唤,希望Arthur消失,希望小丑永存,让那个在节目上射杀主持人的小丑给我们带来更多delusional的狂想。
但影片借助Arthur的口告诉大家,there is no Joker, just me。
哈!
The joke's on all of you. 我们跟影片中那些狂乱的小丑粉丝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根本没有小丑,只有亚瑟而已啊。
影片名称《Joker: Folie à Deux》,其实Folie à Deux是法语。
中文译为“双重妄想”,香港、新加坡译《小丑:双疯》,台湾译《小丑:双重疯狂》。
我去查了一下意思。
来自维基百科
看了以上解释后,我觉得Folie à Deux是指小丑与小丑女之间精神状态的互相影响,同时也是亚瑟与小丑“两种”状态之间的分裂。
但实际上,小丑也是亚瑟,亚瑟也是亚瑟。
所谓的精神分裂甚至双重人格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
我觉得亚瑟自身从未消失,亚瑟的几次杀人都是被逼到一定地步后的应激行为,他从来不是小丑。
小丑也只是他的一种act,是他应对童年创伤的一种回避性的表演。
他始终是清醒的。
庭审戏里,邻居说起亚瑟母亲对她说的亚瑟的故事就可以窥得一二。
亚瑟的母亲给他编织了一个谎言,亚瑟是为大家带来欢笑的,亚瑟只能信了,信了一辈子。
他不断地写段子,去扮演小丑,根本就不好笑,但他却一直写,因为他不信这套说辞,他就会崩溃。
他只能抓住这样一根精神的救命稻草,以获得一点继续活着的理由。
关于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里面甚至没有一首好听的歌。
华金,你别唱了--- 这之类。
这一点,我跟昆汀观感相似。
昆汀说,「I really liked the musical sequences. I got really caught up. I thought the more banal the songs were, the better they were.」
呸。
里面的歌就不该好听,这又不是《一个明星的诞生》,故事不够歌来凑,里面的主题曲《Shallow》是好听,但这个电影歌再不好听点就不剩下啥了啊。
《小丑2》里的歌就不该好听,因为这是Arthur唱的,他的幻想,他的心理状态,他自己斑驳的嗓音。
亚瑟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十足的loser,但这样的生活和人生不是他自己选择的。
这部电影不应该有任何能让人记住的旋律或者爆款歌曲,这不符合Arthur的人物状态,也不符合影片的基调。
歌曲如果是美的,那这不是亚瑟。
影片中的任何歌曲都不应该崭露头角去取代亚瑟本身。
其实电影一开始的动画短片就已经概括了影片的所有。
亚瑟的影子是小丑,他取代了亚瑟,做出了癫狂之举,但最后影子终究是不存在的,所以付出血肉的还是亚瑟。
大家都想看小丑,却讨厌真实的亚瑟。
甚至第一部中亚瑟的遭遇所获得的观众的一点同情和对他悲剧性命运的思考。
在第二部的沉闷中,观众都忘记了,转而变得对亚瑟无比厌恶。
你为什么还不变成小丑?
你为什么还不爆发?
你为什么还不放大招?
甚至我喜欢的主播也说等了这么久的最后的庭审戏,以为会开个大的,结果就这?
但关键是,亚瑟本来就是这样。
懦弱的、渺小的、自卑的,即使被捧上神坛,但那不是亚瑟。
他渴求一点爱,但是没人可以给他。
没人会爱真实的亚瑟,那些狂粉都是亚瑟的影子——小丑的。
甚至,真实的亚瑟是讨厌小丑的行径的,他只能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才能得到一点点关注,而这关注就是最他最大的讽刺。
于是,这部电影就在影片外完成了一次对观众的再教育。
我不拍你们喜欢看的玩意儿,玩票大的,就溜。
就像昆汀说的,「“The Joker directed the movie. The entire concept, even him spending the studio’s money — he’s spending it like the Joker would spend it, all right?” Tarantino said. “And then his big surprise gift — haha! — the jack-in-the-box, when he offers you his hand for a handshake and you get a buzzer with 10,000 volts shooting you — is the comic book geeks.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ll of them. He’s saying fuck you to the movie audience. He’s saying fuck you to Hollywood.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nybody who owns any stock at DC and Warner Brothers […] And Todd Phillips is the Joker. Un film de Joker, all right, is what it is. He is the Joker.”」
先前Top Hat《云冕霓裳》里一首Cheek to Cheek,放在预告,实足让我期待今天。
对于喜爱好莱坞黄金时代文化的朋友,看到卡通片、爵士吧、暧昧的雨伞、跟音乐剧一般规整对称的某些调度,也许会略带欣喜。
开头动画片来来回回对准海报:《随我婆娑》《柳绿花红》《生命的旋律》《摩登时代》,《篷车队》的That’s Entertainment 也实足道出“社会戏一场,大家只想看乐子,没人真关心真实与虚幻,小丑是精神生病分裂出的人格还是演戏。
娱乐至上”。
我很喜欢很喜欢这首歌,关于好莱坞音乐剧电影史的纪录片《娱乐世界》,3部,非常推荐。
而对于复古时代的音乐剧迷影,做得刻意,楼主作为音乐剧发烧友,当时有被爽到一点,但就那样了,好苍白的海报和Band Wagon。
踢踏舞和小乐队都齐全,脱口秀转行音乐剧。
Lady Gaga这波原声专辑,无法超越《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爆火歌。
可话又说回来,《小丑2》的音乐剧形式,(音乐本身风格还是当今口水那套,不喜欢)表演形式倒是有意思,并不完美、贴近戏剧真实的歌唱方式,是大胆的,华金·菲尼克斯并不优美、时常低沉卡嗓子的歌声,是具备演戏层面的真实的。
随时开唱开跳这点,哪怕是爱好音乐剧形式的楼主,对这部电影的最终效果也不认为乐观,它不是后台歌舞片,也不是黑暗童话,是不堪混乱的、人性淡漠疯狂哥谭市,而哥谭市,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icon,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了。
音乐剧的假定性需求,就算能与本片世界观匹配,对于非音乐剧受众也难以代入。
小丑的笑症是前史,梦想讲笑话是前史,没人说他爱唱歌秀呀!
缺乏对世界观和前史的精炼介绍,也是本片不精彩的缘故之一,松散,曾经跳舞的台阶只是细节场景,这部续集缺乏戏剧性情节的前史呼应,哪怕是五年前的狂热观众,也会淡忘。
不做传统的商业叙事,导演想做间离效果吗?
毕竟采访小丑时,正反打的一面,常切换到dv 质感的电视屏幕。
哈莉·奎茵和小丑的“心机”,不算隐晦,更不凸显,是含了口香糖没怎么嚼就吐了出来,不上不下。
哈莉奎因看似受小丑吸引,实则是勾出那个过去的小丑,外化为她自己疯癫一面;小丑终于找到精神所托,可他心底知道哈莉这份“爱”并非自然纯粹的爱恋,因此他时常不安于自己被动的位置,幻想中,本为伙伴的哈莉奎茵掏出枪,指向小丑。
二人关系的暗线,缺乏具体叙事细节去承载,既不深刻、隐喻,也不够外向、娱乐化。
故事的外线是法庭审判,不尖锐、缺乏勾心斗角的博弈,支持有罪的律师小伙子,特地选了个高傲、有知识的精英形象,傻傻地瞪大眼睛,控诉不公。
我以为来看的音乐剧和犯罪动作片,没人告诉我是法庭戏啊!
请放我回去看《奥本海默》。
《宿醉》导演让我伤心地铁,伤到地铁坐反了..那首歌…that’s entertainment ,而你这个..this is shit…说实话..你的音乐剧品味还不及伍迪艾伦..我要听Fred Astaire的脚步声缓缓了…本年观影期待值要靠《双城之战2》来拯救了…誓死守卫者米高梅..抱怨完毕..毕竟anything goes每次都要用Cole Porter这首歌安慰自己
先用一个谐音梗的笑话开头。
大家看了《小丑2》,纷纷给出差评,问了几个人为啥呢,他们说:这根本不是我认识的小丑,分明是把Joker拍成了一坨屎Clown。
第一部《小丑》上映后,我写了一篇影评:美国精神病人-一篇姗姗来迟的《小丑》影评,里面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抛开小丑这样一个角色所引发的热议,本片更像是一部套着DC反派角色皮与同一个世界观,但实际侧重于关注精神病群体的影片,某种意义上的一种社会题材关注。
只不过第一部作品因为这个“小丑”身份的觉醒与杀戮令大家欢喜,才得到了主体上的好评与令人瞠目的票房成绩,也因此,第二部最终重回“精神病人”主题虽然是意料之内的自洽,却让诸多观众期待落空,也难怪有了此番差评结果。
我个人虽然一直关注DC影片,也自诩DC粉丝,但其实并未对小丑这一角色注入过多期待,因此反而阴差阳错对本片较为满意,无论是重归精神病人的主题,还是社会活动上绥靖失败的隐喻,亦或是娱乐业的自讽,配上依旧足够拉风的摄影让本片有着不错的观感,当然不可否认本片明里暗里确实冒犯到了不少观众,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1.颠佬正传前一阵子看了部香港的老片,叫做《癫佬正传》,讲的就是记者跟踪义工记录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希望能让社会的更多人了解这群精神病患的生存困境,最终却适得其反,民众知道家附近有精神病后群起而攻之,最终以流血事件终结。
而看完《小丑2》,回头重新回顾第一部《小丑》,里面亚瑟弗莱克因为精神病却无人真正在意而最终堕入杀人狂魔的故事,也更显出其悲哀,亚瑟一直质疑自己是否真实存在,因为他生活在哥谭的角落,无人关怀无人在意,他只是一个“一直在那里”的精神病人而已,没有人真心实意地想要帮助他走出自陷的迷宫。
而讽刺的是,当他终于失控了,大开杀戮,他竟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关注,只是这种关注是变态且扭曲的,大家只是通过支持一个榜样完成对社会的泄愤,大家关注的仍然是“小丑”这层皮,而不是其下的亚瑟。
第二部里亚瑟的辩护律师,便试图将亚瑟与“小丑”的身份剥离开来,通过精神分裂做无罪辩护,然而亚瑟和“小丑”绝不是可以分而论之的两个个体,刻意剥离出“小丑”身份,将亚瑟塑造为一个无助,人畜无害的受害者形象,难道这样一个“小绵羊”就是亚瑟其人?
这充其量是辩护律师的脱罪伎俩罢了。
如此,亚瑟在法庭上奋起开除辩护律师,以“小丑”形象大闹一事便有迹可循,扮演成大家关注的那个形象,迎合众人,受其追捧,然而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他越扮演这个“小丑”,亚瑟本人就越无人在意,有丑角,有笑话可看,吃瓜群众又怎会关注皮下那个可怜的精神病人呢?
也籍此,哈莉的一点爱之火花,瞬间点燃了亚瑟,如此契合甚至让他一直怀疑哈莉是否真实存在,甚至哪怕之后意识到了这是一层有目的,带着谎言的接近后,他仍不可自拔,只可惜啊,哈莉爱的仍是那个桀骜不驯的壳子。
2.论绥靖主义亚瑟之死很耐人寻味,除了大家关注的某种“小丑”身份的继承之外,他的死与整场“小丑运动”,都是社会层面上反抗运动的一层隐喻。
我们暂且不论运动本身的正义与否,小丑运动并不因亚瑟而起,第一部《小丑》中亚瑟就是拿了小丑运动的面具逃脱了警察的追捕。
亚瑟第一部在直播里杀害默瑞,正好迎合了这场反抗运动的利益,于是瞬间被推上顶峰,成为偶像,并试图标榜其殉道者的身份掀起更大的风暴。
只是这个明面上的“领导人”,并没有意识到他自己身上背负的包袱,他化妆为小丑自然可以享受信徒的簇拥,但一步踏下,也要承受这种狂热的反噬。
某种意义上,亚瑟最终的选择带有了一点“投降主义”,“绥靖主义”的意味,在暴力之下亚瑟放弃了他扮演的“杀人小丑”,而是开始悔过,忏悔,躺平认罪,在这样一个如火如荼的抗争中搞这么一出,你不死谁死呢?
历史上无论善恶组织,无论正邪运动,试图以绥靖态度维稳甚至认怂都难逃失败的结局,哪怕嘲讽者众多的“非暴力不合作”,也至少旗帜鲜明地展现了抗争态度,而以城事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最终仍难免灭亡之命运。
3.爱乐之城与信息茧房我开始还以为本片是一部歌舞片,想着摄影舞美拉满,再怎么着也可以保证观感。
谁料到,《小丑2》中的歌舞,似乎带着自讽的态度,就像亚瑟身上那层小丑的蒙皮一样,歌舞无论是幻想的美好,还是爱情的赞颂,都碎片化感十足,唱腔嘶哑,比之《爱乐之城》这种大段落爽快的歌唱,《小丑2》里面的歌舞桥段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受,有歌有曲却总是差点意思,直至最后阶梯上哈莉一直唱着“娱乐”的唱词,却全然不搭理亚瑟的问话,分明像是在自讽,讽刺自己这部为唱而唱,连人话都不讲了的电影。
而亚瑟正是毫无自知地走向了这个娱乐至死化的陷阱,在影片中歌唱大抵只是哈莉用来接近亚瑟的标签与人设,但亚瑟信以为真并钟情于此,自以为开启了诗意浪漫甜甜的恋爱,甚至连婚礼伴郎伴娘都想好了,哪知道被困在信息茧房只接受扭曲信息的哺育,最终对现实的认知亦变得不再真实。
聊起信息茧房,本片中蛮有意思的就是哈莉提到关于小丑的那部电影,亚瑟至死都未看过,究竟是好片烂片,我们也无法通过电影里两方的各执一词妄下结论,你爱谁,相信谁,那谁的话便成为了真相。
4.冒犯的艺术之前听人说过,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于是屡见脱口秀人的笑话引得众议,近来京东金融的事件亦展现了随意冒犯自己的核心用户会引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而《小丑2》,无疑踩了这个冒犯的大雷。
固然两部小丑都是对DC角色的解构,也一脉相承展现了某种对于精神病患的关注,但不可质疑的是,两部小丑如此大的关注度与话题度,很大依赖于“小丑”这个角色的知名度,看这部电影的人,也多是抱有看小丑起源,看反英雄诞生,看精神病小丑杀穿阿卡姆,整治那些道貌岸然衣冠禽兽的预期。
结果亚瑟最终选择了妥协,卸下小丑这身行头孤单地走向死亡,这哪里是小丑啊,同人小说都不会这么写。
影片里他背刺了小丑运动中他的支持者,影片外同样背叛了观众。
而更可怕的是,影片有意无意地,将影片里的暴民与期待小丑的观众重叠。
影片里,支持亚瑟的人因为他直播时的枪杀主持人的行为而开始狂热地支持他,当他说自己想要炸毁这一切就真的炸开法院,而片外喜欢《小丑》的观众呢,谁不喜欢看亚瑟反抗这僵化的体制,最好打响第一枪,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嘛。
结果一来二去,枪哑了火,观众所期待的剧情非但没有,好像自己还被影射为了电影中崇尚暴力的暴徒,这等冒犯,谁受得了呢。
《小丑2》风评的垮塌,塌就塌在它冠着“小丑”的名字,然而此小丑非彼小丑,此clown自然也不是观众期待的那个joker,他只是一个美国精神病人,一个因为社会糟糕对待而偶现疯狂的残缺之人,一个渴望关注,渴望爱的可怜人。
只是无论电影里的亚瑟,还是电影本身,都被电影内外的众人寄托了过高,甚至扭曲本意的期待,影片中亚瑟死去,《小丑2》亦票房惨淡,原罪终究是挂羊头卖狗肉,终究是拍了一个大家都不想看的“小丑”。
因为很好笑所以用两次
命运发牌的时候被我看见,小丑竟是我自己。
10月14日首映场看过《小丑2》,客观上可以给个三星及格分,它自然不是一个符合期盼的完美续集,但光凭这一点不能判定它就是烂片,影片中依旧有很多值得解读的表达,至少带给我不少触动跟思考。
上线流媒体后可以做更多拉片解读,这篇就一直拖延半月至如今。
想说的太多,只能整理思绪、删繁就简。
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参加首映总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北京万达CBD里搭起了最具代表性的楼梯场景,影迷、媒体和各种kol纷纷打卡。
毋庸置疑,小丑是一个全球流行的文化符号,因此《小丑2》的评判或许必定要脱离电影范畴,上升到更复杂、多元的领域。
在影片未达到全球观众预期的事实背后,我想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当我们在期待《小丑2》的时候,我们在期待什么?
】(以下数据截图日期为2024.10.17)
Metacritic 影评人给出59分(60人),用户给出9分(7500+人)
Letterboxd 影迷给出2.5星(500人)
烂番茄 影评人给出33%的新鲜度(334人),爆米花指数仅32%(5000+人);
IMDB 分数仅有5.3(76000人)在期待《小丑2》的时候,观众想看到的或许是疯狂的世界里有人有勇气反抗。
小丑邪魅登场,在他的悲惨人生与癫狂蜕变里,观众获得一种观影快感、愉悦感和优越感。
小丑的故事内核极其适合当下,其中对英雄和反英雄的思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恰恰是如今稀缺的。
看过《小丑2》再回头去看托德·菲利普斯当年在威尼斯发布会的发言,就会发现他对“亚瑟”、对“小丑”的理解始终如一,也许是影迷一开始就误读了他,并不是他突然“对不起”影迷:我们影片里的小丑,他的目的并不是’看着世界燃烧’,他是一个在寻找自我的人,他的目的就是逗大家笑,给世界带来快乐,这和之前的小丑形象都不一样。
只是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他做了几个错误的决定,然后沦为了某种错误的象征。
昆汀在跟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美国精神病人》的编剧)的播客(https://www.breteastonellis.com/podcast)里同样力挺托德和《小丑2》,虽然用a big, giant mess 来形容这部电影,但本质上还是认同托德这种跳脱开范式、领先观众期待的行为。
小丑为自己辩护,托德用电影表态。
电影《小丑2》里,信徒对小丑跌落神坛的愤怒,和现实中影迷对托德、华金的不满,是极其相似的。
《小丑2》的一半情节都发生在法庭之上,随着这场审判的进行,前作的不同角色以证人身份轮流登场。
亚瑟决定为自己辩护,并承认小丑并不是他的分裂人格——小丑压根就不存在,一直以来都只有亚瑟,他也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这场审判在一场爆炸中走到终点。
从前我同情(sympathy)小丑,如今我是共情(empathy)他:同情的时候带着怜悯,他受尽欺负,能反抗就好了;共情的时候带着悲伤,完了,你的mental disorders我的mental disorders好像都一样。
《小丑》的故事可以用亚瑟登上穆雷秀的那段笑话完美概括:What do you get when you cross a mentally-ill loner with a society that abandons him and treats him like trash?I’ll tell you what you get! You get what you fxxking deserve! 于是在狂怒中,亚瑟把枪口对准了穆雷。
《小丑2》结尾 同样是这段对话 仿佛暴力的无止尽循环亚瑟的结局和穆勒一样,被曾经的崇拜者sha死。
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旦我们的“精神符号”做出不符合人设的举动,我们就要把他推下神坛,造神实在太容易了。
2019年底是疫情爆发的时间,《小丑》在全球范围内反响热烈,无疑和“小丑”身上对规则、秩序的蔑视,对虚无主义的嘲弄和挑衅脱不了干系。
小丑是混乱的代言人,是香烟、狂欢和杀戮的结合体,是对awful people的一次绝对主观审判。
【主角亚瑟的人物转变:表演者的二重性】小丑是Unwitting Icon表演者的二重性体现在他对两重身份的渴望,他要带上面具,他也要做自己。
这两者的界线只在他的心中,亚瑟享受表演,却并不享受小丑身份的反噬。
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小丑2》的开头动画里。
《小丑》里,公交车上的黑人小孩触发了亚瑟的表演欲,在幻想里,主持人穆雷对亚瑟说,我愿倾其所有来换得一个你这样的孩子。
亚瑟生长在一个畸形的家庭里,父亲的缺席让他或多或少渴望扮演一个“乖儿子”的形象,甚至可以说,他会愿意牺牲自我,去饰演一个父亲心里的好儿子。
在男性缺席的前提下,亚瑟无法学习到三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所有介入他和母亲之间的第三人,都被视作入侵者和背叛者。
【表演】定义了【小丑】的身份,是其自我认同之中的关键部分。
导演托德定义他是Unwitting Icon,因为他是被哥谭市民的疯狂所淹没的一个空壳,人们投射在他身上,自己需要的放纵、疯狂,无人在意他的真实想法。
这种错位本身就充满讽刺意味,影片的政治含义极强,和《出租车司机》一样,主角们都被动做出犯罪行为,又被荒谬地推上某种“神坛”。
在故事内核上,也不难看出《小丑2》对《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有意或无意的致敬:小丑希望蝙蝠侠与哈维·邓特将自己击毙,如此一来,他们所信奉的正义就不过只是一场表演。
这种表演和小丑的表演又有什么区别?
如果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呢?
《小丑2》里反复出现的讲笑话情节就是最好的印证,狱警以这样的方式来霸凌亚瑟:既然你自称小丑,那你就该表演节目,讲笑话逗观众开心,这该是表演者的天性。
被删减的段落里有一幕监狱放风时的吻戏,对后续剧情有较大影响。
“献吻”之后,亚瑟才有理由和立场向三个狱警讨要一根香烟。
片头动画已经为后面的几段幻想埋下伏笔:1⃣️《生命的旋律》(1966年)音乐剧海报,主演Gwen Verdon,导演Bob Fosse,1966年1月29日百老汇首演。
(影版由Shirley MacLaine主演)小丑二人爬上铁丝网,唱的“If My Friends Could See Me Now”,就出自这个剧;
2⃣️《篷车队》(1953年)电影海报,对应后面狱友一起看这部电影,小丑女放火和小丑出逃。
原声带里That's Entertainment!的出处;
3⃣️《随我婆娑》(1937年)电影海报,出现了经典片段Slap That Bass,也最后亚瑟幻想结婚的片段,身穿蓝色西装跳踢踏舞;
4⃣️《摩登时代》(1936年)电影海报;5⃣️《柳绿花红》(1959年)电影海报,对应亚瑟带小丑女上电视。
原声里的Bewitched, Bothered and Bewildered就出自这部作品
《柳绿花红》vs《小丑2》
幻想中的婚礼
Gonna Build a Mountain 出处6⃣️Gonna Build a Mountain ——来自1961年音乐剧《The Roar of the Greasepaint – The Smell of the Crowd》。
这首歌既是幻想里婚礼唱的歌曲,也是全片最后一句台词/歌词的出处。
When I build that heaven, as I will somedayAnd the Lord sends Gabriel to take me awayI want a fine young son to take my placeI need a son in a heaven on earth with the good Lord's grace
7⃣️《Fly me to the moon》小丑得知莉的真实身份后产生的幻想,舞台上的莉射中他的腹部,小丑一脸难以置信回到现实(上图)。
这是一首经典情歌:You are all I long for All I worship and adore 你是我永远的渴望 是我景仰与爱慕的一切In other words,please be true 也就是说,请真心对我In other words,I love you 也就是说,我爱你莉:小丑信徒的美丽化身需要明确的是,莉这个角色灵感虽然来自漫画里的Harley Quinn,但并不是对该角色的一种银幕还原。
Lady GaGa本人认为饰演这个角色,于她而言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体验:Harley Quinn是一个在流行文化中被人熟知的角色,在塑造她我结合了自己内心的狂躁情绪和混乱的经历。
混乱,有时会制造出一种安静。
女性往往会被贴上过于情绪化的标签,当我们不堪重负时,似乎就会变得反复无常或精神错乱。
但我想知道,当事情变得如此脱离现实,当我们在生活中被逼得太紧,会不会让你......寻得一种宁静。
无法否认,Lady GaGa的加入让影迷对《小丑2》有了新的期待。
一方面扩大了《小丑2》的目标观众群体,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错误的预期。
在看过影片之后,我们会明白她当时对Vogue杂志说的这段描述到底是什么意思。
Lady GaGa很多出格的造型,不正是一种公众想象的投射吗?
电影里,莉出身优越,为了接近小丑而千方百计入狱,并制造了和他相遇的机会,她甚至做出了《小丑》里女邻居一样的手势。
“你带了化妆品?
”“我想看见真正的你。
”莉用化妆品“画”出小丑,召唤出她“心中所爱”,勾勒出爱人的模样。
她在玻璃上画上口红,映出倒影,小丑就在烟雾笼罩里就此重生。
亚瑟的结案陈词让他所有信徒都陷入失望,他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直言:“我无法成为你们心目中的我,那只是个幻想。
” 最后的笑话依旧是经典的knock knock。
匕首七次捅向亚瑟的下腹部,和幻想里莉开枪的位置一样。
因为莉这个角色其实没有灵魂,她并不爱亚瑟,她只是他所有追随者化身的精华。
她信仰一个虚无的想象,当这个想象消失,她宁愿亲手让承载想象的这具肉体也消亡。
《小丑2》片名解读Folie à Deux:二联性精神障碍,也被称作分享性精神障碍、感应性精神障碍,指的是患者出现了和亲属、身边其他亲近的人相似的妄想症状。
并且,患者是以被害性质的妄想为主要症状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只要和首发患者的联结被去除了,次发患者的症状就会消失。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五版》第2章:精神分析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障碍)首发患者在心理活动上对次发患者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能够对其产生绝对的心理影响。
而被感应者的认识能力、批判能力往往相对较弱,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和影响。
(《司法精神病学实务研究》第四编 各类型精神障碍及其与法律之关系 第十章 精神病性障碍及法律问题)小丑成型/诞生于《小丑》里亚瑟得到枪的那一晚,伴着电视、就着香烟,他一个人起舞,和幻想里的人自顾自对话,沉浸在其中,朝着墙壁开了一枪。
而《小丑2》里,在监狱这样最需要秩序的地方,亚瑟彻底点燃了狱友们的激情和疯狂。
每个人在狂欢的时候其实都在做自己,都渴望聚光灯照在自己身上。
小丑出尽风头后,回到监狱被三个狱警强暴。
作为男性,他们唯一能够让亚瑟服软的方式就是强暴他,从肉体上进行惩罚。
狱友们维护亚瑟,唱的歌词大意是:圣徒们就要来了。
难道精神也能被rape吗,自然不会。
《小丑2》续集始末2022年6 月初,Michael De Luca和Pamela Abdy接任华纳兄弟电影公司联席主管,他们做出的第一个决策就是要继续拍《小丑》,他们的前任Toby Emmerich已经把大部分事情安排妥当,包括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主演华金·菲尼克斯分别将获得 2000 万美元的酬劳,Lady GaGa 1200万美元的片酬是两人上任后才确定下来(托德是A Star is Born的制片人之一),影片净预算高达 1.9 亿美元。
第一部成本仅有 5500 万美元,全球票房超10亿美元。
从票房和口碑来看,这无疑是华纳一次失败的集体决策。
THR认为,影片之所以是如今呈现的这个版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金·菲尼克斯在最终剪辑的定夺上获得了超出常理的话语权。
《小丑》制片人列表要知道,《小丑》的执行制片人当中有DC的前总裁Walter Hamada,而这部《小丑2》没有任何高管的参与。
在项目启动之初的22年,DC仍处于混乱阶段,直到11月詹姆斯·古恩与制片人彼得·萨弗兰正式上任DC影业(DC Studios)联合主管。
两人分别负责内容创意和商业方面,也在各个场合表明了《小丑2》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小丑2》并不是一部真正的DC宇宙电影。
这样一来,詹姆斯·古恩预计2025年上映的《超人》就承担了影迷的太多期盼,新一任的克拉克·肯特能否获得影迷及市场的认可,将直接决定DC能否重振旗鼓。
这应该是我近十几年来在电影院里看得最难受的一部影片了。
我不是那种会故意抱着猎奇心理去品屎的观众。
虽然我偶尔也会在电影院里看一些烂片,但是那些烂片我也能屎里掏金般找出一点乐趣,比如索尼影业的《莫比亚斯》和《蜘蛛夫人》,起码有美女可看。
但是这部《小丑2》真的一无是处。
会买票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要么对蝙蝠侠漫画感兴趣,要么是对蝙蝠侠游戏感兴趣,要么是喜欢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要么是喜欢DCEU,要么是喜欢2019年本片的前作。
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这部电影对你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践踏以上提到的这些与蝙蝠侠和小丑有关的文化产品曾带给你的美好回忆。
我绞尽脑汁想到的可能不会被本片冒犯到的人群,可能就只有两位主演的粉丝。
导演好像搞错了什么,上一部小丑跳舞下台阶的片段火出圈了,他就以为观众就喜欢看小丑唱歌跳舞,所以把这一部拍成了歌舞片。
上一部跳舞的片段能火,是建立在整个影片有个扎实的故事基础上。
单独把歌舞片段薅出来,没有根了,立刻就死。
《美国队长2》的电梯打戏也很火,那是不是续集就应该让美队被困两个小时电梯?
我不知道导演是先想出要把《小丑2》拍成歌舞片这个天才的主意,还是先敲定了Lada Gaga这位女主演。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就是整个影片的风格都在迁就女主角的技能。
这就有点像当年张艺谋拍《三枪拍案惊奇》,主演请到了小沈阳,于是整个影片都为了配合他,走上二人转的风格。
最早传出本片口碑翻车的消息,我心想大概是前作起点太高,续作才相形见绌,也许调低期待值去看,也还行。
最终的结果就是抱着侥幸心理的我被狠狠打脸。
如果你没看过前作,那么本片就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看得人十分憋屈的窝囊废电影。
如果你看过前作,那么本片就是一部对着前作狠狠踩几脚,把前作主角人物弧光给擦掉的窝囊废电影。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窝囊废电影。
什么是窝囊废电影?
如果我们把一个故事的主角遭遇形容成憋屎挑战,那么正常电影就是主角憋了一泡大的,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厕所,然后坐在马桶上一泻千里,拉完回头一看,全都正中靶心,都没有沾到马桶壁,最后只按一次按钮就冲得干干净净。
而像本片这样的窝囊废电影则是主角憋了一泡大的,最后全拉在裤子里了。
据说本片及前作主角是在影射川普,但是这种拉一裤兜子的观感明明是在致敬拜登。
前作主角备受欺凌,最后终于爆发,观众压抑的情绪也随之宣泄。
而到了本片,主角就变成了受到外界打压只能在自己颅内小剧场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意淫。
影片中的现实维度,主角狗屁作用都发挥不了。
如果说窝窝囊囊地死掉就是主角亚瑟的宿命,那还不如当作上一部的故事都没有发生过。
反正在阿卡姆疯人院窝窝囊囊地死和在自己妈妈的破旧公寓里窝窝囊囊地死也没多大差别。
上一部的结尾,小丑觉醒了,一切已经很完美了。
当然会有很多观众好奇亚瑟这么一个普通人怎么成长到与一身高科技的蝙蝠侠打得有来有回。
这部分不好描写,那么一切停留在上一部的结尾,留些想象空间给观众也不错。
这个续集不是非拍不可的。
我回去翻看自己5年前给前作写的评论,当时就提到如果《小丑》有续集,肯定会变味。
但是当时设想到的最坏情况,也不过就是《小丑2》变成一部俗气的爆米花电影,至少还能具备一点娱乐效果。
结果最后导演端出来的这坨东西,让人从中享受不到丝毫的观影乐趣,纯粹是在折磨观众。
当年我写《小丑1》的影评还提了一嘴《脱口秀大会》。
5年过去了,这个节目从初露锋芒到红极一时,再到被一个响指打没了,然后今年又秽土转生,还一分为二。
《小丑》系列电影的主角也一分为二了,小丑加上小丑女,但是俩人不是简单地说脱口秀了,而是搞脱口秀加唱歌跳舞,所以这俩人是对标王冕和大张伟是吗。
影片的主线就是被关进阿卡姆疯人院的小丑接受审判并且最终被判死刑的过程。
庭审过程中不断提到前作的故事。
续集风格和类型大变样,完全不考虑继承前作在给观众提供类型满足感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然而在实际的故事推进过程中,每前进一步的推动力都来自对前作的引用,对前作采取的是一种既要背叛又要利用的态度。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不擅长拍摄续集,这一点从他的成名作《宿醉》系列就已经暴露出来了。
当年就有人调侃《宿醉2》不过就是把《宿醉1》重新拍一遍,只不过场景改到了泰国。
《小丑2》拍成现在这个死样子,还真不如就把《小丑1》的故事搬到泰国重新拍一遍。
我猜本片导演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大概是预估到未来几年之内,也许会有一批以陈思诚为代表的中国导演替他把这事给办了。
本片当中小丑的辩护律师采取的策略是证明他有双重人格,借此给亚瑟脱罪。
而与他们对簿公堂的控方代表则是地方检察官哈维登特,他表示小丑这个双重人格一看就是假的,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双重人格。
如果要说本片有什么现实意义,大概就是展现了粉丝拱火、偶像买单的互联网生态。
小丑女就是小丑的粉头,以她为代表的小丑拥趸一心盼望哥哥越抽象越好,千万不要循规蹈矩向世俗妥协,否则就会削弱那种“哥哥只剩下我了”的使命感。
结果最后小丑声泪俱下地认罪,让小丑女等人全都大失所望,在他们眼中这就相当于哥哥塌房了。
路人只是希望他们的偶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而只有那些上蹿下跳的粉丝是真的希望他们的哥哥死。
我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
那天晚上我本来可以选择去看王俊凯主演的《野孩子》的,但是因为那部电影场次较少而且时间较晚,我第二天还要上班,所以最后还是一时失手选择了《小丑2》。
我应该去看王俊凯的电影的。
听说俊凯现在在国内还有部热映中的《749局》,是一部堪比《上海堡垒》的烂片。
《上海堡垒》和《小丑1》都是2019年的影片。
5年时间过去了,国产电影只不过是在原地踏步而已,好莱坞电影则是呈现出自戕式的质量滑坡。
我现在十分想看《749局》,我估摸着应该不会比这部《小丑2》更烂。
无人在意的亚瑟的一生。不想看歌剧的表达形式,演员演技倒是都挺好。
滤镜、摄影、剪辑、男女主的表演,看这个电影的每一秒都是享受,感觉在做梦,看两个筋疲力尽的中年人,被这个冷漠的世界逼成了疯子,我感觉也对自己不那么内耗了哈哈哈哈
确实没什么拍续集的必要。本来想着看场电影放松一下,结果看得更累了。(5.9)
很复杂的电影,复杂的点在于这部电影已经不能单单视作一部独立的/分开来的制作/作品来看,它必须与第一部结构在一起才有了可解读的空间,所以说我并不能说这部片子本身奇烂无比,但很显然它绝对无法作为一部独立意义上的“好”电影。甚至于说,结构起了第一部后产生的效果也只是让我在观影中频频摇头并且完全无法克制住自己的怒火。歌舞场景让我看着一度厌烦,Author和Joker的身份探讨十分钟就能讲完硬是拖了两个小时,已经疲软的不行了还非要说自己硬的不得了吗?这部电影溃败之处就在于这部电影本身,它本就不应该再出续集。前作登神,续作弑神,这没问题,托导牛逼的点是在于他把前作这部电影本身也给弑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什么好事,是不是什么后电影时代的一种全新现象学,反正我极度讨厌。
前半四星,后半两星,但不犯困。注重了人性的一面但被音乐剧粘住了太多眼球,结尾强行拉回但又插入了太多元素。后半段剪辑混乱动机薄弱,只能说把所有动机和思想都压在小丑1来制作小丑2还是拖大了。
字面意义上的“拍了等于没拍”。最可惜的是电影里可取的部分其实还挺多的,我倒是不讨厌歌舞的部分,问题在于后半段亚瑟的转变与他对“小丑”这个身份的拒绝发生的非常之突然,嘎嘎这小丑女演了也跟没演一样(正面例子不就是风骚律师的结局,索尔自首和小金不比这俩强多了)。最后甚至能给你一个类似美末2的结局,感觉菲利普斯纯粹就是不想玩了……
🌟总体评价:从封神到疯神。(“高森/高潭”,“哥谭”的译法就显得有先见之明了——Ha Ha Land“歌坛”市民歌淳朴。不过,元素而已,不成类型)在乎小丑的人很多,在乎亚瑟的人很少。🎥故事题材:小丑&哈莉性转。🎭演员表现:“凤凰”打鸣不如“嘎嘎”叫——徒增百万修音师工作量,学医救不了。🎯主题主旨:人人尽是小丑!(人人竟是小丑?)🎬导演能力:宿醉未醒。
这个片的评价绝不至于这么低,不是片子不好而是观众太俗,别忘了银翼杀手上映时被喷的多惨电影内的观众和电影的观众都只想看小丑大闹哥谭,可他只是亚瑟.弗莱克没人说过他就是与蝙蝠侠对峙的小丑,他只是个被奉上神坛后跌落的普通人
6分高了,不配
还得是昆汀: The Joker directed the movie. The entire concept, even him spending the studio’s money — he’s spending it like the Joker would spend it, all right?”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ll of them. He’s saying fuck you to the movie audience. He’s saying fuck you to Hollywood.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nybody who owns any stock at DC and Warner Brothers.
音乐原声什么时候出!凤凰叔和Gaga对歌曲非传统的演绎有一种粗糙而奇特的力量,特别惊喜的是凤凰叔嗓音带一点磨砂感,和Gaga的声线意外适配好听。影片的歌舞元素也很合适,可以看作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通道”。
不要指望看到任何的爽感和煽动情绪,此片的小丑不是希斯莱杰。导演很聪明,避开了这条道,让华金演透亚瑟joker 这个人。
第一部本来就是一个自我感动式的烂片,第二部只是回归了它原本该有的评分而已
【5】一种失败的肯定。《小丑2》的最直观作用是反推《小丑》的好在于满足观众对商业超英片的情绪需要肯定性。从核心上讲,本片的野心更大,是真正意义上从第一部批判社会拉进到探索何为人格,个人精神的意义。但第一部的成功在于直给暴力地描绘了一个破碎的,压抑的,籍籍无名的小丑,看见社会,而本片则是拉回立意在审判“亚瑟到底是真小丑吗?”,强调个人。没有了肯定性,共情性,于是乎就丧失了情绪,必定遭到口碑的全面反噬。就像亚瑟问莉说:“你说你看过我的电影20遍,以我的事件改编的电影真的好看吗?”或许是好看的。但以本片为蓝图探索人格的意义,绝对是糟糕的。如果你认可亚瑟是真小丑,那只能证明华金演技好。如果你不认同,那必定是电影形式的问题。
3.5 亚瑟和小丑不是一体两面,小丑终究只是被大众期待的一个角色。丢掉这个角色,亚瑟、华金、托德,成为了一体。所以Folie à deux,不是指亚瑟和莉,不是指亚瑟和小丑,而是亚瑟和创作这部电影的人: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走向了与大众预期相反的方向。
如果我想看爱乐之城我可以自己找资源其实😅
毫无必要的歌舞,毫无必要的续集。华金发挥一如既往的稳定,跟他在《拿破仑》里一样稳定
基于已知事实进行无效的辩论,单纯以信息量衡量的话通篇都是废戏,几乎反写前作并进一步划向了极端的“情绪电影”深渊,但是,此种创作选择在歌舞片语境内居然奇迹般的奏效了,应该类比的不是前作或者《大师》或者任何一部斯科塞斯,而是《博很恐惧》,所谓双重妄想,是incel男在性别/社会权力关系的食物链底端,对被爱与自爱的双重渴求。
反“反英雄”,反崇高,反自由主义,反类型片,当打破套路成为主流时,回归现实反而成了一种反叛精神,终于知道为啥这片在西方不受欢迎了,它抽了所有白左一个大嘴巴。
最后小丑捂着小丑女的嘴,让她别唱了,基本就是我整个观影体验,别他妈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