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

모가디슈,绝路狂逃(港),逃出摩加迪休(台),摩加迪休,Mogadishu,Escape from Mogadishu

主演: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焕,金素辰,郑满植,金在华,朴庆惠,尹敬浩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英语年份:2021

《摩加迪沙》剧照

摩加迪沙 剧照 NO.1摩加迪沙 剧照 NO.2摩加迪沙 剧照 NO.3摩加迪沙 剧照 NO.4摩加迪沙 剧照 NO.5摩加迪沙 剧照 NO.6摩加迪沙 剧照 NO.13摩加迪沙 剧照 NO.14摩加迪沙 剧照 NO.15摩加迪沙 剧照 NO.16摩加迪沙 剧照 NO.17摩加迪沙 剧照 NO.18摩加迪沙 剧照 NO.19摩加迪沙 剧照 NO.20

《摩加迪沙》长篇影评

 1 ) 魔幻的还是现实

韩国电影一向把朝韩题材的影片拍摄的十分细腻,商业片也不例外。

《摩加迪沙》同样是改编自真实案件,故事发生在遥远的索马里。

这个海盗猖獗的东非小国是这场外交闹剧的主舞台。

韩国和朝鲜的外交官同时出现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他们操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历史和文化,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处处显示出一种镜像对比——朝韩两国的外交官、他们的参赞,以及两位外交官的夫人。

就在两国外交使团互相使绊子、揣测对方来意时,索马里爆发了内战,整个摩加迪沙扯下来文明的外衣,回到了野蛮和混沌。

韩国使团用钱雇佣政府军保护,暂时得到了安全。

而朝鲜使团在混战中选择冒险逃往中国大使馆,却在追捕中来到了韩国大使馆。

同一个民族,操着同样语言的两拨人,大使馆墙里墙外,生死之间。

戏剧张力被拉到了顶点。

电影毫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但是在讽刺的同时却保留了足够的悲悯。

在生命的威胁下,前一秒还在互相诋毁的人们后一秒就只能抱团取暖。

意识形态的隔阂也在饭桌上被一口一口吞下。

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用筷子压住紫苏泡菜,韩国男人和朝鲜男人在月光下促膝长谈。

残酷战争中是被屠杀的警察和那些举着枪的孩子们。

内部的矛盾则落在朝韩两国的参赞上。

两位参赞就像是两国大使外在情绪的表达,他们不需要维持表面的体面,一见面就要大打出手。

但是在他们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抵达意大利大使馆的时候,镜头随着韩国参赞看到了车内满脸是血的朝鲜参赞,死在黎明之前。

非洲壮美的日出中,是朝鲜参赞的葬礼,这是整个影片最美的镜头。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向我们阐述了民族主义的构成,简言之民族是地缘文化凝聚的产物,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并非自古有之。

附着在民族国家之上的意识形态便是更加单纯的“政治性共同体”。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便开始在这些建构下分裂、对抗,甚至发展出战争。

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理性又开始丧失作用,活下去变成了唯一朴素的真理。

当朝韩两国使团得到了救援,回到了安全的文明世界,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恢复如初,并肩作战的时光换成头也不回的冷漠。

这种看似荒谬的剧情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真实地发生着。

 2 ) 对立却又彼此牵怀

和《特工》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总不免了再润色上将自己讲的更光辉伟岸一点。

但是面临生死危机,面对政治的对立和人性的选择,最终终是摒弃成见站在了一起携手走出摩加迪沙。

其中的人性着实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方都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想着同胞之情,一个从政治出发。

但是终是前者大国后者。

后面建立的生死交情却又迫于政治立场甚至无法回头看一眼。

可惜可叹,也成就了这部电影。

在每一个韩国或者朝鲜人的心中都渴望着统一,渴望曾经的同胞重归于好。

就像我们和台湾那样。

不过与我们不同的是,曾为一家,手足兄弟的韩国和朝鲜,自己的命运却难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被两只大手拆散甚至反目成仇。

这种悲伤和无法统一的无奈,持续不断的对立将一直折磨着他们。

不过也正是因此,才能诞生这么优秀的电影吧。

另一方面那些混乱的国度,无法依靠自己走下去站起来的国度。

孩子们被迫拿起枪,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样的提心吊胆的生活。

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却又如此不公,不甚唏嘘。

 3 ) 关于客套的提纲(札记40)

1,客套通常是为了掩盖疏离感,却加倍表达了疏离感。

但疏离感的下面是亲近的渴望,也或许是没来由的仇恨。

2,客套是言语活动,是用言语去“看”对方,同时假设有另外的人在围观和监视。

3,客套是旨在互相试探的接触活动,一种酷似太极推手的活动。

它从不指向一个固定的方向。

4,客套表现出一种普遍的心理疾病征候。

紧急事件可以缓解它。

5,客套不同于缺乏实用性的那种假货,它是用虚空状态去应对一切的偷懒策略。

6,从虚空的客套走到用客套掩盖真情的旅程中,人类缓缓走过了文明史的长廊。

 4 ) 《摩加迪沙》:一部关于“人”而非“人物”的电影

每次看完韩国电影,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无论是什么主题,韩影总能赋予观众一种触动人心的柔软感。

早在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蓝色生死恋》风靡大陆的时候,我们将韩剧韩影的感动称为“煽情”,车祸,癌症,误会,别离……让我们一次次跟随韩国影视中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泪。

然而如今的韩国影视,却早已将“煽情”收起,影视剧中的人物不再是故事里的角色,他们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渐渐走出荧幕,他们摘掉了“杀手”、“政客”、“商贾”、“职员”……各种各样的面具,在剧情中走近我们,走进我们,最后变成了我们自己。

所以,当微笑凝固,当掌声响起,当挥手别离,当眼眸低垂……每一时每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人物”,而是“人”本身。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在理性上多么高贵!

在才能上多么无限!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我却更愿意认为,人是复杂而又简单的杰作,是私欲、欺诈、恐惧,暴力的集合体,也是善良、诚恳,勇敢,友爱的包容物。

这样复杂的诸多色彩在人性中交错纵横,然而又会存留于同一个人的内在,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人,是他(她)选择了用生命的画笔着重涂抹了其中的一些色彩。

我想韩国影视总是带给我的那种触动人心的柔软感,就在于此,它让我在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中,看到的都是真正的人。

那个像明星一样派头十足地出场的韩方参赞姜信盛,表面自信倨傲,却在误以为非洲军方做出拔枪动作时第一个露了怯,当对方只是拿出了打火机时,又一次气势汹汹挺身站在最前面叫嚣,前后二十秒,《变色龙》的奥楚蔑洛夫式的喜感栩栩如生,然而作为人,他对死亡的恐惧不该在那一刻被掩饰。

同样是他,却在韩国大使馆即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时用自己的头颅死死抵住之前威吓过他的军官的枪口,换得了一分钟的话语权,最终争取到对方提供的警备兵力支援,这一刻,作为肩负一群同伴安危的人,他的勇气震慑了荷枪实弹的士兵。

那个一出场就油里油气的朝方参赞,指使非洲当地的无业青少年抢劫韩方准备送给总统的礼物,事成之后,他去和男孩交易,也不忘耍一耍那急于拿到钱的劫匪,假意作势把钱收回,男孩露出难色,才笑着把钱塞给他,后来给朝方缴械时,再一次玩起假动作,将作势交给韩方的刀具松手掉落地面。

精明狡猾,是这个人的代名词。

然而同样是他,在目睹身边的女性即将被暴徒凌辱时挺身而出,在非洲官兵的枪林弹雨中不顾性命地驾车往意大利大使馆赶去,并在最后一刻猛打方向盘,把自己驾车的一侧甩向火力大开的追击官兵,保全了其他人的生命,车门打开,走出的是朝方大使和妇女童孺,为了这些比他更需要被保护的人,曾经精明的他一次次选择了牺牲。

这样看似矛盾的人还有很多。

像那个一惯在人前忍辱负重的非佣斯瓦玛,却是反对暴力政府的“暴乱分子”之一,身负重伤时,为了活下去,他投奔了韩国大使馆,但当大使馆即将被官兵闯入而遭他牵连时,他又只身离开,最后被官兵发现后殴打暴死街头,这样的人,是懦弱还是刚毅?

还有那些高举着枪对瑟瑟发抖的朝鲜外交人员们发出恶作剧的起哄声音的儿童们,当他们看到对方终于一个接一个按着胸口佯装中弹倒下就开始满意地大笑,却又在临走前熟练地上膛对着屋顶一通扫射,这样的人,是否还符合你常规意识里的儿童?

这样的儿童,是纯真还是残忍?

就这样,当荧幕上的他们褪去了角色还原为彼时彼刻的人时,与观众的共鸣便于无声处油然而生。

也许电影永远无法变成医治我们心灵的药,但我相信,药就在这样的关于“人”的电影里,我们会认识自己,原谅自己,也会相信自己,因为,成为什么样的人,画笔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更多书评影评关注公众号“芦水喵语”

 5 ) 很平庸,甚至对我来说很难看

韩国电影给我的感觉一向很好,最起码一些知名的电影,演员跟剧本都完全在线。

但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的车戏,一帮人对着几辆车扫射愣是一人未死,7.62子弹可以射穿车的任何一个部位,更别说你那几本破书了,那是一帮人近距离扫射啊,看愣了!

更别说重机枪近距离扫射小轿车,还能再离谱点吗,够韩国人死十回了。

妥妥的浪费时间,男二不就一傻屌吗,太作了。

 6 ) 一个韩国

联合国(法语: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英语: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取代国际联盟以防止战争的发生并为各国提供对话平台。

联合国下设了许多附属机构以实现其宗旨。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并受到治外法权的约束。

其他主要办事处设在日内瓦、内罗毕和维也纳。

到2018年中为止,联合国总共有193个会员国,包括除梵蒂冈城国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权国都是联合国会员国。

在联合国遍布世界的办事处中,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通过全年举行定期会议来决定实体和行政议题...... (以上来自维基百科)所以,不难发现,联合国并非一个从古至今就一直就存在的组织,而是在二战后,为了上述种种目的的实现与持存,所缔结的共识组织。

在今天,我们或许越来越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甚至标榜这样一种宣言,即所谓-做我自己!!!

我们声称做自己的时候,往往都试图传达出这样一种说辞: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别人的承认和认可。

很多时候我们居然都非常愿意相信这就是真的,并把它当做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至理名言......而实际中,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自己当然是没法在不与其他人生活的比较中确认自己生活的“好”,这对于他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人的承认与自己对他人的承认,才可以确认这份选择之“好”的共识。

这样的栗子,或许都不需要在进行其他额外的联想,因为就在这段话的最开始,我就不自觉地使用了“我们”遣词造句,“我们”在此,来接受所谓观念,来标榜所谓宣言,来进行对话,共识凝结于承认之中。

《摩加迪沙》的故事起因,即是南韩在非洲,希望可以争取所谓众多非洲“兄弟”之一索马里的支持,寻求正式加入联合国。

这其实就是一个承认问题的更高层次递进,这样的承认如果达成,当然可以构筑起共识。

而共识,仿佛是只要双方或多方达成一致即可,A与B达成的共识 与 C与D达成的共识完全可以不同,无所谓好坏高低,只要各自有道理即可,进而形成所谓多元主义、相对主义。

在电影中,南韩也确实不顾索马里的总统巴里是一位独ˇˇ裁者,尽量同其所好,给与对方自己的承认,希望可以获得对等的承认;北朝鲜从中作梗,当然也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承认并借此希望达成的共识。

而彼此不同的共识,在理论上是多元“合理”可以共存,在实际中却完全不是这样,它们的面相水火不容,没有共立的情形,也更不可能有win-win的结果。

隐忍

肃杀但电影的结尾,南韩与北朝鲜大使馆的人们都成功的逃出了索马里,我们可以说他们在出逃摩加迪沙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同文同种却不同国的亲人们,在最后的分别之时,动作与眼神之中都可以看到知道他们的不舍与依恋,或许如果可以把这种情感称作“爱”的话,那么一个人应该爱什么样的人呢?

很多人可能没法简单给出答案,不过却有一个很直观又很“终极”的答案:爱与你自己相同的人。

此种共识即是现代人最喜欢挂在嘴边每天对自己重复无数遍的{自爱},这种自爱的扩大,显而易见的就是爱与自己长得相像、也说着一样话的人(爱的政治性)。

这种爱,在结尾不能外显的隐忍与肃杀之中,还有另外一重意思,是一种保护,保护所爱之人不会受到表面上一切为你利益服务、为你好,实际上却丧心病狂、疑神疑鬼、冷酷无情、毫不宽恕的独ˉ裁ˉ威ˉ权的杀伐与残害。

所以,爱的互相承认在此所形成的共识,也即共识,明显是有高低的,观者很直观的就能看出来真正好的共识的面相,很直观的就能知道什么才是劫后余生的正常形态,什么才是迫不得已的形同陌路,什么才是人心所向的良好生活。

虽然多元主义的诸多面相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正如列翁所说:“如果没有好坏之分,那么食人与否确实也只是个口味选择的问题”一样,良好生活的 综观 在不断地解蔽中形成的共识,人们的选择往往是确定的,符合目的的,而断然没有“你有你的遗留的坏,我有我的郭情的好”或“天下乌鸦一般黑,谁都不要装清高”等等狗屁的借口与说辞。

而这也正是联合国框架建立的初衷和目的,是 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而不是致力于某种云山雾罩永远奋斗的虚光幻影虚假叙事,前者是更符合真正良好生活目的的共识,当然远远高于后者共识的所谓“承诺”。

回到电影,最终,导演通过细致展示索马里内战后,一片狼藉的断壁残垣与哀鸿遍野,以实写虚告诫观者,无论是想取得他国支持还是携手逃出升天,胁迫与威逼甚至战争都不会是可行的方法,而只有合作协商与宽恕才是唯一可取的互相承认,这是高低之辩,也是好坏之辩,这或许也是导演通过电影畅想的朝鲜半岛的统一,即统一必须要建立在和平谈话、拒绝战争的共识之上,而这样的共识,更是包含在自由、民主、法治的共识之中,希望终有一天,南部闪亮的灯光,可以照亮因为线ˇ电而不得不处于黑暗之中的北方,照亮整个国家,一个真正拥有良好生活与未来的国家。

朝鲜半岛灯光分布图

 7 ) 2021最好看的真实改编韩影,讽刺与悲悯的克制表达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最新韩影《摩加迪沙》由柳昇完担任导演兼编剧(导演代表作《军舰岛》、《柏林》),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煥主演。

讲述1990年代索马里内战爆发背景下,韩国与朝鲜外交官们为了生存而联手逃出摩加迪沙的故事。

《摩加迪沙》耗资200亿韩元,全片于摩洛哥取景拍摄,在韩国已经突破300万观影人次,成为2021年韩国年度票房冠军,并收获了超高口碑。

目前豆瓣8.4分。

说起近年的韩影年度代表作,2019年看《寄生虫》,2020年有《南山的部长们》,2021年应该要属《摩加迪沙》了。

这部融合了战争、政治、动作的类型片,究竟厉害在哪儿?

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首先,豆瓣简介中一句话似乎有些混乱:“影片将基于一个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改编。

”容易使人误以为是韩国把自己凭空“套入”了本无关的真实历史中。

有必要说明一下,避免误导。

实际上,索马里内战背景下朝韩联手逃生,是真的发生过。

但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被记录在韩国外交史上。

电影中金允石扮演的韩国外交官韩信盛大使也确有其人,原型是姜信盛前大使。

姜信盛仍然记得1990年12月30日,叛军进占首都;91年1月,他与6名大使馆人员试图赴机场离开这个动荡的城市,遇见了朝鲜大使金勇洙(音译)以及13名职员和家属。

结果机场也一片混乱,他们都无法离开。

朝鲜大使馆已遭到袭击,姜信盛提议一起去韩国大使馆等待。

当晚他们对坐用餐的场景,大概就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尴尬而别扭。

不过姜信盛描述当时心境:“感觉像是一家人。

我们试图克服我们的难处,像家庭般团结起来。

那超越了意识形态、国家之分。

”后来,姜信盛向意大利大使求助,意大利大使同意送韩国人撤离,但不愿帮助没有邦交关系的朝鲜人,“我向他抗议,说我怎能抛下那些朝鲜人,要不一起走,要不一起留。

”姜信盛这样说。

这里与电影中试图让朝鲜大使投靠韩国而产生肢体冲突的情节不同。

姜信盛表示从未有过让对方归顺的提议。

改编真实事件的电影,一定会在保留原色的基础上润色,为了戏剧张力而增加冲突。

我认为就影片本身来说,完成度已相当高,尤其体现在导演对复杂题材的掌控,角度的选取,以及尽量克制的观点表达。

异域中孤立,讽刺却悲悯

从影片一开始便强调了“异域”与“孤立”强烈氛围感。

国外取景、异域风配乐增强了可信度,将人物放进陌生、未知的环境中。

开头,赵寅成饰演的韩国参赞因为外交身份而迅速通关,免遭搜刮,其他人则被开箱、贵重物品被扣。

侧面反映了压迫、混乱、不公,矛盾一触即发的状态,为后面的爆发铺垫。

而参赞孤立于这样环境中,他英文不好,看上去还有点“虚势”。

当战争爆发,冠冕堂皇的广播内容与混乱失序的暴力形成了鲜明讽刺。

镜头透过浓浓的烟雾记录了束手无策的平民被暴打的场景,广播声音放着:“家人像朋友一样,朋友像家人一样。

”画面却放着男人被拖行留下的一道血痕、女人捧着一只鞋绝望痛哭······

而此时在大使馆内的参赞仍是孤立于战争的旁观者状态,他在高处亲眼目睹了暴行,镜头拉近,烟雾散开,他震惊的表情暗示着这一场危机从此刻开始,不再与他无关。

与韩国大使馆相熟的司机竟然是反叛者一员,他被打死时流下一滴泪的特写镜头,和高处的俯角镜头,是对战争中个体的悲悯。

导演特别把目光放在了不同境遇下的“孩子们”身上,反叛的孩子们拿着枪发出“突突突”的声音,玩游戏一般,而逃亡中的朝鲜孩子们率先配合地佯装中枪倒地,大人们先是愣在原地,才配合“游戏”,谁知下一秒反叛的孩子仰天疯狂开枪,然后满足地离开了。

年幼的孩子们还不懂得战争、死亡是什么,但他们懂得游戏的暴力,并拿起了真正的武器。

最简单的游戏语言不分国籍即可相通,暴力也是。

被救援后,又拍路边拿枪的孩子们,和车内撤离的孩子们的处境对比,一窗之隔,却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世上有时存在两种真相

《摩加迪沙》野心很大,又讽刺又悲悯,既要拍索马里内战,又要拍朝韩关系,戏剧的张力就藏在这内战中的“内战”。

自相残杀中的“自相残杀”,电影中浓缩成参赞两人之间的冲突。

赵寅成与具教煥分别饰演两方参赞,一开始是水火不容、因为归顺问题而大打出手。

最后朝鲜参赞在车内没能出来,导演偏偏让韩国参赞去开车门,发现了他已经中枪身亡的事实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即使中了枪还是到达后才死,眼睛都没能好好闭上的这段情节,导演并没有故意去煽情,只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大家一起为死者举行了葬礼,这也是全片最唯美的一个画面。

是对死亡的悲悯。

有些事情是不会改变的,死亡与日出都是。

看完仍然记得那句台词:“有时,存在两种真相”,其实全片都是对这句台词的论证与省思。

反叛者眼中的真相跟军队眼中的真相一定是不同的,朝韩两方的真相也不同。

世界上任何对立的两方眼中的真相可能都是截然不同的。

只有暴力、死亡、以及大自然的真相永远相同。

多亏了导演克制而冷峻的表达,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超人般的英雄人物,这点很难得。

没有谁“开挂”拯救全部人,他们只是艰难地互助,因为惧怕死亡而多出了一丝逃生的勇气和蛮劲儿。

直到最后回归安全地带,才回归“现实”,两方在飞机上致谢、握手道别,下了飞机连看对方一眼都不能看,孩子们忍不住看的话,还要捂住他们的双眼。

而大人们是不需捂住双眼就能离别的人,即使对方是过命之交。

这种“现实”还真是冷酷啊。

公众号:霧風誌

 8 ) 都是地球人

看小眼镜蛇黄阿丽脱口秀,恶搞种族话题,说找同种族伴侣的好处是,关起门来就能嘲笑其他种族啦!

俩日裔夫妻,就能说一起菲律宾裔的坏话,而他们哥斯达黎加的邻居,最爱抱怨巴拿马人,在他们看来,你们不是一样的吗?

就像美国人分不清中日韩,片中的索马里人看韩国人就叫中国人,更分不清南棒北棒了。

在美国,台湾,香港,乃至新加坡、马来华人,统称CHINESE。

外人看起来都一样,而自家人却要闹一闹,分一分,想想真是没意思。

要是在外星人看来,你们这些地球人还分什么啊?

 9 ) 《摩加迪沙》:“下了飞机,就要装作不认识”

自从2001年美国电影《黑鹰坠落》上映之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就变得广为人知,甚至连很多对国际政治和地理并不感兴趣的人,也对这个地名有些熟悉,渐渐地,这个地名仿佛已经同美军的行动失败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捆绑。

而就在今年,韩国电影《摩加迪沙》上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美军还没有“黑鹰坠落”之前,发生在摩加迪沙的一次隐秘的事件。

《摩加迪沙》的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上世纪九十年代,索马里陷入内战,艾迪德领导的反政府武装攻入首都摩加迪沙。

混乱之中,朝鲜外交使团遭遇暴力抢劫,无奈之中向韩国使馆求助,于是,在战火纷飞的摩加迪沙,朝韩两方同文同种却又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两群人开始共同合作,逃出生天。

在以往这类题材的韩国电影中,往往都会将朝鲜一方的代表人物塑造成善良却执拗的形象,最后通过韩方人物的感化后最终兄弟联手。

但这一次,《摩加迪沙》里的表现却不一样,在这部电影中,朝韩双方的核心人物是朝鲜的林大使和太参赞以及韩国的韩大使和姜参赞,而这两组本该是对立的人物在这部影片中却是互为镜像。

先来看林大使和韩大使这两个人作为朝韩双方在索马里外交使团的最高领导,在气质和表现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在外交场合,他们都会为自己的国家费尽心力争取机会,坚守国格和尊严;而在危机面前,他们也都表现的非常灵活机动,作为双方的“大脑”,他们始终保持住了清醒,在失去与本国联系的情况下,并没有一味的迂腐,坚持所谓的意识形态,而是把同胞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

因此,这两个人才能在遭遇困局的时候,选择合作。

再来看太参赞和姜参赞两个人身为参赞,其实都是双方在当地的最高情报工作人员。

因此,在双方大使身上被刻意淡化的意识形态斗争就在这两名情报人员身上体现出来了,电影一开头,我们就看到了这两个人互相给对方使绊子的场景,而他们虽然手段都不光彩,但一切都是为了能让本国在外交场合争取到利益最大化。

同样,当朝韩两帮人员聚集在一起时,他们首先想的也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这两个人一个想着怎么控制韩国大使馆,另一个想着伪造证件让对方全部成为“投降者”,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各自阵营中最忠诚的战士,从个人品质上来说都不是坏人。

也因此,在最后的生死逃亡中,他们也都能豁出性命来保护所有人的安全,甚至有一方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两组人马都是一文一武,不同的性情却都为了同样的目的,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南北之分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朝鲜族的同胞,他们要携起手来逃出去,甚至可以夸张一点的说,这是一个韩国版的《敦刻尔克》。

影片中有两处细节的对比让我非常喜欢。

第一处是两次捂眼睛。

在进入韩国使馆时,朝鲜使团中的4个孩子目光被使馆中拜访的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所吸引,这时候,他们的父母赶紧捂住了他们的眼睛。

我觉得这一次捂眼睛是孩子的父母们下意识的动作,来自于对意识形态的恐惧,但小孩子并不会理解这些,他们只是喜欢玩具,对自己没见过的事物充满好奇而已。

而第二次捂眼睛,发生在双方逃出生天之后,这一次,孩子们的不理解变成了为什么刚才还亲如一家的大人们,此时却变得谁也不认识谁。

而这更像是一个隐喻,朝韩双方明明是一家人,却因为意识形态硬生生分家,这种难过与痛苦,孩子们看不懂,大人们不愿说。

孩子之间闹了矛盾后,只要一个笑容,一颗糖,一个游戏,就可以重归于好;而大人们之间的矛盾,却总是因为各方面的纠缠,跨越时间,最后成为一道永远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第二处让我喜欢的细节,则是双方孩子的对比。

在经过叛军领地时,我们看到了这么一个对比。

车外面,是面无表情,扛着AK步枪的索马里孩子们;车里面,朝鲜使团的孩子们,同样的面无表情。

车内车外,两个世界,但孩子永远都是受害者,一切似乎都已命中注定。

在飞机安全降落后,韩大使对着朝韩双方使团的人说:“我们两个国家都派人来了机场,下了飞机,我们互相之间要装作不认识,大家如果要告别,就在这里吧”。

当这场历尽生死的旅途走到尽头的时候,人们迎来的并不是共同欢庆的喜悦,而是还要装作互相不认识的分离,而这分离,还不能掉一滴眼泪,只能让眼泪在心底里默默地流。

我想,每个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为之动容吧。

这部《摩加迪沙》据说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但其实到目前为止,很多相关资料尚未解禁,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什么公开资料。

导演和编剧也是根据当时的一些记录和第三方目击者的只言片语拍成了这部电影,但我觉得,电影是政治的延申,这部电影在今年出现,其实也并不是偶然。

2017年,韩国左派领导人文在寅当选总统,上台之后便积极同朝鲜接触,促进双方关系正常化。

而彼时的韩国电影界也在2017年和2018年先后推出了《铁雨》和《特工》,两部电影的内核都是想积极促进朝韩双方的关系。

后来,随着各方面的影响,朝韩关系变的冷淡下来,这类题材的电影作品也销声匿迹。

而在进入2021年之后,随着一系列国际局势的变动,朝韩关系开始再度解冻,而这部反映朝韩合作的电影,也恰如其时的上映了,背后的含义不言自明。

只不过,文在寅这个二战后支持率最高的民选总统如今已经进入了任期的倒计时,还有半年的时间,韩国的上层就会重新洗牌,而这也给正在恢复关系的朝韩关系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双方的关系在将来究竟是会像本片结尾那样各自离去还是在最后一刻转身拥抱,就只能让时间来给我们答案了。

 10 ) 分享一些剧情历史背景

首先电影很多细节做的很好,汉城奥运会的旗帜,录像带,墙上的全斗焕(感谢指正:卢泰愚)照片都在说明那个时代的朝韩问题。

1988汉城奥运会元素还原的相当到位,当时的汉城奥运会对韩国历史意义重大,韩国迎来了意识形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变革,迫切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奥运会是一次展示自己的绝佳舞台。

有一个细节是朝鲜孩子走进韩国大使馆看到的汉城奥运会太极虎吉祥物,孩子的父母马上遮住孩子的眼睛。

背后的原因是朝鲜强烈抵制过这次奥运会。

1988汉城奥运申办成功后,朝鲜突然向国际奥委会和韩国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提议:朝鲜是否能与韩国共同主办1988年的奥运会,各自承担一半比赛项目?

并且朝鲜政府在未获得国际奥委会同意的情况下就着手修建了若干体育场馆,包括修建世界最大的体育馆五一体育馆。

韩国建议朝鲜可以举办足球、乒乓球和射箭等体育赛事,但朝鲜想要完整的举行大型的赛事,想要举办几个完整的体育项目,而不是像国际奥委会所提议的那样在一项运动中举办几次比赛。

眼见此事不成朝鲜甚至请求我国和苏联,要求抵制这一届奥运会。

但最终我国和苏联都选择参加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也谢绝了朝鲜的共同举办提议。

气急败坏的朝鲜准备企图破坏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计划,韩国政府也把国家安全等级拉到最高。

最后,朝鲜选择制造了大韩航空858航班空难,并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而汉城奥运会则顺利举办,韩国也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国家。

韩使馆人员在救治叛军时讨论到韩国也会把大学生当成赤色分子。

1987-1988是韩国政治环境变革的时代,相关电影非常多,威权总统在运动中被迫下台,1988年被破下野让位,也标志着韩国真正从军政府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也预示着韩国将要到来的历史大变革,但在变革前,大家说话还是很小心的,例如台词中说到的在姜参赞面前说话要小心,因为姜参赞隶属于治安本部,其工作就是纠察出间谍和赤色分子,1987首尔治安本部在审理时就虐待弄死了首尔大学学生,此事件也是当时全斗焕下台的导火索。

一些后续故事,韩国在结束威权统治之后发生了巨大变革,包括结束了和台湾蒋家王朝的外交关系,与我国建交。

和朝鲜一同加入了联合国,迎来了朝韩历史上第一次蜜月期。

1991年,那一届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朝鲜和韩国联合组队参与了比赛。

而我们再一次看到朝鲜和韩国组队参加奥运会,是在2000年的悉尼,两个国家同时举着朝鲜半岛的大旗进入了开幕场…

《摩加迪沙》短评

索马里人有点太工具人了,同一民族,分裂的两个国家,还是朝韩的伤痕电影,两个大使馆关系是先抑后扬,最后在武力威胁的情况下,他们做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没有“战狼式”的热血澎湃,韩式救援更多的是把绝望推到了顶点,那时的人性决断才能更加凸显意义。

7分钟前
  • 张劳动
  • 还行

大使说:明明有全都能得救的办法,当然要全力以赴了。这就是人性的光辉啊,生死之交最后却只能装成陌路,唏嘘不已。

9分钟前
  • Leo🌊
  • 还行

虚构的故事说成“真实改编”,韩国人的狭隘和不诚实让这部片子成为了玄幻片

13分钟前
  • 米饭
  • 较差

不是捧一踩一啊,但这个比《逃离德黑兰》好看多了

14分钟前
  • 小台
  • 力荐

南北题材一直是韩国电影的一道硬菜,柳昇完导演又是个中好手,从影片后段逃亡戏里一个摄影机穿越三辆车的长镜头调度与配乐里所用的非洲讯息鼓就可见一斑,除却这些国际工业实力的展现,影片更打动人的便是对于南北分裂所造成的民族伤痛的思考。南北题材之于韩国电影,就如两岸题材之于华语电影,但我有生之年是否能见到一部还未可知。

15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从当年讲述朝韩关系的开山祖师《共同警备区》、到前几年的《隐秘而伟大》以及《铁雨》、再到《爱的迫降》和这部《摩加迪沙》,韩国电影显然已经从20年前和朝鲜的掐架式抹黑中一步步地升华了,居然拍出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和相濡以沫。朝鲜和韩国这两兄弟蜗居在朝鲜半岛的时候 头破血流也要争个老大,一致对外的时候还是一条心。摩加迪沙,是非洲索马里的首都,30年前 一场发生在摩加迪沙的一场武装起义把韩国和朝鲜两波大使馆的人 命运般的糅合到了一起,他们为了能逃出生天 在这个战火淹没的国度互相扶持,最终通过第三国安全回到了各自的祖国。两位大使馆外交官在下飞机时彼此心领神会,如果要告别的话就要在飞机上说完要说的话,因为下了飞机就只能再次成为陌生人,甚至敌人。这部电影,真的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

20分钟前
  • 曼靑
  • 还行

在这个我念一百遍也念不对名字的索马里首府发生的“套娃事件”。非常巧妙的张力,外部是索马里的内战,大国角力,政治强人,受难的割裂的平民。内部是同样遭遇过这一切,但不能摊开来说的南北韩人的“求生媾和”。且最悲哀的是,逃出漩涡,亦只能背道而驰。未来?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22分钟前
  • DJ依萍
  • 较差

冷战结束的背景下,苏联势力撤出非洲,造成政治局势的真空,朝韩双方都密谋获取非洲军阀政府的支持自己进入联合国,在此根植自己的势力,互相争斗。这部电影其实可以放在大的时空背景下来拍出具有国际格局的视野,可是“朝韩友谊万岁”的价值观再次恶心到我了。当真小国寡民,就是小家办事?

26分钟前
  • 戎州岛夷
  • 较差

4.5滿滿respect,韓國電影工業的新標竿又出現了,全片摩洛哥取景,完整打造出國家發生爆動的真實樣貌,製作上太牛了,場面逼真寫實,飛車追逐的調度與戲劇張力,完全讓情緒懸在一根樑上,柳導甚至還用了一顆長鏡頭拍飛車追逐,基本上飛車寫實度已到瘋狂麥斯層級。跟同性質的撤離電影如《亞果出任務》相比,緊湊度更上一層樓,90年代末索馬利亞大暴動,南韓大使與北韓大使就這樣在力求生存的情況下達成了合作,儘管這段不為人知的灰暗歷史有不少編劇憑空杜撰的情節,但結尾立意是好的,跟《北風》有些相似,都是南北韓曾經友好的證明,詼諧地帶的不為人知歷史中寫出稍微魔幻但仍舊寫實的撤離故事,柳昇完導演厲害,跟黃政民合作的《辣手警探》也是好看的要死,摩加迪休在商業與歷史闡述上充分達到教科書層級的敘事結合,暫定今年韓影NO.1

27分钟前
  • Puff
  • 推荐

优点缺点都一如既往地很韩国商业片,厚重复杂的内战背景像是纸糊的,用另一个国家的分裂来歌颂自己的宝贵团结,颇有几分“叙利亚学”味。

28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柳导真是良心导演,久违的院线韩国国产“大制作”。虽然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主题和氛围拿捏的真不错。

31分钟前
  • 来来Lars
  • 推荐

两个非常出彩的段落:一个是反政府军小孩对着朝大使团模拟扫射,大人一脸惶恐,小孩配合演戏。另一个是到达意大利使馆前的静音处理。韩国电影已经不仅赢在剧本了,也胜在试听语言。

33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推荐

战区飙车那段挺精彩的,其他地方比较一般。《逃离德黑兰》是政治惊悚片,重点在惊悚,《摩加迪沙》重点在政治,差远了。

36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商业类型加南北政治,熟悉的韩国电影配方,但各方面都升级了,为结尾的克制不煽情点赞。就是朝韩双方外交人员里面都各有一个耍帅装酷的有点莫名,尤其赵寅成,那邪魅劲儿挺找抽的。

39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明明都是人类还是要向左走向右走

41分钟前
  • V
  • 力荐

韩国再一次展示类型片自信之作。如果说《特工》对标的是《间谍之桥》,那《摩加迪沙》对标的就是《逃离德黑兰》。对于非洲战乱的还原非常精彩,朝鲜大使馆夜逃的长镜调度复杂,临场感强;非洲孩子的威胁也有着微妙的情绪节奏,顽劣童稚与野蛮疯狂并存,又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城。有了环境的铺陈,韩国人与朝鲜人在针尖对麦芒的间隙里的短暂融合所闪现出的人性光芒便更为耀眼,这也让影片有了厚度。高潮段落的逃离囿于套路,好在有了贴书防弹、四车同行等等出人意料的设计,其中,不仅有类型元素的变奏(书点燃、串糖葫芦的撞车与运镜),也有诸多巧妙的隐喻象征意味(在混乱的世界,文明失效)。最后的告别与沉默,已经有了好莱坞颁奖季影片的意蕴了。

44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很成熟的商业片

46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二十分钟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47分钟前
  • 小新有只喵
  • 很差

服装道具看得出用了心,整体质量一般般,有些桥段太弱智

50分钟前
  • slide
  • 较差

你为什么不找京哥演韩国战狼直接给你带出去呢?这种韩国主旋律真是浪费时间

5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