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叶青枫最近两个月,有几部以儿童为主题的院线电影颇值得关注。
外语片当属《何以为家》、《云端之上》等,国语片则以5月31日上映的《花儿与歌声》首当其冲。
作为中国首部儿童音乐电影,《花儿与歌声》中《小池》等多首插曲中的童声仿若天籁,且首首动听,甚是养耳,不过看得出来,导演王蕾等幕后主创明显并不满足于只是拍一部单纯的音乐题材的儿童电影。
换而言之,音乐是片中的一大亮点不假,但让音乐如此打动人心,主要还是因为影片的故事本身足够动人。
本片讲述了一个有关乡村留守儿童的现实主义故事。
因不满被人诬陷偷老师手机,留守儿童大强(刘晨毅饰)愤然离家出走,在郑州偶遇被母亲遗弃的小盲女心明(魏歆惠饰),他毅然将其认做妹妹,并带她回到家乡,一同上学。
后来在支教老师高虹(赵倪僮饰)的帮助下,心明过人的音乐天赋被逐渐开发,最终迎来了人生新希望。
客观而言,城市中的白领及以上阶层中的大多数人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印象是比较模糊、刻板及片面化的,而《花儿与歌声》则试图打破这种印象,向大家呈现一个清晰、生动及较为全面的乡村留守儿童的世界。
所以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仅能“不出所料”地看到这些乡村留守儿童困苦的物质生活,简陋的学习环境,还能“出乎意料”地看到他们细微曲折的心理变化及精神成长。
譬如“手机门”事件,大强之所以会愤然离家出走,一方面固然是任性的少年心性,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因为常年缺少父母陪伴而致使心理变得过于敏感和冲动?
而真正偷拿了手机的那个人,他的动机并非是贪图财物,具体原因暂不剧透,但确实也与乡村留守儿童利用智能手机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络有关,只是真相远比想象中更令人唏嘘。
再譬如范梅和马兰花这两个女同学,同样是留守儿童,亦同样各有不足为外人道的悲伤故事,否则不会一个终日对着夹在书本中50元现金闷闷不乐,一个长时间处于失语状态让人一度误以为她是哑巴。
至于留守儿童阵营的新成员小盲女心明,她之前之所以被母亲遗弃,虽然主要是因为她的眼睛问题,但追本溯源,又何尝不是其亲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来聚少离多感情失和,二来也没能很好地照顾她才导致的多年后这场惊险的遗弃风波呢?
要不是她运气好,邂逅了大强和井盖这两个好心的小男孩,她之后的命运将不堪设想!
而她被大强带回家后,面对奶奶要为她做新衣的举动,她怯怯生生、不喜反悲的异常敏感的状态也是非典型留守儿童的典型表现。
所以,以上这些乡村留守儿童真真令人心疼!
他们年纪尚小,却已过早地尝尽了与亲人生离甚至死别的人间之苦,他们幼小的身体以及稚嫩的心灵所承担与背负的生活之重远超常人想象。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花儿与歌声》一片虽然展现了乡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一系列相关困境与问题,但整体基调并不苦大仇深,相反泪中含笑,温情脉脉,即便生活再不如意,这些孩子们也“给点阳光就灿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因此“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成了此片主题的最佳注脚。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愿每一位在外辛劳奔波的父母都能尽量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孩子;愿这个世上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团圆家庭越来越多!
文:田金双
“留守儿童”是一个很容易令人忧伤的话题,但在导演王蕾、编剧孟宪明的《花儿与歌声》中,朴素唯美的叙事风格多出了几分田园诗意和温暖的味道。
有一次,和朋友喝酒,朋友问“你孤独吗?
”答:“谁不孤独呢?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一面拼命刺探别人的隐私,一面也在努力逃避自己的秘密。
如我一般,看似稀松平常,内心总有一丝小小的伤感挥之不去。
我一直固执地觉得,“中国式家庭”面临着三大问题:即空巢老人、分居夫妻、留守儿童。
许多人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太多无奈,然后彼此分开,再也不见。
我就曾是其中的一员。
在这部根据孟宪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花儿与歌声》中,“花儿与歌声”更像一种与“希望”有关的隐喻。
可是,现实生活中真有希望吗?
也许有,但前提是,只要——你的内心还有一丝光亮。
在《花儿与歌声》中,调皮捣蛋的五年级学生范大强离家出走,想到少林寺学武,这样就可以在打架时不落下风,结果偶然遇到了盲妹妹心明,他将小盲妹带进了学校。
继而新来的高虹老师发现了心明的音乐天赋,让六岁的她担任了学校的领唱。
高虹联系到省城大医院的高明医生,让心明的眼睛有了弱光。
当有了视力的心明第一次看到美丽的校园和被月光浮起的乡野、河岸,一下子理解了奶奶的歌谣,泪水瞬间盈满眼睛。
影片中,关于奶奶并没有太多的解读。
《花儿与歌声》更像一幅与田园或乡村有关的山水画,在留守孩子的世界里,上少林寺可以学会武功,可以不被人欺负,身边的小羊也可以抚慰和陪伴你的灵魂,虽然你有一个清苦的家,但有父母陪着你就是一种幸福。
可是,生活中有着太多伤感和无奈,有时你不得不离开,于是,同学手机丢了,范大强成了那个“偷”手机的人,大强遇到盲妹,尽管身单力薄,也会为了妹妹打架,也会用泥巴刻字做成印章教妹妹写字。
在孩子的世界里,爱是这样简单,和贫富没有半毛钱关系。
许多年前,我家有一只很老的黄狗,还有一只很小的白羊,每天放学后,我都会牵着这只白羊到村外吃草,彼时,一人一狗和一只小白羊,成为温馨的画面。
后来,有一天,小白羊被家人卖掉了。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明晃晃的毒日头下面,一只黄狗静静地站在拦着小贩,不让白羊离开。
多么伤感多么揪心的一刻。
这也成为童年的我内心忧伤的一个片段。
小白羊离开那年,半岁;老狗离开那年,十三岁。
许多年后,长大的我离开乡村,来到了北京,漂来漂去,再也回不去了。
《花儿与歌声》试图从几个留守孩子的视度与观众建立一次沟通,探讨“亲情与陪伴”有关的精神命题。
有时候,所谓成长中的忧伤,更多是一种“陪伴”上的缺失。
世间没有比“陪伴”更长情的告白。
爱情如是,亲情更是如此。
这也是为人父母对孩子无法弥补的亏欠。
可是,时光真会倒留吗?
岁月再也回不去了。
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孩子,如我,静静地站在街上,对着阳光轻轻皱眉的样子,些许忧伤,些许倔强,或许什么都没想。
可是,一切再也回不去了。
很想念他们。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以留守儿童为主题创作的文学作品。
故事以离家出走的五年级学生范大强遇到了盲妹妹心明,他带她走进了学校为开端。
继而新来的高虹老师发现了心明的音乐天赋,让六岁的她担任了学校的领唱。
高虹联系到省城大医院的高明医生,让心明的眼睛有了弱光。
当有了视力的心明第一次看到美丽的校园和被月光浮起的乡野、河岸,一下子理解了奶奶的歌谣,泪水瞬间盈满眼睛。
作品真实描写了留守儿童与乡村老师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动人故事,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和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小事,让我们一步步走进那些远离父母的乡村孩子们的心田。
文/桃妖不是妖最近读《三联》,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说“看虫子打架,才是一个孩子该做的正经事”……大意是说,小小的昆虫,就像雅克·贝汉那部有名的纪录片《微观世界》一样,充满无尽的童趣和天真。
对于孩子来说,那里藏着一片不为人知的昆虫江湖。
能亲近大自然,遛鸟逗狗捉虫子,是多少孩子们梦想中的田园生活。
然而,跟随着《花儿与歌声》这部影片,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农村的孩子身上,却早已不是心中的那派淳朴自在……小村落里依旧风景如画,满眼的翠绿,山坡和羊群,还有穿流而过的小河,夏日里怒放的荷花……可孩子们却成了留守儿童,父母都进城务工去了,村子里留下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在最该撒野的年纪,他们的眼睛里却闪烁着不该有的成熟、懂事和孤独,还有那种对父母的期盼与渴望。
影片中,大强、井盖和眼盲的小妹妹心明,3个人奔跑在下雨的街头,孩子们之间相互依偎,又不得不四处流浪的样子,看得人非常扎心。
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一个温暖的家,更需要爸爸妈妈和亲人们的陪伴。
离开了爸爸妈妈的保护,孩子们眼里的那份成熟,竟然带着生存的心酸和无奈。
你可知道,当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在电话里说,“爸爸,你放心”或者“妈妈,我能行”的时候,他们脸上写满了故作的坚强和渴望吗?
他们多希望,爸爸妈妈可以按照约定的时间回家,他们多希望,团聚的时光能够再延长一点。
因此,这来之不易的短暂幸福,他们格外珍惜。
可是,他们又深深的明白,父母生活的不容易。
孩子的成长,从未如此令人心酸过……犹记得影片里,班上最大的孩子,范梅。
她的课本里,夹着50块钱。
那是爸爸给她的。
她反复的看,神情里都是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因为爸爸妈妈和弟弟都在外面。
她在漆黑的夜里,躲在墙根下抱着自己哭,旧式手机的短信,爸爸发来信息说,不回来了。
范梅,她那么努力的学习,就连老师带着大家唱歌,她都一刻不曾放松。
她最大的渴望,就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啊。
这部电影,《花儿与歌声》,用孩子童真的视角,去触摸这个时代的成长伤痛。
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在父母背井离乡的漂泊之下,显得如此寂寞。
然而,电影的主题,却并非批判,而是带着人性的温度,是演绎真实的生活状态。
电影的主人公范大强,因为找爸爸,意外捡回了目盲的妹妹心明。
虽然,这个小姑娘看不到美丽的世界,可是她的到来,依然让范大强的生活,充满了温暖和阳光。
还有聪慧温柔的支教老师、甘心在这个小村落奉献青春的校长,是他们的大爱,让这些孩子,漂泊的心有了港湾……只是,这份快乐,如果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呢?
作为6岁小娃的妈妈,我太能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不容易,可我更理解孩子内心对爸爸妈妈的那份依恋。
影片5月31日上映。
我想,带女儿一起看《花儿与歌声》是我送给她最好的儿童节礼物吧,也希望在她心里埋下一颗善良、温暖的种子。
电影里那些孩子的歌声,如诗如画,优美动听。
只希望,听到这些歌声的爸爸妈妈们,能再多一些对孩子的牵挂。
马上儿童节了,你能带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点亮他笑容的陪伴啊!
国家发达了,我们也赚钱了,我们同步也要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更加关心和陪伴我们的下一代,更加关爱我们的父母,更加爱护社会,以慈悲的胸怀面对身边的一切。
我想这也是提升国人的“素养”之一吧!
感谢《花儿与歌声》的创作团队[握手]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强]教育下一代的好影片[强][强]忆苦思甜的优秀作品[强][强][强]…………让我们全员动起来,让社会充满更多的“爱”[玫瑰]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北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催生了全球最大的打工群体,也造就了世界上最多的留守儿童。
因为条件所限,很多外出打工者并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在当地上学也不方便,因此,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交给老人照料。
但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关爱。
也需要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尊重。
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他们也非常需要接受美育熏陶,发现和发展自身潜能。
5月31日上映的《花儿与歌声》,就把镜头对准了农村留守儿童,展现了一个音乐创造奇迹的感人故事。
影片由蕾子执导,原著小说作者孟宪明担任编剧。
上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范大强(刘晨毅饰)因与同学产生误会,一气跑到广州,在这里,他巧遇了失明的小姑娘心明(魏歆惠饰)并将她带回老家。
为了让妹妹和正常孩子一样开心成长,大强和奶奶(周金凤饰)用尽了各种办法,支教老师高虹(赵倪僮饰)和校长也给予了很多帮助。
就在高虹老师的音乐课上,心明的心门被打开,她的人生命运也就随之改变了……在这个无数人感慨投胎远比奋斗更重要的年代,如果出生在贫困家庭,还天生就是盲人,那这一辈子注定要暗无天日?
在这个无数人争相涌向一线城市的年代,如果支教捞不到名利,很多人当然只愿意下下表面功夫。
但高虹,却把这些山村孩子,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般。
她会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她会想办法让孩子与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会千方百计改善他们的学习条件,她会走十几里山路去做家访。
更重要的是,她不光传授孩子们知识,还用积极向上的快乐情绪感染他们,用音乐帮他们提升素质,用新美育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一生。
而她在乡村小学显得大胆超前的举措,不仅让所有孩子受益匪浅,更完全改变了一个小姑娘的生活轨迹。
音乐是一门无比神奇的艺术,全世界的儿童,不管学的是什么语言,在好莱坞或印度电影歌曲伴奏下,一定都能开心起舞。
《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需要改变的是一群顽劣不化的“问题儿童”,而本片中,高虹老师只是想培养和熏陶山村孩子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但没有想到的是,心明却有着特别突出的音乐潜质。
真是应了那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还能给你打开一扇窗。
可是,如果心明的眼睛能治好,那她的未来,不才算是真正的光明吗?
影片剧情高潮的处理方式,无疑能感动更多的观众。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花儿与歌声》的表现形式却不乏浪漫。
它丝毫没有哭穷卖惨的倾向,没有明褒暗讽的作派,没有自暴自弃的气息,而是用乐天自信的精神风貌,展示出乡村孩子的善良、纯朴与不易,支教老师的敬业、聪慧和执着。
片中几首歌曲的选择颇见功力,曲调绵长悠远,朗朗上口,演唱难度也不大,很适合小朋友们。
配合他们稚嫩但纯真的面容,这样清澈的歌声,才能洗涤我们的心灵;这样质朴的演唱,才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年轻导演蕾子的镜头语言运用纯熟,摄影机下,农村空旷高远的天空,曲径通幽的小路,峰峦叠嶂的山谷,清澈见底的荷塘,与大都市光怪陆离的高层建筑形成了鲜明反差,也让大都市的孩子,对农村有了新的、不一样的理解。
电影圈的人都知道,孩子、动物和水的戏份是最难拍的,而《花儿与歌声》中大量启用了小演员,很多还是“素人”,他们却以自己本色质朴的表演,让影片显得自然亲切,又真实感人。
范大强初看是个桀骜不驯的问题儿童,一不开心就扔下失明的奶奶离家出走。
但在他倔强的外表之下,也有一颗细腻的心。
他为妹妹制作盲杖,烧制泥字,带她去野外听风景的情节,处处透着温暖和关爱。
当他知道妹妹的眼睛有可能复明时,更是想尽一切方法去筹钱。
饰演心明的小女孩更不容易,她不但要扮演盲人,还要展示出对命运的不屈,对世界的热爱,对音乐的敏感,这对一个六岁孩子显然要求很高,幸运的是,在导演的调教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她完成得很好,真的就像个小天使。
她和小羊的情谊,更构成了影片中一大催泪元素。
而饰演高虹、奶奶和校长的演员,也做到了恰如其分,不着痕迹的表演,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很多光彩,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间大爱。
其实很多父母因为忙于工作,一定程度上也让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在国际家庭陪伴日之际,这样一部影片来得可谓恰逢其时。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掉下了眼泪,可能是因为已为人父母,电影里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但生活的环境和遭遇有着天壤之别,当下的农村,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为了改善生活基本都选择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的儿童在农村留守,他们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都成了一个巨大的现实课题。
这部电影,会让成年观众反省自己并深知陪伴孩子的重要;它也会让城市里的孩子看到另一种成长,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视角与农村同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具象的对比,而这种巨大的差异会让孩子倍感珍惜、懂得感恩、激励成长。
为人父母,除了赚钱更加重要的是对孩子们的陪伴,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和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会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虽然笔者北漂纵使生活成本巨大也一定要让孩子在我的身边逐渐长大。
无论心智,还是见识,让孩子全方位的得到健全的关爱与成长。
毫无疑问,《花儿与歌声》是一部聚焦农村留守儿童的电影,笔者认为它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乡村教师、重男轻女……电影的关注点很多,每一个点既具象又典型,似乎在向社会发出一阵阵呼吁,当然这部电影并不满是悲苦情绪,它在传递的一种改变、关爱、温暖,它传递这人间的真善美。
新时代的农村留守儿童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社会的关爱让他们依然能有阳光般的生活。
你能想象一万块钱能难倒农村人么,你能想象农村孩子为了能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视频通话而偷老师手机么?
越是看到这些,观众可能会越是觉得震撼,观众会认为城市里的孩子都生活在天堂,越是这样,内心的感动就会升腾,会心疼电影里的那些孩子,会想着能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当听到心明清澈的歌声,你会落泪。
离家出走的范大强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盲妹妹心明,这是上帝的回馈,当他们回到家乡、走进学校,并逐步重燃生活信心,是老师、乡亲们、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使然。
蓝天、白云、绿绿的田野,美丽的乡村,是这部电影的主画面,这也象征着一种希望、一种向往。
通过一幕幕描写了留守儿童与乡村老师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动人故事,让观众一步步走进那些远离父母的乡村孩子的心田,让观众因歌声而陷入感动与思考。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电影《花儿与歌声》都是一部现实意义巨大的作品,它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实描写了留守儿童兄妹之间真挚情感和动人故事。
通过展现了那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精神成长,赞美那些善良的人们和有爱的社会。
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步不再因生活而分离么?
这样的电影该被更多的人看到,当下的电影市场不该只有超级英雄、都市偶像、浪漫爱情,还需要有像《花儿与歌声》这样讴歌新时代、展现真善美、极具现实意义的电影。
人很容易被自己的心血和精力打动,而忘记了去客观看待自己的创作是否真正好。
讲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少多少真的是一件很蠢的事,谁的创作过程不辛苦?
这让我想起当时我会觉得自己的东西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看到自己付出了很多,亲力亲为这么多事,太不容易了。
我太想强调这额外的付出,太想让每一个人都看到这些不容易了。
在不断的自我美化之后,它的一般变成了好,它的好甚至变成完美。
所以不得不承认,在创作这件事情上,自我感动是原罪。
画面唯美,天籁之音,小演员演的惟妙惟肖,故事情节虽然没有大起大落,但是很感人,整个电影,尤其是当哥哥大强为了让妹妹的眼睛👀能重见光明,把家里最值钱的也是最心爱的两只小羊卖给了别人时,那只老羊发出的叫声,大强的依依不舍,让人心痛,把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反映留守儿童的电影,这些年已经很难看到像这部让人心动的影片了,真心希望每个家长带着孩子观看一次,让我们的孩子对待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儿童节带孩子看什么电影,似乎成为了每一位家长心中不好抉择的难题。
因为目前电影市场上真正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看的电影并不多。
有些动画电影过于低幼,很多大孩子和家长都会不屑于看;有些主打亲情的电影,大多数孩子们可能又看不懂。
而适合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看的电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电影《花儿与歌声》从留守儿童的视角亲身做了示范。
电影《花儿与歌声》是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制作的,这部电影作品也获得了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荣誉。
这部电影作品的创作是来源于河南作家孟宪明的长篇同名小说,是真正聚焦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学作品。
从这些背景中我们看出这部电影所要传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正向的,尤其是适合城市里的家长带上孩子一起看,看看留守儿童们是如何度过艰难的日子,既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珍惜,又能与其他小朋友共情,了解到“陪伴”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故事开始,是离家出走的五年级学生范大强,偶遇到了自己的盲妹妹心明,他赶紧把盲妹妹带回了家,因为妹妹看不见,所以哥哥大强一直试图给妹妹讲述美丽的景色,描绘他眼中的世界;并且大强还把妹妹带到了学校,因为眼睛看不见,她遭到了同学的嘲笑,但却意外的被支教老师发现了她唱歌的天赋。
的确,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的宠儿,他们各有各的可爱,各有各的天赋,虽然心明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的心是善良的,她有要好的朋友,她对世界充满幻想,她也有自己的理想,那便是“我要唱歌”。
谁说农村的孩子就不能有梦想呢?
即便父母不再身旁,孩子依然是在一天天变长大、变懂事,他们最需要是就是有人走入他们的世界。
留守儿童们因为父母们都不在身旁,所以鲜少真的有人跟他们沟通,留在村里照看孩子的老人大多也没办法与孩子进行太多思想上的交流了,这时候,支教老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片中的孩子们,遇到了好老师。
高虹老师不仅长得漂亮,心地又善良,她每天除了教会孩子们知识,更多的时候她都在观察这群孩子,哪个孩子不开心了?
家里遭遇了困哪?
比如片中那个“被偷手机”的孩子为什么拿着老师的手机等等,一系列细枝末节的小事都被高虹一一找到了答案。
此时的老师就像孩子们的父母一样,陪伴着他们,才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让观众同情故事中的主人公,而是从始至终传递出“陪伴”这个概念,并且影片的幕后创作者希望5月31日能够成为“家庭陪伴日”,就在儿童节前夕,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家长们,能否抽时间陪陪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询问孩子的梦想,与他们一起对抗生活中的难题,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部留守儿童主题的电影作品,不浮于表面,真正的把故事讲述的有深度又有温度,《花儿与歌声》的确值得一看。
非常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
非常好的片子,带小朋友去看了,很感人,适合带小朋友去看看
好看好看,出乎意料,洗眼睛洗心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它反映了农村孩子的真实生活,这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应该把这些事情提升到一个高度,引起社会的重视,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是一个很好的影片!立意很高!
对儿童非常有启发的影片
非常好看的一部儿童电影,反应了留守儿童在家有多么的艰难困苦,现在城市的小孩有几个能吃得了这种苦啊!
影片清新淡雅,纯朴自然,情节感人!
非常感人 是为数不多的留守儿童题材
整部电影,以朴实而有诗意的画面,讲述了一段暖心感人的故事,葱郁秀美的村庄,孩子们恬静乐观的笑容,沁人心肺的纯净歌声,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温暖又治愈通过组织观影,家长们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孩子观看的影片,让城市的孩子珍惜和父母一起的幸福生活,很有教育意义
看这个影片要准备好纸巾啊,片中孩子的无家可归,留宿街头,差点被人贩子拐卖,还好被哥哥带回了老家,一个天生盲眼的女孩,在贫困的山区,唯一的学校,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非常值得城里的孩子去观影,对心灵是一次非常好的洗礼,强烈推荐啊。
关爱家庭!关爱留守儿童!!
一部很好的片。感情丰富。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家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里成长和生活。开场叛逆期小男孩因为缺乏爱,辍学离家出走。在出走路上遇到一个无人要的盲女小妹妹,小男孩带着小妹妹在身边。为了生存。捡垃圾为生。为了满足小妹妹想要有一个家。才带着小妹妹回家。上学读书,帮助小妹妹融入学校氛围。整个故事既有农村留守孩子生活及心里成长,也有他们的欢乐。农村支教教师再难也要让孩子有歌声与微笑。还有中国最美的田园风光。很值得一看的。
这样的儿童电影太有意义了,太感动😹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
非常感人的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片子,内容清新自然、表现手法也是唯美而真实,不失为一部可供父母孩子共同观看并回味的好片,非常值得推荐!
多关爱留守儿童
故事很感人,小演员们表演很真实。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7分,情感动人,表演弱,乡村景色美,几首原创歌曲贴合氛围。最近多出几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片子(蜻蜓少年、米花之味、花儿与歌声),能感觉到国家政策调整的意思。
太感动了!让我流了好多眼泪!我们要关心留守儿童!
孩子观影后,深受感染,很感动哭了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一定要看这部电影,了解生活在另一个地方的孩子们生活状态,才会懂得珍惜!生活中不是处处阳光明媚,也有艰辛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