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道德它们本不冲突,艺术的出现即是一种思想的出现,任何一种思想在超出普通人的接受范围内都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但任何一种思想都没有去评判它对与错的准则,比如说母亲不愿意女儿去遵从基督教,其实本身对于信仰的东西没有过错,只是我个人对于信仰的教条也感到反感,我的主张既不赞同母亲的偏激也不完全遵从信仰,在我看来信仰只不过是基于参考上的精神思想,它对于一些偏激思想的不包容性评定得也是过于苛刻,到现在谁还能像儿时那般去评定一个人是否是好人坏人一说,艺术是自私的,它需要被赋予一种坚硬的思想,要是它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要是它还是如同液体般随波逐流,它就不能叫做艺术。
它的残忍就在于剖开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约翰曾经说过,搞艺术的和疯子只有一线之差,而艺术家的高妙就在于,他拥有了疯子的思想之后还能保持理智。
这个母亲只是越过了那个界线,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她对于自己的思想坚信不疑,从而使思想越来愈坚硬,她爱她的女儿只是她坚硬的思想开始要吞噬阿斯特丽德了,一开始阿斯特丽德对着自己所选择的思想半信半疑,她以为将自己的思想投入到信仰中去,就会得到救赎,然而生活是自己的,没有人能替你做最终的选择,当第一个担保人因为担心阿斯特丽德会抢走自己的男人时对着她说 “基督算个屁” 并且开枪打了阿斯特丽德,如果没有那个男孩,她就身亡了,信仰开始变成一种伪装,一种说辞,一种让人厌恶的感觉。
但这都不在与它本身,在于人。
虽然母亲毒死了背叛她的男人,虽然她做的一切都是不择手段的,但是我是认同她的观点的 :你不能忘记你是谁。
只是你一直在跑啊跑,你发现你那么强而有力,有用不完的活力,有广阔无边的田地任你狂奔,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你忘记了你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
关于阿斯特丽德,她和她母亲一同在成长,然而她并没有如同她母亲的思想任其放纵狂奔,我很佩服她的是,她有自己的思想,当然思想的成型在最初是剧烈撕扯和血肉模糊的过程,一次因为美丽而对她的射击,让她变得不在乎外表,对外界冷漠,但她的心门没有关,她懂得去感恩和报答,她懂得何时应该挣脱出母亲坚硬的思想,自己的死亡和他人的死亡让她明白自己该抓住的和舍弃的,虽然那一切都变得那么矛盾,一边是弱小人性的微弱的闪光点,一边是咄咄逼人的母爱,但最终她选择的从善,虽然她打扮的像一个汽车旅馆的妓女,但是她奔赴真理,剖开母亲丑陋的一面。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 当我们拥有华美的利器,收起来,不要伤害别人。
事理这样中性而坚强的词在这部电影里一点儿也用不上了。
没有道理来解释“母亲的阴影”,“对成年男性的崇拜”,“安逸生活和marc jacbos”这样的名词组合。
astrid从我的中学时代用“没有人的阁楼上如海豚一般骑啊骑”之类的言语让我面红耳赤,到如今终于见得电影之后对blond chic之感想还是到底美得冒泡。
不需要拨开云雾见天日,谢谢有人告诉我,人生总会有迷路的时候,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的路回来就好了。
纪念我少年时期看此书有如看禁书的惶恐心情。
P.S这是少数我看过的改编电影如此great之作。
《白色夹竹桃》,抑郁、另类的青春片。
剧中大小四个女主角一色的淡金色头发,影片的宣传海报拍出来很漂亮。
就象萦绕整部电影的主线“白色夹竹桃”,看起来很美,却有毒可以致命。
米雪尔.菲佛有一双冰蓝色眼睛,她的形象非常适合剧中的角色,美丽而才华横溢,冷酷又极度自私,对她来说,爱就是占有,不论是对男友还是女儿都是一样,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地控制并占有,那亲手毁掉也不可惜。
对于和母亲一样漂亮而充满艺术天分的女儿来说,没有过与其他孩子一样天真无邪的童年,母亲与她相处的方式是完全成人化的,因为母亲是所谓的ARTIST。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母亲的感情是充满崇拜的,甚至在母亲杀人入狱之后仍然如影随形地控制着她的思想和生活,直到她与善良纯真的第二任养母共同生活之后,她才慢慢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
小女孩的素描功夫真是了得,铅笔线条勾勒出的人物形神兼备,令人惊叹,这么大好的画家坯子最后竟然成了后现代的装置艺术家,真是可惜。
与她同病相怜的那个小男孩是前些日子看的《几乎成名》ALMOST FAMOUS的小男主角,绝对算不上英俊,目光却温暖羞涩,善良的心地和一样不幸的遭遇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她叫Astrid,健康的金发,清瘦的面容,凛冽的锁骨,她继承了母亲的美丽,也继承了母亲的艺术天分。
她知道的,母亲爱那个男人,也恨那个男人。
母亲说:“爱情侮辱了你,仇恨使你成熟。
这使人宽心。
”母亲删男人的硬盘,撕男人的衣服,用玻璃刺伤男人的手,在牛奶里插上夹竹桃,去墨西哥买DMSO。
她知道的,她都知道。
一个夜里她亲眼看着母亲被捕。
“他们没有权利拘捕我,我会在一小时内回来的”,当时母亲回头这样对她说。
“我生养了你,是要你自己独立思考。
别忘了你是谁,Astrid。
”“孤独是人的生存状态,没人能填补那空虚。
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了解你自己。
了解你想要什么。
”母亲是这么教她的。
母亲是她所见过得最美丽的女人。
“决不要把夜晚交给男人”,母亲说。
从来没有道歉,没有解释。
而母亲却违背了她所有规则。
“我早就知道你要杀了Barry,但是你都不在乎,你根本就不在乎那对我会有什么影响”,Astrid后来对母亲说。
只是个存档。
-Sept.30, 2009
White Oleander,毒自美丽,美丽亦自毒。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味道,冷淡而疏离。
就像最开始的照片作品,一张张面孔,看似完整,其实却缺失了幸福,欲语还休的表情背后是无处诉说的寂寞。
寂寞的味道,就像夜开朝合的花,唯有梦短,才觉夜长。
Michelle Pfeiffer入木三分的表演,让我想起了亦舒的一部小说《阿修罗》。
阿修罗,男性丑陋异常,女性美丽魅惑,倾倒众生。
阿修罗性子执拗,刚烈,能力极大,凡与之接触,倘不蒙他喜悦,就必然遭殃。
而Michelle饰演的单身母亲似乎也是如此,和师太小说不同的是,这位美丽的阿修罗最后皈依,舍弃了她的毒,付出了她的爱。
无疑,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Astrid和她的母亲,一个个领养家庭中的女性成员,甚至连律师都是女性。
然而,这只是表象,和表面上男性只是作为配角点缀本片正好相反,本片的光影背后恰恰剖析了男性对女性生活深刻而隐秘的影响。
Astrid 对男性有一种深切的依赖。
在第一个领养家庭中,她自觉不自觉的追逐养母男友的脚步。
这段关系短暂而暧昧,一方面,Astrid把其看成是父亲般的年长男性,而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成熟男人对小女孩青春悸动的一种吸引。
然而,同时,她又对男性有一种无名的排斥,因为男性总是能占据关心她的女性的心灵。
这种排斥很明显的表现在第二个领养家庭中,Astrid刻意的疏远着养母的丈夫,似乎害怕第一个阴暗的故事再次发生。
Astrid的母亲杀死情人而入狱;Astrid的首个养母因为嫉妒和猜疑枪击了Astrid;Astrid第二个养母因为丈夫的抛弃而自杀。
表面上看来,Astrid的母亲是一个成功坚强独立的艺术家,实际上,她却一直受男人的精神控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性渐渐从男性的附属品中脱离出来,她们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好恶,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天地,似乎女人已经坚强到可以独立生活。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么?
导演便用这样一个故事委婉的给了我们答案。
寂寞是锥心刺骨的毒,因寂寞而生依赖。
然,有了依赖就等于有了枷锁。
并非说这样的锁就对男人不起作用,不过,毋庸置疑的是,这把锁更容易桎梏住女性。
或许和生理有关,或许和社会轨迹有关,但这的确是事实。
这不是什么弱女子鼓吹论,女性可以拥有独立的一切,精神上却依旧需要倚靠。
或许是我们修炼的还不够,但我却相信,女性拥有天赋的柔弱,适当的倚靠是美好而神圣的。
就像那棵她家门口的夹竹桃,毒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美丽外表下脆弱的心。
另:影片尚且如此细腻,可想见原著会多么动人。
深深期待原著……
两个女子出现在夜晚的露台,一式的长发,一样的白衣,几乎要以为是双生儿,然而不是,她们是两母女。
女儿继承了母亲的美丽和艺术天赋,如果顺遂的话,若干年后她也会成为一名艺术家。
可是,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母亲入狱,少女被政府机构看护。
网上看了一些别人的影评.多数讲这是一个少女成长蜕变的故事,而我觉得着眼点不在这里,关键在于:少女自觉自己的美丽有一种毁灭一切的力量,靠近她和她在牢狱中的美丽母亲的人会受到伤害.一开始,她不自觉地运用这种能力,俘获了寄养家庭女主人的男友,从这次事件,她得到了一处枪伤,离开了这个家庭;即使在福利院,她的美貌仍然经常给她带来麻烦,于是她自己剪断了头发,而用另一个男孩的说法:你还是很美.两个有才华的年青人相爱了.当她们坐在大桥下面,对着整片天空靠在一起,我忍不住流了泪.少女再一次被收养.这次是个明星,在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之后,她慢慢发现了这个家庭也有它的问题.最终,女主人自杀了.她再一次回到福利院,这一次,她拿定主意不再接近那些好人,即使是她心爱的男孩.她自己选择了一个看上去很底层的女人,干起了卖旧衣服的行当.她使自己看起来象个不良少女,可是她从没放弃自己的画笔.她打扮得如同拉客女一样去探视母亲,这个强悍的女人正在打算上诉.希望女儿可以为她做证.两母女的关系非常微妙.她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或许因为妒忌而间接影响了那些收养女儿的人让他们走向毁灭,然而母女之情终于占了上风.少女决定掌握自己的人生,第一步,是要找回那个男孩. 她们重聚了,真幸福.而此时,她忽然意识到母亲上庭的时间她已错过,母亲并没有勉强自己. 由于缺乏证人,案子并没有推翻,她重回监狱,在其中,她仍然是个美丽自我的艺术家,仍然经常上杂志封面. 而少女,也有了自己的人生.阿修罗走回正轨.
母狐狸会在小狐狸刚学会捕食的时候,就把小狐狸赶出家门,让它独立生存。
如果小狐狸不走,母狐狸甚至有可能咬死它。
很多人觉得狐狸的故事很励志,多么“独立自主”——你看,狐狸都能做到独立自主,我们人类更要对孩子放手,让他们自由翱翔。
电影《白色夹竹桃》表达了相似的意思:母亲为了女儿独立坚强地生活,不依赖于男人,不惜耍阴谋诡计,剥夺女儿快乐的权利。
(《白色夹竹桃》剧照,母亲英格丽德和女儿阿斯特丽德)不同的是:这两个绝顶漂亮的母女不是狐狸,而是白色的夹竹桃——漂亮、剧毒的植物。
(母亲英格丽德)母亲英格丽德不仅像白色夹竹桃,也酷爱夹竹桃。
为什么说她像白色夹竹桃?
是因为:夹竹桃是一种很漂亮,又有剧毒的花。
而英格丽德是这样的女人,她漂亮、恶毒,因为男朋友出轨,就用白色夹竹桃毒死了他。
3克重的夹竹桃就可以毒死人,女主英格丽德用一株白色夹竹桃在牛奶里边泡了一下(看上图),杀死了自己男朋友,进而入狱。
喜欢穿白衬衫的英格丽德就像一株白色的夹竹桃,漂亮、冷艳、勾魂摄魄,夺人性命。
(夹竹桃一样的母亲英格丽德)因为这株杀人的白色夹竹桃,女儿阿斯特丽德和母亲英格丽德的生活完全改变,这也是这部电影名字叫做“白色夹竹桃”的一个原因。
英格丽德杀死男友入狱后,女儿阿斯特丽德成了一个孤儿,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父亲,现在又失去了母亲,她只能辗转于寄养家庭和儿童福利院之间。
她遗传了母亲的美丽。
(女儿阿斯特丽德)但美丽并不总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颠沛流离的人生,美丽意味着红颜薄命。
阿斯特丽德在第一个寄养家庭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因为男主人与她之间产生了一些暧昧的情愫,女主人怒火中烧,开枪打了她。
劫后余生的阿斯特丽德从新回到了儿童福利院。
在儿童福利院里,她因为美丽而遭到嫉妒,受到福利院的坏孩子欺负。
好在,阿斯特丽德学会了坚强。
她剪掉了自己美丽的长发,半夜时分拿着匕首顶在坏孩子的脖子上,并告诉她“下次你和你那些朋友再吵我的话,我会在你睡觉的时候割断你的喉咙”。
美丽、凶狠、毒辣,女儿阿斯特丽德继承了母亲夹竹桃的性格。
与此同时,阿斯特丽德在儿童福利院里遇到了一个知己,同为天涯沦落人,这个男孩孤独、安静,他也喜欢画画,他长着一张艺术家的面孔。
(阿斯特丽德在儿童福利院遇到的男孩)但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因为监狱中的母亲告诉阿斯特丽德:不能依靠男人,不能因为男人对你好,就把自己交付给他,你要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
英格丽特说,保持你自己,不要被别人改变。
阿斯特丽德听从了母亲的教诲,她从儿童福利院里搬了出来,离开那个男孩进入另一家寄养家庭。
夜空下两个少年相互依偎,看星空,看摩天轮,这些成了阿斯特丽德心中深藏的美好,也让观众深深感动。
阿斯特丽德进入了新的寄养家庭。
这家的女主人是个演员,男主人是个制片人。
他们住在海边别墅里,标准的中产家庭。
男主人常年在外公司,阿斯特丽德在家陪伴女主人,她们情同姐妹。
但是,狱中的母亲跟这位女主人接触上以后,一切都变了——女主人先是跟丈夫吵架,最后竟然自杀了,就死在同一张床上,死在阿斯特丽德旁边。
母亲英格丽德说这位女主人是个弱鸡,是个离不开男人的附属物,阿斯特丽德觉得母亲在剥夺自己幸福的权利,她想远离她。
于是,她开始变成问题少女。
她把自己打扮成了问题少女,跟一个在市场底层混的俄罗斯商贩待在一起。
她画着浓妆,文着纹身,烟不离手,伤害自己,报复母亲。
在母亲英格丽德的上诉期,阿斯特丽德再次见到母亲,母亲让她为自己做伪证,以求减少刑罚。
但此时,女儿认定了母亲一直在剥夺自己幸福的权利。
她与母亲已经成了a deal is a deal(交易就是交易)的关系。
通过交易,母亲告诉了阿斯特丽德她的身世问题,阿斯特丽德准备帮母亲做伪证。
阿斯特丽德留着泪问母亲:你愿意用你的下半生换回原来的我吗?
她多么希望母亲能够给她一个肯定的答案。
但是,英格丽德迟疑了,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阿斯特丽德彻底对妈妈绝望,她决定按照之前两人的约定,给妈妈出庭作证,完成这次交易,但这次交易跟爱无关,仅仅只是一场交易。
(既使在监狱里,母亲英格丽德依然美丽)但结局,谁也没有想到。
大家自己去看,我就不再剧透了。
想看电影的,仔细看本文第一张图片最上面的小字。
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白色夹竹桃》,拍成电影后评分很高8.1分。
电影细腻而精致,既是一部家庭剧情片,又是青春片,也是一部问题家庭问题的成长纪实,看完电影你会忍不住感慨:我们的青春片就是堕胎撞车得绝症,而人家的青春片真心不一样。
这部电影有很深的内涵,可以分三层看。
第一层,表面看来,电影是在表现一对角色母女之间的相爱相杀,母亲保护女儿同时嫉妒女儿,一直不想她获得快乐,见不得女儿离开自己后还能活得幸福。
第二层含义:这种相爱相杀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母爱。
受过伤害的母亲英格丽德,为了女儿阿斯特丽德不受伤害,只能不断刺激她,锤炼她的盔甲。
第三层含义:男权社会里,女性的处境依然艰难。
表面看来,这对角色母女都不依赖男人,全片也没有一个正式的男主角,但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男人而起。
包括母亲阿斯特利德性格的形成,女儿颠婆流离的处境,以及这对母女起起伏伏的人生。
电影告诉我们一个悲伤的事实:表面看来,女人已经可以远离男人,坚强而美丽,就像有毒的夹竹桃,但在更深层,女人的命运依然受制于男人。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留个言跟大家交流下吧。
这部电影是小说的浓缩,导演表达了他对小说的理解。
妈妈是典型的自恋型心理障碍,她美丽,坚强,高智商,既漠视众生又能强烈地争取他想得到的,无视规则,在她的心里规则是别人的,与她无关,所以在她杀死自己的情人,女儿质疑时,她说,我没有错,仿佛是在说,我的规则就是这样。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她的心里其实没有女儿,女儿是她自我延展的一个工具,她在顶楼吹风,那个地方有危险,女儿害怕,她一把拉过去,她看不到女儿,也就谈不到照顾,他教导女儿,希望女儿与她紧紧的相连,像一个人,但是在这个相连中,只能是他的情绪,他的意志,女儿并不存在,看似与女儿紧紧相连,是母爱,实则并没有爱的能力,她需要的是来自女儿的认可,照顾,追随,在关系中,她是单向索取者,一旦女儿想摆脱,她宁可毁掉她,所以她妒嫉女儿找到的那个演员妈妈,跟女儿说我宁可你下地狱你也不要和他在一起,她关在监狱里,其实她也不希望女儿快乐,她说,你跟我一样,把我们好的一面隐藏起来,女儿才会用技巧留在他寄养的家庭,去勾引雷,然后女儿被枪击。
女儿跟妈妈说,你教导我不是让我独立思考,是按照你的想法思考,这是第一回合,女儿说,你看不得我好,这是第二回合,女儿说,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你才是我的敌人,you and me,这是第三回合,女儿说,我让你看看,我跟你在一起的代价是什么,你只想到你自己,你把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丢给邻居,去海滩度假,你杀死你的情人,我十二岁怎么生活你不考虑,你毁了我的寄养人,那个让我感到爱的人,只是因为你觉得我跟她亲密,你妒嫉,你为了我做伪证对我撒谎,你的世界只有你自己的利益。
至于最后,他没有让女儿出庭,也可能高智商的妈妈觉得女儿出庭也可能让他出丑,这个风险她不赌,所以她才是那样看女儿的眼神,而女儿说,她放了我,这个放掉有可能是被动的,妈妈已经没法控制她了。
女儿的形象从温柔,依赖,到独立,坚强,影片的颜色从梦幻般的蔚蓝转到黑色,这其中承受了多少痛苦,恐怕外人不能理解。
女儿的几个寄养家庭,第一个家庭,自己的孩子都会选择离家出走,那个妈妈善良自我幼稚,其实也看不到孩子的存在,演员的家庭,有爱,但她脆弱依赖,第三个家庭,是女儿自己选的,DEAL是这个家庭生存法则,影片的最后,女儿说,我爱我的妈妈,但我一定不能留在他身边,他就是那个白色夹竹桃,美丽,骄傲,聪明,强大,但是他充满侵略性,时时在发起战争,她有毒。
1.这里刊登的这部电影的情节介绍太烂了,完全都没看懂故事情节就乱讲。
2.这部小说很棒。
英文和中文翻译的都好。
虽然译林精装版封面很丑,简介很烂。
3.电影大大压缩了小说。
另外感觉上导演没有特别好地把握小说的风格和精神……艺术在原小说中有着重要作用,在电影中则没有这种感觉。
另外选角的问题……唯一也是最失败的:Renée Zellweger。
感觉她和小说中描述的气质高雅但精神脆弱的女演员相去甚远。
4.但因为太喜欢小说,还是对这部电影有好感。
片尾音乐safe and sound特别美。
另外惊喜的是k-pax的片尾音乐也是它。
这部小说和同名电影都非常棒。
(看看人家的翻拍水平……)5.买英文小说的话,最好还是第一版的封面,优美含蓄。
后面的版本为了配合电影宣传换成了电影海报。
一点遗憾。
影片中毒死情人的女画家英格丽德第一次出现和最后一次出现的场景前后呼应着 画面里淡淡的眼神 显出了她更加深沉的强悍和危险的人在一起却感到安全 所以挣脱的姿态抵不过对她的迷恋 整部影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英格丽德身上散发出的这种坚强:无礼 专横 不带宽厚仁慈 却又无比强悍她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对自己十五岁的女儿拔苗助长 这是用亲情和余生在冒险
女人和女人的故事。
萌~母女之间这种角逐实在太感同身受。
边缘人总有边缘故事
由一对母女串起来一群女性影像,美且冷酷的米歇尔·菲佛,是这一个搞艺术的母亲,用自己近乎于苛刻的态度对待女儿,为了让女儿独立自强不惜伤害她身边的人,她的“毒”带着美、自信和嫉妒。最后与其互相伤害,不如各自放手。Claire自杀一段真心被震撼了。
女人的成长像花开一样。
哦。
不要别人给了你一点点注意 就把自己和他扯上关系
极端的母爱真可怕,也像夹竹桃一样毒。
表面上像是一扇窗户,讲述了一个寄养女孩如何和亲生母亲,收养机构,和不同的寄养家庭一起生活的故事,展示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实际上,是讲述如何和母亲相处,如何走出母亲的控制欲阴影的成长故事。对女主母亲而言,所有让女儿幸福的人都是她要除掉的对象。男友,继母无不被她成功的离间。直到女主最后用自我毁灭威胁,才让她停手。喜欢最后母亲的坦诚,她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女儿,并且抛弃了她。不喜欢最后强行母女和解的情节,极大地削弱了故事的魅力。
一个女孩与三个女人的三段不同生活经历女孩成长为女人。。与Michelle一起学会独立坚强自负与Renee一起学会去爱被爱与俄罗斯女人一起变的叛逆危险。。AlisonLohman蛮特别但不算喜欢。。电影较沉闷。。伤人与受伤之间选择离开那个试图控制自己人生的MAMA重新找回自己。。
不知所云
在抚养院中,男孩保尔主动接近阿斯特丽德,他们都喜欢画画
woman/mother and daughter/love or life . 在她那样的年轻岁月里 没有做好迎接一个完全需要自己付出投入的生命的准备,她在学习当好一个母亲。在她成长的道路中,在她的母亲学习的过程中,她失去认识父亲的机会,失去母亲的一些零碎记忆,质疑自己的爱。
我知道 每个女孩的成长都是艰难的
一个悲伤、沉重、压抑、隐忍的故事
无论她曾经怎么伤我害我,无论她如何千疮百孔,我知道,妈妈爱我!
母亲对女儿的教育完全是为了满足自我而做出的控制行为吗?
辛辣的女性电影
夹竹桃是有毒的。喜欢它另外一个名字《毒自美丽》
这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good end版本,女主在每一次失望的经历被伤害,重塑自己的认知,被伤害去改变,逐渐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