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明明那么狗血,几乎是每部高收视率的烂电视剧必备桥段,比如绝症、比如双胞胎、比如梦中情人、比如欢喜冤家……但罗卓瑶聪明的请来了正想转型的大帅哥吴彦祖和气质美女袁泉,用梦幻的色彩和镜头调度为这出狗血剧披上了一层文艺的外衣。
不,我绝不是想说《如梦》是部烂片,恰恰相反,流畅的镜头切换和场面调度、冷色调的气氛和色彩、各种明示暗示、服装道具,这些电影语言被罗卓瑶运用的十分到位,剪辑也丝毫没有突兀之感,梦与现实的切换,配上哀伤的音乐和阴郁的色彩……加上袁泉和吴彦祖的表演,说实话我真想不出除了袁泉谁还能把这么丰富的内心戏演的淋漓尽致——能把这么狗血的剧情拍摄得如此梦幻,罗卓瑶的功力是够的,吴彦祖和袁泉的演技是够的,如果这故事换了人选真不知道会拍摄成什么样子,恐怕还得叫《如梦》,“噩梦”的“梦”。
可能是罗卓瑶之前的《诱僧》和《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的故事太过于流畅了,难免对《如梦》的故事诟病起来。
前半段的故事很好看,难得文艺片有恰好的喜感、笑点,也有着恰好的悬念,让整个电影院的观众都全神贯注起来。
但,当迈克再次找到了依依时,影片的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
在影片中迈克已经流露出对依依的无限好感情况下,并且两人也已经相遇,突然出来一个桥段让迈克不用两难的选择——而他的镜头语言却分明已经表现出自己的选择——之后是一段有些拖沓的戏,让我一下由四分降到了三分。
私以为影片中大忌就是在一个可以结束的点没有结束,尤其是《如梦》后半段更是有数个点让观众产生错觉,这样反而让观众对影片不耐烦起来,明明是悲情场面,但电影院里笑声不断,足以让幕后一旁观影的罗导演和方编剧费解,结尾处半中半西的点题,更是有些画蛇添足。
《如梦》是一部好片,通俗的说是电影美学的飨宴,更有吴彦祖大帅哥和美女袁泉足够一饱眼福,但是它的故事还可以更好,结尾也还可以更好。
我在看到一半的时候,以为自己猜中了结局,我以为迈克难以控制的爱上了依依,回头去找她,在上海同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以为迈克对依依就像艾玲男朋友对艾玲那样,还养了一只猫,我以为迈克偶然间又再次梦见艾玲,然后陷入痛苦纠结无法自拔,我以为猫又死了而迈克会在与依依最后一次约会中,做了所有艾玲男朋友最后跟艾玲做的事情,我以为迈克最后会跳楼自杀,然后依依像艾玲一样飘忽着到处找他,最后依依对一个人说,你在跟着我么?
——镜头转到那个人脸上,他,还是吴彦祖。
PS:1 吴彦祖演的迈克很自然,袁泉十分有张力,画面及其养眼。
2 音乐和色调配合的天衣无缝,但不建议有矛盾的情侣一起观赏此片。
3 见到吴彦祖本人的时候,觉得简直是欧莱雅的真人广告。
4 吴彦祖新婚、袁泉当妈,祝这两人都能幸福。
偷摸的说一句我是在一个不该看电影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所以看的断断续续的但是整体算是明白了什么意思梦我的梦是什么?
昨天做的梦是什么?
名字里有梦字的那个人你还好么?
现在细想觉得这片子都可以算作科幻了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就是已经很悬的一件事了吴彦祖演的这个老爷们更是以一己之力强插进双胞胎其中之一的梦中然后开始寻梦之旅最后被强插的那个嗝屁了侥幸逃过强插的和吴彦祖走到了一起哎呀写跑偏了……值得肯定的是吴彦祖和袁泉的演技(嗯,有大力!
)但是影片上映之前就只有男主演和导演一个人来跑通告累死人不偿命也不知道这片子票房多少能沉下心看下去的电影院观众不知道有多少……
明明是一部5分钟的MV就可以诠释的情节偏偏花了将近两个小时;就像一部两个小时之内就可以诠释的情节却偏偏拍成30集电视剧。
我们有时就是心甘情愿把时间任某些文艺精神病践踏所以是我手贱非要点开某些影视作品。
更因为我花痴为了吴彦祖才看的《如梦》一部只有MV剧情的文艺电影。
我真不好意思说这是一部大烂片本来就不喜欢袁泉一开始我以为袁泉是一只鬼更加受不了结尾二人的舞蹈所以台湾人有够装13的。
记得《八月未央》里说,人生就是一场幻觉。
这句话用来形容人生未免过于超现实,但是形容爱情就变得再恰当不过了。
艾玲让Max扮演自己死去的男友,结果Max因此爱上了艾玲,Max在上海碰到依依,依依听了Max跟艾玲的故事爱上了Max,并不惜扮装成艾玲。
艾玲的梦成了Max的梦,而依依多么想进入到Max的梦里。。。
(以上仅为山寨剧透,请淡定)那犹如一场幻觉般的爱情啊,让我要怎么来歌颂你才能看起来更有说服力一点?
这是个挺科幻的命题,关于爱情与幻觉。
剧本写得太实太满,一个两个身处异地的人可以在梦中相见这么科幻的理论基础,还非要在两个小时之内把一切都合理化,简直就是一个自我纠结的没必要完成的任务。
所以,因为剧本太纠结于此,导致了一些过于明显的细节表现和情节填充,最后本来可以很好玩的电影变得闷得要死。
Max的身世本来可以一笔带过的,改用细节的时候导演选择了使用大段独白。。。
为了突出艾玲跟依依的性格区别我可以理解,但是也没必要把依依弄得疯疯癫癫的吧,杭州那段的开始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了,可怜的袁泉。
演员方面,袁泉的台词太太太话剧了,这片子梦境部分完全就是舞台剧表演模式,对于没有观众互动的电影大荧幕来说,此类情节实在是无法抓住观众,让人很难不走神。
对吴彦祖的表演没什么意见,不过跟袁泉的舞台剧范儿太不搭,点火无数次,却始终没有火花。
所以,很好的想法,却拍出了个风格模糊的影片。
要说的可以说的点太多,却一盘散沙般乱摆在镜头前。
感觉导演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表现,堆砌般描述了自己的所有想法,却无法准确传达给观众。
文艺片不是女主角穿白衣服不说人话就文艺了的,电影是一个很开放的多方位的表现空间,而谁会利用它谁低手,也是一比就出高下的。
总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却不值得上大银幕。
当Max因无味的生活在现实中迷失了,他开始向梦求助,在对艾玲的帮助中他寻找着自我的价值当艾玲同样因为男友的死在现实中迷失了,她向梦求助,却因为渐渐爱上了Max而更加失去方向而唯一一个不曾迷失的依依,却因为这两个活在梦里的人,在现实中迷失了。
好久没看过那么美的一段舞,而这美丽,太美丽,让人落泪也许活在梦里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如果一切都真的如梦,那人间既是天堂了。
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
——题记《如梦》这部由罗卓瑶执导的影片,自从在第46届金马奖入围名单中荣获最佳剧情等九项大奖以来,自己就对它充满了期盼,自己一向特别偏爱片名比较有深意的电影,如《岁月神偷》、如《好雨时节》、如《月满轩尼斯》、如《廊桥遗梦》,尽管并未观看影片本身,这样富有意境的片名对我已经具有致命的诱惑力,无疑《如梦》也是如此。
宣传海报上打着“宅男春梦,玉女迷情”这样的噱头,窃以为实在是为了现今的眼球经济下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就影片本身,干净而纯粹,唯美而凄楚,悬疑而浪漫,是梦?
非梦?
纠织在真实与梦境中,理想与现实中,生与死中,那样的细腻而绝美,令人动容。
凡看过此片的人一般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认为此片无聊甚而浪费胶卷,另一种则认为此片堪称文艺片中之经典。
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却是可以理解的,文艺片一向被定义为模糊难懂、意境抽象甚而晦涩艰深,才会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去除了所有的商业气息,保留最纯粹、最真挚的故事,娓娓道来,诚如需要我们去静静体会,用心品茗,才会在感动的同时收获一份属于自己内心的悸动。
记得张小娴曾说过: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在茫茫人海中找寻生命中早已注定的他或(她)。
如此宿命的一句话,于我,却是深信不已。
影片中的美籍华人迈克一直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小就亲眼目睹母亲被枪杀的血腥场面,于他,与母亲的唯一联系就是她所留下的一只猫的后裔,那是他感情唯一的寄托,唯独现实生活连这一点念想都要夺走,当自己一直疼爱呵护的猫也永久的离开的时候,他的世界不再有阳光,于他,只想逃避,逃避这个冷酷甚而与他几乎没有半点感情牵连的世界。
艾玲,一个留着整齐刘海、垂顺直发、总着一身洁白连衣裙的女孩,弱弱的声音、温柔的举止,优雅的身姿,却因为自小被父母遗弃以及成人后被男友遗弃而彻底对这个世界绝望,于她,这个世界在她心中日渐腐烂,患有先天性脑癌的她躺在病床上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的欲望,于她,离开或许是最好的解脱。
这样的两个人,两个拥有绝世而独立孤独感的两个陌路男女,在一场场的梦里,他们彼此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再从相爱到离别。
在梦里,他模拟她和她前男友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并以此来开解她,鼓励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在梦里,他全然不似现实中的木讷与封闭,在梦里他可以操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而有着独特的幽默感;在梦里,他陪着她忧,陪着她痛;在梦里,他向她承诺永远不会离开她,和她约定在一个有雨的夜晚与她共谱一曲雨中之舞,实现她多年的夙愿;在梦里,他们彼此情愫暗生,倾心相许。
就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一样,迈克始终相信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个真实的艾玲存在,那是情侣之间特有的心电感应与心心相通,于是他开始在现实中找寻,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迷惘,难道真的只是梦一场?
但为何梦境又是那样的真切?
现实中,他邂逅了另外一个女孩,一个和梦中的爱人有着一模一样容颜的女孩,只是性格却迥然不同,梦里的那个她娴淑而温婉、高雅而忧郁、孱弱而苍白,而现实中这个叫依依的女孩却是一个不修边幅、咋咋呼呼甚而身上带有些许乡土气息的女子,惊人相似的躯壳下却是两个完全独立、全不相干的灵魂。
带着对迈克如此执着追寻真爱的感动,依依和他一起开始了艰辛的找寻之旅,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相处,依依早已芳心暗许迈克,甚而在她的心里有了一个些许自私的想法,希望现实中没有那个她的存在,甚而依依愿意扮演、愿意假装那个她,愿意掩饰那个最本真的自己去模仿他梦中的那个她,甚而愿意为了得到他的爱去竭力的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味与举止,为的只是与他心中的那个她更加接近,原以为,只要努力就会得到他的爱,却终究是一场空,他心里最记挂、最思念的仍旧是梦中的那个她,原来爱情里,早来一步,往往就决定了心的归属。
真正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这是《塞外奇侠》里纳兰明慧的一句话,自己印象尤其深刻,也许真的是这样,爱情里纵使得不到,只要在没有我相伴的日子里,你能比我过得幸福就是一种最好的祝福与爱意表达。
最爱的人最先放手,依依做到了,尽管有那么多的不舍甚而些许的不甘,有过内心难以摆脱的纠结,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放手,选择告诉他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早已先他一步找到了那个梦中的她,原来那个他梦中的她竟和她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原来他那个梦中的爱人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同胞姐妹。
于迈克,当他真正在现实里看到那个在梦中、在生活中日思夜想的女孩时,看到她因为先天性脑癌而昏迷不醒甚而意识全无的时候,他有的只是尽自己的力量用爱来唤醒她。
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梦里,他与她再次相遇,梦中的她下决心要离开这个感觉自己被遗弃的真实世界,去追寻永远的解脱,于他,有千般不舍万般心痛,“你醒来吧,相信我,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这是梦中他对她的承诺,更是深深眷爱的流露,最后一次在梦里,难得的雨天,在高楼林立、空无一人、静谧恬静的广场上,他牵着她的手,一次次把她抛起、旋转、摆手、再抛起、再旋转、再摆手,在细细的雨中,那样的缠绵与深情,令人惊艳,终究,他还是实现了与她雨中共舞的承诺,完成了她人生最后的夙愿。
自此,完完全全失去她的日子,他回归到大自然,看山、看水,明白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真谛,终究他还是从梦境中得到救赎,从而重新得以回归这个最真实的世界,曾经自己那样的孤单与迷失,那样的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那样的惘然与纠结,也那样执着的去追寻过和自己同样有着深入骨髓孤单感的那个梦中女孩,那样无所顾忌的爱过,拥有过,足够了。
影片的最后,依依俏皮的一句“干吗又跑到我的梦里来,不可能是我跑到你的梦里去了吧”,仅此一句预示着结局的完满,于他,得不到梦中的那个她,所幸还有现实中的另一个她与自己相守到白头。
记得《前赤壁赋》里的一句话“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真实与梦境,理想与现实,都是人生中矛盾着的艰深命题,是梦非梦,如虚如幻,尽管梦往往并不能照进现实,但正是因为有梦,生活中的我们内心才得以保有一份最朴素的幸福感,拥有了做梦的权利,我们对生活才更加充满信心与憧憬。
就演员来看,吴彦祖与袁泉这对俊男靓女的组合确实十分养眼,拥着着“半世纪来最有气质华人女明星”称号的袁泉,这个有着如雕塑般精致五官、羞涩安静、干净清爽的女演员,自《蓝色爱情》、《上海记事》、《美丽的大脚》以来就一直被公认为拥有实力派演技的她,在《如梦》里的一人诠释两角,精湛的演技可圈可点;吴彦祖,这个帅得不同寻常的男明星,一路以来,一直努力的扩宽自己的演艺面,在《如梦》中不惜牺牲自己一向俊朗的扮相而尝试演绎一个有些许邋遢自闭的宅男,无疑是他演艺路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与突破。
《如梦》,梦境与真实、咫尺与天涯的凄美爱情故事,于自己,在触动中收获了一份独有的感动,一种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的生活感悟。
意外中拿到吴彦祖对话女大学生的电影票(感谢好心的洲洲转让~),从实习单位转了两趟车才迟迟赶到,还是错过了电影的开场。
于是坐在了剧场最后排的阶梯上,一边咬着我的煎饼,一边被身旁明显来看彦祖同学的MM的鄙视着。
看到的时候彦祖同学与袁泉同学在照相馆擦肩而过,但是他上了出租车之后才发现自己拿的是袁泉同学超美超文艺的照片。
场景一下子跳到了飞机上,彦祖同学激动了,要下飞机,惹得很大的动静,但是飞机已经开始滑行了,更加激动的空姐当然不会让他下飞机。
跟着彦祖同学起身的还有身后身旁的好些乘客。
难道是大家都预感要出什么事了么?
我想不通的只是为什么Max同学在出租车上不下车,而非要跑到飞机上了闹着要下机呢?
故事大体是说宅男Max同学做梦梦到了一美女袁泉同学,清丽脱俗,好不惊艳。
于是乎他又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了她,但不巧每次都擦肩而过。
最终见到的是大大咧咧颇具有乡村范的另一名袁泉同学,于是就邀请活泼可爱的袁泉同学帮他一起寻找神秘文静的另一名袁泉同学。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应该猜得到了。
就故事来说,导演很有野心。
综合悬疑,梦幻,纯情,抑郁,俄狄浦斯,弗洛伊德,神秘身世,帅哥靓女,跨国爱恋,名胜展示……所有他们可以糅合在一起的情节都放在一起了。
但是很多时候,愈是想说得多便愈是适得其反。
一部电影很有限,导演们又很不容易,什么都不想割舍,于是会让电影吸纳太多太多的东西。
无意中瞟到唯美的宣传海报,生生地印着“宅男春梦,玉女。。。
”什么什么的字样,让我煎饼都没吞下去。
太港式了这,就如同好几年前看到的香港翻译的片名《黑色追缉令》、《终极追缉令》、《火线追缉令》、《桃色追缉令》、《第六感追缉令》,谁想得到这些电影居然是《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七宗罪》、《叛逆性骚扰》与《本能》。
导演是夫妻搭档,之前的电影都没看过。
号称亚洲最具争议的女导演罗卓瑶,看上去瘦瘦小小,弱不禁风。
现场互动的时候有人问为什么想要拍摄这样的一部影片。
她淡淡然的,说拍了很多英文的片子,想要回归一下中文的吧。
我向来偏好女导演,找来她以前片子的简介看了看,满满的都是妖气纵横的样子。
这部《如梦》反而更多是纯纯的,美美的。
适合那些相信梦到的事情就要去做,这个世界上一定还存在另一个我的孩子们去YY一下。
我感慨地想,如果这部电影是五年以前拍的,我应该会更加喜欢一些吧。
梦境的处理很难,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梦。
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是老塔电影里利用水与镜的处理。
当彦祖同学抱着死都不愿意睁开眼睛的袁泉同学在东方明珠的高层大厅里徘徊时,我们看到指到十二点的时钟出现裂痕,地板也如同地震般开始破裂。
蛮具有梦感的,只是不知道谁做的技术,多看了几秒就假了。
两人跑到空地上(估计应该也是个旅游景点吧,可惜我对上海不熟),开始梦中的舞蹈。
彦祖同学把袁泉同学立正放好,袁泉同学就开始倒,优雅地倒到彦祖同学身上,彦祖同学就帅气有力地接住,再次把她立正放好。
袁泉同学半眯着眼,可是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紧绷的,不然怎么可能倒出这样柔美的姿势呢?
彦祖同学完美的侧脸顺着袁泉同学完美的腰胸而上,两人深情地互视,然后就黑屏了……想必导演在设计这场戏的时候也是费了不少功夫。
如果这部电影是冲着欧美的甚至香港去的,那这段舞蹈戏就应该是床戏了。
知道内地的审核不好过,于是要改,要删,要唯美。
可是我看到的都是赤裸裸的情欲。
本来就是,大宅男好不容易在梦里头又见到了找了恐怕一年的情人,有什么理由只跟她在午夜的广场上跳一段莫名其妙的舞呢。
而且我最恨无端的逐格。
音乐那么缓,本来两个人的动作就已经放慢了,忽然来个十几帧的加速,节奏全然都不对了。
就好像我在电视台的实习,看着人家编导剪片子,为了节约时间于是把速度给调快,整个感觉就怪怪的,人还美名其曰,我这是特技,你不懂……就两个演员来说,都是感觉蛮好的人。
可是袁泉演得有点过,不论是那个清丽脱俗的梦中情人,还是活泼可爱的弄堂大妞,因为两者的性格差距太大,她也不得不把表演夸张化,摆脱不了的话剧的影子。
其实要拉开差距的不一定是性格,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双面维罗妮卡》说明一切了。
但是看着她睁大着凹陷的双眼和深陷进去的双颊,我也会觉得太瘦了貌似不是件好事。
吴彦祖已经不是十二年前的《美少年之恋》里面的他,微微有些皱纹,但是演得还是蛮真实的。
自我感觉这个角色对于他难度不是很大。
背景与其有相似性,对中文要求也不高,还可以跑跑纽约和黑妞419,回到上海又做做春梦。
我更喜欢他背着书包顶着鸡窝蓬头垢面到处跑的样子。
海报上做的太像哈利波特了。
在回忆小时候童年痛苦的回忆时,导演给了他很足很足的空间,整个特写给的都是他,让他一个人又哭又笑地飙戏。
但是这个,其实更多的是留给看吴彦祖的女fans们去看的。
单纯从电影叙述上来说,太拖沓,而且不真实。
电影放完了我的煎饼还没有吃完。
散场之后热情的fans们还围着彦祖同学的车久久不肯散去。
我还得赶紧赶回学校,连送给我票的洲洲同学都没能见上一面。
之后又恍惚。
今天在回忆这部电影的时候居然感觉这么这么轻,轻到我连结局都不记得了。
可能是因为袁泉和吴彦祖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演员的原因,我非常偏爱这部影片,从它开拍到上映。
在十二点之前看完了《如梦》,整部影片都很梦幻,刚刚看其他人写的短评,有人说像是一部超长的mv,的确,忧伤起来美轮美奂、快乐起来欢快疯癫。
袁泉的美是惊人的,干净、不俗、气质、淡雅...是一种让女人看了都会砰然心跳的美。
艾玲仿若max说的,是一只猫吗?
那么神经质却无法不吸引人,一身流水的白裙子,一双完全没有世俗的眼睛,但是,正是世俗让这个干净的透明的女孩子不明白他深爱的男朋友为什么要离开他,“难道他不爱这个世界吗?
”艾玲总是在问max。
男友死后,梦里的max成了她的依托。
而远在纽约的max因为梦里的这个女孩也心神宁乱。
在上海,他遇到了依依,夸张的活泼和max的沉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依依与艾玲虽然张着一张相同的脸却有着两种极端的个性。
本以为这部影片会一直这么虚幻下去,这里面仿佛只有依依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连依依在杭州的邻居镜头都只给了个背影,然而,在接近尾声时,一切情节开始变的清晰了。
依依和艾玲是被抛弃了的孪生姐妹,被不同的人收养,而艾玲和max只是梦中的相依相托,max和依依才是真正的现实的感情。
又是一部关于心灵感应的片子,但这次的感动感觉那么纯洁,这里关于爱情得感应、关于姐妹之间的感应、关于梦里牵挂的感应,三个人相互追随相互寻找,真的感情是从心底自然迸发出的,并非言语上的交流就可以达到的。
其中有一段时依依与max的吻,那么自然而投入的结合,但有那么不舍却理智地结束,让人看了即心痛又感念,不得不佩服袁泉的演技,这种内外兼修的女孩无论疯癫还是理性都是那么那么吸引人的,安静,却始终是人伴随着内心的澎湃,那么一个梦中美人又有谁会不为之动心,“他握着我的手,没有太用力,却紧紧握着。
”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电影。
有人说袁泉演的太话剧了,但这部美的不切实际的电影不正是一段读不懂的人生故事、猜不透的人物心理、看不清的感情去留吗。
like a dream,but not a dream。
一直在寻找,只要心中有梦,就有寻找。
白色,画面大量的运用曝光过度。
从小到大,我的睡眠质量都很差,失眠多梦,直接导致神经衰弱。
虽然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可我却宁愿饱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也不愿意失去--梦。
梦是一个载体。
我需要它的存在,因为现实让人失望,让人不满,因为梦的存在,使活着似乎变得有意义。
当我们在梦里的时候会比现实中更直接,更随性的去表达,那时候我们的内心也是很柔软的。
所以,男友刚死的艾玲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去接受另外一个男人,因为她需要,而这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容易被很多东西禁锢,人容易去自我克制。
曾经的很多年里,我会反复的梦见一个人,是当初失去了的第一个男朋友。
梦里跟他在一起,无论内容是好的还是坏的,在那里,畅通无阻的表达,纯粹的感情,没有现实的琐碎,繁杂,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一旦从梦中醒来,强大的落差,强烈的失落感,接踵而至。
而我只能期待着夜间的睡眠,然后继续梦中的第二重生活。
这部电影一见如故,因为产生了共鸣,往往就是这样,我看的是我的生活,看的是自己,然后深深的走进这镜子里,为自己而忧伤。
男友跳楼的片段,几年前出现在我的幻觉里,他死了啊,我记录下来;“我们是两个小孩子,遗失了家园,在寻找回家的路时,我们遇上了。
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
”这样的话,曾几何时,我们也说过,说的时候很认真,两个似乎被遗弃的人互相抚慰伤口,抚慰对方就是抚慰自己般的顾影自怜。
max的猫死了,是他妈妈留下的猫,他妈妈死了,这些年来,这只猫几乎是他全部的情感寄托,他的猫死了,他的寄托突然没了。
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个女孩出现在了他的梦境,梦是他的衣橱,真正的他其实躲在里面。
他的猫死了,那个女孩的出现,代替了那只猫,成为了他的情感寄托,所以他错觉“你是不是猫啊?
” max,他是注定被现实世界抛弃的。
一亿,他不是真的想要一亿,他只是无力的借助一个几乎不可能的高价“可不可以像以前一样”,他原本的工作状态,是相对封闭自我的,不需要过多的与别人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曾进入人们所谓的正常的生活状态。
“去寻找其它的可能性”,这话说得漫不经心,但它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这句话真的很幽默,他是想过去寻找其它可能性的。
艾玲,生下来就被抛弃,在她生命的最初,只有无尽的寒冷,水,如水的凉夜。
这是她的生命带给她的阴影,终身的。
她极度的敏感,缺乏安全感,哪怕就是一次,他的大意,都会令她伤心,抓狂。
这样的女人是让人心疼的,但久而久之,会让人难以忍受,甚至将对方逼至疯狂。
她的男朋友为什么会跳楼?
影片中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但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她有关。
也许他是爱她的,但他不敢想象他们的未来,不敢去想象他们以怎样的形式分开,他宁愿选择在这个时候死去,这样一切也就永恒了,那时候他们还在一起。
艾玲的妹妹,她是现实的化身。
有鲜活的个性,正常的生活,现实的爱情。
max的天枰开始晃动,就像我曾问自己:到底是做梦的情妇还是做现实的新娘。
这个结局很好,艾玲在跳完她的完美雨中双人舞后死去,max会有些失望吧。
如果他明白,这是最好的结局。
他们在梦的庇护下,完整的爱过,现实中不顾一切的去寻找过,没有真实的争吵,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为琐碎的小事而烦恼,没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厌倦,去等他变成个二百多公斤的色情狂。
当艾玲的妹妹终于进入他的梦境,现实生活,正向他走来。
吴彦祖来我们学校宣传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里晃荡,在书架前游荡N次之后,选中了夏尔。
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出来的时候,恰巧看见他乘车准备离去的身影,一睹了有别于银幕上的风采。
不能说是特别的喜欢他,但是他的魅力还是很大的,多多少少在看见他的脸之后会忍不住在内心花痴地荡漾一下。
《如梦》里的马克是个宅男,一开始我无法想象吴彦祖这个看似有几分轻佻,魅邪的花花公子的面目如何去塑造一个有些木讷呆板的宅男。
而袁泉那深深凹陷下去的眼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我真不知道她将如何去处理一个神经质的角色。
所以在我看见海报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小小的不屑的。
但是,我还是看了,而且有一些喜欢了。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主色调不能太过于鲜亮,要么昏黄,要么黑白,喜欢蒙太奇,喜欢有动人的背景音乐的牵引,喜欢主人公的以自我表达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故事。
《如梦》似乎恰巧就是这样的电影。
我喜欢《如梦》,首先喜欢上的是它的故事。
我觉得它是现代版的《牡丹亭》,只是这一次不是从杜丽娘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柳梦梅才是讲这个故事的人。
浅显的分析:一个叫马克的男人在梦里和一个女孩谈了一场恋爱,并且爱上了这个姑娘,幸而现实中又遇见了这个女孩,就而开始寻找的故事,这其中充满了偶然,碰巧,以及命中注定。
更深层次的分析,爱情并非全部主导的主体,导演或是编剧可能更想表达的是当下都市人的压抑和孤独。
女孩子的男友为什么会跳楼?
马克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这些都是隐晦的问题。
但是在故事的某些环节也不见得处理的有多好。
我一度认为马克是患了精神病(可见自己也可能丧失了一些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我不清楚导演或是编剧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没能成功的将梦境处理到现实来,那么这部片子将陷入后现代主义和成为一部隐晦的文艺片的尴尬(虽然,它已经差不多是一部文艺片了)。
七十年代的时候,法国出现了许多的先锋导演,题材多是隐晦,其中有一个导演根据“弗洛伊得”的观点拍摄了一部与梦有关的电影,但是太先锋了,很少有人理解,落得惨败。
如果没有将故事落入现实,那么结果也是可怕的。
我十分喜欢这个故事,到处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而马克能遇见梦中的姑娘的事情又是何其的美妙呀。
我觉得吴彦祖的表演也很出彩。
电影里马克是具有两面性的,当然这也暗示现实中人的两面性。
现实中的马克是一个头发蓬松,带着眼镜,胡子拉碴,不善言谈,只会讲蹩脚的中文的宅男,而马克梦境中的马克是一个西装笔挺,善言谈,中文流利的人,这两种马克,吴彦祖塑造的都很好。
袁泉的表演还算到位,虽然我觉得她在第二个角色上了表演有些夸张了,但是也很不错的。
最后,并不是很多人都喜欢这部片子的,大多数人觉得它很烂,我想这也是没有道理的,故事确实有些老套,一开始像是诡异的悬疑片,将人引入“袁泉”男友的跳楼事件中去了,但是故事“寻找”过程中的心情有点吊人胃口,而真正的高潮时“女孩再次出现在马克的梦里,告诉她也在现实中见到他之后的惊讶,失望乃至绝望。
其实,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无非是现实和梦境的差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是绝望,绝望的是现实是现实,梦境只是梦境。
马克至少是在现实中遇见了梦中的女孩,而我们大多数是无法遇见的。
而他同样告诉我们人应该真实的活着,梦境只能是梦境,虚拟世界也只能是虚拟世界。
结尾半小时稍微有些回力,影像很棒,但是讲得太矫情。觉得吴彦祖的背景音是不是用英语更好些呢,他不是只有在梦里才能讲好国语么,现在的处理只会把人搞糊涂
文藝得抽筋兒
開始一直快進 後來發現快進不下去了
画面干净,不喜欢袁泉的歇斯底里和神经质。
感情袁泉把这戏当成中戏交作业了,还以为是话剧呢姐姐,这素电影!!
勉强看了9分钟 请别把电影拍成话剧好吗
一向对台湾文艺片不待见 纯属为了吴彦祖
相比The Goddess of 1967,我怀疑《如梦》是另一个导演拍的。
中意最后的舞,光打得真锐。
源泉的角色像个疯子
太美了~~
我恍然如梦了!如果没有袁泉,我真想说这是部文艺烂片.不过叫超脱世俗的袁泉去演市井村姑,还真怪异.
要有戏剧张力不是歇斯底里就可以的,梦境;绝症;双胞胎;这些被用烂了的东西你不做点新的东西出来很快就会被厌烦的,何况袁泉根本算不上个好演员。这片有在影院上吗?去电影院看这个也算倒霉了。
弄得像第几感生死恋的感觉~~~袁泉老丑了~
上海小籠包宣傳片(無誤)
整部影片就是罗卓瑶一个人的YY。还可以再文艺一点,再非主流一点么。
袁泉的演技,吴彦祖的国语,完全在一个水平上,袁泉太做作了,打了鸡血一样莫名其妙又闹又疯又神经,完全不知道她在干吗,吴彦祖国语真的是个障碍,当然,没人不爱他吧,换了刘烨演这个角色可能好点儿
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
装13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看完这部影片,我更喜欢袁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