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如此文艺的名字《我在路上最爱你》。
而且恰逢Ms.黄圣依来济南百丽宫影城做宣传举办见面会。
心里掂量着要不要提问下“文章还好么他肿么没来”,要么跟小伙伴们呐喊下心声“我想见文章”、“我可喜欢姚笛了”。
结果,身体欠佳的Ms.黄圣依被一小伙伴幽默而不失风度温柔而不咸湿的绕口令式标准普通话提问当场绕晕,以至于她回答的什么我都不记得啦。
其实我本意是想说说电影来的,最近唐僧附体,导致我语言表达总不够精炼准确,琢磨着140字的微博就是写英文也不够吐槽的。
言归正传,电影。
首先,演员阵容。
有文章,有热点。
可是整部片子看下来,文章就好像一打酱油的。
开始与黄圣依相遇在夜总会,然后“不行”“不要”“啊”。。。
总之约pao成功可是文章只肯给钱不肯给转正,于是黄圣依踏上了回老家云南的列车,即将开始她与韩国欧巴池珍熙同一车厢邂逅的疗伤之旅。
(艾玛,这算是剧透么,弱弱滴擦汗左右环顾下,表揭发我哦,我保证谁都不艾特)总觉得这应该称不上爱情吧,顶多是荷尔蒙爆表恰巧遇见个可以身体交流的而已。
此后文章除了在黄圣依回忆中的床上哼了几下再也没出现过。
我觉得文章把卡递给黄圣依并且手臂伸了好久都没哆嗦的时候最帅了。
看了简单的电影推介,说韩国导演把画面拍的特唯美。
这点没太感觉到捏。
只觉得像我这样带框镜的大四眼再架上一副3D眼镜真的挺累的。
去过云南的小伙伴一定懂得丽江的那种美,一是色彩上的视觉体验,七彩云南嘛。
二是精神上的慵懒放松。
除了摆拍婚纱照或者写真的,真心木有像韩国欧巴这样穿着笔挺的西装来丽江装13的啊。
还有黄圣依这样回到云南家乡还踩着十几分的红色高跟鞋走在石板路的顶级装逼犯啊。
(黄小姐的粉丝轻拍啊,我木有人身攻击滴意思,只是主人公的形象太扎眼了,一看就不是来旅行滴啊)没有网上查阅电影是什么时候拍的,可一定不是云南最美的时候。
色彩感并不是那么强烈,至少画面不及我亲眼见到的那么震撼。
天空的白云连不刮沙尘暴时的京城都能见到,而大朵的飘渺又近在触手可及的棉花糖一般的镶金边的云朵才是丽江的特色,我是这么感觉的,可是电影画面里木有这样的啊。
池珍熙和黄圣依前后都来到丽江一家易物小店,找张惠妹的《解脱》这张CD.嗯,单从淘CD来说,的确够文艺。
可是我很难相信你在火车上都拿着手机放歌听,肿么可能木有下载自己喜欢的这首歌呢。
而且很多小店都提供免费wifi,不花你流量的,您何必踩着十几分的高跟鞋颤颤悠悠来找张CD呢。
池珍熙说要买这张CD时,店主说这张碟很难淘了,不卖,置换。
可是黄圣依来了,要这张碟的时候,店主又找出一张,哎呦我去 你一张碟就存了至少2张还装什么那啥啊。
黄小姐摆着婀娜性感的造型光脚坐在小店门口的沙发上听歌那绝对是顾盼生姿引无数媒体记者狗仔粉丝长枪短炮竞折腰的产品代言架势啊。
总之,你不是来旅游的,不是来疗伤的,不是来丽江放空自己的,否则,你怎么可能放《解脱》呢?
解脱(在影片开头就被诠释了)=解开脱下。
你咋不放孙燕姿的《遇见》呢?
我在路上最爱你。
嗯,我最爱这个名字了。
——背着包走天涯
天降大雨,为了躲雨和朋友决定看一场电影。
不知有什么新片上映,于是打开时光网看看有什么新片上映。
于是看到这部片子今天上映,之前对此片没有任何其他了解,听名字觉得应该是部小清新的爱情片,和《等风来》什么的差不多。
因为只想打发时光不想动脑筋于是就考虑看着玩儿。
没想到这个错误的决定让我悔恨终身!!!
在准备写此影评之前我特地看了看之前大家写的,除了第一篇跟我观点颇为相似之外,其他的影评都是出品方请的水军吗?
居然还看出什么意境来?
劳资真的要骂娘了。
看过这么多电影,此片是唯一我看到想中途直接砸鸡蛋然后走人的片子,烂的程度已经达到极致!
最近我除了看《私人定制》看到睡着之外,大概只有此片能让我破口大骂了!
各种吐槽点,全片都是尿点,观影的人和我一样各种无语,到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已经根本无心观看,纷纷开始讨论,这是我在电影院从来没遇见过的情形。
简直坑爹!
下面我来细数下该片的烂点。
因为是朋友买的票,所以完全不知道电影的价格。
在进场之前,竟然发现工作人员在发3D眼镜,瞬间就石化,这还是部3D片?
朋友在一旁说,是的,我买票的时候还在想怎么这么贵,不是爱情片么?
结果一开场,发现这货需要3D?
有必要么?
其次,该片想走韩剧的慢节奏、唯美路线,但是搞得洋不洋土不土的尴尬,情节无厘头得死,而且剧情穿插的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第一段故事我除了看到文章这个抱大腿的土鳖挺着小身板儿拿着vertu的土豪机晃来晃去之外,看到的就是黄圣依将这个为她量身打造的失足妇女的角色演的毫无违和感。
果然土豪只是和小姐玩玩而已,无法登堂入室的黄小姐在受到伤害后离开土豪回到贫穷的家乡,旅途上遇到忧郁的池珍熙,小姐拿出自己的职业操守,穿着齐B小短裙,路上三天三夜不间断对大叔放电,最后成功治愈大叔,俘获成功。
大叔的过往感情也各种纠结。
老婆大概因为得了绝症于是欺骗他红杏出墙迫使他离婚,但是老婆的前男友却又无厘头死去,各种剧情待解疑。
还有电影插曲,到底是导演是阿妹的死忠粉丝还是阿妹公司出资赞助了电影,为毛电影里面循环播放阿妹的歌。
到最后Cd店小妹又一次问小姐,你想听解脱么的时候,我不由得说了句,我们不想听了。
引发了周围观众的集体哄笑。
还有影片中黄为何跟父亲关系如此疏离和微妙以及黄耳戴香奈儿手挎LV,却为何用编织袋装送给奶奶的收音机,也为影片留下巨大疑问。
总而言之,对于朋友为我花费的45元的票价,我感到非常惭愧。
之所以来吐槽,是希望告诉朋友至少我还是有收获的。
我知道了女孩儿还是自爱滴好,一失足就爬不起来了。
第一次来豆瓣写影评,我给大家最大的建议是,坚决抵制这种无节操无下限的影片,如果可以,我一定给负分!
电影《我在路上最爱你》试图用很小资的拍摄手法展现由黄圣依饰演的一个失恋外围女和由韩国演员池珍熙饰演的一个失婚男在去丽江的列车上共度三天三夜,从而萌发了一段新的感情,从旧日伤感中解脱走出来的故事。
软座车厢,忽明忽暗的车灯,丽江的蓝天白云,蜿蜒的山岚,清风和油菜花,黄圣依的长腿细腰,池珍熙稳重的外表和闷骚的内心,还有张惠妹的歌曲《解脱》,无疑都在为电影的情调代言。
但遗憾的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故事主体没讲清楚,隐喻太多但不精不透。
先说说我对故事本身的三个疑问。
第一问:女主黄圣依原本出生在丽江的一个小姑娘,从小学芭蕾。
怎么就好好的突然要回去跟姥姥住,之后又不得不离开丽江去闯世界做起了夜总会卖酒赔笑的外围女?
影片只有爸爸跟黄圣依对着吃饭时,说了一句,“都是爸爸不好,难怪你妈妈会离开我,难为你要去城里讨生活?
”可影片里头明明是两层小楼啊,房间里床上有白色纱幔,灶台上也堆满了青菜洋葱西红柿,就算是姥姥后来有点痴呆疯癫大小便失禁,那爸爸看起来也身强力壮的,怎么就生活难以为继,需要女儿出去闯江湖讨生活了?
第二问:在夜总会卖酒的黄圣依怎么就跟大老板文章一见钟情,那么快就在卫生间以身相许了?
按照影片想要表达的,黄圣依是因为爱情才会跟文章在一起,才会在文章给不了她一个家只能给她一张卡让她去买个家时,毅然决定离开,回自己的丽江老家疗伤。
所以,对黄圣依而言,爱情大过天。
但这爱情是从哪里来的?
影片并没有交待清楚。
我能记住的只有两人关于打响指对开灯暗号的那一场戏,之后两人就缠扭着进了卫生间。
这样的爱情来得太快也太突然了,跟电影后来渲染的黄圣依来自小山村跟姥姥相扶相伴这样的淳朴特质不吻合。
第三问:男女主角是何时又因为什么在火车上埋下了情种呢?
诚然,两个单身男女,三天三夜,同一节火车包厢,这样的相处环境的确容易暗生情愫,但仅凭两人聊聊天、听听歌就彼此爱上了?
还是说要去研究最具故事性那一幕——黄圣依看到火车乘警要来查票,池珍熙坐在床边,她一个鱼跃从门口窜到这个男人的铺位上,头埋在他身后,双手紧紧扯住他的衣襟。
能看出来黄圣依很害怕乘警查票,可是她为何如此害怕?
整部电影没有交待。
而此时两人只不过是刚上车没多久。
池珍熙见状连忙按照她的手指示意,帮忙从她的包里取出票给乘警。
这也倒还情有可原,但当乘警问他身后何人时,他直接说是朋友,还追加说是“女朋友”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也许电影制作者自己也觉得观众会奇怪,就紧接着又拍了一幕,让黄圣依问池珍熙知不知道“男朋友”是什么意思,呆萌状的他说是男性的朋友。
且不说池珍熙虽为韩国人,但跟黄圣依中文对话几乎没任何问题,后面到了丽江自行游览与易物店店主沟通也没问题,怎么会不知道男朋友的真正含义;即便我们假设这韩国男人是真傻,那铺位上躺着的是一个穿短裙的人,乘警一眼就能看到是个女的,还用他在回答完是朋友之后再特别说明是女朋友吗?
这个逻辑实在是太令人费解了!
这样关键性的问题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都得不到答案,就好比是新认识了一个朋友,却不知道他的主业是干什么的,很难建立对他的身份认同。
再说说电影中的那些隐喻吧。
类似的物件和镜头在电影中出现太多了,出现的频率都在三次以上,能隐隐感觉到电影创作者要表达些什么,但遗憾的是,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捕捉不到创作者的意图。
比如,黄圣依穿着制服式的短款套裙去坐火车,裙子短到一弯腰就要走光,还特意在黄圣依弯腰放行李时给了她一个自己觉得要走光了赶紧看一眼男主的镜头,是何用意?
在床铺上坐下,脱下外套,镜头特写了一下黄圣依扯下外套上的吊牌的动作,这一幕除了说明这衣服是新买的,平常她做外围女不穿这样的衣服,还有啥用意?
可黄圣依已经回忆过她的工作画面了,观众完全能自行脑补她生活中的样子,再强调这一点,不是画蛇添足吗?
还有那双黄圣依从开始一直穿到电影最后一分钟的红皮鞋。
黄圣依经历几天几夜的火车旅行终于回了家,换上了棉麻裙子,可脚底还穿着那双红皮鞋,哒哒哒地走在家里的木地板上,踩在大理涑水河边的石头路面上。
合理吗?
不别扭吗?
直到易物店主让黄圣依拿鞋子交换张惠妹《解脱》的CD,这双红皮鞋才离开了女主人的脚,被制成了花艺摆在店口的桌子上。
莫非电影创作者是用红皮鞋象征城市里的那些浮华过往,直到这一刻脱下,才是真的解脱?
那也没必要回了家还一直不换啊,出来找CD的时候再换上不行吗?!
还有出现了好多次的莲花灯。
在火车上男主角用铅笔画,黄圣依用红红的指甲油涂;男主角把这幅莲花灯复印了好多张,贴在大理的广告栏上找黄圣依,黄圣依擦肩而过愣没看见;黄圣依在河的这头放莲花灯,男主角在河的那头拿着相机拍莲花灯,两人也还是没遇上。
直到在易物店门口,在摆着那双红皮鞋花艺的桌子边上,两人才终于重逢。
《解脱》的歌声回绕,电影戛然而止。
按照黄圣依在戏里的说法,莲花灯是纪念死去的人的,是被商家炒作成了旅游商品和景点的。
所以,要用莲花灯来说明男女主角终于纪念了死去的过往吗?
如果是,偶买噶,要不要表达得这么简单粗暴?
如果不是,那为什么给莲花灯这么多戏份?
还有黄圣依在二层房间打开木箱,戴着黑框眼镜,穿着芭蕾舞鞋,爸爸推开门时,表情为何那么奇怪?
还有出现了三次的蝴蝶发卡,出现了四五次的红草莓……能不能请电影创作者说说清楚,您给这些物件这么多镜头和特写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呀?
我真的想领会,可是,您这么吞吞吐吐吐,云遮雾绕,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这样的感受就像你面前站着一个新朋友,你不仅不知道他主业是做什么的,还听他在你面前一会儿说说这个领域,一会儿说说那个投资,什么似乎都会,但什么都深入不下去,如此以来,你慢慢对这个人整个都失去了兴致,懒得再听,也懒得再去想他究竟想表达什么。
你只会在心里往这个人贴一个标签:不靠谱。
尊敬的电影创作者啊,能不能请您花心思先好好地把故事本身讲清楚,之后,再考虑给这个清晰的故事加些包袱做些延展?
能不能让观众在看完了电影之后,说,这是个好故事,这个说故事的人靠谱,而不是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近两小时!!
先说说导演吧,骗人说是个爱情文艺片,丫明明拍的是犯罪惊悚片。
我们在片中看到,女主时刻都在躲警察,而男主思密达却傻傻分不清楚的帮她给警官打马虎眼。
好,我们现在细细分析一下。
女主是个坐台小妹,经常不上路子受到客人的打骂,影片中途有一个胖子赏了她两个黑眼圈,后来那个胖子就消失了。
胖子为啥消失了呢?
答案很明显,被文老师演的女主炮友杀掉了呗。
影片给文老师设定的是一个富二代的角色,你觉得导演是煞笔吗?
会去找一个闰土模样的人去演富二代?
事实就是,文老师扮演的富二代真实身份是一名职业杀手,他在偶尔一次邂逅女主之后爱上了女主,但是碍于自己不能见光身份职业。
只能偷偷地保护女主,和女主在一起的大多时光都是在上床。
一个杀手的压力是很大的,他需要随时发泄兽欲。
女主就沦为了杀手的胯下之物。
当女主决定为杀手生个孩子的时候,文老师发话了,你自己买个家吧!
甩了一张卡,那显然是没有密码的卡。
这就是要交待后事了。
一般来说,职业杀手都是十分有钱的,而他们知道自己快死的时候就会把钱留给一些人。
而文老师扮演的杀手显然是个孤儿,因为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把钱留给眼前这个女人了。
文老师为了不让女主担心,选择隐瞒真相,不想影响到她的生活。
可惜还是被女主发现了,文老师被抓的时候,她就在现场。
夫妻本是同龄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还是露水夫妻。
女主这下吓尿了啊,这可咋办啊。
犯罪嫌疑人在外地犯事之后,一般先想到回老家,找爸妈!
于是她就赶紧买个车票回云南,还跑到丽江,丫原来还是丽江的,你住三房一照壁的纳西院子,纯粹是导演黑我们大纳西族啊,怪不得丽江电影城的服务员说,这片子就不会上,还是电影城老板有见识。
现在我们接着聊,女主上车之后就遇到了男主,男主是干啥的?
和老婆离婚了?
来丽江疗伤?
no!思密达的出现说明文老师不仅在大陆犯案,还跑去思密达国杀人放火,思密达警匪片里的警察不是比流氓还流氓就是比国际刑警还刑警,显然这货是个文艺范的国际刑警。
经过一系列的追查,长官锁定了和文老师关系最近的那个人,就是女主。
为啥这么确定呢?
从影片的几个细节可以观察到。
细节一,粗犷大妈,上车就和女主碰头了,而且住在了离厕所近的包厢里,这是为了方便监视女主,包括她上厕所的时候。
细节二,卖盒饭的,女主要两份盒饭,她却只有一份盒饭,本来是打算下药给女主吃的,没想到她要两份,如果把这份盒饭卖给她,很可能会威胁到偶吧的生命,这时,粗犷大妈就蹦出来要走了那份致命的盒饭!
细节三,乘务员来查票,还带着乘警,但是男主两句话就把乘务员搞定了,为什么这么轻松?
因为大家都是认识的,从男主的眼神可以知道,他告诉女乘务员一切尽在掌握中。
而女乘务员的会心一笑,也表示她会全力支持偶吧的工作。
细节四,粗犷大妈和男主的唯一一次会面决定了在下一站把已经掌握的信息传播出去。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一幕,当男女主各自把钱仍在了站台的小推车上之后,有两个穿制服的大姐就去走了上去,镜头并没有告诉我们结果,但是我们知道离收尾不远了。
最后,他们还是来到了女主的老家,丽江。
一下车,女主的父亲就开着农用三轮就来了,这是第一时间切断男主的监视。
到了古城之后,我就不说那古城了,空荡荡的连人都木有,丽江古城再淡也是一大坨一大坨的人。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男主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利用女主讲的放河灯的故事,买下了很多河灯,放在了古城的臭水沟里,来告知女主,他再祭奠这些逝去的人。
更离谱的是,他一个思密达居然想到了用歌声去感化她,投案自首。
张胖子的解脱成了最后的选择。
偶吧联系易物店老板一起演了一场戏。
男主先是四处张贴小广告,用一种迷宫的心理暗示将女主诱到易物店,这途中,女主看了无数的河灯,无数的小广告,听了无数的解脱,你确定她听的不是(一瞬间)这首歌?
最终从内心深刻醒悟!
当她来到易物店的时候,店主要用她的鞋子换歌碟。
这煞笔居然换了,当店主乐呵着,拿鞋换歌碟,看古城的石板路硌死你,小样还往哪跑!
这时候,男主出现在了易物店,影片到此结束,卧槽,这是留了多大的一坨悬念啊!
总的来说,对于本片的评价,和和。
也许这部电影到郑周焕走下火车,水晶和郑周焕两人相识的时候就该结束了吧。
两个各有故事的人,在火车上相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下相互慰藉彼此。
经历那些事,看那样的风景,不管曾经是怎样的,彼此的内心都应该是澄澈无暇的。
一对男女的相遇,为何总是要产生爱情,为何不能就是简单而又纯净的感情?
你只是我这一段旅程中的过客,相遇,那我们便经历同样的景色,在分离的时候,我们相视一笑,挥手告别,那样不是最简单而又美好的结局吗?
雪山前的莲花,再熟悉不过的四方街,那年夏天。
看完片子又去百度了一下某人的文章,那次的夏天和从前不一样。
镜头里每一个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每一条青石板路,每一座石桥,每一个拐角,每一座雪山,还有清脆的驼铃声。
一趟火车,三段感情;一家小店,两次相遇。
还记得有人说过想和我一起坐一次长途火车,最后也没有达成。
曾经和男主一样坐在石阶上看着顺流而下的莲花灯,却在今天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莲花灯是放给死人的。
那么我现在是不是应该给你放上一盏?
可我却在某个地方又发现了你的踪迹,那是不是又不该放了。
这次我却不会再去惊扰,,毕竟早已是曾经的曾经,而我也会再去丽江。
最美的不过是奶奶的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那么久也没发现那家“易物”的屋子,方位清楚,回头再去看看吧。
不过我却不会换“解脱”。
一切的一切都在回忆,就算夜夜狂欢,哪能承诺一个家。
“擦了吧,显得肤浅”。
哪里有永远的爱情。
可他不后悔。
轻柔的音乐,低缓的节奏,火车慢慢滑过城市山川河流的浪漫,油菜花海的清新爱情,丽江古镇的擦肩而过和邂逅重逢,莲花灯中寄托的期许和祝愿。
电影的前半段很有台式小清新电影的感觉,后半段有几个瞬间给人带来了当年看岁月神偷的相似感触。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算是还不错的治愈系小清新爱情文艺片,但是仅仅因为文章在里面客串的3个镜头,引起了千万愚民看都不看就0分差评谩骂的恶行。
一部90分钟的电影,从最初的剧本到最后的制片完成至少半年的时间,期间编剧导演种种台前幕后的人对它倾注了无数的热情和心血,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画面的剪辑都是被精心刻画的艺术,这些镜头背后包含的亲情爱情的感动是不分时间地点可以引起全人类共鸣的永恒因素,每一个偶尔的情节甚至可以折射出我们生活着的大时代。
诚然一部再脱俗的文艺片,都有其商业化运作,讨好广大群(yu)众(min)的成分,但是电影仍然有种天然的精神文明创作的属性,再俗的电影也是一种艺术。
因为一个好男人的出轨,因为这个出轨好男人客串的3个镜头,因为广大群(yu)众(min)要发泄他们心中的愤怒,他们用最恶毒的语言去残忍的冷血的对待这部无辜的电影,他们玷污了艺术!
一个韩国人,一个中国人,在一趟北京—丽江的火车上不期而遇,而且他们都刚刚经历的分手这件悲痛的事情。
韩国人说汉语的缓慢语速,火车中灯光映射下唯美暖色调,窗外景色的缓慢掠过,不期而遇的命定的邂逅,这是一种怎样的浪漫。
一个美丽,一个英俊,人与人的所有相知想爱相交的爱恨情仇,都源自最初彼此在茫茫人海中互相吸引多望向对方的那一眼。
阳光透过车窗,照射在专心看书的帅气男人的身上,他显露出自然的沉稳安静气质消除了世间的一切烦杂,水晶对周焕的偷拍就是茫茫人海中多看的最初的那一眼。
火车中途在一片油菜花海停下,水晶下车时伸展四肢,温柔而美丽,周焕对水晶的偷拍代表了那一秒的吸引。
静静的,慢慢的,体现在细微之处的呵护和体贴,偶尔间的轻轻低语,这就是周焕和水晶在火车上的全部内容,而在这静静的过程中,爱情不知不觉已经种下。
而当然,火车上这个时候的爱情顶多算的上是一种本能的异性间的吸引,这种浪漫更像是一种美丽的梦,火车到站了,梦醒了。
水晶低头说出的“一路顺风”,周焕下车时在站台多停留的注视的那几眼,有种淡淡的轻风拂过一般的哀伤,当然,短暂的哀伤。
而这,才像是真正的生活,别离,距离,陌生人世界,各自不打扰的轨迹。
不是所有的相谈甚欢的相遇,都可以因此而走进对方的世界。
也不是所有的惺惺相惜的相知,在看到对方全部的时候仍旧如此的相惜相怜。
因为注定没有交集,所有大家只看到了想看到的最美好的那一面。
因为短暂,所有这样的美丽才可以悠久的回味。
那一眼的回眸,那一秒的吸引,只是存在于那一秒中而已。
之后,尘归尘,土归土,苦难,艰辛,悲痛,繁忙,这才是真是的生活。
至此,影片进入后半段,开始打温情的亲情牌。
接站老父亲的翘首盼望,一篮子洗好的草莓中的浓浓父爱,四轮车乡间小路的淳朴气息。
父亲望向女儿短裙露出的雪白大腿的那一声叹息,收到女儿买的香烟的沉默喝酒。
没有母亲的童年,和精神病奶奶的深厚感情。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渲染这种深埋于贫困中的无奈心酸,以及在一切恶和困境中永垂不朽的浓浓的爱。
影片中真实的刻画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恶,诸如追着精神病奶奶和水晶喊“精神病,大花脸”的一群没教养的野孩子,诸如火车上换座位大娘的粗鄙行为,诸如水晶工作的夜总会中各种凶神恶煞猥琐蛮横的老板们,诸如水晶同事们不断向老板们鞠躬道歉的赤裸裸的阶层的金钱的压迫和奴役,诸如文章客串的角色只谈性不谈情的社会深层的恶的冠冕堂皇的表象。
影片也用低沉的暖色调,缓慢而认真的刻画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善,诸如站台工作人员对老父亲的放行,诸如易物处的小姑娘的善良。
无处不在的善,无处不在的恶,善恶交织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没有办法去根除恶,恶似乎也没怎么样让善看起来更美好。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从亘古至今从未消失过的赤裸裸的残酷的公平和不公平。
人类卑微的求存,而我们能做的似乎也只有,给自己准备一片滤色镜,滤掉恶的不好的东西。
用这种近乎欺骗的方式去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似乎看起来有些阿Q,但是做自己想做的人,看自己想看的事物,随心而为,随性而至,又有何不好呢。
一切就像奶奶的舞台,只属于她的舞台。
闭上眼,自然可以看到千百热情和善良的观众,自然可以听到真挚的欢呼声和掌声。
而一切善恶,一切苦难,一切浮华,都将随风而逝,我们又为何要在这短暂的时光中盲目的宣泄愤怒,施展恶行呢。
静静的开在古镇中的易物小店,又见证了一对注定重逢的男女,而这将会是另一个故事。
我在路上最爱你我在路上最爱你,最爱你的我在路上。
两对爱人,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有原因,没有原因;有理由,没理由。
相遇,相识,相恋,相爱,然后……相守,还是分开。
他们,他们,分开了。
他们遇到了,在火车上。
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一个女孩子,一个爱美的女孩子,一个跟妈妈学习芭蕾舞的女孩子,一个梦想成为舞者的女孩子,一个只身一人离开家的女孩子,一个到大城市闯荡的女孩子,一个在夜店也许是酒吧工作的女孩子,一个遇到了富二代夏雨的女孩子,一个投入了一段爱恋的女孩子,一个爱上了一个不能给自己一个家的男人的女孩子,一个独自回家的女孩子,一个被父亲接回家的女孩子,一个在不久前失去奶奶的女孩子,一个爱张惠妹的女孩子也许只是那首《解脱》。
他,一个男人,一个救死扶伤的男人,一个在晚上不休息的男人,一个有一位美好伴侣的男人,一个曾经拥有完美生活的男人,一个失去了爱人的男人,一个追寻过去的男人,一个喜爱拍照的男人,一个遇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男人,一个留下了女孩子发卡的男人,一个因为一首《解脱》而寻找一张专辑的男人。
两个不同国度的人,两个不同经历的人,两段不同目的的旅程,两颗为不同人跳动过的心。
一场旅行,一节车厢,相遇,相识。
语言不通,无所谓;想法不同,无所谓;身份不同,无所谓。
仅仅是在这段短暂的旅途中,两个在踏上列车前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因为相似的心境,相互了解,彼此走近,走进。
男人去了留有两个人最美好记忆的地方,果然,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他心爱的女人。
他见到了他心爱的女人,他心爱的女人并没有见到他。
无论怎样,他明白了,他是她心中那唯一的人。
唯一爱的人。
女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无疑,那里有她的家,有她的房子,有她的家。
女孩子,见到了她的父亲,她的父亲依然记得,记得他深爱的女儿的喜好,爱吃草莓,女孩子却不能确定她的父亲是否还爱她买的烟,他应该是爱的,因为他是爱女儿的。
女孩子,没有见到奶奶,她见不到了,奶奶走了,奶奶没有见到孙女,没有听到孙女买的收音机发出的优美声音。
不管如何,她回家了,她有家。
还有解脱呢,还有《解脱》呢。
怎么解脱,谁要解脱,谁能解脱,又要解脱什么呢,被什么束缚了吗,两个人都是自由的呀。
一段路,一段情,一段人生。
在路上,不赶路,而感受路。
用心,用情,无关任何人,只与自己有关。
享受自己,享受生命,享受这自然,享受身边的亲切。
在路上爱你,爱得自然亲切,爱得无拘无束。
感谢,感谢一切陪伴自己一段路的人,事,景,情。
让我们上路,在路上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爱,相守。
因为同事的电影票,加上不合时宜的时间刚刚好确定了看《我在路上最爱你》一切都是阴差阳错,却又显得顺其自然我本来就不愿意在电影院看这种小制作的电影更不愿意看文章,更不喜欢黄圣依。。。
但无奈电影票马上就过期,时间点也就这部电影合适只能勉为其难说说这部电影,从名字来看,想走文艺风、排出台湾小清醒的感觉只是演员选的太差,对白又太过生硬,故事也太俗套糟蹋了这么美丽的风景甚至还不如《等风来》,至少等风来让人有些思考整部影片下来,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总感觉文章的戏份还没讲完(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断了吧)从小就不喜欢黄圣依,觉得很做作,演戏很假,不知道她如何在演艺圈混下去的对那两个韩国人无感已经无力吐槽!!!
我是先看了影评然后网上看的,那么关于文章的刻意耍帅黄圣依的毫无演技和不可思议的广播体操号召力我就不多赘述,我只是记得它有三次刺我耳的声音让我最无法忍受,,对!
就是文章给黄圣依让座时屁股和沙发摩擦发出来的“cua cua”声!
和棒子给黄圣依写名字时铅笔与笔记本发出的“ca ca”声!
最后就是它了……钱包(装filter的包包)在黄圣依手里来回来回出来的(这个声音原谅我无法模拟)声音。
既然写了这么多怎么能够忘掉黄爸爸手里24小时不离手的一筐草!
莓……好了,不吐槽了,这个电影也终于被我快进完了,吃饭去(幸亏是网上看的,不然电影院连个快进键都么有)
扯。。。而且貌似被减了好多XX戏。。。
整部电影到处都是伏笔、没有一个镜头掺水,韩国导演水平果然比国内拍文艺爱情的二线导演髙很多,可惜赶上...一部好电影被沉了
靠在我的肩膀上
片子跟丽江这个城市一样的虚幻,世外。虚无。 都是些YY出的东西。可能只有失恋。伤痛的人才能看出些东西吧。我在片子中没什么可找到的共鸣。只是旅途,风景,自由吧。我还是坚持看完了。 丽江果然是个适合一个人去的城市,一个疗伤的地方。一种解脱。。。
@文章同学 只是客串,@黄圣依 好无辜好可怜QAQ,电影中规中矩,亲情部分更好,毕竟有张少华奶奶坐镇。片名可以叫#解脱#,阿妹造么?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烂片,比现在的烂片真的好了不知多少。故事很平淡,就是公路片,一路上就是在聊天。还是喜欢,我看了那么多电影还是有一定鉴赏能力的,这不能算是烂片了,只能算是一般,说这种是很烂的烂片的话,那现在这两年的电影,那算是什么呢?就是很喜欢这种很平淡但又温馨电影。插曲听海从小就听,但因为这部电影让我一度沉迷在听海这首歌。
好喜欢韩国导演拍的这种小清新电影。喜欢黄圣依。
听海和解脱,点睛之笔。
就事论事,这片和文章没多大关系,你们因此就全都打1星,考虑过人家韩国演员的感受吗?
第一次有看着电影都想拿起相机的冲动,很唯美。不过,中国的火车有那么干净,漂亮的车厢吗?我没见过。。
免费看的,还不错,奶奶那段我有相似经历。
豆瓣也有人评论但不说关于电影的话。这个互联网到处都是这种渣渣人。
一星给美景 一星给文艺 一星给邂逅式爱情
没想象的烂,看了半天才发现那是黄圣依,相比煞笔导演煞笔演员拍出的煞笔烂片,还是这种烂片稍微能入眼。
无法直视黄圣依,片子前半部分节奏不错,后半部分有点坏气氛,张少华演技赞啊!
国产的爱情电影做3d都是耍流氓……
最不喜欢中韩合拍!
2017.2.10
剧本结构不错。拍出来前半截塌陷了
画面太美,衬托的故事才那么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