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猿,不看不听不说。
在阴暗的烟雨蒙蒙的色调下,电影里隐藏着多少秘密。
一个家庭与老板协商好的欺骗法律的秘密,妻子与老板间的秘密,小儿子如何死去的秘密,作为旁观者介入者的大儿子的秘密,父亲与流浪汉的秘密......没有过多言语,一切对观者又不言而喻。
狭小陈旧的住所与物件、轰隆隆的火车与铁轨、给电影蒙上一层怀旧悲伤抑郁的色彩。
主角似乎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命运在此发生或者逆转,然而看不到希望。
让我动情的一刻是,崩溃时刻来临,妻子在天台上犹豫着,丈夫在楼梯口屏住呼吸,一面仍恨着妻子的背叛,一面聆听天台上的动静。
此刻火车轰隆隆地驶过,丈夫听不到任何妻子发出的声响,他的额头浸满了汗水。
最后,往日柔情压到了决裂,丈夫说,下来,别犯傻。
电影更像一部水墨画,充满情绪张力与联想空间,留白给了观者在头脑里加工的自由。
为了走出生活的困窘,司机去给一个撞死人的政客顶罪,妻子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向政客要求提前付钱而陷入了肉体的交易,继而发展为危险的偷情,儿子发现了这一切,却对面对牢狱中的父亲选择了沉默;父亲在出狱后发现了真相;每个人保守着自己的秘密。
一家人又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面对困境,三只猴子无力改变,婚姻,家庭,责任,死亡,生活给出的每一道题都很困难,或者到了个人之力无法解决的程度。
面对困境,也许注定着束手无策,而且,既无法取得胜利也没有资格缴械投降,那么怎么办呢。
保守住每个秘密,等待,忍耐,这都不够,必须要懂得怎么从困局中找到麻痹自己自己的理由和方法,去避免在困局无间的折磨。
我们也常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无法逃避而又无法解决的困境。
逃避问题,当然不会解脱。
但我们会眼睁睁的看着那些问题跳跃着,活灵活现的每一秒撞击着你的视线,撕扯你的平静,无处不在。
你还知道,这样的困境也正在折磨着局中的每一个人。
全局的长镜头,画外的对白,琐碎的生活细节,冷漠的表情,导演把这一切呈现到了我们的眼前。
杀死那个政客,是儿子做出的选择,他的幸福在于他至少有得做,但这对困境毫无改善,无疑。
杀死自己,是母亲想要做出的决定,即便她可以做,但这对困境毫无改善,无疑。
残忍和冷漠的坐视一切的发生,父亲可以去这么做,但这对困境仍然毫无改善,无疑。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所以我们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走才是逃避,死才是逃避。
不要去逃避,所以让生活去继续,让宿命去发生,让一切归于平静,慢慢的。
导演的技巧很好,戛纳最佳导演的奖项实至名归。
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喜欢看童话,却无法承受真实感所带来的沉重。
一部不能带给来快乐的电影,所以四颗星吧,没办法。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看到努里·比格·锡兰的电影,大银幕让许多细节都跳了出来,暗潮汹涌的人物心理,发出惊涛骇浪般的声响。
比如《三只猴子》。
《三只猴子》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老板撞死了一个路人,让司机顶包,并许诺给他一大笔钱。
结果在司机服刑期间,司机的妻子与老板发生了婚外情。
司机出狱后,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夫妻关系就此变质。
变质这一段堪称全片华彩。
丈夫归来,妻子穿着从未穿过的性感睡衣,在床上等待丈夫。
原本的一触即发,在这里却有诸多别的味道。
丈夫的审视。
“这是新买的吗?
你以前从没穿过这种材料的内衣。
”
丈夫的指尖在妻子身上来回摩挲,眼神却冷静得可怕。
而妻子,从一开始躺在床上,神情和身体就略微紧绷。
随着丈夫不断试探,妻子的躲闪越来越明显,内心也越来越虚。
一切并未宣之于口,却已经在沉默中得到了实锤。
丈夫愤怒而懊恼的咆哮,打碎了妻子心里最后一丝侥幸。
这一段的你来我往,将心理描摹得相当细致精彩。
丈夫一开始是隐而不发的。
他独自在阳台抽烟,背对着里屋。
进屋后看到妻子,甚至深吸了口气。
但是他又忍不住探寻真相,离真相太近时,他又一度害怕犹豫。
最后,妻子的失控引发了他的全线崩溃。
他太过愤怒,也太过害怕,急匆匆慌里慌张地摔门而去,扔下一句咒骂。
而妻子,从头到尾心虚得肉眼可见。
笑得心不在焉,中途几次不想演下去,直至最后突然自嘲般地笑了起来。
正是这个笑容,绷断了丈夫最后一根细若游丝的神经。
这笑容里,有嘲笑世事荒唐的悲凉。
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齐衡被邕王挟制时苍凉的笑。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齐衡《三只猴子》何尝不是讲述一场荒唐的世事?
一沓钱便可换来一次顶包,便可做一场肉体交易。
结尾,儿子杀了老板,这次,轮到父亲找人顶包了。
在努里·比格·锡兰早期的电影《远方》中,也有这样一段沉默中的爆发。
《远方》一名来自乡村的摄影师多年独自在城市打拼,终于获得了一席之地,离婚后,他过着平静自在的生活。
而从老家赶来投奔他的表弟打破了这种生活。
他一开始就不欢迎表弟的到来,脸色充满了隐忍,不停地询问表弟的工作。
“所有地方最后看起来都一样。
”这是摄影师对表弟想旅行的回答。
潜台词是——赶紧回家去吧。
“你估计要花多少时间来找工作?
”
从开始到最后,他只关心他的工作,潜台词是——什么时候走?
多年的分离和不同的生活轨迹,让这对表兄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而表弟迟迟找不到工作,日益懒散邋遢,终于让摄影师爆发。
字字诘问,眼神中充满了居高临下和鄙夷厌恶。
“你能做些什么,如果他们雇了你?
”
“我在这里什么都靠的自己”此前,已经有数段沉默积累着这些情绪。
表弟到来的第一个晚上,摄影师就将他的鞋子彻底消毒去味。
和表弟在一起时,摄影师显得冷漠而疏离。
表弟在房间里打电话,摄影师偷偷去听墙角......锡兰擅长将滔天的情绪凝聚在不动声色中。
沉默的长镜头、空镜头,无一例外都会说话。
《远方》他的摄影非常美,影片却非常忧郁。
锡兰的电影中,总是存在大量孤独的人群。
《三只猴子》中的儿子,厌学,整日不是在家发呆,就是漫无目的地游荡街头。
父亲的顶包和母亲的出轨,让他更加如同孤魂野鬼,不知前方去路,魂归何处。
《三只猴子》中的儿子《远方》中的摄影师,他身上的冷漠疏离写着大大的“孤独”二字。
《野梨树》中的男主角,同样集结了迷茫与高傲——与故乡格格不入,却不知前路在何方,只剩下了用蛮力横冲直撞。
《野梨树》男主就像故乡的野梨树,扭曲的姿态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
《野梨树》其他配角,如《远方》中的表弟,《野梨树》中的父亲,也同样孤独,此不赘述。
锡兰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些风景表达的也是我内心的情感。
我喜欢阴郁,也经常有点忧郁。
我的角色和我电影中的风景是一体的,是我个人忧郁情绪的拓展。
我喜欢雨、雪这些阴郁的天气,阳光灿烂对我来说,有点没劲。
”
努里·比格·锡兰那些人物的轨迹,一定程度上是锡兰自身的经历。
努里·比格·锡兰年轻时,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去了很多国家,打工、读书、看电影。
在尼泊尔的寺庙里,锡兰开始思乡,于是重返故土。
但返乡之后,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直到读了波兰斯基的自传《罗曼》,从此一心向电影。
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三只猴子》《远方》《野梨树》中的主人公的影子。
不得不说,他电影的闷片气质让人觉得无比真实,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隐忍这样琐碎。
没有戏剧性的画面,情绪却早已在一片不动声色中满满累积,内心源头则要追溯到很久以前。
他电影的忧郁气质又是诞生哲思的天然温床。
他的电影,始终在呈现家庭生活紧张与舒适并存的真实面貌;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甚至,如何面对自己在广袤世界中的渺小无力......
《野梨树》很庆幸我在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选择了看《三只猴子》,它让我收获了一名导演,从此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首发于: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7.4】
1、有点无聊,剧情没啥吸引力,一切都朦朦胧胧,欲说还休,可能最深的控诉就是无声之诉2、男主为了钱和工作帮政治家/老板挡灾/坐牢(老板夜晚开车撞死了人造室陶艺),男主出来后因为儿子紗了老板而让自己手下的一个青年进去帮自己儿子坐牢,真是好循环,回旋镖🪃3、灰色的画面,话不多的父子,还有时不时画面之外的紧张背景音乐和乌鸦咕咕咕的声音,一切都让人觉得灰暗,说这是地狱也不为过4、母亲为了儿子买贵的车子,而答应了郑志家(最后也没选上总统之类的)的色情交易。
儿子撞见了,但是儿子又假装出去了,他没有敢拿起厨房的菜刀,他软弱无能,他却等那个郑志家走了之后,又回来给母亲哐哐耳巴子,绿帽男人回来后也是如此,一声不敢吭,知道是自己老板淦了自己老婆,软弱。
5、那个社会离中国社会远,也近
《三隻猴子》的導演使用音橋與環境音的功力之高,是近年來少見的,更別提他如何將驚悚片拍得如此奇怖細緻。
構築的影像又似記憶如幽靈恍惚,縈繞、又似鏡面清澈,映照。
然而最近念書念得有點疲倦,只能提供幾點隨想以供大家參考:1.環境音是整部片即有特色而傑出的地方,在母親與兒子爭執的橋段,念經聲以遙遠的回音聲呈現出一種既寫實又魔幻的氛圍。
片子開頭的消失在黑暗中的汽車,隨著綠色燈光漸漸遠離之後,尖銳剎車聲響起,片段結束,雨落。
水聲不時的滴滴答答響起,似乎呈現一種記憶的召喚(死去的弟弟),又是雨聲的聯繫。
2.卡謬(Albert Camus)曾聲稱:「只有一個真正而嚴肅的哲學問題,就是自殺。
」這樣存在主義式的論調幾近可以套用在三個主角之上,首先,在火車軌道穿梭的兒子,讓觀眾有著對於他安危的疑慮。
母親在陽台上想著要跳下樓,卻被父親阻止。
最後用一個長鏡頭帶出天上烏黑的流雲,我們幾乎看不到父親的臉龐,雨落,結構工整而漂亮。
3.不得不談的是音橋,同時隨之而來的多重寓意。
先說議員與門外的母親這段,在這之前,我們就在他們見面的場合聽過這段鈴聲,接著以鎖著的房門增強觀眾對於外遇的猜測,最後在戶外的母親用鈴聲過場,帶到了父親遲疑地的在浴室外,水聲潺潺(再一次的召喚)。
鈴聲不只是橋接,而是一種心理狀態的延續,從這個場景到下個場景,母親還沉浸在某種情緒當中。
4.多重而複雜的意象從水聲、鈴聲、到念經聲,主要都是聲音的處理,意象上最有趣的卻是從未在片中出現的片名,三隻猴子。
三猿,英譯Three Wise Monkeys,來自論語傳統中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上圖便為日本日光東照宮之雕刻 。
然而這個'Wise'卻很有寓意,從這個解釋中我們看到的並不是貶抑,而是一種禮儀的態度。
片中的主角們為了保持禮儀與家庭的穩定,也許不看、不聽、不說,但如同觀眾一樣,他們並不是不了解。
偽(人為)善的虛假與冰冷才是可怕之處。
5.然而,誰又是那三隻不聽、不看、不說的猴子?
反向思考,誰才是聽、說、看的主體?
以鏡頭語言來看,兒子是最明顯的觀看者(以偷窺議員的兩幕戲的第一人稱鏡頭帶出、再加上弟弟的現身),但是他不願意聆聽母親,也不願意對父親揭開真相。
以聲音處理來看,母親是訴說者,感情,借錢等開口的動作都是由母親完成。
父親是聆聽者,從一開始聽議員訴說故事,到被關在監獄裡只能由聲音了解現況。
也許可以這樣的角色配置做為本片的註腳,但,更多時候,她們輪流當了那三隻猴子。
6.奇特的場景要以不開口卻發出聲音(猴子?
)、兒子的嘔吐(以聲音的迴響速度表達不適)、弟弟的兩次出現(奇特的光與水聲,飄開的門讓我回想起塔可夫斯基的《鏡子》,同樣召回了記憶。
)作為代表。
7.穿插的長鏡頭(Long Shot)帶來的疏離感不必多談,隱沒在鏡頭後未提的情節啟人疑竇,色調與波濤洶湧、顏色詭譎的海浪成為對比,迅速的流雲也許能看做心理時間的流動,這些技巧名至實歸的讓Nuri Bilge Ceylan拿下了坎城的最佳導演。
(芷宁写于2009年1月19日)静谧却充满力度的镜头,真切又凸显心绪的音效,是“过去十年来最有个性的导演之一”土耳其人努里·比格·锡兰的惯用手法,不可否认,他获得61届戛纳最佳导演奖的影片《三只猴子》也充满了这样的锡兰风格。
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不同于老谋子那类“搞光影装修”的匠人,锡兰的画面有一种深切的带入感和沉浸感,不论于演员还是观众而言。
他善于构图,善于调色,善于用卓越的镜头语言来刻画人物关系和心路历程,无论长镜头还是近景特写。
通常,他的远景静穆而辽远,用以烘托渲染影片故事的特定氛围,近景特写又大胆而细腻,仿佛在剖析人物的内心深处,让角色的每个眼神、表情、举止,哪怕最细微的部分都尽现在观众眼前,从而令表演也形成了一种锡兰风格——内敛平实却又被聚焦被放大,而所有这些都是基于锡兰那强劲的影像掌控。
当初看他的影片《适合分手的季节》时,便瞩目于其中画面和音效的特质,在写那篇相关影评时还曾这样评价过——“导演似乎想用音效和长镜头的接合,营造出一种内心空瘪而干涸的氛围。
”即用音、画来显微角色心境,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只猴子》似乎是锡兰对自我风格的一次再表现,似有重复之嫌,而该片画面压抑沉郁依旧,天空多是阴云密布的,即便晴天也充满了阴郁的气息,人物又都是心事重重、愁眉不展的,像是再次患了“锡兰影像综合症”。
充满了潜台词的镜头、冷漠而沉寂的画面、真实多样的声效、一丝不苟的细节,在颇具美感的画面更迭中更传递出一种沉思,的确,《三只猴子》带有明显的锡兰标签,特别是那些源于自然的风声、海潮、车过地面的摩擦,不免令人想起《适合分手的季节》开篇里野蜂嗡嗡萦绕耳际的“音效特辑”。
就观影效果而言,《三只猴子》似乎和锡兰以往的作品一样,容易令影群两级分化,喜欢的愈发欣赏,不爽的只看到了沉闷,不少人诟病该片剧情设置较为空乏,其实在这部锡兰的第五部作品中,故事已较过去丰富多了,再仔细回想又会发现,新片还是存在着不少变化的。
首先,镜头表达更为洗练达意,对画面的利用程度也将表现力度推至一个新高度,一些独特的调焦和摄影角度,也令导演意图更为清晰自省;再者,不同于之前作品中拖长的叙事节奏,在新作里,那种拖长松散的基调已做了调整,即便有一些刻意的时长延后,也是为了加剧人物情绪上的紧张感,让那绷紧的心弦更为紧绷。
另外,在叙事结构上,较以往多了些有效的铺垫,从而令人物的痛和苦都来得更为彻底剧烈,如,男主角伊约再结束警局的被问话后,回到家中躺在床上,一只幻想中的曾经属于某个亲人的稚嫩手臂环住了此时无助又憋屈的他,于是他的内心犹如被打了个洞,悲既从心中生,又似来自久远年代已有的伤痕。
显然,影片还运用了空间角度的转换来再现故事和人物,并以画面音效来推动情节、塑造人物,只是这次目的更为直接明确,如在表现突然返家的儿子以斯梅尔意识到母亲海瑟房内有人时,采用了窗外车辆的噪杂声、啾啾不已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来时砧板上的一把刀在刀把的微妙颤动下不断寻找平衡点的声效,从而将儿子此时内心的复杂波动再现的生动形象。
再如,在出轨被丈夫伊约知晓、情人塞维被杀、海瑟成为最大疑凶后,她试图跳楼自杀,伊约发现了妻子的举动,于是他的内心如沸油浇过,在作为亲人阻止和男人的恨意间辗转不定,并试图挨过这一时刻,此时影片利用住宅旁火车道上一辆隆隆驰过的火车的轰鸣声和伊约急促的喘息、渗出的汗珠来表现其内心的煎熬与挣扎。
此外,在海瑟和塞维最后一次海边碰面时,影片还利用了远景的变焦,形成第三方视角,令之后的命案来得合乎逻辑。
据悉,片名出自日本宗教中的“三猿像”,画中的三只猴子,一只捂耳,一只掩嘴,一只蒙眼,喻意“不看、不听、不说”。
锡兰认为,“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习惯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而这就是我们保护自己不至过于痛苦的方式。
”片中的三口之家,存在着诸多的迷离和缺失,那个偶尔幻化出来的有点初级惊悚状的早夭小孩,是这个家庭的一个旧伤和缺失,但他们都隐忍着沉默着;伊约替人顶罪坐牢,似是为了弥补物质上的缺乏,但他弥补不了情感上的缺口,他服刑的九个月,妻儿之间出现了隐约的紧张关系,只是没有爆发,在儿子考试失败、打架受伤,妻子前去老板处拿钱继而沦陷之后,这个爆破点依旧只体现在几个愤怒侮辱的巴掌上,于是,之后命案的变得不可避免。
只是,片中妻子兼母亲海瑟这个人物的设置有所缺失,其内心的转变显得较为突然,令剧情呈现受到损伤。
仿佛追寻一种寓意,或是暗示一种不言而喻的轮回,影片首尾形成了刻意的互文对应关系,伊始的闷雷后是一阵急雨,片尾也是闷雷后的急雨,只是听雷看雨的人从哆嗦的老板塞维变成了晦涩的伊约,伊约已从彼时为了钱替老板顶罪的司机变成了收买者、施罪者,他收买可怜无依的茶馆青年去顶罪……伊约的身份转变是一种生存能力的“提升”,还是土耳其社会道德法制的现状?
而导演的本意是“我可不想在电影里说教”,他的目的是关乎人的内心世界,就这点而言,他触及到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8478643_d.html
记得上大学那会儿,自己独立做短片,除了热情之外,一无是处,当时我那狗屁学院派的老师看着我的短片殷切的训导我:“你连最基本的电影套路都不遵守,何以去做短片?
”那位老师口中所谓的电影套路无非就是指:a.一部电影,每个画面的平均停留时间不能超过6秒;b.没有运动镜头的电影只能是一部幻灯片。
记得那时候,看的最多的电影就是北影考研的必看电影,前前后后看了有几百部。
粗略归纳一下,这几百部电影大概有这么几个类型:a.类似于芙蓉镇、青春祭、我这一辈子等5代前作品;b.类似于红高粱、人到中年、北京杂种等五代六代作品;c.类似于一条安达鲁狗、第七封印、雾中风景等欧洲大师作品;d.类似于彗星美人、关山飞渡、大独裁者等好莱坞经典作品;e.类似于两个人的车站、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远山的呼唤等译制经典。
那段时光不仅充实,而且也或多或少的让我看到了一种距离。
但是当我有了自己做短片的念头之后,脑袋里闪烁在记忆中的电影绝并非是这些,而是在力争考研期间用以调节情绪的一些框架外作品:我自己的爱达荷、遇人不熟、命运、人体雕像、远方... ...这些框架外的作品构筑我的灵感,触动了我的情绪,召唤了我的共鸣。
无法拿自身与Nuri Bilge Ceylan相比,只是一直试图为自己那几年的动力与灵感寻找一个有力的说服点,直到昨天深夜看完《三只猴子》。
也许这个形容很刻意,但至少这是我第一次刻意。
电影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约定俗成的理论或者体系可以亘古不变的流传至电影死去,当一种套路被运用到巅峰运用成接近真理之时,必然会产生一些力争突破这种套路的电影人,比如Nuri Bilge Ceylan。
据不完整记录,Nuri Bilge Ceylan大学里学的是电子工程,这跟许多大师一样,都是半路出家拍电影一举成名。
之后Ceylan在伦敦度过了一年漫无目的、不开心的生活:做过饭店的服务生、光顾小书店去看书、天天看电影,转折结点是在他服兵役期间,Ceylan读了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自传后,退役去伦敦、伊斯坦布尔攻读电影专业。
创作冲动促使Ceylan在大学第2年便离开校园,开始以摄影师的身份融入电影行列。
一直以来,Ceylan都独立制作小成本电影,身兼数职,包括演员也多是非职业的,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远方》的主演,Ceylan的亲侄子,在拍完《远方》之后英年早逝。
《远方》不是那种看上一遍就会喜爱的电影,《远方》更像是一张新民谣专辑,在你特定的时候扮演着你最需要的情绪。
《三只猴子》则在远方的基础上加重了这种特定情绪的冲击力与摧毁力。
关于《三只猴子》的剧情,不必赘言,一只简单到空虚的故事,类似于《远方》,都是那种大城市里一两个生活在冷色调屋子里的人在平凡生活中遇到的几件事。
而Ceylan电影的亮点也正在于此:冷色调、一两个人、屋子、平凡。
可能是因为摄影师出身的缘故,Ceylan的电影色彩与画面构图都是那么的lomo,像极了经过胶片相机拍摄在暗房里刷出来的照片,而且对于这种特质的运用达到了一种偏执极端的高度,类似于07年的瑞典电影《you living》。
一两个人,不论是《远方》里的通片2人撑破了戏,还是《三只猴子》里前后出现的4、5个人的交叉感染,Ceylan很明显拒绝群戏与凌乱的人物架构。
屋子,在一间看起来比人高不了多少看起来略显狭小的房间里,Ceylan将各种镜头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景深、特写、长镜头在Ceylan的电影里都显得那么的夺目招眼。
平凡,不仅仅在于故事,更在于人物,还关乎到画面,画面的平凡在于色彩感的模糊,在于时间流动的模糊,在于空间感的模糊。
如果观看足够细致,更为叫绝的魅力在于蒙太奇、运动镜头的缺失,6秒定格、运动感在这部电影中完全被抛弃,这种打破常规的方式不是第一次在银幕中看见,但绝对是第一次让人意识到这是一种特质。
看完《三只猴子》之后,躺在床上,恰好看见了挂在床边的一只吊件:三猴木刻,这是去年一位出家人送给我的礼物,当时这位师傅对我说了三句话:你刚毕业,出去工作,帮不了你什么忙,唯有一句忠告“少看,少听,少说”。
后来查资料的时候,才知晓这部电影名字的寓意来自于日本的佛学,概括为:“不看,不听,不说”。
想到这个,会然一笑,似乎明白了这部电影剧情的意指。
明白了但却找不出合适的文字诉注,纠结之时,看见一段文字,叙述的狠好狠到位,特引此作结:“女人起初得意的动作神态够讽刺,事后对男人不依不饶对丈夫沉默装B,既蠢又贱.弟弟的2次出现是幻象,丈夫第一次看她试图跳楼是不是也是幻象.之后他退回去贴着墙伴随着火车嗡鸣挣扎纠结矛盾出满身的汗来(之前儿子也是满身的汗滴滴滴滴)借她口知儿子的朋友圈,然后打架那张稍显夸张一脸划痕血印的脸到抽母亲嘴巴到去"做他",层层铺垫毫不突兀.将近结尾丈夫夜里下楼来异常安静几分钟的时间里我生怕那女人真怕得一声摔下来直到那只猫拐过来我高估了她.选址很好眼部特写表情特写狠到位”。
第一次看锡兰的电影是《安纳托利亚往事》,与本片风格极其相似。
可能是知识储备不够,不明白为什么片名叫《三只猴子》,最初还以为,难道是说这一家三口是三只猴子的隐喻?
原来片名的来源是日本的三猿像,这样问题就简单多了。
锡兰的摄影风格一如既往的学院派,大量的长镜头、细节捕捉,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说,本片表现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及政客黑暗的一面,这也无需电影来表现,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真理。
而锡兰以他一贯的电影美学,将这丑陋以教科书般充满美感的镜头表现出来,就别具一番滋味了。
主角的家里虽很破旧,但可以看得出他们家是面朝大海的,生活却没有春暖花开,而是一地鸡毛。
政客、司机、妻子、孩子,每个人内心都有可怕的秘密,不禁令人恐惧。
这又与《安纳托利亚往事》有颇多精神内核相通的地方。
那小男孩的死可能是父亲与哥哥心中永久的痛,几处细节及两位男主角的幻想都表现出这点。
当那个小男孩如浸润着水出现在镜头中时,我当时觉得那个画面非常瘆人,虽然这并不是一部恐怖片。
结尾的时候,本来平静甚至枯燥的剧情进入高潮,一个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结果出现了。
以金钱买自由,这竟然也能轮回。
导演在片子前半部分做过铺垫,男主角与茶馆伙计的对话,使得最终的结局并不那么突兀。
这是一部压抑的片子,其色调奠定了它的风格。
如果你厌倦跌宕起伏吵吵闹闹的商业大片和看开头就猜得到结尾的爱情电影,看看锡兰的作品吧。
一种别样的精彩在等待着你发掘。
8.6/10ps.本片夹杂有个人情感,不是正经影评。
两天看了锡兰的五部电影,但由于客观原因分了十次,更糟心的是资料馆的糗事害得我《三只猴子》半截才看上。
具体情况不多讲了,一次软件的偶然故障却牵连起情感和生命无可挽回的耗费与损伤…我和办公人员就像三只被耍的猴子。
看一场没有开头的悬疑片,虽然憋屈但还是拥抱偶然,当作别样的体验。
或许不知缘由而化不开的痛苦更为浓郁,成为纯粹的情感表达,引发无穷的联想。
如同阿巴斯的观念,好的电影必须要观众的想象力协助参与,电影本身是不完整的因子,起因和结果并不重要,开放的结尾更像是无法愈合的伤口。
这是极为独特的一次观影经历,我始终未能逃出看前的心理遭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一直没有入戏;可巧妙的是,片中的情感氛围却恰恰吻合了我的心境,和我达成了深刻的共鸣。
我不知道是我的情感加强了对电影的理解还是反之。
我这蒙冤的处境和剧情何其相似。
愤怒、绝望,这种苦涩的心境再合适不过了,因此给本片满分都不为过,因为在这种氛围下我挑不出毛病。
我从中看出大象的悲愤,燃烧的怒火,秋菊的迷茫无措,因果报应的绝望…2025.4.5于百子湾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摄影和配乐。
摄影没有太压抑,也没有太明亮,很真实的质感。
音乐的处理,不仅仅是渲染气氛的手段,还诠释出很多细节。
火车轰隆的声音,说明主人公的家在铁路轨道旁边,离车站很近,这为儿子从火车站中途回家发现母亲出轨父亲顶包坐牢的老板提供了合理解释。
这部电影的细节处理很好。
儿子发现母亲出轨的时候,视角扫过灶台上的刀,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为他后面杀死老板提供了情绪动机。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没有一个良善之人,都是苟且偷生的鼠辈,电影给他们的标签是:三只猴子。
每一个人,都是没有底线的,老板雨夜车祸致人死亡,找公司员工自己的司机也就是电影里的父亲顶包。
父亲为了钱自愿顶包坐牢九个月拿到巨额报酬。
母亲同样为了钱委身老板还迷恋上老板。
儿子厌学,颓废不堪。
导演对人物环境的刻画也很绝,影片对母子俩最多的情节描述,就是各种躺,躺沙发上,躺床上,在家里,这个他们最自由最随心所欲的地方,他们几乎很少有坐着或者站立的姿态,那种慵懒和颓废,那种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感觉,为他们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愿意接受巨额报酬顶包坐牢打下了思想基础。
这是一种没有底线的人生。
老板做事没有底线为了逃脱罪责找人顶包坐牢。
父亲做事没有底线,代人坐牢最后又找人顶包替他儿子坐牢。
母亲同样没有底线。
为了钱和欲望委身老板。
儿子做事也没有底线,为了泄恨杀了老板。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没有底线的人生有多么恐怖。
刻意且呆板……凭一个三不猿的概念拓展出整部电影,导演功力还不至于如此深厚,当自己是塔可夫斯基呢?这稀烂的叙事,导演还是去搞商业摄影吧……所谓影像质感的重要来源是土耳其老旧街景本身的风貌,参见Alex Webb,其大量代表作品拍摄于伊斯坦布尔,他拍的上海就没那味(没有说Webb不好的意思,Webb在摄影上的创造性不是导演可以比肩的
没看懂,妻子Hacer之所以会采取鲁莽轻率的行为而严重威胁了家庭安全的动机是什么?
摄影很不错,其他真一般了。
主要是没看出什么东西...镜头什么的确实是非常好
拷问人性,沉重主题,不需要太费解的形式,不需要太晦涩的表达,就这么自然流畅的拍摄出来,却引人深思回味,好久好久。
不看不聽不說 關於諺語的引申義。
晦涩,发闷。唯一一些长焦镜头配着乌云滚滚,还挺有摄影质感
摄影太赞
长镜头~~~~
贫贱夫妻百事哀。
严重拖沓 都说情色严重,我怎么完全不觉得,难道我看了删节版
氛围渲染的有点过了,显得很拖沓。特别压抑。台词也很少。很难让人耐心的看完。
相对来说剧情有点太弱了
我总是想比较阿巴斯和锡兰,一个来自伊朗、一个来自土耳其,两者相差近30岁。阿巴斯拍片几乎就没什么资金、资源,所以在非常限制的条件下创作。而锡兰的时代则要富裕很多,而且我对中东的经济状况、文化宗教几乎不了解,通过看电影,大概感觉是土耳其经济状况要好很多。所以锡兰的创作题材更丰富一下。他通过这种变化一直在进步。如果非要类比的化,一个像小津一个像黑泽明。锡兰也六十岁了,希望他能够有更多的资源来拓展自己的电影。看了网友的评论,才更正了我对三只猴子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导演暗示男人都还未进化,父亲、儿子及政客像三只猴子。
为什么总是在不合适的时候看到不合适的电影,还都是Ceylan的片子?
没能坚持看完,实在感觉缓慢、无聊和压抑。
话题太沉重,没看懂。
对人物内心和各自的秘密,给足情绪和时间,对叙事的逻辑和蒙太奇运用,极尽简约和省略,如儿子的伤,溺水的鬼魂、老板的死亡等,都无完整的呈现和解释,其留白如布列松般给观者提供了想象空间,穷有穷的玩法,故事虽然简短俗烂,却硬生生靠着导演的视听技法提升了高度,但结尾的呼应和整体调色曲线不算太喜欢
为了强大的摄影就该给五星,饰演儿子的演员非常像某位土耳其球员,但是想不起名字了,求解
非已勿视,后必再有;非已勿言,后必再行;非已勿听,终成悲剧。电影故事很老套,精彩于导演将一个老故事讲得如此有寓义,画面在阴郁的色彩中却非常有力量,难怪会夺得最佳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