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男主角一定是凶手。
男主角一定是开过枪,从警察的对话能知道,死者有枪伤,但不致命,因为是空包弹。
真正致命的是铅笔捅伤死者动脉。
可能性有很多种。
可能的确是男主角开枪后,又用铅笔捅死了人;也有可能是男主角开枪后,以为自己杀了人,但其实是被后来赶来的朋友补的刀;还有可能是男主角与朋友联手杀了对方。
留白不仅仅是让杀羊的实与杀人的虚形成对比,留白也在叙事上造成解读的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让我们对人物的理解产生了复杂性。
就像那两个警察聊天时说的,万一他们真不是凶手呢?
如果导演设计成枪杀,这种万一就不存在了,观众从全知视角很清楚知道,男主角就是凶手。
但因为是被铅笔捅死,这个万一就是存在的,至少我是不确定的。
我觉得这才是导演剧情上高明的地方。
我们的确看到男主角用水冲刷血迹,以及回家洗澡。
但他也可能是以为自己杀了人(空包弹的高温高压火药燃气也能伤人),而死者那时候只是晕了。
尾随在后的朋友补刀杀了人。
不然为什么男主朋友裤管上也有血迹?
为什么他的铅笔也丢失了?
我想表达的是,男主角也可能就是凶手。
但导演设计出子弹是空包弹、死者其实是被铅笔捅死这样一个桥段,在我理解来看,就是提示观众,还有别人谋杀的可能性。
否则我不知道这个桥段还有什么意义?
在情节上不多余吗?
开枪打死也不影响后面刑讯情节的展开啊,警察没有找到枪,一样需要刑讯两个嫌疑人,毕竟他们裤管上都沾着血。
所以,是开枪打死还是被铅笔捅死,影响的其实不是影片中警察的判断,而是观众的判断。
枪杀的话,观众知道一定是男主角杀的。
我理解的是,在一个物竞天择、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到底是谁杀的人,其实不重要,每个人都有可能下手。
这并不纯然是一个黑暗成长的中亚莉莉周故事,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孩子酝酿谋杀的心理发展全过程,但在看不到的画面之外,别人也可能在酝酿着一场谋杀。
如果坐实了凶手就是男主角,这个电影反而俗套了。
设计成枪杀,便能坐实男主角就是凶手。
但导演却告诉我们那是一颗空包弹,死者死于铅笔。
埃米尔•拜扎辛的暴力很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
电影有趣、简洁、神秘,充满符号和叙事杂耍。
刚开始以为电影想以表现恶劣贫困的生活来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没过多久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的青少年复仇惊悚片。
最引人入胜和最直接的感官刺激都是来源于它的复仇惊悚和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双重设定。
极少的配乐,优雅的红色滤镜摄影,化繁为简好评。
这种通过人与动物的相处模式而揭露出的事实让电影的层次和刺激面更加的加深和扩大。
一边是唯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看的人在煎熬里反思。
杀羊,呕吐物,电击蟑螂,死鱼,断头的蜥蜴,让人很不舒服,更不舒服的是看不到所谓不和谐的和谐那一面,欺凌,校园暴力那点儿小儿科和腹黑的男主角相比太可笑了,我们的男主角以初中学历,偏远地区,没有任何辅助教学,仅仅是傻帽一样的老师教了一些科学知识,竟然自制了手枪,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逃脱法律制裁。
加上全片很多莫名其妙的镜头,例如奶奶在打豆浆?
之类的,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很多符号学的镜头,也不知道导演的意图在哪里。
男主角不过是被戏弄了一下,也没让交保护费,也没天天被打,也没被抢新球鞋,看起来很酷,根本就是自我排挤他人的状态。
我们的反派呢,看上去像是脑膜炎晚期的日本大叔和双胞胎傻帽。
我是被安利看得这部电影,在看之前很多人说什么不但是表现了校园暴力,更是体现了宗教人文,我就呵呵了,不管哪一样导演同志都只是擦了个边,这部片子更像是在讲暗黑少年成长记,恩,哥们儿以后大有所为。
很不喜欢很多人说,这样没有配乐,看上去像是粗剪的剪辑,呆滞的人物和寥寥几句台词,这样的三大电影节主调性的电影更容易产生思考。
以前我也这么觉得,确实很多这样调调的电影很有深度,更容易产生思考。
不过也有很多片子本末倒置,失去了本身的故事架构和核心价值观。
也是2013年有部片子叫《暴力小姐》,那部电影给我很深的印象,电影的表达形式追本溯源还是为内容本身服务,万不可本末倒置。
作为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实在没什么可挑剔的,可惜在当年柏林电影节上没拿下一个有分量的大奖。
残酷青春题材很常见,冷暴力的展示也有泛滥的趋势,但这个剧本的确是致胜策略。
前半段宰杀羊羔和肢解蟑螂的场景段落,跟后半段看不见过程的两场谋杀戏都是相当高明的手法。
前面的铺垫和象征意味让后面的谋杀戏没有一丝血腥却让人心底发怵,而梦境戏的穿插更是将这种触目惊心的气氛推向一个耸人的高度。
摄影和灯光的运用是最大的功劳,乡村家庭环境和学校课室的色调迥然不同,强烈地暗示出男主角的心理变化。
最让我吃惊的不仅是这个悬念丛生的故事本身,更主要是导演竟有勇气大胆揭露当今青少年教育与成长的尖锐问题,穆斯林等少数民族话题,以及哈萨克政府机构和官员的黑暗腐败现象。
整个学校就像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所有人都无法抽离其中而存活。
尽管最后的结局依然悲观绝望,但在这个黑暗的国度里依然有人能清醒地发声,用艺术的方式引起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实在是一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导演。
期待他的下一部力作能早日跟观众见面。
借了王朔这个标题,因为实在想不到其他更简洁又能直接地形容这类关于校园暴力与残酷青春主题的电影。
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青春期的课堂里,总有一个漂亮出众的女生,外地转学来的同学,傻傻天真的小男生,以及一个你永远也记不住他是谁,成绩也不怎么样,也不爱与人交谈,就那样一直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度过自己学生生涯的某位少年甲。
这样的少年甲,如果运气好,就像一朵壁花,安静中带着温顺地成长着。
那命里是要有多少幸运,方可躲过那段青春狂躁期。
而大部分的少年甲,大多不幸流于青春期的雄性激素下。
电影开场,是一个少年抓羊的长镜头,笨拙的少年,跟在羊后面追,羊儿时跑时停,仿佛在戏弄这单薄的少年。
少年扑倒了羊,掏出绳子,困了它四个脚,一把小刀切了它的喉管,祖母拿了脸盆帮着少年接羊血。
短短的几个镜头,看似无用,实则交待了少年的家庭背景 -- 与祖母相依为命,家境清贫,对动物无爱惜之心与怜悯之情。
紧接着徒手掏内脏的画面,本应是很血腥的场景,导演层现地画面,却极为干净,这种反差,稍许暗示了少年的精神状况。
(反社会人格)不幸的青春有很多种,而少年甲们的不幸却总是相似。
两个瘦壮对比明显的胸膛,一个玩世不恭,人中称王,另一个身形瘦弱,唯唯诺诺。
于是,阿斯兰是“必定”被博拉特所玩弄的对象,就如丛林原则里,强者总要挑个弱者来,去挑逗玩转它,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
于是,在体检的时,博拉特当众嘲弄他,以致于阿斯兰从此患下阴影,也埋下了自己的祸根。
之后,转校男生的情节,爱慕同班女生的桥段,教导处主任的冷漠与教条的设定,唯一敢和他说话的男生被打断腿住院的事件,一切的情节设置不过是在一层又一层地酝酿气氛,去等待那个结点。
东野圭吾写过一本关于杀念的书,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要到达什么样的恨与愤,才能把杀人的念头执行下去。
从开头体检室里的嘲弄,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少年是否会执行心里的杀念。
而剩下的情节,近乎是等待状的发生,“校园暴力,老师的无视,成年人真空的状态,少年被杀事件”,而最后虐囚的情节与剧情的收尾,却又把校园暴力的话题再引回人性的讨论上。
如果没有结尾的反转,那么博拉特的被杀,大致是由于他的咄咄逼人,飞扬跋扈,才让阿斯兰的杀念成为理所应当的行动。
咳,动物凶猛。
几处实际场景非常暴力血腥的画面,导演几乎是完全淡化的处理,与电影开头直白的杀羊镜头,两者构成鲜明对比。
如用阿斯兰冲血水的镜头,和警察局的现场照片来婉转交待少年被枪杀情节。
埃米尔·拜加津在影片末尾给了个厉害的隐喻,来表现精神崩溃边缘的阿斯兰,噩梦醒来后的“困兽之扎”。
即少年从荒漠里抓来养的两只蜥蜴,在绝食后,一只把另外一只的头咬断,吃了另一只。
紧接着一个镜头,借着警察们在忙着为了虐囚圆谎继而编著情节的讨论,交代了一死一伤的情节更近。
在牢里死的是帮过阿斯兰出头的转校男生,而阿斯兰最终醒了,他去看了唯一肯和他说话的男孩。
男孩躺在床上,双脚还在。
故事的结尾,阿斯兰在湖边望着对岸招呼着他的两位少年,风轻云淡,一只羊在湖上快乐地奔跑着。
幻觉收留了他。
关于校园暴力,青春残酷物语的电影,很难不联想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和谐课程,如果教室里的班花不是阿拉伯裔,如果他们说的不是哈萨克族语,光是看着校服,少年们的模样,几乎会认为这是某个去音乐版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在一次体检中,13岁的小学生阿斯兰在同伴的面前丢了脸。
这件事,让阿斯兰潜在的人格障碍爆发了出来。
被自我怀疑所困扰的阿斯兰,开始对身边的一切严加掌控。
阿斯兰和自己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小村子里。
阿斯拉不稳定的精神状况,使得他和祖母的生活更为困难。
阿斯拉憎恶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的同学都在被迫交给一个叫做博拉特的人保护费。
而这个博拉特恰恰就是常常折磨阿斯拉的人。
阿斯兰没有什么保护费可给博拉特,而博拉特只有一次有一次地蔑视并放逐阿斯兰以获得乐趣。
很喜欢电影里的色调和光影,看着心里很平静舒适,另外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我对电影的总结,po几张自己喜欢的画面………………………………………………………………………………………………………………………………………………………………………………………………………………………………………………………
极具北欧风格的构图方式,却像女孩头上的一层纱,把一切都蒙在了雾里可能大部分人对于哈萨克斯坦电影的印象并不深,《受伤的天使》(2016年)、《斯佐的爱》(2004年)等,都算是佳片。
这部电影是哈萨克斯坦导演埃米尔·拜加津的首部处女作,节奏把握的很不错,内容处理妥当,不风骚略显低沉。
内容关乎校园霸凌,亦可上升哲学。
【宰羊、抓蜥蜴、电蟑螂】点里面,我最喜欢“电蟑螂”这个桥段,因为这和男主的梦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经历了一系列警察的酷刑后,男主的梦境里出现了之前自己制作的电椅,并在梦境里让自己坐上了电椅,这里和之前男主强迫蟑螂坐上电椅并把它截肢可以说是颇为相似,这个时候我才恍然明白,原来男主的形象更像是蟑螂,而不是吃蟑螂的蜥蜴。
原本一切都在玻璃缸里蜥蜴的掌控中,却大差不差的变成了可怜的爬虫,这难道不是弱肉强食带来的效应吗?
蜥蜴吃了蟑螂,蜥蜴又吃了蜥蜴,一层一层不断叠加在一起,没有所谓的强者,只有不断担惊受怕的弱者。
这样一来,整个框架就变成了一个动物世界。
其实男主和那个城里来的男配就是这个关系,很多人貌似不懂为什么男主自杀还要嫁祸男配?
这很明显,男主想要做这个动物世界的上层人,但是当他已经杀了那个霸凌的人和男配后,他才真正懂得,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上层人。
再来说羊的这个桥段,羊以宰杀为开篇,又以幻象为结束,两者必然的联系就在于谁生谁死?
开头的羊我们暂且理解为是被迫死去的,而结束的那只羊就一定是被迫死后所看到美好世界的真实写照。
这其实也是男主的真实写照。
全片在男主嫁祸男配死亡后色调变得明亮些许,也可见丰富的颜色,和一望无垠的湖泊,对面站着校霸和男配,水中央是奔驰过的羊。
这结局的画面是那么美好,完全是给全片一个强有力的交代,至于羊,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他都是男主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课程】在电影里,课程的表面解释占了很大一部分:物理课程、数学课程、历史课程、政治(宗教)课程、实践课程、生物课程。
我列举了在电影里出现的所有课程,这些课程在我看来并不是都一无是处和主线没有关联,而是对于主线起到一个强有力的烘托作用。
因为喝下了那杯水所以恶心玻璃杯就在生物课上吐了;激起了高潮的来临。
制造手枪所要用到的铺垫包括物理课、数学课、实验课都成了主线里必不可少的要素。
至于那堂历史课和宗教课的用处最大。
前面的课程可以说是为了主线发展所遗留的一些小细节,但这里的历史课和宗教课却给电影重重的加上了导演的主观色彩。
那就是对于霸凌问题的升华,也就是对于爱与和平的一个诠释。
我们看到的这种爱不单单是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更像是每一部这种题材的电影都在告诉我们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不就是当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想这部电影的男主是对还是错的时候,我们此时的这个想法就会显得虚无和空洞,因为在这部电影的第一认知里,爱已经可以去化解一切。
电影名称中的‘课程’二字也正是这个含义。
【男主——阿斯兰】我很喜欢阿斯兰阴郁的性格和颇带点的古灵精怪,不难看出,导演在塑造阿斯兰的形象时比男配的形象用心的多。
还记得男主不断做的那个测试平衡的动作吗?
也许这是插入阿斯兰内心的第一把刀。
全片并没有展现阿斯兰的背景,我想应该是导演省略了,我们只能说阿斯兰的身边只有奶奶,但奶奶并不作为阿斯兰的精神支柱,这就变成了阿斯兰心中原本就有的那把刀。
换句话说,无父母的关爱,奶奶的漠然本就是这个孩子内心的暗处再加上学校老师的不负责、同学的霸凌、喜欢的人的无视,都成为了插入这个孩子内心的一把把刀。
所以他选择杀了那个霸凌他的头目,用最直接了当的方法和最安然无恙的姿态完成了这个看起来都不像高潮的高潮。
而选择杀死这个和自己一起背锅的男配,我想是因为男配的愚笨,还记得两次男配被打后,阿斯兰的反应吗?
那根本不是同情和怜悯,是一种上等人看下等人的姿态。
这么腹黑的小男孩,他有爱吗?
他当然有!
那份爱就是喂养想成为同类的蜥蜴去吃了蟑螂,那份爱就是最后好似人生赢家的去看看被抢了耐克鞋的同学,那份爱就是对自己生存的完美保护。
在我看来,他什么都没有做错。
这样人格的产生,只不过是他对于自己负责的表现罢了。
但一切都结束后,拿到那张卡片时的空虚也一定是有的,只不过,不能确定这份空虚到底有几分。
【和谐课程】这个词一定是动词,被和谐的课程。
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名词,一门优秀的人生课程。
但怎么说,都是对某种东西的一个解读,那就是生存和生活,我们应该选择什么?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找来菲力普·克洛岱尔在2005年出版的小说《林先生的小孙女》(La petite fille de MonsieurLinh 2015)读一读。
但在这部电影,我想,生活已千疮百孔,生存就必然重要。
这不是一个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共生关系,我们怎么样去生存,这当然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我们怎么样去生活,这就必然是人生注定的。
不管怎样,如果我们都为了生存而生活,是不是就可以看到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湖泊里,我躺在湖旁,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呢?
用冷静的镜头表现暴力不是新鲜事了,从一开始的宰羊,后面的虫子蜥蜴,然后青少年暴力,杀人,刑讯逼供。
暴力存在的密度很高,但是镜头是刻意的回避和冷处理,让大家脑补,脑补的力量的确是强大的。
有点像哈内克,但是哈内克的冷能让人寒毛直竖,有种心哇哇凉的凄惨感,这部新人导演的作品还是让我有距离,(不知是不是哈萨克斯坦对我略异次元的关系),有种剧中角色自找的感觉,原谅我的直白。
我认为,哈萨克斯坦电影《和谐课程》,是2014北京电影节所有参加展映影片中的最佳,最好的,没有之一。
和谐课程的成就与批判社会之功力,很难想象是84年出生的男孩自编自导,年轻人变革与复制的才华。
故事的逻辑性是我最在乎的,在历届金狮奖银熊奖艺术片中难以满足。
《和谐课程》的一切“行为动机”都贼符合逻辑,并给足这个动机以足够恰当的留白,不点透不戏弄,动机中均铺垫好对向善与向恶的两种可能性,力图一种平衡客观。
我生平看过的,逻辑性与戏剧性结合最好的,也是这一部。
雪国列车最理想的结尾应该是这样的,最冰冷又发人深省的结局。
中国社会最可悲的,不是拍不了老毛传,而是,拍不了和谐课程。
当把人性,人格与尊严中最重要的,融入进教育制度下,我们才能看到制度下的漏洞,人的懦弱。
每一个人的初年,都感受过这种经历,却不愿意回忆。
用这样一种细致镜头记录,它不需要太多摄影技巧,电影语言也在为真实动机服务。
开头缓慢的节奏,对主角男孩一切奇怪表现的细节,都是有预谋的包袱,在后半程,一一解开,毫无疏漏,没有任何遗漏。
从第一个镜头,男孩完整的宰羊情节开始,静如水面的讲述之下,一切人之恶,都翻涌地推进到内心。
看似普通文艺片的起始,缓慢到不行的节奏,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忽然它就形成变奏的节奏,快速推进,告诉观众不可能有任何困意,展示它的态度,它的野心,它的能量,奉俊浩式的狠劲,都在导演的把握中,若隐若现,手到擒来。
着力于高潮的前戏,高潮后的处置方案,而不演绎高潮波峰的方式,行云流畅,很成熟。
导演的方式是,细致做前戏,细致做收尾,疏通每点的逻辑,直指核心目标,集中批判火力,用迅速,戏剧化的转折,导向故事核心,结尾再减速,主角的情绪,被社会吞噬的迷茫,被人性宰割的不甘,摄影镜头面对着静止湖面,开头那只被宰杀的羊的匀速的奔袭,男孩看着,而我们看到的是男孩的背影,无法对视他的眼睛。
观众走出影厅,走出影院,有一种重新面对这个世界该怎么修改人生的恍然隔世感,思考曾经,警醒未来。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意义,一部电影最好的成就。
这不就是商业类型片最好的模式吗,所以,我认同那句话,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艺术片与商业片之分,只有好电影与差电影之分。
《和谐课程》只是讲的太慢了一些,每个动机太注重逻辑了一点,角色台词都太少了一点,配乐几乎就没有而过于安静,除了有关女主角的数秒配乐,反而异常令人激动。
这样的故事,需要在最安静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去品读。
每个人心中的价值取向不同,会产生对它不同高低的好评。
导演的高明,就在于影片提供的种种可能性,开放性与不下定论,让每个人去感知。
在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类似的教育制度,思想模式下,我想我们会比欧洲人,更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大量的篇幅探讨男孩的孤独,一个人,做内心的事情,这些情节,何尝不是我们经历过的孤独。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需要很大勇气,因为它勾起了我小时候,所有恶的一面的回忆。
那些违背良心,背离人格,对不起别人的回忆,以及受到过的别人的摧残,我统统记得,只是藏在一个角落。
影片就这样突然揭开,让我措手不及,又爱又恨。
而最终的走向,是当你看到人之险恶,才能珍重人之真善。
这样的居安思危,想想都令人毛骨悚然。
还有一点,看后我一直在琢磨咱们这边著名的一件事情,昆明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与之的共同性,特别感同身受。
其实,这要比我们讲碎尸案后的情爱,有意义得多。
什么阶级斗争,政治谋杀,人心险恶,都不过是人之初就埋藏好的罪恶的种子。
阿方索的《人类之子》,奉的《雪国列车》《汉江怪物》《杀人回忆》都是我喜欢的,商业范畴下的最佳,但换算成非主流的艺术框架,它们无法达到《和谐课程》的成就。
因为它们可以起于平凡,也可以收于平凡,但无法忠于平凡。
《和谐课程》专注于最小的空间,最低的范畴,却涵盖所有人,所有事,所有人生。
再勇敢的人,或多或少,都惧怕孤独,它揭开的是每一个人孤独时刻内心的不堪,只要你是有欲望的人,你都无法回避这种不堪,它可以换成另外两个片名,更贴切,杀戮演绎和原罪。
但以这两个名字为片名的电影与它相比,小儿科了。
去年一部中国片,《狗十三》,也是探讨僵化教育模式下人之初的原罪,无论国内评价如何,我很喜欢,只是两部电影探讨的意义不同,野心不同。
最大的区别,是本片的男主角很丑,而《狗十三》的女主角挺美。
敢于玩这种题材的资深影人,他一定是想清楚,才会去触摸的。
就像后来的专访谈到,这个题材敏感,学生群体敏感,学生群体的深层罪恶敏感,即便读一万遍,这个故事还会打动到我,我才会去拍,并义无反顾。
和谐课程是去年柏林电影节竞赛片,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摄影提名,其中唯一获奖,是摄影师获得杰出艺术贡献奖。
至今网络没有任何资源,任何下载,任何枪版水印版。
最后的一场放映,是4月21号下午16:30,北京电影学校标放,票价五元,随去随买。
我以我的人品,和多年残存的信誉,满分推荐。
好片,但也没那么神。现在很流行冷酷风啊,残酷青春之类的。
青春残酷物语么?有时是充满无奈。最后的景真的好美,摄影大赞。
就像那片雪地一样,总也望不到尽头。 不同的时代也好地域也好,世界从来就没有变过。 沉闷而又吸引。 大概的确再也不会看这样的电影了。
青春的残酷诗。全片交织着对人的,对动物的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冷暴力,而这种冷暴力透过冷漠的剧情传达出的却是最深沉的关怀。同样这种暴力,冷漠和关怀在片中也是层层展现。开场的杀羊和海报上的刑讯逼供两场戏令人难忘。固定镜头有震撼力,但布光略有粗糙。#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没想到是校园黑帮片,有点意思啊。又是一出冷暴力,从头到尾其实都是折磨观众的过程,但里面那个校园黑帮老大演技实在太差了,觉得他一直在憋笑,中和了我很多不适。。最后一幕挺美
少年的复仇之路,搭载了太多的隐忍和无奈,仿佛一场无声的控诉和呐喊。玻璃杯、壁虎、蟑螂、空壳子弹构成了少年的和谐课程,而炼狱一般的现实生活如何和谐?影片萦绕在蓝色的调子里,大量无声画面充斥全片。聚焦校园暴力、刑讯逼供都在现实中有迹可循,看得人格外压抑。片子后面大量隐喻反而稀释主题。
羊跃过水面
青春期电影以及青春期影迷最爱电影,与《赫利》之流倒是成为了暴力影像的两种极端。校园凌弱题材里面,无论憋屈状况还是矫饰程度,这部长片首作好像有在玩点什么东西……
小语种国家的片子都平铺直叙得让人提不起兴致
细思极恐,不胜悲伤
校园霸凌活生生一出弱肉强食,被孤立的阿斯兰与羊、蟑螂、蜥蜴构成生物结构上的适者生存,广袤的哈萨克斯坦,清冷简洁式构图影调,始终郁郁寡欢的青少年们,犯罪动机在压抑的潜意识中以冷血残酷的手法刺向暴力,用一出真实与虚幻构建的司法体系的腐败无能凶狠引人深思。
大概对哈萨克斯坦的陌生,导致对这部电影留下的印象混杂着各色残酷青春电影的影子。它仍不失为生猛之作,昆虫记的部分尤甚。但对比起纯俄罗斯的《回归》,以及相对原生哈萨克斯坦的《图潘》,埃米尔 拜加津还有更多可能。
开场的生鲜镜头就被震住了,监狱戏是升华
没劲,很没劲,没劲大发了,怎么这么没劲。没劲透了。
当时看的时候不太喜欢,有点圣母心接受不了这样的故事,但客观说,新人之作,算有风格,也比较生猛
就如爱沙尼亚的《班级》,表现校园里的暴力。不过比《班级》少了些暴力,却多了些东西。节奏很慢,但很有张力,看起来并不乏味,相反却觉得仇恨在郁结,紧张的气氛也在弥漫,在无言之中等待着最后的终结。结尾不错,让故事有了另外的发展。
惊喜少了点,但足够精彩。
有些镜头很好,故事质地不纯。
哈萨克斯坦的警察好厉害,不好好调查,对未成年人刑讯逼供!导演沉稳冷静的记录着从少年到成人的种种暴行。校园暴力也并未因此停止,新一批傻x小混混取代上一批,俨然扮演着“教父”的角色。开放结局耐人寻味,阿斯兰是否会踏过那条奈何桥,与杀掉的一敌一友相会?
摄影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