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美色杀人狂,美国杀人狂,美国狂人,美国狂魔,美国精神病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贾斯汀·塞洛克斯,乔什·卢卡斯,比尔·萨奇,科洛·塞维尼,瑞茜·威瑟斯彭,萨曼莎·玛西丝,马特·罗斯,杰瑞德·莱托,威廉·达福,卡拉·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西班牙语,粤语年份:2000

《美国精神病人》剧照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7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8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9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0

《美国精神病人》剧情介绍

美国精神病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帕特里克·贝特曼(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他身份使得调查这一系列罪案的警官从未把他列为嫌疑对象,而另外一名同样嗜血的杀人狂却想作下一件更为血腥的案子,成为真正的杀手之王。贝特曼的双重性格让他终日忙碌。然而罪恶终是无法掩盖,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贝特曼会被抓住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烈日长虹神风刀混沌之子海盗的遗产低于零度风华往事完美音调2天亮之前不做爱情傻子布局美国奇才摔跤手实习医生格蕾第四季璀璨帝国第一季老班主吉尔莫女孩第七季奇异世界雷霆出击:傀儡游戏我们并非国王之子刀剑神域ExtraEdition下一站再爱你收集鸟类人间人狗对对碰超级工程拉布雷亚第三季新奇士家族云海玉弓缘狩火之王第二季阿尔法战士第二季好日子

《美国精神病人》长篇影评

 1 ) Who care.

毁灭与杀戮为人之本能,Bateman并非有着分裂的人格,不过在用面具粉饰真实的恶。

自负、善妒、暴戾以及自我膨胀,当灵魂low到无法也无需救赎时,只能以恶养恶——在Bateman看来,杀些无关紧要的人(流浪汉、妓女、野模),总比撕裂面具做个嗜血狂魔来得有益,所以他放过了秘书,甩了未婚妻。

他杀了20甚至40人(按照他给律师的留言),却只有Paul的失踪引起警察注意,普通人的凭空消失似乎无足轻重,正如精英同伴们对片尾电视中里根讲话的评价,“瞧他道貌岸然的样子,实际上心里..............”——实际上心里他妈的无所谓嘛看此片想到1.《一级恐惧》结尾,成功脱罪的诺顿说“其实根本没有阿伦“(潜台词其实一直都是那个恶魔罗伊)2.《金瓶梅》里描绘的时代风貌,冷漠、浮躁、混乱。

But who care?

 2 ) Black Metal Loves American Psychos

和看Vannila Sky一样,本来以为是个情节很普通的好莱坞商业片,就冲着Bale和Leto看看,没想到到最后突然峰回路转,来了个令人措手不及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结尾。

其实题材还是不错的,原作应该也很棒,只是导演在表现上还欠点火候,最终拍出来有点不伦不类,要是让Lynch来拍肯定好的多,何况片中还有他的御用演员Justin Theroux。

另外Bale同学在这部戏里的表演真不错,日后终于从Bateman修成了Batman。

到底Bateman杀没杀人片中没有给出明确答复,网上看到这么一段理解挺有意思: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

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

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

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

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

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

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我自己是倾向于虚幻派的,他的YY在本子里用笔表现了出来,这样也更对应了片名里的Psycho,我甚至觉得这部戏真实的部分只是从头到尾一帮中产阶级空虚男人在一个又一个餐厅里扯淡订位,一切就像餐厅本身一样井然有序,最近这类片子看多了说..其实我是想要说,继上次在落水狗里听到了Nargaroth的采样后,American Psycho看到最后又听到了一段熟悉的独白,Shining在05年的专辑IV - The Errie Cold的最后一首歌Claws Of Perdition的结尾处采样了Bale这段独白,难怪我想这帮瑞典人怎么英语说的这么标准。

另,这张海报上的Bale真像MahonePS:这电影在黑金属界还真有影响力,他们的美国老乡Krieg在04年还专门发表了一张名位Patrick Bateman的EP,这是一张即兴创作的唱片,唱片的内页写着,这张概念唱片的录制之前没有任何排练和具体的创作,也没有歌名,只用I,II,III ,IV,V标明,中间穿插了一些电影里的对白,不知道Shining此举是不是受到了Krieg的影响。

 3 ) 我们都是“美国精神病人”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我们在各自的圈子内尽量表现地光鲜亮丽,口口声声说着“反对歧视”“人人平等”之类的话,却并非发自内心,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档次”,为了让人们更加佩服自己的精神层次。

正如片中开头贝特曼向同事讲述自己的观点:人人平等、人道主义等等,仅仅是为了突显自己的思想境界之高而已

我们在各自的圈子内不动声色地暗暗竞争,相互比拼。

平常称兄道弟的朋友,只要有一天超越了自己,我们就会立马转变态度,嫉妒甚至憎恨他们。

哪怕只是一张卡片的成色比自自己好。

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现象,最终会变得病态扭曲,最终将我们变成下一个“美国精神病人”,将斧头砍向身边的Paul Allen片中的贝特曼,一遍又一遍地在不同场合向人们提起自己独特的“音乐品味”,甚至在开银pa前也向服务人员暗示自己听的音乐有多前卫。

生活中,我们不也正是一直向人们吹嘘自己的独特,“混冷圈”也成了表现自己鹤立鸡群的标配。

但实际上,我们只是为了表现而去了解,只要别人问得更深一点,我们便会尴尬地哑口无言

只要你表面光鲜亮丽,就没人会在意你内心的不堪。

这不正讽刺了圈内社交,人们宁愿花一天阿谀奉承你,也不愿花一分钟倾听你的心声。

哪怕你是一个精神病,只要你拥有权利、金钱、地位或者声誉,人们就永远不会质疑你。

就像最后,贝特曼承认了自己是凶手,却没人相信他,或者说在意他最后,电影中的剧情,有贝特曼臆想的成分,也不正对应着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脑中一遍又一遍地将讨厌的人大卸八块吗。

虽说这是一部讽刺上层社会的电影,但放到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对现实的一种演绎呢?

 4 ) BIG BIG BIG BIG BIG MACHINE

在老布什当总统的时候,纽约城里的27岁华尔街中游小鱼就已经开始住上花园别墅,用上顶级橱柜,并遭受不同程度抑郁症折磨了。

这让中国人觉得就连装病态都会赶不上资本主义的步伐。

而事实上就是这样的,不过这都属于流行文化的边缘概念了,和今天想说的事儿根本不沾边。

去了一个hou大公司有一件事儿是我一直想跟别人说的,跟很多不同的人说了很多次,因为我想知道不同的人关于这件事儿的反应,事实上,绝大部分人根本就没反应,另一个新话题从头开始。

部门里面经常会有一些人消失掉,你总要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知道他们已经辞职,或许是决定歇了,或许是另谋高就。

但对他们的去向你最好不要问,如果问了,就成了异端,打破了一些默认的规则。

可那些人就凭空消失了,跟他一起合作的其他人工作也自行调整,没有任何波澜。

如果那些人没有另谋高就,而是死在了这个空气肮脏城市中某个门牌号清晰的公寓里面身首异处,这就是American Psycho的故事了。

当探长第一次在办公室里面询问PA的时候,PA很投入的描述了一个人凭空消失掉的感觉“the city opens up and swallow it”。

无疑这是他在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感觉,如果没有那张完美的脸,这句话足以算是一种求助。

这个城市吞掉了一个人,但只有你一个小小的探长四处打听,没有证据,更没有人相信那个人真的已经死了。

而整个故事都是这样,根本就找不到控辩双方。

歇斯底里,毫无缘由的状态下,一切事情居然都按照摸不到的规律稳步前进。

PA被逼疯的缘由之一,就是所有人的共同奋进下奏响的欢乐颂。

夸张的地方是他肆无忌惮的杀人场面,没有紧密部署,没有谨小慎微,脑子一热就怕别人找不到证据把自己推向电椅。

但仍旧没有人找他大麻烦,一把小枪也能将警车轰上天。

如果有人来指责他,如果有人佯装目击证人,这都能让他的心理找到一丝慰藉,证明这个城市里面还有人,可就像那个没能逃走的女孩敲遍整栋大楼没人应门一样,真的没有人能救她,更没有人能拦下凶手,因为根本就没有人。

荒诞的结局很应景,房地产商显然比杀人凶手更黑心。

中介老女人跟PA说,我根本就没在纽约时报上等过消息,你最好赶紧离开,别给自己找麻烦,永远都不要回来。

而这个时候,不能得到惩罚最终将PA彻底打败了。

对于我同事的离职我可以给出另一个解释,就是离职的人职位比我高,我们之间没有业务相交,因此没有人有义务跟我汇报,并且,他不是公司的高层,没有必要因为离职而给整个公司发邮件,里面写满了自己对于公司的眷恋和美好憧憬,因此,种种原因决定我将与此消息无缘。

这是符合逻辑的,无数符合逻辑的理由支撑着bus men或是subway men一天天的继续下去。

“哦,我就快有孩子了,那将是一个好莱坞的美好结局故事,《玛丽和我》将支撑我继续生活下去,谁会去看American Psycho 呢。

”但我永远坚信这是比卡内基更适合人类学习的东西,我说的是American Psycho ,当然,我也将他们简化为一种简单的逻辑一边时时运用在真实生活之中。

你必须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不能因为受到伤害而立马改变,轻易的心理失衡要认真对待,因为那将是你向“不情愿”妥协的开始。

有没有想过成年人比儿童的同质化要迅猛?

因为这个城市所给你过度的生存能力已经将你推到了生活之外,简单的说,过别人的日子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还是醒醒吧。

最后一点是最近在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我。

说实话,其实我说不好,只不过是没有过于着急的弄明白这个问题,或者说有一份比较高的公积金让我相信今后或许会有用,这是实话。

至于发展,至于什么前途,这都是太飘的话,就像是在一个皮包公司里面被许诺等公司上市之后你可以拿到期权年年分红,不用工作就能理所应当的花别人的钱度日,这样的话,听了之后不恶心就已经不错了,如果认真那真是白活了。

而我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安心的被选择。

可能有很多人相信自我奋斗实现价值,但我不信,无数独立个体放在一个共同环境下完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愿望,说出来鬼都不信。

我做我可以做的,实现我可以实现的,让莫名其妙的是非对错都留给那些愿意将自己扔进量子物理的人们,也许他们会在一腔鸡血的支持下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

还有一个再实在不过的原因,明天的薪水对我来说真的tmd很重要。

但我愿意被最后扔出去,看看那时一切究竟是什么样子。

那些已经有了鸡血的人们我祝他们健康。

 5 ) 关于真实性的几点看法

1.“paul的房间” 网友Bill已经做出了解释,或许是他的家人发现了家中的尸体和残骸,误以为paul负罪潜逃,而做出的掩盖罪行的行为。

所以当那个女人看到Bateman的时候反应才会如此谨慎敏感,试想当一个打算出租房屋的房东看到一个西装笔挺的房客(即便他看上去有点慌张),会匆忙地将他赶走吗。

当Bateman说,我在找paul allen的家。

正常的回答应该是,你找错了,然后微笑地请他出门。

而不是用下套的方式(TIME广告)来套取他来这里的真实意图。

如果你要解释说那是房东出于防范心理,怕贼惦记似乎也说得通,但你要知道这间房子如今只是一个待出租的毛坯,至于如此小题大做吗?

显然是心里有鬼。

2.律师的对话Bateman在被追捕的那晚打电话给他的律师坦诚了自己的罪行,但最后一句话是暧昧不清的“you know,keep your eyes”,有没有可能律师把这句话误以为Bateman是请求他帮他掩盖罪行呢。

作为一个在华尔街身经百战的律师,他也许早在各种金融要案以及重大丑闻中练就了一身随时随地灵活变通的好本领,为了雇主的利益违背良心使点小聪明也是极有可能的。

那天在酒吧里,或许他一眼就看出Bateman已经精神崩溃,甚至可能在无法自制的情况下当场说出真相。

以求保护他的雇主,当场劝说可能效果欠佳,为了尽量不引人主意,律师将计就计使了一招迷魂计,故意将Bateman认错,以玩笑置之,并且委婉的告诉他,没有人会认为他能杀人。

说在london遇到了paul,也是告诉他,我已经帮你做好了不在场证据。

当然还有一种更疯狂的解释,律师或许真的将Bateman认错。

让我们留心一下影片中到底出现了多少次“认错”的桥段。

paul将Bateman认错,被Bateman枪杀的保安也将Bateman认错,在警官调查的口供中,在london有人被认错为paul一次,Bateman莫名其妙多了一个不在场证据,可以被当做又一次认错。

即便是在影片一开始,Bateman和他的朋友们就当场将robinson和paul allen搅混。

所以律师将Bateman认错,甚至把他在london碰见的那个和paul很像的人误认为是paul都是有可能的。

这就是华尔街,每个人看起来都一模一样。

3.如果之前的杀人片段都是真实的,那么影片最后传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更好的成立。

且看Bateman最后的独白——“再没有什么障碍需要逾越了,所有桀骜不驯,精神错乱,作奸犯科者的不安,我的罪行造成的伤害,以及我对这些的漠视都被成功逾越了”我的英语不够好,所以对照的是中文字幕的翻译,读解上可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

但就我现在的理解来看,这里的“逾越”应该指的是“跨越”,“掩盖”。

所有的罪行和不安都被一股不受控制的力量掩盖了(甚至不需要Bateman出面),这种力量恰好来自于每个人潜在的阴暗心理,他们不知不觉的在相互作用,隐藏残酷事实。

这一点让Bateman感到深深的无助和恐惧。

在他的背后,远远有一股比直接暴力更加强大,危险的负面力量。

(结尾提到了最善于说谎与掩盖的电视传媒)“我的痛苦恒久而深切,我不希望世界为任何人变得更好,不希望谁能幸免。

可即使我坦言相陈,我依然没有得到纾解,我无法逃脱我的罪罚,也不能再深刻地认识自我……这份自白也显得毫无意义”前半句可以看做是Bateman的自我忏悔,或许他一直以来都承受着暴力和理性间的撕扯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对秘书下手的那一段)。

他希望通过坦诚罪行得到解脱,来认清自己恶魔的面孔,但当他鼓起勇气这么做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对于一切根本无能为力,犯下的罪行随时可能会变成虚构,邪恶如此轻易地被空气中的诸位帮凶所深埋。

这无疑是一个冷酷的反讽,他永远无法再进一步的面对自己了,“This is not Exit”,Bateman的身后没有出口,他无法回头,无法洗清罪恶,无法面对良心,也无法得到救赎,唯一的出口已经被这个充斥着暴力与谎言的残酷现实牢牢堵住,变成了罪恶的温床。

American Psycho,病的是整个现代社会。

如果你觉得以上解释把我们的主人公想象的过于善良和温和,不要紧,再且从反面进行理解。

Bateman的谈话中曾出现过一个美国的连环杀人狂,言谈中流露出对那人的欣赏与崇拜。

假设Bateman希望效法前辈,借自己犯下的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来享誉世界,满足虚荣,也是可以成立的。

但同样杯具的是,他还是没有料到自己的赫赫战功突然间就被洗得一干二净,想找都找不回来,此刻他就算满世界大喊我是杀手抓我吧,估计大家也只能当傻瓜看,当笑话听了。

这无疑也是另一种黑色幽默。

4.我坚决不认为导演会愚蠢的用102分钟的分钟编造一个可笑的谎言。

如果是这样,那之前一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编织都失去了意义,最后的独白也没有了力量。

就像科幻故事里最差的万金油结尾就是,喔,原来我做了一个梦。

补充:片中有一些逻辑上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地方,如提款机上的古怪提示,Bateman不断吃药,笔记本上的涂鸦,都足以让人产生所有情节皆是虚构与妄想的感觉。

如果这些地方能做的再明确一点,避免无谓的歧义,个人感觉效果会更好。

反之,如果一切真的只是Bateman的假想,或者导演故意想造成这种半真半假的效果的话,这部影片我只能给一颗星到两颗星。

 6 ) 不再作为整体的身体

高度文明化甚至越发畸形的人对身体做着精细的规划,《美国精神病人》在开头就完整展示了男主对身体的要求和改造,在电影中,男主陈述自己的护肤用品,这些充满“科技感”的物品塑造着现代精英的物质实体,身体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而是被现代技术分割成一个又一个部分——这确实有利于精准实现良好效果,但同时也便于被控制。

对身体的保养和规划甚至控制使得身体变化的速度减慢,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危险,也越来越缺少兴奋,而“兴奋”以另外一种形式积极活跃——内驱力和激情被内化,就像埃利亚斯所提出来的,“战场却..移进了..驱力,激情,它们不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直接展现,却往往在个体内部展开抗争,对抗自身负责监管的部分,其暴烈程度丝毫不减”。

《美国精神病人》男主的状态或许与此契合,但是我仍然要说的,男主内心因为认同和焦虑生发的激烈斗争同样反过来作用在身体上面。

一个人不停地维持“个体生命”,维持单子化的身体,另外一个效果就是造成个体和他人之间的疏离,男主的种种罪行正是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不和谐,个体于是成为一种物质机器而非实在主体。

(ps 我什么时候能看到这张图不笑) 老美爱撸猪的爱好一直没变hh

 7 ) 听我说几句,都是真的

看了很多影评,我觉得是杀了的。

假设没有杀人,那这部片子就是真的无聊,甚至让我没有去细品的欲望,就跟垃圾国产鬼片一样,过程看不懂,想半天觉得奇怪,结果结局就是主人公醒来,原来一切都是一场梦呀(真的想呕。。

)争议恰巧就在于如果是杀了人的,影片里又有很多解释不通的东西,如恍然变样的杀人公寓,Bateman一枪一个爆头还能打爆警车的枪法,ATM上出现的文字都在让观众去认为他真的是精神病,这全是臆想。

大家都能感受到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就是美国社会的病态。

重复出现的认错人,晒名片看的是质地和设计,对高级餐厅多洗牙的追捧,都是明示社会所有人都满不在乎人。

所以,他可以堂而皇之地套袋走出大楼,看门的看都不看一眼,塞进出租车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认识的人,然而他问的是:“你的旅行袋是哪儿买的?

”这已经是相当明显的明示nobody care的意思了。

包括扔电锯楼道杀人那一段,半夜这么大动静,一个人没有,我觉得这也是故意的,作用一是让观众认为这是幻想,在Bateman的幻想里是没其他人的,二是真的其他住户即便是半夜惊醒了听见外面有女人求救也当作没听见。

ATM机开始一系列失控,这一段是精神病论的铁证,因为不合乎情理,但除了AMT机上的文字,我觉得都反而是符合前面的铺垫的,神乎奇技的枪法和打爆警车并非不可能(他不可思议的看了看拿枪的手),被他一枪爆头的保安认错了他,去公司的样子满头大汗惊慌失措签名,然而看门的只是看着自己的报纸。

藏尸公寓变了个样,他直接去开藏尸体的那个房间门,然后老妇暗示性的问他:“你看了纽约时报吗?

”包括说:“建议你离开,别回来",很显然老妇绝对是知情的,并且也证明了Bateman不是精神病,如果是精神病,不会有这样意味深长的对话,合理的推论是这是Paul的家人,发现Paul的这处房子藏了很多尸体,加上Paul失踪,于是帮其处理了尸体。

律师这一段,律师认为Bateman在开玩笑,还认真地说自己在LONDON见到了Paul,是在为他辩护,因为电话里Bateman说:Keep your eyes open (留点意),可能让律师以为雇主想让他想办法解决。

是的,律师听到雇主说自己是杀人狂魔后,一点儿不在意,还为其打掩护。

最关键的应该是Bateman的忏悔和自白,在经历这一切之后他感到他的罪恶感没有被释放,他的忏悔和坦白也没有得到解脱,因为他莫名其妙的脱罪了,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帮他抹去了罪迹,就是American psycho,病态的社会。

假设一切都是假的,全是幻想,那最后几分钟的自我解剖都成了空谈,这将使得这部电影变成烂片,做成像要禁闭岛,致命ID那样的精神病人电影,却结尾没有明示他是精神病人或者病史?

假设一切都是真的,那最后的自白才算是高潮发人深省。

可惜的是偏偏虚假和真实都有疑点,或许是制作方就是想做成这样模棱两可的样子,让观众去选择。

我却觉得这种开放式结局反而给电影减分,因为我觉得一切都是真实的,才显得可怕,才能说明美国精神病人就是美国。

我更愿意把那些不合乎情理的部分当作剧情需要的夸大作用和迷惑观众的作用,比如ATM上的字,爆车枪法等等,这些部分让大家出现了做选择,这是真的吗?

做个什么选择,就等于你看了部什么电影。

选择是真的,那就是一部很多黑色幽默的沉重犯罪电影,Bateman无法救赎自己选择是假的,那就是一部没清晰交代完全的垃圾开放式结局精神病人电影,类如搏击俱乐部,禁闭岛,致命ID都会交代让观众安心,是的,他是精神病。

 8 ) 假象中的真相

看完之后由于不确定自己的推测,特意查看了一下影评,发现对真相的推理主要分为虚幻派和真实派,要么就是认为男主所犯的罪全都是真的,要不就是认为全都存在于男主的想象之中。

可是,我的想法是这样的,男主其实只杀了Paul Allen和最开始的那个流浪汉。

分析如下因为整部电影都是从男主自述的角度展开的,也就是说,观众所见未必真实。

从其他角色对Bateman的评价中可知,他胆小瘦弱,因此男主男主眼中的事情很有可能是严重化的。

所以,他杀了Paul之后,留下的那些血迹,很有可能只是男主自己觉得可能留下了的。

从之前男主杀人的场景可以看见,他在Paul坐的椅子及周围都有铺东西防止血液喷溅或留下痕迹,甚至在杀人之前还穿上了雨衣。

这说明,男主或许是出于强迫症、洁癖,或许是出于反侦查的考虑,但是总之,男主是非常谨慎小心的。

既然杀人之前能够做好准备,杀人之后就不会直接把尸体装进睡袋里,导致拖行下楼的时候一路留下血迹。

可以猜测,男主应该会用雨衣或是塑料布之类包裹尸体之后再进行抛尸的。

说到小心谨慎,可以看见,后来男主的多次“杀人”都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这也是我觉得后来的凶杀不存在的原因之一。

男主杀死金发妓女事件是我做出凶杀不存在这一推理的关键。

妓女夺门而逃之后,疯狂拍打每一扇房门,然后却一直没有人出现,而此前曾经交待,Paul的家是面朝公园,房价高昂的高档公寓,可以想象,这样的大楼,入住率不可能那么低。

而从后来,男主和女友提出分手的时候,女主的哭泣质问引来食客们的围观这一场景看来,电影中对于群众角色的设定,应该是好事八卦,而非漠不关心。

再加上,男主看着妓女被电锯切死之后,画面一下子转到了男主和女友共同进餐时画的画。

我认为,这应该是男主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压抑,痛苦,难以应对的时候就逃入自己想象的空间之中。

其他凶杀案也是一样。

警官去找男主的时候,男主的桌上放着耳机和杂志,说明男主根本没有在工作,而他交待给秘书的工作也都是几点钟和某人在某餐厅吃饭之类的事情。

所以,我猜测,男主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

同事们的业绩比自己高,令他感到痛苦,再加上上班时间无事可做的空虚,男主于是一直徜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强壮,果断决绝,冷酷无情,还受女人们的青睐。

还有一点就是,男主最后犯了那么大的事,连直升机都出动了,电视里面怎么可能不播出呢?

那些无聊到要比谁的名片漂亮一点的人,怎么可能不讨论呢?

此外,真实派推理的依据,主要侧重在后来男主在Paul Allen家中和房东太太对话的场景。

我认为,Paul的家人确实发现Paul失踪,但是他们并无意找他。

一方面,周围人对于他的失踪,普遍的想法都是他欠债了或者惹上了麻烦,到伦敦避风头去了,那么他的家人很有可能怀有不想惹麻烦到自己身上的想法(整部电影中,没有出现过任何合影的照片,说明电影对于亲人的设定应该是亲情冷漠)房东有可能,将男主当做来讨债的一个朋友,因此撒谎,赶走男主。

至于我为什么坚定的认为,男主真的杀了Paul Allen,是因为我觉得前来调查的警探是真实存在的。

以男主的性格看来,他不会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设置一个那样的角色。

最后的案件中,男主想象世界里的警察相当无能,完全无法和男主自己匹敌,好像只是一些男主为了体验一下刺激的警匪枪战戏码而设置的NPC,所以。

而最初被杀的流浪汉。

没什么具体依据,就只是从心理的角度推测。

男主应该是杀了他之后,被激发起了杀人的欲望和勇气,才去杀的Paul。

杀死Paul之后受到了警探的调查,使得男主只剩下杀人的欲望却没有勇气再作案。

第一篇豆瓣影评(因为电影三观不太正,不想把影评写在微博或朋友圈),语言略混乱。

 9 ) 百万美金堆砌出的孤独

现在一打开豆瓣或者别的网站,任何网站的首页都是一堆的消费刺激,有的贩卖吃穿用度就有贩卖学习娱乐的,总之一切都可以是商品,商业经济真的像一只无尽的手诱惑着人性,分分钟逼迫人释放购买的欲望。

美国早在千禧年之初就已经消费铺满了整个社会,派特里克的护肤品,派特里克的桌椅房间,派特里克的西服,派特里克的画和名片,极尽奢华昂贵,然而这都比不上他源源不绝的自由,随意迟到随意安排随意拒绝的时间,随意侮辱随意讽刺随意进行性行为,一生下来就拥有了平民可望不可即而中产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一切,他反而成了一个空虚的躯壳,原来有钱的自由也是另一种重复。

一个公司里的男人都是用价格不菲的西装包装每天锻炼时间比上班时间还长而成的精美肉体,一眼望去全是眉眼精致皮肤光滑气质脱俗的美男子。

他们唯一统一的时刻是纠结晚餐的定位以及比美,聊到世界经济的时候会说自己都觉得可笑的空话套话,自己没有在讲,其余人也没有在听,包括话题的发起者。

话题发起者比起话题明显与派特里克的未婚妻调情更令他感兴趣。

这样的环境,派特里克聊起自己喜欢的音乐真是怪异又神经啊,放在别的影片里他一定是个纯情与众不同的文艺富二代,需要一个文艺但嫉恶如仇的女主去拯救。

可是派特里克真的喜欢音乐?

咋眼一看他无论面对谁都喜欢喋喋不休地诉说唱片的来历与诉听感受,但是音乐也是商品,人们享用商品但对商品并不想了解,派特里克喜欢诉说时别人倾听的表情更甚于音乐本质,音乐也只是他用来获得关注,取悦自我的一项工具。

对于派特里克来说喜好的音乐是少有的不会被其他人比下去的商品,然而聆听者大多不知所云的表情,炫耀名贵的唱片也显得可悲。

派特里克真正享受的是杀人。

既然做什么旁人都冷漠以对甚至比自己更好,自己不如去做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把杀人当成充满仪式感的盛大演出,观赏被谋杀者惊慌的表情————通常这就是被害人最生动最自我的时刻,让他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和自我存在的最高瞬间。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确实是被杀了,但是这个社会即使是杀人也能变成一项消遣,死去的人便是死去了,自动掩盖或者忽视派特里克罪行的人继续保持了日常的运转,从而让杀人这项派特里克做的最出格的伟大事业也变成和唱片一样无意义了。

最后的结尾派特里克算是彻底死了,他展现人性最柔软最真实的一面的时候,一是面对小秘书无意间的真诚关心,二是由此引发的自我动摇与一连串的幻觉以至于打电话忏悔。

他太不知如何与他人剖白交流了,这个圈子也不需要他这样做。

片子里几个姑娘,他的未婚妻是完全的冷漠游离,分手的悲伤也只哭一分钟,已经没了一点人的气息。

情人在最后分手的时刻曾经试图真情流露,但最后她还是向目前的生活妥协。

妓女为生活所迫把自己变成商品,即使不情不愿但还是金钱面前再低的头都要低,终于成功送命。

小秘书是这个故事里仅剩的人性光辉象征,大致可以猜出她生活的圈子是个温暖而体贴人的环境,派特里克唯一一次的动摇也是她因为下意识的关心,但是出身到心境都悬殊巨大的人彼此远离是最好的。

父母与子女间仅仅是供养者与被供养者的关系的人不在少数,结婚不为相爱,交友不为合拍的就更多了。

电影里的圈子消费水平很多人也许达不到却正狂烈追求着,而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却已与他们不相上下,社会喜欢人人都是不断生产和被生产,消费和被消费的生活着,这可让社会加速运转。

每一天都失去一点自己是很痛苦的事,但是完全失去了自己却是只用为餐厅位置订不到发愁就好,余生都将快乐地这样活下去。

 10 ) 自己疯了这个事实其实比自己杀过人这个可能性更难以接受

男主每天锻炼情节护肤保养,高级工作高收入,但不知道是有什么压力还是什么遗传性的精神疾病,他应该是精神分裂吧,但是并不是有一个人格去干了别的事情,而是自己在幻想中杀人,信以为真,以为杀了很多流浪汉、妓女甚至警察等等。

影评中有很多人认为是真的杀了人,这是错误理解,他每次“杀人”都没有旁观者,只有他自己和被杀害的人,都是想象或者幻觉中的事儿。

流浪汉和女孩子们就先不说了,起码在警察追击警车爆破那一篇儿,那么大的事故没有其他人路人出现,一把手枪不断有子弹,一直一直打个不停,每一枪都是枪法如神。

那个晚上是从小猫开始失控的,他看到取款机上出现让他杀猫的提示才想要杀猫,这个提示显然就是幻觉了。

但是被老夫人喊停,应该是转身就拔了卡跑掉了而已,开枪射击老妇人、杀很多警察、警车爆炸都是幻觉。

他进大厦回办公室是真的,让他签字的守门人是真的存在的,但他进了两遍大厦对吧,他枪杀守门人和保洁员那一遍是思维混乱的部分,他第二次进大楼、满头冷汗勉强签了字、扔了笔、上了楼才是事实。

只不过,那些杀人的场景到底是真的出现在他的体验中,也就是说幻觉,呢,还是只是相对比较可控地出现在笔记本上,也就是自己还是知道自己在想象呢,这个我觉得一开始是可控的,后来自己觉得已经分不清了,才觉得危险,才跟未婚妻摊牌,给律师打电话也是失控的。

女助理到他家的那一场戏,他是在天人交战,选那么多工具,但其实还是强忍住、被打断,并没有实现的。

妓女第二次见面试图逃脱、看到很多尸体的那场戏,其实正是思维混乱,那个公寓第一次是说面对公园,价格应该很高,那女孩子下楼的时候敲那么多门,整栋建筑都没有人吗,那么保罗也是一个金领怎么可能住在一个完全没有邻居的地方呢,就算人们是不敢开门,也会有偷偷报警的吧,也会有事后血迹等各方面的问题吧。

至于后来那个怪怪的女房东,她是看着男主怪怪的才赶他走的吧,她并不是待价而沽等待买家呀,人家并没有登广告,应该是正在按照买家的要求做装修,那你一个怪怪的来找谁的,当然并不受欢迎。

还有他幻想自己用斧子啥了保罗的那一晚,自己以为拖着一袋尸体往外走,在公寓大堂流着血水,但看门的并没有觉得有问题,打出租车放那个大袋子,可是当时是遇到朋友,人家指着那个大袋子问他是在哪儿买的睡袋,所以那其实只是个睡袋而已,是他自己幻想为一袋尸体,一个人弄个袋子就能拎得动一个成年男子的尸体吗。

况且警探来调查保罗的问题时,他的嫌疑其实是别人的口供提供了他的不在场证明而解除的,所以其实也是证明他确实并没有杀了保罗。

什么精神压力呀,社会现实呀,我觉得其实没有那么深刻,任何一个社会环境都有精神病患,他只是病了。

电影本身受到关注主要是叙事手法的高明,它把想象、幻觉、事实剪切在一起,不是说你看懂看不懂的问题,而是可以有不同理解不同版本,比如很多人觉得杀人是真的,虽然我觉得有漏洞,但是他们也都自圆其说着,这就是叙事者本身的能力,他用主人公的视角来叙事,而这个主人公的脑子是有问题的呀,他跟未婚妻要求分手的时候说的是自己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杀戮的欲望,其实他开始很长时间应该是可控的,在笔记本上,在想象中,杀戮,后来才慢慢混淆了想象和事实,以为自己确实干了那些事情,但是律师的话又让他意识到似乎也是没有真的做,所以才去找那个公寓,然后出来觉得很崩溃,给女助理打电话,大概他会觉得,自己疯了这个事实其实比自己杀过人这个可能性更难以接受。

《美国精神病人》短评

又是人格分裂 但结尾没怎么解释; 搞不懂为什么叫美国 应该叫华尔街精神病人; 原来他不光演过batman 还演过bateman 哈哈

5分钟前
  • 鱼进锅
  • 推荐

克里斯汀安贝尔惊为天人的演绎,把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的痛苦恒久而深切,这一切都结束了。 细节值得细细把玩。

8分钟前
  • Thoreau
  • 推荐

一顿瞎拍一顿瞎搞搞了个大烂摊子驴唇不对马嘴,彻底失控,最后导演摆烂了,反正也对不上号,搞了点儿酸词儿糊弄事儿,杀青了,不拍了。你不如直接上个蝙蝠侠写真,让他找绿魔battle一下。你别叫美国精神病人,你叫美国精神病导演,你看我会不会手贱点开浪费自己俩小时。

11分钟前
  • 好运宝贝
  • 很差

Not the face!You bitch,not the fucking face,you piece of bitch trash!这人肯定是天枰...

14分钟前
  • 夏歪悶
  • 还行

不喜欢这么极端的表现形式,但不失为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PS:该片导演是个女的,所以电影拍得很阴柔很细腻,但是越阴柔细腻越变态。

16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只有海报比较吸引...

20分钟前
  • feather
  • 较差

所以,这一切都是头脑中的想象?

25分钟前
  • 张博
  • 较差

用极度夸张的故事讲述上流社会的虚荣空洞,结局却峰回路转。这个电影好比孙二娘的人肉包子,既然你要卖包子,那又何必用人肉做馅呢?

27分钟前
  • 苍耳
  • 较差

有那么一会很漫画,有那么一会很惊悚,有那么一会看得我想睡觉...SO,一部电影多重体验,也是一种值得!

28分钟前
  • 喃梨
  • 还行

冲着贝尔去看的,不过不怎么对这类电影有感觉

33分钟前
  • alan sister
  • 较差

除了精致面孔,其他都没看懂

35分钟前
  • 较差

男人的攀比能有多简单——名片;名片的设计能有多复杂——品位、地位⋯⋯一切都与性有关,而性与权力有关。( Die as a villain or live long enough to become a hero. )

37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Christian Bale is very good in this. I want to punch him in the face.

40分钟前
  • 潜入深水的鬼魂
  • 推荐

3.5。乍看以为角色叫做batman。到底杀没杀呢?

43分钟前
  • 王小北
  • 还行

3.0 导演对富人的意淫一如男主角之于虐杀那样大多只停留在蓄意的瞎想,就是毫无想象力的疯狂报菜名+专辑名...还有攀比名片什么的可太尬了,像小学生行为...

48分钟前
  • 喂饭
  • 较差

贝尔的演绎撑起了整部片子,但主题太散,剧情比较无聊。看得很累啊,我能说我没太看懂吗!病态的唯利是图的社会,杀不杀人已经不是重点了,2星全给贝尔。

52分钟前
  • 馨織寶
  • 较差

我喜欢名片桥段..

53分钟前
  • conythebunny*
  • 还行

论gay为什么不能出现在恐怖片里,bateman都要被他吓哭了哈哈哈哈哈哈哈结局十分牛逼

57分钟前
  • 昆山南虚拟豆浆
  • 力荐

又是一个脑袋乱掉的,不过故事并不好玩,失望,,,,,

59分钟前
  • haha12
  • 较差

名片梗有好笑!油光满面的贝尔脸上仿佛写了“享受演戏”四个大字…我是从别惹猫咪过来看的,那个里面的现实中的杀手就是有意识在模仿贝尔这个角色,并希望最后和贝尔一样逃脱法律。我就想,本来这部里的内核就是一个nothingness,一切是空,但是当这种“空”被现实中的人视为充满自己整个人生的目标,并真实杀死了人,又该怎么理解呢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