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浇米

蕃薯浇米,Koali & Rice

主演:归亚蕾,杨贵媚,班铁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闽南语年份:2018

《蕃薯浇米》剧照

蕃薯浇米 剧照 NO.1蕃薯浇米 剧照 NO.2蕃薯浇米 剧照 NO.3蕃薯浇米 剧照 NO.4蕃薯浇米 剧照 NO.5蕃薯浇米 剧照 NO.6蕃薯浇米 剧照 NO.13蕃薯浇米 剧照 NO.14蕃薯浇米 剧照 NO.15蕃薯浇米 剧照 NO.16蕃薯浇米 剧照 NO.17蕃薯浇米 剧照 NO.18蕃薯浇米 剧照 NO.19蕃薯浇米 剧照 NO.20

《蕃薯浇米》剧情介绍

蕃薯浇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的是寡妇林秀妹抚养两儿成家后,发现自己曾经“被需要”到现在“无关紧要”的现实转变,她陷入疑惑。而小她十岁的唯一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之前再次证明自己价值与存在感。在人的帮助下,在“魂”的引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在寻回丢失的自我的过程中,林秀妹重拾回家人们的再度重视的愿望真能如愿成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与伦比的美丽七日复仇摩天轮钟馗平妖志奥菲斯恋歌骇人命案事件簿第二十四季印度小姐极品老妈第六季通天塔黑暗弥漫飞扬的青春下方的恶魔掠杀者不伦食堂诱狼天堂的张望绝不认输白日青春五岛医生诊疗所2004罪证子弹2老人交响乐团爆裂老兵小时代4:灵魂尽头万尼亚伊夫圣罗兰传小题大做阴阳路12:美容尸啊,荒野前篇美国小说幻影死神

《蕃薯浇米》长篇影评

 1 ) 太闽南了

太闽南了。

这部电影的取景地正是我的家乡泉港区山腰盐场和我奶奶的家乡辋川镇,电影中的很多场景,如实的还原了闽南人普通的生活。

这部剧对于不是闽南人可能会有点难理解,但对于闽南人,尤其是电影取景地的人来说,真的很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朴实无华的闽南老人日常生活细节。

希望导演多拍一些地方家乡电影。

 2 ) 「不语068」温情是种鼓励——《番薯浇米》影评

开年第一部院线,也是华语、新导演、女性主题、地方文化的电影。

过多标签也是该片避不开的特征之一。

用学术语言来说,导演充分运用了职业优势,体现了个人话语风格,同时暴露出执行好剧本的能力短板。

先说演员。

归亚蕾和杨贵媚的诠释无话可说,细腻到位。

而大量采用素人演员的方式,除去商业考量也是合适的,只是台词的部分值得更好。

比如老太太的台词依旧不够生活化,导致演出痕迹明显,有些可惜。

轻说重词是演员的功力,而导演的功力要体现在让台词更贴合表达。

前文提到该片的剧本是非常优秀的,在处理上,却缺乏整体设计,显得破碎。

单看一些片断,很容易体会导演要传递的信息和情绪,但还有很多令人感觉多余或缺失(可能就是剪掉了)的镜头。

这不仅是节奏、片断取舍、镜头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还可能涉及音乐、画面效果的配合。

比如踩水车的音乐,或许更轻柔一些,然后画面不加滤镜,会更显得自然动人。

再比如结尾的晕眩效果,改为定格特写,可以减少突兀的魔幻感而增加凝视的思索深度。

当然,可以看到导演通过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在人物服饰的色彩选择上几乎完美,但整体的韵味需要更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主题曲很贴片又易传唱,甚好。

但其它一些配乐混杂的风格,需要修改。

整体的节奏在一半的地方转折,这种近乎等分的做法是危险的。

由于归亚蕾饰演角色的重心在于转变,这需要女主人物形象丰满的同时,补充前半段未完成的女配人物的建构,后半段的压力会过大。

该片机械式重复并不能达到效果,使得女配的建构不完善,女主的转变就显得内容不足,需依靠更多现实叙事来弥补,而非思索深度来强化。

该片的呼应很巧妙,但稍有疑惑。

梳头的桥段出现多次,最后剪短了想念,便了无牵挂的淡出是感人的。

同时,影片也试图传递一些对现实社会的思索,在开头梳头后和结尾剪发前都加了一段江水的画面,浓烟无声的喧嚣和起初柔和晨光的安宁是强大的对比。

但双重呼应之间的衔接需要更巧妙的“材质”,这是对导演之后习作的期待。

最后是加分项的考量,该片不张扬的手法让地方传统与人物故事柔和并行,并哀而不伤。

许多桥段的设计是“高级”的。

比如老太太深夜窥见的孤独,雨中道出生活感悟的悲凉与温暖。

这都为之前的标签加了不少分。

最后的最后,严格按照分数来说是6.5分,但值得鼓励。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电影)「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写在后面】:由于本场是参加了风尚成都的专场观影会(再次谢谢Ben帅),在映前有叶导的自述视频。

导演欲表达对母亲身份、老年群体、家庭关系、社会演变等多重话题的看法,选择落脚在“资深少女”面对生老病死的自我转变上。

作为新导演,仍有一些“想太多”的痕迹,试图将自我回忆统统装进来,每一个细节都想给到镜头,这个时候,作品在家庭纪录和荧幕故事之间就有了平衡的难度。

不过重新激活自己的记忆,是一件幸事,尝试总是好的。

在采访中,“不告而别”这个词出现了三次,就好像我们面对人生中的重要命题,往往没有思考好,便似乎错过了。

社会,家庭,自我,人生重要的三个问题,我们都终将面对。

有趣的是,面对自我,虽从来都不晚,却一般来得很晚。

女性背负的“社会义务”和“家庭责任”在当下被更多地看见,这是叶导不断呈现的(从设计到电影)。

突然有些期待男性视角的好片子,或许才能对当下迷茫的青年人树立更完整的榜样。

叶导,试试?

 3 ) 好的电影与我而言是面镜子

想写的太多了,不知从哪里落笔,决定用这种总结的方式来记录:

1.女人(母亲)往往是撑起一个家庭幸福的精神支柱,越是简单的人,活得越不简单。

2.亲情,偶有在友情面前也会失色。

友情,在独孤一掷的时候比爱情更权威。

3.爱自己是比天大的事,可咱们都在用一辈子去爱身边的所有,独落了自己。

莫做悔事,再来一世。

4.夜里接到家里人的电话,唠叨后面是隐忍浓烈的想念。

5.我爱我妈。

 4 ) 《蕃薯浇米》:生活未必如我们所想象

技术有点生硬、剪辑有点散乱,却令人久久无法从中抽离。

《蕃薯浇米》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似乎什么也没说,又好像说了关于生命的全部。

传统未必一去不复返。

当城市化加速度地席卷而来,当技术和效率逐渐统治了世界,我们常常会忘记,中国还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的大部分老人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生活方式过了一辈子,就像影片中的秀妹、青娥、阿水师那样。

和其他地方一样,男性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家中的老人、妻子留守在渐渐破落的村庄;和其他许多地方不同,影片中的闽南小村虽破落却仍生机勃勃,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

创作者没有刻意将这些特点符号化,而是作为故事的背景编织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中。

渔船、盐场、多神崇拜、歌仔戏、“大摇人”、“惠安女”腰鼓舞等等场景和活动,让人强烈感觉到:“传统”不仅鲜活,还有着非常坚韧的生命力。

城乡差异也许撕裂、颠覆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在这部影片中,一条精神生活的“线”却从很久远的年代一直延绵到今天,甚至将继续延绵下去。

传统支撑着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于年轻一代也并非是毫无意义。

沉迷于玩PAD的孙子、夫妻关系紧张的儿子儿媳,在妈祖祭拜的仪式上并肩站在一起看秀妹打腰鼓,传统的吸引力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薄弱,传统也未见得必定一去不复返。

至亲之人未必是亲人。

秀妹就好像是每一个普通的母亲和奶奶,她对亲情的渴望是那么迫切又无奈,对镜梳头想再见到早逝的丈夫,装病只为见一面在外忙着赚钱的儿子,把药换成钱却买了一堆孙子不再喜欢的玩具。

亲情并非全然消逝了,儿子回到家一口不吃妻子准备的一桌好菜,却一碗接一碗喝着妈妈做的蕃薯浇米;小儿媳不得不告诉婆婆青娥去世的消息,那一段不忍其伤心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让人动容。

只是疏离,就像大部分中国人所习惯的亲情那样,渐渐就变得只是疏离。

编剧是慈悲的,秀妹拥有一份没有一丝疏离感的友情。

这部散文般的影片,以秀妹和青娥之前的情谊为主线。

外表上两人性格迥异,一个是内敛的青衣,一个是活泼的花旦,然而她们的内心深处都恪守着一种倔强,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相信的那些东西,那些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联结。

倔强是孤独的,但孤独是可以互相阅读的。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青娥遭遇丈夫家暴夜半来找秀妹,秀妹平静地给她在床铺靠里那一边放上了枕头,青娥看到阿水师给秀妹做的木枕,顿时忘记了自己的烦恼替秀妹高兴了起来。

所谓至亲,是彼此间没有心灵隔阂的人,是对彼此的喜怒哀乐能共情的人。

至亲之人未必是亲人,不幸也幸。

秀妹和青娥毫无保留地将关怀、信任和爱给与彼此,她们就是彼此的至亲。

人生在世,得此一人,其实足矣。

平淡中未必没有激情。

影片最让人感到惊奇之处,是在老年人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那些如泉眼般涌动的激情。

阿水师对秀妹的爱真挚而痴心,品读起来,“从前慢”的感觉流淌在心中。

爱一个人是为她做一个枕头,是为她削一个腰鼓棒,为她种一爿花,为她造一个水车,阿水师的爱情是一种“手艺”,在不急不缓的时光中却显得暗潮汹涌。

相对于阿水师和秀妹的淡定,年纪稍轻一些的青娥,对日常生活的热情从未因为各种不顺遂而消减。

她为弄清楚外商蔬菜大棚里种的菜为何比她种的好吃,跑去偷菜被抓个正着,秀妹把结婚戒指给了保安方解了围。

对于“变化”,固执又笨拙到可爱的抵抗,是青娥的激情。

《蕃薯浇米》是秀妹这个人物的暮年心灵史,青娥突然离开人世是影片的转折点,虽然故事还在平平缓缓地继续着,秀妹的内心已然发生了剧变。

原本对凡事有要求但并不强求的她,开始要强求,开始要做一些她可能无法做到的事。

秀妹偶然得到了青娥打腰鼓穿的衣裳,于是执意要加入腰鼓队,哪怕遭到众人耻笑。

深夜在黑暗的屋里凭空练习击鼓动作的那一场戏、烧掉蔬菜大棚的那一段影像(不知是真烧还是酒后的幻象)——她如此用力地想要去抓住和青娥之间,那最后一点点的联系——让人落泪。

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突然走了,唯一能做的,可能只是想她所想、做她所做,如此才能面对失去的恐慌与悲恸。

秀妹被归亚蕾演活了,甚至演得出神入化,静默与激烈之间来回错综的心灵历程,通过她的神态和动作自然地传递出来,重重撞击着观众的心。

《蕃薯浇米》让我回忆起儿时的小镇,屋前有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沿着屋后的泥土小径可以走到弯弯的河边,去到哪里都能看到一张张熟悉的脸孔。

过去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有多少这样的小镇已经消失或改变了样子。

再过一些年,秀妹的村子还会是影片中那样吗?

然而,春节又快到了,城市里那么多的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老家,哪怕油菜花地已经被楼房取代,哪怕小河边也不再是旧时荒草丛生的模样。

所有的变化中是否总蕴含着一些恒久停驻于心的东西,它们至真至诚,永远也不会改变?

生活未必如我们所想象,生活也许是一个圆。

20200120--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特洛伊的暮光8.2赵琦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5 ) 说闽南语的老少女晚年的情谊

“番薯浇米”,地瓜稀饭,平凡得像是现代人再也不会随口提起的一种老去的记忆。

导演叶谦从时装设计跨界到电影导演,从最初的预告片作业到如今跨度四年终于公映,对于一个闽南男孩来说,创作的归途也许就是乡愁。

而对于闽南和潮汕地区长大的我,从电影里大量的闽南风物和民俗里获得记忆共感:妈祖神明、寺庙和祠堂、殡葬文化、在地迷信、花色头巾和斗笠在头的惠安女及其相关的农作和渔业,这些也无一不呈现出导演对于闽南这片土地记忆的深沉。

两个只说闽南语的老少女闺蜜晚年的情谊,一走一留,再剩下其中一位孤身应对这个人情忽冷忽热的小世界,幸而你能获得另一个他绵绵的爱,你也有另一个她能施于淡淡的爱,人情在这些质朴的邻里、友人、亲戚之间分散成琐碎又意味深长的日常。

影片节奏尤其缓慢,一反当今电影的快节奏、洒狗血和视觉刺激,乡土和老人的故事缓缓道来,更显珍贵,其中的文学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混迹时装圈多年的设计师转身导演的处女作。

与其说导演意图用某种魔幻现实主义去诠释生死与感情,不如说这本就是闽南在地人文的一种再现,托梦、信仰、魂灵与神明,在现实的闽南乡村中,仅仅是人心中最寻常不过的存在。

临近结尾有一幕点睛的镜头意味深长:千年不变的海乡与远处冒着工业浓烟的烟囱,两者置于同一画面倍显突兀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导演最终想要进入的电影思路,被现代人渐行渐忘的乡村、黄昏、晚年、生命的余尽,正如一碗最简单的番薯浇米抵不过匆匆脚步的都市、正如落难的手作农务抵不过工业化菜棚、正如过时的布偶抵不过儿孙手上的一块金属电板。

然而,正是这种人情里的温婉和时光里的延缓,才是这部艺术电影在那些一味讨好观众的票房大电影中,最显矜贵的一面。

 6 ) 感谢叶谦导演给世界留下这部电影

从来没见过外公,外婆跟电视剧的秀妹一样早早就没了伴,最近老房听说要拆迁,外婆一连哭了好几晚,尤记得有一次看着外婆房门口的墙上挂着的外公遗像,听她说以前住在类似四合院的地方,一夜被火烧了去,是邻里邻居帮忙才不至于睡马路,后来拼命干活才建的石头厝。

电影中的种种细节都交织在闽南人的日常里,外婆一生要强,外公去世后把家里五个孩子拉扯大统统嫁娶,但她从未找过老伴,我不理解为何这是一件丢脸的事(好似现在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歧视)

 7 ) 整体风格我还蛮喜欢

10.13在电影节看的首映。

中间有一段一直黑色的场景突然转场特别明亮 有点晃眼睛(捂脸 )。

以及中间有很多魔幻现实的拍摄手法。

音乐真的很喜欢,好的配乐更能烘托电影的灵魂。

在最后蕃薯浇米字幕出现的时候 我很喜欢那段俯拍人物和食物的画面。

结尾秀妹在理发店永远的睡着,然后出现了理发店门口写的:从头开始。

前后呼应 我觉得不错。

 8 ) 蕃薯浇米

里面的很多场景,是我的日常视线所及,从小看到大的元素,譬如房屋、饮食…突然呈现在荧幕上,让我很意外。

高中同学是重庆的,在闽南生活了十多年,是他分享给我的影片,一两年前看的,现在就记得很好看。

在公司展览架上看到了张蕃薯浇米的影碟,又想起来这部电影,明天周末,今晚就窝在被子里重温吧~冬天~希望有阳光

 9 ) 土地、老人的摇滚

电影是从被忽视开始的。

老年人秀妹被儿媳无视,儿子们又太忙自顾不暇,只有通过装病来博取孩子们的注意。

不过好在她还有小姐妹阿娥和老来伴阿水师,两人和她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在被忽视的角落,电影都没拍到的地方,秀妹剥牡蛎赚钱,捡死鱼喂小猫,每天给自己做蕃薯浇米,儿子回来的时候让他们带着拿药,自己又坐车走很远把药折价卖了,闲的时候自己在院前种点菜,有一个尼姑的师傅和自己的法号情缘居士,有时候半夜咳得受不了,有时候不小心染上蛇缠腰的病,她的生活仍然很多。

这段时间,年老带来的边缘化和病痛、暮气、孤独、无力感从她的日常中逐渐渗透蔓延。

直到有一天,儿媳站在雨里等她回来,告诉她阿娥去世了,从无力中回过神来的她,在孤独感的驱使下和阿水师越走越近,可惜这种温情终究被保守的儿媳们破坏,阿水师和她的距离再次变远了。

她想起回魂的法子,盼望很久,来的不是她早逝的丈夫,却是阿娥。

阿娥将自己的腰鼓队衣服送给了她,这让她鼓起所剩不多的朝气,去尝试打腰鼓。

尽管腰鼓队不太看得上,但到妈祖庙掷杯后,却得到了妈祖让她进队的明示。

有了阿水师的帮助,阿娥的灵魂传衣,妈祖的照顾,她在腰鼓队里也努力学习,逐渐有模有样,却终究因为身体原因倒在了正式演出上。

起来后她在海边看了很久,又回到了她每日做着蕃薯浇米的日常,半梦半醒间思念着阿娥,终于在一次日常的理发中一睡不醒。

这是一部关于心境和情绪的电影,秀妹死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病痛、迟缓、孤独、无力与偶尔的温情、愉悦与努力,几乎巨细靡遗地通过镜头与音乐传达给我们,让逐渐老去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触动。

秀妹在屋子里独舞的片段,让我们醒悟到她尽管老了,但仍然曾经是现在也是妩媚、激情的女人。

电影的配角们也很立体,阿娥兢兢业业地种菜晒盐,因为顾客的一句话感慨很久,甚至去到别人的大棚偷菜来和自己的对比一番,而她这么敬业也是有原因的,她长期忍受酗酒丈夫的家暴,只能自己多干一点,想着不给儿子添负担;阿水师爱慕着秀妹,却表现得沉稳而有礼有节,总是在默默地支持帮助着她,即使被棒打鸳鸯也仍旧没有怨天尤人,让人感觉很有绅士风度。

乡村里有着无数代的人们一辈子的生活,老年的时光也占到一个人生命的三分之一,其中的丰富度不可思议。

在中国逐渐老龄化的现在,老年人更应该被看见,而我们也会发现,他们在我们注意不到的地方,仍然在奋力生活着,与病痛和孤独搏斗,努力活出新的精彩,这也是一种乡村的、土地的、老人的摇滚。

 10 ) 专访叶谦:千金我也不换这尚好的光阴

(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2019年10月15日平遥采访。

杨贵媚专访→《专访杨贵媚:人跟人共事,就结下一种善缘》) 在成为导演之前,叶谦已是一名成功的时装设计师,曾获得法国ESMOD时装学院(中国区)最佳女装设计等奖项,并在美国《福布斯》杂志、CNN电视台等重要外媒里亮过相。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为了爱好,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电影,而毕业作品,正是《蕃薯浇米》的剧本。

等到2017年,这个项目获得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青葱计划”100万拍摄资金的支持,并在监制李少红的帮助下开拍了。

(注:以下涉及剧透。

)1.故乡从四年前落笔开始,《蕃薯浇米》的故事就遍布着私人化的标记。

在福建惠安人叶谦心里,蕃薯粥或是地瓜稀饭,就叫“蕃薯浇米”。

从小到大,那都是餐桌上常备的。

给长片处女作取这个亲切的名字是因为,“蕃薯浇米简简单单,清清淡淡,归亚蕾扮演的母亲,也做了一辈子给自己的子女吃,饱含着长辈的关爱和关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生活当中的很多真谛没有那么复杂,你简单,它也很简单,往往是人复杂之后,它才会变味。

”叶谦笑着补充,“有点奇怪的名字,也许比较容易让人记住。

”拍《蕃薯浇米》,是远游他方的思乡客对故土的一次温柔回望。

用叶谦自己的话来说,《蕃薯浇米》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生长出来的”,不需要太刻意地去设计。

反正,电影拍摄地就是自己的故乡,街巷、房舍、邻里、风俗等等,都是再熟悉不过的。

“因为我就生活在那里呀!

”而且,自小叶谦就爱跟老人聊天。

奶奶与姥姥在他心头,更是可爱之最。

秀妹(归亚蕾饰)这个角色,正好融合了两位老人家的形象,甚至秀妹遭遇挚友突然离去的打击,也是当年有过的往事。

六岁那年,叶谦的太奶奶去世,他拿着遗像,出现在葬礼上,太小了,没有任何悲伤,“仿佛在经历一场嘉年华”。

后来爷爷也走了,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蕃薯浇米》的阿水师一角,他特地参照爷爷形象选了班铁翔,又把爷爷亲手制作的水车放到故事里,算是一种弥补。

正因旁观过种种别离,叶谦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不告而别特别痛苦,但它也是一种日常。

”经年累月的感情码着,不知不觉地,早就垒成了一堵厚重的墙。

他很明白那种从“墙”上跌落后失重的状态,“好比你人生里面那个依靠,突然没有了,哪都靠不住,就像坠入了无边的黑暗”。

他说服摄影师Joewi Verhoeven大胆地让画面猛然逆时针调转90度,于是向左前行的秀妹在大银幕上,突然变成脸朝下地走动。

这个处理很有冲击力,却也正好安置了观众的错愕。

叶谦提到,每一次回老家,都会见到很多变化。

比如工业化菜棚大量出现。

每回去那边,他总会感叹,“这些菜好辛苦啊,白天要工作,晚上还打了光模拟日照,日夜都无法休息,像囚禁在自然的集中营里。

其实对某一种工业化发展,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一个对的选择,但它确确实实影响了一些生活品质。

”《蕃薯浇米》里,青娥(杨贵媚饰)的卖菜营生,就遭到了工业化菜棚的挑战,于是才有了她去“实地考察”的戏份。

那碧色的蔬菜一眼望不到头,油绿绿地,叫这寻常妇人内心的疑惑与惊恐,也都无边无际了。

待在家中的日子,有时早上他会被一些声音吵醒。

原来离家不远的祠堂里,又举行了一场葬礼,以前对自己特别关照的某位阿嬷或者阿公,就这样突然撒手了。

“就是特别想要拍一部跟他们有关的电影,看能不能试着让观众走近这些被快速时代的发展边缘化的人。

这一群人也许没有办法在社交媒体上面发声音,但他们确实存在。

”接受采访那天,叶谦黑色的恤衫上有一行字,“EVERYBODY MUST HAVE A FANTASY.”(每个人都该存有幻想。

)他执导的长片处女作《蕃薯浇米》,该当算是一段对于故土故人的美妙幻想。

2.跨界有了《蕃薯浇米》,也就有了乡亲们的声音。

这些朴素的乡亲没有想到,自己摇身一变,会变成电影里的一个个素人。

而且,哪怕现场状况百出,这些曾被担心无法呈现出良好状态的“新演员”,其实表现得流畅自如。

特别是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初次见面就让人觉得她依然是个俏皮的小女孩,她唱的那首《院内花开》,让叶谦至今想起都会起鸡皮疙瘩,后来歌曲被放到了电影里面,借给秀妹抒情去了。

他们也未曾想到,平日里如雷贯耳的归亚蕾和杨贵媚,能够来到自己的村子拍摄,还能够跟他们一起看遍日出月升,甚至在那稀罕的镜头前,给他们带来同台对戏的机缘。

再说了,她俩这次演的,可都是惠安媳妇儿。

从叶谦手里接过剧本的这两位台湾演员,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参演的,恰是内地首部闽南语电影。

叶谦也没料到,归亚蕾不仅顺利跨过语言关,而且给闽南语以及《蕃薯浇米》,带来了一些优雅的气质。

这也是导演在《蕃薯浇米》中想要的,“我们不要像以往的老人戏那样,非常闷,非常苦,非常悲伤,而是有活力、浪漫、优雅的”。

叶谦在乡土与时尚间,找到了巧妙的美学平衡。

摆到电影里的,全是生活的日常。

葬礼是这样的,神明祭祀的表演是这样的,服装同样也是这样的,不会有“过度设计”。

种田的人穿什么颜色,路边发呆的老太太着什么款式,她们在街边的裁缝店买什么样的布,裁什么样的衣服,在电影里,那都是照单全收的。

色彩很艳,有时候服装老师都会吓一跳。

希望《蕃薯浇米》能有“自己强烈的浓厚的色彩”的叶谦,就特地提一些色彩方面的意见。

剩下的,身为设计师的他全都放权给服装老师。

但时装设计的经验,还是给这位熟稔故土的导演带来了不少好处。

之前的工作毕竟都是为女性服务,那身为年轻的男性导演,在处理年长女性的故事时,非但没有陌生与隔阂,“反而多了一分亲近”。

就凭这一分亲近,《蕃薯浇米》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的距离感,都烟消云散了。

电影拍完,叶谦还会回到服装设计领域,“你好歹有一个吃饭的饭碗,才可以在电影方面任性一点,或者是纯粹一点”。

问他下次想拍什么,他笑了,“继续做福建菜呗。

”3.资深少女写作《蕃薯浇米》剧本的最大起因,就是因为叶谦看到很多当地的老太太会对游子说,在外面要懂得人情世故,凡事不能贪心,要大度,对人要好……但话锋一转到自身,她们就会说,自己活着就是等死。

“这种态度转变,让我特别想尝试通过电影的方式,进入她们的内心世界,但是我又希望可以呈现出她们这种资深少女的美丽与哀愁,而不要凄凄惨惨。

”在这部电影里,叶谦确实给老年女性注入了少女的灵魂。

或者说,他还原了她们本该拥有的那种轻灵心态。

青娥跟秀妹到海边拾贝捡鱼,闹得欢了,从对方篮子里摸一条走,自己先笑得直不起腰,那被海风吹起的额发,折射着再青春不过的光彩。

又像那天秀妹把青娥“保释”出来,差一分就要尴尬了,青娥立马半撒娇地让秀妹打自己的脸,情绪松缓了,把屁股也给别了过去,秀妹顺着演起来,在只有彼此二人的剧场里,早就没了年龄的界限。

这些戏都是她们在现场的即时发挥。

偏偏每一幕都浑然自若,让人看得心里花开不败。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到,这两位真的是影后级别的。

我发现亚蕾老师的表演方式就是水,表面是涟漪,但底下是暗涌。

媚姐的表演方式就是火,一上来就要把你烧着。

她们这两种表演方式搭配在一起,就是我剧本当中林秀妹跟青娥的最佳诠释。

”而这种一静一动的表演方式,又像极了叶谦熟悉的福建、广东的戏曲表演。

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看了上百场戏剧的他,对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都是如数家珍。

与资深少女匹配的,还有阿水师这位资深少年。

年纪一把了,邀约秀妹去看戏的时候,还会趁着对方转身擦头发,对着镜子臭美一番。

他们踩水车的那一幕,比什么都浪漫。

三角梅早开好了,水车也像盛放在水边似的,他们去踩,水花溅起来了,歌谣奏起来了,“温暖得仿佛夕阳把你全身都照到”。

相对传统的整个村子里面,只有这三个彼此温暖的人物能在重负之下,觅到返老还童般的自在。

对惯于点到即止的叶谦而言,兴许可以用其中一幕来倾情表意。

秀妹梦见青娥的次日,搽上风油精,包上头巾,决定去打腰鼓了,等她跨过门槛,镜头推向一个特写,门缝边上一只烂掉的、萎缩的番薯,长出了新芽。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性就没有了。

如果你自己都认同,那肯定是没有。

但要是反过来,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

”这一点一滴的感悟就像被加到米里,小火慢煮,再苦,也熬出了一些蕃薯的甘甜来。

叶谦说了,“这部电影对我自己有疗愈的作用”。

归亚蕾也被电影感动到了,觉得“很优美,很浪漫”。

杨贵媚也觉得,“这个片子很干净,很纯粹,好像没有被污染过”,又补充说,“导演,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被票房污染。

”这位新导演当真是把电影“当成一座圣殿”,他回应杨贵媚,“如果我真的有抱着那种心态的话,那我宁可不拍电影,因为我在电影的世界里面,就是半点的油腻,都超级反感。

”他始终觉得,他们的年纪,他们的阅历,他们的感受,其实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唱出“千金我也不换这尚好的光阴”,“也是希望给这些有点悲观的老人们带来一点温暖。

《蕃薯浇米》短评

#PYIFF#难得一见的纯闽南语配音制作,原创作曲听起来很舒服,结尾理发店的从头再来给人感觉强行升华主题

2分钟前
  • 麦克拜
  • 还行

很多熟悉的人 道具 场景

7分钟前
  • 刁蝉
  • 推荐

你拍尼玛呢? 力保这个片子的大佬水平是有多低

11分钟前
  • 景阳冈虎园园长
  • 很差

极不节制,但不至于让人讨厌。最后五分钟才出片名的它在国产长片首作“比谁片名出得晚”大赛中一举夺魁!

14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2019PYIFF#我们就是一伙活在就思想中的资深少女,远离工业生产,不懂平板电脑,相信着偏方草药,请了道士画符治病,约会是一起看戏,一起踩水车,这些都是千金不换的尚好光阴。眼前的事永远比后事更重要,可有时候看看远方就不容易眼花。想着她,就把青花油抹在人中,想象着她的香气。离别可以怀念,去世是可以从头再来。

18分钟前
  • 倚风帘
  • 还行

还不如云南山歌VCD真实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较差

青葱计划,有一定的类型稀缺性,制作班底很强,风土人情体现也不错,但主题还是太乏味了

23分钟前
  • lpu9
  • 还行

PYIFF18,观感上一度觉得这就是去年的《过昭关》,只是不如去年那部里素人演员的表现更好,节奏也更好,职业演员的表演都太过,看看看着一丝丝的乡村感都没有了,地域感也全靠方言强撑了。这个制作团队盘子搭的很好,但最终的呈现比较一般,各方面都有点过了,特别是音乐的部分。整个故事的节奏不太好,主要还是故事线的取舍问题,杨贵媚的角色死了之后,这个故事的生命力基本上也就跟着死了。好是一回事,合不合适是另一回事,这就看新导演如何取舍了。夕阳恋的故事,还有点传统和现代的对抗,片子最终传达的那种价值观的保守很中国了,够腐朽,当然,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拍成这样,实在没什么可聊的,跟平遥大部分的新导演作品差不多,也就看看故事得了。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真诚又真实,算是对闽南文化的致敬和怀念。地道的闽南语和充分的闽南生活特征让电影变得十分有味道。看到归亚蕾这么老了,内心还酸楚了一阵

31分钟前
  • 推荐

相信每部电影都不容易,但还是不能接受两位女演员演成这样。明明是想贴近生活,但只会模仿戏剧作品而不是模仿生活。或者就直接去另外一个极端,做 电影 的表达,但好像看不出导演对电影本身有深入理解。最可怕的是看完后只记得槽点

33分钟前
  • 一个单位
  • 较差

前半段很舒服,但是没想到后半是这样,那前半就需要把(主人公心理动力里的)主线立得更明显一些。嘀咕了好久这个不是泉腔难道是因为乡下?【2月回来更新,是我记反饭的漳泉腔了…】懂得也不多,完了一查原来归亚蕾是台湾人。。。杨贵媚和她是老搭档了,也才知道饮食男女有她俩,要看。那归的语言算好好噢。音乐有点太新,模糊滤镜有点太用力,儿媳看电视那段和标题一样,都是不知道为什么的存在……恬淡的感觉很好,有大陆闽南语片也很好,希望还会有更多。昨天拖过了没和月同天标记,哭死

36分钟前
  • 棉锈
  • 推荐

作为一部处女作硬伤太多,镜头特别干净,让故事失真,刻意的构图和编排也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好在一直贴合主题,对心理的刻画都在点上,就缺少有效的镜头语言.

38分钟前
  • 🙂
  • 还行

#PYIFF#挺值得鼓励的导演处女作。以小食切入生活以及种种仪式,让人几度想起《米花之味》。《米花之味》说的是母女之间的和解,这部处理的则是老年女人怎么对抗孤独。这孤独一是来自衰老与家庭,二是来自科技进步。总之,她们是被时代抛弃的人,更愿意从乡土、民俗和人情上寻找慰藉。被旋转90度的镜头营造出的“下沉感”小惊了一把。值得肯定的是,即便她们的生活一路前行一路掉落,导演还是处理得哀而不伤。老太太隔着门缝偷看,这一笔太狠了,她的孤独才更是无人发觉。总觉得电影在归亚蕾练习敲鼓这边结束更好些。

3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5/10。内地第一部闽南语电影。能在中国看到老年人的电影已属难得,里面甚至还关注了老人的爱情。风俗展现较猎奇,故作轻松的玩笑反而让人不舒服。演员都不合适,素人更好。

42分钟前
  • 乍暖
  • 较差

番薯🍠到底是啥?地瓜?白薯?红薯?南瓜?作为大陆第一部闽南语院线电影,这个片名真的不适合票房号召,不过大概主创也不很在乎吧。据说是导演处女作,那真的不错了。也是补上去年(还是今年?)大银幕一课。宣传词说是彰显老年女性独立之作,其实也没有很突出这种主题。里面的歌儿有些好听但出戏。优酷app投屏。豆瓣显示109分钟,优酷爱奇艺都是将近108分钟,有龙标应该就是院线版。

46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中规中矩的乡土展览 每条故事线都支离破碎的不够完整

50分钟前
  • Nora
  • 还行

「眼前的事比身後的事重要」。「蕃薯澆米」是閩南人最常吃的主食之一,可是我卻從小就不喜歡把蕃薯和米粥煮一起吃。一直覺得自己很多從小就和這座城市相斥的東西,但不影響我對她的珍視。惠女應該是閩南文化裡非常特殊的女性形象了,想起每天都到我家附近開牡蠣的阿三阿姨。還是有揉進去一些小細節,讓閩南人找到一些有記憶點的畫面。只是影片有在特別拍「好看」。有一些地方在我看來刻意精緻了。

53分钟前
  • IFSoso
  • 推荐

旁枝太多,哪个面向都显得不彻底,思绪延展不开,便感觉平和乱了。

54分钟前
  • syi_ga
  • 较差

看朋友發的文章裏介紹,聽了歸奶奶的歌,立刻買了票;喜歡李少紅、歸亞蕾、賈樟柯,馬上要和一年多沒碰面的家人見面,兒時有過農村生活記憶,對於這樣的我,這影片像溫柔的親人撫慰,一直感動著我,片尾響起歸奶奶的歌,眼淚纔漫上來,想家人了。

58分钟前
  • 陆佳
  • 力荐

接近暮年的女性重新出发寻找自我的过程,镜头略凌乱,生活情节有点散杂,闽南的人土风情很接地气很原生态。喜欢最后理发的镜头,短发的秀妹,是否梦见雄狮?恍惚间一切又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1小时前
  • 梦遊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