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认为我在胡说,去看看现在的马赛好了---一个几乎100%的阿拉伯/非洲黑人组成的非洲城市,本土法国人都搬到了马赛城外的AXIS。
巴黎也是一样,除了那些标志性的,地价非常高的街区仍然保持了老巴黎的影子。
城市边缘的普通人生活的街区已经被非洲裔的居住区分割包围得越来越小。
在西方特别是法国,种族一体和我国的坚持XXX的领导一样,是一个绝对需要政治正确的话题。
当人人沉默时,我们在巴黎和马赛看到了什么,是愁气熏天的地铁,随处可见的涂鸦,越来越多晚上甚至是白天都不要一个人闯入的街区,越来越多的光天话日之下的抢劫,强奸,袭警(南非有什么,法国也一样),阿尔及利亚足球队输球,整个法国上百辆无辜的汽车被‘不高兴’的阿人流氓烧毁。。。。。。
诚然整个欧洲都在头疼着移民问题,而法国绝对手当其冲。
法国的左派更愿意引用‘自由,平等,博爱’的古训,强力杯葛新移民政策的出台(即根据移民的质量,教育状况的调节有条件的吸收高质量的移民,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已经实施这种政策,nicolas sarkozy 也想效仿,但阻力重重)。
巴黎街头经常可以看见非法移民组织的游行,罢工(汗。。
),要求法国政府马上给予法国国籍。
如果在一个国家,触犯法律的人都可以明目张胆的集结在大街上,这个国家的法律又是什么呢?
每每查看法国移民比例的官方数字,似乎不算很高(还是比其他欧洲国家高一些),但事实是什么呢?
同样基于政治正确的原则,移民统计只是计算新移民的1或2代人(还不包括大量的非法移民)。
至于因民的3。
4。
5。
6代,根本无人统计,不同肤色的父母生出的混血人,自然也无准确的民族归类。
人们对历史的林林种种的种族清晰悲剧记忆尤心,没有人回希望曾经的野蛮的悲剧重演。
所以,在当今的西方社会,一个人特别是公众任务的言辞里只要带有些须种族的内容就会被舆论大加讨伐,自然被冠以NAZI转世的帽子。
然而,这些人权团体的做法和他们口诛笔伐的NAZI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是NAZI时代说一局移民的好话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再被惯已国家民族的叛徒的罪名。
而今日之西方特别是法国,正好相反罢了
一个新来的年轻囚犯,偶然机会卷入监狱派别纷争,弱肉强食的环境,懦夫也必须做出选择。
男主麻利完成任务,遂成为老大身边马仔。
待摸清毒品网络后,男主舍我其谁,正如《教父》里的白兰度,给了对方一个无法拒绝的答案。
随后男主势力壮大,出狱那天马仔们开着豪车在监外迎接。
影片的戏剧性在于一个心地善良、一心悔过的人面对监狱的荒唐处境,一步步走上黑道且最后成为老大,却依然充满爱与温情。
成就男主事业的是隐忍与勇敢,所以这不失为一部好的励志片。
手上沾有血算个屁,洗干净,陪家人安安静静过日子才是真男人
思路比较分散,把自己的一些感悟献丑于此。
先摆观点,这不是一部监狱片,是一部克制法国派的《教父》电影,所谓预言者翻译为先知更合适,因为更多是一种智谋和对自己人生的筹谋与规划,所谓的超现实的理念其实并不是其意义所在,其实和《教父二》维托的发家史有相类之处!
一、50元都不给你,从零开始!
细节玩味故事开篇略带模糊,主角来历、罪名都是隐藏的,一个小细节主角藏了50元在鞋底被查出,似乎是从上帝视角在告诉他,你将从头开始,从零开始,任何依仗都没有。
也确实他不怎么识字,没有亲人朋友,没有特长,一切就仿佛一个小狼离开妈妈进入大自然独立生活。
有趣的是50元在出狱的时候又一次出现了,主角最后把他丢弃了,这是看透一切,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信,前后对照,很值得玩味,我想所谓的伟大电影,在这类细节的处理上都有这类特点。
二、三次狱外任务,英雄造时势。
随着凯撒势力一步步被削弱,无论在监狱内还是外部,从律师的态度就能可见一般,后来他的亲信一大波出狱(我想此刻他内心上慌张崩溃的,怀疑自己会被取代),他对马利克的态度也显得殷切而焦急!
第一次还是人群簇拥下安排马利克去交易救了一个手下,平常而控制在握,马利克找到了狱友私藏的大麻,挖掘了第一桶金;第二次马利克预言了鹿的车祸(怀疑:鹿有权利,猎物,智慧等象征意义,个人揣度是权利的含义),乱跑的鹿象征着帮派势力之间的乱流和权力的角逐,鹿死谁手,显然是智慧而果决的马利克,这也是预言者的含义吧!
当然也是这次任务,马利克真正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和合作伙伴;第三次任务是暗杀凯撒的老大,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他一个人能攻破防弹车和保镖的防御已经不可思议,更奇异的是他内心有自己的盘算,取凯萨而代之,这也是体现了先知的智慧,凯撒已经式微,精准的时机把握。
不过略带超现实的色彩或者主角光环,马利克虽然杀过人,但是也并非什么职业杀手,大boss的保镖也太不专业了,不过这也凸显了先知的能力与主题,另外所谓机遇千金难求也是如此了。
三、家庭观念、兄弟义气、义利观、隐忍、亲近你的敌人、分享利益等等。
毫无疑问师承于《教父》中的诸多价值理念,比较突出的情节:1.把一大笔卖毒的盈利送给了阿拉伯群体,一方面是对自己宗族和同为弱势群体的同情,另一方面对强者的真心会被视为谄媚,而对于弱者的真心会被感念,即使对方是刺猬,它最后会成为你的最大助力。
2.对挚友的情谊,尤其是对其儿子的视如己出,尤其是搂着小孩睡了一觉感动导致迟到被关了40天禁闭……如维托科里昂所说不能照顾家人的男人不是真的男人3.挚友约束不了手下,刺杀时畏惧困难,能力和智慧都很欠缺,自己扛鼎直前,大有麦克科里昂的派头,只要忠诚你就是我的家人,其他一切困难我抗了!
4.隐忍,亲近你的敌人!
这是《教父》里最高的权谋王霸之道,维托在长子被杀时和仇敌握手言和,保存实力,和敌人合作无间缺时刻清醒,等待时机如黑暗中的豹子,而“鹿”早晚到手!
四、王座总属于智慧的行动派所谓先知,其实在我看来智慧与权谋当然是其核心能力,但是我更钦佩行动派,“马叔”曾说三流的创意一流的的执行远胜于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其实电影虽然是现实主义风格,还是有主角光环的,他的智谋和隐忍权术的确高明,但是在实际的任务与帮派间的斗争,能杀掉该杀的人才是生存的关键,一步步走来,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不是凯撒可以躲在背后玩权术,找牛逼的人实现牛逼的计划,他是要动手杀人的,殊不知被杀其实更现实的多。
他的果敢与应变能力确实bug,动起手来三秒钟决定生死,这在我看来才是他制胜的关键,智谋还是等活下来再玩。
真是厉害,小伙在监狱长成黑社会大佬的故事。
年仅18岁的马里克被判6年,在监狱里,本想老老实实呆着,谁也不惹,可是马里克显得太过幼稚。
在监狱里有一个科西嘉人的监狱组织,头目是凯撒。
凯撒接到一个活,就是干掉一个临时过来的罪犯,而这个人是个同性恋。
凯撒派人强迫小伙马里克接受这一任务,不然就得死。
马里克被培训如何杀死这一倒霉人,嘴里含着刀片,怎么样动手都提前演练很多次。
第一次杀人的马里克还是太紧张,直接拿出刀片将其杀死。
这也是马里克加入该组织的考验。
自此之后马里克成为监狱组织一员,不过随着凯撒身边人一个个被释放,凯撒急需一个心腹。
马里克的科西嘉语说的越来越好,遂赢得了凯撒的信任,称为心腹。
马里克得到凯撒的支持,可以外出参加临时性的工作,应该是培养一些出狱后的技能。
马里克联合监狱一名毒枭,还有自己的哥们,第一次外出就做成了这笔生意。
后面还有外出,马里克完成凯撒交给他的任务。
有一次,是解救凯撒的一名手下,马里克还是出色完成了。
无所畏惧,越来越手到擒来。
不过,凯撒逐渐发现马里克背着自己贩毒,一开始怒不可遏。
后来想利用马里克杀死自己的一个对头,马里克的朋友显然完不成。
马里克和自己哥们硬着头皮上,抓到了这个老大,不过没杀死他,而是告知了他真相。
我估计着马里克和他达成了默契和协议。
这一点是凯撒所不知道的。
马里克的毒品生意做越越好,越做越大,在监狱也有了自己的追随者和势力范围。
此时,凯撒发现自己已经管理不了马里克了。
过了一段时间,马里克服刑到期,被释放。
他朋友得绝症死了,他来照顾朋友的妻子和孩子。
一个黑社会大佬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
马利克的成年礼,是一场已知结局的悲剧。
入狱之初,他没有家人能够联系,身上只剩下五十元和一支烟。
他大字不识一个,甚至在与人交流时还会被复杂的词汇混淆思绪。
他已满19岁,却在鱼龙混杂的监狱中显得格外稚嫩与脆弱。
他满心盘算着如何能够顺利度过六年的囹圄之苦,如何能在出狱后继续往日的生活。
他不知道,命运已悄悄将他引向别处。
由于身体中混有科西嘉与阿拉伯族两种血液,马利克被狱中的科西嘉派老大凯撒看中,被要求去接近并刺杀一名阿拉伯犯人。
任务完成的奖励是能够得到凯撒的庇佑,不会再受其他人欺负,马利克有权选择拒绝,但同样要承担后果——死在狱中。
他没有办法,被推上悬崖并且断了后路,只能点头答应。
马利克将刀片藏在嘴里,走进了那个名叫雷比的阿拉伯犯人的囚室。
雷比于马利克而言,完全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甚至在交谈中,还能算得上是个真诚的朋友,这让马利克有了那么一瞬间的犹豫和动摇。
可雷比终究是要死的,不在他手里,也会在其他人的刀下,如果雷比此刻不死,那么马利克自己也将受到牵连。
所以那被藏于口中的刀片最终被取出,它划开了雷比的颈动脉,让鲜血喷涌而出。
到这里,马利克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成年礼,却仅仅只是个开始而已。
雷比的死成了他无法解开的一个心结,在独处时,马利克经常幻想着自己与雷比的魂灵进行交谈。
他听从了雷比的建议,开始认真学习,可内心深处依然孤独。
雷比死后,他果然得到了凯撒势力的保护,但从未被接纳。
科西嘉派说他是阿拉伯杂种,阿拉伯族则把他看成是叛徒,马利克在两头不讨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直到在监狱的学习班中遇见了里亚德。
里亚德教马利克语文,并培养了他对于学习的兴趣,两人无话不说,马利克在里亚德那里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温暖。
但好景不长,里亚德因为身体原因很快就离开了监狱,虽然他们仍旧保持联系,可马利克到底是变回了一个人。
转机出现在一年后。
凯撒的势力由于政府转移部分科西嘉犯人而日渐式微,凯撒没了帮手,开始把目光放到了始终跟在身边的马利克身上。
他为马利克安排假释出狱,让他为自己办事,而马利克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涉足大麻生意,通过从中获取的大量利润,渐渐挣脱凯撒的掌控,与阿拉伯派合作,并自立门户。
影片最后,马利克完全瓦解了凯撒势力,成为了新帮派的头目。
然而在出狱之后,镜头却最终定格在了他眉头紧锁的脸上,他明白自己并未真正解脱,而是越陷越深。
马利克的成年礼,是一场已知结局的悲剧。
正如在《理想国》的开篇,克法洛斯与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与苏格拉底热切交谈,讨论一个关于美好城邦的设想。
然而书中人不知,这个关于理想城邦的讨论是建立在一个悲剧之上的,克法洛斯一家最终将被卷入雅典的“三十僭主”事件,而玻勒马霍斯的结局则是因此而丧命。
书中人不知,读书人却早已知道。
在《预言者》中,情况同样如此。
影片中,究竟谁是所谓的预言者?
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
每个人都是被命运摆布的小蝼蚁,只能根据一个模糊的将来去为自己筹谋打算,一切只是为了保全自己,根本就与预言无关。
就像导演说的,“我给它取名预言者,是更想突出那种宿命感。
”然而观众知道。
观众知道结局,知道马利克将从无名小卒变成黑帮老大,在两个半小时的放映过程中,作为“先知”的观众亲眼见证着马利克一步步地改变,并一步步地走向等待着他的结局。
这就像读《俄狄浦斯王》,我们明明白白地知道这是场悲剧,却还是要眼睁睁地看着俄狄浦斯竭力挣脱神谕,成为受人爱戴的英雄,最后弑父娶母,发现自己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痛苦不已。
对于观众来说,已知结局再看过程,心里想着“可能不会是这样的,果然还是这样的”,才更悲切。
马利克最后自立帮派,有人拥戴也有人保护,可他满意了吗?
从来没有。
他走的每一步都是被逼无奈,身不由己。
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下一个死的就是他,而他只是为了能活下去。
马利克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影片中,他只在几处展露过笑意——在学习班中上课、与好友里亚德聊天、见到里亚德的妻儿、假释后像个正常人一样站在机场中。
所以身份地位全都不重要,能让马利克真正觉得快乐的,是对自我的确认,是家人朋友的陪伴,是正常人的自由。
可这些东西,他最终获得了没有?
他从凯撒手中逃离后,又落入了另一张网中,周而复始,何来自由。
影片临近结尾时,凯撒走向马利克,想要重新确认自己的父权地位。
马利克朝身边人耳语几句,然后亲眼看着凯撒被打倒在地,颓然离去。
那一刻,监狱中的科西嘉派终于不得不承认失势,同时也意识到一个全新的秩序已经悄然建立完毕。
而马利克作为漩涡的中心人物,无动于衷地站在铁栏杆边,好似一切与他无关。
至此,马利克在监狱中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
何为自我,何为朋友,何为自由,何为身不由己,他已在这狱中的几千个日日夜夜中完全领悟。
出狱的那一天,阳光正好。
马利克从铁门中走出,一眼就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帮派成员,他微微点头,然后转向另一侧,杰米拉(里亚德的妻子)正抱着孩子在等他。
马利克这才笑了。
他走向杰米拉,与她问好,并询问她是如何前来的。
两人聊着简单的家常,马利克回头看去,三辆黑色轿车正不紧不慢地追随着。
他不着痕迹地朝身后打了个手势,让那些帮派成员开得慢一些,不要惊动了对一切毫不知情的杰米拉。
这是他早已预知的结局,从他将雷比杀死时起,就明白有些事将永远伴随在身边,无法挣脱。
于是,影片结局看似是皆大欢喜的重获新生,却最终定格在了马利克略带心事的神情中。
马利克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但这场悲剧,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刻。
本来昨天看完以后一脸懵逼,也感觉片名叫《预言者》驴唇不对马嘴,所以给评分也不高。
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片子搞得我连睡梦都没放弃思索,直到天亮,我才感悟到这部影片的牛逼之处。
这个故事用了一个法国和穆斯林的混血青年,一个完全没有信仰和原则的懦弱青年,在狱中被法国黑帮用生命相威胁逼迫之下,杀死了一个穆斯林人,随即穆斯林人的鬼魂相伴他左右,但并不怨恨他,而是跟他成为了朋友,这个鬼魂一直在传授穆斯林信仰和帮他预见和躲避了很多危险的事情,使得这个混血青年运气和勇气都超于常人,最后一刻,青年摆脱掉法国黑帮老头子的势力,转而投奔来到穆斯林群体之中。
影片的牛逼在于,起初我认为的叙事不连贯和不清晰,最后都化为一种感受投射到我头脑之中,所谓的预言者,应该就是只要你还流淌着穆斯林的血液,即便你被西方势力胁迫之下不得已曾经残害过同胞,终究有一天,你会投入回兄弟的怀抱,而兄弟们也不计前嫌伸开双手拥抱你。
这是一个关于意识形态的电影,他对你的影响不是来自于具体的内容,而是一种感性的能量。
当然,关于宗教我并不是很懂,以上仅是肤浅的一个感受而已。
雅克·欧迪亚向来是个人风格独到的极端主义分子,在05年的《我心遗忘的节奏 》之后,他把目光对准了一个以雅克·梅林为原型的黑帮题材。
与前作相比《预言者》的题材更边缘,但导演处理得更为商业化,流露出独特的史诗气质。
可以说《预言者》是09年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最完美的一部电影作品。
影片始于一个带有偷窥性质的镜头:画面的四周一片漆黑,只有观众眼前的一小块空间打上了惨淡的白光,照亮了一双被手扣紧锁着的手。
在这里观众被定义为偷窥者,而我们所要见证的是一个本来一无所有的阿拉伯青年在监狱中经历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6年里他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日后在社会中生存所必备的技能以及情感上的历练伴随着晃动的手持摄影机拍下的主观镜头,所谓梦想中的自由生活通通被监狱里裸体搜身这样漠视个人尊严的行为彻底抹杀掉。
主角吉贝纳被置身于一个错综复杂的黑帮集团对峙的漩涡之中。
科西嘉黑帮,穆斯林黑帮,意大利黑手党相互之间处处制衡着,构成了一个法国现代社会的隐喻。
身为阿拉伯人的吉贝纳虽然通过杀人在科西嘉黑帮中得以立足,但是因为种族的关系,他只能置身于帮派的最底层。
但实际吉贝纳又有成就声名狼藉的先决条件---他拥有鸿鹄般的大志。
他拼命地学习科西嘉语,抓紧每一个可以上进的机会。
并且借着得宠后外出监狱办事的机会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大麻王国。
于吉贝纳而言,他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是当他看清了帮派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后,反复利用各股势力来为自己服务,成功地扭转了原有的格局。
影片为了强调吉贝纳这次的觉悟,特意把过程处理地颇具宗教色彩。
编导安排了一场梦(说是幻觉,潜意识等都可以),使用了跟影片开头相同的偷窥视觉来暗喻他窥探到了天机,这也是片名“预言者”的含义。
到了影片最后,当吉贝纳在狭窄的牢房里淡定从容地小跑着的时候,牢房之外发生的一切全都按照着他的计划顺利地实施,在这里吉贝纳是名副其实的预言者。
这样的主线设计很容易就让人理解为纯粹的小人物奋斗史,和那并不光彩的发家史,但除了着重叙写吉贝纳的发家之路外,情感的积累和渲染也是这部传奇色彩浓厚的影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吉贝纳跟患上癌症的狱友利雅得之间的友情线,导演一直在不经意地经营着,到了线索一收拢之时,突然间就产生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到了后来利雅得嘱咐吉贝纳要照顾好他的家人的时候,吉贝纳的身份被定位到了一个家庭的支柱上。
特别是当他抱着挚友的孩子的时候,脸上流露出真挚的爱意,把角色身上温柔的一面展露无疑。
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暗示,前景是吉贝纳跟抱着孩子的母亲,后面则是他一呼百应的手下。
家庭观念在黑帮中片中曾被反复提及和强调,但这个“别人的家庭”的力量是若隐若现的,既无喧宾夺主的意思,也能恰到好处地丰富人物。
《预言者》的时间跨度颇多,经历的事件极多,人物数量非常可观,一旦到了美国人手里,估计能拍出一季的《越狱》。
想起当初老师跟我们讲唐诗和写作文的时候,都强调简练的重要性。
都说大文豪们都会不惜忍痛割爱,把对全局没有的作用的词和句通通消灭掉(现在若要论起稿费来恐怕行不通)。
同样,雅克·欧迪亚也是做减法的高手,一切有碍于节奏的枝节都被砍掉,而留下来的戏也被他尽量地精简。
难得的是影片中那些不可或缺的细节和心理描写都十分丰富,而且镜头的表意也异常地精准明确,技巧丰富,可谓是交出了满分的答卷。
像导演对于吉贝纳的心理刻画就有一个直观的视觉表达:平时一身深色衣服的吉贝纳,到了他在朋友家里的那场戏中就换了一白衣服,特别是抱着孩子的时候,白衣服更加抢眼,传达着吉贝纳心中的一份纯净。
同样在利雅得即将病死的时候也是穿上一身白衣,同时也有暗示圣光的镜头。
更有甚者,在新角色登场的时候,都有一种特点---来得特别匆忙,而且影片只是给出了一个特大号的人名字幕,人物的性格,所起的作用全凭观众自行揣摩。
像某毒贩一登场就口若悬河,三句不离大麻,大家心里都清楚了。
不过有些小角色实在单薄,过目即忘,这样不如不要的好。
值得一提的是《预言者》在写实和浪漫这两种风格上都推到了极致。
写实风格其实不用多说,以往的黑帮片乃至更广范围内的犯罪片大都以血淋淋的写实描写来达到震撼观众眼球的目的。
尤其是对血浆敏感的观众,立马被导演给“俘获”了。
像《教父》最后那段著名的蒙太奇,其中那个挣扎着踢碎车窗玻璃的场面,求生欲跟杀戮间的残酷矛盾被活生生地传达了出来。
《预言者》也少不了血浆喷薄的一刻,开场不久主角就经历了一场割喉杀人的成年礼。
不过这是这个被杀的人,成为了吉贝纳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靥。
影片的浪漫手法被运用到吉贝纳在这方面的心理刻画上。
编导为吉贝纳跟那个被他杀死的人提供了相当多的互动,死者可以在吉贝纳的牢房中游荡,甚至可以通过暗示,言语跟吉贝纳交流(这种交流同样是带有宗教的启示意味,再次印证了预言者三个字)这样的互动既像梦境,也像幻觉,更像是一种超现实的表达。
他们的每次交流都带有浓郁的宗教氛围,隐喻很多,内涵相当丰富,也是暗示着吉贝纳遭遇与心理的转变,给熟悉伊斯兰教和《圣经》的观众留下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从整部电影中,我得出一个很种族歧视的想法,小心阿人吧,他们简直就是魔鬼。
上周六,此片在被誉为法国奥斯卡的凯撒奖上独得九项殊荣,成为去年法国电影最大赢家。
我很高兴。
真希望他能再接再厉获得日后的奥斯卡外语片大奖。
有机会找来看看吧,不会让你失望的!
1.生存最重要,为此要忍辱负重;2.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卖命;3.给老大办事时不要问为什么;4.结识不同的人,但要差异对待;5.挑拨矛盾,并从中渔利;6.分阶段解决生理需要;7.终生学习;8.善于理财,特别要有再投资意识;9.对朋友仗义,但该打的时候不能手软;10.有实力独自搞定最棘手的难题;
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名字,所以看的时候就一直不自主地将主角和这中东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貌似在我看来,只有把主题上升到国际政治般那样的高度,才对的起这名字,或者还是我想多了?
也许真是我想多了,但作为学着阿语,念着法语,每天看着中东欧洲热土的交杂的新闻的我,这种联想也许也是合理的吧。
有人说《预言者》像是法兰西版的教父,但我觉得它是法兰西版的肖申克的救赎。
全片一开始就是主人公在斑驳的光线下疲倦消瘦的脸。
这张脸写满了对牢狱的恐惧,它即将迎来六年的牢狱之灾。
在押送车上,他拿出了一张50元的纸币,这是自由市场的通货。
他又静静得看着牢笼窗外被纱窗遮蔽的世界,然而离自由的距离,这么近,那么远。
让我震撼到五体投地的是这部电影的空间和时间,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中讲的是坚持以恒的安迪和他友谊地久天长的黑人兄弟瑞德的故事,那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一场刺激的社会革命。
在这部电影中,监狱这个空间就像是一个被铁丝网围起来的小国家,这里有着经济,政治,教育,宗教。
经济上,外面世界的大麻仍然可以贩卖。
虽然贸易逆差较大,但这个小国家仍然在和外面的世界做着各种各样的生意。
政治上,这里有基于人种的政治团体,科西嘉和阿拉伯,这俩党派一直在斗争。
Luciani在科西嘉人是个住在宫殿里的老国王,养尊处优,但内忧外患,内忧在于他只能一辈子呆在宫殿里,外患是那些宫殿外的人或事都威胁他的权威。
我们的主角既是个科西嘉人,又信仰伊斯兰,这个设定本身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设定,起初虽然是个新人,没有任何社会地位,被人拳打脚踢,经历各种虐心的坎坷,然而他最终成为象棋中“帅”旁边的“士“,又有谁知道这个人是个内奸啊!
有人说:“教育改变命运”,监狱也是需要学霸的,学语言,学经济,最终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而宗教上,主角房间贴满了宗教的壁画,宗教让他懂得救赎,他杀掉的人的灵魂就是他救赎的载体,而他对Ryad的善良又是救赎的过程。
时间上,这部电影又是一部史诗,一年又一年,繁多的大字幕记载着以为革命者的成长,最终,四十天四十夜,他在一个更恐怖的小黑屋里,等待国王倒下那一天的到来。
总之,我从来没有在同类电影看过如此细致的如此动人的细节,复杂细节的铺陈虽然拖累了影片的节奏,然而在雅克欧迪亚的电影中,包括后来的《锈与骨》,你从来不知道角色接下来会做什么,有什么目的。
他们只是顺势生存,就像他经历的两次杀戮,为了活下去,不是杀人,就是被杀,必须勇敢面对。
而复杂的环境正是角色生存的背景,有了它们,他们的生存更加真实可信。
不过,角色的话语絮絮叨叨,人物也不如好莱坞电影那样有既定目标,看这样节奏有点缓慢的电影,观众需要一定的忍耐力。
雅克欧迪亚是位大器晚成的导演,他出生于导演世家,在法国素有法兰西版”泰伦斯马利克“之称。
这部影片完全可以说是对”监狱片“类型的改造。
在我看来,”监狱片“都是像《金蝉脱壳》《洞》这样的影片,充斥着不同团体的角斗,也有着逃狱的惊险。
但是在《预言者》里,虽然这些模式仍然保留,但这么复杂的社会构成是不多见的,一个新人完整的成长史替代了落入俗套类型化的“逃狱大战”,融入了更多对个人的道德和能力的探讨。
然而让我费解的是这部影片片名”预言者”的意义,死后的鬼魂具有某种“预言”能力,告诉主人公接下来该怎么做。
尤其是中间那一段很玄乎的镜头,有奔跑的鹿,有燃烧着的”鬼魂”,这仿佛也在暗示着接下来因为鹿导致的车祸。
然而预言者只在影片中的作用很少部分,为什么影片题目却以此为名。
另外,燃烧着的鬼魂又该如何解释?
这些本文无法解释。
不过这些片段让我了解到雅克欧迪亚独特的风格,他总是爱将玄乎其神的镜头和生活的缩影放在一块,他的电影,既有现实的冰冷,也有理想的温暖。
雅克欧迪亚是个在光和暗,静和动,快与慢,暴力和温情,冰冷和温暖这些矛盾中都能做得很平衡的导演。
可能也正是这种平衡,让他成为2015年金棕榈大奖的获得者。
最终主人公出了狱,他发现自己入狱时留下来的团成球的50元纸币,他永远离开了封闭的牢笼,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自由人,然而对于这传奇性的牢狱六年来说,离自由的距离,这么远,那么近。
不知所云
男主像萨芬+基努里维斯啊!!!太爱他的脸了!!!
情节乱,节奏慢,臭长。
betray 不相信
时差hangover了 在多伦多市古迹elgin theatre里 哥们睡得死去活来 浪费了好电影 一年后可算看完了 后半段比较扯啊
为什么能看见鹿?
黑帮101,有点闷
it's not my cup of tea.
法国版 监狱风云
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法语就不想看了
所谓的“预言者”唯一能预测到的不过是对其未来无法掌控的身不由己,如同野狗般受到命运的牵引使唤。在这个与魔鬼同行的地方,必然会嘴角淌血,必然会遍体鳞伤,必然会午夜惊醒,必然会麻醉生幻,必然会坠入地狱。而要想从马仔进阶成牢大绝境逢生,则需要学无止境、广交朋友、善于观察、忍辱负重、坚毅果决以及交到好运。六年的时光男主看似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了家人的温暖和小弟们的拥护,但他终究摆脱不了被命运掐住咽喉的那一天开始、以无期徒刑寄居在自己灵魂深处的梦魇亡灵。
很长很沉闷的电影,可能因为是女生的原因,不喜欢犯罪片。
如果换成非法国背景,没有任何获奖的可能性。
note:http://blog.roodo.com/esaurimento/archives/13569441.html
这种面无表情、表面强装懵懂、内心光速成长到莫名强大、事前几乎毫无计划却行动顺利有如神助的角色未免太单薄了。
。。。。。。。。。。。
能超出教父么?
社会是个牢笼,老板就是牢霸,要冲出牢笼,就要正确处理和牢霸的关系
老太婆裹脚布 —— 又臭又长。但出现Sigur Rós的《Gobbledigook》挺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